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课程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1

1.商务英语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

历史发展至今日,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入,并且全球性、开发性、大商务性的格局奠定,促使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扩大。然而,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基于商务英语专业中英语基础、商业知识水平均难以达到需要的标准,这样的复合人才极为难求。这主要是因为学校中的商务英语专业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错误的将商务英语专业定位在“学科性、系统性”,从而对其本职“职业性”忽视。这样的教学培训模式直接致使毕业生难以在社会找到专业对口的职业,屡遭碰壁,最终与社会需求脱节。

2.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综合化、整合化程度低

目前,大多学校的商务英语课程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还是英语与商务简单的结合,理论课程同实践性课程的有机融合还未得以完善,而语言类课程与商务类课程有效链接亦在发展中。而这些商务英语课程的不足,直接致使了学生英语水平难以提高,商务知识、商务技能不学习效率不高。

3.复合型师资建设薄弱

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真正融通英语、商务知识的“双师型”教师不多,绝大部分的教师掌握足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均较为薄弱。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多半语言应用力强,对外贸函电、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这些知识不熟悉。教师没有足够的商务英语专业水平,对于学生将来就业与适应市场需求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4.实践教学环境小

商务英语专业中由于发展期短,导致它的实践教学环境难度大。一般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重视高于实践训练,致使实训课程的目标与“实用性、系统性”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应用商务英语的能力同市场需求严重脱离。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规划

1.就业为先,以人为本

我们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培养怎样的人才,树立一个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将商务英语专业培训出来的人才对准社会需求,才能让商务英语专业下的人才成功就业。所以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下,学生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础,具有广泛的商贸运营知识,对于现代办公设备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并且可以熟练的翻译一些与国际商务所需要的日程用语。只有这样兼具应用型、实用型的复合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历史发展直至今日,“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尤其在教育事业工作中这种理念更是发挥到极致。其中衍生而来的“教师为学生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教育为就业服务”的理念更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向了。故而,在我们商务英语专业中,对于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跟不上时代脚步的课程要进行改进,并加入一些随社会需求和时展的内容,使商务英语更为稳定、有效的发展。

2.师资专业化,教学集约化

无论在哪一方面的教育中,如果将教学内容比作足球,那么雄厚的师资队伍就是那只那足球一直前进的脚。而师资匮乏的商务英语专业正是因此难以前进发展。故而,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壮大其师资队伍。根据笔者的深入探究,在国内从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中“科班出身”的教师屈指可数。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的一些核心课程的教学仍是由公共英语教师充任,也有是由英语系与外贸系分别派教师实施双语教学。当然,在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之始,并没有许多的主修关于本专业的人才,故而没有专业的教师也无可厚非,但要是以此作为长期的发展方向,那么对于学生有效的商务英语学习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而教学质量也很难以提高,对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化、精深化也有着非常大的阻碍。故而,对于壮大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力量势在必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包容性强的复合专业,它的教师语言修养、商务知识等都必须有一定的造诣,而且教学还要有丰厚的经验。什么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也该是什么样的。所以,只有复合型的教师才有可能教出我们想要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对于如何提升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师资专业化的任务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运用于一些师资力量尚未完善的学校,向社会招广纳贤,聘请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如此,不但有效的解决了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师资紧缺的情况,还使学校打破了固步自封的僵局,有效促进了人才双向交流与资源优化配置,拓展了教学集约化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

