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1
关键词: 需求导向; 应用型人才培养; java教学;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11-66-04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Java已成为21世纪首选的主流应用程序开发语言[1],Java软件工程师也因此成为近年来社会急需的软件开发人才。据著名的TIOBE世界编程语言排行榜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Java语言就几乎一直占据着所有热门编程语言排行的榜首。同时,IDC市场研究公司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在所有软件开发类人才的需求中,Java软件工程师的需求量最大,占到了总需求量的60%以上。根据2012年IT软件行业就业情况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Java软件工程师的缺口就已高达20万。
针对Java软件开发人才紧缺的现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设置了基于需求导向、以Java能力培养为核心的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Java应用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根据计算机学科、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市场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建立符合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积极引入校企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提升学生应用Java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 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 设置需求导向的专业方向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早在2004年就开设了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该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紧密结合飞速发展的Java技术,切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具有Java软件开发和网络应用实践的基本经验,并具备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Java专门人才[2]。
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的设置,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IT行业发展接轨”的原则,跟踪Java技术的发展前沿,不断完善Java教学的课程体系,在打好Java编程基础的前提下,注重与企业开发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Java应用开发方向的学习,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的Java平台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Java企业应用开发、Java前端开发和Java移动应用开发等。
Java应用开发方向的设置按照专业方向分类培养的思路[3],设计了基础和方向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强调“核心稳定、方向灵活”,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灵活性。所有的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等三类。基础课程包括通识基础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专业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所有方向的必修课程,用以夯实专业功底;方向课程则涵盖了Java应用开发知识体系中的主要核心知识单元,凸显专业方向特色。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通常在一、二年级开设,方向课程主要在三年级开设。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覆盖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也包括计算机发展前沿等选修内容。最后大四年级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际项目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的课程计划设置如图1所示,要求最低毕业总学分为165学分,其中方向课程为15学分。
1.2 建立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方向的建设紧密相关[4],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按照面向应用需求的“逆推”方法,根据对企业用人的岗位调研以及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从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毕业生应具备和掌握的能力与知识出发,把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设置和衔接,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技能,建立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目前,Java应用开发方向已形成一个较为稳定、彰显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群,由Java高级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应用与管理、软件工程与数据库课程设计、软件开发规范、J2EE架构和应用开发、J2ME与移动应用开发和J2EE应用课程设计共七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目标,既相互独立,又衔接紧密,共同构成了培养Java软件开发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这七门课程涵盖了Java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关于Java技术相对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体系。
Java应用开发方向设计的课程群见表1。
1.3 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
Java应用开发方向具有实践性非常强的显著特点,在Java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实施了包括课程设计、短学期实训、学科竞赛、企业培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五位一体的Java实践教学环节,强调注重核心能力培养,积极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开展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材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在Java应用开发方向的建设中,实践教学既是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5]。通过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可以达到训练技能、激励创新的目的,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使得该方向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还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开发,网络应用的部署、集成、管理等综合能力,能够胜任Java软件的研发和应用。
⑴ 基于项目开发的课程设计
基于项目开发的综合课程设计是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课程设计综合了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的多门相关课程,能够达到激活学生综合应用与研究创新能力的目的。
典型的课程设计包括J2EE应用课程设计、软件工程与数据库课程设计等。例如J2EE应用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基于Web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方法,融合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等思想,利用J2EE平台以及MVC模式,结合主流数据库系统(如Oracle、SQL Server等)和主流框架(如Struts、Hibernate等),完成一个大型B/S架构的应用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并能在异构系统上进行部署、测试和性能优化。通过该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能够对J2EE架构和应用开发、数据库系统应用与管理和软件开发规范等多门课程进行综合的专业知识分析,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 基于技能培养的短学期实训
除与多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外,Java应用开发方向还单独开设了短学期实训的实践环节。短学期实训要求学生综合多种知识和技术,通常在大二、大三暑期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合作进行。
短学期实训紧密结合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采用的是完全实验室讲授的方式,由双师型教师或企业讲师进行指导,强调边讲边练,引入教师研发的实际项目或企业开发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全程模拟企业开发流程,真正参与到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从模仿别人再到自己创造,使得学生能及时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切实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应用技能。
⑶ 基于激励创新的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Java应用开发方向的另一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能力。
目前,Java应用开发方向学生可以参加的学科竞赛种类多样,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密切相关,例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商务竞赛、多媒体设计竞赛、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和Android应用开发设计大赛等。同时,专业方向还通过开设竞赛讨论班、建设竞赛网站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激活创新精神,涌现出了一大批竞赛成绩优异、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
