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摊经济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摊经济前景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前景;能源效率
低碳经济的提出可以使中国的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对于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建一个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力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工能源的消耗,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低碳经济就是以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代替排碳量较大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以达到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目的,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 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到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低碳环保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到位,衡量一个企业是否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看这个企业的整个环节是否达到了减排、低碳的标准,而不能片面的评价低碳经济的概念。
2.2 低碳技术的发展落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低碳技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指标,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还不成熟,发展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技术难以引进,我国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制度,低碳技术的成果也难以推广,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我国的低碳运行制度的实施管理也比较落后,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达不到不统一,非标化相当普遍,人才的障碍也可以归纳为技术障碍的范畴。
2.3 发展资金的不足
低碳经济是以新能源代替旧能源,而开发新能源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对于我国的发展国情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现低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受到现实因素的牵制,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4 基础实施的障碍
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较大的改观,和我们提出的低碳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相比,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则差距会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的进程。
3.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探析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全球的减排目标,而且可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能源问题和经济危机充斥着中国实行低碳经济,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我们应该趁这个契机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点,而倡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正是最合适的选择,我国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谈论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以这个形势为发展契机,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以使自身在产业竞争和技术革命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我国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热潮,也正在积极地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号召,推进节能减排的前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低碳节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对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碳的排放量,不断发展绿色能源,优化能源的结构,实现能源的长期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因为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各项体制还不够健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还处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形势所趋。
结合中国的国情,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次,资源短缺问题也不断加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再次,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与能源利用相关的问题,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现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改善环境,创建一个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需要行政、法律的手段给予支持,达到行政、法律和经济三者的平衡。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需要在转型和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语
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与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良好出路,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形势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谢军安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地摊经济前景范文2
关键词:绿色会计;低碳经济;有效策略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发展,不但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各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建立新的绿色会计体系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此时代背景下正确迎面我国在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其解决办法是现今我国必须面对的一大话题。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以来,日益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发展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矛盾。大量的物质资源被开采利用,并一度呈现出枯竭征兆,人类的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重创,影响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开始被动摇。为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部分西方专家及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自此,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走入人前。
进入21世纪后,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环保问题上无论是支出和责任都有日渐提升的趋势。绿色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要求对其损耗予以补偿,充分彰显了其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优化产业结构、追求技术和制度创新、开发新型能源等手段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另一方面,我们了解绿色会计也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它们两者是互相依附、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相结合予以利用才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下找到正确方向。
三、我国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完善
现如今,我国的绿色会计工作仍然处于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不仅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经验,对于相关理论的建立也存在着较多漏洞,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如何核算,会计信息又当如何披露,甚至最终结论如何表现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
在我国的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缺少许多必要的准则和规范,致使我国的绿色会计信息供需存在突出矛盾,大多企业对应当披露的企业信息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掩耳盗铃的行为,真正敢于披露、自觉披露、真实披露的企业可谓少之又少。
(三)政府机构监管不足
我国政府对于环保方面的监管历来较为松散,一来由于相关企业基数较大,不好管;二来由于法律不够健全,管不了。政府对于部分环境敏感的行业也着实感觉力不从心。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改善,然而当目前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只能依赖环保部门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这显然远远不够。政府立法不健全,执法不严格纵容了企业普遍忽视环境问题。
(四)缺乏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我国从事绿色会计研究的多为专业学者,对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多数企业内部缺乏专业性人才,严重阻碍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步伐。
四、推到绿色会计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健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面对绿色会计发展现状,我国需要广泛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同时结合国情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查漏补缺,真正建立起一个满足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环境。
(二)修订及补充相关规范准则
面对绿色会计缺乏强制性规范的尴尬处境,这要求我国各政府部门要全面将绿色会计的核算、监督等“虚位以待”的相关条例以法律形式明文标出,并尽快制定补充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遗漏的各项制度。增强绿色会计在推动实施过程中的“底气”。
(三)政府加强监管力度
面对企业对自身经常存在对企业信息披露不全面、不真实的情况,政府应该大力提升监督力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共同作用加强对企业信息的审查与鉴定,保证应有的真实性、全面性。
(四)加大绿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空缺,我国需要加强对绿色会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投入,并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强化绿色会计理念,更新传统知识结构,积极鼓励从业人员参与绿色会计研究及探讨,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五、结论
绿色会计在当今低碳经济的背景显露出的作用日益明显,面对其在未来经济局面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我国政府都该及时行动起来,积极推广其理念,尽早完善相关规范,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及其认同感,相信绿色会计必能未来的世界经济条件下发挥其不可限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来,范艳.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3(17).