3.中外合作办学,创造精品课程

经过不断的深入调查结果发现,大多的学校中商务英语专业还未发展完全,并且是先天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太过需求,故而没有经历足够的孕育就草草的诞生了。然而这些“不足月”的商务英语专业所存在的弊端却具有隐藏性和潜伏期的特点,这直接导致了学校没有及时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商务英语专业出来的毕业生在面对人才急需的社会企业屡遭拒绝,继而让新一轮的招生遭遇质疑。这样的状况在许多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初期均出现过,但对于这样的环境下不少的学校吸取经验,不断实践改进,终于找到了彻底解决此危机的方式。而中外学习合作办学便是其中的一项。就以北京现代企业学校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例子,当然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北京现代企业学校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了中英合作NVQ企业行政管理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并在考试中及格或及格以上,可以得到由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OSTA)与英国伦敦工商会考试局(CLCIEB)联合颁发的NVQ企业行政管理三级职业证书,此证书可以在全世界受到认可,其含金量可想而知。故而,北京现代企业学习通过中外合作是旗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彻底打响了知名度,大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扩大了生源量。由此观之,中外合作办学对于商务英语健全的发展是极其有效的,对于创造精品课程亦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而,商务英语专业在发展的路途中,应多多利用类似的方式,打响知名度,从而吸引生源,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4.“工学结合”,培养专业人才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将工作同学习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也是教育部明文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的促进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对于应职岗位有了初步认识,亦提高了学生将来就业的机率。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需要把“教学专家主动”变为“社会需求主导”将市场上一些需要商务英语人才的企业与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相联系,让学生在虚拟教学情景中学会掌握商务知识,从而发展就业能力。

5.重视“职业性”,发展素质教育

在商务英语专业中,对于职业性的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所说的“职业教育将使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正是验证了这一点。对此,笔者认为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应以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定位、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等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能力本位”的理念要深深注入学生的意识之中,只有如此才能有效的加强学生的商务职业能力。

6.重视“工作过程导向”,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调查显示在高职课程改革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工作过程导向”。本人依据实践教学,把商务英语分为语言综合技能、商务技能、综合素质、实践技能、素质扩展等五大模块,在此,笔者分别对一些模块进行了简要分析。语言综合技能模块是五大模块的基本点,围绕“听”、“说”技能的训练为中心展开,其他的教学课程进行辅助。而商务技能模块则是让学生们在学习商务英语课程时将现代生活中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联系在一起,使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成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对此,高校院校可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校园里营造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让全校师生处于网络环境之中。例如可以建立校园网、QQ群等,有效的促进了良好的信息教育氛围与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建立,从而提供了师生便利的信息库。

7.建立培训机制,科学合理培养专业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的需求,将学习的师资力量、设备器材等资源有计划、有条理的建立培训机制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训。培训的途径应多姿多样,例如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这些培训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三、结语

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2

关键词:旅游专业;精品课程;课程开发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文件精神,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高等院校(包括高职高专)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高规格的职业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成功的经验值得中等职业学校借鉴。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精品课程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等职业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就应该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

南通市旅游职业高级中学是全省最早的旅游专业学校之一,为南通地区唯一的旅游类特色职业学校。学校秉承“以崇德为根本,以强技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省内外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中高级旅游专业人才,目前学校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学校的内涵发展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重点,因此学校决定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第一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建设具有全新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精品课程,对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以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课程设计理念,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对学生就业与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示范性优秀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为:

1.精品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设计的研究

开展市场调研,形成课程开发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依托行业企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原则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研发项目课例,形成项目课程。

2.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有鲜明的针对性,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打破过去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探究式、任务式、体验式、团体合作式、技能训练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动手参与,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各种教辅设备优化教学手段,丰富多种教学资源,建立课程资料库,增强师生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探索科学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形成由行业企业专家、教师、学生共同参加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注重平时教学过程性评价和考核(考试)诊断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3.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探索专业课程师资培养途径和方法,对课程负责人员从职称资质、教学能力、行业知名度,团队合作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拓宽外聘专家来校参与精品课程教学活动的渠道。

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技术含量要高,要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建立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5.精品课程管理机制的研究

学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要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从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入手进行选题,周密组织加强研究着眼提高质量,建立精品课程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调动精品课程建设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操作

中职旅游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并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和研究活动。

在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归纳了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整体规划、重点建设和反馈激励三个阶段。

