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历晋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历晋升范文1
所谓深度学习(DeepLearning)指通过探究学习的共同体促进有条件的知识和元认知发展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的记忆。深度学习主要强调了学习者对于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学习,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的特点有:第一,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第二,深度学习意味着联系与构建;第三,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应用。这些表明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该设计出学习可以积极参与地学习活动,只有积极的主动性才是深度学习的最基本的保障。还有就是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如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相关的小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并且注意时时的生成新的问题。
二、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背多分”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将学生作为一纯粹知识的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只知道一味地利用牛顿定律解题,而对牛顿定律的局限性不加任何怀疑和诠释,盲目地崇拜,机械地吸收。2、忽略对学生对知识理解力的把握。只注重自然科学重要规律的把握,而忽视从整体上和本质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物理学的主要现象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如只知道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知道其辩证的统一,只知道客观存在的电、磁的规律,不知道其本质上的一致性等等。3、过于重视课本。只注重课本上纯学科知识的纵向挖掘和强化训练,而忽视学科的横向拓展、边缘渗透,尤其与其他学科、现代科技、人文科学及现实生活的交叉联系。4、命题抽象。命题只注重过度的抽象,牵强附会,生编硬造,而与实际情况脱节,甚至出现故弄玄虚地搞文字游戏式的“八股”题,忽略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无一使学生通过训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能力,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一本资料都有,不甚枚举,无须赘述。5、忽略实验课。实验教学只要求学生听懂、看懂,教条地死记住,老师只管纸上谈兵指手划脚地讲,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于是形成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差的状况,即使考分高,却是“低能儿”,口上夸夸其谈而动真的却又手足无措。高三理科毕业生中连一台电风扇或一只日光灯都不敢拆装的是大有人在。
三、促进学生深度教学的策略
1、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知识体系上能够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掌握复杂概念、深层知识等非结构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和对比。据统计来看,虽然高中物理的教学都是按照章节进行授课,但每一个章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好的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因此,物理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并展现知识之间的这些联系性,例如在进行关于电场知识的教学时,由于有关电场的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具有很大的困难,但如果把电场和重力场进行类比便可以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电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知识得到了自然的同化,学习电场的性质的过程也就顺利多了。除此之外,对于物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比较与冲突,这样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对相似的知识能够有效的识别和区分。通过类似知识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问的区别和联系,防止知识之间的混乱,进而促进知识的系统化。2、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整理。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处高度有限,往往过于关注细枝末节的知识点,缺少宏观把握的能力,在教师进行物理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知识上的整体结构,但事实上来说,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结构的认知非常弱,这样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完全的掌握与理解。所以,教师在注重讲授细节要素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对知识整体构架的掌握。通过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归纳,利用一定的线索把相关的整个体系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这样的方式就能大大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宏观把握。
四、结束语
初中学历晋升范文2
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首先提出了“探究学习”的概念,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基本环节有: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对结果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前提,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是基础,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是学生探究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
探究欲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问题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进而自觉进入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一开始就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时,可播放一段琵琶演奏的录像,先让学生感受到悠扬的琵琶声能给人带来的欢乐,再让学生认真体会琵琶声中音调的变化。当学生对音调的变化产生兴趣时,再让学生进入“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学习探究。
又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可事先在讲台上竖立一面镜子,然后告诉学生:平时大家都有照镜子的习惯,但不一定会注意自己在镜中的像有什么特点,现在就请一些同学到镜子前面来,说说镜子里面的像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身体的前后左右在镜中的位置,注意身体变化时像的变化。在学生发现镜中的像与人一模一样且左右一致,像的位置会随人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时,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事实是否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呢?怎样用实验进行验证我们的结论?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论时,教师再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自然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诱发探究灵感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教学的客观环境构成了教学情境。将教学情境作为诱因,可以引发并唤起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灵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其首创精神。鉴于此,物理教师就应该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追求目标,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例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中的例子: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了一块大石板,然后让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头脑中有了疑问。教师适时引导:如果气功师身上不压大石板,而让大铁锤直接打击其腹部,气功师愿意吗?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产生了想探究压力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欲望。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身边的学习用品如铅笔进行探索:两指压紧铅笔两端时感觉一样吗?如果不同,哪一端效果更明显?如果把铅笔的一端固定在桌面,用大小不同的力压另一端感觉又怎样?学生经历探究体验后,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两个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可以产生深刻的印象,继而引发他们更深一步进行探索的热情。
