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综合素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综合素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综合素质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能力;校企合作

[DOI]10.13939/ki.zgsc.2016.35.183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1]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1 研究背景

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高职教育过于强调以就业为中心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最新麦可思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单位走访获得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44%,离职率达到52%;超过50%的高职毕业生三年内转换了职业或行业。即使三年后继续留任,企业发现其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提出质疑,对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迁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不应完全等同于培养技术能力的就业教育;如何培养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素质,成为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

国外高职教育对综合素质概念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认为,高职应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能力主要是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操作技能,所以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此任务能力观是传统高职教育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学生的一般素质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是掌握具体任务技能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创造力、相关知识学习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判断力、批判思维能力等,这些素质可以被应用到不同的工作环境里,高职教育内容应强调培养一般素质。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兼顾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最近,英国提出的核心能力概念,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国外培养综合素质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有影响力的包括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模块模式、模块技能组合模式和“双元制”教育模式四种。总体来说,国外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历史较长,经验也较丰富。

2.2 国内研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与倡导大学生素质培养。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强调“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2] 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推行素质拓展计划以来,诸多本科高校纷纷推行。有些高职院校在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中盲目机械式的模仿是不切实际的,只能适得其反,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高职学生的定位及就业,进行恰到好处的综合素质教育。在研究领域,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文献较多,而针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研究较少;研究者大多以本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参照,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综合素质培养特色;并且,此类文献多从某个片面角度研究高职生综合素质教育,如综合素质的必要性、课程教学的角度、教学计划的制订、师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实习实训、工学结合等,只是单一的研究,缺乏系统化。

3 研究意义

首先要揭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从而探索高职生在求职、就业初期被企业关注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三年后企业关注的给高职毕业生带来可持续发展后劲的综合素质要求,以此界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和内容。高职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议。

(1)从社会和企业需求角度,有利于满足其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2)从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有利于打造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和优化育人效率与效果。

(3)从毕业生适应力提升的角度,最终受益者是在特定行业长期发展的毕业生,以期提高毕业生长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有人才培养竞争力、文化竞争力、专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及特色竞争力,但最重要最关键的只能是人才培养竞争力,相比之下其他竞争力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3]

(4)从高职教育事业的角度,通过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经验,融合我国国情,更好地打造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要倡导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改变以往单纯从学校角度育人的思维定势,强调需建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多方努力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4 从国外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中获得的启示

在国外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也是形式多样,各有其特点,在德国主要是“双元制” 模式,采用并行式的即边在企业中实习边完成学业,实施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取得了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双丰收的效果,在教育领域中可谓世界之典范。在德国综合素质方面,更强调职业行动能力。

在美国形式更为多样,有交替式的(两个学期分别在企业与学校中进行交替);有并行式的(边学、边干),还有“底特律契约”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牵头、企业支持、媒体宣传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也是美国最成功的模式。

国外培养模式都是以培养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在国外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历史长,经验丰富。

为了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用较快的速度,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路,有必要借鉴一些国外在职业教育中的经验,在我国特别要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六点建议

首先要发现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深层原因。借鉴国外高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议。

5.1 政府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为

在规划统筹、师资培养、保障投入等方面要体现政府权责。更具体的在校企合作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政府要加强和推动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推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才能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各自的积极性。例如对校企合作好,态度积极,有措施、有效果的企业可以减免一定的税收,对在校企合作中有贡献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对学院方面能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建好实习基地,为培养人才有特殊贡献者,有一定的鼓励政策。

5.2 行业协会发挥组织联动作用的渠道

行业协会要根据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协会要有机协调组织把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遵循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理念,帮助职业院校认清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去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协会既是指导部门,也是中介部门,既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共建合作创新平台,并协调校企间各种事宜,以保证合作的长效性,达到工学结合的利益共创。实际上校企合作也是人才市场与行业市场的合作,所以协会的中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减少合作的盲目性。