1.整体规划

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精品课程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工程,其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课堂教学问题。精品课程“五个一流”内涵的科学界定,涵盖了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管理等不同的层面建设,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当中,并制定切实可行,适合本校教育教学特点的实施方案。

在市场调研和提高教师认识的基础上,学校研究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的文件,明确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础原则、主要内容和实施办法,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自身任教科目的实际,积极申报精品课程项目。

2.重点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高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不可能同时把所有课程都能建设成精品课程,为此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有重点的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我校从申报的20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经过认真评选,重点确定了10门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重点项目,学校统一颁发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证书,重点给予这些项目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每个项目组根据要求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并按方案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工作。力争在建设期内把立项精品课程真正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精品课程。

3.反馈激励

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3

[关键词]实践先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吕震宇(1976-),男,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系统;张春玲(1975-),女,河北东光人,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河北唐山06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04024)和2009年度河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商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项目编号:Z0904-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23-02

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历经坎坷和挫折之后,河北联合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在专业建设上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实践先行、螺旋教学,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特色之路。“实践先行、螺旋教学”是信管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双管齐下、兼容并蓄”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具体运作手段。

一、“实践先行、螺旋教学”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按部就班,按照课程顺序先后开设出课程,每门课程都涵盖了课程从浅到深的方方面面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往往会产生如下问题:一是盲人摸象。学生甚至在学了多门课程后都不知道专业是干什么的。二是缺乏兴趣。一门课课时很长,当课程进入比较难的章节时,学生往往无法兼顾首尾,以前学的东西无法融会贯通,导致顾此失彼,渐渐失去对课程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文章认为要以“实践先行、螺旋教学”的思想来指导信管专业的课程建设。

1.“实践先行”。“实践先行”是指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实践为先导。学生先动手实践,在遇到困难和困惑时,相应的课程加以跟进,从而确保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知道为什么学,还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推动下一轮学习的源动力。

2.“螺旋教学”。“螺旋教学”是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拆分,根据学生认知过程重新加以组合,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从宏观上把握专业所涵盖的内容。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学生对专业认知特点为依据,让学生每年学到的知识都能自成体系,并不断螺旋式扩展。前一轮实践学习决定了后一轮理论如何跟进以及知识如何扩展,同时还决定了下一轮的实践体系。

“实践先行、螺旋教学”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的核心就是课程的开展要紧紧围绕实践。而实践教学体系在设计上要采取“正反两条线”的方法,将实践既作为“先导课程”又作为“目标课程”。具体来说:一是从“反推”的角度而言,首先根据最终的社会需求设计高年级实践应当达到的目标,然后将这一目标层层分解,作为螺旋教学的不同阶段。二是从“正推”的角度而言,实践又作为先行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从宏观上对专业进行认知,随后的理论课程加以跟进。三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加以综合而言,实践既是上一轮课程的总结,也是下一轮学习的先导,是整个专业建设方案的骨架和灵魂。