三、提出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兴趣。学生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这些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体现新奇、具有挑战性、有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关注热点等特点。
四、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对提出问题进行科学猜想假设并成为科学结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猜想和假设,积极寻找最佳的实验方案。教学中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的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器材,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结果,要考虑哪些是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哪个因素对问题起主要作用,并体会变量的概念、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优化设计方案,这一阶段是小组间质疑、答辩、动脑的理性思维过程,思考问题往往有一定难度,思维容量也很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过程。
五、交流与合作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自己的实验报告,自己表达探究的问题和过程,设计和描绘有关的图表,总结所探究的结论。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能思考别人的意见,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有团队精神,能在探究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群策群力,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自己的各方面得到锻炼。
初中学历晋升范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有效学习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要求更加具体。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应当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创新并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措施,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与水平的双向提升。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着重深化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因此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即重点结合苏科版教材内容,对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过程中,调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尤为重要的。在新课改背景下,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应当着重为学生创建真实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环境,以驱动学生以实际问题为核心进行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教学过程中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概念的讲解为例,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举例,如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试想一想220V/60W的灯泡和220V/15W的灯泡在连接到家庭电路中时,哪个灯泡发出光更亮?”学生们联合所学知识以及现象,普遍回答是220V/60W的灯泡更亮。教师此时可以设疑:“同学们再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部分学生开始犹豫并陷入思考或讨论中。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上。实验操作可以安排为:将220V/60W 的灯泡和220V/15W的灯泡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在220V标准电路中,此时学生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他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即220V/60W的灯泡更亮。此时教师可以将连接方式自并联改为串联,再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们会惊奇的发现,此时居然220V/15W的灯泡光更亮。这种超出预料的现象让学生们的精力更加集中,纷纷迫切了解原理。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引入知识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关系,利用学生们被演示实验所激发起的高涨热情,使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之功。
二、引入探究模式,丰富教学成效
探究模式是指在学生进行各种概念与原理的学习时,教师仅提供一些事例与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概念与原理。在探究模式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自主能力有明显的加强,故而对丰富教学成效也有重要的意义。
以教学过程中对“电阻”概念的讲解为例,教师可在引入电阻这一概念时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景,以达到激趣引疑的效果。如,向W生展示可以自动调节明、暗度的灯泡,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灯泡亮度的改变。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画出这种“魔术灯泡”的电路图,根据学生所画出的电路图进行点评。在学生所画出的电路图中,都不约而同的有一个部分用问号或方框表示出来。那么意味着这种问号或方框所代表的是不同的导体。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路中接入不同导体后电流大小会发生改变呢?”在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下引入“电阻”这一教学概念,然后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若学生仍然有余力,可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导体与绝缘体的转化情况,满足了学生对“电阻”这一概念的深层探究欲望,激发了学生开拓的精神。
三、加大实验力度,促进创新发展
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应当高度重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的方式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进而加深对物理知识与相关原理的记忆深度。如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电学实验而言,电学知识点相关实验不单单涉及到了教师的演示类实验,还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协作,完成连接电路图、测量实验数据、探寻规律、以及总结结论等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学生们在认真完成教材规定实验的基础之上还可通过自行创新设计实验的方式,对自己所设计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判断。如可以进行在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情况下对电阻值进行测量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均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加深对电学知识点的理解,从而使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更加全面、准确。
结束语
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意识到:初中物理教学并不存在所谓的“万精油”式教学方法。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关键仍然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与优化,以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学促进,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桂珠. 有效修改初中物理复习课导学案的具体做法[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12):73.
[2] 罗友志. 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分析[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5(20):144-144.
[3] 昝永禄. 如何做好初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提问分析[J]. 教师,2015,25(24):94-94.
[4] 马惠. 新常态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模式实践探讨[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0(28):98-98.
