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范文1

1.1项目建设目标

①在建设期内完成各项指标,通过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②力争2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项目建设思路

①总体思路:一切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建设。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首先结合该院该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精品课程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去收集、总结、引进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③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模块: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预应力构件;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④探求课程与行业一线的结合点,积极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行业技能大赛等。⑤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材。以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性为目标。平法识图是造价员、施工员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计算必备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编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来看,建设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价值。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及管理:开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课内实践学时用以保证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强化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开展与“五大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⑦课程教改科研:围绕平法识图技能方面展开。⑧强化管理:通过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1.3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三年,一年后进行阶段性验收,建设资金由学校提供。2012年10月该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1月通过阶段性验收,后期将按照验收标准做好后续课程建设工作,包括视频、作业、试卷、FLASH等相关课程材料。

2总结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范文2

关键词:网络工程; 精品课

一、 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思路

1.1建设原则:

适应网络类及其相关专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遵循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及质量目标和评审指标体系。

(1)以《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为引擎,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着力打造、精心培植《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用2-3年的时间,使《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成为我校精品课程,乃至全省、全国具有一定特色的示范性课程。

(2)在《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坚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使《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的特色,在严格的措施管理下,确保搞好《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3)全国高职技能大赛是一项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其获奖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职教学水平的量化指标之一,各校都十分重视。而这项赛事网络组就是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为基础的。因此搞好《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课程建设,对争取全国高职技能大赛的较好的名次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1.2建设目标:

(1) 人才目标

1)、坚持执行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制度。

2)、坚持组织结构合理;教学团队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将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成学术水平一流、教学水平较高,教师风范好的队伍。

3)、注重促进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发表高质量教研教改论文,坚持申报和主持各级科研课题。

(2) 质量目标

1)力争做到本课程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内容中及时体现教研教改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要处理恰当。

2)严密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将《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际应用相联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网络技能型技术人才。

3)积极教学实践。尝试运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加强职业技能竞赛培训活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本门课的学习动力。

4)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时,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5)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最终实现完全开放实验室的目标。

6)争取在全省、全国高职技能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7)加强校企合作,同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

1.3建设思路:

努力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创建一流的教学内容;加强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一流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引进和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企业专业人员参加《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课程的建设,弥补在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欠缺,争取出版立体化的教材。即建成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一流的网络课件。

二、 课程建设的内容与特色

2.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

《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及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重点讲解网络实用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广域网、网络管理、网络工程实践等技术。面向的岗位群包括:网络施工人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课程的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课程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能够设计并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能够配置网络设备并维护网络设备及服务器,能够判断并排查常见的网络故障。通过项目实践,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强化技能。

本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是Cisco网络大学、锐捷网络大学,互联、网络安全、局域网管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必修的课程。

2.2课程特色:

改革注入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我们将充分运用投影仪、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网络答疑等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应用性。

大力开展学生课外技能比赛活动,参加全省、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引导优秀学生参与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建立优秀设计实例展室,展示利学生的一些优秀网络设计作品,使学生拥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对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主讲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讨论,每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主讲教师每年至少要向学生作两次学术讲座,向学生介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主讲教师还特别要求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聘请企业尖端人才及时将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入教学。

最终培养以区域服务为主,辐射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范文3

心动课程概念解析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学校育人目标统领下的学校各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它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标志。当前学校课程建设要求结构从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学生成长路径从单一走向多元;资源从单纯关注课程层面走向更广泛的教育层面。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品质最重要的途径,学校品质的提升必须依托学生每天接触的课程才能有效地推进。

基于此,笔者提出“心动课程”建设的设想。“心”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个层面是人的肉体所包含的“心脏”器官,另一个层面是指人的“心灵”。本研究中所指为后者。

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应源自学生内心的触动,把孩子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其成长为自己。因此,学校办学特色也定位为:心动教育。鉴于此,我校课程建设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心动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向。所谓心动课程是指为充分满足学生需求,触动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形成的学科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的“心动”项目课程、有“心动”趋向的系列活动课程和注重互动参与且有“心动”效用挖掘的潜在课程。

课程理念及目标

基于对“心动”和“心动课程”的理解,并在对学校历史、现状和对现代教育理解的基础上设立了学校未来发展愿景,确立了“建设西部大型优质品牌学校――在全区有示范性,在全市有良好声誉的高质量的、有特色的小学”的办学目标。基于此目标,我们提出“激活生命智慧,创造心动奇迹”的学校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第一道“筛子”。

