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文1

近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贯彻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新闻会。据悉,山东现在学校里面“小眼镜”“小胖子”较多,其中,超重和肥胖率达24.01%,近视率达58.66%。

山东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10位

“根据2018年山东省体质健康抽查复核和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率依然较高,为24.01%;总体近视率为58.66%。”省教育厅总督学邢顺峰表示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增强青少年体质,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2017年排第12位,2018年排第10位。”邢顺峰表示,根据2018年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在肺活量、速度、耐力、柔韧度、爆发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但体质健康水平较低,优秀率仅为2.07%(良好率为15.46%)。

邢顺峰表示,根据教育部的抽测,山东学生体质健康综合指数,2017年排第12位,2018年排第10位。从全国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邢顺峰表示,下一步,我省相关部门将从健全促进学生健康工作机制,补齐学生健康工作短板和完善学生健康保障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保障健康山东行动主要指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的是,我省正进一步健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机制。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在全国率先采取“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的方式确定体育科目成绩。体育科目成绩分别计入学生中考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高中和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制定《山东省县域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办法》,将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状况列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列入各级教育部门业绩考核指标,列入学校校长工作考核指标,列入教育督导检查指标体系。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文2

关键词:代际沟通;逆反心理;全面评价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父母家庭的影响也绝不能够忽视。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才有可能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良好环境。目前有些家长把目光盯在了学校教育上,完全忘记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影响,或有些父母虽然了解家长的责任所在,但教育方法陈旧落后,没有适应当今青少年发展的客观需要,种种现象都暴露出了家庭教育方式的不足,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课题。

1加强代际沟通,注重感情交流

家庭中的两代人由于年龄、社会经历的不同,在心理、行为、价值观、道德观以及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差距,人们把这种差距称为“代沟”,以表示两代人之间的不同。家庭中代沟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且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可能更为明显。但是做父母者不能任由“代沟”的进一步拉大,应尽其全力努力缩小家庭代际之间的差距,加强代际沟通。首先应该承认彼此之间的差距。其次要经常互相沟通,避免“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产生。只有沟通才能相互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再次,要抱着正确的态度进行沟通。要学会从对方的视角思考问题,尤其是做家长者,由于阅历、心理、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更要主动地学会从子女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最后,就是家长要逐渐学会采取折中和包容的态度解决问题。父母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子女,要学会在互爱的基础上,对于非原则性问题要相互迁就。至少可以部分的采纳子女意见。家庭是充满感情的地方,家长和青少年之间的沟通要以情感交流为坚实的纽带,尽量避免生硬的说教。父母要与子女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父母应常与子女交谈,一起做游戏、共同郊游等。通过一定的家庭活动增进相互感情,同时掌握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家长和子女保持深厚的感情和及时的沟通,了解青少年成长的真正状态,是实施有效家庭教育的关键。

2重视心理健康,正确对待逆反心理

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比较沉重,中国家长中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大有人在,无形之中也给孩子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其实青少年的成长,学习成绩虽然重要,但是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更为重要,尤其是心理的健康与否是当今做家长者不可忽视的方面。父母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当表现出所谓“逆反心理”的时候,家长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孩子们的“逆反”,防止造成心理问题的出现。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是逆反,只是因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畅造成的。可能是孩子说了一句话,家长觉得不满意了,就大声教训,孩子受到刺激,也变得大声对抗,或以沉默对抗,或以反叛行为对抗……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就形成了反叛。再者,有时孩子不满意父母的某些行为,但又不便说出来,便会以行为来表现自己的不满。另外,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关系。有的家长教育方法过于专制,总是以命令的口气与子女说话,要孩子顺从一切,这类家长若是碰到个性温和的孩子,可能就会顺从父母的权威,若是遇到个性刚强的孩子,则会反弹。反弹的结果,便会形成所谓的逆反行为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A•马尔库沙认为,教育的伟大艺术与普通教育技巧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善于准确地把握分寸。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是减少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孩子若有少许的叛逆行为,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认定孩子开始变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的关怀他。到了一定阶段这种叛逆的行为一般会自动消失。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用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子女的反叛。青少年在反叛的时候,言语和行为常常如急风暴雨,难以自控,但家长却一定要冷静。尽量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对青少年不恰当的行为,家长应开诚布公地说出来。注意:一定要针对具体的行为,轻易不要对孩子的人格做出负面评判,否则会造成孩子的防卫心理,使其不甘心认错。对待孩子的一些问题,家长最好是进行引导而非教导,启发青少年自己进行思考。

