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短缺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力短缺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力短缺的原因

劳动力短缺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用工荒;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2-0145-03

在进入新世纪的头10年里,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用工荒”,即2004年首次在东莞出现的暂时性“用工荒”;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用工荒”;2010年经济回暖之后出现的大规模“用工荒”,这种“用工荒”现象正伴随着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在不断升级。自2010年以来。随着农民工大规模回流到迁出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持续的“用工荒”不仅已是无争的现实,而且具有了普通工人和中高级技工“双短缺”的特点。

我国“用工荒”尤其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荒”不断升级的原因究竟何在?如何缓解我国社会转型期“用工荒”的不断升级?对这些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显然有助于弄清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现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更好地推动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和流动的总趋势

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从人口总数上看,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其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据相比。10年间共增加73899804人,即增长了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这些数据表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明显的遏制,中国人口已处于低生育、低增长阶段。然而,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加快。现今15--59岁的人口中有相当部分是在1962至1974年间出生的。到2020年,这部分人总数接近3亿,也将迈进60岁门槛。

这种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势必对我国劳动力的供给造成深刻影响。根据学者蔡的预测性分析,“中国20-39岁的人口在快速减少,15-64岁的总劳动力也将在近年开始负增长,从工作强度承受能力的角度分析,16-25岁的普通劳动力才能够承受在生产流水线上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口结构在2012年之后开始逐年递减。因而势必导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出现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迫使劳动力成本增加”。

自2005年以来,我国理论界就开始围绕着“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否到来以及何时到来的问题展开讨论,因为它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也证明,到2015年,农村人口的负增量将与城市人口的正增量相等。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增量将为零。因此,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数年之内消失,“用工荒”将成为中国经济必须长期面对的问题。

但我国学者也普遍认为,仅以“刘易斯拐点”理论,不足以全面解释中国当前已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因为这一理论从一种相对宏观、抽象的意义上来解释一般趋势,对于中国特殊的城乡、区域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具体劳动力流动问题,这种解释仍显得变量不足。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殊性来看。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人口流动的区域性就近原则和长期化趋势、流动过程中带来的城市户口限制以及社会保障缺失所引起的身份认同缺失等,这些人口的流动特性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所不具有的。

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未来的20、30年内,我国的人口流动将呈现四大基本态势:一是流动人口规模将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步放缓。二是经济危机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契机,促进了人口的重新分布。三是未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分布将逐步形成以东部沿海连绵城市带为重心,以内陆城市群为中轴,以西部中心城市为集聚点的流动人口分布格局。四是人口流动将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据此可以分析出:2008年末的经济危机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大批劳动力随着产业转移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回流,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金融危机时期的“用工荒”更多是由产业转型导致的。但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在迁入地的民生社保管理水平也通常成为流动人口新迁移的动因。迁入发达地区的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户籍隔离政策仍然存在,很难获得城市户口。这种户籍歧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城市公民身份歧视,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公平歧视、购房限制歧视、医疗社会保障歧视等,使他们很难通过在城市打工获得对迁入地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当前的‘民工荒’实际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用工荒’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沿海地区以往劳动用工环境恶劣,农民工工资过低以及政府对外来工保护不力。输入地政府没有发挥对企业的监管责任,相反还参与了对外来工的搜刮,暂住证收费即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显然,这种“民工权利荒”对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阻碍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却出现了“人口过剩”。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学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每年招收的大学新生高达600万,甚至最高达800万以上。这些大学生往往以毕业后至少能成为“白领”、“脱离生产第一线”为就业目标,却由于没有那么多“白领行业”的岗位能接受他们,导致就业率的持续低迷、就业薪酬的持续走低成为相当自然的趋势。这样,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呈现出刚好相反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拥有较多知识型人力资本的大学生日益过剩,另一方面,拥有较好体能和多年打工经验的农民工却日益减少。这种结构性错位更加凸现了我国劳动力结构上的矛盾,也影响了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与供应。

总之,从基本局势上看,目前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适龄劳动力的快速减少,劳动力供需失衡带来的老龄化的提前化,已开始成为“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基本因素。但由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殊性、流动人口在迁入地民生社保管理上的改革空间、体能型与智能型劳动力在调配上的可能性,劳动力的供应并非完全枯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还会长期保持。

