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1
1 “教学实施方案”建立的背景
从1999年开始,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扩张,人们对大面积扩招后形成的新的高等教育态势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把普通高等学校一般地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 (前面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应于我国高校本科的“一本”、“二本”和“三本”)、高等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等几种办学类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期的到来,初步形成了各类大学相对稳定地分层次办学的格局。
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大陆现有598所高等院校设置了847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点,在校生40余万,构成了一个巨大、复杂的专业群体。这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而且面对一个宽阔、缤纷的人才市场,正在从内涵上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广适应,而大众化教育更强调特色和应用性,强调学校和专业更精确的培养定位。不同类型学校根据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异,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这是实现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按照科学办学的基本思路,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规划和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提高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
2006年,计算机教指委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鼓励不同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规格分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学科覆盖面广,计算机专业规模大的特点,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学型(也称“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
2007年和2008年,计算机教指委又先后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旨在为“规范”的实行提供支持。
据此,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所在院校的办学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不同院校的不同教学目的,应该有不同和分层次的教学设计。例如,对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以及IT相关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非研究型院校的学生,应该把学习定位在理解、熟悉和能够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而把那些“考研”所需要的更深层次理论性内容放在选修或者考研复习阶段来解决。从长远看,应该对各层次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
为推动分类培养思想的落实,建设优质教学资源,解决现在相关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办学进程,计算机教指委、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立项开展了“教学实施方案”的研究。
28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并考虑“软件工程”的重要性,该项研究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等8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的研制,探求在计算机教指委给出的基本课程教学大纲下,如何面向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类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关注不同的学科形态、不同的问题空间、不同的根本问题,以知识为载体,瞄准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形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形成较系统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同时,对相应的教材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案),解决目前课程教学和教材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趋同性、盲目性、孤立性,以及不完整、不合理交叉等问题,改变过分追求知识的全面性,忽略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倾向,为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够瞄准基本目标,更科学有效地实施进行探索。
为了完成研制,项目除了总体组之外,还针对8门课程,由来自全国各地知名高校的一批资深课程教学专家组成了对应的8个研究小组,历时一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完整地体现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
3 “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原则
在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需要有“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描述,这些描述表达了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实施去实现的目标。因此,要强调课程教学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服务。所以,教学计划中包含的课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集合,这些课程应该构成支撑总目标实现的一个体系。课程按照类别和能力培养的作用构成系列,按照前导、后续的关联关系和各学期课程的容量分布到不同的学期。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它们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应该能够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这8门核心课程的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最基础的知识,是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基本课程。所以,这些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它们的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当然,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会有所不同,重点、难点等需要关注的方面也不尽相同,再往深层探究,甚至作为知识载体所承载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就方法而言,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思想,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方法的实现,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方法的证明,有的强调重点掌握方法的应用。
为了使课程达到设计目的,还必须了解相应课程的特点。不同课程关注的方面不同,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也会不同。例如,多数核心课程需要关注其原理、系统、设计和实现,需要比较丰富的实验教学支撑,而离散数学则利用课堂教学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知识是载体,课程通过知识的讲授向学生传授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的基本思路,同时考虑教学计划的系统性,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每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描述。很多课程可以沿不同的维度进行延展,这些延展的课程可以是本科阶段相应的扩展课程,也可以是研究生阶段将延续的课程,从而构成课程群。这一部分给出有关该课程的总体设计,包括该课程群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群的设计思想、依据、目标、课程群的基本构成等。
第二部分是相应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对8门课程分别按照科学型、工程型、应用型学生培养的要求,给出课程的教学设计。这是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描述、内容大纲、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考试基本要求等。
有的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中还包括第三部分内容,给出了相应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教学大纲。
4以“操作系统”课程建设为例
以专业核心课程“操作系统”为例。
“教学实施方案”指出,尽管操作系统课程有不同名称,例如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设计等,但基本教学内容是类似的。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核心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教学实施方案”针对在操作系统领域中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在认知层次上的不同,规划了不同的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设计了三个不同的课程内容矩阵,介绍了课堂授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作业和习题要求、考试和成绩评价等实施方案设计,并为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设计了4个实践层次及其响应的实验内容:
(1) 实践层次1:使用与管理。建议设置安装Linux、安装Windows、Linux系统用户接口和编程界面、Windows操作系统界面认识、在Linux中使用U盘、屏蔽Windows桌面上的“回收站”、停止Windows的“自动升级”服务、在Linux上配置FTP服务器和在Windows上配置IIS服务器等9个实验。
(2) 实践层次2:观察与分析。建议设置Windows Server 2003注册表管理机制、Windows Server 2003进程与线程、Windows Server 2003内存管理、Windows Server 2003安全管理、Solaris进程和线程、Solaris线程调度、Solaris内存管理、Solaris文件系统等8个实验。
(3) 实践层次3:编程与修改。建议设置进程与线程、内存管理、文件与文件系统、Shell、Linux内核剪裁与编译、操作系统内核状态的读写、系统调用、中断与下半部处理、内核模块设计、简单设备驱动等10个实验。