基于学校办学目标和理念,根据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修为的高低决定智慧的近与远的内在逻辑,学校确立了要培养“健、雅、慧”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健”指的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并达到身心两健,实现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尊重的观念;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热爱生活,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雅”是指培养丰富、高贵的灵魂。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怀;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文化视野和国际意识;“慧”是指培养活泼、智慧的头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意识,强烈的好奇心和能独立地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都需要通过课程为中介来实现。实际上,课程本身就可以理解为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把教育理念和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进而用来指导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这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议程。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关键准则。一般认为课程目标包括“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因此,我们的心动课程目标设置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动课程的内容目标: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构建和完善基础型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展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以完善和提升学校课程整体品质,达到“慧”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心动课程的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包括思维和身体两方面,并以探究型课程为“启智”“高雅”行为,以拓展型课程为“身心两健”之依托,实现对学生的人生导引、文化培根和智慧启迪。

课程结构与设置

在心灵哲学指导下,要实现“激活生命智慧,创造心动奇迹”的心动课程理念和“健、雅、慧”的育人目标就需要由相应的课程系统作为支撑,形成与育人目标相对应的课程结构和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结构 基于“健、雅、慧”的育人目标,学校心动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三大部分构成,三者是有关联的和互动的有机体。心动课程结构示意图见图一所示。

这三部分课程的具体内容将指向这样一些内容。基础型课程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设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促使学生均衡地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学习中更具有参与的基础和创造。拓展型课程仍基于课程标准,涵盖德、智、体、美四个领域。一方面是满足所有学生均能接受的规定拓展学习,拓展项目来源于对国家课程的深度思考与挖掘,是对国家课程的全面落实与完善;另一方面,是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的自选拓展学习,拓展项目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实践与探究。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综合能力,也能作用于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采用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课程设置 为了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教育,让学生自觉快乐地学习,学校目前首期研发了10个基于国家课程的基础型项目课程、46门拓展课程和五大领域的探究型课程。具体安排如图二所示。

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课程内容、不同的授课方式让充满求知欲、活泼而又灵动的学生感受拓展型课程中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随着学校学生总数的增加,学校将开设出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选修课程。

课程管理与实施

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都是为课程实施做准备,而要想切实落实各模块课程与课程管理分不开。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管理和实施环节做具体阐述。

学校心动课程建设管理思路 一是“稳中求进”的思路。学校的改革,不应该是轰轰烈烈的没有准备好就匆促上阵的。所以,在做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后,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规划,分期推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分层展开。这样的操作,有如下几点好处:积累了一些经验;培养了一支团队;形成了一种机制;孕育了一种文化。二是“重点突破”思路。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强调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突出丰富可选,突破重点。基于西永一小师资与硬件实际,集中力量建设数学、语文、音乐、体育、美术、德育活动、信息技术等几类课程,力争三年内产生1-2项区内一流、市内有影响力的课程。

“项目制”学校心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 首先,建立“课程项目制”制度。这里包括两个主要实施策略:一是以学科大组、年级(段)学科组、学科教师三类课程项目申报主体,进行课程项目申报;二是采用有效的运营机制(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善(PDCA)循环系统),努力实现课程的全面、均衡与可选择性,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其次,实施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和建立学术委员会。积分制度主要包括将教师承担课程项目建设纳入积分制,提升科研在工作量考核中的比重,以推动学校教师投入课程建设的热情。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研究基础上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要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项目审定、过程督导、成效评价,及其他学术成果的审定,以此来达到公平、公正和专业化。最后,开展基于学校课程建设背景下的课题研究。为推动心动课程建设,也为了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的专业成长,学校设置了关于“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实施研究”“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实践研究”“小学音乐口风琴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等9个教师成长课题。这些课题都是紧密结合“心动课程”建设而开展,是心动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课程评价与效果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课程是核心、教学是重点、评价是关键。离开了教学和评价的课程,它只不过是冰冷知识的堆积而已;离开了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学校配套学校课程建设,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评价要求。

学校心动课程评价原则 心动课程评价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情感触动原则,要求课程能与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已有基础相适切。身体行动原则,要求课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行动,主动参与,激活潜能的发展。思维灵动原则,要求课程能激活生命智慧,创造心动奇迹。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软件工程;精品课;MOOC;SPOC;教学团队;教学再设计