⑷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培训
培养合格的Java应用型人才,还需要企业公司的积极参与,企业培训是Java应用开发方向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补充。通过产学研合作,引入著名软件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使企业参与到Java软件人才的培养过程,可以增强Java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缩小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还能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的多赢局面。
根据Java软件人才的社会需求和特点,Java应用开发方向已与浙大网新集团、快威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进行Java软件人才的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建立了真实企业开发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实训的项目都来自真实的企业项目。同时,还与文达、新东方、恒天等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开展Java培训,进行Java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通过企业培训的学生到软件开发公司就业后,就能直接加入实际项目的开发。
⑸ 基于工程实践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是Java实践教学的一个核心环节,毕业设计通常和毕业实习相结合,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内容以工程项目实践为主。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主要强调实践性,鼓励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自于教师或实习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可以自主选择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到IT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实习,或者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要求一人一题,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以全职教师为主,同时也引入企业优秀技术人员的参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衔接非常紧密,通过大四一个学年的实战演练,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实际项目经验,从而为胜任今后的就业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成果
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实施基于需求导向的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自开设以来,一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选择最热门的方向。到目前为止,共有8届600多名该方向的学生顺利毕业,毕业生的历年就业率均在96%以上,尤其是2012届有近一半计算机专业学生选择了Java应用开发方向,就业率达到100%。采用Java技术平台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所获得的毕业设计成绩总体上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毕业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淘宝、亚信、浙大网新等知名IT企业工作。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总体评价较高,毕业学生受到了这些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与企业合作,共开办14期外包软件人才培训,培训学生350多名,其中95%直接进入外包软件公司工作,满足了社会对软件外包人才的需求,2011年,计算机专业被确立为浙江省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专业。
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1年,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被列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特色专业方向,专业方向中的核心课程J2EE架构与应用开发被列为城市学院精品课程,该课程主讲教师主编的教材《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被立项为浙江省科协“育才工程”资助项目和杭州市“育才工程”资助项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成果“需求驱动的计算机专业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获2010年杭州市优秀教改成果奖二等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11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3 结束语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专业通过探索Jav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设置需求导向的Java应用开发专业方向,建立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并实施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该专业方向的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调研社会需求,把握Java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继续完善Java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刘国清,张奋,王蓉.基于案例和项目驱动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福建电脑,2013.2:46-48
[2] 吴明晖,颜晖,陈观林等.多重驱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6):118-120
[3] 彭志平,姚明,李启锐.Java应用方向四阶段系列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23:64-68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2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系在建设“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省级精品课程过程中,如何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从高职Java程序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出发,采取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实训模式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不断完善及普及,越来越多的大中型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进行开发。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将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但在教学中,课程内容一般以语言体系教学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对Java语言的基本运用能力。由于面向对象编程思想与学生以往学习的面向过程编程思想差异较大,学生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教学中用到的实例程序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鉴于此,我们成立了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组,在工学结合方面等方面积极探索和研究,尤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索。让学生多在实践中去学习,发现问题,锻炼项目开发能力,并且营造企业环境,体会和熟悉工作环境,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2.1课程目标及设计思想
“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重点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具体方法是采用企业项目开发管理模式,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模拟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的软件项目开发,突出教师指导作用,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手段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掌握Java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编程语言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展开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氛围,为“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根据教学需要分为课内训练、课程实训、综合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工学结合)四个环节见表1。这四个实践教学环节为程序设计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保障。
2.2实践教学内容
以Java程序开发应用岗位所需的技能为实训项目内容,序化知识与能力,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实训项。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根据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软件开发的工作流程,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分解,精选企业真实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践教学计划选择实训项目。实践教学内容见表2。
2.3 课程实施方法