5.3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全方位设计

首先要树立“人格本位”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教师要以自已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不仅具备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下功夫。要突破“能力本位” 的教学理念,培养真正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在强调“技能型”的同时要科学定位“高素质”,这也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所以要进行教学全方位设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与区域社会经济的人才需求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相适应,这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4]要建立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5]在课程安排上,以就业为导向,按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强调实用性。要确立四加强:即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加强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建实践教学档案及考评体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一。当前更需要提倡职业教育的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适应就业形势变化的,具备自学和动手能力,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职生。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起来,培养兴趣和能力,将教学效果与目标,与实际需求密切联系起来。[6]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拓展个性化的教育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5.4 企业加强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提供高职学生企业实践的机会

为实现职业和就业导向,使学生更好地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必须要实施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创业基地等,利用学院和企业各自优势,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建实践教学的公共平台,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与社会企业的关系,拓宽实习渠道。[7]还可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获得企业和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利用上的双赢。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提倡文化育人,要将行业企业的先进文化,引入校园和教学中,使行业企业的文化和院校文化融合起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5.5 家庭创造有利和谐的环境,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家庭教育,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8]家长要更多的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接触社会,以提高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5.6 学生加强自我综合素质培养意识

通过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等多方共同的教育,让学生认清需要怎样的人才,让学生思想上有紧迫感,能做到自我定位,自我管理,按学校要求和培养目标,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并融入集体之中,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要扩展个人兴趣爱好,通过音乐、歌声、艺术等解脱被禁锢的思想,使自己始终具有乐观向上的情怀,投入到即将就业的工作岗位。

要改变以往单纯从学校角度育人的思维定势,创新性地提出构建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多方面努力的综合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国,贺小春.“三化两融合”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9):6-8.

[2]王曙光,李兰.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67-170.

[3]侯长林.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7-78.

[4]张大然.高职人材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7(2)49-51.

[5]方飞虎,潘上永,王春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5):59-62.

[6]黄健,何率天,王正武.加强“内涵化”教学,提高任职教育的质量[J].教育探索,2009(6):74-75.

[7]侯志伟,卜云峰.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12):84-85.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2

关键词: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率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出现的日益严峻的就业困难现象就是由于很多高校没有及时关注社会发展需要,不能有效结合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状况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此,数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实现高就业率,就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数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进行专业的合理设置

随着经济的社会的快速进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兴岗位和新兴行业,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岗位和行业逐渐消失。我国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对专业目录进行了四次修订。这不但能够使得高等学校人才满足经济发展要求,而且因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周期性,并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存在滞后性,所以在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高等学校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作为导向,对专业结构、学科进行调整,加强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对人才培养模式加以优化,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升,实现较高的就业率。

数学在本质上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从上世纪的中后期来,现代数学朝着综合性方向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用数学在管理、工程、经贸、金融、生物学、医学、图形处理等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很多高校的数学专业都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此专业进行了设置,比如在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中进行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的设置等,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是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保障。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对学生就业起点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确保其质量,努力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在通常情况下,数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低能力培养阶段和高能力培养阶段。在前两年中主要是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重点对数学知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讲授,确保低阶能力得到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强调知识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贯穿能力培养,其主要形式为课堂教学。而高阶能力的培养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在有了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以后,对其进行一定选修课的教学,使其知识框架得到丰富,在这一过程中,选取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个人兴趣、知识水平以及就业意向有深入的了解,确保选修课平台的完善,对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加以满足,这样才能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来进行知识能力的提高培养,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当前数学类学生的就业状况来分析,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所引人的人才的实践能力,所以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在学生的研究能力、认知能力、管理能力、教学技能、开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教学培养的良好方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对学生职业意向加以考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培养。对于有意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应安排一定的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除此以外,还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观摩机会,努力提高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能力;对于那些有意进行深造以及从事科研的学生,应积极进行导师制,让具有丰硕研究成果的教师来对其加以指导,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而对于其他学生,则应积极为其联系相应的实践基地,为其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毕竟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除了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和学习时间、空间以外,还应进行第二课堂的指导,比如,课外的科技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四、积极进行职业指导,实现毕业生的合理分流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了大众化的教育,所以大学生也需要转变自身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地域中期望值应进一步理性,努力提高毕业生的管理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与。当前所出现的人才过剩局面在本质上属于结构性的失业,而不是所谓的绝对性失业。这样,就业指导就重要重要的意义,其不但能够满足社会个体的发展需要,而且能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第一,职业指导应在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中进行贯穿,注重其实用性和科学性,确保学生能够逐步了解当前的就业政策、形势以及求职的基本技巧,树立实用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第二,职业指导应突出其个性化,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的看待其特质和个性,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成,确保毕业生的合理分流。比如:数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从事金融行业、教育事业、IT行业、管理行业、物流业以及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等,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尽早选定就业方向、做好职业规划,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那么学生毕业就可实现就业。就业率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其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专业设置合理,对学生能力进行多方位培养,突出职业指导,在这样对就业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中,学生综合素质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高校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高就业率的实现。