[2]由晓琴.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J].中国证券期货,2012(03).
[3]郭绍羽.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35).
[4]金莹.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地摊经济前景范文3
一、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增长质量状况分析
经济增长质量优劣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增长效率。经济增长是粗放经营还是集约经营,对于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很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表现为:扩大基本建设规模;依靠大量资金投入;依靠增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依靠经济规模扩张;追求产值速度和产品数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相反,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主要指标有:人均GDP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资本产出率等。二是增长的协调性。即在确保适度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社会总供需的大体平衡,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基本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各生产要素的效能得以较为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合理区间,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从而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指标有:GDP增长波动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尼系数等。三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即国民经济是否具备可持续增长的支撑因素、条件与环境,资源供给的可靠性程度等。主要指标有:主要能源供需差率、耕地面积变动率、每公顷农药、化肥施用量、国土面积沙漠化率等。四是增长的可循环水平。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其特征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主要指标有:万元GDP能耗、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三废”治理率等。由于受统计资料限制,本文仅据所掌握资料,对我省近年来经济增长质量状况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效率
1、人均GDP增长率提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全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300.1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43.32亿元,五年总增了243.19亿元,年均增加60.80亿元。人均GDP明显增加,2005年全省人均GDP达到10045元,比2001年增加了4271元。2003年,全省人均GDP达到8334元,实现人均1000美元水平。由于人均GDP增加,人均GDP增长率也不断增长,从2001年的10.3%提高到2005年的11.2%,标志着我省经济进入增长加速的新时期。
2、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加大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一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等于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加权之差。下表是根据索洛增长方程测算的我省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由上表看出,2001年,我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资本拉动,到2003年,全要素增长率为5.7%,2004年上升到7.4%,2005年为6.3%,说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加大
。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我省社会劳动生产率从2001年的2627元/人,上升到2005年的4570元/人,增加了1943元。说明我省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能力有了提升,也反映出近年来我省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有了一定改善。
4、企业效益明显改善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使全省工业经济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企业效益明显好转,我省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逐年上升,由2001年的3.32%上升到2005年的12.31%,提高了8.99个百分点。
5、投资效率逐步好转增量资本产出率是反映投资效率的经济指标,即投资与增量产出之比,这个指标的意义就是每增加1亿元的GDP,所需的投资额。这个比率越低,投入资金的效益就越大。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是1-2,我国是5左右。我省2001年的增量资本产出率是5.53,2005年下降到4.75,投资效率逐步好转。
(二)经济增长协调性
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良好GDP增长波动率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对波动幅度,计算公式为经济增长波动率=(本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上年经济增长率,波动水平越小越好。从2001年到2005年,我省GDP增速最高12.3%,最低11.7%,级差为0.6%,而全国GDP增速最高9.9%,最低7.5%,级差为2.4%,同时对GDP增长波动率通过方差计算,我省是4.8%,全国是80.8%,我省GDP增长波动率明显低于全国GDP增长波动率。
2、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为328.98亿元,比2001年增长78.8%,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整体财政实力的增强,为全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3、城乡居民内部收入分配比较合理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差距也有所扩大,但就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和农牧民内部收入分配而言,还是趋于合理。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2001年到2005年,我省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但农牧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在逐步缩小,说明我省新农村建设在逐步取得成效。
(三)反映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指标
1、能源由不足转向自给2001年,我省能源总供给小于总需求3.44%,2005年实现了能源自给,自给率达到了106.3%
2、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减缓近年来,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我省耕地面积变化较大,2001年至2005年耕地面积变动率分别为-2.62%、-2.5%、-7.33%、-8.19%、-2.38%,呈逐年减少之势,但2005年减少幅度减缓。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的减缓,为种植业的发展及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同时,林地面积2005年比2001年增长了7.3%,人工草地面积2005年比2002年增长了53.7%。
3、生态(绿色)农产品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化学农药残留在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造成人畜中毒;许多农产品也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遭退货,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而我省尽管农药、化肥施用量有所上升,但和全国相比,还是非常低的,2005年,我省每公顷农药施用量3.22公斤,全国9.45公斤,我省每公顷化肥施用量128.92公斤,全国366.52公斤,因此,我省生态(绿色)农产品仍占主导地位。
