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情况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建设情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范文1

关键词 高职 网络课程 在线

高等职业院校十分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一般都达到50%以上。与之相适应,高职院校的网络课程在建设时也需要体现实践教学的功能。网络课程是基于Web传输的为完成某学科或领域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组织起来的相对完整的学习经验体系,它包括围绕特定学习目标而设计组织的系列学习内容、为实施课程而设计的交互性学习活动,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的复合体。《涂料生产》课程是贴近涂料生产实际的一门专业课程,其网络课程的受众除了在校的学生,还有涂料及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业余爱好者等,因此在建设网络课程时也需要满足受众的需求,以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在线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功能

《涂料生产》网络课程以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程建设的平台,并充分发挥其功能。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和实施。设置了课程标准、教学材料、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等与学生在线学习息息相关的栏目,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在线学习。课程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课程网站中充满丰富的实践教学元素,着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学材料一栏,提供了根据课程内容精心制作的演示文稿、实验实训教学指导书、实训课操作过程录像以及与课程相关的课外资料的下载与浏览服务。只要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条件,学习者就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随时随地进行理论学习以及实训观摩。课程最终以学生满意为标准,搭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开设了课程问卷、答疑讨论、教学邮箱等栏目。通过课程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对课程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课程建设;通过答疑讨论栏目,及时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与学生讨论课程相关的问题,提高效率,同时也与现阶段学生的特点相适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邮箱则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私密的沟通渠道。此外,还设置了课程管理栏目,主要是给老师提供一个管理课程栏目、元数据和选课学生等内容的工具。通过该栏目,老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的栏目、样式,还可以统计、分析学生在线学习的各种情况,包括进入课程次数、课程讨论区发表话题次数、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上交课程作业次数、提问次数以及阅读试卷库试卷次数等等。

二、发挥校企合作在网络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注重校企合作。网络课程的建设,同样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涂料生产》网络课程就是校企共建的成果。企业技术人员在该课程建设中,在课程内容的选定与编排、教学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实训视频的制作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补了学校专任教师在生产实际经验方面的不足。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也参与网络课程的答疑讨论,为学生解答问题,尤其是工厂生产实际的问题;回复学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电子邮件等。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工作在涂料生产一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具说服力,对学生有着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形式和手段

《涂料生产》课程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策略。

1.形成性评价

针对网络学习和课程特点,本课程特别注重形成性评价。

(1)平时在线作业评价:一般在线3 次作业(不含专题习作),学生的作业提交情况、评价和成绩在教学平台都有系统的记录,作为总评成绩的主要参考。

(2)网上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教师通过课程管理栏目,可查看每个学生在网上学习的时间和次数,学生的网上学习活动记录可作为评定总评成绩的参考之一。

(3)网络答疑和专题讨论的情况:学生参加网络答疑提交问题次数,在BBS 专题讨论区的发文数也都有详细记录,作为总评成绩的参考之一。

2.总结性评价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范文2

一、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性保障

课程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我们认为,制定特色课程建设的区域性政策,首先应尊重校长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决策者和领导地位,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此基础上发挥区一级课程建设业务部门的作用。

(一)提供建设特色课程的建议

特色课程建设的具体建议,是对全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具体要求。该建议是建立在实践研究基础之上,听取相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想法,听取市、区课程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建议类别见表1。

(二)培育特色课程的区域制度

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点”在学校,区域性业务指导机构的重要职能是“引领”课程建设,与学校之间实属合作关系。针对特色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开展培训,确定区域内的课程建设专项培训制度,并对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提出“责、权、利”三方面的要求(见表2)。

二、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实践性保障

学校课程规划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标志,学校是孕育特色课程的“摇篮”,区教育学院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区域性课程发展目标,将工作重心放在指导学校规划课程方面。

首先,以“让课程适应每个孩子的发展”为理念,对学生实际需求情况、学校教师专业能力与背景、学校课程管理状况和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对课程建设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进行客观判断与分析,并将调研结果提交给各学校。

其次,确立特色课程区域化建设的行动准则:基点在学校——特色课程“生长”在学校,特色课程的区域化建设工作一定要从学校师生需求的实际出发。

关键是引领——对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发动、推进、总结、展示与交流,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引领全体学校参与特色课程建设过程。

核心是共享——建立区域特色课程资源库和信息共享平台,打通学校之间的课程屏障,在区域层面实现特色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第三,开展“建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实践研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指导学校系统地规划课程,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框架和课程体系。

