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范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研究范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研究范畴

宏观经济研究范畴范文1

论文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宏观经济研究范畴范文2

【关键词】虚拟经济 研究综述 实体经济

一、概念的提出

国内外对虚拟经济的研究源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他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述了“虚拟资本”的概念。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是它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马克思称为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实体经济则指与实际资本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运行模式,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与其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以成思危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虚拟资本理论出发,提出了虚拟经济的研究课题,希望能更好地把握当代经济运行规律。近年来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也印证了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的研究

国外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符号经济、金融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同时对于虚拟经济的定义和研究有三类范畴,中文都译作虚拟经济。第一类范畴是Fictitious Economy,这是指虚拟资本以金融平台为主要依托的各种活动;第二类范畴是VirtualEconomy,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众所周知的电子商务,有人建议将它译作拟实经济。第三类范畴是Visual Economy,就是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的经济活动,把经济活动做成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这三类范畴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国内所指的虚拟经济主要是第一类范畴(Fictitious Economy)。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最早正式提出了符号经济的概念。他认为整个经济仅由符号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符号经济是指货币和信用,实体经济是指货物、工作和劳务。Bernanke,Gertler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由于信贷市场摩擦的存在,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改变会引起投资的变化,投资的变化进一步引起下一期产量的变化,从而造成宏观经济波动。

三、国内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虚拟经济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将虚拟经济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虚拟经济泛指与传统的物质生产相对应的一切虚拟活动,包括体育、文艺、银行、保险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活动,房地产(除去建筑业创造的价值)、教育、广告业等;狭义的虚拟经济专指所有的金融活动和房地产业。二是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与人为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或虚拟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的经济,大体上有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virtual economics);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visual economics)。三是将相对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另外,还有的学者将虚拟经济定义为“权益经济”,即以有价证券方式持有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

刘骏民(2004)从传统理论经济学视角对虚拟经济的定义,他把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作为出发点、借用资产定价模型等相关理论构建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他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的,由心理和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它的运行特征是具有内在的波动性。成思危(2003)从系统工程和复杂科学视角对虚拟经济的定义,他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循环运动的经济活动,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吴立波(2006)从金融视角对虚拟经济的定义,他认为虚拟经济主要指金融领域中以牟取价差为目的的金融投机活动(但不包括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和风险分担等服务的金融服务),还包括以金融业为基础的房地产及文物珍品等的投机活动。

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虚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与防范。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作用。罗良清,龚颖安认为市场流动性与实体经济发展匹配的虚拟经济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优化,而缺乏控制所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或是缺乏流动性则会将实体经济推入大量失业和长期衰退的深渊。在理论方面,王爱俭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双重作用。积极作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转移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揭示和传递实体经济的信息,提高实体经济运作的效率;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消极作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大量投机行为使资金停留在活期账户上,减少进入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资金有效利用率;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会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严重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实证方面,刘金全在VAR模型中分析货币供给行为和实际产出行为,得出结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无论是货币供给规模还是价格水平的波动,都存在着对实体经济规模和增长的正向作用和影响;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反馈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灵敏性。

虚拟经济风险的产生与防范。在理论方面,贺京同、李大勇分析了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资本化定价方式,提出了适合现代资产定价的理论模型,并指出要降低虚拟经济的波动性,就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实质,减小虚拟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整体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刘晓欣、马笛指出,金融杠杆的推广导致风险传染链条深入到整个经济的各个方面,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负债表将金融业的脆弱性带给了整个经济。应创新金融监管理念和监管方法,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投机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重视对经济过程的观测,动态地监测资金流动,监测系统性风险的形成、传导、蔓延及爆发过程,及时判断引发危机的节点及关联点。实证方面,王国忠将价格、重复交易量与真实的货币流量结合分析,建立交易资金流量模型,把经济系统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子系统,在借鉴资金流量核算表与资金的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依SNA的标准对经济按部门进行分类得到一个基于交易的资金流量分析表。它可以明确地显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之间的资金流量情况,可应用于经济危机的预警分析与宏观决策,为研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短期动态关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刘裙,丁授,马岩以股票指数波动率作为宏观经济量化指标反映经济波动新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化的角度指出股票指数高波动对新经济悖离的原因,实体经济是价值创造,而虚拟经济侧重于增值,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非生产性劳动与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应该有一个阂限值,阂限机制应向金融体系延伸,即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绝不能脱离实际需求,避免高杠杆倍数导致衍生品交易失控所积累的系统性风险。

