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范文1

北京金福腾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六年的不懈研发与技术改进已成功推出最新一代“Photon”智慧施肥灌溉系统,该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工业自动控制技术,无线远程控制技术及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灌溉施肥进行精确的控制,根据不同作物的种类,生长阶段、生长环境、气候土壤条件实施智能化精细灌溉施肥,并能在PC和智能手机上远程监控系统的运行。

金福腾智慧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使用目前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同时远程监控多个区域的农田(即智慧灌溉施肥机),工作人员可坐在监控室里实时监控智慧灌溉施肥机的工作情况,对上传上来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手动或自动方式,对不同区域的作物执行不同的灌溉方案。同时还可以利用数据查询系统和打印系统,随时记录、查询和打印每台智慧灌溉施肥机所显示的信息。并可以在智能手机上随时随地的查看智慧灌溉施肥机的工作状态。

智慧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水源、中心控制组件、管网系统和灌水器。其中中心控制组件包括水泵、过滤器、灌溉泵、压力和流量监测设备、压力保护装置、施肥设备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管网系统包括各级主支管道,各种口径的管道控制阀门,排污设备,田间枢纽,毛管等。金福腾智慧灌溉施肥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现场需要进行扩展,最多可以控制200路电磁阀门,及使用200 个灌溉程序对灌溉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可以自由添加各种相关模块,比如气象站管理系统、温室管理系统、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

金福腾智慧灌溉施肥系统相比于将肥料溶于水,人工淋施、浇施等形式,属于水肥一体化的高级作业模式,是基于物联网的远程智能灌溉施肥控制系统,可精确的,集约化的管理对植物的灌溉施肥,可实现节水60%、节肥50%,增产30%的目标。随着灌溉施肥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将逐渐无法满足灌溉施肥要求,而智能化的灌溉施肥控制系统使灌溉施肥作业更加便捷化,系统的应用削减了巨大的人力成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金福腾公司总经理李谟军表示:下一步金福腾将加大产品推广力度,将在全国各地建立“福腾智慧灌溉施肥展示推广中心”用于推进水肥一体化进程,真正的为广大种植业主谋取更多的利润,真正的做到让利不如给客户赚取更多利润产品的这一理念。预计在未来3 年左右的时间将该产品推向全国,达到每年使用达1000 套,受益面积3 万亩(2000 公顷)的目标。2015年前累计投入1 亿用于自动施肥灌溉设备的开发、生产与应用推广。“立足农业,服务三农”,金福腾会坚定不移地实施水肥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水肥一体,两者并举,将通过抓技术、抓质量,抓服务,将智慧施肥灌溉推广到全国各地。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范文2

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发展农业电子政务,打造新型农业服务平台,扩大网上市场营销,加快智能农业建设,创新农技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对农业决策指挥、农业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政策法规宣传的信息服务全覆盖,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到“十二五”末,形成以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柱,县(区)“两电一信”(电脑网站、“”三农服务热线、短信)新型信息服务为主导,镇村“信息服务站点”为主体的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全市对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视频监控农业生产基地400个以上,服务高性能农业机械10万台,网上培训人次占全部培训人次的50%以上。

二、建设内容

(一)加强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覆盖面。

1.建设惠农短信系统。依托省农委农业信息中心惠农短信发送平台,市、县共同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全面采集农业市场主体和农业系统人员相关信息。建立分工明确的专家和综合信息员队伍,健全短信采集、编辑、发送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十二五”末,用户数据库规模达到5万人,综合信息员队伍达到1000人。话交流。积极做好“”热线宣传,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农户与热线的良性互动。“十二五”期间,每年接待群众咨询5万人次以上。

3.建立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农业、广电、电信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建设农业电视点播系统,实现热线电话、电视栏目、电台节目、电脑网站“四电合一”。推进以农村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分析预测、农家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视频节目库建设。通过广泛宣传、经费补助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点播农业视频节目,实行免费收看。“十二五”末,建成十二大类涵盖农业各个方面的农业电视点播系统。

