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1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化;途径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现代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幼儿教师专业化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职前教育、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探讨这三个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对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一、职前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职前教育主要指师范教育,一般由幼师职业中专和师范大学实施。其发展途径主要有:
1.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幼师教育不仅要提高“学历”还要提高“学力”。为了使教师队伍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目前两到三年的师范学院文凭正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三到四年的学士学位以及硕士学位教育。但是澳大利亚KenGannicott教授和DavidThroaby教授在《教育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效率》中曾谈到:“至今没有证据表明教师资格水平的提高能导致教和学效率的任何提高。”由此可见,形式上提高学历水平,专业化水平未必能够随之而提高。所以,幼师培养不仅要在形式上提高学历,还要在素质上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校教学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完善幼师实习制度。职前教育要促进学生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的发展。但是,我们常常过于强调学科的学术性与专业性,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专业技能教育。对于完善幼师实习制度,我们需要明确教育实习的地位和作用及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固定的实习场所;设立专门的实习辅导机构,制定合宜的实习时间与计划。
3.健全幼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霍姆斯小组曾在《明天的教师》中指出,要严格掌握师范教育的毕业标准和教师录用规格,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当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试图建立由教师的学历制度、执照制度和职务晋升制度组成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我们只有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注重对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查,对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幼师专业化的质量。
二.入职培训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西方许多国家已把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加以规范化、制度化,并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人职教育课程和模式,从培训主体上看有导师制、岗前集中培训模式和学校中心模式;从培训方式上看有集中培训和分散培动I模式。以美国为例,现已基本形成了由定向课程、支持和辅助、训练课程、评价等四个环节构成的新教师人职培训模式。
我国人职培训通常以师徒帮带的教学活动形式来进行。目前,人职培训又有了新模式即微格培训,指通过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对准备成为教师或已是教师的人,提供一定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三、在职教育阶段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幼儿教师在职教育是对具有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在职幼儿教师所进行的再教育。
1.幼儿教师在职进修
在职进修是幼儿教师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对其自身来说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在职进修一般有全日制脱产进修、部分时间翻半脱产进修和业余不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也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有课程学习与编制、学科会议、专业讲座、研讨会、示范观摩课、展览活动和参观等。定期参加在职进修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也大大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园园本培训
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基本组织形态是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共同体。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是开展园本培训的三种基本力量。为了结合好这三种力量,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式。
(1)行动研究。即为弄清课堂上遇到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育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共同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要求幼儿教师从自身教育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来促进其专业成长。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采取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所以极其适合幼儿教师使用。
(2)反思性教学。即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是建立在实践一反思取向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专业成长是要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再反恩中澄清概念和问题,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行动方案,从而实现自身的提升和专业上的发展。通过反思,幼儿教师能够对保教行为中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研究,矫正有失偏颇的教学行为,引发更有价值的思考与行为重建。
四、对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思考
1.目前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两个独立的阶段,这就人为地割裂和孤立幼儿教师成长的连续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连续过程应该是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逐渐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一体化”不仅指的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一体化,还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一体化;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2
大专升本科的途径
