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课程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化课程建设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1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及课程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基于此,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有效拓宽课程的宽度,加深课程的深度,扩大国际交流,从而促进课程国际化。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国际化 英语专业课程建设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国家把国际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和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为了凸显高等教育尤其是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需求,需要我们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一、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具有大批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即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凸显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国际化为导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背景下,凸显了重新审视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国际竞争需要。

 

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上提出了自身的发展策略,有欧盟的Eramus Mundus计划,英德法西的“大学卓越计划”、“学生海外留学计划”。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国际化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重新审视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现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经济社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二)国内竞争的需要。

 

国内不同的学者对外语人才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顾伟勤、梅德明、庄智象等,总体来说,为了适应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的外语人才一方面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即突出外语优势。另一方面要凸显外语人才的国际优势,要求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突出专业知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外语院校是培养外语人才的摇篮,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人才的培养要看准国际前沿,加快国际化步伐和加强国际化的力度,培养更多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英语人才,突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构建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二、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国际接轨。

 

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最基本的特质:有全球视野和国际观念;有民族情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有参与国际事务、参与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同时有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至少精通两门外语。根据英语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特质,我们需要重定位英语人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与国际接轨。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接近国际化需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国际事务、国际规则等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课程等,以此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丰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现有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凸显国际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在观念和定位上与国际上相距甚远,国内尖子生放弃高考赴海外留学人数激增,这与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观念的落后是密切相关的,人们相信国外一流的大学往往能学习更先进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优势。英语专业本身就有国际化的特征,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现有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应凸显人才培养的国际性,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未涵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一方面,课程设置的横向宽度不够,通俗地说,即课程门数不够多,涵盖面不够广,另一方面,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少,课程的深度不够。

 

(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基于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课程陈旧,国际化的课程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基于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重视英语专业的课程建设。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注重在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具体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几十年不变,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课程较少。根据浙江省区域经济国际化的需要,科学设置英语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国际化发展方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加国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等课程的比重;使语言技能训练和学科知识传授相结合,突出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二)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凸显国际性。

 

基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背景,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批判性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英语专业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努力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做出调整;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

 

(三)拓宽课程的宽度,加深课程的深度。

 

一方面,课程的设置要加大人文通识教育的力度。在高教园区内的高校可以开展横向合作,通过课程资源共享和引进等方式增加课程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大学访学,选修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的引进,加深课程的纵向深度。基于此,英语专业应该探索“两年通识教育2+两年专业教育2”或+“2+1+1”模式,在前面两年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拓宽课程的横向宽度,在后面两年加强课程的深度,凸显英语的专业特性。

 

(四)扩大国际交流,促进课程国际化。

 

结合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一方面,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包括教学理念、教材等,加大课程中国际知识和国际理解的比重,注重国际问题的研究,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包括直接使用原版教材),进行英语教学,运用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直接进行国际课程的开放学习学习等。另一方面,加大学校间学生的交流力度,推动校际访学和校级交流生等项目,支持和鼓励学生出国学习深造,赴美带薪,扩大海外留学的规模和比例。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完善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2

众所周知,中国的学生崇尚读书、热爱集体、学习刻苦、理解水平高、逻辑思维强,但在知识面、视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在适应性、独立性、个性特点等方面,往往不占优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课程设置、实施欠科学是原因之一。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我校有着55年多的办学历史,目前已经有近万名小学生从这里走向世界。当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汇聚到芳草地,带来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外国孩子对中国文化的渴求,中国孩子对外国文化的向往,都是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

学校提出要以促进文化理解和儿童健全人格为目的,践行国际理解,提升生命质量,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这样的学生应该热爱祖国、友好中国;尊重包容、友好世界;自信乐群、充满活力;会学善用、充满好奇。据此,学校进一步明确“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国际理解课程校本实践”的思路,构建科学与人文结合、中西文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芳草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一、课程构建原则

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遵循以下原则:突出国际化特色,并以此整体研究课程设置,把国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变为学校可操作的、体现学校发展特质的课程;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关注减负增效,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二、课程设置