4.建设农机信息服务平台。由农机部门牵头,有关通信部门配合,建设市、县(区)两级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市县(区)总平台和分平台实行分级建设,统一管理。加强农机数据库建设,强化基础资料管理,实现实时指挥调度、实时展示农机运行状态以及实时监控等农机管理目标,同时为广大农机手提供农机法规政策、跨区作业、维修保养、行业动态、安全监理和天气变化等优质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功能,提升全市农机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强化农产品网上营销服务平台建设。以涉农主体网上宣传和农产品网上营销为主要任务,推进“市农产品信息网”升级和“天下粮缘网”建设。

1.以“市农产品信息网”为主建设信息平台。加快市农产品信息网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网站名特优农产品介绍、农业展会宣传、农产品价格监测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展示等农业信息功能。

2.以“天下粮缘网”为主建设网上营销平台。“天下粮缘网”要积极开展与知名电子商务网站的合作,以市场化为导向,引导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学生创业园、种养大户等农产品规模生产经营主体,在网上开设营销店。通过网上产品展示、在线订购、在线支付、客服在线服务、语音呼叫联络、投诉语音直通等方式,不断扩大营销规模。支持供销系统兴办“网上供销社”,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试点。“十二五”末,将“天下粮缘网”建成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涉农电子商务网站,发展会员10000户以上,在线销售和客服人员达到120名以上,争取在“创业板”上市。

(三)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传感、通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推广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结合。

1.建立远程智能农业视频系统。建设市—县(区)—乡(镇)三级覆盖全市重点生产基地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农产品生长情况、农业自然灾害、植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情、农业资源环境、农村经营管理等动态信息,实现网上监测预警、专家网上指导和远程技术培训等功能,为各级决策及时提供科学依据。市农委建设系统总监控中心,五个县(区)各自建设分控中心和生产基地前端视频采集站。今年每县(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基地50个左右,全市共安装260个左右监控及语音系统,以后每年根据高效农业发展情况,适时增加新的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提高高效农业生产基地视频管理服务的覆盖率。

2.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应用农业智能传感设备,采集蔬菜、畜禽、水产、土壤、环境、物流等农业相关信息,通过传感网络,实现农业信息的多尺度传输,最后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并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管理和即时服务,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设施温室物联网示范基地、大型畜禽养殖场物联网示范基地以及水产养殖物联网示范基地各5个以上。

(四)加强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提高队伍素质,推进农业信息服务。

1.实施乡(镇)千户农资门店视频信息工程。通过宣传引导、补贴扶持等措施,鼓励乡(镇)有规模、影响力大的农资门店,参与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扩大基层信息服务覆盖面。支持供销系统建设农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乡(镇)千户农资门店技术培训,通过签订农业信息服务协议,明确服务职责和服务内容,为农资门店设置大屏幕和栏,拓宽基层信息服务渠道。“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农资门店视频信息大屏幕200户。

2.实施信息队伍培训工程。市农业部门要定期分级有针对性地组织信息技术培训。对县(区)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开展数据库建设应用、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预警分析、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相关技术和系统应用等方面培训;对乡(镇)级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开展信息采编、上传、、报送、网页制作、数据库系统应用等方面培训;对村信息服务人员和农业市场主体,开展信息采编、报送、上网和上屏、查询和网上开店、网上交易等方面培训。“十二五”期间,每年培训农业信息服务人员200人次。

三、保障措施

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落实,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组织财政、计划、农业、林业、农机、供销、粮食、通信等相关部门,成立机构,加强协调,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科学制定规划。各地要根据省、市的统一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制订本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依据。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范文3

物联网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传感设备,遵照网络协议,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来交互信息,实现物与信息、物与物的衔接,以及对物品信息的智能化识别、管控。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且无需人工便可以独立完成的一项全新技术。物联网主要由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网络、执行系统、显示器等组成。其结构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感应设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其次,将采集、整理的数据处理后进行传递。最后,将接收到的数据内容应用到对应的行业中,实现该行业的智能化。

二、物联网发展现状

目前,物联网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数据显示,全球每天约有550万新设备加入物联网,且设备安装基数到2020年将达到307亿台,2025年预计将达到754亿台。2017年物联网的应用率已达到29%,而且物联网应用者正在大力扩展物联网规模,增加物联网投入。根据工信部数据,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万亿元。另外,物联网技术已从概念化走向了实际应用,例如危险品的管理就是一个物联网+区块链应用的典型场景。长时间以来,行业内对特殊危险品的管理方面一直缺乏有效的数字化手段,从使用、监管、流转等一系列的追溯记录基本上都要通过手工记录完成,效率低且风险高,易篡改。现在运用物联网+区块琏技术,不但可以对危险品的生产进行全程监控,而且可以对其流转过程进行无缝记录,减少生产运输风险和事后记录被篡改的可能。不久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与爱立信完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双方将围绕工业物联网、健康物联网、智能出行等重点领域,培育优势能力,共同培育良好生态环境、开拓市场,这表明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更多行业及更广泛的领域。