二、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不断升级的具体原因

自2004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三次“用工荒”,它们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普通工人短缺”;另一种则是“中高级技工短缺”。我们先来分析

“普通工人短缺”的原因。

2004年。当东莞第一次出现“用工荒”时,我国学者包小忠分析过这次“用工荒”的原因。他指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是否进入了劳动力有限供给的阶段,取决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工资是否足够高。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的规模是否足够大这两个关键因素。”在他看来,“中国在2004年首次出现的‘民工荒’,其真正原因是农民工的预期净收人下降。”由于这次“用工荒”呈现出暂时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在很快得到劳动力补给之后,只是“昙花一现”。

第二次“用工荒”发生在2008年。一场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中国2000多万到东南沿淘地区打工的农民工回流到劳动力迁出地。由于这次农民工回流的具体原因是劳动力流动的相对收益减少,因此,企业为完成订单,只能用高工资来补偿用工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劳动力成本。这表明,我国已经开始失去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订单转移到劳动力更为廉价的越南、柬埔寨、盂加拉等其他国家。

第三次“用工荒”发生在2010年至2011年。全球经济开始回暖,以劳动密集型为优势的企业订单不断增多。但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部分产业的转移,出现了民工潮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回流到中西部地区的趋势。因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通劳动力再度变成了“香饽饽”,不仅普工难招,而且连技工也越来越难求。

但是,这次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通工人短缺”的具体原因,已与前两次有所不同,从实质上讲,它首先反映出我国城乡之间、欠发达地区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缩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民生已有显著改善,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第一次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并且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民生改善本身导致了迁出地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因而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通工人短缺”造成了影响。

其次,这种“普通工人短缺”也是由于人口流动成本在近几年内大幅度提高造成的。国内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持续走高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都使得迁入地城市的生活成本、流动人口迁移往返的交通成本、以及由于经济压力带来的心理成本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较大提高。这当然不能不影响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通工人短缺”。

我们再来分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高级技工短缺”的原因。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里,沿海地区并不存在“中高级技工”的严重短缺,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过去的中高级技工还有一定的储备,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沿海地区的企业大多属于引进外资型的、或是加工性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外向型企业本身主要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而不是中高级技工。然而随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起的外资抽逃以及我国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和升级转型,对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立即显现出来,恰逢此时,我国的中高级技工储备已基本耗尽,并正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中。自2000年以来,大学的扩招吸走了大量生源,却引起了职业高校严重的“生源危机”,自然导致中高级技工的严重缺乏。根据我国这些年的规划,中高级技工至少应占工人总数的15%,然而目前只占5%。缺口高达至少700万以上。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中高级技工短缺”。

据统计,到2010年,中等技能人才的缺口已达35万,高等技能人才的缺口也高达18万。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全国局势来看,各技术等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29、2.19、1.89。这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民工短缺正在向技工短缺转变。这种局势不仅出现于珠三角,而且已经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上的一种普遍发展趋势。呈现出用工短缺从过去单纯的“普通工人短缺”转变为“普工严重短缺。中高层次技工大量短缺”的“复合短缺”特点。

在短期内无法通过我国职业技术高校提供的毕业生来迅速弥补这种“中高级技工短缺”的情况下,高技能的工人往往需要企业长期对其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获得。然而,拥有一定人力资本特质的农民工,虽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普工生产,但由于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在职技能培训就转变成中高级技工。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雇佣的这些工人都是合同工,劳动合同大多是三至五年,合同到期后,雇佣双方是否续约也不确定,因此,雇佣双方在技能培训方面都有自身的忧虑。企业方面担忧的是,一旦雇佣关系中断,会使企业对农民工进行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受损;而农民工方面担忧的是,因接受培训导致的技术上过于专门化反而会使自己不具有通用性人力资本的特征。从而加大其再次就业的难度。由此可见,当今我国企业职能培训制度上的缺失,以及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机制的缺失。本身制约了中高级技能工人的充足供给,构成了企业技术员工短缺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用工荒”双短缺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改善发达地区农民工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应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当地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标准,放开死板的户籍限制,消除由此引起的包括购房限制歧视在内的一系列公民身份歧视,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公民相同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使其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与城市子弟相同的义务教育,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方能让农民工在迁入地找到的归属感和尊严感。