基于公办国际学校定位、“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 的培养目标,在充分考虑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激发中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具体设置如下:

三、课程实施进程

1.筹备阶段: 2012年1月——2012年8月

协调沟通上级部门、学校专家顾问委员会、学校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着手《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与实施方案》的起草、论证与研讨,形成可行性方案。之后组织集团各校区主管、各学科骨干教师召开各层次的学习、研讨会,形成《芳草课程体系实施具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方案》要求分组分步编写各学科教材,购买相关教学资料,引进相应的教学资源,确定任课教师,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准备《芳草地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方案》的具体实施。

2.实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在确定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制定每个校区的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时间表进行实施。具体工作:在确定实验校区基础上,领导组与每个校区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实验年级、负责人、实验教师、课时分配、实验风险分析等具体问题,分阶段推进,实践《方案》。专家指导组针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指导,监督评价组进行过程性监控。

3.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5年8月

在分校区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对《方案》、教材进行修订,在集团中确定实验校区进行芳草地课程的全面实施,实施的同时评价组要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在此基础上,梳理研究成果,形成教师课程实施案例集,提升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学生成长个案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凸显芳草特征;形成芳草地课程体系,提升芳草学术水准;形成系列校本教材,丰富学校资源库。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1.成立以集团管理组、指导组、学校发展顾问委员会、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人员为主要成员的芳草地课程体系建构评价组,负责各项课程标准审核和对标评价的工作。

2.加强过程性评价,利用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指导、阶段交流等活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对课程开发的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2)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建立针对实施教师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对学生的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学习效果评价采取标志性成果的形式。

五、课程构建保障措施

1.建立课程建设管理机构

(1)领导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芳草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集团的质量管理部、学术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组成此项工作的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课程目标,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广泛征求领导、教师的意见,宣传课程建设理念、确定课程实施的实验校、实验年级、实验班,制定相关制度,同时指导各部、各校课程建设工作。

(2)管理组:集团质量部是课程管理主要机构,主要职责是规划设计方案、拟定行动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课程建设教学工作。

(3)指导组:由学术管理部组织专家对课程建设工作中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予以具体指导。

(4)实验组:各校成立课程实施小组,作为专项工作进行工作布置,与集团、教师进行协调沟通。

2.发挥集团优势有序推进

发挥集团优势,各校区根据学校实际,特别是师资构成,确立实施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研究的重点学科,确立各自主攻方向,学术部牵头,配备市区级骨干教师等学科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实施团队,确立重点研究人、实践的年级,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序推进。经过2年实践,汇总成功经验,确立新的实验校区,在一个年级中整体验证,成功后集团推广。

3.整体构建课程体系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机结合

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11版),2012年秋天开始启用。课程标准直接影响着教材、考纲、考试的设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整体构建芳草地课程,凸现芳草特色,为学生发展而设计,追求最优化管理。在整体建构过程中,一定要与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有机结合。除了通过校本研修在教学过程中集体提高,还要辅以多种方式的培训,提高师资的视野拓展、课堂授课艺术的提高,如课题推进培训、专题教研培训、教材编写培训等。

4.建立课程实施制度

学校建立相应课程管理制度。如:制定课程方案(规划)、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切实执行。

5.经费保障到位

学校对编写教材、研究课程方案等活动予以资金支持,保障各学科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方面工作顺利推进。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3

伦敦城市点部设立的指导方针是落实总公司管理制度,理顺各项管理运作程序,细化各层管理责任目标,提高员工管理水平与服务技能,规范经营户营运秩序,力争园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指标。重点要抓好旺季旅客运输组织工作,确保安全,为总公司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周密、高效的旅客运输服务。

 

调度工作是一个车队的核心工作。车队的调度员,就好比一项工程的总指挥。调度员掌握和指挥车队的三大资源:司机、车辆和运输计划,而车队的其它工作,诸如维修、安全、财务、后勤等都要围绕调度工作来运行。