学生的程序设计职业能力,需要有一个积累提升的过程,它表现为“课程目标设定-案例教学-项目开发-总结提高”的螺旋递进形式。见图1。
实践教学内容是一些实际的工程项目,根据教学形式的不同,分为课程实训、项目实训和职业能力训练。实做前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并指定一位负责人,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共同完成项目,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针对具体的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为: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项目回顾学习评价项目改良。例如,设计一个“网络聊天室”项目,由同学们先确定软件功能;然后由老师分析需要的知识结构,并对项目进行分析,分解为必要的知识点;同学们对知识点进行消化理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项目负责人,由其对项目进行合理分工,如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端程序的编写;老师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并对学生上交的作品进行总结和回顾。
2.4实践性教学环境与条件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项目实训的效果,我院学生实训分阶段实施,可以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师对时间做阶段性的划分与安排,由学生按项目开发流程完成实训计划。
(1) 校内实践教学环境与条件
我院现有校内软件开发与测试实训室2个,网络环境下的Web开发实训室1个,拥有高配置计算机150余台,每台计算机均装有Java开发环境。每个实训室都装有多媒体投影仪,指导教师可随堂指导。可共享的实验、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每个实训室均可接入校园网络和Internet,为学生浏览信息、下载资料、网上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有实训室均对学生开放,满足了开放式教学的需要,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教学效果明显。
(2) 创新工作室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和进行层次性教学,我们系成立了创新工作室。针对项目开发能力较强并有意从事项目开发的学生,希望通过工作室的成立更进一步地锻炼其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作用体现在:
为优秀学生进行创新项目以及横向课题提供一个开发环境;
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工程项目指导、课后辅导、认证考试、毕业设计指导提供一个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开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点带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新工作室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专门配置一间机房,并配备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并提供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自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学生多次参加系承担的科研项目,并获得较好的效果。
创新工作室的成立是信息工程系探索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以创新小组形式,形成老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的一种新的职教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并由教师带领下,对外承接横向课题,让学生及早接触到实际的项目,培养职业能力。
(3) 校外实践教学环境与条件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校、行业三个方面密切合作,使得学生有机会在企业工作,并体会和熟悉工作环境,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
迄今为止,我系共建立了4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了便利。实训基地按照职业活动环境的实际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学生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真实项目实战开发,能够快速掌握Java编程思想及编程技术,积累足够的开发经验,具备独立完成模块开发的能力,满足企业开发岗位技能的要求,真正实现职业技能与企业的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4) 网络教学环境及资源
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建立在学院共享型型教学资源平台上,学院的校园网络建设完善,拥有的网络资源丰富。所有的多媒体教室及实训室均可连接校园网和Internet,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与资源的支持,构建了开放式的课程学习环境。
课程教学网站――通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建成本课程教学网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在线测试、参考文献、视频录像等教学资源,建立了开放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通过Internet查询资料,还可以通过课程教学网站自主学习,并通过系统提供的自我测试系统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网上答疑方便地实现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3创新与特点
3.1精选企业真实项目,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综合实训项目,模拟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训练其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熟练掌握Java面向对象编程。
3.2模拟企业真实开发环境和氛围,建立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成立创新工作室,模拟企业真实开发环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展开顶岗实习和职业能力训练(工学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开发,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和进行层次性教学,我院于05年成立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进行开放式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导的学习模式。模拟学习过程于职业过程中的职业情景。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提供了学习平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树立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掌握Java技术精髓,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项目导向”、“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将相关知识点融入项目,通过项目的实现,让学生对面向对象编程有一个直观和更加感性的认识。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结束语
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学校、行业三个方面要密切合作,使得学生有机会在企业工作,体会和熟悉工作环境,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因此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满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我们要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强化实践教学,增强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面向行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秀英. 高职“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J]. 教育信息化,2008,(11).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3
1.1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为数据库、编程语言、开发模式、开发平台的综合运用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信息管理等本科相关专业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适合在数据库、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及软件工程等相关课程全部完成后开设。该课程利用企业级计算机系统平台———IBMPowerSystems来直观地呈现相关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1)熟悉企业级服务器系统的基本操作与系统管理方法;
(2)掌握企业级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及应用;
(3)了解企业级应用的组成、模块之间的关系;
(4)掌握企业级应用的开发模式及开发方法;
(5)能够开发简单的企业应用系统。
1.2案例驱动的教学内容设置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利用教学案例承载教学内容,并按照案例所涉及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结构。
1.2.1案例设计
课程内容围绕案例进行组织。利用案例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因此课程案例设计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企业级应用开发方法来设计,以案例实现为导向,将其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由此推动创新。其设计原则为:
(1)案例具有完整性。案例项目无论大小,应该设计成包括前端、应用逻辑、后台数据库等涉及相关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的一个相对完整系统,满足课程培养目标。
(2)具有扩充和拓展性。有利于学生的拓展和完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组装性。学生能够按照提供的源码和实现步骤组装完成原型系统。