四、结语

在当现代社会中,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数学专业的学生只有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毕业时就实现就业。所以,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应结合自身的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此外,学校也应针对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及时进行学科和课程的科学合理调整,加大相关学科教学力度,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谢薇薇.试论高校就业率考核的利弊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3):117—118.

[2]丛珊珊.改革开放3眸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演变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4):62—64.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8—91.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3

论文摘要:从就业市场时高职计算机专业求职毕业生的期待的调研出发,将其调研结论与毕业生自身体验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低“综合素质”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我们步人网络社会,发现计算机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日趋增大,给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带来了许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是,与此同时,在大量的调研中发现,1T行业用人单位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就业市场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认同度非常低。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采用积极的措施提高就业市场认同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对策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素质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差距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是高职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就业市场对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非常看重,其中包括基本素质、个性特征和核心技能等。

1、基础素质

(1)诚信意识。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及毕业生自身的因素,当前高职毕业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受到置疑。例如:很多学生在毕业推荐函上对于自己的能力都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了解的”被夸张成“熟练的”,“熟练的”被描述成“精通的”,企业不经意中“上当”了,结果招来的毕业生与期望存在很大差距,导致很多单位不敢贸然聘用应届毕业生。所以,学生必须树立诚信意识,这是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

(2)吃苦耐劳精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往往在学校里就把自己定位为“白领”,甚至“高级白领”,且对于“白领”的工作性质并不了解,简单的认为是每天“拿高薪、吃闲饭”。久而久之,很多学生明显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上,计算机行业的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高职毕业生的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用人单位甚至将“吃苦耐劳”明确写在招聘要求里。

(3)眼高手低,工作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工作能力不足”是目前新一代大学生的通病,特别是沾有“高新科技”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总认为自己是畅游网络世界,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小事杂事不屑一顾,殊不知,“眼高手低,工作能力不足”成为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致命弱点。从另一方面讲,动手实践能力本应是高职学生的强项,实际上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非如此,表现出只想做大事,不想做小事;认为自己什么都行,而实际却不行。

2、个性特征

在大量的调研中发现,知识和技能是最看重的因素,占被调查单位总数的59.4%,其次是工作经验,占总数的52.7%,排在第三位的是个吐特征,占急数的47.9%。而在对高职毕业生自身的调查中发现,回答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专业对口、工作能力、工作经验。由此可看出,性格特征和态度这个因素,高职毕业生认为其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并不是很大。而用人单位却十分重视高职毕业生白勺个吐特征,把它列为第三位,且重要程度与工作经验差距不大。用人单位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个哇关注表现在团队精神、开拓偷申、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和应变能力等方面。

3、核心技能

高职学生能力素质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核心技能,因此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核心技能的要求,不同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侧重不同的能力要求。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涉及的生产类、研发类、服务类、文化传播业、政府部门等等,由于企业岗位所处行业种类太多而且企业岗位间的实力参差有别,所以对人才的要求条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低“综合素质”的原因分析