3全面评价,善于发现优点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文3

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对于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重塑中华民族的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音乐鉴赏教学这一途径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是音乐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1 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荣辱观”的必要性

1.1了解“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树立要求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

许多地区和学校都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高中音乐鉴赏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学习了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高中音乐鉴赏课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他们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与社会大环境的考验,如何在困惑中进行正确的抉择?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1.2音乐鉴赏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其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

1.2.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音乐鉴赏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学生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应该是准确地辨别事物的本质,有正确的荣辱感,更主要的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现在在学生中间存在着许多消极的审美视角,有狭隘的个人主义审美观,有消极的颓废思想,有功利主义世界观,甚至有奇怪的“暴力”倾向。鉴赏音乐可以明辨是非,可以荡涤灵魂,但是如何听赏音乐并从音乐鉴赏中取得借鉴,音乐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必要的。

1.2.2倡导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的传承是音乐学科的重要义务和功能,而荣辱教育恰恰是对中华美德的传承与解释。学生在鉴赏音乐过程中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美德与正义,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音乐鉴赏是理性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概括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音乐及相关艺术形式中总结经验并得到借鉴。音乐鉴赏也是感性的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有冷冰冰的听赏,这样会失之于客观,缺少人的参与的音乐鉴赏是机械的。而学生在参与学习,感悟音乐的过程中,就是进行荣辱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要成为引导者。

2 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的可行性

2.12008江苏高考方案的出台,为“荣辱观”教育提供有利契机

2008江苏高考方案的出台,是高中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方案规定,“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包含于“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的审美与表现能力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2008江苏高考方案的实施,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关注自身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也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为作为思想道德素质核心的“荣辱观”教育提供了契机。

2.2时刻注重“荣辱观”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

音乐鉴赏新课标更加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与音乐鉴赏的教育功能,并与现实紧密联系,对学生而言有一种亲切感。尤其是一些重要内容可以展开大的讨论,例如,在鉴赏“人民音乐家”这一专题时,可以结合社会对“左翼音乐运动”的相关评价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就要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家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不屈不挠、精忠报国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这就是“靡靡之音”无法达到的精神境界。在这种扬弃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荣辱有一种最直观的认识。

2.3注重思维记忆的“弥漫性”,坚持“润物细无声”

思维记忆有强烈的“弥漫性”。例如:一首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老鼠爱大米》,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听到这种旋律,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会演唱它了。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荣辱观”教育就是要强调它的弥漫性,反对一曝十寒,许多爱国主义教育,都不是喊口号能完成的。不需要每节课的生搬硬套,需要的是经常性的灌输。

如听赏《黄河大河唱》时,可以想到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等等。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道理后,“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爱国主义教育就顺理成章。

2.4反复的刺激,形成记忆知识能力的不断转化

理论倡导容易,实际践行困难。往往是触及灵魂的感动,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会在关键时刻体现出良好的教育成果和完善的“荣辱观”教育。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对典型音乐作品和典型音乐人物形象进行教学。

育人与育才的有效结合,才能根本扭转教育的偏差。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中“人文教育”的中心内容。在新教材中,很多方面体现了“荣辱观”教育。因此,在具体教学目标里,要强调重视知识生成中的人文背景,重视情感教育的价值观,使学生由记忆上升到知识,由知识转化为能力。

3 音乐鉴赏教学中树立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前瞻性

3.1以小见大、抛砖引玉,倡导多种学科帮助学生树立“荣辱观”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渗透“荣辱观”教育,而在历史、语文、艺术、劳技等多种学科均需注重学生的此类教育,高考这“无形中的指挥棒”更是时时处处倡导“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这种有利于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导向,笔者将全力支持,并始终坚信:未来的教育,将培养出更懂得“荣辱”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2用音乐荡涤灵魂,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文4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为了让学生学好,首先必须使他们好学”。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改革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明确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的转变,是开展趣味教学的基本前提。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以升学和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学,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很不全面,明显违背科学规律。

(一)是会导致教育面向少数学生。教师会重视少数应试成绩好的尖子学生,而广大应试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会沦为教师“恨铁不成钢”的怨恨对象,难以得到应有的关心,甚至会因“拖后腿”而被轻视或抛弃。