二、“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运作手段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双管齐下。所谓双管是指信管专业中的两个专业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以管理为核心,强化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技能;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强化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技能。在“实践先行”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下,我们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1)信息系统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见123页图1)。图1左侧为课程体系,右侧为实践体系。在信息系统开发方向,自主开发了“信息系统开发概览”课程,该门课程提供了大量的动手实验,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便可以做出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和网上书店系统,程序代码最多不超过3行。作为先行实践课,该课程为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奠定基础。随后会跟进面向对象软件开发(部分课堂案例和课后实践作业将作为数据结构的实践先行内容)、数据库原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知识,强化系统的初步分析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和SQL命令运用能力,既是对前面课程的总结,也作为“信息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先行实践环节。“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设计”基于“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将数据库及SQL命令转化为Windows应用程序或Web应用程序。学生在这个实践环节上首次开发信息系统并将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挑战,甚至重写多次系统,这种实践经历与体验正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学习的强有力先导。“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旨在规范学生分析与设计过程,解答为什么会在信息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中遇到种种挫折,该实践环节也是后续毕业设计的先导课程。(2)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见124页图2)。在信息管理方向的实践体系中,用友的ERP沙盘课程在整个4年教学期间将会开设两次,第一次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了解一个生产型企业的运行过程与模式。“企业资源计划(ERP)”课程会在大二加以跟进,从理论上讲解企业的运营流程以及相关知识。在这个阶段,实践将围绕用友财务信息化以及ERP信息化综合模拟(将ERP沙盘搬到用友ERP软件上运行),这既是对ERP课程的深化,同时也是学生接触各种具体信息化管理的先导课程。随后学生会分别学习“财务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用友ERP软件为此类课程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景,各种用友技能类课程也会在这个阶段同时开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彻底掌握了ERP应用技能。当学生深入掌握了用友ERP应用技能后会深刻领悟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最关键还是在于战略,于是在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将围绕战略实践开展。用友ERP沙盘课在这里将被第二次开出,让学生在更高的角度去运营,彻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另外,由于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课程此阶段已经初见成效,我们会实时地推出“用友UAP开发”课程,让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的学生能够站在现有ERP平台上向前再进一步。

图1信息系统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

图2信息管理方向的课程与实践体系

图3用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间的纽带作用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兼容并蓄。尽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两个方向,拥有各自的实践体系与先行课程,但它们又是兼容并蓄的,学校通过与用友软件的合作,将用友实训产品作为一种纽带,牢牢地将这两个方向捆绑在了一起(见图3)。图3描述了在我们建设信管专业课程体系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系统开发概览”可以帮助学生初识信息系统,“用友ERP沙盘模拟实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模式,从而深化“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而这些课程又可以从理论上强化用友ERP应用技能类课程,再辅以数据库和网络知识,学生就基本具备了用友ERP实施的基础。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定制化开发的问题也可以借由“信息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知识,在用友UAP平台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学生们还可以通过“竞赛教育”(诸如用友沙盘大赛、用友技能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个人优势。用友技能证书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期间多一份自信。用友高级实训可以为那些需要强化实施技能、应用技能的同学提供一条捷径。这种纽带作用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辅相成,相互借力,而管理与计算机也被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实践先行、螺旋教学”指导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学体系与就业接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动手实践意识。“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运作手段,使得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在各成体系的基础上,相互融合促进,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实施技能、应用技能的能力。“实践先行、螺旋教学,双管齐下、兼容并蓄”的专业建设探索之路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北联合大学管理学院信管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4

目前,几乎所有综合性院校和近七成的高职高专都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并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设计人才。但由于高专学校该专业的办学历史不长、专业建设基础与投入不够、专业资深人才(学科带头人)缺乏,以及对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思考不透彻、对专业特色提炼不鲜明、与学校发展结合不紧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如下状况: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思路不一致

高专办学层次既非本科崇尚“学科基础”建设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又非高职推行“职业技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也非介于两者之间,处境相当尴尬。2004年9月14日,教育部等七部委曾联合下发“教职成[2004]12号文件”———《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或者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这就使具有办学实力的专科层次的非职业院校面对升本的办学规划成为可能,因此这类学校在专业建设规划上就对培养目标留有余地,避讳再提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导致有些高专仿照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有的院校根本还没有考虑这些问题,甚至直接实行“拿来主义”照搬本科院校或其他国外院校的课程体系。有绝大一部分高专,专业定位不准确,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岗位群范围太宽泛,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既不“专化”又不“纯化”,有的课程名称甚至就是其他专业的专业名称,有的专业与专业之间交叉的课程较多,有的课程与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从而导致课程开设乱七八糟,老师授课只能是泛泛而谈,学生感觉学的面较宽但都不精,有的学生甚至自己认为大学阶段什么都学但又什么都没有学好,毫无所获。