五、虚拟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研究

孙宝文等(2005)提出从宏观经济调控角度来看,应密切关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防止虚冷实慢、虚热实伤、虚过实祸。“实为核心、虚实并重、双向治理”应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缪匡华(2006)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经济越是虚拟化,就越需要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的适度干预。不仅需要有长期性的制度性建设,也应该注意短期对经济的调控。王健(2007)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对宏现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宏观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证券化率高与间接融资率高并存、虚拟经济发展吸引国际流动性进入、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股市与楼市出现“跷跷板”关系、流动性过剩与资金流出并存等特点。针对这些新特点,为了实现宏现经济稳健发展,我们要采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有弹性的货币政策。徐京平(2008)认为我国虚拟经济存在“虚拟不足”的现象,即虚拟经济不能完全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应从宏观上进行调控,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总量和规模上达到平衡,实现虚拟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六、发展我国虚拟经济的对策研究

优化虚拟经济内部结构。发展和完善多层次多结构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提高企业债券融资比例;重视外汇市场建设,逐步扩大外汇市场业务;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保持虚拟经济适度、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如何发展才算得上适度发展?李薇辉(2009)认为适度的虚拟经济必须符合本国市场环境,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要与产业结构提升相协调。虚拟经济适度发展时要注意以信用制度为前提,以实体经济作支撑,不断规范金融市场,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及加强金融监管。在产业选择上,虚拟经济要以高新产业、高增长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对象,重视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并为之提供虚拟化支持;在区域产业调整上,虚拟经济发展要有助于部分资本从传统产业和高成本地区撤出,转入新兴产业和低成本地区(王斌等,2008),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不成熟,在监管方面仍然需要重视。马桂婵(2006)针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现状,提出要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找准市场监管的重点,不断加强监管的手段。卢仁远(2010)还认为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托科研院所进行监管理论体系创新与建设,统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其相关的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对虚拟经济系统进行监管。

完善金融创新。我国金融自由化程度还比较低,金融创新缓慢。伴随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家应支持并鼓励金融创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为企业提供多种金融避险工具。同时,作好金融衍生工具的规模控制,完善相关金融创新的法律法规(缪匡华,2006)。

七、总结

虚拟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虚拟经济正逐渐成为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规范和发展虚拟经济变得十分迫切。因此必须将虚拟经济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政策,确保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综合以上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但也存在不足: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发达。这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存在问题,更好地结合国情找到发展对策。

有学者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低水平原则,农民工的实际收入一般低于城镇职工,因此,应当根据农民工的自身收入特点,制定专门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二是分类原则,根据流动性大小,将农民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已经城市化的农民工,他们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有相对固定的工作和相对稳定的收入。第二类农民工是以务工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务农收入为辅的农民工。第三类是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常年流动于不同的岗位于不同城市。第四类是以务农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务工收入为辅的农民工,他们将来仍以土地为生活基础,生活在农村。三是广覆盖原则,我国农民工数量多,收入差距大,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覆盖所有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四是灵活性原则,农民工的流动性,决定了需要设计一种全新的养老保险模式,使得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在调换工作后,能够较方便的转移其养老保险账户全部存储额。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关系着我国几亿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落实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缩小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在养老保险上的待遇差距,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群体关怀和适当倾斜,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量化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有效落实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并能引导我国经济朝长远健康有序和稳定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冀光恒,张建军.当代虚拟资本的新发展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8,(21).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宏观经济研究范畴范文3

[关键词] 财政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

一、我国当前经济背景

现阶段,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加速升值、美国经济萎缩,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偏快、国际收支失衡等多重问题。

2008年,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政府提出下一阶段的重点是突出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开放和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六个方面。特别要着力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盲目扩张,加强重要商品的市场供求调节,防止物价水平过快上涨。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中,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将着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并加强与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