三、为特色课程建设提供资源性保障

实现课程共享是特色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其前提条件是课程资源足够丰富、多样、独特且优质。

(一)加强特色课程的审核过程

研制并实行特色课程认证标准,进行特色课程资源的区域性筛选。对特色课程的设计方案,育人价值定位、课程内容、课程开发与实验时间、讲义或教材、课程实施案例及其效果等资料进行审核。

实践告诉我们,特色课程资源的生成过程并不难,难就难在特色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利用与跨学校共享。参与特色课程建设的教师,或许可以独立开发特色课程,或许不需要多少钱也能做得很好,但是,特色课程的共享过程却不同,它不是哪一个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的,即使教师课程建设的热情很高、课程共享能力很强,如果没有学生参与、没有学校课程规划作保障,恐怕难以实现其特色课程资源共享。

(二)提供特色课程管理的典型案例

“课程管理”历来就有两个向度,他们或以“课程”为中心,或以“管理”为中心。区域内就有一些较典型的课程管理经验,我们以多途径、多形式推介给各学校,为学校提供参考。

例如,“生本型管理”案例:黄浦区教育学院附中“基于学习”的课程管理机制。

学生需求评估——“学生需求”包括:学校育人目标体现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终身发展的课程需求;家长对学生个性成长期望所反映出的课程需求;学生自身成长愿景所体现的课程需求。在进行需求评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局部分析,即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特定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进行全面分析,即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获得的不同课程体验,以此获得全面发展。

学生选择——基于“学生学习”的课程就要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的课程自主选择权。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情况;其次,要提供课程选择指导,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我们形成了基于“学生学习”的学生选课机制,主要包括课程宣传机制、教师及家长指导机制。

学生参与——形成了学生民主参与课程的评价、筛选、纲要制定的机制,以倾听学生心声,尊重学生意愿,满足学生需求。

我们倡导,让学生自主参与课程管理的“生本型”管理,因为这种课程管理模式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与成长,更能体现特色课程的价值。

又如,“草根型管理”案例:上海市黄浦区中华路第三小学的“百草园课程”。

“草根”是“中三小”的课程哲学,她们坚持自己课程的梦想,坚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对学校课程建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均进行“草根型”课程管理。“草根型管理”是百草园课程管理的一种范式。它的实践意义有三点:

一是较适用于特色课程开发建设、实施与完善,适合于特色课程自下而上的生存状态;

二是较切合当今课程改革赋予学校课程建设的自,是适合教师和学校深化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的策略与方法;

三是体现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紧紧依靠教师,教师自下而上,扎根本土进行实践与探索,通过过程性、参与性和生长性的课程实践,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能力、课程建设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升,这种内在的教师发展,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

再如,“示范型管理”: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的课程管理制度。

“示范型管理”是指广泛采取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等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展开项目实践与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应用,然后普遍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中小学课程建设领域中最常用的一种管理模式。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范文3

[关键词] 课程建设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目标

一、引言

目前教育研究者对课程建设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原因之一是课程建设对学校办学和专业建设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如何将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目标紧密结合,如何通过课程建设来创办成功的有特色的专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办学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课程建设的依据是学校办学目标,而专业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最终落脚点,通过课程建设创办出符合社会需求、办学目标的专业,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本文将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以下简称为联大商务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谈谈目前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一个涵义丰富的概念,从广义上理解,它是一个从课程需求形成课程科目列表,到对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地位以及课程性质和任务的确定,再到授课老师的任命和培训、教学文件的编写、课程教学的具体展开、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提高程度的反馈、最后回归到根据课程建设对专业建设的贡献和课程需求变化进行课程任务修改的一个循环过程,如图1。其中每一个环节对于课程建设的科学性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都会成为课程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1.课程需求。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的现有资源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又将直接形成从招生就业、专业建设和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课程的具体需求。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建立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国际化学校的办学目标,这就决定了各专业的课程建设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和人才国际化为需求导向。而联大商务学院是市属招生院校,学生来源比较窄,入学考分较低,这给如何合理科学的进行课程建设提出了不小挑战,以“电子商务专业”来说,既要配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达到培养实用型学生以及实现学生高就业率的目标,课程开设的选择就成为了一个主要的问题。