1.2.2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案例背景介绍、实验平台系统基础、实例数据库、应用开发方法及工具。案例背景介绍案例需求、应用流程框架、模块逻辑关系图等;实验平台系统基础介绍企业级服务器(IBMi系统)技术独立的体系结构实现、基于对象的管理、消息机制、工作流管理,以及系统安全机制;实例数据库介绍企业数据库(DB2fori)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方式;应用开发部分介绍企业级应用开发方法、相关语言,以及集成的开发工具。
1.2.3实验内容
根据案例实现的要求、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顺序设计实验。实验内容的特点是实验模块之间有先后依赖关系,需要学生按顺序完成实验,实现课程案例。实验内容包括IBMi系统接口、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应用逻辑设计与实现、屏幕设计与实现、打印报表设计与实现,以及应用系统维护等多个实验。
1.3案例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
案例实践教学方法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将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案例驱动、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并以实验为主导的多环节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讲述概念术语、基本理论、方法原理以及实现机制,并根据需要进行实时演示操作。课堂讲解力求少而精,注重启发、引导,并与学生互动。
(2)实验教学突出实验的目的性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实施个性化指导。利用案例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并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
(3)精心设置单元练习,以巩固各个部分的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4)最后通过期末考试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全面复习、归纳总结,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倡导“做中学”,教学案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把知识、能力的学习过程置于实际应用环境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更多的是引导、指导、示范和答疑。
1.4多因素成绩评定法
有效的考核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该课程采用多因素考核:
(1)上机实验(占总成绩60%)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需要按照实验任务要求上机完成实验,并上机提交包含源代码的结果。
(2)课后作业(占总成绩10%)考查学生对知识点及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30%)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基本知识点、知识结构以及原理方法的掌握情况。
2课程特色
这门综合实验课程在实验平台选择、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特色。
(1)集成的实验平台。依托IBMPowerSystems(P570),同时支持安装AIX、IBMi和Linux3种操作系统。其中IBMi是一款具有独特体系结构的集成操作系统,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一体机,具有集成的关系数据库(DB2fori)、各种编程语言环境(RPG,COBOL,C,C++,Java,PHP等)、集成的开发工具(ADTs,RDP,WDS,RDiforSOA等)以及多种应用运行环境,包括Java、WebSphere商业智能许多软件,这种集成式、一站式的系统为综合实验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2)案例驱动课程内容。根据案例需求,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案例设计的完整性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直观地进行展示。课程内容包括了实验平台基本操作、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相关编程语言知识、界面设计、集成开发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在设计和实现案例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3)案例实践教学方法。采用以案例为背景,融理论和实验一体化,并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模块,实现课程案例。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获得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
(4)精品教学资源网站。网站(http://222.200.181.101/i/)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堂教案、电子书、部分视频、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课后练习与答案、考试重点、模拟试题与答案以及相关网站链接等。课程网站整合了相关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课后复习及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方便。
(5)资深专业教师团队。综合实验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实验平台系统操作等综合业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长期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曾多次参加企业高校师资培训,获多项全球专业技术认证,具有专业特长。同时还邀请了企业(例如,IBM公司)资深教育专员、资深专家讲授部分课程内容,并与学生分享他们在企业工作的体会,开阔学生视野。
3结束语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4
论文摘要:建设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国家加快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院校如何进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示范项目建设,提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架构模型、标准、功能设计、软硬件环境,提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0引言
随着Interne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育技术和方法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我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核心内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是将各个专业作为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基本单位,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1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部分国家示范院校开始尝试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各校争先进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本身就证明了信息化对于教学的迫切性和趋势性。但是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也存在着盲目性和认知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
(I)重视资源平台建设,忽视资源内容建设
有些高职院校重视重平台建设,忽视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价值体现就是为用户提供内容丰富、种类齐全、标准统一的有效、合法资源。然而现在平台往往忽视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导致资源匮乏或资源重复,造成一种“有路有车无货”的现象,致使整个平台功能、效盎不够理想,甚至成为摆设。
(2)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未变
先进设备与先进教学观念要同步引人教学,数字化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有很大差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讨论、分析来获得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3)标准不统一,功能不完善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资源来源于众多单位部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制作内容的要求、管理平台的功能等方面容易造成标准的不统一,致使资源服务平台缺乏对资源元数据标准的支持,最终导致系统平台整体效率低和资源质量不够优化。另外整个平台覆盖面广典端用户多,在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网络结构、协议的不统一,造成资源难以交流与共享。
(4)与其他系统的接口问题
共享型专业教学库系统是高职院校应用系统的一部分,与网络课程平台、精品课程平台、教务管理系统、基地管理系统相互关联。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时,必须解决各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问题和与以上应用系统数据接口问题。
(5)资源服务平台存在安全隐患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也越来越庞大、复杂,伴随着平台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包括用户对系统无意识的破坏和黑客的恶意攻击等;另一方面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例如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安全性不够,认证安全漏洞,病毒危害,尚未建设身份认证系统等。
2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将本着开放性、共享型、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原则,整合、开发校内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开发国内外相关行业的资源,具有一定原创性比例和信息海量存储容量、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快捷的大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体系。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架构如图1所示。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功能:
①具备完善的库类别:专业标准库、网络课程库、精品课建设库、专业信息库、专业特色专题库、专业试卷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专业合作企业库、专业文献库。用户可自己维护自定义资源服务平台的类别。
②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库中资源。
③ Web集成:基于Web的应用模式,使教学资源制作、管理,信息、教学交流、资源共享与交流都能在网上进行。
④资源检索:为使用者提供资源服务平台中资源的多种检索功能。例如课程导航、资源服务平台导航、专业专题导航等,方便学习者使用。
⑤网上交流:提供BBS服务、教育论坛、电子邮件服务系统,为网络教学实现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辅导。
⑥自主学习:提供完善的讲授型网络课程库、多媒体课件库、素材和案例库、专家答疑辅导系统,使用者可以自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
3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需要符合有关标准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要完全符合教育部标准.同时要符合行业和学校标准.具体标准如图2所示。
4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软硬件环境要求
(1)操作系统
采用J2EE技术架构,纯Java语言开发,能够在不同的的操作系统下运行,能够运行在大多主流的操作系统之上,我们已经在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XPProfessional 、Windows 2003 、RedHat Enterprise 5.5等主流Linux操作系统上作过严格测试。
(2)数据库
MS SQL Server 2000(sp4)/MS SQL Server 2005 sp2,Oracle lOg。根据用户需要可以提供其他SQL数据库支持。
(3)硬件配置
PC服务器—在IBM X3650标准配置上,内存扩展为2GB,或有更高配置更好。
磁盘阵列—采用IP SAN产品,型号为US-i316最大容量为8TB,先配置4TB。具体配置要求如表1所示:
为了得到良好的性能,建议将数据库服务器和软件系统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同时,如果存在大量流媒体(素材库)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在不同的服务器上部署流媒体服务器,以支持对流媒体的访问。
5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体会
(1)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要体现高职院校特点。
高职院与本科院校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区别很大,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有其鲜明的特色,例如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流的教学、实训教学等,因此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平台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教学平台,高职院校需要开发适合高职特点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例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基于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多样化的项目化教材、实训教材。
(2)加强对全校师生的培训工作。
先进设备与先进教学观念要同步引人教学,随着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改变,必须通过培训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推广和应用的成败,关键看有没有对全校师生进行充分的培训。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采取一套有效的考核管理机制来保证培训工作达到圆满效果。
(3)教学资源服务平台要不断完善。
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修改和充实的过程,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阶段目标要面对现实,不应贪大求全且质量领先,既要体现国家标准,又要可推广、可持续;同时要考虑多方参与,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行业企业的资源,引进标准,使培养的学生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调动教师积极性,解决“有车无货”问题。
(4)解决与学校门户、身份认证系统、数据中心整合
目前不少高校开始建设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等三大平台,该三大平台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平台,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精品课等应用系统与学校其他应用系统例如OA、教务系统、学工系统、人事系统、资产系统、科研系统和档案等应用系统必须与三大平台做好整合,通过身份认证系统加强管理,通过门户来展现,同时必须确保全校各种数据实时更新,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5)解决与网络课程平台和精品课程平台的统一。
部分高职院校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同时,已经建设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精品课程申报管理平台。因为三者关系密切,建议对三者进行整合,或由同一家公司开发,确保兰者实现无缝连援,防止教学资源重复或差错,避免教师重复上传教学赞源,解决教学资源共享问题。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5
(北京林业大学 信息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分析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确定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1+2+4”人才培养理念,创建了“一体两翼”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了“4层1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作者简介:陈志泊,男,教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email:zhibo@bjfu.edu.cn。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我国逐渐建立起培养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分类办学体制。这就要求普通高等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2007年以来,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对本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生源、办学条件等具体情况,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1]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2],综合我校及国内同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调研和研讨,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应用型[3]。我们从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充分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探索出适于我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林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建设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1 创新性地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在研究和分析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规格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在此基础上,立足本校特色,创新性地提出了符合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以“严、宽、能、高”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严”——严谨教学、严格管理;“宽”——宽培养途径,从课内实验实习实践训练、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种国内外竞赛、公司实习等多途径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能”——突出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高”——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2.1 提出“1+2+4”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调查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提出了“1+2+4”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核心——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2条编程主线——“CC++Windows应用程序设计”和“JavaJava高级技术”,4个训练途径——课内实验实习实践训练、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种国内外竞赛和公司实习,如图1所示。
2.2 创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一体两翼”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围绕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和具体内容与要求,从而确立相应的教学大纲。
在知识点的取舍上,坚持了以下几个主要原则,①要符合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特色和要求,②要紧密结合IT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全面贯彻研究初期提出的2条编程主线的思想;③各个课程侧重点相互补充,课程间有很好的衔接性和延续性,并注重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这样,课程核心内容既重视了传统内容,又兼顾了市场方面的需求,也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线的核心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图3给出了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3 构建“4层1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构建“4层1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锻炼学生。