车辆调度的内容

调度工作内容由计划、监督控制与统计分析三大部分构成。

(一)  科学地设计旅游线路活动。合理安排旅行车辆,保证旅行计划的有序进行;优化线路,保证旅行任务按期完成的前提下实现最小的运力投入。

(二)  监督、领导旅游线路工具的安全运行。不断了解和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各旅行因素的变动情况,及时协调各环节的工作,并提出作业调整措施。

(三)  及时了解旅行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旅行活动的统计与分析工作。据此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措施,从而提高旅游线路工具的工作效率和营运效果,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旅游线路计划。

车辆调度的要领

(一)  熟悉车辆及司机的技术状况,熟悉调度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工作程序。

(二)  及时填写约车、定车、包车记录、交接班时做好记录,交待清楚需跟办的遗留事项。

(三)  严格执行考勤制度,登记司机出勤情况,记录司机的出车情况,车辆的动态情况,初审司机路单,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互相沟通。

(四)  要熟悉道路情况。调度不仅仅调度好人员和车辆,还要安排好行车路线。有的车队的行车路线可能比较固定,但有的却要随时变化。要根据运输任务临时安排运输路线。要做三件事:一是与司机多沟通,他们很清楚道路情况;二是地图;三是要不时跟车跑跑。

(五)  仔细分析运输计划,及时与任务部门沟通。

(六)  既要有温情,也要有魄力。调度工作最大的难点是来自于驾驶员。掌握每台车辆的技术情况和人员思想情况,杜绝病车上路,对驾驶员进行“四交代”(出车时间,路线,任务,注意事项)及时了解用户的反映和驾驶员完成任务的情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要不断地观察每辆车的执行情况,认真总结,不断完善。

(七)  调度员要有全局观念,大公无私,严格执行长途行车的有关规定。

(八)  机动灵活,准确无误地进行调度,千方百计提高车辆周转率,增强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车辆调度的原则

车辆运行计划在设计执行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如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卸机械发生故障、车辆运行途中发生技术障碍、临时性路桥阻塞等。针对以上情况,需要调度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分析和解决,随时掌握货物状况、车况、路况、气候变化、驾驶员状况、行车安全等,确保运行作业计划顺利进行。车辆运行调度工作应贯彻以下原则:

(一)  坚持从全局出发,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在编制运行作业计划和实施运行作业计划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保证重点、统筹兼顾,运力安排应贯彻“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二)  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原则,在旅行过程中,要始终把安全工作和质量管理放在首要位置;

(三)  计划性原则,调度工作要根据客户订单要求认真编制车辆运行作业计划,并以运行计划为依据,监督和检查运行作业计划的执行情况,按计划旅行,按计划送修送保车辆;

(四)  合理性原则,作业计划时,应科学合理地安排车辆的运行路线,有效地降低旅游线路成本。

车辆调度的特点

一般车辆调度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一)  计划性是调度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事先划分好旅行区域,旅行车辆按照已经划分好的区域线路执行每日的旅行工作。

(二)  机动性就是必须加强旅游线路信息的反馈,及时了解旅游线路状况,机动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准确及时地调度命令,保证旅游线路计划的完成。当遇到门店要货量不均或要货属性(体积/重量等)差异大等情况时,对原划分好的相邻区域间可以进行微调。

(三)  预防性,旅游线路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多,情况变化快,因此,调度人员应对生产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预见。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取预防措施,消除影响旅行的不良因素,如车辆的定期检查与保养等;二是事先准备,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当发生个别车辆故障或其他突发事件时,应有备用车辆替补完成当日的旅行任务工作。

(四)  及时性,调度工作的时间尤其重要,无论工时的利用、旅行环节的衔接,还是旅游线路时间的缩短,无不体现了时间的观念。因此,调度部门发现问题要迅速,反馈信息要及时,解决问题要果断。