在现今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下,高职院校想要发展,想要创出特色,确实需要比一般高校付出的更多。分析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被就业市场不认同的原因有很多,诸如政府、社会、毕业生本人等,从研究角度而言更重要的应该在于高职院校本身。

1、人才培养“标”难中“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能很好的把握好“度”,要么偏重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课被一减再减,不求系统逻辑,基础理论知识的支离破碎和追求低层次的“能干事情”要么偏重理论,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纸上谈兵,一带而过。这样就把“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架空成了一句口号,致使高职“职不高业不精”。同时,某些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学生的能力标准,核心技能培养目标不明确。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缺陷。纵观近年来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难发现其在激励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认识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但在学生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目标欠准确,导向性单一,(2)方法欠科学,过程太复杂;(3)内容欠丰满,系统性不够;(4)企业参与评价的作用甚微。

三、提高就业市场认同的综合素质的对策

提高就业市场所认同的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社会、高职院校和求职毕业生本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本文仅讨论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就业市场认同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即高职院校应构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优化培养目标。目前,很多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实时,没有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真实需求,导致无法准确定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更无法以严谨又科学的方法与流程开设专业和课程。图1为计算机专业开发流程图,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是建立工作岗位流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从而能很好的切中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

(2)构建就业市场认同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实现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使所培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被就业市场认同,关键在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图2为典型的企业参与的闭环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就业市场所认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

(3)提高综合素质内涵的实践举措。在上述培养模式的构想,以期通过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能培养出被就业市场所认同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合格毕业生。那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提高高职求职毕业生综合素质,从其内涵来看,应该着力于实践举措的研究。以市场观念培养为例,实施如下实践。

鉴于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从事计算机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工作的较多,建议在计算机专业开设市场营销方面课程,建立如下市场观念:

竞争观-一一一敢于竞争、善于竞争、扬长避短.通过用户访问及座谈、产品展销、技术服务和建立用户联系网络等多种方法把握市场主动权.

质量观—对用户负责,用户第一,企业第二,以产品和服务质量求生存。

服务观—注重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有质量问题及时处理,建立用户访问和技术服务制度。

创新观一一居安思危.市场上有自己适销对路的产品,手中有正在研制的产品,规划着新一代产品.

信息观~一积极收集政策、法律、经济、科技、竞争、消费需求、商品及销售、国际市场等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法律观一一依法经营、依法办事,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合法权益.

效益观-一尽量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做每件事情要有效益观念。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4

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证明: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脑部中枢精神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才能真正放松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不会产生压力。学生心境轻松了,便敢说敢疑敢问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为了能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及提供给学生更大的锻炼平台,改变沉闷的理论课堂氛围,笔者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加上学习专业课程设计一般一次课有2课时,因此每次上课的前10分钟笔者都要求每组学生结合幼儿园特点,课前编出本组的口号。上课时每组轮流展示各自的口号,口号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喊口号时可配上幼儿律动动作。如学生自编的口号:“点点头、叉叉腰,我的表现最最好,小手小手转一转,你棒我棒大家棒!”不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而且配上律动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接着让学生轮流上台模拟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或教全班同学做手指游戏,然后对他们的表现作简短评价。学生在这短短的10分钟内体验到做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通过口号、讲故事、学做手指游戏等环节让沉闷的理论课变得轻松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在中职课堂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课堂上的开放式交互学习,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没有小组,就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就没有强大的班级文化,就没有强有力的互助网。很多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增强思维技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促进其相互理解,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此,笔者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按学生能力进行强弱搭配,用“五领域教育活动模式”命名,分别是:健康组、艺术组、科学组、社会组、语言组。然后由组员推荐选出组长,再模拟幼儿园管理模式,组长即园长,其他成员可根据本组实际自行决定角色。每次活动设计实践课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模拟幼儿园上课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幼儿园教师角色,使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课后师生会进行小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让学生学优点、找不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团结合作精神,无形中促进了每位组员的成长。另外,为了使评价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笔者还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了一个比较客观的小组评价表,每次课后根据各组表现,对照评价表给各组打分,让学生能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对比,这样无形中又一次激励了学生通力合作,积极进取。