中国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00-02

1概述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类别又分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与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校内师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其建设是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化、完整性为要求,覆盖该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本文以应用型本科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软件工程》为例,结合安徽三联学院本地化教学环境,提出具体的课程建设思路,并对未来建设内容进行思考与展望,这对于推动当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2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即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动手技能,教学体系建设中突出对专业(课程)层面上的“应用”,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设置课程大都以专业应用为主,设置特点准确,既不要求像研究型高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不似高职院校的“够用”就可以。《软件工程》是安徽三联学院计算机类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实践性与综合性较强。针对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目标是着眼于软件开发及管理中的最佳实践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软件工程规范和相应的软件工具,能够熟练运用当前IT企业普遍采用的基于迭代思想的轻量级软件开发方法(如软件敏捷方法等),在特定开发环境下设计和实现出中、小(微)规模的软件应用系统。

3课程总体建设思路

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要求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结合实际教学环境,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以网络形式对校、内外师生免费呈现,以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改革方法、教学成果等共享,提高本地化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对《软件工程》精品Y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活动。

3.1课程资源建设

紧密围绕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中、小(微)规模的软件项目,以当前IT企业所流行使用的基于迭代思想的轻量级软件开发方法为教学主线,以“实用、适度”为核心,修订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习实训指导书等),设计与优化相应的电子教案、配套电子课件、应用案例、辅助书籍、网络学习资料、习题、试题(库)等相关电子资源。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与修订课程教学内容,编写并出版应用型本科层次的课程教材。教材内容要以应用型本科学生为主体,体现出中、小(微)规模软件开发与管理流程的适用性与应用性,要包含有软件工程领域关于最佳的项目实践过程及其应用成果案例。课程建设期间,任课教师总结与归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部分,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与拍摄8讲(每一讲时长不少于45分钟)授课视频,作为课程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免费观看,如表1所示。

3.2教学团队建设

组建《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10人以上,要求成员年龄结构、学历与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成员大都是多年从事同类课程教学、教研与科研工作的“双能型”教师,而且具备企业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经验。

教学团队应紧密贴近当前本地IT企业的人才需求,适应新型软件行业发展趋势,通过积极开展《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探索IT行业高素质应用型软件类人才培养新模式。坚持以构建软件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理论适度而突出应用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课程服务工作岗位,项目融于教学”的教学特色。团队成员需要高度重视并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依托校、内外软件类实习实训基地,能够部署集教学与应用实践于一体的软件管理平台,搭建真实的轻量级软件项目实施环境,指导项目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项目管理能力。团队教师一方面还应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申报省(校)级同类教、科研项目,提高教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寒暑假,深入一些本地校企合作企业,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承担并完成企业横向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参加考试,获取国家(行业)认可的相应的计算机与软件类专业资质(水平)证书或技术认证证书,提升自身动手技能与专业实践水平。

3.3教学方法改革

MOOC(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海啸自2012年来袭,已成为当前远程开放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受到国内高等教育界的极大关注。SPOC(小型限制性网络课程)把MOOC“缩小化”与“本地化”,为校园小范围规模(或校内某一特定班级)学生提供学习,其内涵是“结合实际教学环境”的“MOOC+class-room”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或教学模式,具有“立足小规模特定学习人群,针对个体因材施教”、能把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融合、具有易于服务高校教学;完备的课程模式,有效降低混合学习难度;重新定义教师角色,有助于提高混合学习效果等优势。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应以《软件工程》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载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结合本地化教学环境与学生认知状况,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与实践《软件工程》课程课堂学习与课下网络自主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扩建SPOC教学辅导人员,参与网络教学辅导活动。

3.4课程网站建设

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不仅是高校面向校内、外展示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更是为师生提供课外学习、生生与师生互动、资源共享的自主学习交流平台,不能只是提供课程课件、练习题、授课视频等相关信息,而对学生动态学习的内容提供的不足。设计课程网站不能只是各种课程资源的简单堆砌,要求不仅可以免费获取及下载各类课程资源,还要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在线评测、交流互动,以及学情分析与统计等功能。设计出在线论坛、虚拟教室、课后社区等模块,实现校内外师生、师师及生生之间讨论。集成一些常用的社会性学习工具,如课程论坛、人际交流工具(QQ,MSN)、博客等,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在线交流功能。网站运行稳定,在页面设计上要求图片、文字、视频等元素美观大方,网站页面导航操作便捷,从而真正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3.5软件工程信息化平台建设