车辆调度的作用

(一)  保证旅游线路任务按期完成。

(二)  能及时了解旅游线路任务的执行情况。

(三)  促进旅游线路及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  实现最小的运力投入。

车辆调度优化问题分类

(一)  根据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分类,总体上看,车辆的优化调度问题一般可根据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分为车辆路径规划问题和车辆调度问题。当不考虑时间要求,仅根据空间位置安排车辆的线路时,称为车辆路径规划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VRP);考虑时间要求安排旅游线路线路时,称为车辆调度问题(vehicle scheduling problem,VSP)。

(二)  根据车辆状况和客人要求分类,选择经济合理车型,及时调派所需车辆,组织车辆合理运行,并监控其运行过程及旅客上下情况,以保证安全、及时、快速、经济地完成运输任务。为此,调度部门应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调度方法和工具,提高车辆的行程利用率和载重量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车辆的运用效率,节约能源,降低运输成本。按照车辆状况,分为满载问题和非满载问题。满载问题是指客座多于一辆车的容量,完成所有任务需要多辆车。非满载问题是指车的容量大于客座率,一辆车即可满足要求。

(三)  根据车辆类型分类,按照车辆类型,分为单车型问题和多车型问题。

(四)  根据车辆是否返回车场分类,按照车辆是否返回车场,分为车辆开放问题和车辆封闭问题。车辆开放问题是指车辆不返回出发地,车辆封闭问题是指车辆必须返回发出车场。

(五)  根据优化目标分类,按照优化的目标,可分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和多优化问题。单目标优化是指某一项指标最优或较优,如旅游线路路径最短。多目标优化则是指同时要求多个指标最优或较优,如同时要求旅游线路路径最短和费用最省。

(六)  根据有无休息时间要求分类,按照有无休息时间要求,可分为有休息时间的优化调度问题和无休息时间的优化调度问题。实际的车辆优化调度问题可能是以上分类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综合,例如,某客户需要多辆车,这些车的类型不一样,调度优化时希望旅游线路费用最省,同时也希望旅游线路时间最短,这样问题变为一个多车型、多线路的满载车辆的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

车辆调度的方法

车辆调度的方法有多种,可根据客户所需及交通线路的布局不同而选用不同的方法。对驾驶员、运力、道路、桥涵、车辆、承载能力、天气、客流的变化据以编制汽车运行作业计划,进行调度。编制计划或调度汽车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  图上作业法是将旅行业务量反映在交通图上,通过对交通图初始调运方案的调整,求出最优旅行车辆运行调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求交通图上没有货物对流现象,以运行路线最短、运费最低或行程利用率最高为优化目标。借助于简单而形象化的工具进行调度,如在调度板或运输网路示意图上用标志表示车辆的运行动态,安排车辆运行路线。

(二)  经验调度法是调度人员凭自己的经验和技巧安排车辆运行,并处理运行中发生的问题。

(三)  旅游线路定额比法在有多种车辆时,车辆使用的经验原则为尽可能使用能满载的车辆。根据经验派车法确定,车辆安排的顺序为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对于以上车辆的运送能力可以按表三计算每种车运送不同的定额比。运用数学方法或人工智能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编制计划,并采用现代化通信技术传递调度命令和信息反馈,指挥和监控车辆运行。数学方法中应用较广的有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和排队论等。

自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电子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将运筹学应用于汽车调度。例如用线性规划方法组织循环运输,确定车辆的最优行驶路线,以提高行程利用率;用线性规划或动态规划的方法,确定运输网各点间的最短径路,以缩短汽车的行驶里程。简单的旅游线路可采用定向专车运行调度法、循环调度法、交叉调度法等。如果旅行旅游线路任务量大,交通网络复杂时,为合理调度车辆的运行,可运用运筹学中线性规划的方法,如最短路法、表上作业法、图上作业法等。

车辆调度工作制度化实施方略

(一)  平衡会议制度。组织平衡月度运力运量,安排要客运输和统筹调配运力,同时还要进行点部内部各个环节作业的平衡工作。

(二)  运输检查汇报制度。定期检查运输生产计划和重点物资运输任务的完成进度,分析完成和完不成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平衡并定期向上级调度机构进行汇报。