2.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地位、性质和任务。通过对开设课程的选择将形成课程科目列表,课程之间又存在着开设的先后次序的设定,所以对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的分析就至关重要,否则就会出现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而对某课程厌学和学习效果差的尴尬局面,比如以“电子商务专业”中的《Jsp程序设计课程》的开设为例,它就需要学生首先有Java编程基础,而且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也会影响到这门课的直接教学效果,由于联大商务学院大部分学生对编程类的课程缺乏兴趣,Java编程基础打得不牢,因此该课是以选修课还是以必选课出现,它在整个课程列表中出现的位置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完成什么样的教学任务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其实用性,而不能仅仅根据课程本身的内容来决定,该问题在该专业开设的其他课程中同样也存在。

3.课程教学的过程。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其一源于作为授课主体的教师本身,包括对授课教师的选择和培训、授课教师对课程的规划、实际经验和授课水平等诸多因素。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对课程也有偏科和发展的侧重点,因此对某一课程任命合适的教师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联大商务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工科和理科背景的,因此对于偏文的课程的讲授难度就要稍大些,主要反映在缺乏必要的社会相关工作经历,如何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除了靠一些学校政策支持以外,还存在如何充分利用该专业已有资源来互补长短,从而提高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问题,比如开展一些教学交流会,并进行一些教师内部的培训。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其二源于作为授课客体的学生,联大商务学院有“以生为本”的口号,该口号这应该从教学的最终目的来理解,即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社会栋梁。尽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有部分具有不良的学习习气,再加上该专业的课程难度比较大,导致学生对学习本身没有一个正确认识,作为教师应做的是思考如何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变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因此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还是需要依靠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去挖掘,这也正是体现“以生为本”的关键所在。

因此“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的最终问题可总结为,如何科学的列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科目列表和课程关系图,并根据现有师资队伍配备和培训适合的课程教师,任命的课程教师再各司其职,寻找机会提高自身实践水平和专业水平,并根据亲身教学经历和经验,吸取同仁的先进方法,总结一些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并通过具体应用和相互交流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的对策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目前从业岗位来确定课程列表。从文献和参考资料可得,目前从人才需求上看, 电子商务活动大体上需要三个层次的人才:技术型操作人才、商务型实务人才和战略型管理人才,这三个层次的人才从事的具体岗位和岗位群有:电子商务业务员、网络广告业务员、网站管理维护员、网站产品管理员、信息采编员和网页设计员,其中战略型管理人才一般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或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就业后,在企业中经过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再培训才能满足需求,而目前本科教育还没考虑到该层次的人才需求。

以联大商务学院为例,该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主要是培养技术型操作人才和商务型实务人才。这两类人才从课程科目的设定上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对技术型操作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通过技术来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支持的能力,因此课程开设应该偏重于工科方面的课程的开设,比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主页制作、程序开发和现代商务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开设,而商务型实务人才,主要是培养学生能从商务角度实现对电子商务活动的有效支持,所以开设的课程主要偏重于文科方面的课程的开设,比如网络经济学、商务英语、网络营销、金融与电子支付、电子商务法律与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而技术方面的课程主要开设一些必要的辅助课程。

因此根据对开设课程的差异性的需求,专业里可以考虑再细分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课程差异化,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2.通过交流讨论确定课程之间的依赖关系图。课程关系图可以帮助老师对专业课程体系有个宏观上的总体把握,并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将其自身无法缕清的课程关系弄清楚,从而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对某些课程直接应用价值不明确时,而不重视一些具有重要间接应用价值(是掌握其他课程必不可少的基础)的课程。有助于老师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不足有个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根据实际需要和知识掌握的紧迫程度不同进行必要的专业课程充电,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该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一两名专业老师是很难完成的,需要整个专业的所有老师群策群力来完成。目前联大商务学院各系是以专业来划分教研室,而每个教师是混合授课的(即课程没有划分给专门教研室,教师可以在各个教研室担任授课工作,这种方式适合各系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这也正好充分发挥各个教研室互相配合的优势,将确定下来的课程科目进行分类整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给出课程开设前必修的基础课程(这里可以充分利用往年积累的教学大纲等资料),然后汇总在一起通过教研室讨论确定课程之间的初步关系图,最后教研室之间进行综合讨论确定最终的课程关系图,整个过程可参见图2。在课程关系图制作的基础上,教研室再确定每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任务也会相对容易一些。

3.通过教学交流会和教师内部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课程建设水平提高的重要决定因素,课程建设的水平高低,最终要通过教师的直接产出结果来衡量。这种直接产出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在面临实际专业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保证高质量的产出结果,首先必须从教师队伍本身的建设入手。