(二)是偏重智育,会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会导致教学活动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为了提高分数就不得不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做超量的练习,造成学生精神疲惫,思维迟钝,以致厌恶学习。

(四)是传统考试制度,讲究标准题型,标准答案,忽视事物的多样性,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导致猜题、押题、死记硬背,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选拨人才,甚至会扼杀人才。

“应试教育”不符合党、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不可能达到教育所担负的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是开展趣味教学的严重障碍。因此,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出发,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开展趣味教学,实行素质教育。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优化课堂结构,实行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

(一)、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提起布什,伊拉克战争津津乐道,可是一旦早政治课却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时事新闻、生动事例提高学生的兴趣。时事事例丰富生动,和教材有一定联系。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讲政治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景,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外国人”,“未满18周岁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满18周岁,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中国人”,让其他同学判断这些角色中哪些具备选举资格。进行表演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其他学生感到新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开展“竞选班长”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知活动的客观要求。在教学中精选案例,以例说法,同时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搜集相应事例,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做到事理综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行统一是政治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不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并进而转化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议一议”等栏目,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报告,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

(四)、增进师生感情,敞开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之门。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样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感情联系着的。”学生成绩不好,不爱学习,主要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上的缺失所造成。教师要从感情入手,要有点“感情投资”,充分发挥“感情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实现心理相容,以信取胜,让学生们觉得自己摊上了个好老师。“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青少年学生尤其如此。我们要增强服务意识,只有教师热爱学生,从而学生敬爱老师,才会敞开接受教育的心理大门。

(五)、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教学活动。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启迪智慧大门的钥匙,使智力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为此,教师首先应有愉快的心情。在进入课室之前要驱散心中的不快和烦恼,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要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师还要重视每堂课的开场白,设计好每一堂课。开场白要以新颖有趣,能抓住学生心理,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为目的。在教学形式上要根据教材内容选定:抒情式、激疑式、助读式、定向式等。例如我在讲授《培养爱国情操》一课时,就首先播放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作为开场白,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文5

北京:孝敬父母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其中,首次公布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由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审美素养、个性发展等五个一级指标构成。五个一级指标都有进一步细化的内容,比如在思想道德方面,有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两个细化指标。在道德品质细化指标中,还进一步提出具体的相关指标,比如学生在爱国情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方面的认知和行为表现等。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年5月16日

四川:节俭成为人人实践的美德

在四川,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全面形成。四川省先后制定下发了《四川省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细则》《四川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从制度上堵住奢侈漏洞。在学校,把节俭养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用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党团日活动等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社区和家庭,把勤俭节约作为家风教育的着力点,勤俭节约内化为道德伦理、外化为行为规范,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四川还把勤俭节约纳入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引导人们在一言一行中培育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从一点一滴中“积攒”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5月29日

声 音

陈桂蓉:传统美德教育应制度化

当下,传统美德与我们渐行渐远,经济理性的观念不断侵蚀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左右人们判断、选择和决定的基本依据。福建师范大学陈桂蓉教授认为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宝藏,在当今权威弱化、信仰出现危机的社会转型期,以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国人,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并使其制度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制度化,就是国家运用公共资源和行政规则、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公民施加传统美德的教育和影响,使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获得最广泛的民族认同,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适度增设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二是加大社会公共体系宣传和践履传统美德的力度,纠正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各种偏向。三是在道德典范的选树上,积极挖掘其传统美德内涵,实现公民道德与传统美德的有机契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5期

调 查

11%中小学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下

5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数据显示我国11%的中小学校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之下,在学校纪律秩序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自主发展等软环境指标上存在突出问题。

研究首次提出了“学校心理环境预警线”概念,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100个区县、600多所学校的抽样调查,建构了“心理环境指数”,即是将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由低到高分为1-9级,调查发现1级和2级的中小学在学业、心理健康、学校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高风险,因此将2级设为“预警线”。虽然学校心理软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教师学历和职称等因素有一定正向联系,但每所抽样学校,对学生的“接纳与支持”“鼓励自主与合作”两方面均是学校心理环境的“短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23日

观 点

刘凌:加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刘凌在《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青少年的价值观包括主体历史方位感、社会规范意识、价值本位观念等,其中,主体的历史方位感构成了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社会价值、道德价值三方面。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其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还反映了其对实现“中国梦”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自觉程度。