(4) 实践层次4:设计与实现。建议设置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内核同步机制、虚拟内存、文件系统、USB设备驱动程序、可扩展操作系统、操作系统虚拟化、微内核和安全操作系统等10个实验。
5一些联想
初次接触“教学实施方案”这本书,我就深深地为其完整、深刻和周到的设计而折服,进而想到:
(1) 在这个“教学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中,计算机教指委、许多知名院校和高教出版社等组织不少领域的资深教学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专业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那里”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共享这样重要的教学指导意见,进而推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最终受益于广大的专业学生,值得我们思考,值得学校领导费心关注。
(2) “教学实施方案”不仅是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教学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资深教师编写好的专业课程教材的重要依据,在新的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中,教材编写者应该首先积极领会这个文件的主要内涵。
(3) “教学实施方案”是本科计算机教指委组织完成的重要项目,正所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事实上,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也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需求。一方面,也应该积极建设这样的指导性文件;另一方面,为高专高职相关专业开发新教材的作者以及出版社编辑,也可以积极参考和发展《教学实施方案》,探索专业教学和教材建设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大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2
一、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的确立
(一)分析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学院目前单招的声乐专业,确定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及表演能力,熟悉社会基层演艺市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岗位是表演经验丰富的歌唱演员和文艺编排者。
(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随着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不断发展,迫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是社会发展需求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院艺术系各位领导应组织教师就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广泛的研讨,并结合当前社会情况认真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内容,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以学生胜任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或课题,并以此为基础合理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可以分析得出,音乐表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歌唱、文艺编排中需要的即兴伴奏和舞台表演。
(三)核心课程在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化课程体系一般将课程分为基础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其中基础学习模块包括德、智、体以及人文艺术等课程;专业学习模块包括必备的专业基础、专业组成、专业核心以及专业过渡等课程,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最为重要,该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专业能力,而学生的岗位核心专业能力是满足职业岗位基本就业能力需要的前提和基础;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括学术讲座、就业讲座、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课程;专业拓展模块属于单一的课程,主要作用就是拓宽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技能应用水平,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声乐》、《即兴伴奏》和《舞台表演》这几门课程是本专业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竞争力基础的主要途径不仅能够提高该专业就业后的实用性、操作性、发展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体验到真正工作者状况,形成一种角色转换。因此,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时应将这几名课程作为首要任务。
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意义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良好、快速的发展,同时这也就加剧了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当前,科学合理地进行内涵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就体现出了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意义。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在对音乐专业核心课程进修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始终沿着现代化的职交教理念与改革的方向,且在对课程和项目进行设计时,对现实条件进行了充分考虑,并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策略,通过不断创造条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推进,并将各方面的核心力量进行综合和利用努力推进核心课程建设。
(二)遵循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高职教育是在为了更好满足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以教学内容应与工作职业紧密相结合,以此来适应市场需求,紧跟时展需要。但是由于音乐表演类课程具有极大的动态性,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例如新知识、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而这也就增加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困难,使得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必须经历不断开发、调整并完善。此间,应注意不能够随意开发,调整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否则即便最后完善了课程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必定会存在这样活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时,必须具有前瞻性。
(三)遵循行业性与地域性相结合原则。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特点和学院条件装备、师资水平、生源素质,尽量做到“就业于当地、服务于当地”,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在《舞台表演》课程中适量的加入贵州民族民间表演元素。
(四)遵循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原则。音乐表演核心课程大多都属于技能型课程,且又是一门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技能训练存在只注重于单项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实践锻炼方面的综合训练,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中课程分离情况严重。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单项操作能力,还应经历相应的社会实践锻炼,这样才能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让学生组织一场演出,他们就能把舞台表演运用到演唱当中,甚至可以为同学做伴奏,同时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音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
(1)计算机机房
(2)艺术系实训训练中心
专业建设初期,实训条件包括琴房20间、钢琴若干台、排练厅、数码钢琴室、音乐教室、形体舞蹈室、大礼堂等。
2.校外实训基地
(1)贵州令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贵州比特率网络信息传播有限公司
(3)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
(4)校内外各种专业比赛及演出场地
(5)大型室内歌舞剧《银秀》
(二)师资队伍情况
本专业教师来源分为2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本院专职教师,另一部分是来自行业协会的外聘专业教师,总共由9人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4人,平均年龄为36岁,专业均为音乐学。 “双师”结构所占比例为90?。学历层次为本科生3人,研究生3人。
五、基于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的概述
建设核心课程方案主要是对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组织与管理、内容与任务、方法与步骤、特色与预效等进行确定。
(一)建设理念
一是在坚持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前提下致力于学习的学习全面发展,为学生学好音乐表演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作为育人的理念;二是将就业作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三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四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作为导向;五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将行为作为导向。
(二)建设思路
始终将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作为先导,将实际作品和真实工作作为载体,并按照行业与职业标准,结合国家精品课的共享课程指标,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实行校企双方参加,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以及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为首要任务,从而更好地对课程进修改革和建设。