第二,建立企业对适龄劳动力在职培训的机制。当今中国正在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性创新经济,其基本特征,就是要把竞争战略的焦点从过去主要集聚于对物质资本的竞争,转化为主要对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竞争。由此来凸显高层次人才战略的主体地位。”因此,当东南沿海城市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时。需要工人在人力资本特质上具备一定专用性的技能水平,才能适应新一轮用工短缺现状。但由于原有的农民工已难以适应新岗位的要求,这就首先需要企业从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人手。加大对适龄劳动力、尤其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通过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来积累他们所欠缺的人力资本,提升他们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劳动竞争力,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工荒”不断升级在劳动力供给上造成的紧张。

劳动力短缺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刘易斯拐点;就业结构;劳动力

一、刘易斯拐点的提出

美国学者,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在经济发展初期,国家和社会存在二元结构,尤其在经济方面,一个是以传统农业部门代表的维持生计为主部门,其生产方式是传统的;一个是以城市、工业部门为代表的所谓的资本主义部门,其生产方式是现代的。传统的农业部门人口比较多、增长也比较快。但随着农业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其边际生产率就比较低,有时甚至是零。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比较低,只要是工业部门提供给的工资能够稍微大于其最低生活水平,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就会向工业部门流动,为工业部门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所谓的劳动的无限供给指的是劳动了供给曲线在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具有无限弹性。工业部门提供的的既定工资指的维持劳动力生活需要的最低生活水平。

一方面劳动力数量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趋近零。这时,农业部门中的大部分人口实际是在隐性的状态。当工业部门提供工资大于农业部门的最低生活水平时,农业部门的大量过剩的隐性失业农业人口就会转移工业部门,工业部门也会随着农业部门人口转移扩大规模。从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水平上来看,劳动力可以无限的的供给是,工业部门可以从转移人口工作获得利润转化为新的投资,这样工业部门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全部转移吸收完,这时如果要再吸收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待遇,这样的提高也许就是直线上升,经济学上对这种现象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北大经济学教授黄益平认为,一度低成本劳动力充裕的中国正在迈向“刘易斯拐点”,这种态势可能迫使一些制造商转向印度和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集中在中国的全球制造业活动可能转移到其他地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指出,按照数据推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红利现象,应该可以持续到2015年,但是目前来看,好像这种提前终止了。从近些年出现的的越来越多的用工荒和企业频发的停工时事件来看,拐点已经到来,其根本原因就是现在的泡沫经济。

二、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分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在2012年10月20日召开的新闻会上说,去年我国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属历年最高。但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的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民工荒和就业难人才缺并存。反映在现实中,不但是技术人才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据推测,随着经济社会的的发展,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更加趋于常态化,而且有从沿海向内地蔓延的趋势。同时,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对就业影响加大。

所谓就业结构性矛盾,指的是我国劳动力供给中总体的量的过剩和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现象。理解我过劳动力总体过剩背景下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根据刘易斯的分析逻辑,要从我国的现代化过程着手。改革之初,我国属于典型的农业国家,无论从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看,还是农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的比重看,我国都属于典型的农业国。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前进,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价格低廉的农村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但是30多年的改革,就就业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趋缓,近年来更呈现出短缺的趋势,2009年以来,发达地区开始出现“用工荒”的现象。似乎刘易斯拐点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这种现象。但是笔者认为,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成熟性。归结起来,有以下原因。

首先,在农民工就业体制上,我国企业的用工方式过于注重年轻化的劳动力。多数企业在招工时把年龄压低到35岁以下,而根据我国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35岁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近60%。目前劳动力市场缺乏制度化或者政府知道监管不够,导致劳动力进入市场门槛过高,门槛过高导致用工制度不合理,其本身就是劳动力大量过剩。近些年,各地出现的用工荒并不是中国劳动力红利的终结,也不表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而是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现状的弯曲的体现。人力资源的浪费是不经济的行为。一个国家劳动力再富裕,劳动市场只依赖年轻人也不可能长期持续。近年来的“用工荒”反映的就是企业的这种用工方式矛盾日深,基本到了尽头。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作用下,一些企业招工年龄由35岁左右已经向后松动,这是必然趋势。从国际老龄化国家看,中高年龄劳动力总体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有报告指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中小企业吸纳了更多中高年龄劳动力。从总量看,我国远没有打到经济学上的刘易斯拐点阶段,劳动力总量的过剩在我国还会长期存在。