软件工程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能够提供模拟企业实际环境进行软件项目运作的更深层次的实践方案。在课程实践环节(课后实验、实习、实训)中,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场所(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安装能够模拟IT企业开发环境的软件工程信息化平台。该平台遵循企业化软件项目运作流程与管理方法,统一集成软件开发实际工作流程以及各开发阶段所用到的软件工具,并对实践教学中的项目团队组建、成员角色划分与权限、各类软件工程资源等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平台上还需要提供难度适中、多样化的实际项目案例及其辅助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软件开发环境,满足指导实践教学的需要。信息化平台使学生深入了解软件项目的实际运作流程,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软件工程相关的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积累基础。

4思考与展望

4.1教师需要增强“教学再设计”能力

MOOC大环境下,由于MOOC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学习”等主要特点,课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c与学习情况,精选合适的资源,并对各种资源进行再设计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精品课程建设不再只是把各类课程资源进行简单堆砌后提供给学习者,教师要针对学习对象的差异而开展“教学再设计”活动。针对课程学习对象特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教师要通过对已有的各种教学资源展开再组织、再设计与再优化活动,帮助学生设定适合的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和梳理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4.2建立MOOC/SPOC教学发展中心

MOOC(后MOOC)时代,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信息化教育技术,掌握学习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组织等知识,以培养高度的信息素养。今后,高校需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MOOC/SPOC教学发展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为教师积极组织与开展相关信息技术的培训与运用、在线课程学习与分析、相关教学软件的操作与使用、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及培训活动,为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提供支持与服务。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范文5

关键词:适应;社会发展;建筑学;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之下,建筑设计行业以及建筑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在高速发展中,建筑学专业已成为国内应用型专业中国际化、市场化、职业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专业之一.一方面,与职业化配套的相关培养与认知机制实施推进较快:1992年开始国内专业教育评估,1995年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制度,2008年签订《堪培拉协议》,8个成员(美国、英国、英联邦、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韩国、墨西哥)相互对等承认建筑教育评估认证体系.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筑教育人才市场推动下,国内建筑院校数量急剧增加,设立背景更加多元化,教育质量控制面临严峻挑战.学生的培养规格能否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毕业以后能否尽快适应职业化要求,参与激烈的行业竞争,目前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建筑学专业得教育质量.

1课程体系特点

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具有文理结合、理工结合,多学科综合交叉等特点,主要是源于———建筑学科具有理性抽象思维与感性形象思维相结合、技术突破与艺术创新同步、社会性课题与专业性研究相互交织等特殊的学科特点;建筑学专业教育也与校内其他专业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是五年制的学习周期较长,对学生在课外知识积累、理念创新、自主研究等方面的自我提高能力有较高要求;二是建筑学专业学生虽然入校时的高考成绩普遍很优秀,但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在学习方法、感性认知、问题分析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能力差异.

2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当前高校综合性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各级学科的知识融合发展中,出现了部分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建筑学科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学科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化梳理.应该说当今社会最深刻的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社会的运转主要是由政府制定的计划所控制,尤其是涉及到基础建设方面的管理运行一定是事先计划好的,所以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在进行.但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整个社会后,人们发现事物的变化不再遵循一种简单的方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前提条件,而很多的条件由于与其它的事物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于是产生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导致事物发展结果更多可能性存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身在其中,不同的行业都面临的是同样一个现实,如何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市场中始终能站稳脚跟并处于不败之地.这样的局面不仅表现在社会对专业人才数量上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且表现在对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各大、专院校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教学体制和方法的改革以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然而我们也看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学手段、设施、方法,培养目标、标准、计划等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际上我们始终没有停止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如何协调建筑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社会多元化的趋势促使我们反思现行的教学体系,反思教与学的关系.我们试图通过对建筑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及改革,找出适应这些社会发展需求变化的教学途径,从而对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3高校建筑学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当前高校综合性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在各级学科的知识融合发展中,出现了部分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建筑学科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学科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化梳理.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持续教学改革探索与经验积累,国内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贯穿5年教学过程的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和以此为基础的师资队伍.然而,由于这些课程在目标、手段、组织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还缺乏深人细致的协调与融通,还没有真正形成互补效应.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各个高校试图通过探索新的教学体制以及通过教改的方法来满足这种需求的变化,并有所成就.如上,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传统的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事实上如何使建筑学专业教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从未停止过思考.我们不断的反思社会多元化对现行的教学体系的影响,不断的反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此次我们希望能够从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分析研究出新的教学途径,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并以此为客观依据,不断的补充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