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建立起完整的“4层1纵”的实验教学架构,即形成基本工具层(C/C++、Java)、基础实验技能培养+应用性(基础实践教学层)、综合性实验技能培养(综合实践教学层)+研究性实验技术培养(创新实践教学层)4层的实践教学体系。1纵即实践教学方法贯彻整个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所示,并在教学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起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大力推进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一流实验示范中心。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重在实践,锻炼编程能力。因此校内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3]。2007年建设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校内实验室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基础好、设备先进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与多家软件公司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3)构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引领的科研训练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锻炼他们的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因此以科研项目和竞赛为载体,构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引领的科研训练体系。从大一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科研训练项目和竞赛中。例如参加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组成编程兴趣小组、申请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参加各种竞赛等方式,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设计并实践了问题导向的实践教学方法,注重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路线、文献阅读、解决问题的4个基本环节的训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模式,建设精品课程,多方位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1 提出并实践了“即教—即学—即用—再学—再用”的教、学、用联动的教学模式
对于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类课程采用在机房上课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课脱节的现象,达到“即教—即学—即用”,边学边练,易于学生掌握编程技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在后续的算法类课程中再一次巩固已学过的编程知识,进行“再学—再用”。这种“即教—即学—即用—再学—再用”的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类课程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用”脱节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革新,增加现代教育手段
(1)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片、动画片、课件等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抽象理论形象化、复杂算法动画化、数据处理可视化。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实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网络教学。
利用精品课网站、QQ群、飞信等网络手段,与学生充分交流,为同学们课后复习、开阔眼界起到极大的作用。
3.3 实现了“即练(考)——即判——即测”的训练和考核模式,杜绝程序抄袭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存在着学生之间作业、作品抄袭等现象,这种现象降低了教学质量,阻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因此自主研发了在线评判平台和程序克隆多角度检测系统,实现了“即练(考)——即判——即测”的训练和考核模式,有效检测各种抄袭行为,杜绝程序抄袭现象,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4 建设精品课网站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Java语言、数据结构A和软件工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各精品课程网站大都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网络教学资源课下预习、复习、自测、与教师交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4.1 通过招聘教师,扩大师资队伍,实行“导师制”,培养新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近5年来,我校接收了6名博士毕业生,全部来自国家重点高校,为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了使新教师尽早熟悉教学环境和科研环境,为新教师配置一名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其导师。导师除了负责指导新教师的整个教学环节,还要负责新教师的科研启动。以这种“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迅速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实践证明,导师制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7年以后计算机专业的新进教师都获得了我校新进教师科研启动资金的资助。
4.2 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交流和培训,提升自身的教学和学术水平
鼓励在职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大力支持他们参加各级学术会议及研修班;支持专业骨干教师参与企业进修,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
4.3 以明确的奖励制度提高教学水平
对各种教学成果奖、出版规划教材、教学评价优秀者等教学成果有明确的激励制度。严格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坚持教学督学及听课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反馈意见。
4.4 加强教材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
教材已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个瓶颈[4],因为计算机类教材总是滞后于当今技术发展,必须不断进行教材建设。因此鼓励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内容,积极编写配套教材,物化改革成果,并推广使用。近5年来出版教材7部,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
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成果突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校级家骐云龙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4人;近5年来,主持的北京市教改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14项。
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师2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在读博士1人。45岁以上教师3人,45岁以下教师18人。可见计算机专业已经形成一支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
5 通过改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生积极承担校级、北京市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备战竞赛训练,大大激发了创新思维和灵感。近5年来,学生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5项获得铜奖;MCM大赛1项获得Honorable Mention奖;学生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在北京赛区本科组16人次获一等奖,36人次获二等奖,33人次获三等奖;在全国总决赛中,2人次获二等奖,9人次获三等奖;在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软件创业团队赛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项;在“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有4人次获得二等奖,2人次获得三等奖;在2013年华北5省计算机应用大赛中,有4人次获得一等奖。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6项,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26项。
6 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走特色化教育道路[5]。我们要以社会需求为准则,以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精神为指导,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优势资源,继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水平,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继续走校企合作道路,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3] 张丽, 杨怀卿. 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中国农业教育, 2005(4): 58-59.
[4] 陈志泊, 张海燕.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0(5): 64-66.