三、物联网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强化了企业财务的数据管理

首先,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复杂,需要处理分析大量的财务数据。而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到企业经营活动如采购原材料、销售产品等环节,其可将原材料以及产品等转换成电子信息,然后再将这些电子信息进行传输、储存,进而区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对其进行整合、分析,使生产成本更加清晰。其次,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财务信息进行实时传输,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可以形成记账及明细,实现业务发展与传递信息同时进行,保障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可以实现企业和客户、供应商、税务等各单位及部门间的数据链接。

(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

物联网技术使企业会计核算无需人工参与,实现会计核算的自动化,这样就可以保障会计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同时,会计人员可以实时跟踪会计信息,并可以把财务信息及时录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此外,物联网可以使企业的有形资产实现会计的信息化,保障记录有形资产的即时性,加强企业管理和利用有形资产能力。物联网技术可以将企业的材料、设备等有形资产都嵌入RFID电子标签,这样企业的手持读写设备或感应设备可以自动识别电子标签,同时将其信息录入到企业的数据库里。另一方面,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法效率比较低,无法反映企业生产过程的产品成本且准确性较差,而物联网能使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信息化,这样企业财务部门便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等进行成本核算,既能准确核算产品成本又能反映企业生产过程。

四、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路径

(一)完善企业物联网建设,创新风险管理

企业应采用RFID电子信息技术,将智能标签嵌入企业的存货等对象中,并且此标签里应包含该物品的全部信息,同时对个体进行标识、区分,采用传感器网络及多类型的传感器,实现对特定对象行为及实时状态进行监控。另一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存在风险,因此企业应组成局域网、专业网等系统的安全体系。同时,制定规范的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管理规章制度,做好信息风险调查工作,制定风险管理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等方案计划,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此外,要对企业管理会计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多重加密技术处理,防止不法分子非法入侵企业数据库,恶意篡改财务数据。最后,要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监控,其信息处理权限要按照会计人员级别的不同进行授权,会计人员想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要对其进行身份认证。对于输入重要财务信息也要加强管理并进行审核,确保录入信息准确。

(二)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专业能力,创新企业人员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的使用,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企业应根据物联网的运作模式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依靠物联网技术进行成本控制等财务活动。此外,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将企业员工日常对于物联网技术的运用直接与薪酬挂钩,激励员工积极掌握物联网技术,适应物联网环境。

(三)创新企业的投资决策

企业经营的目的不仅应包括使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也应包括使相关利益实现最大化。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应制定确保如投资者、经营者利益的政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于各个主体的利益要协调分配。由于各方承担不同的风险比率,并且彼此之间联系紧密,同时又由于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和运营牵动各方利益。所以,管理会计应直接参与到企业的投资决策,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工作职能,准确掌握企业资金的投入产出情况,同时提高对于企业投资资金的控制及事前预测能力,降低企业投资运营的成本,避免投资风险,保障企业投资效益最大化。

(四)创新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推动企业从会计核算到管理决策的转型。以财务共享为基础,实现管理会计的财务信息化。

物联网条件下,许多企业会对其会计信息进行共享,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目前物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如果物联网没有形成标准化就不利于其推广应用,造成市场混乱,不利于其发展。因此,要制定物联网标准化规定,促进物联网长远发展。同时,可以利用RFID技术对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创建与内部控制流程相结合的信息系统,使会计监督更科学、规范,降低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此外,熟练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程,对其不断优化,并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整合、挖掘。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范文4