(三)建设程序
课程建设流程的确定,首先是结合实际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团队的组建,并进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其次就是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从而再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再次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致力于教学演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最后通过实施行动导向,对过程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促进课程的全面开发和深入建设。
(四)组组管理
一是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职教育专家以及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建设团队;二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管控,对课程建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分工,对课程建设进度及时汇报,并将课程建设项目及时实施,对实施过程中的成效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此外,还应在课程建设时加强统筹管理,尤其是资金必须得到保障,同时做好相应的验收与核查工作。
(五)建设任务
一是对课程标准进行开发,并在确定课程体系中,作为课程建设团队就应及时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应结合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对课程目标、任务、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策略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确定。
二是对课程内容、框架体系等进行确定,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模式进行科学的确定。
三在设计课程资源时,应结合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对资源建设计划进行设计,对课程建设教材进行开发,并制定特色课件,准备虚拟资源。
四是致力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完善,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建设,在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之间的一致性,结合课程特点,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演一体化体现出来,而在教学方法的建设和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课程内容与学习的特点,对案例进行灵活的应用,采取分组讨论、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以及启发引导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考和实践中来,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借助直观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
(六)建设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课程的建设。例如在进行课程建设时采取调查研究法,作为课程建设团队必须进入行业企业一线深入调研,掌握其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认识到学生在岗位工作中适用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和处理,将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课程的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确保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满足涉及的需要,从而将针对性和实践性彰显出来。而如果采取教研总结法进行课程建设,主要将教研立项作为主要的途径,在核心课程建设时必须进行教研立项,同时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从而建设过程中明确建设的目的、方法和成效,从而形成经验财力和改革模式。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试点对比分析法,主要是结合核心课程,针对性的选择试点班级和教师来试验,对试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并通过全面分析找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七)建设步骤
一是在设计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设计,主要结合专业建设和改革目标要求,对课程的建设方案进行科学的设计。
二是在调研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调研,主要就是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应采取专兼结合的原则,同时深入到行业企业的一线,切实掌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完成各类工作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等进行调研,并掌握岗位在职业资格、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方面的要求,从而对课程改革思路进行全面的掌握,为课程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辩证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论证,主要就是聘请相关专家和人员对教改内容进行科学的辩证和论证,确保课程建方案的整体策划性较强,改革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四是开发阶段,主要就是对校企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开发,对教学情境和项目进行设计,从而致力于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五是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就是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从而确保教学环境的有效营造,应选取相应教师和班级作为试点,并进行课程改革试验,从而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记录和处理。
(八)核心课程建设预效
通过音乐表演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后,课程定位更加准确、市场与课堂联系更加紧密、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演”一体化,我们队课程建设的预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的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业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子夜资源的考核通过率大幅度的提升,专业过级获取率高,在各种技能大赛中所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
二是课程建设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成为省院级重要课程之一。
三是课程课程建设成果增多。开发“教、学、演”结合特色教材及相应的实训教材与指导手册、开发虚拟教学资源及适用课件等;教师指导学生举办较高水平的独唱音乐会、毕业汇报演出;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歌唱比赛获奖等。
大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3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精品课程也是汇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推动教育机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实现教育革新的战略选择。在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后,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从而培养了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整合了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并促进了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势
1.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最终必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教育部精品课程建设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样板,并带动了其他课程的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好的课程内容、教案、课件以及各高校颇有分量的教学录像等都放到网上,使各个学校的广大学生可以共享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不同学校、学科的教师利用网上精品课程资源,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推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精品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广大师生欲从事精品课程的建设或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提高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对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将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三、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专业建设结合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精品课程分布在不同专业,没有围绕精品专业建设来进行,造成精品课程建设与精品专业建设的结合力度不够。无论什么专业,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最终都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计划上。而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体系,即专业的培养方案都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
2.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
目前的精品课程手段和工具是更新了,教学内涵仍然是陈旧的,致使不少精品课程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精品课程很注重课程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形式和内涵的和谐与交融。精品课程的内涵要反映本学科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伴随精品课程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组织形式也应该不断更新。