二、新古典综合派概述

新古典综合派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它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构造一个和谐统一的新经济学殿堂。新古典综合派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目标。

在财政政策上,它主张政府通过调整总收入和支出的变动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手段为改变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及税率。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应该多样化,政策组合方法也应有所改变。20世纪50年代,汉森等提出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前期,托宾、海勒等人提出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60年代后期以后进入政策多样化时期。

三、当前财政政策评析

1.政策目标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主张的核心是“需求管理”思想。政府实施需求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稳健财政政策的目标“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符合新古典综合派的诉求,对于当前经济问题的解决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新古典综合派主张打破正统的平衡预算原则,财政政策的长期目标应该建立在“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充分就业预算”的基础上。经济政策不能仅仅以经济是否扩张为标准,而应该以经济是否达到了充分就业、充分发挥出它的潜力为标准。对任何经济社会而言,保持充分就业状态的宏观经济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事情,政府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行财政政策以稳定宏观经济为基本目标――保持国民经济处于稳定的物价水平和充分就业状态。

2.政策手段

补偿性财政政策认为:在经济繁荣时期,要压缩财政支出,提高税率,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增加社会总需求;繁荣时期形成的财政盈余可以补偿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

宏观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经济衰退与经济繁荣状态总会交替发生,引发诸如就业不足、通货膨胀、投资波动、外贸失衡等严重经济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要求政府审慎地交替使用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对商业周期进行人为的补偿。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避免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减轻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3.组合方式

在面对“滞胀”时,新古典综合派主张实行宏观政策的“松紧搭配”和微观化,以保持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的首要目标,同时抑制通货膨胀。“松紧搭配”的方式是指以“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以“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宏观政策微观化是针对单个市场和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区别对待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经验说明,两种政策不同程度的结合使用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政府追求的社会、经济目标,可以减少单一政策运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虽然不同于美国上个世纪经历的“滞胀”,但是通货膨胀压力增大,抑制物价上涨已经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同时,美国经济的衰退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我国的出口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暴风雨。同时,流动性过剩依然不减,央行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人民币升值加速等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的效果却是有限的。所以,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来配合从紧的货币政策,可以达到搭配的效果,避免一味使用货币政策而造成“边际效用递减”。这样,一方面抑制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缓解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巩固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避免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的继续发展。

4.具体措施

预算报告显示,今年的稳健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五大措施:一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在财政收支方面,稳健的财政政策收缩财政开支,以减轻当前的经济过热,避免资产泡沫化。二是积极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然具有问题。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加强产业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加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鼓励企业走出去,完成从贸易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三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与此同时,还将依法实施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四是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运用财税杠杆,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五是大力推进依法理财,抓好增收节支,引导居民理财,避免股市过热,规范市场,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研究范畴范文4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理论

西方经济学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西方经济学于15世纪产生,是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国家对其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分析而形成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广泛了解,特别是在1929年西方产生经济危机之后,西方经济学被学者信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在它悠久的历史中,三次重大的变革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三次革命分别是古典革命、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

一、古典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法国等国家逐步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的干涉主义的思想,着重要求从生产领域中研究财富的增长,以自由放任态度为主,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变革――“古典革命”。

17世纪,英国打败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逐渐成为世界霸主,开办了东印度公司,进行全球贸易,掠夺资本,使产业资本疯狂聚集。17世纪下半期,英国出现反对重商主义。1776年,“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是古典经济学战胜重商主义的里程碑,西方经济学由此过渡到了古典经济学时期。但亚当・斯密并不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古典经济学早在英国威廉・配第的学说中就已出现,亚当・斯密将其宣传于世,李嘉图发展壮大直至结束;在法国是从布阿吉尔贝儿的学说中初现,魁奈完善,西思蒙第结束。