其次,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造成劳动力短缺的原因。“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民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第三,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市场的需求,造成结构性的矛盾。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加速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我国的劳动力供求提出新的要求。从产业角度看,一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还很脆弱,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很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且数量巨大;加之现有的土地制度和土地经营模式,使大量劳动力还不能从根本上离开土地,阻碍着劳动力的市场化。二是我国第三产业还很落后,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就业比重都远远落后。而由于技术的落后,生产部门多以加工业为主,吸纳的也多是低素质的劳动力。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型,技术性的劳动力供给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的现象日益突出。

三、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加强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目前就业结构中的突出矛盾是高层次和高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随着我国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加快人才培养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取消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努力营造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制度层面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工业化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推进,迫在眉睫的是解决目前最严重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对劳动技能的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的比重,

用质量替代数量,将成为预防劳动力短缺的未雨绸缪之举。在现阶段,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做好农村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新生劳动力和退役后返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其次,加强对有意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劳务输出培训以及在岗农民工的技能提高培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同时,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职能优势,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对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民工提供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政策咨询等服务,推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权益维护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促使农民工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

(二)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

我国改革之所以能够稳定推进,是和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保护农民工权益而言,改善农民工待遇,必须打破户籍瓶颈。我国社会存在的的固有的二元结构应该尽快突破,在那些经济实力强、发展比较迅速,外来人口比较多的地区,要首先突破二元结构,特别是户籍制度,设定一些比较符合常规的条件允许农民落户城市,给以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上和城市人一样的待遇。

要大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目前进城的农民工,面临的环境比较差,工资待遇低、劳动时间比较长、劳动强度比较大、劳动合同的签约率也比较低,无法参加社保,子女入学也比较困难等。这样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农民工更多的机会,给予农民工以城市待遇,使其可以和城市职工竞争的平台,并要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这就要求政府在农民工问题上,要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城市化要求。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要清理、整顿、取消各种对农民工的证卡制度和乱收费等不合理规定;要统筹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每年要安排一定得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城市入学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根本性保证。

(三)鼓励和引导新型劳动关系

我国传统的劳动关系呈现一元化的特征,但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化的劳动关系还未形成,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能确实,劳动关系很不成熟。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者的权益问题,政府和社会就要从法理约束企业,建立固定的用工制度。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企业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自身的长期发展来说,都要善待自己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最大限度的发挥职工的才能,而不是为了降低成本,随意解雇职工,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够避免未来出现的用工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也应该制定法律规范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提高解雇职工的成本,最大限度的保护职工的利益;作为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要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力量,维护职工利益,真正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

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或者说是在人口红利未结束之前,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或者说资方占据主动地位,而老房却处于被动的地位。但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市场状况发生变化,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企业要想或得越来越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就必须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提升劳动者的地位,才能够获得企业所需的劳动者。

这种劳动关系区别于过去的传统的劳动关系,也有利于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政府在这场重塑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制定法律、社会呼吁和物质上的奖励,来引导积极鼓企业加强劳动者保护,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和地位,并做好第三方的相关责任,包括规则制定,争议处理,危机处理等。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陆铭.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蔡昉登.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张朝鹏,欧阳安蛟.城市进程中两栖流动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J].经济论坛,2006,(3).

劳动力短缺的原因范文3

从实际看,197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为3亿,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为2.8亿,已经大量剩余。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为5亿多,其中第一产业劳动力基本与1978年持平。同期我国耕地减少了2亿亩,化肥、农药、机械已经大量使用,且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的2亿多人,还不能说真正脱离了农业,城镇“40、50”待岗者估计在5000万左右。在2020年以前我国劳动人口呈继续增长的形势下,就业问题、剩余劳动力问题还远谈不上得到解决。

笔者以为,近年来屡次出现的所谓民工荒,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城市企业的用工方式,即企业只利用劳动力劳动生命中最年轻时段,而大量弃用城乡“40、50”年龄段劳动力的用工倾向,这就使得在目前城乡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同时,却出现企业无工可用的重要原因。

这种倾向不仅违背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等有关规定,而且对公民劳动权造成严重侵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笔者预计,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一方面,市场本身会迫使企业逐步校正这种用工行为,中国企业要想得到稳定发展,仅用年轻劳动力是不可能的,企业必须维系基本稳定的员工队伍,包括“40、50”人员;另一方面,政府已经注意到这种劳动者劳动基本权利缺乏保障的状况,也在加强调控。