(三)  值班制度。建立值班制度责任制,调度员应按照规定记载当班情况,做好交接班工作,防止上下两班工作脱节。

(四)  生产调度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有业务、计划、保修、材料供应等部门参加的生产调度会议和各物资单位及其他有关部门参加的运输座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驾驶人员、调度人员和站务人员等的座谈会,广泛吸收各方面的意见,研究改进调度工作。调度工作是一个车队的核心工作。车队的调度员,就好比一项工程的总指挥。调度员掌握和指挥车队的三大资源:司机、车辆和运输计划,而车队的其它工作,诸如维修、安全、财务、后勤等都要围绕调度工作来运行。

伦敦城市经理的主要职责 - 开源节流

城市经理的计调工作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公司的正常运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效益,应本着尽心尽责、求实创新的态度,履行如下职责:

(一)  负责对外接待、安排旅游团队、发报计划、公关协调、组织接团等。

(二)  广泛搜集和了解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信息及同行相关动态,对其他旅行社推出的常规、特色旅游线路要认真分析,为更好地策划本社的旅游产品做出方案。

(三)  不断地修改、制订和完善本社各条旅游线路及其行程安排,不断推陈出新,制订出符合当前旅游市场需求、能满足游客要求的旅游线路及适当的旅游价位。

(四)  在操作、协调、安排团队英国旅游时,对有关交通、导游服务及住、食、购、娱等活动,要尽可能考虑周到,在确保团队接待质量的前提下,力争“低成本、高效益”。

(五)  在每个旅游团行程结束后,有关导游、司机报账时,要严格把关,并与财务部门仔细核对每一项账口,确保准确无误。

(六)  在导游出发前,应把带团的详细资料、注意事项,以及在此线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作出全方位的考虑并告知导游人员,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七)  为提高本社的工作效率,城市经理应监督计调人员,在工作中要及时按日、月、季掌握各线路的成本及报价,同时要及时通知各部门,以确保对外报价的统一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准确性。

(八)  要时刻与各业务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分析反馈的信息,然后进行消化、吸收、落实。

(九)  每个团队操作,必须要求做到售前售中、售后完美服务,即出团前的亲情服务;团队旅游过程中的质量跟踪监控;团队行程结束后的回访及建立档案。

(十)  同行报价收集工作权限,城市经理在推出本旅行社的线路及报价之前,有权带领其他计调人员一起,完成收集本地区其他旅行社的线路报价工作,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伦敦城市经理的素质要求

对市场要反应敏锐,必须懂得游客心理、共有分销意识及产品的开发能力等。在具体的团队操作过程中,一名称职的经理,必须业务熟练,对团队旅行目的地的情况、接待单位的实力、票务运作等,都要胸有成竹。具体来说,应具有以下三大素质:

(一)  要具有责任心,一名好的经理不仅能让旅行社放心,而且还能让导游人员和外联人员省心。尤其是导游人员带团和外联人员外联团时,体现得非常明显。导游人员带团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经理在操作过程中的程序是否妥当、周到;而外联人员外联团时,需要伦敦城市经理报价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场中取胜。还要把握旅游市场的命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

(二)  应具有掌握与合作单位谈判的技巧,城市经理在与合作单位(如地接社和交通部门)谈判时,要善于讨价还价,并且要多咨询几家,既要与合作单位建立友好关系,又要学会做到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谈判技巧,从而为旅行社带来比较丰厚的利润。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4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 工作过程 综合实训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51-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是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设计要遵循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以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来整合教学内容,配置教学资源。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

综合实训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是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专项技能训练后,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在校内集中进行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系统化、综合性训练。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安排8周的时间进行,模拟园林企业实境的综合实训既是前4个学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又为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实现学习与就业“零距离”接轨。

(一)课程教学任务设计

本课程以园林工程建设项目为载体,以完成“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现场施工及竣工验收”四个工作任务为教学活动目标(见表1),四个任务按照一定的行业规则联系起来,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园林工程生产流水线。课程为实训课,总课时为240学时(8周)。其中方案设计为60学时、施工图设计为30学时、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为60学时、现场施工及竣工验收90学时。