三、将课堂有效延伸到第二课堂活动中,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二课堂是中职学校最具活力与特色的一项工作,是中职课堂的有效延伸。将第二课堂与专业特点及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活动中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还能有效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每学期结合学前教育的专业实际,与教研组成员共同协作开展类型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对新生采用讲座的方式讲解专业前沿知识,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及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基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则采用竞赛的方式,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结合,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便采用技能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成功的喜悦感,通过比赛使学生相互比较、相互赶超,使学生更加喜欢本专业,同时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不但增强了对专业的了解,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四、加强校外见习、实习指导,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见习、实习是中职学生相当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校内课堂教学实习的有效延伸和必要扩展,是学生顶岗前训练和接触社会实践必不可缺少的一步。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教育自己,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知识和职业技能。因此加强学生的校外见习、实习指导,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见习、实习指导过程中,笔者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见习、实习效果。如制订见习、实习制度,学生严格按照制度参与见习、实习。另外,要求学生每天写见习、实习笔记,作为见习、实习考核成绩评定依据之一。笔记可记录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教学模式、幼儿园生活理念、幼儿园膳食结构等内容,这些记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经验。在见习、实习期间,笔者与合作幼儿园方加强沟通和联系,要求每位学生开一节公开课,然后全体见习、实习生与所在园教师及学校指导老师共同进行评课,让学生通过实践结合评课建议,进行反思以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

五、总结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5

【关键词】综合素质;素质拓展;职业能力

一、研究目的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一般来说,职业能力既包括胜任某种具体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还包括进入职场之后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以及开始职业生涯后必要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时尤为看重这一要素。

基于这一前提,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中,为弥补传统的教学形式单调导致的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不足,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多渠道的改革尝试。受体验式学习理论的积极影响,也为了验证体验式学习的功效,研究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综合训练等课程,将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融入以上的课程之中,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以期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素质。

而以上这些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和提升是否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有无具体意义体现,是进行此次的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接受过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进行筛选,选出一些个案进行访谈,研究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与定量研究相比,质性访谈帮助教师在最直接的研究情境中,在真实状态下收获大学生的拓展训练的感受。

2.研究工具

主要采取半结构式的访谈,依据访谈大纲进行。既有一对一的面谈,也有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如QQ)进行的访谈。本次访谈考查的是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主要围绕以下一些问题展开:没有参加拓展训练之前,自我认同比较高的能力和素质有哪些?相对薄弱的有哪些?参加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之后有哪些收获?提升了你的哪些认知?大学生是否有接受拓展训练的必要?

三、研究对象

本次质性研究访谈的研究对象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年龄都在18周岁以上。选取的都是主动愿意参加者,愿意主动交流,无沟通障碍。最终筛选了12名学生进行访谈,男女生各6名。受访学生编号方式按照访谈的顺序,女生为F1-F6,男生为M1-M6。

四、访谈结果

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价值取向也更多的向“综合优势”倾斜。此次访谈以六个企业注重的职业能力作为访谈研究要素以及综合素质拓展训练重点,即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及适应能力。在大学生参加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之前和训练之后,分别对他们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如下。

1.大学生参加综合拓展训练前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评价

大学生体验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前,对自己的部分能力表现还是比较自豪,但普遍对自己的职业能力综合评价不高,有人甚至因为在有些能力上的表现欠佳而感到沮丧。

有5人认为自己的适应能力尚可,4人自述一般,3人表示不自信。M4说:“男生嘛,适应新环境还是很快的,特别喜欢宿舍热闹的氛围。”F5在访谈谈到:“我是独生女,开学时独自一人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校报道,很自豪的。”M6则说:“我喜欢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集体生活总有不自在的地方,像按时熄灯什么的,最让我意外的是大学还要天天出早操,痛苦啊!”F1则表示:“上大学前没住过集体宿舍,到现在还有些不适应。”F2说:“唉,我们专业以后一定要下工地,一想到那个艰苦的环境我就打怵!”