(二)课程结构与秩序不严谨

理念是课程建构的框架和核心支柱。没有理念的课程设置谈不上什么体系,只能说是课程的堆砌,必然带来教学隐患。有些高专可能对课程设置没有一定的前提理念;对课程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定位;对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何种地位,有何种作用等问题没有思考透彻。例如有的造型基础课程太多,专业必修课中《空间设计》没有具体分化,《字体与标志设计》、《VI设计》课程重复等等。因此导致课程设置的含混,结构不清晰。有些院校根本就不是采用集中授课、模块授课的形式。有的甚至一学期就将全学程计划内的所有专业课程同时排上同时上,根本就没有考虑课程的先后问题,课程衔接不上。面对上述现状,笔者为中国现有高专层次设计教育深感担忧,高专层次的艺术设计教育究竟如何应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要求,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是什么,课程体系将需如何改革等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一)一致性

所谓“一致性”,是指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思路相一致。我们既要让学生掌握因设计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支撑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又要让学生掌握根据现代设计行业所分解的职业技能技巧构成的课程内容。前者易于理解,后者实质上是实施一种面向就业领域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反向推导流程。即根据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和定向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成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即由岗位群能力能力要素知识结构课程。

(二)阶段性

所谓“阶段性”,是指从教学角度出发,课程学习至完成是一个整体性循序渐进过程的课程。在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学生均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相应阶段或层次的应用。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可以阶段性学习为原则,并落实在以单元集中为基础的“周进制”“模块式”的组织教学上。

(三)进程性

所谓“进程性”,是指把三年学制6个学期按应用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分为几个阶段。根据专科教学特点,笔者比较推荐“3-2-1”进程,也就是将三年学制6个学期分为前3个学期、中间2个学期和后1个学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3学期)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课外,设置的是培养学生单向技能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第二阶段(2学期)主要针对不同商业媒体领域开设的应用性综合技能训练;第三阶段(1学期)到单位顶岗实习兼毕业设计,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5

【关键词】轮机工程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考核评价模式 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08-03

广西北部湾位于我国海岸线南隅,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提速,西部大开发后西南云、贵、川等省建设的加快,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广西已在沿海地区布局钢铁、石化、电力等大工业,形成了沿海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性物流中心。这些产业的发展,必将大大促进物流业和船舶运输业、船舶修造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大批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具备轮机工程专业系统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好、能胜任现代化船舶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生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的颁布与实施,预防应试教育、实现教考分离,进一步强调紧密联系实践、重视实操评估和船上实训环节、提高船员素质、凸显专业知识模块与岗位技能相结合,成了航海教育和船员培养的趋势。有鉴于此,本文就钦州学院轮机工程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二 专业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通用轻专才

航海类轮机工程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尽管当前各高校都很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但由于设备相对缺乏、实践课时分配少等原因,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较弱,从航运、船舶修造企业等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能够马上顶用的大学生较少,多数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才能真正上岗,此外,一些课程开设庞杂,学生好像可以有很宽泛的从业空间,但却无法适应需要专门人才的企业的需求。

2.教学与考核模式单一

专业理论课教学仍沿袭着从课堂到书本、从公式到做题、从背题到考试的简单重复模式。上理论课时,由于学生接触的都是单调乏味的课本,很容易疲劳,所以在理论课上往往达到不理想的效果。例如,“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中有些部件结构比较复杂,如果仅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这种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一张卷纸定成效”的传统考核方式也促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许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储备也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要。

3.“双师”素质教师缺乏

目前航海类院校师资队伍中学历高的缺少海上资历,有海上资历的学历上又有欠缺,整体上航海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不合理。同时,船员与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过大、高校人才引进政策限制、高校扩招等原因,更使航海类院校缺乏人才吸引力,从而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三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广西航运产业及现代船舶发展的需求,结合《STCW78/10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适任标准》,本专业明确以培养3000kW及以上的远洋航区三管轮为主要培养目标,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晋升高一级岗位适任资格的基础。