(二)课程教学进度设计

基于行业规则、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项目化教学特点,将课程教学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设计阶段,需要完成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两大工作任务;二是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阶段,需要完成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三是施工阶段,需要完成园林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及竣工验收。该课程由专业带头人负责牵头,组织所有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任务安排进行课程教学进度设计(见表2)。

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综合实训的考核是对学生整个实训效果的检验,要对学生的实训态度、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评,考核机制要全面、客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标准要求,本课程每个项目任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及权重如下:职业素养考核(3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训态度、精神风貌、团队协作等内容,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职业习惯等获得结果;职业能力考核(50%):主要考核学生对项目任务分析、讨论、制订工作方案、完成任务的能力,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效率来评定;应变能力考核(20%):主要考核学生在实训项目任务过程中的应变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学生对现场突发事件的应变情况等来考核。

综合实训总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所有项目成绩所占的权重相加则为总成绩,即总成绩=方案设计*25%+施工图设计*10%+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25%+现场施工及竣工验收*40%。

三、课程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施前,首先进行实训准备工作,如实训设施设备、实训耗材、实训工具用书等硬件资源配置;其次由专业带头人、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主持召开综合实训动员大会,介绍实训目的、要求、注意事项等,要求全体专业教师、专业学生、辅导员等参加;最后,为了保证实训效果,根据实训规模、项目任务,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设定一名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工作及分工。

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课程教学整体设计来开展教学活动。针对每个项目任务,明确授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主要负责布置任务、设置问题、解答疑难、项目评估及总结等。学生小组先接受任务、分析讨论、制订工作方案、安排工作、成员分工等;然后实施项目任务;其次制作PPT,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小组实训项目成果汇报、演示给全班同学,并详细解答教师或同学的质疑。最后,学生小组进行自评和互评,讨论实训体会并撰写实训报告。

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强,各项目任务的开展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考核按考核方案进行,改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模式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评价模式(见表3),充分调动学生在评价考核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效果检验与评价

为了了解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实际效果,园林工程技术教学团队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评估。教学团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毕业生、在校生(刚完成综合实训)、用人单位三种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是针对开设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综合实训课程的态度问题。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9份,有效问卷435份,有效率97%。

对开设综合实训课程的态度调查,91%的用人单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毕业生经过专业综合实训后,专业知识和技能再次得到巩固和强化,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从事专业岗位工作,工作态度端正,团队协作意识强,可持续培养潜力大,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曾经参加过综合实训的毕业生而言,有87%的人认为学校开设本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他们上岗后“上手快,适应期短,应变能力强”,有利于增强工作信心和可持续就业能力;75%的在校生感觉这种综合性和针对性强、极具实战性的项目任务训练,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习热情,使他们更加了解今后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程序和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灵魂在于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应用仿真模拟、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训练学生。学生通过综合实训提高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就业竞争能力等;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训,也是一个教学方法不断改革、知识技能不断更新、自身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有利于今后培养更多更优秀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卫荣,丁慎平,王寿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2]王寿斌.高职课程项目化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

[3]孟祥霓,白霄丽,张强.电子设计综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C0206)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5

论文关键词:国际结算,项目化教学,实践创新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经济类学科其他专业经常开设的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突出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感到内容的抽象,即使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也反映内容比较杂乱,模拟操作效果不明显,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讲和做练习,没有整体概念。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其实施的流程包括: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项目化教学具有其突出的特点: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评价性。

一、总体框架

(一)全球视角的教育理念

经济全球化、中国对外开放的承诺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理念改革的外部压力,中国“负责任大国”角色的构建以及自我认知的形成则是教育理念改革的内在要求,而《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2010-2020》为教育理念改革提出指导思想。国际结算课程作为教育理念的具体承载者,必须树立全球视角的教育理念,培养全球视野实践创新,养成全球思维的方式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国际技能。