有6人对自己的沟通能力不是特别自信,3人认为一般,3人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还不错,其中2位女生。M3表示:“高三暑假在电器超市打工,我发现自己还是蛮能说的,顾客反映也不错。”F5说道:“我高中做了3年班长,这方面还是很擅长的,不管是面对老师还是面对同学。”不过,M2谈到:“作为一个工科生,我的沟通能力实在欠缺,有一回在小组方案讨论中,大家愣是没听懂我要告诉他们什么,实在太失败了。”M1说:“有一回我的两个朋友吵架,我帮忙调解,谁知我嘴笨表达有误,反而火上浇油,这事儿一想起来就痛苦。”F3说:“我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紧张,脸红,有时声音还哆嗦,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F6表示自己也有同样的状况,平时也很少主动和别人打招呼。

关于人际交往能力,只有4人明确表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自信,上大学前他们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在大学的新环境里也比较迅速的形成了新的社交圈。至于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的自我评价,则是他们相对集中自述的短板。M5的话最具代表性,他说:“我们知识和经验的储备都不够,这些能力有是有,可是真的只有一点点,很难拿得出手。”

2.大学生体验综合拓展训练后对自身职业能力的评价

针对以上的访谈结果,我们把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项目细化,分成体验-感受-分享-总结-应用五大模块,分别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等课程中队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结果大学生不仅对综合拓展训练对自身职业能力提升有积极的认同,而且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首先是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了一定提升。M4谈到:“每一个活动的完成对个人来讲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如盲人方阵、电网逃生。但是我们有了团队,方案都是经过大家一起讨论制定的,只要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就有了无穷的力量和智慧,我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深入的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M6说:“穿越雷区活动中,我虽然阵亡了,但却给我的队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F4则说:“罐头鞋、信任背摔这些项目单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取得胜利的,必须借助团队的力量才可以完美的达到。但人多了,想法也多,分歧也就多了,矛盾就这样产生。这时就要我们懂得学会服从,这并不是弱者的表现,屈服的体现,也许这个重任并不是你所担当,想法并不是最好的也没有按照你的思路进行,但你要相信这一定是最有效的一个。当然活动的成功结果证明了一个硬道理:适当的服从,才可能得到完美的结果。抛弃个人的思想,服从大众的合议,你才可轻易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其次,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积极的锻炼。F1谈到自己刚加入的第一个项目团体面对面自我介绍时说道:“刚开始我很羞涩,不知从何说起,渐渐的,慢慢进入了状态,打开了话匣子,越来越顺利,越聊越投机,甚至还没聊完就换下一个人了。看男生的眼神也不再躲躲闪闪,我们一下子成熟长大了许多,第一天的收获就这么大,这是一个好的开端。”M2也谈到:“让我一个个向那么多的人介绍自己还真是第一次碰到,一轮下来,我发现文秘班的女生不会因为是异性而显得很拘谨,从她们身上学到了沟通时、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还有就是要面带笑容,一个笑容能让彼此间更亲近。作为男生的我更不能显得被动啦啦,主动点还是好的,很多同学都对我印象深刻。”M5说:“每个人都利用一两分钟时间,面对团队中的每一位陌生队员做一下自我介绍,力求让对方记住自己。这样的沟通训练方式让我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增强了不少!至少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不会脸红、心跳加速了。神奇的在半小时的沟通中,由紧张到自然地跟陌生人聊天。这种训练方法很有用,我改变了!”