统招专升本
“普通专升本”招生是指具备大学本科办学资格的高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以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的大学专科应届毕业生为招生对象,通过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专升本”统一考试进行录取的本科招生类别。普通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以专科为起点。选拔对象为列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经省招生部门按规定程序正式录取的、本省各类普通高校的专科三年级在籍学生(普通全日制统招入学)。四种方式中,获得本科学历难度系数相对最大。
自考专升本
经获得了专科文凭的学生或者在读大专生,通过自考的方式拿到本科的毕业证。自考本科是我国基本高等教育制度之一,成绩合格后由主考学院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联合颁发大学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条件者由主考大学授予学士学位。
成人高考专升本
专科毕业后,离开学校后,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考试,每年与成人高考同时报名考试(每年10月期间),最后颁发的学历是成人本科学历(有学位)。 毕业证盖所学习高校章,证书上显示”成人教育脱产或函授”字样,国家承认。
开放教育专升本
开放教育是由取得教育部学信网可查的专科文凭学生自主报名,由开放大学自己组织入学水平测试,以网上学习和集中面授两种授课形式的新型成人教育模式。
网络教育专升本
网络教育,门槛低,学习方便,时间自由,而且网络教育也是国家一种高等教育制度,其性质大体和成人高考差不多,也是需要入学考试,但区别是学校自己命题和阅卷,分春秋季招生。
目前,国家十分鼓励以网络学习为主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学习形式,古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通过远程教育提升自己的学历,增加知识深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远程教育更适合在职进修学历提升的人群,所以大专考本科选择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是非常好的途径。
成人专科升本科有用,成人教育本科学历受国家认可,学信网可查,与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有同等效力,而且,本科学历肯定是要好于专科学历。
目前,我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都是按照学历定工资,本科工资比专科工资高一档次,较规范的企业也是按学历定工资,如在苏州、上海、深圳等地外资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上班,本科以上的奖金和提升机会都比专科相对多一些。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3
关键词: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时下,在职审计人员每天忙于日常工作,往往缺乏“整”时间去学习,有时不免有“知识老化”、“书到用时方恨少”之虞。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新问题、新方法、新制度大量涌现。在职审计人员不能对已有的知识“坐吃山空”,而应有一定的危机感和相当的进取心。《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第十一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遵守审计机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参加审计机关举办或者认可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活动,学习审计、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新知识,掌握与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计算机、外语等技能。第十二条规定:审计人员要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应当达到审计机关规定的时间和质量要求。同时《会计法》第三十九条也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这些规定说明,审计人员自己要有意识地“充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时俱进。学习的方法可以根据主观、客观情况而定,但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自学不辍,知识储备积沙成塔
要想给自己的知识储量“扩容”,自学是最简便易行的途径。由于环境的限制,随时聆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不太现实,这就必须要养成自学的习惯,经常看一些与专业有关的书、报刊。自学贵在自觉,要有意识地给自己制造一定的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捕捉与专业有关知识的新的进展情况和闪光点。应订阅若干种专业报刊密切关注专业的发展,与时代同步,注重自我积累。在当今网络媒体日渐发达的情况下,应多从一些财经网站上浏览最新法规条文,阅读专业文章,掌握专业发展动态。我国已经加入WTO多年,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多学学英语,对将来开展工作肯定会有帮助。特别是如今的电视、广播等媒体播放的英语节目日渐增多,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后续教育,及时更新专业知识
为了提高审计人员水平,各地每年都组织所有在职审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聘请专家学者讲授最新的审计、财会法规以及实际运用,在规定的学时内,集中学习专业知识。因材施教、“速成快餐”、“短平快”的培训方式,既有审计法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可操作性强的培训内容,又有审计风险分析、证券投资等亟待提高的强化内容,这对广大在职审计人员来说也是有效而实用的。因此,对于在职审计人员来说,若想提高专业技能,必须重视后续教育。
三、培训研讨,开阔思路
一些中介机构(如内审协会)、软件公司、专业网站等有时会组织专题性质的(如审计信息系统、财务审计工作案例分析、产权管理等)培训和研讨会,这种研讨会让不同行业的同行们聚在一起,聆听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作讲座,听到精彩处不免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时会在讲座后,大家济济一堂,对相关问题各抒己见,多角度、全方位地阐述相关问题,在交流讨论中集思广益,把带有自己行业和单位特色的问题及观点拿出来,这样就会开阔与会者的思路。由此可见,参加培训研讨也是提高在职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一大方法。
四、考职称,以考促学
考职称(包括初级和中级)可以说是财会行业的一大特色,每年参加考试的大军可谓蔚为壮观。考试难度虽说不是太大,但要想轻松过关,也非易事。况且现在会计内容、经济法规更新较快,需要花足够的精力去理解、消化。由于报考者的工作岗位不同,对平时工作范围中涉及不到的内容更要悉心钻研,拾遗补缺。准备考试期间,要工作、学习以及家庭兼顾,当然会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在拼搏备战的过程中,把压力变为动力,系统的专业知识会入心脑,对以后的工作将有潜移默化的帮助。即,通过职称考试促进专业学习也是在职审计人员提高专业技能的一条途径。
五、考资格证书,无限风光在险峰
如今,在职审计人员中报考注册内审师、注册会计师之风盛行,甚至吸引了许多非审计、会计专业的人员也加入到考CIA、CPA的大军中。在职审计人员考出CPA后,即使不加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被认为“含金量”颇高的注册会计师证书,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另外,在职审计人员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相当踊跃。值得注意的是,考“洋”资格证书也正“西风东渐”。比如,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在中国的学员逐年递增,这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的国际大气候是不谋而合的。而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无疑会促进在职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其提高专业技能的很好路径。