3.精品课程建设缺乏合作与交流
不仅缺乏国内高校之间的校级合作,也缺乏国际化平台,具有国际水平的精品课程较少。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的水平和状况,必须放眼世界,扩大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力争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精品课程。
四、对策
各教育行政部门及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精品课程的长远规划和实施方略。每个专业要深入研究培养方案,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和专业的核心知识、技能;再根据这些核心知识技能确定4~6门专业核心课程并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进行长远规划,明确建设步骤和实施方案。
同时,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和精品课程科研工作,丰富精品课程的内涵,保证精品课程能够持续发展。首先,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青年教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针对每个青年教师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业务专长,使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其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各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以拓展学术视野。在这个过程中,课程负责人要带领他们参加相关的教改项目和教学研究课题,引导他们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和参加教材建设,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大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4
以《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为指导,以推进《xx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优秀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研究”工作,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促进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区域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二、工作重点
1.《“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教科任务
(1)开展“学情”专项研究。依托《本质回归:校本教研的实践创新》深化研究项目组的活动,研究学生,研究学习,做好学情研判的技术分析,为第一批试点学校项目的展开提供方法与技术。
(2)编制《XX年“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研究选题指南》。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实际问题,提供选题指南,结合XX年市级各类课题立项、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审等工作,引导学校和教师围绕“促进有效学习”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推进课堂变革。
(3)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研究,做好第一批试点学校的学生学习力调查,筹备“课堂变革”论坛。研制《“学为中心”常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制订《课堂变革试点项目联盟组织管理办法》。
2. 教科研管理、指导与服务
(1)扎实开展“首批教科研优秀成果推广与应用”项目。依据《xx市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实施方案》精神,开展首批6项立项研究型课题成果79个实施单位的应用研究,做好研究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定期开展基地学校研究活动,做好各课题的中期总结。
(2)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与指导。认真落实《xx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修订《xx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协调做好全市各类课题统一立项申报、论文、优秀教科研成果评审等工作;加强课题过程性研究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加快教师课题研究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的实践研究,推行课题研究课,探索适合教师的实践研究形式与成果表达方式,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
3.课程建设
(1)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研讨。征集xx市不同学段学校的课程规划或课程方案,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2)组建市级精品校本课程群。在前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评选的基础上,根据xx市基础教育区域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对已有“精品课程”进行归类梳理,形成课程群,推广精品课程。
(3)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启动“公民教育”、“学习心理指导”、“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等专题课程研发。成立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开展区域推进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4.德育专题研究
以德育微课程建设为载体,梳理近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中的德育校本课程,筛选特色精品德育课程,建立德育课程资源库,引导学校德育工作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召开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德育微课程建设研讨会,推广精品德育课程。
5.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研究,召开全市学习心理辅导暨中高考考前辅导研讨会,继续举办“晴朗六月”考前辅导系列活动。
大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5
【论文摘要】 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外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构建了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的建设方案,以期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当前,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截至2006年,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 145所,在校生达800万人,从人数和规模上看,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规模的扩张必须以质量的提高为基础,加强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其中的基础环节。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正三角的课程排列顺序,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等问题(徐国庆,2005),已无法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2006年教高[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国外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序化标准的行动导向课程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一、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理论内涵
“行动导向”一词来源于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智力类型对学科体系的内容进行架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职业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的序化标准重构了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注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国内外基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出不少成功的范例,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备受广大职教领域里的教师、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的推崇,该模式由七个步骤及其涵盖的两个系统组成,具体见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分析,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化的实训基地和校外全真化的顶岗实习基地,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厂家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整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合理设计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态度,通过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转化为个人从业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取自我构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的行为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笔者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建设方案。