(二)整体结构设计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系统地介绍国际结算工具与国际结算方式,通过课堂讲授、实习实训、项目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并掌握操作技能。国际结算的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结算,其研究对象是结算工具、结算方式和以银行为中心的划拨清算。在教学过程中,只需简单介绍银行间的业务关系如何开展。因此,主要教学内容为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由于单据是获得票款的重要依据以及单据制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随附在票据下的单据成为本门课程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国际结算课程可以设计三个项目化教学:票据、结算方式、进出口单据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三)实行一体化教学

国际贸易是国际结算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而国际结算反过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简单说明二者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在讲解国际结算方式时,说明汇款、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福费廷、国际保理等结算方式各自产生的背景、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国际结算的重要性的理解。

另外,国际结算工具的典型代表是汇票,而且汇票在各种结算方式中均得以运用。对同样的当事人,在不同的结算方式下反映在汇票上的关系则不同,学生对此经常不理解。因此,应以汇票实训贯穿于结算方式的讲解。

二、项目化教学设计

我们将国际结算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项目化教学模块:

项目一:票据

票据的典型代表是汇票,本票与支票均为汇票的特例。因此,汇票是本项目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汇票的定义、必要项目、票据行为。学生感到难以理解的是汇票如何清算债权债务关系,各种票据行为关系复杂。因此,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现金结算的弊端以及如何利用非现金结算,导入票据内容。在讲解汇票定义的基础上说明进出口双方如何利用汇票结算货款,之后给予学生案例分析,制作汇票进行实训(该部分不讨论结算方式实践创新,仅以出口商出票委托银行向进口商收款为例)。

票据行为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不同部门,如:出口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进口商、公证机构等,先由学生模拟票据流通各个环节,之后,讲解各种票据行为的定义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最后学生总结并图示整个程序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

显然,票据项目的设计体现了主题与现实的密切关系,而且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围绕票据流通探索票据行为,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项目二、结算方式

1.以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线索

如前所述,国际结算方式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并反过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汇款和托收方式之后师生共同总结二者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均属于商业信用性质;进出口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资金的占压等问题,由此说明信用证的产生以及信用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由于中间商的存在、大宗商品贸易、长期业务关系、加工贸易的普及等,信用证又出现了可转让信用证、背对背信用证、循环信用证以及对开信用证等;大型工程项目以及成套机器设备的进出口又产生了银行保函、福费廷、国际保理等结算方式。这种以国际贸易发展为线索来分析国际结算发展的项目设计可以达到学科交叉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目的,而且可以实现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从而构成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2.以信用证为核心

国际贸易性质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国际结算方式。但总体而言,国际经济交往绝大部分为一般货物贸易。因此,国际贸易结算中信用证占据重要地位;且信用证有国际商会颁布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来规范各有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有SWIFT确定格式;另外,信用证对各种单据的要求较为全面、完整,大部分也适用于其他结算方式。因此,国际结算方式项目设计应以信用证为核心,包括开证申请书、信用证的审核、审单业务等,使学生正确理解信用证的性质、特点和业务程序,并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3.以汇票的制作和流通为实训主线

不同的结算方式(除银行保函外)均需要汇票作为结算工具,相同当事人在不同的结算方式下反映在汇票上的当事人不同,因此,给定相同的进出口双方和各自的往来银行,要求学生制作汇票,并按业务程序进行模拟操作。最后实践创新,学生讨论不同结算方式下的汇票有何不同,教师进行总结。