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6
【关键词】Sakai;开放教育资源;应用特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5―0095―03
一 开源软件(OSS)与开放教育资源(OERs)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里查德•斯托尔曼发起了一场针对商业软件知识霸权的自由软件运动。这场运动秉承“自由、开放、共享”的理念,声称人人具有自由使用软件的天生权利,对传统的软件封闭开发模式提出了质疑。自由软件一是要求软件源代码的完全可见,二是制定了公共授权制度(GPL)规范自由软件的开发和使用。
从一般意义上说,开源软件(OSS)是从自由软件的概念发展而来,是对商业软件精神的颠覆。在保证源代码开放的前提下,允许自由使用和“同态传播”是开源软件的本质特征。[1]自1998年艾瑞克•雷蒙德等人首创开源软件以来,商业及资本运作对开源软件开发过程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并逐渐使得开源软件取得市场的一定份额,对商业软件封闭源代码以限制知识共享和创新的行为也提出了挑战。
伴随着开源软件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开放教育资源(OERs)开始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开放教育资源的起点可追溯至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计划。[2] 2005年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牵头成立了开放课件联盟(OCW Consortium),通过开放课件(OCW)提升教育品质的使命将全世界百余家高校或组织联结在一起,共同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中国政府部门对开放教育的积极推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正在形成,这对未来世界远程教育格局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开放教育资源实现共享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通过第一代的函授方式、第二代的广播电视或者卫星媒体实现,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双向传输、异步交流、资源无限的特性,大大拓展了远程教育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习者高级思维的发展。网络教学的实现依赖于各种因素,而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是其首要条件。教学支撑平台可直接采购商业软件,也可自主开发,还可在开源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二 Sakai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特性
Sakai作为一种典型的开放源代码的课程管理系统(CMS), 其主要推动者包括印地安那大学、密西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Mellon和Hewlett基金会等。Sakai于2004年正式启动,其主旨在于通过构建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为各类机构建立企业级合作,提供教学、研究工具和服务。Sakai课程管理系统对多种组件进行了功能上的集成,具有功能可靠性、系统兼容性、模块独立性等特性,这也使得教学内容的获取、利用、修改和更为容易实现,大大增强了它对不同教学方式的支持。伴随着Sakai的兴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国内院校纷纷开始了Sakai的教育应用。
Sakai系统不仅可以用来建设网络课程,实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规章制度、日程安排的,提供聊天室、讨论组等同步或异步通讯工具,实现师生交互,还可用于撰写日志、提交和保存电子学档,并提供站点管理、系统架构等方面的工作。Sakai系统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教学设计、师生交互、教学评价和站点管理。如图1所示。
三 Sakai系统的安装过程和应用特性
Sakai提供一组软件工具来帮助教师、研究员和学生创建一个用于协作的网站。使用一个浏览器,用户就能从Sakai提供的工具中选择一个来创建符合他们要求的网站。教师可以通过Sakai创建一个课程教学网站,以便向学生通知与共享资源,比如文档或链接到其他网站的资源,此外sakai系统支持学生在线讨论,学生则通过该课程网站学习与提交电子作业。Sakai的安装步骤简单易学,容易上手。
1 基本使用过程
(1) 下载并安装jdk1.6,最新版本是jdk1.6.0_06
(2) 设置Java的运行环境。
Classpath= .;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06\lib\dt.jar;
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06\lib\tools.jar;
JAVA_HOME=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06
在path变量中增加:C:\Program Files\Java\jdk1.6.0_06\bin;
(3) 下载sakai-demo-2-5-0.zip文件,并加压至任意磁盘根目录下。
(4) 运行sakai-demo-2.5.0中的start-sakai.bat文件,启动Tomcat服务,大约用时2分钟。
(5) 在浏览器窗口中,键入localhost:8080/portal,便出现Sakai的欢迎界面。注意事项:Sakai系统默认的端口为8080,如系统进程中占用了这一端口,请即时终止,否则无法登陆。
(6) 在欢迎界面的左侧导航栏,点击“新建帐户”,可建立新用户,并自动转入用户工作区。此外,Sakai管理员的默认帐户是admin和admin,登录以后可实现后台管理功能。
(7) 点击用户工作区左侧的“站点安装”菜单,可建立新的站点,包括三种类型:课程站点、项目站点和学档站点,为不同教学应用提供强大支撑。如图2所示。
(8) 按照提示,可以对所要创建的站点进行进一步的设置,并为课程网站定制功能模块,方便以后的教学和学习需要。如图3所示。
(9) 使用账号admin,密码admin进行登陆。
2 Sakai的主要管理功能
(1) 进入Sakai以后,会看到它包括五个导航区:用户工作区、管理员工作区、引用管理、电子学档管理、站点信息定制等。如图4所示。
(2) 默认状态下显示“我的工作空间”,在左侧会显示一系列的导航栏。
Sakai规定,每个用户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工作区,把包括公告、新闻、资源、附表、安装记录、网站内容、喜好、帮助和成员等的功能置于其中。