一、科技工作方面

(一)建立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平台为支撑,全行业参与的创新体系,广泛利用社会科技资源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结合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将交通运输发展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的大局中,通过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在养护装备、工程材料、物联网和现代服务业等多层面的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五)继续深化公路交通信息化建设。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收费站ETC车道建设,推广货车使用电子支付卡支付通行费,加快实施204国道赣榆段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建设,配合省厅推进公路网运行监测与数据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范文5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对智能电网投入的不断加大,作为电力系统中的首要防御手段,对继电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为了优化我国电网的结构和功能,继电保护技术已在逐步的应用实施中。我们需要在促进智能电网大力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继电保护技术的研究,确保智能电网安全、有效的运行。

1 智能电网在我国的含义和特点

智能电网即是电网的智能化。我国的智能电网主要是建设特高压的电网网架,再组织各级电网进行协调发展,将高科技的通信、信息技术纳入应用范畴,形成具有自动化和互动性的统一智能化电网系统。智能化电网的出现,旨在当电网系统出现故障时,要能够在短时间恢复供电,并将故障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降到最低。

智能电网具有强大的电力输送能力和安全可靠的供电能力,可以充分降低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提高经济效益。智能电网具有智能化的运作平台,可以灵活调整用户的接入和退出,将用户、电源和电网的信息进行共享,友好地实现信息公开的透明度。

2 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技术

继电保护是实现电力网络保护和相关设备检测保护的重要技术。由于如今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智能化的发展,智能电网逐步引入相关技术的应用,将逐步改善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形态,促进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的长期发展。在继电白哦胡系统中采用新技术,可以不断提高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安全性能。

2.1 继电保护在传统电网中的组成

我国的传统电网中,继电保护的电源点潮流流向是固定的,其输出本策的电气量主要包括三相的电流和电压。要充分发挥继电保护的功能,需要对电气量进行准确的评判。避免因操作的不合理,导致相关性能的发挥不正常。

2.2 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的构成和升级

智能电网的发电方式采用的是交互式和分布式的,因而加大继电保护的难度。而且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化技术在智能电网中应用逐步产生新的优势,所以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继电保护原理。在如今的智能电网中,传感器的应用使电力系统的发电和供电有了实时的监控,将各种收集的数据实现整合分析,及时修补不合理之处。

对于智能电网的升级,主要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迅速。利用数字化的传感器可提高继电保护的整体性能,简化原有的辅助功能,为实现电气量信息传输的真实性和保护继电设备的装置性能提供了有效的便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对于信息的获取和放松实现了数字化的运营,将网站内的各种信息实现共享,不断简化继电保护的配置是智能电网有待研究的技术问题。

2.3 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原理

智能电网的运行是应用传感器将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在发电、输电、配电和供电的各种环节的高效监控,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从而实现全体电网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控和保护。在智能电网系统中,继电保护的功能不仅是保护传感器的运行信息,而且对其相关的设备运作信息也要进行保护。因此,必须确保信息的准确才能实现共享。同时,如果保护装置出现故障,需要能够在人工不干预的情况下进行恢复,避免大范围的用电故障造成的威胁,从而提高智能电网供电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 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逐步向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控制和测量提出数据信息一体化的要求。

3.1 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化应用

在智能电网中,电力系统对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应用较为普遍,将智能化的应用在电力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神经网络可以充分解决非线性的问题,而以生物神经系统为基础的人工神经网络以其分布式储存信息和自组织的优势迅速占据智能化的前沿。由于人工神经具有方向保护、判定故障距离和保护主设备的诸多功能,在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中产生巨大的应用效应。通过使用神经网络的办法,分析故障样本的信息,从而快速判定故障发生的地点,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2 继电保护综合自动化的应用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装置作为一个多功能性的计算机装置,实现对整个网络的智能终端指导。继电保护装置通过互联网获取电力系统的故障数据和信息,快速传递给电力系统的网络控制中心。同时,由于智能电网的电力系统逐步向综合性的自动化方向完善,变电站的各种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实现,不断促进电力系统的健康运行。

3.3 继电保护技术广域化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用电的需求加大,电网的电压等级也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在需求的高压的之下,供电的不稳定性越来越明显,而且故障的出现频率也大为增加。因此,智能电网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通过广域测量的技术为电力系统的信息输送提供保护,从而提高自动化装置的性能,减少电力故障,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4 提高继电保护故障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素质

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需要继电保护技术来保驾护航。电力系统的工作关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安全责任重大,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于继电保护故障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可以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实现人才储备的战略要求。同时,业务人员的个人素质也是重要的考核部分,加强其岗前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从业队伍,推动继电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

综述全文,我国的智能电网处在不断的发展建设中,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已深入到电网系统的建设,促进其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对继电保护的装置性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广大的电子工作者应该在不断的实践工作中总结经验,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对继电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促进智能电网的安全、高效,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向东,吴立志.浅析智能电网框架下的继电保护技术[J].机电信息,2011(18).