古典经济学学者反对政府干预政策,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批判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来源”的荒谬理论,克服了重农主义者认为的“只有农业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局限性理论,综合二者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理论多以学说形式出现,但古典经济学学者的理论使西方经济学理论建立了系统体系,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60年代,古典经济学学说快速发展。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稳定时期,同资本主义制度共同发展,不可避免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有着明显的初期资本主义色彩。古典经济学学者多把关于经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阶级关系的研究同相同制度下的资源配置和各种经济变量之间作用的机制结合分析,使制度和经济发展结合,到后来学者逐渐歪曲前学者的理论概念,有意掩盖和歪曲资本主义的阶级剥削的实质,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既定制度下的经济资源配置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引起了少部分学者的不满,经济学家兼实证主义哲学家的约翰・穆勒既想讨论物质生产的不同方面,又不愿意把社会内容和资源配置的内容包括在同一范畴之内,他企图把经济学划分为“因其自然天性而产生”和“受国家制度影响”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尽管约翰・穆勒没用完成系统转变,但十分有效的推动了经济学理论关于这两个部分的独立研究。

直至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出现,西方经济学彻底抛弃对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开始转向对社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才全面完成了这一过程的转变。

二、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处于过渡时期,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西方经济学逐渐融入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如数量分析、边际增量分析、统计方法等各类研究方法,因此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又产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边际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奥地利、英国和法国的学者――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别发现了边际效用的递减原理。后又经过经过维赛尔、帕累托、马歇尔等边际主义者的发扬,最终明确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边际革命是以消费者行为为出发点研究价值的问题,价值决定被看成是消费者个人的心理变化。边际主义者坚定的认为竞争是调节经济的有效途径,是竞争在生存和消费之间建立了均衡势力,边际主义者的微观经济理论被誉为新古典经济理论。

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间的矛盾愈加深化,经济危机连续发生,推动人们改变视角,开始从宏观上探寻和研究经济危机的产生,因此随之出现了很多宏观经济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运用总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形成了信的宏观经济理论――动态均衡论;熊彼特根据均衡理论,运用生产要素的新因素解释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马歇尔提出了货币流通数量论;美国学者密契尔运用宏观视角对国民收入进行研究。这些宏观理论对后来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是宏观经济学建立的基础和前提。

边际革命是由新古典经济学学者的理论所推动,新古典经济学是古典经济学的延续和发展,边际革命是研究方法论上的革命,以资源配置为经济研究的中心,使经济学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使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三、凯恩斯革命

资本主义社会在1929年―1933年期间爆发了第一次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也宣布了“萨伊定律”的失败,也说明了西方经济学前期理论的错误,于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出现了第三次革命,也是最著名的一次革命――“凯恩斯革命”。

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中,阐述了需求原理,否定了萨伊定律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供给是自行创造需求的,所以不会发生大型的经济危机”这一说法,他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由于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收益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这三大心理规律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和萧条,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导致危机爆发。他坚持提升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权,运用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群众消费,推动投资等方法,刺激需求,以实现经济的均衡状态,严厉抨击萨伊定律,摒弃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

不得不说,凯恩斯革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他从心理学规律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危机的爆发,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凯恩斯的理论强调短期、静态的分析方法,忽视动态分析方法;强调宏观经济方面因素,忽视微观经济基础;强调需求因素,忽视供给因素。凯恩斯的理论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但也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思想政策的确带来了西方经济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

凯恩斯革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西方经济学时代,推动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丰富了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在极其关键的时期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也为当时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和困境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凯恩斯不仅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现代西方经济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蒋自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丙毅.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变革与新古典范式的命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4] 刘庸.西方经济学概念的革新和理论的发展[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宏观经济研究范畴范文5

前些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马晓河副院长来我们单位讲解宏观经济形势,提到了产业分工的“U”形微笑曲线。后来查了一下,马研究员在很多场合都重点提到这个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挣钱最多的永远是拥有技术、专利、品牌和服务的,这些绝大多数都落入知识产权的范畴,没有知识产权是无法获得高盈利,只能是在低位获得组装和制造的低价位。

我参观过国内表厂,实话说虽然是轻工业,但加工制造的环境也是很艰苦,噪音、油污、气味、飞转的机床、极费眼力的微小零件。而这样卖苦力做出的自动机械机心有的只能卖十几元,利润极为微薄。中国人能吃苦,以往以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打天下,现在时代在变,劳动力成本提高多了。我就听表厂的朋友介绍,从老城区搬迁到新开发区后,因为逛街不方便了,生活枯燥了,很多打工人员离职。一句话,不发展有技术含量的,还卖苦力是大大的不行了。