教师除了参加国家规定的一些必要的培训和自学以外,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开展教学交流会。就目前教师队伍按教研室划分的情况而言,教学交流会开展起来比较容易。因为参加座谈会的人数不宜太多,通常为5人~10人。座谈可以采取给定主题集中讨论的形式,比如双语课的开设就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讨论,通过集中讨论,可以解决哪些课程适合开双语课,为了实现双语课的顺利开展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哪些课程已具备开双语的条件,某门课程在确定为开设双语后,授课老师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是否需要经过一些培训等问题。座谈会还可以采用自由讨论的形式,授课教师将一段期间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遇到的问题在座谈会上自由的提出来,通过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和经验,总结经验教训,实现问题得以解决的目的。二、教师内部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许可的话,通过定期(比如一个月或两个月一次,这课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举行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培训,这是实现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捷径。培训可以通过外请专家进行讲座的形式,如果经费不允许的话,也可以请优秀教师轮流进行培训,当然培训与座谈会的形式相比除了需要一定花销,培训者的任聘也有一定的困难。

4.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兴趣和学习能力的迫切性。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的实验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电子商务各环节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课程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支持学生自拟、自选实验题目,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度,能自行组织进行不同主题的网页设计制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5.借鉴其他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先后分批批准了13所高等院校(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并于2001年6月在南京召开了“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专题研讨会”至2003年年底,已有153所高等院校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已经成为大多数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象华南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该专业的建设已经比较成熟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建设可以积极参考成功院校该专业课程建设的经验,只有有效的吸取一些外部资源,才可以为该专业的课程建设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范文4

1.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文件,如教学日志、教案、教学检查记录、成绩分析等,要完备、配套;教学大纲要能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及其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分配教学学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成果等;选用教材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使用效果好,同时要有辅助教材,如教学参考书、习题集、音像教材等。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利用率高,实验开出率达100%。

2.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文件指出: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是课程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从数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一门课程至少有两位以上的教师讲授。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比较合理,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样,才能形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学梯队,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教学改革等。

3.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研活动等。要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现场演示、投影、电化教学等;教研活动要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以教研室为单位,坚持听、评课制度,每位教师要认真听取同行意见,及时总结、改进教学,有完整的听、评课记录;遵守教学纪律、教学法规,无教学事故,如上课迟到、提前下课、随意调课等,无违纪现象,如随意停课、考试漏题等。

4.课程考核。每门课程都要有试题库,且试题质量较高;试题内容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既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试卷难易分布要合理。统一评分标准,由教师实行流水判卷,考试结束后要有总结与试卷分析。

5.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教学改革计划,计划切实可行;在教学改革某一方面,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法、能力培养等,效果明显,并有与教学改革相关的教学论文、阶段性成果报告等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构筑四大课程模块、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展开。随着历史学的发展,新理论、新方法犹如老树新枝,蓬勃兴旺,与多学科的关联性日益密切,因此历史学的课程体系必须涵盖多学科门类。基于这一基本原则,对原有课程通过增、删、并、减、压等方式,实现“强干减枝”,增设实践性、跨学科课程。通过“学科基础课”、“主干理论课”、“科学研究课”、“实践教学课”这四大课程模块的建设,构筑基础性、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1.基础性。要突破以往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传统的历史学基础知识课程的狭窄局面,拓宽专业课程的支撑面,以“宽口径、厚基础”为重点,以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课程为支撑,构成学科基础课课程模块。

2.专业性。以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方法为核心,突出专业理论课教学,以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构成专业主干理论课程模块。

3.研究性。以掌握专业基本研究方法为原则,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中西文明比较研究、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课程构成科学研究课程模块。4.实践性。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突出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继续坚持并不断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法”课程教学,以课程考察、历史专题调查、社会调查、学年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多个环节构成实践教学课程模块。