(四)反映经济增长可循环性的指标
1、能耗与全国水平存在相当差距我省万元GDP能耗偏高且下降幅度不够显著,与全国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2001年到2005年,全国的单位GDP能耗降低了6.9%,而我省的单位GDP能耗只降低了1.9%。
2、环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从空气方面看,2005年全省废气排放总量1370亿标立方米,工业粉尘排放量9万吨,分别是2001年的1.62倍和1.8倍;从水环境方面看,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19360万吨,是2001年的1.64倍;2005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49万吨,是2001年的1.76倍。我省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一直偏低,2005年为21.88%,比2001年只下降了0.4个百分点,可见,我省的生态环境承受着日趋增大的压力,经济增长的可循环水平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二、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由于我省经济增长质量在增长效率、协调性方面的提高,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工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省把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环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为重点,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拉长产品链条,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多策并举,全省工业经济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全省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拉动GDP增长7.2个百分点,比2001年提高31.3%和4.0个百分点,工业的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二)省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在全省三大需求中,投资需求较为活跃,消费需求相对稳定,省外需求对经济增长呈负拉动作用。省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1年到2005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17亿元,年均增长18.8%。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6.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3.1%,拉动经济增长10.0个百分点。2001年到2005年,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0.84亿元,年均增长9.9%,居民消费年均增长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4%,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三)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增长2001年到2005年,西宁市GDP年均增长13.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7个百分点;海东地区GDP年均增长12.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海西州GDP年均增长16.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这三个地区的GDP总量占全省70%以上,对全省经济增长起着强有力的支撑推动作用。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在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重要力量。2005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24.13%,比2001年提高了5.31个百分点。个体、私营、港澳台投资等多种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共同构成了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迅速上升的因素。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最具有活力的增长点。
三、当前经济增长质量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变化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01年到2005年,我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43.4%回落到39.3%,回落的原因一方面是我省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但第三产业行业集中度不高,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综合技术服务的企业明显缺乏,专业化程度和整体技术水平也不高,使得一些生产企业,依然处于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发展阶段,不仅制约企业自身发展,也影响了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成长。2001年以来,我省的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当年GDP和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从而使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2005年较2001年下降4.1个百分点。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省份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省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如邮电、通讯)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仍然发育不足。2005年,我省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6%,而具有发展优势的旅游业、计算机服务业及软件业的增加值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左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是影响我省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的主要成因之一。另外,我省第三产业中非营利业增加值比重过高,2005年达35%,而非营利业增加值的构成主要是劳动者报酬,从业人员以吃财政饭为主,规模过大,势必增加政府开支,加重财政负担,影响政府的资金投向,减少政府向公共产品的投入,影响资产使用效益,阻碍有效的资本积累和资产更新,从而影响各项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影响全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不突出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应该成为投入主体和应用主体。近些年来,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强度一直没有提高到应有水平,一方面缺乏技术平台支撑,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市场竞争的初步阶段,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势依然存在,缺少创新动力。200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256项,比2001年减少了22项,技术开发项目投入人员1893人,比2001年减少了789人,2005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仅为1.45%,比2002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及其经济规模优势不足,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