第三,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训练中得到发掘和提高。M2总结道:“解手链主要训练了我们的逆向思维,告诉我们凡事不只有一个解决方法,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效果可能会更好。巧解绳结给我的启示与解手链差不多,不要按照正常思维从手开始,换个角度思考,从绳子上着手,这还告诉我们逆向思维通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F3说:“在‘天黑请闭眼’的游戏中,不管是警察还是杀手或普通老百姓,都需要洞察观色,还要在错综复杂的案情中保持冷静,理清思路,思考判断。显然,想把游戏玩好,参加者的理性思维是必要的。我很满意自己在这个复杂过程中的表现,这也是对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锻炼和发掘。”

五、质性研究结论及建议

1.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是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要知道,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及适应能力等职业能力之所以被今天的企业所重视,是因为市场竞争日趋同质化,产品、渠道等都容易被“山寨”和模仿,只有优秀的人力资源才是一个组织或企业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只有具备够优秀的职业能力的大学生才容易被企业认可和重用。通过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综合训练等课程中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借助体验式教育的优势,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有效率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拓展他们进入职场的通道。通过以上的质性访谈大学生给予我们的积极地反馈,可以有效证明综合素质拓展训练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2.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意义的补充

不管是在综合素质拓展训练中,还是访谈中,学生都表现了对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的欣赏和积极接受。对于通过这种方法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很多学生都表示很高效、意义不同凡响。拓展训练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不是单纯灌输某种知识或训练某种技巧,而是通过精心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境或设定一个特殊的类职场化的环境,让大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情境过程,主动地去体会、去沟通、去配合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使他们的心理受到挑战,思维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团队的共同合作、协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感悟出种种具有人文精神和内涵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这种感受和收获是独一无二的,能够更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模式,实现职业能力有效提升的终极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收到这样直接的效果的。所以,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意义的补充,并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和,李平媛,李敏.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朱海莲,李涛.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1.

就业综合素质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评价

1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截至2012年5月份全国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共844所,而地方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5%以上,承担着为地方培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工作包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和评价四个环节,要做到正确的使用人才、吸引人才和开发人才,首先必须做到能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鉴别人才,这样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有利于学校在期末、学年以及毕业时考核学生、评选优秀学生、推荐学生就业等工作。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学生。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专家学者在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之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大部分评价方法都是基于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2004年刘威等提出了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要通过收集在校本科生学习、生活以及参加活动等各领域中的表征信息,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量化,最后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量化或者价值判断。2007年刘军红等提出了素质评价首先要体现出其引导功能,既要与社会需要接轨、又要反映出本科生素质特征的综合性及稳定性,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的时代特征,同时还要满足本科生自我了解和评价的功能,引导本科生逐步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的需求。2010年朱建军提出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是发现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而是促进本科生的发展,因此要强调评价的针对性。2012年郭婧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科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表现、工作能力、综合技能、体能等项按系统分类与分析,给出了一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评价方法。

3 应用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水平,而且还应该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本文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基于以下五个方面。

3.1 思想道德素质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社会要由全新的人构成,因此,人的素质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专业素质基本内涵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核心素质元素,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进而开拓创新、成才立业、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根本保证。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最终拓展专业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有更广泛的复合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

3.3 身心健康素质基本内涵

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易变性和价值多元的特点。其中尤其以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某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目前在校应用型大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个性强,承受力弱。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质,标志着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以及成功与失败。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及时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3.4 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人文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有效的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者沟通联系的桥梁,以实现相互的促进和互补。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二者必须密切结合。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逻辑能力强但思维能力差,专业技术过硬但人文知识和能力欠缺,学识广泛但缺乏艺术欣赏力,具有社会竞争力但欠缺为人处世之道,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严重影响了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3.5 能力素质的基本内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繁荣、富强,将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新的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的水平,正如所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 结论

科学、合理、导向性与激励性并存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的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对人才评价的科学性骑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在另文中研究。

【参考文献】

[1]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6):44-48.

[2]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08):34-36.

[3]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0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