价格是我国产品的优势,但质优价廉,质优了才谈得上价廉。我们钟表产业目前的产业竞争是如何打造奢侈品品牌和品牌上档次的问题。这个方面仅通过降价是不起作用的。

苹果的IPAD平板电脑属于划时代的产品,风头无人能及,但最近看到三星Galaxy Tab P1000与之竞争的策略值得借鉴:首先,三星没有打价格牌,IPAD3000~5000元的价位,三星的Galaxy上市就是近6000元的价位,表明自己这个也是高端产品。

竞争靠以质取胜,你能重力感应我也可以,你能多点触屏我也可以,更厉害的是针对性的提供IPAD没有的功能:如支持Flash、GPS陀螺仪、摄像头、语音通话功能,USB接口。对手没有的我提供,以质取胜买账的人还很多。

奢侈品品牌的价值非常重要,近似品质的东西,品牌大的能贵出很多。举个例子,百达翡丽的表带很多是19/14尺寸的,表扣用14mm的小金扣,优雅是一方面,用的金子也省了。有朋友比较过朗格和百达翡丽的折叠扣用金,朗格明显要厚重的多,而格拉苏蒂的金折叠扣相比朗格又要更厚重。这就说明要弥补品牌的传统劣势,东西就要更厚道一些。很多人说现在是一个不会怀才不遇的时代,有能力肯定会被发掘。做事厚道了,顾客是能够发现的,真正的东西好才会有好口碑。

近年来国内收入大幅增长,陶瓷、书画接连拍出创记录的天价,受到冷落多年的邮票又得到追捧,其实钟表很可以在其中分一杯羹。国内钟表企业做好了是很有前景的,但首要的是要拿出让行家也认为的好产品。竞争要在产品上下功夫,拿出过得硬的好产品。这个好是多层面的,包括设计创新、制作精良,用料厚道。

宏观经济研究范畴范文6

[关键词]就业问题;税收政策;税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082-02

1 税收政策

1.1 税收政策的含义

税收政策,指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选择确立的税收法令制度和税收分配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是在一定的税收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任务制定的,可以分为总政策和具体政策。

税收总政策,指国家的税收政策,是根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税收基本矛盾后确定的,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指导原则,也可以称为“税制建立原则”。税收总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建立各项税收制度的总则。

税收具体政策,指某一税种的政策,是在税收总政策的指导下,解决税收工作中具体矛盾后的指导原则。税收具体政策会随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而变化,在每项税收制度中的表现不相同。税收总政策与其相应的具体政策,对于税制的总体布局与税种结构的形成,以及税制要素的确定都非常重要。如果税收总政策和具体政策模糊或者错误,税制的建立和改革就会发生偏差,进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2 税收政策的分类

从税收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来看,税收政策可以分为紧缩性税收政策、中性税收政策和扩张性税收政策。

紧缩性税收政策,通常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使用。即运用提高税率、开征新税等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加税收收入、实现政府调控国民经济运行方向的政策意图。

中性的税收政策,通常在经济运行平稳、运行势头良好的情况下使用。即沿用现行的税收政策,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

扩张性税收政策,通常在通货紧缩、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使用,即通过降低税率、取消某些税种等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减少税收收入,刺激有效需求的政策意图,促进经济繁荣。

2 就业与失业

就业是劳动者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2011年3月,国家统计局预计截至2010年年末,中国总人口数量达到13.41亿,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总量最多、劳动力人口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政策导向的变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民生发展的重要课题。

2.1 就业的基本概念

(1)就业的含义。就业是劳动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的国家对就业概念的界定各不相同。《辞海》对就业的解释是,就业也称“劳动就业”,指具有求职愿望的劳动力,为了取得相应劳动报酬或者经济收入,而从事某种社会生产活动的经济现象。