(三)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技术人才匮乏2005年我省总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为6.4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3.68%。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技术人才匮乏,对经济增长十分不利,因此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是实现我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凸显,差距在逐年加大。200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611元,相差4243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65元,相差5893元,扩大了165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1年的3.63上升至2005年的3.72。从消费来看,2001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469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1346元,相差3353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6245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2086元,相差4159元,扩大了80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大,生活水平差异明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突出,这必然导致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增长缓慢,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近年来,全省八个地区经济发展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快速增长,但地区间差异明显。2001年人均GDP最高的海西州和最低的海东地区相差13673元,到2005年扩大到27957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反映的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用区域之间人均GDP的标准差除以各区域人均GDP的平均值计算,值越大,说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2001年我省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为70.89%,到2005年上升到83.05%,上升了12.16个百分点。
(六)资源、能源供求矛盾加剧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攀升的过程中,当经济总量的扩张到一定规模,必然受制于能源的供给和资源的占有情况,供求失衡会使经济增长产生不稳定因素。2001年,我省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0.39,2005年达到1.84,万元GDP的能耗也处于高位。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化、重化工业化的步伐必然会受到外部的制约,使得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延续性面临挑战和威胁。同时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的治理能力跟不上,将严重恶化生态环境。另外我省环保产业发展滞后,规模偏小,技术水平偏低,企业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环保基础设施投资渠道窄,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不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对今后经济的持续增长将产生很大影响。
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建议
今后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工作全局,从资源配置效率、协调发展、可持续及循环发展方面入手,强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节能、降能,优化环境,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发达的服务业作支撑,因而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全省经济增长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第三产业发展环境。通过城市规模的扩大、集聚辐射功能的提升和城郊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推进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其次,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力度。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支持鼓励国家、集体、个体、外商等各方面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第三产业;再次,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事业单位,促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另外,还要进一步挖掘旅游业潜力,充分发挥旅游对我省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
(二)加快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新产品开发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我省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一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把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与资源拉动为主,转变为消费与技术拉动为主,由要素投入拉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拉动为主,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发展向速度效益型发展的转变。二是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资金、政策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支持自主创新,争取在一些能源、环境、农业、信息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的突破,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要通过增加投入,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和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三是要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四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非公有制和中小企业发展,为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提供支撑。五是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因此,首先要把基础教育的重心放到提高全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上来,尤其是贫困地区要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基础教育,提高和巩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率,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其次,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修养,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增加各行各业的专家、能手,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农民,为全省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重视农村建设转变,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切实向农村倾斜。二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三要加强规划,循序渐进,分类指导,不断探索和总结,走符合我省实际的建设新农村的路子。