4建筑学专业教育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研究趋势

国内外建筑学科为探索建筑学专业教育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目前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研究趋势:(1)在市场竞争条件下,自主创新成为建筑设计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途径,与此相对应,培养未来建筑设计从业者的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成为当前建筑教育的核心目标.(2)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及海量知识更新,带来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根本转变;在教学目标上,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从教师传授为主的类型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3)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与建筑发展问题,建筑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广义建筑学成为未来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建筑学专业更加强调其各二级学科科之间的知识综合,更加强调培养学生判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筑学专业教学更加强调对其它相关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知识的了解与运用,从而形成与社会实际结合更加紧密、专业性与通识性教育并重的广义教育体系.

5课程体系研究思路与方法

5.1研究思路

分析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及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系列课程建设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持续教学改革探索与经验积累,国内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贯穿5年教学过程的专业教学课程模块和以此为基础的师资队伍.然而,由于这些课程在目标、手段、组织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彼此之间还缺乏深人细致的协调与融通,还没有真正形成互补效应.因此,本课题从课程体系建构的整体视野出发,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依托,合理组织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撑的关系,充分发挥原有的课程建设资源与教师队伍优势,从而达到教学课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课程建设,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起到实效.现代城市发展与全球化趋势,使建筑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由此带来教学目标与方法的根本性改变.为此,在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过程中,在学生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课题类型选择、课程项目匹配、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贯彻以特色为核心、以质量为目标的建设思路,拓展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

5.2研究方法

5.2.1建构各系列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

课题将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划分为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三个类别,此划分构建了贯穿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教学全过程纵向框架.主旨在于协调各系列课程纵向的衔接关系,完善各阶段课程的内涵建设.

5.2.2建立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横向关联机制

设置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教学单元”,形成课程群的横向框架体系.整合各单元内“理论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关联互动性、有机协调性,形成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

6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创新

6.1优化

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拥有较强的实践性,人才培养规律也与其他专业不同.即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目标,完善专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培养手段;同时,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下,建筑学本科教育必须在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又使其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上逐步与建筑学专业评估和注册建筑师考核制度接轨,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并形成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教育特色与优势.本课题把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归纳划分为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三个类别.

6.1.1设计主干系列课程建设应着重研究综合性与知识拓展性避免以往的因为系列课程建设又形成新的条块分割.主要是在原有优势课程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6.1.2专业学科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的重点是提高设计主干课程的针对性与应用性.一方面扩展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形成历史、技术、景观、人文等方面的概论系列课程;另一方面注重对实验教学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6.1.3基础教育系列课程除学校要求的公共必修课程外,其余课程应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选修课为主,在于加强学生对人文社科性知识的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核心是强化学生的交流、表达、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目的是使其具备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通过建立全新的三个系列的课程体系,优化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6.2创新

如今建筑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得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此,在研究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中,在学生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制定、课题类型选择、课程项目匹配、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贯彻以特色为核心、以质量为目标的建设思路,拓展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在优化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当今社会发展特点及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培养目标,形成针对性的重点系列课程建设.为了网络化各系列课程体系,在内部纵向递进各系列课程模块的知识层次,强化基础性内容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在横向互补与融合各系列课程模块之间的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与创新思辨能力.

6.2.1建构各系列课程的纵向体系框架

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划分以下三个类别: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此划分构建了贯穿建筑学专业五年制教学全过程纵向框架.主旨在于协调各系列课程纵向的衔接关系,完善各阶段课程的内涵建设.

6.2.2建立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横向关联机制

设置以设计主干系列课为中心的“教学单元”,形成课程群的横向框架体系.整合各单元内“理论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关联互动性、有机协调性,形成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建立课程群体系框架,制定课程群内涵大纲,明晰课程体系中的纵向、横向框架.目的之一是突出设计主线课程的核心特征,合理划分设计课程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科学设置各阶段的课程体系,框架明确,循序渐进,使贯穿5年制建筑学专业教学全过程的设计主线课程体系脉络清晰、衔接有序;之二是建构课程体系的横向教学单元,使单元内理论课程支持设计主线课的功能明确.同时通过课程群改革的综合实施实践实施,可以更好的检验和完善我们的改革研究工作.