初中学历晋升范文4
一、增进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兴趣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的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可以说,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总之,学生在友好、和谐、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教学就能达到的,而是要靠兴趣、靠理解、靠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问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诱发学生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受师资、教具的影响,形成了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初中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照本宣科的教学局面。久而久之,当然是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更无味。恶性循环由此形成,最终造成学生不愿学地理的局面。条件稍微好点的学校,地理教学过程也基本上是教师口头讲授,利用板图、地图、模型、仪器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的听觉器官来感知知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讲述无论如何生动形象,也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则可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电化教学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把大量的抽象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学生学习起来如身临其境,更富有真实感。这种教学方法能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使教学效果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另外,电化教学还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如何讲,学生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而电化教学则可以将这一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把一些相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如“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我国降水的分布”、“季风活动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差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学习兴趣大增,知识掌握程度也大为提高。
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地理教师。不仅应对电化教学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更有必要在教学中充分实施电化教学,以诱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组织多种方法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仅靠先进的电教手段,是很难把学生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的。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跃、轻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初中学历晋升范文5
预习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勿容置疑的,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外联系的一座桥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知道下一节课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知道下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通过预习的检测,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有系统的、长期的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笔者结合平日的教学,谈一下指导学生预习的一些做法,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 明确目标,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
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并且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例如,在进行声音的教学时,需要学生进行预习,个别教师布置了下列预习题:预习第几章第几节。这样布置预习作业,对于刚进入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自学能力还比较薄弱,学生不知道要预习什么,这就可能导致学生的预习就是象看小说书一样,将书本浏览一遍,没有达到真正的预习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预习的目标不明确。所以我在设置这一节的目标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阅读书本第几页到第几页,会回答下列问题:
(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 声音在哪些物质中能够传播?(3)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观察小实验:怎样使一张纸发出声音,并且观察当纸发出声音的时候,这张纸是否在振动?
通过这样具体明确的预习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就能抓住书本上的关键语句,同时,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预习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二、 利用预习提纲,加强预习指导
初中的学生,他们的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指点。在平日的教学中,我常用预习提纲的形式,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使学生的预习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在预习时摸不着头绪、抓不住重点的现象。预习提纲的内容一般分为下列几项:① 新课中要涉及的以有知识;② 新课中所应用的主要实验方法;③ 新课中要学习的概念、定律; ④ 新课中所涉及的一些自然、生活现象等等。
例如,在预习“压强”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以下预习提纲:
1.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它与什么因素有关?
2.当有几个因素影响着某一个物理量时,我们要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对这个物理量的影响,通常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已经学过的内容中,请举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3.阅读书本,知道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4.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结合书本上的插图进行猜测。
5.书本上是如何定义“压强”这个物理量的?这种定义方式与哪一个物理量的定义方式很相近?
6.仿照书本上的实例,请你举出一到两个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实例。
通过预习提纲,大大增强了学生预习的能力,也使新知和旧知相互联系,久而久之,学生最终会从预习提纲的框架中解放出来,真正学会怎样去预习。
三、 布置预习练习,检测预习效果
结合预习提纲,通过看书,复习,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否确切,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预习时有没有引起进一步的思考,预习时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这都需要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呈现,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正确掌握学生的预习状况,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演练。预习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预习练习以基础题目为主,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和旧知的掌握情况,它的来源可以是书本上的习题,配套的练习册上的基本题或者自己编制的题目。
例如,我在学生预习“压强”这一小节时,设计了如下的练习:
1.一个人站在沙地上,他对地面的力叫______力,地面上留下了一个脚印,说明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______。物理上是用______物理量来描述这种压强的作用效果的。
2.要使人在沙地上的脚印更深一些,请你说出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人对地面的压力F是600N,双脚与沙地的接触面积S大约是3×10-2m2,请你仿照书本上的实例,计算人站立在沙地上的压强的大小?
4.思考书本练习:为什么一颗小钉子能轻易将一个汽球扎破,而由很多钉子做成的“钉阵”却不能将汽球扎破?