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要通过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五)加快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发展小城镇,通过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从农村来看,城市化进程能吸纳农业的剩余劳动力,使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提高农业土地的劳动产出率,城镇使生产力、人口、市场等集中,节约了居住、企业等占用的耕地,而且生产力、人口和市场在地理上的集中,节约了交通费用、提高了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的利用率,另外消费和市场集中也使商业经营有利可图,城镇中信息和技术集中快捷,节约了交易费用等等,这一切,都使城镇形成了聚集效应,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转变生产增长方式,从而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优化所有制结构一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巩固和强化国有经济的支配地位,通过布局调整,达到强化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增强竞争力的目的,使国有经济真正发挥其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二是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尤其要提倡和鼓励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18—和资本联合为主要形式的集体经济。三是更新观念,制定政策,优化环境,放手发展私有、港澳台和外商等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引导其向规模化、规范化、宽领域、高层次方向发展,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新的增长点。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省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西宁、海西地区领先优势比较明显,青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今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要加快西宁、海西地区发展,以经济实力和资源优势为支撑,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二是其他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引导产业布局,选准优势产业。同时,科学规划发展的空间布局,选准经济增长点,由点到面,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三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县域特色,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四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区域间相互支持的机制。在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加大对青南地区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我省生态环境恶劣而脆弱。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国策,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发展人工生态与保护自然生态紧密地结合起来,把中长期保护与解决当前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我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地摊经济前景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森林公园;森林旅游;低碳建设;森林碳汇;旅游方式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全球变暖的影响,低碳生活已经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国际低碳化的压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低碳化问题已经受到了各行各业的普遍关注,森林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搞好低碳化开发建设,以保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低碳运营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维护。
一、森林公园的内涵及低碳经济的兴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建设了张家界,这是森林公园在我国发展建设的核心标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森林公园的核心主体是森林资源,集成了良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向人们展现了地形、风貌、地质特征以及优质的生态环境,通过合理适宜的开发建造,以及科学有效的建造保护,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娱乐环境,并且还可以协助从事科普考察、知识教育等需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森林公园建设发展的速度更加迅速,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景观资源,满足人们休闲度假的需要。
二十世纪初,世界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加速度剧增,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气候开始严重恶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环境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其目的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正好与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及经济发展需求相符合,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森林旅游业是一种绿色环保产业,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坚持资源的适度开发与生态的深度保护相结合,特别是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二、森林公园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它通过低碳模式与低碳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进行理性认知后的一种理性权衡,是以更少的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低碳旅游发展实际上是气候变化、环境资源、政府绩效、科技发展、消费市场、环保组织、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在低碳经济理念的推动下,低碳旅游的改变也被提了出来,并且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在旅游产业的体现,是一种可以获得更高质量旅游体现和更大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发展方式,其实现途径是通过旅游碳汇机制推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及运用低碳技术等。2009年9月,主席曾在联合国气候论坛上宣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四项措施,内容包括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以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等。由此可见,森林公园作为一种保护森林生态资源、开展生态旅游的经营者,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森林公园必须要响应号召,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目标,为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承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森林公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基础设施衡量标准有待改善
现在很多景区评价标准仍然沿用传统的工业化标准衡量后工业化时代追求个性的旅游业发展。在评定5A级景区时,停车场要有多大、道路要有多宽,这些硬性的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合低碳型景区。
(二)节能减排机制不完善
一些森林公园为了眼前的利益或者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对于外来的车辆缺乏严格的管理,并且对于旅游区内的电瓶车、人力车、畜力车以及观光车等都并没有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或者污染较少的交通工具。
(三)缺乏低碳习惯
森林公园发展低碳旅游就意味着游客很多惯常的旅行行为需要改变。如用电瓶车、牲畜取代汽车等交通工具等。这对游客的旅游习惯提出了挑战,如果游客能够接受则无疑实现了节能环保和提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如果不能接受则势必降低游客的体验价值甚至降低景区游客满意度。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森林公园的建设对策分析