7结语

本文从课程体系建构的整体视野出发,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依托,合理组织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撑的关系,充分发挥原有的课程建设资源与教师队伍优势,从而达到教学课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系列课程建设,具有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并做到切实有效.

参考文献:

〔1〕谢浩,朱雪梅.关于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建筑学专业为例[J].人才开发,2006(12).

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范文6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 精品课 建设目标 路径与方法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

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6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项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西安翻译学院从成立之初就开设外贸英语函电等商务外语类课程。2000开办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2005年通过教育部评估,2008年商务英语专业获批陕西省高职重点专业。2009年西安翻译学院商务英语教学团队成立后,开始研究建设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2013年正式立项建设高职《商务英语函电》精品课程。

四年来,该院商务英语教学团队在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建设中,就核心问题――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即教学团队、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开发、评价体系建设等,以及必备的条件、需克服的困难以及中长期规划等问题,开展了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思路。

1 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的建设目标

建设什么样的精品课是摆在高职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不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度,更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够用为度”的知识体系和围绕工作过程和环节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突出这一特点,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指标体系》中规定,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比例须达到总学时50%以上。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充分训练学生职业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

2 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的建设路径和方法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建设应从以下路径入手:

2.1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应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科学合理、有一定教学科研能力、教学水平高、实训指导效果好的教学梯队,是建设精品课的首要和基础条件。

2.1.1 教学团队整体结构要合理

――“双师”及职业资格结构:专业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主讲教师应70%以上具备“双师”素质。

――专兼职结构:专业课主讲教师以自有专职教师为主,适当引进客座教授;实训课指导教师以企业聘请的行家里手为主。

――职称结构:教授、讲师、助教比例达到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指标体系标准。

――学历结构: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为主。

――学缘结构:专职教师中本校毕业生中选拔培养的教师、外校引进的研究生学历教师应各占一定比例,以免近亲繁殖、知识老化、创新意识差。

2.1.2 师资培养要有章法

首先,可以通过教学、研究、进修、指导竞赛、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和锻造队伍。

――通过组织课程组全体成员完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等著作、承担科研教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指导学科竞赛等方式来迅速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

――组织课程组主讲教师承担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从业资格、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认证、全国外贸业务员认证考试辅导培训项目,来迅速提升团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

――组织主讲教师参加教育部“职教课程开发暨国家级精品课程案例剖析骨干教师培训会”等国家级学术研讨会和培训会,通过学习外校经验来形成、修改、完善自己的精品课建设方案。

――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分批进修,提高学历层次。

――安排教师分头选拔、辅导学科竞赛选手并进行大赛现场指导,使师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确立教师的指导者角色和学生的学习主体角色。

――委派教师承担实习基地企业员工培训、承担横向课题的方式,通过技术服务来促进教师对实际职业环境的认知和与一线操作人员的沟通,把鲜活的实战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提升课堂自信心。

其次,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进校,有效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本身的实践性。

――可邀请教育部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为主讲教师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讲座。

――可邀请国家精品课评审组专家做精品课程建设和改革示范专业建设报告。

――聘请专业经验与业绩/职称与能力等较为优秀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实训课指导教师。

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职业能力水平是反映高职精品课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课程组通过以上途径和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学历、学位水平、业务水平,也可以同时确保精品课对教师团队实践性的要求。

2.2 准确设计课程,科学调整课型,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2.2.1 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一定要明确课程定位与设计

只有对课程进行了准确定位,才能为课程组教师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一些参考,形成明确的课程设计思路,另外,明确课程定位与设计还有利于依据行业发展与岗位需求,针对课程目标与特点,从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开始,与企业密切合作,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构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以高职《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它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课程组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必须明确将其定位于商务英语等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围绕国际贸易工作过程,对专业基础课《英语写作》和《英语翻译》以及专业核心课《国际贸易实务》从商务信函翻译和撰写角度进行的细化和展开,也是从知识、技能角度对后续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进行铺垫。