世界各国对就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大同小异。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在一定年龄段内的劳动力,使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生产活动,获取维持生存的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经济现象,即可称为就业。可见,就业主体应当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达到法定年龄。②劳动者应该具有劳动能力。③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的社会劳动。④劳动者所从事的活动能获得相应报酬。在我国,从事无偿劳动的劳动者均不属于就业范畴,如义务劳动、家务劳动。 除此之外,军人、在校学生、病退人员、离退休人员、家务劳动者、服刑犯人、不愿意工作的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也不属于就业范畴,不能算作劳动力人口。

(2)就业量的影响因素。现代就业理论普遍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经济增长,通常认为经济增速越快,劳动力需求就越大,相应的就业率也就越高。②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越合理,就业水平就越高。③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④人口因素,劳动力供给受人口总量影响,当人口总量增长较快时,劳动力人数将相应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⑤劳动力工资,通常认为,当劳动的实际平均工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时,就会产生失业,两项工资的差距越大,失业规模也就越大。

2.2 失业的基本概念

(1)失业的含义。失业是与就业相对的概念,对劳动者而言,失业通常指在法定劳动年龄以上、一定时间内有工作能力但没有找到工作,并且在寻找工作机会的经济现象。失业表明劳动者不能使用生产资料从事社会生产活动,失去了取得劳动报酬的机会。

(2)失业的分类。经济学家根据失业的特征及其引发机制,对失业类型进行区分,失业一般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即由于经济调整或资源源配置比例失调等原因,一些人需要在不同的工作间转移,一些人等待转业而产生的失业现象。在实际劳动市场上,由于工人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失业率总是围绕着自然失业率波动。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不匹配所产生的,是指尽管劳动市场有职位空缺,但由于劳动者所拥有的条件与工作所需的技能、学历、年龄等不匹配,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也可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3 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思考

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税收作为经济调节的一个重要手段,需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在政策上支持促进充分就业。

3.1 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和制定配套制度

法律条文的严谨可以保证执法部门在执行中不出或者少出偏差,给纳税人和执法者没有漏洞可钻,既保证了税法的严肃性、增加了税收收入,又起到了预防职务犯罪的作用,对于新老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中产生的税负不公等政策不完善之处需要及时调整,只要吸纳劳动力就业达到一定比例,应该给予相同的税收优惠待遇。对于其他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漏洞之处,要及时调整和改进,以保证税法的公平性。

3.2 实行普惠制,惠及所有失业人员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目标应当惠及所有失业人员,把税收政策用来作为促进就业的调控手段,实际上是政府向失业群体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任何失业者只要符合享受这种公共服务的条件,都应当有权或有可能享受。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条件的可实现性和平等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失业者都可以平等地实现这些条件,不应存在排他性。至于在实施税收政策目标时财政的承受能力问题,关键是税收扶持的标准或程度的确定。只要根据社会总体的失业状况和财政的承受能力来合理确定扶持的力度,就不会有大的问题。

3.3 扩大优惠税种范围,加大再就业税收激励的力度

扩大下岗再就业中优惠税种,建议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给予增值税减免;另外,对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既然在税收管理上比照个体工商户进行管理,同样在税收优惠中应给予其与个体工商户相同的待遇。

3.4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目前,我国多数学者主张以家庭为所得税纳税单位,在费用扣除时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状况,包括婚姻、赡养子女、老人等情况,允许子女抚养费、子女教育费、老人赡养费等纳入税前费用扣除项目。实现相同收入家庭缴纳同样的个人所得税,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一方面,使大多数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有所提升,这将激励失业人员更加努力的去寻找工作,从而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成本间接下降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将增加,进一步对就业起到促进作用。

3.5 开征社会保障税

弗里德曼的“心理预期”和托达罗的“收入预期”等理论,说明人们的心理预期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能避免人们在失业时由于经济状况恶化而做出过分消极的心理预期,避免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抑制消费和社会有效需求。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征税的方式筹集社保资金,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社保资金,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与社会化程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心理预期,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此外,从国外的税收实践经验看,征收计划生育税、人口出生调节税等,也是改善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春成.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1(5).

[2]蔡防,都阳.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