(一)增添低碳鼓励政策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森林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通过森林植物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森林是最主要的碳汇体,相关部门应制定经济补偿、补贴、减免税收等相应政策,鼓励森林公园管理方及其他方面通过植树造林,增添森林碳汇体,从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二)低碳化建筑
森林公园要实现低碳化开发建设,首先要在建筑设计以及装修上实现低碳化经营管理理念,建筑要回归自然,采用新型环保材料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模式要自然和谐,在设计中注重自然通风和采光,旅游住宿环境设施都是低碳环保型设施,能源消耗也都是节能环保以及生态能源,新思维新理念的生态低碳化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理念。
地摊经济前景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绩效评价;煤炭企业;平衡计分卡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结合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特点,本文希望通过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重构,以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一、煤炭企业特点及绩效评价现状
我国不少企业为盲目追求煤炭产量和节约成本,造成了煤炭开采企业安全事故居高不下、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现象。
我国现行的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没有反映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考核煤炭企业的绩效,必须有反映与一般工业企业相同的共性指标,而且要有体现煤炭企业特点的个性指标。国有煤炭企业具有煤炭资源的有限性、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生产成本逐年上升、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和环境问题等特征。重新构建适合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平衡计分卡综合评价系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二、平衡计分卡的概念与理念
平衡计分卡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寻求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建立与之密切联系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战略实施过程,并采取必要的修改以维持战略的持续成功。其主要是通过财务与非财务考核指标之间的相互补充,从战略层面上寻求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它是在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保留了财务指标,并新添了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三个方面。
三、低碳经济下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设计
基于平衡积分卡的煤炭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以煤炭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利用财务和非财务数据,将结果考核与过程控制相结合,使煤炭企业战略目标具体化,促进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均衡。低碳经济下,煤炭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重新设计应围绕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煤炭企业战略目标,在关注股东价值的同时,应增加衡量其安全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程度的指标,以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管理层对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采的重视。我们结合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具体评价指标设计如下:
1.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是衡量企业对股东贡献的指标,其最终结果是实现股东收益最大化。财务目标是一切平衡计分卡方面目标与量度的交集,平衡计分卡选择的每一个量度,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链,终极目标为改善财务绩效。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加强资产运用和减少风险是重要的财务主题。因此, 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开采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应包括反映盈利能力指标、 债务风险指标、 资产质量指标和经营增长情况指标。
2.顾客评价指标
对客户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交货期、质量、成本、产品和服务的属性;我国煤炭需求主要来自电力、建材、冶金、化工四大行业约占国内煤炭总需求的80%以上。资源化的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发展低碳经济要求煤炭开采企业不仅应关注顾客的满意度,也应关注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满意度。因此,可将顾客评价指标分为社会满意度指标和客户满意度指标。煤炭产品具有同质性,煤炭行业通过服务渠道可以给予客户更多的关怀,才能使企业客户群体日益壮大。低碳要求下,对煤炭流程进行改造需要投入大量成本,成本提高,在高成本的情况下如何留住顾客是客户关系维系的重点。这个层面上的主要指标:客户保持率、客户满意度等,形象和声誉是企业吸引客户购买产品的无形因素,对于煤炭企业其目标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的履行,周边居民对矿区的满意。
3.内部业务流程评价指标
平衡积分卡吸收了业务流程的思想和理念,确定内部业务流程是影响股东和顾客满意度的关键过程,也是组织可控制的领域,必须不断自我评价并不断改善。内部业务流程的有效性评价应从技术创新、 安全性、 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四个层面进行。安全生产指标: 企业安全生产的实现必须以领导重视、经费投入、科技创新为保障,因此,我们可以用吨煤设备改造费、人均安全经费投资的指标衡量企业安全性程度。减量化指标:减量化包括物料投入的减量化和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因此,我们将企业减量化指标设计为:物料投入的减量化、万元产值新鲜水耗、万元产值电量消耗量。污染物产生指标: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万元产值废气排放量、万元产值固废排放量。再利用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再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土地复垦率、采区回采率。 资源化指标:资源化目的是将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因此,资源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矿井水利用率(%)、抽采瓦斯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内部流程方面的绩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其努力程度。
4.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
企业员工不断学习和成长是实现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有效保证。企业为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提高工作满意程度,实现其自身价值,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和企业文化灌输,使员工在知识、技能、理念等方面适应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学习与成长指标是衡量企业现有和潜在的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的指标。该指标将为其他三个层面指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框架, 是其他三个层面指标获得驱动因素。学习与成长层面可分为:员工能力、信息系统建设。因此, 可将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设计为:员工满意度、工程技术人员比重、 吨煤教育培训费。综上分析,煤炭开采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如表 1所示。