六、考学历,读在职研究生、在职MBA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工学结合实训教师人才培养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实验、实训、实训是三个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是完成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重要力量,这要求实训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也要为学生做出表率。本文针对国内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现状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的几点建议以及相应的措施或途径,以供参考。
一、加强实训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
“国以教为本,教以师为本,师以德为本。”师德是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根基,师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何为师德?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的概括,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体体现。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越来越为广大高职教师接受,使得高职教育教学在时间性、空间性和开放性上越来越不同于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教育教学。为此,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师德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不仅在课堂上做到为人师表,在课外和校园外也要做到为人师表。但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不良社会风气,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对待奉献与索取、理想与实惠、奋斗与享受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高职实训教师没有相应的技术职称,仍沿用实验师、工程师等中专或企业职称系列,而且职称系列偏低,没有正高级职称。这样,实训教师队伍就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在很多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仍然还是“教辅人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实训教师的思想波动。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实训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职责,加强实训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势在必行。实训教师队伍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对策如下:
1、领导深刻理会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转变高职院校实训教师“教辅人员”的身份,激发实训教师队伍的主动性。
2、结合目前高等院校定岗定编制度,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适度调整学校岗位聘任制度,延伸出实训教师“正高级职称”系列,并给与一定的校内津贴,提高实训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3、加大实训教师队伍教学评价力度,强化实训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意识。
二、加强实训教师队伍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工作
一直以来,在高等院校实训教师的身份只是“教辅人员”,实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设备维护与管理,从而使学校实训教师招聘条件,特别是学历条件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训教师队伍专业理论水平。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主体课程,实训教师逐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训教师队伍的“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但同时,其“专业理论水平相对较弱”的缺点也凸显出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教师队伍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高职院校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实训教师队伍通过不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具体途径包括:
1、加强学历学位教育,提高实训教师学历学位。在职学历学位教育,是目前提高实训教师学历学位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接受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的实训教师必须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使得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任务相对较重的实训教师的学历学位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实训教师专业理论水平。这需要高职院校制定相应政策,从时间上保证实训教师的学历学位教育质量。
2、鼓励实训教师形成一种学术讲座氛围,使实训教师在准备、进行学术讲座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学术理论水平。
3、鼓励实训教师积极参与或主持各类科研课题,使实训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强化自身的专业学术理论,提高自身专业学术理论水平。
三、不断提升实训教师队伍职业技能
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是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而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是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的主要指导者,为此,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职业技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前,实训教师大都直接来自普通高等学校或本校留校,毕业后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来源单一,客观形成了多数实训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偏低的现实。而且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主要按照教学地需要进行重复性的指导工作,职业技能得不到充分地锻炼与提升。以数控加工实训指导教师为例,在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学生加工的零件为有限的几种典型零件,没有严格的精度要求,而且为了降低教学成本,大部分职业院校使用的加工材料为塑料或铝块。这样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在加工工艺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就更加不可能在加工工艺有较大的收获。为了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途径有:
1、从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师。这一点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也有所强调。
2、根据需要,制定鼓励政策,选派一部分实训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质性的技能训练。
3、结合学校实训设备情况,与企业进行联系,争取企业订单,从而在订单完成过程中锻炼实训指导教师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燕晓燕,郭庆祥,王立,等.新时期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建设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1):24-25.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双师型;一体化;职教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86-03
世界技能大赛(worldskills competition),作为职业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竞赛”,展现着当今世界各技能强国、制造强国的主流先进制造技术。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技能精英角逐竞技、展示技能的赛场。截止到2013年,世界技能大赛共设立了六大类共计46个比赛项目,其职业标准分类、相关技术规范对我国的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职业技术发展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国由于受苏联职业教育体制影响等历史原因,尽管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工厂,但职业教育和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一直存在差距。可喜的是,我国于2010年10月正式加入了世界技能组织(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成为第53个成员国。这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国际性技术技能交流平台,观摩学习先进技术,借鉴制造业强国、技能强国的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技能培训和开展技能竞赛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宣传中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成果,扩大中国在世界制造业、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乃至竞争力。
与此同时,目前在我国众多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一体化”教学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教学发展趋势,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目前,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迫切需要既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操作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本文从德国、英国等世界技能大赛强国及高技能国家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入手,对比我国目前“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过程,分析并归纳“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途径。
世界技能大赛强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以制造技术领域为例。近几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的强国,主要是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等几个制造业强国及地区。现以德国和英国为例,分别予以分析。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德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紧密互动。按照“双元制”教育资源配置,其职业教育分别在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或企业中进行。与之对应,其教师分为职业院校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及学校之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实训教师(ausibilder)。其职业标准从刚开始的初级工手工操作一直到高等级的高新技能、管理知识;在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的开设规定了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根据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和《实训教师资格条例》,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实践课教师、理论课教师,还是教育培训机构的实训教师,在入职之初均需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及认证,学习职业教育学知识,通过师傅或技术员培训学习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并获得专业资质。尤其是实践课教师和实训教师,除了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之外,还需接受严格规范的专业技能训练并通过认证。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不是过于突出,但也需要在专业对应的企业实习一年及教育实习两年,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并获得实际操作、授课教学等经验。除此之外,上述三种教师均须在入职后持续地参加继续教育,提升专业能力并学习新技术、新技能、新规范。
德国职教师资培训机构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场所通常安排在一起,并与企业或者社会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理论、实践可以灵活转换,遇到的理论问题可以在实践中演示验证,实践问题可以方便地进行理论探讨并加深理解。上述形式可以较为有效地确保受训教师的“一体化”能力,培育“双师型”师资。
(二)英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在英国,采取了大学、职业学校、企业“三方参与”的方式:教师在大学接受教育获得学位及教师资格,在职业学校教育实习获得教学经验,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最新技术并获得职业技能。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包括了职前培养、入职辅导
和在职进修“三段融合”培训体系。
在职前培养环节中,学校本位的职教师资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和继续教育教师。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的总体模式是:在大学接受教育——获得学历、学位以及教师资格证书;通过在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实习——获得教学经验;通过在企业工作——获得技术与管理技能。而在继续教育阶段,年龄较长的教师由于来自一线工作岗位,已经具备专业经验和熟练技能及其他领域的培训经验,校方鼓励他们获取教师资格认证并提供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