物联网智能技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博物馆;安防监控;技术应用

1引言

博物馆是对文物进行集中收藏、展示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其馆藏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使得很多不法分子趋之若鹜,不惜铤而走险,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盗窃和变卖。这就对博物馆的安全防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增加了博物馆安保人员工作的难度。而运用安防监控技术,能提升博物馆安全防护的等级,减少安防的死角,并减轻安保人员的工作压力。

2博物馆运用安防监控技术的基本要求

博物馆的安防工作运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安防监控技术,能减少安防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强博物馆安防力度,提升安防的效果。而在具体运用中,博物馆的安防技术应从三方面进行:①相关博物馆要做好安防监控技术的研发,明确研发的标准,这样才能提升安防的质量。而在制定安防监控技术研发标准时,应根据博物馆现存的馆藏文物内容,明确其安防保护的标准,这样才能制订出完善的技术标准与监控规范。②相关博物馆还要进一步优化现行的安防监控技术,为此,博物馆必须从实用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保运用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能够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警报性,从而满足博物馆安防监控工作的需求。此外,技术研发人员还要考虑到设备的养护和维修问题,合理选择具有资质的设备供应商。③相关博物馆还要对安防监控技术研发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在实际技术研发工作中,要想提升技术研发的实用性,需要相关研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对技术研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性能,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博物馆安防监控工作需求的安防监控系统。

3博物馆安防现存问题

3.1系统硬件方面

对于博物馆的安防工作,工作中的重点就是对馆内文物藏品的守护。工作内容应该以防盗为主,防止馆内文物失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博物馆的安防设备功能设计比较简单,多数只是在馆内重要位置设置监控点,导致馆内的监控区域无法全方位覆盖,存在安防监控死角。目前部分博物馆安防信息处理不集中,难以形成自身的体系,这些都是博物馆失窃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总结失窃的原因主要是:①设置的监控点没有起到监控的作用。②博物馆馆内安防系统维护上缺乏专业人才。③没有设立专门的消防、公安报警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延误了最佳报案时机。④馆内安防设施落后,不符合现代安防要求。

3.2人员管理方面

随着对安防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监控点位不断增加,受空间及设备的限制,监控大屏幕上不可能显示所有的监控点位,这就有可能使得重要视频信息出现遗漏。虽然保存了每个监控探头较长时间内的视频记录,但是查看的不及时会造成信息的滞后。而且,大多数的视频信息是无用的,这种无差别的储存方式也加大了后期查阅的难度,这对信息的保存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单纯的人工监控效率不高,博物馆内的视频摄像机有上百台甚至上千台,若单纯用人力来进行管理时很难保障监控的质量,也就使监控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4安防监控技术在博物馆内的实际应用

4.1视频分析技术对监控视频的智能分析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视频分析技术也是如此。所谓视频分析技术是指利用专业技术手段从多角度对监控的视频进行智能的分析,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对于人的动作行为有科学的分析,对于移动目标的检测更是灵敏,一旦发现可疑人物出现,能够及时报警,弥补因为人力不足或人员失误造成的损失,从而提升博物馆的安防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能够对人员进行排查,对于人脸进行识别、比对。对于有过博物馆盗窃经验的人员能够进行重点监控,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大量减少监控人员的工作量和失误率,提升了监控的效率[1]。

4.2报警系统的应用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安防监控相关工作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博物馆防火、防盗目标的实现。通过相关视频的录制,使得被监控对象的行为能被完整记录,这对博物馆的安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生物品失窃时,门禁报警系统及时响应,同时,录制的视频也会为找回失窃文物藏品提供依据。报警系统可以在发生盗窃事件时为安保人员争取时间,为案件侦破提供依据。