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自身缺乏稳定、连贯的价值观,更容易出现价值体系的波动甚至出现核心价值观的迷失。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首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其次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重要平台。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在生活中培育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优势,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增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丁林兴:构建学校德育顶层设计

丁林兴在《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是当下学校德育的一种全新理念,是基于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德育各层次、各环节进行的系统、整体的设计。它对学校德育发展有三个意义:1. 为学校德育发展提供方向。建立在学校教育哲学基础上的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必然指向学校德育发展的未来。2. 为学校德育架构创设生态。它既为学生道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3. 为学校德育展开激活潜能。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结构性,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要将学校德育顶层设计转化为学校德育的实践,需要做好四个策略:1. 预设与生成。学校德育顶层设计首先表现为一种预设性,然而因为德育环境的复杂性、时展的变迁性、德育事件的突发性让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就具有可变性,因此,学校德育的预设与生成是互补的。2. 顶层与基层。它往往是由校长或德育校长完成,又将接受学校德育实践的检验。3. 整体与局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为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创造了条件。4. 现象与本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应处理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域 外

澳大利亚:重视学校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主要体现为九大内容:关心与同情、做到最好、公平与公正、自由、诚实与可信、正直、尊重、责任、理解与宽容。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强调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它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一整套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对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能力以及与人相处所必备的关心他人的能力,具体表征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注重学生的本体发展,强化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青少年综合素质评价范文6

一、教育创新既然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乃至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势必涉及现时甚至一个历史时期以来教育工作的整体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无疑是弃旧图新。当然,这种弃旧和图新必须是在深化教育改革进程中,通过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实践,在获取教育、教学成效的基础上进行的。所谓弃旧也并非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方法一概弃之,而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育理论、实践、成果层面上弃旧图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的教师,要审时度势、身体力行地参与这场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变革实践,这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进程中先期需要形成的共识。

二、任何事物的创新都具备与之相应的超前意识,教育创新更是如此

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新意识的学生。作为教育创新实施者的教师,理应探索21世纪新的课程、教材如何改革的重大课题;理应就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在实践层面上认真开展;理应在教育创新实践的进程中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并提升实践的进程中加深对新的教育理念的领悟,并提升实践者本身的学识和科研能力。

三、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的人格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成长成才极具感染力

自古而今名师的“个性”鼓舞和激励着众多学子成才就源出于此,前苏联一位教育家说过:“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此语很值得我们回味。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至关重要。但同时我们不能不想到,部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为教师的人格效应是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的先决氛围之一。而作为施教者,教师灰色心理、人际关系上心理问题、不良心理的自控能力不足,以消极的心绪从教是部分教师现时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排除这些“痼疾”,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某些教师热衷于功利,有悖于教师的人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教师群体是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创新的开展,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教师本身心理上的自我平衡,一些不良倾向将会逐渐消失。

四、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导者”

在全方位开放的社会里,创新被赋予了时代的内蕴,同时创新的时代又赋予了教师创新的时机。社会的发展,事业的需求、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去开拓,去创新直面素质教育、教育创新和改革实践的层面,置身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所赋予的时代使命与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形成强烈的反差。面对这一现实,这个群体的成员,理应以不同地发展自身的精神,以志在必得的决心,殚精竭虑地提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创新的变革需要,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创新的教师。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就必须成为自觉的终身学习者。

五、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行教育创新实践的层面上,亟需重视和实践的几个教育、教学问题

(1)以人为本的“尊重的教育”

尊重教育揭示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在营造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及其创造性。须知,被人尊重是任何一个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以尊重为切入点开展教育活动,无疑是事半功倍。

(2)角色的变化

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实践的发展,历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角色模式悄然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发表者转化;而学生,则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积极发展自身的知识撷取者转化。“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事实上就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在教育创新的实践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行为得以发挥。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历来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好学生和“差生”两种。但好学生并非都完美无瑕;“差生”也不是一无是处。从发展水平来说,差异总是伴随着个性发展而客观存在。因此,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由此出发,教师既当园丁,又当伯乐,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中,让好学生、“差生”都超越自己,这是教育创新的目的之一。

(4)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心是塑造健全的人格,而人格则是人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决定人的一生能否成功是否成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