入职辅导主要针对新获证、新入职的见习教师开设,辅导期累计需达3个学期,并在5年内完成,由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的帮助以及与其他同事交流学习,实现反馈辅导。促进新任见习教师在教学及专业方面不断进步。辅导期间,每学期末由学校进行考察,形成书面报告并在上级教育部门备案,以此作为是否正式聘任该教师的主要依据。
在职进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在职进修。类似于入职辅导,由在职教师提出申请在指定的培训学校任教,从而得到教学法、相关能力培训和提升。二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在职进修。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工作,由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受训教师聘用、晋升职位及确定工资的依据。
可以看出,在德国、英国的职业教育中,尽管没有专门的“一体化”或者“双师型”这些一一对应的概念,但其职教师资培养途径非常合理,包括入职前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引入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在入职后的在职学习中,通过指定教师辅导,入职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一体化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通过不同途径、多样化的培养及认证,使得职业院校教师成为拥有较强“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及相关探讨
将德国、英国的职教师资培养途径与目前笔者国内优秀“双师型”教师个人成长经历进行比较,二者职业生涯中存在如下共同点:(1)教师入职前,接受过系统的技能学习及认证,已经是较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即核心技能——操作技能的获得。(2)有较长时间在企业一线工作或实践岗位教学的经历,即基于操作技能之上获得实践经验。(3)成为高技能人才并具备实践经验之后,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及(职业)教育学、(职教)心理学学习及后续辅导,在基于技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理论知识的获得与提高。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教育体系,培训和学习方式、途径都不尽相同,但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似,可以大致归纳为“核心技能的获得实践经验的获得后期理论知识提升”三个阶段,如下页图1所示。
值得指出的是,技能的获得,除技能学习能力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外,还存在特定的学习年龄期。一般说来,个体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期间是20岁之前的青少年,技能学习效果最好,一旦超过这个年龄,不但学习技能的效果不理想,实践中实现起来也相当困难。也就是说,对于“双师型”人才培养而言,除了入职前后在企业一线或者实践教学经历、乃至后期的理论学习深造、教学法学习等管理层面可控因素之外,首先需要个体具备较高的的技能学习能力,而且应在年轻的“黄金时期”获得足够多技能。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尽管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由于对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晰,在具体实施上存在着不科学、不符合规律的做法。如部分职业学校片面追求学历层次,将新任教师的招聘条件定位为硕士毕业生甚至博士生,或采取“先招聘高学历人才,然后加以培训技能”的做法,试图对招聘的硕士毕业生或博士毕业生培训技能,培养成“双师型”师资。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一方面混淆了“技能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的界限,将硕士、博士这样的科研型人才用于其本身不擅长的操作技能领域,造成了人才及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目前国内大部分硕士、博士毕业生并不具备较高技能、甚至技能学习能力较差这一客观情况,即便入职后有技能培训和企业顶岗实习,这种不按照客观规律、将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企业实习以模块的方式进行简单叠加,最终收效往往不尽
人意,徒浪费宝贵的人才和相关资源。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院校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利用其独有的单独招生渠道,从优秀的技工学校毕业生中招生,再进行系统的本科四年理论学习和教育学教学法培训,各个培养环节较为符合“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途径要点,贯穿了从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教学。虽然短时间内不足以完全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界对“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需求,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关人才匮乏的危机,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双师型”和“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和教学法学习在任意个体上的任意堆积或叠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是由特定受训人群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序下就特定内容展开学习才能造就的高级人才。在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之后,我国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方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的差距再次体现了出来。希望以每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为抓手,以备赛、参赛为契机,以国际水平的技能竞赛带动我国的技能竞赛,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最终稳步推进、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持续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saunders,r.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rns based adoption model [j].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2,56(2):182-204.
[2]guthrie h.the issue of cert iv tae [j].training & development,2012,39(1):8-010.
[3]smith,e.a rich tapestry:changing views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qualifications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1[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5,33(3):339-351.
[4]张瑞,徐大真,张玉洲.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离金牌有多远[j].职业技术教育,2013,727(21):26-29.
[5]陈凌,邓志军.英国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46-149.
[6]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5(9):33-35.
[7]宋洪霞.英国职教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职教通讯,2006,30(2):33-35.