项目三、进出口单据

在现代国际贸易结算中,尤其是信用证业务中,各有关当事人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货物,进出口单据的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出口商能否顺利取得货款。因此,进出口单据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信用证中的单据制作具有代表性,本项目的教学以信用证为核心,以同一笔业务为主线,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单据的要求和技巧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教师首先讲解各种单据的制作方法,之后提供一份以CIF价成交的信用证(尽可能提供一份要求单据较为完整的信用证),要求学生按信用证制作单据,设定各相关部门,如进出口商、开证银行、通知银行、议付银行、商检、海关、保险、船运公司、外汇管理局、税务等,并按业务流程模拟操作信用证各环节,以取得货款为终结。若有时间可要求学生将所制作的单据改为汇款和托收方式进行业务模拟训练,加深学生对不同结算方式的理解。最后,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其他同学的单据业务,相互比较,并将实训单据归档,用来单独的审证业务实训。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解读知识点采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国际结算的抽象性是许多师生的感受。采用项目化教学,通过现金结算到非现金结算的探索和票据流通过程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模拟,可以将抽象的票据流通行为具体化。通过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关系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各种结算方式的利弊和适用范围以及国际结算的重要性;同时,以信用证为核心进行的审证、制单、审单业务的模拟操作,学生将各种复杂的关系具体化。因此,项目化教学可以将知识点的抽象性具体化,而且,培养了学生全球视野和全球视角的思维的养成。

(二)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

模拟实训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展示的机会,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国际结算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项目化教学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国际结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也要掌握相关课程尤其是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的相关知识实践创新,从而实现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而且,每个项目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又相互联系,实现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三)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相结合

国际结算项目化教学以国际贸易发展为线索,以信用证为核心,以汇票的制作和流通为实训主线,以同一笔业务的进出口单据模拟训练为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项目的主题都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项目化教学设计所包含的教学评价,师生点评和学生互评互比,激发了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因此,项目化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达至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反映了国际技能训练的教育理念。

经过多年的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实行上述项目化教学一方面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另一方面通过实训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也使学生能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理解,避免了杂而乱的感觉。

国际化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 班级文化 概念 内容 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在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全班同学所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精神因素和行为准则及作风。它能够体现班级的形象特征,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运行态势,它渗透并影响到班级学生思想、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班级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

要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先理解清楚什么是班级文化。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我认为班级文化可以概括为: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管理中,把一个班级的全体同学团结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和总和。这种文化是在班级的共同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有好的班级文化和不好的班级文化之分,也可以说有积极的班级文化和消极的班级文化之分。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让一个班级的同学感到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产生战斗力;而消极落后的班级文化却可能让人感到悲观,而失去信心,长期下去,一个班级的状况也就可想而知。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班主任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最终形成。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班主任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同学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需要班主任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实际、班级状况、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适合自己班级特点的班级文化。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会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作用,才会是有效的班级文化。如果提出的班级文化空洞、不切实际,不但起不到实际的作用,还可能由于高不可攀或者没有具体指导意义而让学生失去信心,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起到反面消极的作用。

二、班级文化的内容:

班级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全班学生为主体,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能力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由全班师生在教育、教学、生活与各种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的以班级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以及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班级精神、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的班集体文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要点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对班级管理的好坏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才会有好的群众基础,班级文化的实施才有了可靠的思想保障。为此,我反复给学生做思想工作,通过主题班会、课余活动,与各宿舍同学交谈,与个别同学交谈等方式与同学们交流思想,并给大家说明加强管理只是我们班级管理的一种手段,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良好的个人品质。当有同学违反纪律之时,我也总能给予及时的处理和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及时改正。为了让大家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每当有同学过生日之时,我们都为他过集体生日,在校广播站为该同学点歌祝贺。在自己的耐心工作下,全班同学统一了思想,树立了为班级争光,争创优秀班集体的想法。这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2、加强教室的环境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美化教室环境,既建设了良好的班级形象,也可以用优美的环境陶冶人。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情感,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教室的净化。教室卫生是班级的窗口,是文明的标志。保持干净的教室环境,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制订严格的卫生制度,人人参与,加强检查和监督,保持教室的清洁和美观。

(2)教室的绿化。绿色象征生命和活力,代表着希望。在教室的前面和后面摆放一些绿色的植物,如盆景、花草等,让教室充满绿色,充满青春的气息。

(3)教室的美化。发动学生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力求教室和谐、高雅。教室布置包括:班级发展目标,班级文化宣传内容,如板报,班训,名人名言,学习园地等。

3、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