三、建立课程建设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课程建设客观评价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建设要努力实现的目]。把课程评价作为实施课程建设的措施与途径,使课程评价寓于课程建设之中。经过长时期的摸索总结,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有5项,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细化,有17项。一级指标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等五项。二级指标具体包括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梯队规模、师资培养、教学文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设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每一项二级指标都对应相应的评价标准,同时,划分相应的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A级(优)、B级(良)、C级(中)、D(一般)、E(差)五等,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各项得分之和为评价总分。评价总分≥85分的课程为优秀课程;评价总分≥60分且<85分的课程为合格课程;评价总分<60分的课程为不合格课程。四、课程建设的成效在课程建设标准的指导下,在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的监督下,赤峰学院历史学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1.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历史学专业通过引进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访学、攻读学位等形式来提高•82•吕富华/论国家级特色专业下的历史学课程建设———以赤峰学院为例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做好教师的培养工作:(1)培育名师,鼓励科研水平高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使科研和教学相融合。目前,本专业已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2)注重教学、科研能力比较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在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本专业的青年教师2人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人获教育部项目,12人获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专业建设点还有计划、有重点地优先派遣青年教师外出访学和交流。目前,4位青年教师已先后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等单位访学,其中2人顺利完成访学任务,并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先后有7名教师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博士研究生。不久的将来,这些学成归来的青年教师必定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3)是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历史学相关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合作讲学、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结合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引进、培养、调整等方式,有意识构建具有专业特长的师资团队,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基础稳固、研究方向明确、具有专业特长和影响力的师资梯队,为今后专业的发展和凸显特色奠定基础。目前,以红山文化研究为核心的红山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级科研创新团队;以契丹辽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契丹辽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级科研创新团队,契丹辽文化教学团队被评为赤峰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团队。

2.促进了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历史学专业已有两门课程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即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考古学通论,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与优秀课程。同时,为突出地域特色,建设两门特色课程,即红山文化研究专题与契丹辽文化研究专题。

3.促进了图书资料建设。按照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学院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资料室、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依托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图书文献、期刊等现有资料基础,建立起一个与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图书影像资料库,为课程建设提供资料支持。

4.促进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针对教学研究项目少,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的问题,特色专业的课程建设专门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要求教研室有计划地组织教学研究,建立了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此政策支持下,先后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上好文献学课》、《依据特色专业优势,丰富开放型实践教学内容》等六项课题予以资助立项,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范文5

【关键词】精品课程;净现值;投资效益;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9-0022-06

一 概述

1、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揭开了我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大幕,形成了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截至2011年5月,全国已评审出383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对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引与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高等学校课程教学团队的建构与培育,有力促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

国外的开放课程、网络课程或E-learning课程建设模式类似于我国的精品课程,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课程的发展、建设情况及其评价。如Marshall认为网络学习的质量改进缺少严谨的实验依据,仍需进一步的探索;Harteis等人研究发现,拥有更完善的认识信念体系的内容更便于被学习者所理解。另一方面是课程的投资效益。国外对于开放课程等模式的教学效益研究较早,Cukier在1997年提出影响远程教育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就读学生数量、课程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英国JISC协会在2007年总结归纳了E-Learning给高校带来的效益包括工作(如改卷等)的效率提高所节省的费用、学习便利导致学生数量的增加、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等。

但是,国外与投资效益有关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没有发现有关投资效益定量分析方法及实证分析的研究项目。相比而言,国内有关精品课程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和经验总结上,具体的建设与应用情况,特别是学校关心的投资效益问题尚缺乏翔实的实证分析。为此,本文以某财经大学作为研究案例,全面系统地分析该校的校级、市级、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多年来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对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资源共享的教师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将精品课程的各种投入与效益以货币计量单位进行估算,采用净现值法将各年的净现金流换算为2003年的净现值,用以说明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情况。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与分析,期望能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所启示。其中,精品课程的净现值估算方法参考文献。

除非特别注明,文中所指课程级别均指该课程的最高级。

2、研究基础数据

(1)精品课程的立项年份、负责人和所属学院等信息。

(2)精品课程对应的本科课程及其近几年开课情况。

(3)精品课程的经费资助情况。

二 精品课程立项及受益师生情况

1、精品课程立项情况

根据某财经大学的精品课程立项情况,按学院进行归类(见图1)。其中国际商学院的精品课程总数最多,共有17门,包括7门校级、6门市级和4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院、思政教研部、保险学院和WTO研究院的精品课程都只有一门。

将精品课程的立项情况按照年份进行归类整理(见图2、图3),可以看出,在2003年我国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后,该财经大学和其他高校一样,也开始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2003年当年就新立项了18门校级精品课程,另有3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到2010年,该财经大学累计有36门校级精品课程,15门市级精品课程和1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的师生情况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在于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各精品课程每年的共享教师数和学生数根据开课的数据汇总取平均值。限于数据采集的困难,本文考虑了本校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和授课的相关教师,而不是访问课程网站的学生数、教师数。汇总时每门课程一年中的同一任课老师只计一次,每门精品课程的数据为对应的本科课程数据总和,如学分不同进行分类统计。为避免随意性,以相关年份的数据平均值估算精品课程从立项到2011年期间的年均共享师生数。2008年之前立项的取2005-2011年的平均值,2008年之后(包括2008年)立项的取立项年份前两年到2011年的数据的平均值,没有开课的年份以O计算(见图4)。