劳动力短缺的原因范文4

[ 关键词 ] 用工荒 原因 对策

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企稳向好,我国沿海地区的多个省份频频爆发“用工荒”现象,其中山东省的用工缺口也在几十万。淄博市作为山东老工业基地,同样也面临用工短缺的困扰。据市劳动就业办公室的统计显示,2009年4季度用人单位的求人倍率约为0.97(“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其中,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近六成,处于需求大于求职前三位的是缝纫工、纺织工及企业销售人员。据部分企业反映,与往年相比,今年节后的招工难、留工难问题更为明显,一些企业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今年上半年,但由于招不到工人,机器设备无法全部开通运转,导致部分订单因无力接应而不得不忍痛割弃。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和早期缺乏必要的应对举措,“用工荒”的突然降临,让不少企业一时措手不及,一些企业尽管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招兵买马,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企业有订单业务需求却因用工短缺而不得不减缓生产,在给企业的经营效益带来损害的同时,也势必会对经济复苏回暖和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企业用工短缺的主要原因

导致当前企业用工短缺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逐步回暖,用工需求上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见底和外需的逐步回暖,以及国内经济刺激计划作用的发挥,使得我国经济形势已经企稳回升,并向好的方面发展。其中外贸回升、内需强劲是经济回暖最直接的体现,需求的回升为企业的生产运营提供充足的业务订单,这样以来,企业对用工的需求也就必然跟着上升,从而推动了节后用工紧张态势。

二是工资待遇偏低,难以满足预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让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使得作为企业工人的外来民工在无法享受到与本地一样的各种社会福利和保障,同时却同等地承受和本地人相同的生活成本,这样以来,民工对工资待遇的预期也会随之有所提高,企业如果继续靠低廉的工资招工,显然难以吸引到所需要的劳动力。

三是用工观念陈旧,缺乏长远眼光。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错误地认为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企业用人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在用工方面仍然固守临时观念,缺少长远打算,对劳工缺乏应有的尊重,不注重建立自己的劳动力储备,从而导致一旦用工需求急剧增加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法应对。而前些时候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采取降薪、裁员的举措很让不少民工身心受伤。

四是用工墨守成规,缺少随机应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劳动力主体已由一代农民工向二代乃至三代转化,当前的劳动力主体主要由80后和90后群体构成,而这些80后、90后外出打工,已经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工资存钱赚钱,更主要地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扩大视野和体验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用工还墨守成规,像当初对待第一代民工那样来对待这些80、90后,显然已不具有吸引力,招工难将成一种必然趋势。

五是用工制度缺失,社会保障缺位。企业职工的高流动性与附着在户籍壁垒上的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制度所形成的突出矛盾,导致企业职工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导致其在诸如医疗、养老、工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难以实现。随着民工自身权益观念的觉醒和不断进步,一旦其利益诉求与现实相差过大,民工往往会投弃权票,去主动炒老板的“鱿鱼”,从而引发用工荒。

六是用工机制不完善,缺乏信息沟通。由于缺乏统一的用工信息和预警机制,使得企业在发生用工短缺的情况时,不能及时将有关信息向劳动力市场进行反馈,只是盲目地、各自为战地进行招工;而劳工方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到企业行业用工需求情况,也就不能及时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据了解,当前中小企业用工多数采取自主招工的方式,不重视向劳动力市场寻求帮助,招工效果不够理想。

七是本地优势弱化,就业选择多元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给这些主要劳动力输出地的民工有了更多的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这样以来,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长期以来在用工方面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和消失。在同等乃至更低的条件下,当地人宁愿选择本地就业,也不愿背乡离井、远走他乡打工。

此外,劳动力市场求大于供的现实状况使工人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和技术类工人有了和企业谈判、提条件的资本,他们往往会择优跳槽,这也让“用工荒”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部分企业因为自身生产技术层次不高有关,尤其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其用工短缺的问题尤为严重。

二、解决当前企业用工短缺的几点对策建议

在生产需求旺盛的时机,企业用工短缺所导致的设备开工不足,势必对企业的效益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发展。因此,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用工短缺瓶颈,促进经济的好转和发展应该成为企业和政府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1.从企业层面看,作为用工的主体,企业必须进一步规范运营管理,尊重和关心职工,切实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职工的生产生活待遇,形成企业发展长效合力。