教师可以通过Sakai创建一个课程教学网站,以便向学生通知与共享资源,比如文档或链接到其他网站的资源,此外Sakai系统支持学生在线讨论。而学生则通过该课程网站学习与提交电子作业。教师作为管理员角色,可对学生上传的资源进行全面管理。如图5在电子学档管理区,教师可创建电子学档,即针对学生的作业做出评价。如图5所示。
此外,Sakai还提供了对评论区、访客区的管理功能。评论区可灵活处理所有用户发表的评论;访客区主要存储个人用户提交的匿名资源。最终在网络邻居中可看到这样的文件夹,这表明管理员具有最高控制权限。如图6所示。
(3) 注册用户后,可通过“Become User”按钮,使用用户身份登录。用户登陆后,可看到登陆画面(包括日期表、通知等),点击左侧按钮,可进行日程编辑;并方便性地在线添加资源,此外还可通过“网络邻居”在本地机器建立WebDAV客户端,从而更方便地添加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的操作。
3 Sak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性
(1) 搭建Sakai教学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
网络教学平台在支持电子化学习方面具有功能集成、资源整合的优势,历来为远程教育所重视。Sakai是一种开放源代码的课程管理系统,对于网络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套完整解决方案。[3]借助于Sakai系统,普通教师短时间内就可以构筑网络教学平台,这大大节约了教育部门的经费开支,提高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热情,对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都具有现实意义。
(2) 利用Sakai共享课件,促进资源开放化
开放课件(OCW)首倡的知识共享的理念、自由开放的精神,正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它不仅打破了传统高校的封闭式教学思维,更开创了开放式教学与学习的新途径。网络时代的大学将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促进教学资源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所有受众,其主要形式将更多地依赖多媒体以及网络媒体。
(3) 构筑Sakai帮扶渠道,推进区域均衡化
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呈区域性失衡态势,这不仅源于教育投资二元体制以及重点学校优先发展制度,更是由于东西部、城乡经济发展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教育信息化投资热潮中,教育信息化不均衡发展更为突出。当发达地区教育转向软件资源建设的同时,西部落后地区仍然为硬件基础设施的到位千方筹集资金。[4]这一方面需要依赖政府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倾斜力度,另外利用Sakai等开源软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不仅降低了资金后期投入,逐步消除地区间数字鸿沟,还能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边际效应和数字红利。
(4) 借助Sakai中外交流,引领教育国际化
随着远程教育的迅速扩张,有效控制和评定远程教育的质量愈发突出,制定远程教育标准开始提到日程上来,而标准的制定则意味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国际化、规范化。在学习西方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还要加强开放教育资源本土化的建设。通过Sakai系统不仅可以制作符合国际标准的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集体知识智慧传播、虚拟学习社区共建共享,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际意义。
四 Sakai的教育应用策略与前景
以Sakai为代表的开源软件在国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应用领域涵盖高校、企业、团体等各类机构。在国内Sakai已在部分高校进行了试点和初步应用,但大多局限于教学信息,应用的水平和状况仍然十分有限。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广和宣传开源软件的教育应用,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加强专题培训等[5]。
Sakai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系统结构,为学平台下使用多种教学工具提供了可能性。Sakai具有良好的可改写性,教师可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个性化教学需要。Sakai技术在标准、版权、费用、工具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能满足教学组织的一般要求,更多的大学将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体验它所带来的教学服务。随着Sakai的不断开发,现有体系结构上的工具性能不断提升,新的备选工具技术不断成熟,教学平台向Sakai等开源软件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以往对商业软件过分依赖的现象也将得到根本改观。Sakai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但仍需在体系架构、工具开发、服务配套、可定制化与资源整合方面加大开发力度,从而以最有效地方式推进市场化进程。如图7所示。
作为美国开源软件教育应用的典型实例,Sakai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不断扩大,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商业组织在内的共同体正在形成。目前,国内也已开始教育类“开放源代码软件”的研发工作,出现了以Sakai开源软件为模本的课程管理系统(如WiseReal),降低了教育成本投入,开创了全新的软件开发模式。商业服务流程的成熟、开源教育软件的有效推广和应用,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步入了更加成熟和良性化循环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袁萌.何谓开源软件[J].信息系统工程,2006,(08):78-80.
[2] 严蓉蓉.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案例探析[J].软件导刊,2006,(02):24-25.
[3] 王蓉.自由、开放的Sakai平台[J].中国教育网络,2007, (06):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