1.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构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并重、“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以国际海事组织(IMO)2010年修正的《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的要求及交通运输部第10号令关于“船员教育许可证制度”的精神为指导思想,以《STCW78/10公约》功能块为指针,同时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并重为培养出发点,将三管轮的适任证书考证课程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如下图所示。

能力与素质并重、“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示意图

第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分散的主机、辅机、电气设备等核心课程的实践内容融合成动力设备拆装、动力设备操作、电工工艺与电气测试等综合性实训大项;再根据职业群的分工和功能区分,把大项分解成若干具体小项,推行以

――――――――――――――――――――――――――

*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编号:桂教高教〔2011〕66号)、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编号:桂财教〔2013〕169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编号:13JDGC021)

项目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使多人被动接受式训练和演示性示范,变为小组主动开拓型训练和“一体化”教学,形成“实训项目模块化、实训模块层次化、实训教师‘师傅化’、实训考核标准化”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构筑与“航海职业素质”内涵相对应的课程体系。航海是一个兼具艰苦性和涉外性的特殊职业,船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灵活应变、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心理承受等能力,更要有强烈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因此,对轮机工程专业的学生实施富有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继续加强半军事化的量化管理,尤其是培养学生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恪尽职守、坚定执着的“航标灯”精神,并把素质教育及安全航运的保安意识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今后保证安全航运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2.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

第一,推行三段“进阶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采用三段“进阶式”工学交替教学体系,使学生通过四年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完成从见习机工――值班机工――三管轮三段式岗位职业能力提升。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在校完成“基本安全培训”“救生艇筏与救助艇培训”“急救培训”“高级消防培训”等教程,具备海事局要求的见习机工基本条件,参加第一次船上认识性实习。第三学年,在校完成“值班机工适任证书考试评估”,获取值班机工岗位适任证书,具备值班机工的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值班机工岗位任职要求,参加第二次船上生产性实习。第四学年,在校完成三管轮的适任评估及考前强化,并参加适任证书全国统考,获取三管轮适任资格,参加第三次船上顶岗实习,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教育教学过程。本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仿真实训室,将船舶机舱搬到学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仿真训练。以船舶辅机中“离心泵技术应用”教学活动为例,按教学内容将课程单元分成引言、导入、操练、综合训练、总结五个步骤,如右表所示。在前面两个环节中,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动画演示来讲授离心泵的技术应用和动作过程,学生活动以视听为主。从第三步开始,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进行示范和个别辅导,讲解离心泵的拆装过程,学生活动与教师同步进行。在第四步的综合训练环节中,学生按分组进行独立实操,教师从旁辅导。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教师对本次课进行简要回顾,提炼出知识要点,并通过现场提问和抽查来检验学习效果。

第三,以任务作为参照点,突出过程评价,实现教学活动与工作过程融通。按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以任务为参照点设计每门课程的学习项目,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革。拓展典型案例,进行全方位的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把需要掌握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有机地融合到项目中,每门课程根据各个项目任务性的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取代终结性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评价。

第四,构建包含教学、自主学习、行业资源等内容的共享信息资源库。整合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课件、研发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建设网络课程、工程实践录像等,建设轮机工程专业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及社会船员提高业务和适任证书考试复习,提供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第五,深化“双证书”制度,促进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把学历证书和三管轮适任证书“双证书”培养模式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在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上融入三管轮岗位适任标准,实现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与三管轮考试标准相一致,技能训练项目及标准与三管轮适任评估标准相一致,专项训练项目及标准与三管轮所要求的海上个人技能评估标准相一致。

改革评价考核方式,与三管轮对应的训练项目,以海事局专家组对学生的评估成绩作为考核成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三管轮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并直接参加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评估考试,获取三管轮适任证书,具备一毕业就能上岗的能力和资格。