习题1目的是使学生对压力、压强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习题2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习题3是对公式的一个简单应用,书上有实例,学生通过模仿,完成解答,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计算压强;习题4是让学生了解到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学生通过练习,对预习的内容就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四、 加强预习检查,强化预习意识
在同一个班级中,每个同学的学习自觉性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会很自觉,有的就会偷工减料,不能认真完成。所以为了督促这批学生,促使他们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光有布置不行,教师必须加强检查。有检查才有落实,有测评才会有促进。
每节课,可用二到三分钟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加以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口头提问,可以是预习笔记的投影展示,也可以用一到二题来进行一次小检测,都用分数的形式给学生于评定,要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同时,对一些偷懒的学生于鞭策,逐渐使这些学生由“不自觉”变成“自觉”,最终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五、 预习应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现在很多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预习,也对学生的预习展开检查,但在检查后都一样地从头开始开展教学活动,一切从起点开始,全然不顾学生预习后对教学内容的习得和掌握。学生的预习与课堂教学割裂开来进行。
且不说这样做降低课堂效益,也不说这样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单就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而言,这样做是十分有害的。学生通过预习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也会有思考和疑惑,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所得展示出来,把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使自己的疑惑得以解答,可在课堂上,老师硬是把已经“跑了”半程或大半程,甚至快到终点的学生统统拉回到起点,重新开始,怎能不让学生们泄气呢?学生们对以后的预习还有什么兴趣?没有兴趣又何谈养成习惯呢?所以说,重视学生的预习,重视对预习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是预习必须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例如,压强这一节,学生通过预习,对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等已经有所了解,我们就不应该再在课堂上化多少时间去重新建立,我们更多的应该在探究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等方面展开新课的教学。这样既体现了预习的作用,激发了认真预习的同学的积极性,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初中学历晋升范文6
关键词:地理思维品质;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54-01
思维能力是所有智能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的核心。思维品质决定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宽与窄、深与浅、快与慢等,是人的思维水平、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增强,树立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现今不少中学生被动学习现象较为突出,学习效果也较差,究其原因,是没有学会分析、思考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
一、中学生地理思维品质现状分析
(一)访谈设计。为了了解中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培养现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访谈了郸城县城的一高、才源高中、一高东校区等数所中学的十几位一线教师。根据地理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列举了中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中学一线地理教师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分析中学生思维品质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对改善这些现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对提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品质有所帮助,使中学地理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二)访谈结果分析
1.思维不够开阔,综合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但不少学生在这一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在进行地理思维时,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不能把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往往抓住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又忽略了其他方面。例如,在分析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原因时,同学们往往关注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而忽略了降水的变化。
2.认识不深刻,分析能力差。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而现在大多数学生只看问题的表面现象,不看问题的本质,经常出现一些现象或者概念混淆的问题。例如,有的同学把山脉作为一种地形,有的把沙漠作为一种地形,等等。把一些概念的混淆,原因就在于没有抓住它们的本质区别而进行深入的分析。
3.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思维的灵活性差。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受到很大限制,灵活性差,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学习的知识不能够灵活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让学生回答经线长还是纬线长的问题时,有些同学脱口而出,——纬线长,因为纬线是圆圈而经线是半圆。
二、影响中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发展的因素
人脑的机能主要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其中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此,以下将着重分析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发展的影响。
(一)智力因素。想象力是发展地理思维的翅膀,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中,能加速地理思维的成长。教师指导学生巧妙利用身边的事物、现象,将宏观的地理事物缩小到可以理解的程度,有助于建立比较准确、清晰的地理形象,将复杂化的地理现象变得更具体化,使思维更加深刻。
观察力是发展地理思维的前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能够收集大量感性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不同尺度,对地图、景观图片等进行有层次的观察,有助于学生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空间的规律,建立心理地图,培养地理思维的广阔性。同样,可以从景观图中的地理因素归纳出区域环境的总体特征,培养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思维需要意志,有了意志行动才能使学生的地理思维不断深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情绪、情感能影响和调节思维过程,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能够迅速解决问题。而在心情低沉时,则思路阻塞,没有创造性可言。课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双方都心情舒畅,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相长,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中学生地理思维品质发展的途径
(一)建立地理概念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建立地理概念体系,完善知识结构,将地理现象同它所处的空间联系起来,灵活地思考运用。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其他学科的教学,从多学科的角度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宽阔灵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想象。
(二)加强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小组讨论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从中拓展知识,使学生从多方面理解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
(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授部分课本内容或者批改作业,调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出模拟试卷,给予他们创新的空间,教师加以指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多动眼,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庭,罗祥海.利用典型例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J].教学月刊.2004.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