在职学历提升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优化 民办高校
0 引言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以教师为本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市场经济下,民办高校类似于企业的运行机制,彼此之间有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获得更多的生源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惟一途径。为了进一步开发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的潜能,高层决策者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人视为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来取代资金和物质资源的投入。“以教师为本”的基本涵义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和目的,其基本要求就是把教师作为民办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积极态度和思路,“以教师为本”的主体包括高校及其管理者,但具体的实施主体则是高校及其管理者。由于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和其他诸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管理者坚持“以教师为本”是最重要的。在高校中“以教师为本”首先应当是以教师的能力为本,仅仅强调“以教师为本”是不够的,还应突出强调以教师的知识、智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本。本文主要针对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管理优化对策。
1 优化管理结构
我国民办高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的比例过高。虽然总体上人数较多,但真正在教学岗位的人员相对少些,出现这种情况的民办高校应首先确定是管理人员过多还是教师人员过少。如果人员总数已经达到规模,则高层管理者应对行政、后勤臃肿的机构进行精简,采用淘汰制对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取舍。如果是教师资源不足,则应面向社会、面向公办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进行公开招聘,抓住就业难的时机,提高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民办高校教书,同时招聘应遵循公平、公正、因事择人的原则,而不能不惟专业只惟学历的错误态度。
2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不仅与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等表层结构有关,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队伍的知识、能力等深层结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任务,教学课程体系向综合化发展己成为大的趋势。然而,现行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存在着知识面窄、学派单一、知识老化现象。许多教师对专业之间相互渗透不感兴趣,文理科之间甚至相互排斥。一些新兴专业、边缘专业的教师数量不足,有相当多的教师外语、计算机水平不高。教师队伍现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人力资源知识结构优化是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多数民办高校定位于职业技术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最大的区别就是“双师型”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聘请行业中的技术能手担任。如果学校担心来自行业中的人没有教学经验,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学校可以培训他们。更多的民办高校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这时专业教师可能不胜任,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双师型”教师,使其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实践技能知识,这对于民办高校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老教师的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参加培训等方式培养青年“双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既进行学历学习,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拓宽就业的渠道。
3 优化教师年龄结构
高校的年龄结构应以中年教师为主,中年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老教师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年轻教师可塑性强,是学校的未来,也不可缺少。而我国民办高校目前的情况是,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多,而中年教师严重缺乏,致使年龄结构十分不合理,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学、科研的活力,体现出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一般认为:教师的平均年龄以不超过40岁为宜,其中教授、副教授的平均年龄就分别控制在50岁和40岁之间。
优化年龄结构的途径:①严格控制离退休教师的聘用。民办高校中公办高校的离退休老教师的比例较大,长期以来由于民办高校不具有吸引优秀青年教师的条件,离退休教师的聘用成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很大一部分。由于这些人的年龄普遍偏高,导致年龄结构不合理。高校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设定其再退休的年龄,如规定老师70岁一定得退休的年龄下限。②重点资助最佳年龄区。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对教师教学和科研的最佳年龄区(一般在25一45岁之间)给予充分的支持,包括工作上、生活上,教学上和科研上,让其充分发挥其潜能。
4 优化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反映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他们的基础训练水平及发展的可能性。根据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资源情况来看,学历结构可以遵循:需要有个别的专科生,以承担机房、实验室等的管理工作,主讲教师队伍应由部分本科生和大部分硕士学位研究生组成。教育部于2005年提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科研型高校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教学为主的本科高等学校达到60%以上;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达到30%以上。综合以上结构要求,民办高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应介于35%一6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应在15%一20%之间)。民办高校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的教师数量近几年才有逐步上升的势头,但按照合理的学历结构而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优化学历结构的途径:①注入新鲜血液:民办高校可通过从公办高校补充优秀毕业本科生、研究生,并尽可能地吸引留学回国人员、以高薪向社会公开招聘高水平教师。②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提升:民办高校的在职教师中,尤其是工作较早些的青年教师学历普遍不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为这些教师提供在职提高学历层次的机会。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在经费上有一定的支持。③提高高学历教师的待遇:外聘的优秀博士、硕士,或者在职攻读博士、硕士的优秀教师,在待遇上要有所倾斜。学校可考虑提高这部分教师的工资待遇,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启动经费,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5 优化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所具有的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组合。专业技术职称与组织的技术含量紧密相关。高校作为一个学术型组织,教职工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结构应高于社会其他组织群体。民办高校的职称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