2.2.2 必须通过校企合作来开发设计课程,使得课程设计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大胆否定基于学科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思路,重新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课程设计新思路。具体方法是:首先,由学校对所在地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摸清行业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评价标准的需求;接着,由行业专家和主讲教师坐下来深入探讨,对照岗位职业标准,根据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对外贸业务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共同研讨总结相关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某一门课程的能力量表,继而设计课程。最后,双方共同设计出本课程的教学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开发设计课程所需的教案、课件、教材、题库、案例、实训模拟软件等教学资源。

2.2.3 进行必要的课型调整

课程组须对原有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课型进行调整,使之成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相结合的立体化课程。

以《商务英语函电》课程为例,其教学内容的构建应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主线,依次涵盖建交、资调、磋商(询价-报盘-还盘)、成交、履约、善后等环节涉及的业务书信和电邮的翻译与写作。课程组应以进出口业务各岗位的对应职责以及现场真实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选取最新和最实用的教学内容,将工作过程中的函电模块化、任务化,紧紧围绕任务实施教学,对于每一个任务均安排实践教学与之配套。在整个课程理论教学和分模块实训完成后,再设计若干国际贸易全流程任务对学生加以实训,使之练就初步的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应变能力。最后,安排学生进入实训基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职场氛围。学生完成以上“三步走”的理论学习加实训/实习过程后,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流程。

必要的课型调整将使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从而构建完整系统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2.2.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①教学内容应具备针对性与适用性。

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比如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需求、各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等,使其具备针对性与适用性。

以《商务英语函电》课为例,教学内容应按照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流程及其各个环节的具体业务内容,将可能涉及到的建交、资调、磋商(询盘、报盘、还盘)、成交、履约、善后等商务英语函电翻译和写作任务列入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与时俱进,对于那些过时内容(如信函格式、电报、电传和复杂信用证)和不适应高职高专特点的内容(起草英文合同)建设者应果断抛弃。

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应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二个部分,其中理论课与实训课学时比应至少达到1:1。

③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应从落实校内实践教学手段、优化实践教学方案、确定实践教学时间、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诸方面加以保证。

2.3 优选教材或创新研发教材

建设任何一门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都需要有合适的教材做支撑。在这个方面,建设者既可以依据建设目标选择现有教材中的适合者,应用于教学中;也可以根据国际贸易各项典型任务的工作过程将教材内容、体例优化整合,开发出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和任务相贴合,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新教材。

2.4 改革评价手段,构建突出过程性评价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以教师评价为评价主体,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体系比较单一,不能全方位地反映教学效果,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构建一种“突出学习者自我评价与学习者互评,弱化教师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弱化终局性评价”、“将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全新的综合性多元评价体系。相较于传统评价体系,这种新的评价体系理应更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课程建设。

过程性评价主要采取对过程性任务成果(如平时作业、课堂参与度、团队意识、实训报告、方案设计等) 验收考核的方式。终局性评价采用对终结性成果验收考核的方式,如项目方案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等。过程性评价与终局性评价在课程综合成绩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5:5。

3 建设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必备的条件

①要有稳定、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②要有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③要有配套的课程标准。

④要有适用的教材。

⑤要有准确、合理、先进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

⑥要有一整套教学方法。

⑦要有适合的评价体系。

具备以上条件,建设一门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才有起码的物质和智力基础。

4 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囿于建设者的知识结构、眼界、接触的行业企业范围、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精品课建设很可能照顾到局部需求而忽视更广泛的需求。因此,要求精品课建设者一定要虚怀若谷,以开放的心胸多参加对外交流,多撷取“他山之石”,改进和完善精品课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5 中长期建设目标

以高职商务英语函电精品课建设为先导,逐步分期分批建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系列精品课。在此基础上,选择建设基础扎实、社会反响好的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在建设成熟基础上,努力申报和建设国家级精品课。

6 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更新目标与内容、方法与手段,是一项实时互动的系统工程。课题组当前的研究将为西安翻译学院高职高专精品课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后续研究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吕浩雪.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3(09).

[2]王淙.商务英语函电的任务设计[J].青年文学家,2011(06).

[3]余薇,程颖.高职《商务英语函电》精品课程建设初探[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11).

[4]刘君华,郑黎明.商务英语函电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

[5]王静岩.“外贸英语函电”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才智,2010(08).

[6]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006.

[7]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8]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