4.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科技的发展,为加强安防监控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物联网技术工作的原理是物与物的相连,将监控内部各个子部分的功能相连接,强调的是以共享网络、信息传播为目标编织一张网络,从而形成完整、高效的监控模式,弥补了单一设备监控产生的不足,在实际安防工作中,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比如在传统监控方式下,我们虽然能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藏品进行实时查看,但是却无法获悉文物藏品的保存状态。又如文物藏品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展柜,但是有可能博物馆内人员稠密而难被发现。以往这些问题的处置需要通过人工检查才能获悉,这样不仅影响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还可能因为信息的延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在物联网各种信息进行串联之后,使得信息的汇总和传递变得智能化且更有实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的监控数据对馆内文物藏品的陈设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调整,保障一些容易损坏的文物藏品处在适合的环境,尤其是对离开自己所处位置的文物藏品,能够及时触发警报,管理人员能及时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大大降低文物藏品的失窃率。物联网技术在安防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也减少了因为人员的失误造成博物馆失窃的可能,而这其中多种功能的共同作用,就是通过物联网物物相连,信息连通所建立的。

4.4运用是视频监控手段

视频监控是一项综合防范失窃能力较强的监控安防系统,借助视频监控系统能实现对于人员和进出入场所进行管理,它通过对于博物馆内画面的呈现,使监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获得博物馆内部实时的信息,提升了博物馆的监控能力。此外,馆内的报警系统和进出口管理系统与电视监控手段进行配合使用,能够较好地对各种行为进行监控。伴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视频技术的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在现今的技术下,可以在无需人为的操纵下,对一般的问题实现“自我决策”,有效地发挥了博物馆监控和保护作用[2]。

5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5.1前端设备的应用

前端设备是指在博物馆内外设置的具有传感功能的设备,这些基础设备的应用能够为视频的录制和传输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在选择这些配套设施时,要严苛,要做到因地制宜。如:在室内,选择具有传感功能的设备时要根据博物馆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选择。在室外,选择传感摄像机时,要考虑其功能在阴雨或雷电等特殊天气之下的使用状态,择优选择。同时,安装时为其加盖保护罩,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选择适合的内外环境监测系统,是做好博物馆安全防护的前提。对于文物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均可以实时监测,从而确定文物藏品的所处环境是否适宜。再通过温度、湿度监测功能,及时掌握文物藏品的所处环境,尤其是服饰等比较脆弱的文物,一旦发现环境不适合,可能会对文物藏品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检测设备会及时发出警报,管理人员依据数据对环境进行及时调整,保障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管环境。

5.2传输设备的使用

在博物馆内的视频录制结束之后,要将视频信息进行整理并上传,而传输设备的质量决定了后期接收视频的速度和视频呈现的效果。因此,在传输设备的选择方面,要根据传送的距离进行设备的选择。如果传输距离比较近,我们可以选择电缆、网线进行传输,但是如果传播距离比较远,则需要选择光纤的传输方式,提升抗干扰能力[3]。

5.3监控的显示设备

对于视频监控系统,控制部分功能包含:视频画面的缩放、视频信号的分配,根据实际需要对图像进行切换等。同时通过门禁的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进行联动,对图像进行实时复核。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控制画面对视频进行定格、回放。监控设备在应对日常防火的工作之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在以往消防工作中,消防检查工作主要是靠人工防火巡查等手段,人工巡查有着很强的局限性,很难做到全方位,全天候的检查。但是在使用监控设备之后,便可以对博物馆内的情况进行24h的监控,通过控制显示器进行查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进行远程视频排查,弥补人力不足。

5.4无线通讯的应用

无线通讯是一种通信技术,它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在远程安防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远程安防可以将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环境的监测,另一方面是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监控。远程监控能够运用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是无线通讯设备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在科技大爆发的今天,无线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分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远程的安防工作主要是要“监”和“控”,所谓的“监”就是获得信息,所谓的“控”就是网络操控,包括对远程设备的控制。通过无线技术为无线通讯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通讯设备的信息传输,能更好的实现博物馆的远程安防[4]。

6结语

安防技术的应用也是博物馆安全管理的大势所趋。在博物馆的安防管理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安防科技技术,有助于完善博物馆安防系统管理体系,提升博物馆安防能力和应急应变处置能力,为博物馆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璐.安防的发展现状与博物馆安防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8(4):215+217.

[2]胡江涛.谈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311(5):64.

[3]方先行.技术防范在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的运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6,29(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