四、评价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思考,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它们绝大部分具备了平衡计分卡实施的基本条件,而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能够大大缓解国有煤炭企业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当然,如何使得新的企业绩效评价及其评价反馈更趋科学、合理,该评价体系尚需要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东北大学,2006
[2]王景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煤炭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0
[3]王向华.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6
[4]路世昌.煤炭企业流程再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
地摊经济前景范文6
摘 要 企业环境事件导致的经济后果越来越多,全球掀起环境保护热潮,许多国家开始对环境会计越来越关注,而我国的环境会计至今尚未真正起步,根据环境管理会计主体、计量的特殊性,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建立环境会计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环境会计 发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对人类的惩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其实质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老思路,它适合环境会计的核算要素,为环境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环境会计的内涵
公认的环境会计是指记录和披露环境污染、污染防治、开发及利用的成本费用,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环境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会计的特殊性表现在:第一,会计主体的特殊性。由生态资源既对当地产生影响,又对全局产生影响,这使环境管理会计的主体范围大大扩展,并呈现出宏观会计的显著特点。第二,计量的特殊性。一是很难用货币计量,二是如森林覆盖率等项目用货币计量不能说明问题。所以,环境管理会计的计量应采用货币与非货币两种计量方式,即复合计量方式。同时,要把这两种计量统一在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中,并且使两者在需要时能进行转换。
二、我国低碳经济下发展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当前,气候问题成为了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提高碳的生产力成为环境会计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由于煤炭使用效率低下,导致工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形成了温室效应。正是由于我国工业的“高碳”,在2009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会议上,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抓住这个要害大做文章,使我国外交压力陡增,疲于应付。
由于受国际社会多方面的牵制,我国也无法廉价使用国际油气资源,因此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使用煤炭资源,但是煤炭属于“高碳”能源,现在还不能有效降低一次性能源的碳排放。从整体层次上讲,我们将如何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合理解决社会与资源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体系的完善
在煤炭行业建立环境成本会计是一种创新,并有其独特的意义。一是将环境会计主体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以煤炭矿区为会计主体,将煤矿产煤带来的正效应与煤矿产煤对矿区造成的负效应进行抵消,为计算煤炭矿区“绿色GDP”提供直接依据。二是在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进程中,将储存的资源价值以“折耗费用”的方式纳入环境成本会计范畴,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矿产资源不计价值的现状。三是将煤炭行业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支出纳入环境成本会计范畴。
环境会计体系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环境事项的披露方式主要有五种:年度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单独报告;会计报表附注;董事长的报告。它们提供的信息只能是以货币计量的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的信息,对于关于企业环境绩效的信息以及由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的潜在的负债和风险,这些也都无法表示出来。
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的标准和准绳,制定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对于规范和推广环境会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低碳”经济,首先要求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将环境会计核算、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最后,设立环境会计制度,即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设计会计制度,使环境会计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二)建立合理的赋税制度
如何从税收上给予引导、利用税收杠杆使资金合理地流向低碳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安福仁认为,“现阶段征收碳税存在的难题除了费改税本身会碰到一系列的难题外,碳税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征收、污染物排放剂量的考量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蔡昌认为,“征收碳税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碳排放量,但并不一定能把企业导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企业完全可以发展其它的经济模式。单就发展低碳经济来说,对低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能够起到更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要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不宜采取单一的模式,最好的策略是税收优惠与征收碳税齐头并进,双管齐下。
(三)加强政府部门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和宣传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存在不全面、不如实披露对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履行的现象,而社会公众要求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可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有助于环境会计的创建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加强政府部门监督和宣传,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四)不断提高行业财会人员素质
环境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要求不仅要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具备与其交叉的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行业财会人员素质,一方面要让行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修改或扩展环境会计目标,进一步完善环境会计的理论。
参考文献:
[1]谢晓峰."低碳经济"对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影响和意义.会计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