三 以货币计量的精品课程投资效益分析

1、精品课程投资净现值估算方法

本文以净现值来估算精品课程的投资效益,净现值的计算方法借鉴参考文献[9]中提出的精品课程网站投资效益分析方法,根据某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方法进行了一些调整。限于篇幅,本文略去文献[9]所涉及的分析方法,仅介绍有关的调整情况,有兴趣者请参考原文。调整如下:

课程建设情况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职 精品课程 网站设计 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所推崇的一种教育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目的是尽可能缩短学生从毕业到正式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所需的过渡期,包括适应时间及工作能力。高职精品课程是指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高校和地方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追风赶潮、粗制滥造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品课程应该作为一种资源中心、交流平台乃至于认知工具、绩效工具、评估工具,真正使学生享受到高水平的优质资源和信息化的学习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精品课程建设强调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思想。

一、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必要途径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对职业院校与公司企业两方都有利。对职业院校来说,通过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它的毕业生不但获得了相当的技能,而且有了就业的出路。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它可以更加经济、省时省力地招聘到优秀员工。这不但使企业在经济上受益,而且使职业院校打开发展的突破口,为使我国逐渐摆脱“技工荒”的局面、更好地适应工业化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创造了条件。

二、全方位的工学结合思想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所必须强调的

精品课程中所强调的工学结合,是一种全方位的工学结合思想。专业课程的设置、师资力量的配备、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开发、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实践教学的开展、毕业设计、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思想。

1.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满足企业需求

通过调研,考虑市场需求,设立公司企业急需的人才专业。分析公司企业急需的岗位能力要素,针对性地设置课程。

2.具有丰富经验的师资力量

要求主讲教师与企业联系紧密,在行业企业中有一定影响,亲自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或参与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成果显著。

3.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选取与开发

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工作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

4.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思想

在教育技术的指导下,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工学结合、情境学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等教育思想,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突出师生角色的转变、地位的改变,,尽可能做到在校学习与实践工作的一致性。

三、网站栏目设置与内容建设

一些精品课程建设趋于程式化,表现为功能模块固定、资源信息趋同、教学使用偏低、资源特色不足、学习支持不够等问题。通过网站栏目可以体现课程在各方面的建设理念和建设情况,凸显工学结合理念,强调高职教育特色,强调课程特色。

1.网站栏目设计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既是展示精品课程建设各项内容的重要窗口,更是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高职精品课程网站栏目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栏目设计便于专家访问评审。专家通过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与评审系统,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指标对各校申报课程进行网络评审。《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一级指标、申报表及课程录像网站中要作为一级栏目,一目了然,直截了当,便于专家点击评审。

第二,在一级栏目中突出高职工学结合理念,强调高职教育特色、强调课程特色,突出课程独特的优势与建设成果。如设置“实训在线”,下设实训内容、实训环境、实训成果、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践创新、仿真教学等栏目。

第三,在一级栏目中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功能。学生和老师浏览网站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学习、教学和信息查询以及师生交互,如网络课程、拓展资源、交流论坛等。

第四,在二级栏目中,首先必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二级指标,其次可以根据课程情况增加栏目。如一级栏目“教学内容”,下设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还可以增加教材建设、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实验、实训项目等。突出阐明内容选取与岗位能力要素对应、基于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等。

2.课程网站必设栏目及内容建设

精品课程网站的必设栏目建设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比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志。建议必设三个栏目:网络课程、实训在线和拓展资源,这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对教学内容建设情况的佐证。

教师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每一门课程凝聚着教师的经验、知识与理念。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的主体。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双师”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高职精品课程可选特色栏目及内容建设

以特色取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质所在。只有具有本校特色的理念和实践,才能夯筑精品课程的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可以添加一些特色栏目,如校企结合、顶岗实习、实践创新、实训基地、产学合作、职业鉴定、仿真教学、资源库等,以此来强化此门课程独特的优势。

四、总结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需特别指出,不应只是在精品课程申报评审、整理材料时体现全方位的工学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开发、施教、考核等所有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深入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理念与方法,培养出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行动能力兼备,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社会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