一要规范企业运营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同时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要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规划能承受而且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标准,在招工用工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适当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三要优化生产生活环境。针对当前80、90后民工对生活质量、生活舒适度有一定要求等特点,企业除了优化生产环境外,还要注重搞好生活设施配套和文化娱乐配套,以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四要注重做好人力智力储备。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建设,在保持现有员工队伍稳定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经济形势,主动当地政府和劳务输出地政府建立起有效联系,为企业发展建立充足的人才储备,一旦有需要,能够迅速补充员工。

五要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企业招到人、更要留住人,在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更要建立企业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色,这样的企业一定不会受用工荒的困扰。

2.从地方政府层面看,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想方设法为企业用工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只有人才兴,方能企业兴、经济兴。

一要积极搭建招用工平台。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两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招用工主阵地的作用,权威各种用工信息,组织用人单位举办大型招聘会,架起企业与劳动者的桥梁。

二要积极帮助企业走出去招工。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积极主动与中西部劳务输出地政府联系,以政府名义组织用工企业到劳务输出地进行集中招聘,提高招聘的诚信度和成功率。

三要加大对企业用工的政策支持。各地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出台针对外来民工的政策支持,如给予在本地务工的外来民工以准市民或者市民待遇,使他们在医疗、养老、工伤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享有当地人同等的待遇。

四要建立和完善用工预警机制。完善企业用工信息监测和收集措施,建立用工信息和预警机制,如建立地区劳动力信息网站或用工宣传栏,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都能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准确情况,实现双方供需的有效对接。

3.从国家的层面看,要从推进城乡统筹和共享改革成果的目标出发,发挥好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为劳动者就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全方面的保障和支持。

一要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尽快打破城乡二元化体系障碍。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应优先考虑城乡一体化,让亿万曾经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牺牲的广大农民享有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加大以工促农和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社会保障的阳光,实现公共利益的均等化。

劳动力短缺的原因范文5

关键词:民工荒;出口贸易结构;纠正

自2004年春,东南沿海部分地区出现民工短缺以来,“民工荒”现象几乎年年出现,且愈演愈烈。2010年春节后,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爆发的民工荒,深刻的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尤其是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具有一定的纠正性质。

一、民工荒现象分析

从目前来看,民工荒现象已经出现6年多了,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其现象特征:

(一)区域结构方面

民工荒现象不具有全国普遍性,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民工短缺主要出现在珠三角、闽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的地区,尤以珠三角地区缺工最为严重,2010年春节后,珠三角地区缺工超200万,而“世界工厂”东莞缺工近百万。

(二)行业结构方面

民工短缺严重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比重高达80%~90%。尤其集中在制衣、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塑料加工等加工制造业。

(三)企业结构方面

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三来一补”或中低端产品加工制造的中小企业和部分港资、台资企业缺工最为严重。

(四)技术结构方面

表现为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短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而今年的民工短缺还表现在普通工,尤其是年龄18~25岁的普通女工短缺。她们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最需要的劳动力,占这些企业用工量的80%~90%,是缺工的主体。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工短缺问题主要凸显在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等地区,缺工最为严重的为中低端产品加工制造的中小企业,最缺的是技术工。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特点分析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当要素不能跨国自由流动时,一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我国的要素禀赋具有很强的劳动要素指向性,形成了以劳动力投入为主,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比较优势的国际贸易格局。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贸易条件的改变所带来的释放效应使得出口和加工制造业高度集中的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更是成为了吸纳农村剩余动力的主阵地。据统计,2004年,去东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就达651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70%。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的涌入,使得我国出口贸易激增,出口增长率由2001年的6.8%上升到2004年的35.4%。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贸易结构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使贸易结构和国内结构性增长基本上一致,起到了拉动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但是,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黄宗智指出:“因大量投入过剩劳动力导致的‘过密化’生产,虽然可使生产总量得到一定增长,但是它却阻碍了生产工艺的资本化,阻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从我国贸易结构的主要特点可以证明:

(一)我国出口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尤以加工贸易的增长最快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从2001年的7%上升至2004年35.7%。而加工贸易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出口获得的贸易收益有限,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和税收。