(一)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在前期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调研和对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组建了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构建了会计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具体见表1)和相应的学习情境,实现了课程结构与工作体系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课程定位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方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是依据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合理设计学习情境,确定课程单元所需传授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劳动态度,整合工作任务涉及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学习领域的名称和总学时、学习情境的名称和学时、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材料、工具和媒体、学习知识和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和评价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货币资金核算的学习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具体见表2。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进行,其中:资讯是指获取信息,计划是指制定行动步骤,决策是指选择方式,实施是指付诸行动,检查是指审视过程,评估是指评价结果。主要内容应包括每个学习情境的名称、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场地、教学步骤、教学组织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库存现金核算的二级学习子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方案设计,具体见表3。
三、结束语
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依据高等职业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通过营造仿真化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零距离。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6
Abstract: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pecial course group construction, elaborat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project-driven teaching mode, a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This training model is used in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follows the "profession instruction,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implementation, diversity"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profession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gui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of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related to businesses in the areas of industry excellence. Support different types of excellent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lan, to take a variety of ways to back-up personnel training electrical engineers.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项目驱动;课程群;电气工程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project driven;curriculum group;electrica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89-02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意在为国家走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强国战略而服务,其根本是塑造一大批有能力、有创新精神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技术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技术被看作是最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要素,而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将专业技术与创新能力结合到一起用于实践是卓越工程师的突出标志,其培养出的技术人才具有优秀品质,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将以上所有这些优良的品质和能力整合在一起,只有不断的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改进、研究和实践。本项目拟采用基于课程群和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1 项目驱动与课程群的结合
项目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项目驱动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某门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或者多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一个或多个项目的形式来体现,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这些项目来掌握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群和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根本需求。从社会层面来讲,需要工科专业人才具有实践操作动手的能力。就电气工程专业来说,传统的教学体制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与动手,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得势在必行,尤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出现,更加需要这样结合课程群体系的项目驱动计划的实施。
2 课程群建设及项目驱动方案实施
2.1 课程群建设 对于课程群的建设层面,依据其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本项目把全部课程分成若干大群,每个大群中寻求具有某种相似点的若干门课程组合在一起构成子群,负责不同子群课程教学的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学科特点通过各种学术研讨活动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法。
2.2 项目驱动教学方案的实施 项目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选择与课程相关的项目,项目的选择要结合所在课程群的特点,选择项目时要和课程群内其他教师密切沟通和探讨,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和不同课程所选项目的区分度问题。
2.3 基于课程群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建立 这是本项目的核心所在,也是关键之处。根据以上所述的每一步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成果,加之以往教学改革经验,将这种课程群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应用于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之中,课程群与项目驱动整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能否顺利进行。
3 基于上述方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立
3.1 系列化、模块化实施课程群建设 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的市场需求和教学特点,把原定分散的课程内容重新组合为一个或多个有机的整体,加入体现前沿科学技术和具有创新点的课程,纵向课程衔接恰当,横向课程相互协调,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3.2 整体化、目标化实施课程之间的融合 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整体结构的优化为基本要求,强调课程之间的相互契合。各门课程建设,都要以系列课程建设整体目标为核心,在对系列课程总体知识内容进行整合的同时,确保系列课程整体知识结构能得以优化与改进。
3.3 针对化、启发化实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基于学科教学经验的总结,形成较为成熟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设问、讨论、学生提问与老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了探索、钻研、创新精神。
3.4 网站交流,为项目驱动教学提供保障 为项目驱动下的卓越工程师计划能顺利进行,必须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并规范网络服务平台的管理,制定相应管理文件,平台的运行管理及技术支撑主要由专业的教师承担,着力保障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训练,为项目有序、规范、持续地开展实提供可靠支撑。
3.5 依托资源,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专业实践测评、学科比赛、毕业设计等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全面的资源平台(基地),针对实际问题的实践教学体系。
3.6 纵横结合,开展校外基地建设 构建校外平台功能比较完善的基地资源环境。对应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环节,合力实现创新训练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对促进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特别是对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创新起到核心的环境支撑作用。
4 结论
本项目基于课程群和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模式,在电气工程专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根据电气工程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指导电气专业和相关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卓越计划的实施。支持不同类型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卓越计划,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电气工程师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永金等.基于项目教学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设计[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