第六,建立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负责具体制订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活动的计划。为检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效果,学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主要由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组成,考核评价的内容分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主体是学生,主要评价者是企业和学校,但学生也参与其中,进行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评价,使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评价,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总结和提高的过程。

船舶辅机“离心泵技术应用”――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表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引言 离心泵技术应用 讲授演示 课件演示

动画演示 视听 5分钟

导入 离心泵动作过程 讲授演示 动画演示 视听 5分钟

操练 任务一:离心泵的拆卸 教师示范

个别辅导 实物演示 同步进行 5分钟

任务二:离心泵的装复 教师示范

个别辅导 实物演示 同步进行 5分钟

综合

训练 任务三:完成离心泵技术应用全部项目 分组实操

个别辅导 实物设备

和工具 学生独

立活动 60分钟

总结 本课任务是了解离心泵动作过程,掌握离心泵的应用场合、操作要点及维护工艺 教师讲授

现场提问 动画演示

实物设备和工具 视听

回答演示 10分钟

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实践;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整体进程中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1]。近几年来,我院也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对我院护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院护理专业2006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安徽省师范专业”;2013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2014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护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我们药理教研室于2016年成功申报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精品课程―药理学》,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对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进师资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近段时间以来课程建设的实践及探索汇报如下:

1 修订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1.1 修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素质实践技能型护理人才成为培养目标。依据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药理教研室在2016初年制定了高专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标准,实施后,利用将近一年时间在临床进行了广泛调研,及时与毕业生、实习生取得联系,随时了解反馈信息,根据岗位需求及实际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再次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1.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2]。我们药理教研室全体老师,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创新,一方面精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作为学生用书,同时也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同济大学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另一方面,在广泛汲取传统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以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编制了具有特色的高专护理专业药理学校本教材,突出了与临床护理岗位紧密结合的特点,同时又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密切相关。

1.3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遵照职业教育“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优化了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代表性药物及临床常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简化药物作用机制,并将临床护理用药案例引入教学,培养职业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减少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护理用药所需技能如正确使用药物、进行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等,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责任意识,强化了职业素养。

2 改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2.1 改革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开放了学院图书馆计算机中心、不久学生也可以进入我们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同步学习。还与学生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将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平时玩手机时也能想到药理学,也能得到最新的药理学信息[3]。

2.2 改进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药学教研室全体老师,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开展讨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应用。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我们还灵活运用了:1)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注意收集与日常生活及临床用药有关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故事、录像等多种活泼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职业熏陶。2)直观演示法: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药物作用机制显得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能易于理解呢?在授课中,采用直观演示法,如氯丙嗪、地西泮作用机制,采用简短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帕金森病作用机制,通过天平的直观演示,学生获得了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集中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引起了学习兴趣。3)实践法:如抗高血压药的学习,让学生利用周末,深入家庭、走进社区、走访高血压的病人,进行高血压用药知识问卷调查,完成问卷调查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实践法,加强了理论内容的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4)其他: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总之,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有趣,提高教学效果,更能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3 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

精品课程是一个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与管理的系统工程[4]。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有利地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练就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现有专职教师7人,均在本科学历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占43%;具有高级职称者2人,占28%;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上者1人,占15%;35~50岁2人,占28%;35岁以下4人,占57%;双师型/双素质型教师4人,占57%。以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一在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中,集体备课,积极讨论,探讨教学方法,并制定相互听课制度,观摩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指定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高年资教师带教青年教师,在工作上指导他们备课、听课、试讲、讲课、科研等,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三组织安排老师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四针对药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多内容进行研究,积极申报课题,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数十篇。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药理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构建了比较合理科学的课程建设体系;制定了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优化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教学计划;编制了合适的校本教材;制作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完成了课程教案、章节习题及涵盖课程内容的综合测试等,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认识到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们进行改进与探索、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现代服务理念、有护理岗位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月光,伍三妹,王玲,等.创建护理药理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4);60-62

[2]赵有亮,杨先振,李蓉.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