(二)外资企业出口不断上升,私营企业出口发展迅速

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从2000年47.9%发展到2009年1~5月的55%。私营企业出口占比从2002年的4.2%迅速提高到2009年1~5月的23.9%。但私营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出口。而外资企业,只看重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只把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放在我国,以30G的苹果IPOD播放器为例,中国大陆和台湾一起,劳动力附加值占产品最终销售价值比仅为1.2%。

(三)高技术出口产品有所增长,但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

不管是出口高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还是外资企业,实际上都是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的加工制造,而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服务环节都在国外,或者外方手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结构严重失衡,集中体现为,过度集聚的东南沿海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低,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利润空间稀薄,不再具有竞争优势。

三、民工荒对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纠正性质

根据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贸易会促使产品价格趋于一致,那么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国之间相同要素的价格也会趋于一致,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会提高这一要素的价格。理论上,我国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提高劳动力价格的效应,但现实确是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承受不了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压力,珠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68元,在我国消费物价总体水平大幅提高的背境下,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是处于下降趋势的。贸易结构的失衡导致工人福利恶化,与SS定理要违背,从而直接引发了我国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荒。

反过来,民工荒现象不仅暴露出我国贸易结构的种种弊端,更是对其具有纠正的性质:

(一)民工荒主要出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反应了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工业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已经不具有竞争优势,并且使贸易条件更加恶化,从而纠正了我国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扩张,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二)民工荒主要出现在加工制造业,反应了我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比较利益的丧失,从而纠正我国加工贸易比例过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推动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向高端产业链推进。

(三)民工荒主要出现在中小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反应了中小企业需进行升级转,外资企业需要重新定位,从而纠正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市场导向和利润导向的短期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学龙.“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劳动力短缺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政府;农民工;民工荒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42-2

1 农民工就业的基本状况

2004年年初,在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了民工短缺现象。其中电子、玩具、制衣等行业的熟练技术工人招工尤为苦难。各种媒体上关于“民工荒”、“民工短缺”等现象相继火热报道。

中国一直以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著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火热的南下打工潮似乎还没退却,在今天却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劳动力极其富裕的国家,在2007年是我国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000多万人,目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人。另外,从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来看,2006年至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6%、4.0%、4.2%、4.3%,呈逐年攀升的形势。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近几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比较严峻。

2 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原因

2.1 企业工资水平过低,难以吸引农民工

大家都知道,商品售价越低买者越多,劳动力出价越低卖者越少,可以说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的规律正好相反。如果说广东的企业工资水平十几年不变显然是不准确的,如广州市的最低工资标准,2003年为450元,而2009年为1000元。而且工资的增长很缓慢,随着物价的增长,这种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大家的期望值。一言以蔽之,这样的企业出现招工难,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们开出的工资已经低于农民工的预期,尤其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2.2 惠农政策相续出台,农民务工成本相对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惠农和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带动各类农产品价格陆续开始上升,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有一部分没有什么手艺只能靠体力的农民就留在家里务农。因为出去赚的比家里也就多个几千元,但是回家的路费等支出也接近这个数额。况且在家里可以照顾孩子老人,而且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显然务农比较效益的上升,也就明确意味着农民工打工的机会成本上升许多。小部分农民工离开城市,离开企业岗位,弃工务农,这是产业就业比较优势在短期内进行微妙的小幅度转换的必然结果。

2.3 内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打工地的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长三角不再是唯一的发展区域,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很多企业异军突起,一时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样就导致了原来珠三角地区劳动力的分流,这样导致了珠三角地区劳动力的缺乏,给珠三角敲响了警钟。

2.4 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年轻劳动力供给下降

国家对计划生育的严格控制,一方面确实控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却大大减少了青年劳动力的数量。而今从18到22岁的农民工,因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家都是一个孩子,父母自然不希望他们离开自己出去打工,他们希望自己这辈子多受点苦多受点罪,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而相对的呢,用工企业的招工条件却是没变的,还是需要18-22岁的比较多一些。比如东莞的一家玩具厂,需要4000名女工,既要年轻身体好又要工资不好的,结果可想而知。

2.5 部分企业工作状况不容乐观,用工不规范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企业对上层的管理者待遇很高,但是对于基层的劳动者却是一如既往的差。劳动强度大,工作生活的环境恶劣,同时对于劳动者的医疗社会保险等都不到位。没有相应的企业文化,没有凝聚力,这样的环境自然很难招到工人。在人们追求更多的今天,即使工资达到了劳动者的期望值,但是其它的条件跟不上去,工人也会毫不犹豫的跳槽。如深圳一家纺织厂,在用工荒的时候每个月1400元都招不到工人,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强度过大。人不是机器,所以对于劳动者的人性化的待遇很重要。

2.6 人才的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出现错位现象

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是呈现腰鼓型。中间层的一般工作人员饱和,而高层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还有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短缺。而现在社会上提供的人才也是这种形状的。所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如广州重型机械厂因地理环境因素外迁,想要找一批有经验的技术工人,却没有多少人前来应聘。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非常困难,但多数的企业却认为他们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对待遇要求又偏高且不愿意从基层第一线的基本工作做起,所以不愿聘请或者是聘请不起他们。

2.7 劳动力市场功能缺失,仍需要继续完善

现在很多的招聘网站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或者学历高一些的人员的,而对于基层的劳动力没有一个供求的网站。现在的劳动力需求市场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劳动者不能及时知道招工的消息,而招工单位也不能把需求消息及时发出去,造成了劳动力和需要单位不能及时对接。造成了劳动力严重的闲置浪费:一是广大农村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除一部分人不愿意外出务工之外,另一部分人是缺乏政府和企业的有效组织和积极引导;二是珠三角城镇近郊的农民子弟,通过出租房屋和集体分红就可以作到衣食无忧,又苦又累的工作基本上不去问津;三是大多数熟练女工在结婚后就在家做家务,种少许的土地,抚养子女,不再复出务工;四是企业没有根据劳动力供求形势设立一天只工作4、5小时且工资较低的工作岗位,使得大量下岗工人和家庭妇女宁愿在家做少许的家务或者赋闲而不去做一天超过8小时的工作。

2.8 务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务工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民工外出找工作最怕上当受骗,非法中介诈骗、社会环境复杂、申诉无门等因素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出来务工有较多的顾忌。近年来部分企业主漠视工伤民工的事情在沿海各省区较多发生的,非法职业介绍诈骗的事件都使部分民工对外出务工小心谨慎,望而却步。

3 建议和对策

3.1 政府要承担起作为政府应当承当的责任

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的流动就业,要设法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强劳动力需求信息的传递。千方百计地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开展企业用工信息的调查并及时分析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加强农民工的各项就业服务,沟通供求双方的诉求。 积极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强化政府劳动部门的就业服务,为广大农民工就业和企业用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健康的就业环境。推进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要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能够让外来劳动力同享本地区的市民福利待遇,从长远来讲,要建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安全和保障机制。

3.2用工企业的责任

3.2.1 企业要改变用人的观念,拓宽招聘员工的渠道 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靠在工厂门口贴一张招工启事来实现招人的目的了。企业要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拓宽招聘渠道,追加招聘投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招聘效果。企业还需改变招聘策略,调整用工标准。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适当放宽年龄,性别,经验等限制,扩大用工范围。

3.2.2 提高农民工待遇,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企业要提高农民工的工资,逐步改善其务工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与雇佣农民工签订正规的劳务合同。按照当地劳动部门的规定制定工资标准,并且应按时发放工资,不得克扣,不断完善农民工的务工条件和享有的合法权益。

3.2.3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自身技术升级来减低劳动力成本 企业要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造成的压力,和企业用工的短缺,可以通过转型升级减少用工数量。

3.3 农民工的自我保护

作为劳动力的农民工的责任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是其自我保护最有力的武器对于农民工的输出地来说,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劳务输出前的培训和教育,一方面从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生活习惯各个方面搞好培训和教育。另一方面还应当学习、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常识,清楚自己作为员工所享有的权益;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要善于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和途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应该采取自杀、跳楼等极端的、不明智方式维护受到侵害的权益。让他们早日融入城市社会和现代文明的怀抱。

参考文献

[1]刘畅.制度排斥与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OL].中国劳动网,2010-5-4.

[2]杨扬.浅析“民工潮”变“民工荒”[R].全国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讨会,2005-6-1.

[3]明忠.民工荒不是荒[N].南方日报,2004-8-4.

[4]詹玲.关于“民工荒”的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 2005,(2).

[5]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 2005,(4).

[6]蔡,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5,(2).

[7]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