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建设调研报告范文1

现状

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平昌县自1998年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阳光操作,动态管理,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几年来,全县先后有167160人次得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共发放低保资金5400余万元。目前,全县城市低保对象在册6142户1635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105元,占全县非农业人口9.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178人,占51%;离退休困难职工72人,占0.4%;“三无”对象164人,占1.1%;特殊困难居民7931人,占47.5%。同时,通过年审和动态管理,全县累计取消低保对象1673户5126人。这项制度的建立,把“三无对象”、下岗失业人员和临时性生活困难人员等城市生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了低保,为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网”。

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实施。2006年10月,平昌县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扩面、全面推开”的办法,先后在云台、白衣、元山、驷马、坦溪、涵水、江口镇等七个乡镇进行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按照“三榜公示”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5200人,并从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救助,其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实行差额补助,月人均补差为15元。2007年以来,根据县政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将全县农村年人均家庭纯收入低于600元的困难对象均纳入了救助保障范围,尤其是将因灾、因病、因残等自然原因造成特困的农村居民、重点困难优抚对象、精减退职老职工、在国家或集体基础设施建设中因公致残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幼、残人员中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而又缺乏自食其力能力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纳入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县纳入农村低保救助对象15746户3356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30元。

三、社会救助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建立了灾情监控和救灾探视制度,全面掌握了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动态,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妥善安排了灾民生活,有效地解决灾区“三缺户”的基本生活困难,实现了“四有三不”的救灾工作目标。二是全县建成社会爱心慈善超市2个,社会救助站1个,光荣院1所,陵园管理所1个,基本上形成了“四级管理、三级接收”的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在扶贫济困送温暖和抗震救灾捐助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全县已建成乡镇中心敬老院8所,今年拟新改建驷马、响滩、望京3所乡镇中心敬老院,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选址在西城新区管委会,拟新建4200平方米的社会福利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和前期资金筹措350万元。

四、城乡医疗救助全面覆盖。根据县政府制定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和《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县民政局坚持本人申请、村社审核、乡镇审查、县局审批的程序,实行三榜公示,阳光操作,按500—2500元的不同标准,实施分类救助、重点救助、大病救助,弥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不足。2008年全县实施农村医疗救助人平救助达到80.3元,城镇达到83元。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良好。2003年8月,自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我县及时转换工作角色、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由原来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转为关爱性救助管理,突出自愿受助,六年多来,县救助站共接待4300余名申请救助人员,对符合救助条件的760余名求助对象实施了救助。

问题

一、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我县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确实低下,生活困难的程度加剧,大多城市贫困家庭用于生活的支出比例较大,而且营养水平低下,衣着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困难家庭最怕过“三关”(生病关、孩子辍学关、年节关),并把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比作新的“三座大山”。根据县民政局2008年的调查,在城市有480余个低保对象家庭因重病、大病致贫,18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未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没有保障,低保家庭中300余名孩子上学困难,2500余户低保家庭住房达不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农村,有1.2万户共4.5万困难群众无钱看病,0.6万个家庭、2.3万人住房困难,7.8万户困难家庭中的0.8万余名子女上学困难,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衣食更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现行的城乡救助政策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设计的,这种救助标准明显的存在保障范围和项目有限,保障标准偏低,补助金额过低的问题,部分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依然困难。

二、面临新的形势,社会救助的压力增大。平昌县城镇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涉及到的家庭人口数目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脆弱,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部分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仍有可能重新返贫,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也会增加,社会救助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和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具体执行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救助对象确定难的问题。由于居民家庭收入无法准确确定,低保对象确定比较难,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界定也比较难。还有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把乞讨作为谋生、致富手段,不愿接受救助,给救助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度加大。平昌县属于典型的边、远、山国贫农业县,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县、乡镇、村投入救助的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上级拨款维持,社会救助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随着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救助项目和涉及的相关部门也随之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相适应的支持保障体系。目前,我县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监督措施不力、协调配合乏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制约着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现实矛盾、推进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方法和唯一出路。为全面建立科学有序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平昌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情和工作实际,谈以下一些思考。

一、明确指导思想。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促进社会救助事业新发展,首先,要站在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政治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加深对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失业人数扩大等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方面去思索,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和发展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理念。第三要弄清当前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进一步认识,着重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机构和队伍入手,探寻新的对策,新的机制,新的模式。第四,加强城乡社会救助理论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相对落后的窘境,研究出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从理论上引导和深化城乡社会救助的体系建设。第五,从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基础,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完善我县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整合协调、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改革和发展,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演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分散向一体化发展,从随意性、临时性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从政府独撑向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转变,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二、确定工作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形成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及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部门整体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经费专项落实、工作机制运行顺畅、特殊困难群众分类受助、救助效率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三、完善救助功能。多年来,为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县委、县政府从维护人民利益和确保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对各类贫困对象,及时予以救助,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的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城乡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人数逐年增多,迫切需要完善我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功能。要构筑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核心内容,以优待抚恤、社会互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和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农村,要进一步建全、完善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重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大病,重病的医疗问题。要立足于农村低保、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等多种救助方式的统筹安排,科学衔接、相互补充、逐步建立设计和覆盖农村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网络,把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和安居乐业的目标;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满足城乡广大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减少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消除失落感和不满情绪,化解因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营造团结和谐、平等互补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爱心和慈善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四、建立工作机制。坚持开拓创新,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要负主责,一是要以政策创新落实救助工作机制。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规,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和组织协调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规划和建设救助设施等。二是要强化救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的刚性机制。要将社会救助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按一定比例增长。三是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政府要用政策杠杆引导社会力量更自觉的参与社会救助。主要是免税,对社会捐赠实行全免税或允许税前列支。二是民政主管。作为主要负责事关民生、民权、民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等方面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民政部门要认真组织指导经常性和临时性的救助工作,推进部门间协作。要发挥社会救助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的优势,避免“交差点”和空白点,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社会参与。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补充国家因财力原因导致的救助资金不足,增强救助整体实力,扩大救助覆盖面。四是综合协调。

课程建设调研报告范文2

虽然这几年市政府加大了投入,我市城乡客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农村客运发展十分明显,全市151个行政村,已有131个村通车,但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有差距,主要是:缺乏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机制;场站建设滞后;运力仍显不足;资金难以落实到位;线路调整不够及时;公交化改造进展不快。

为加速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铜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一)加强领导,尽快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强力推进机制

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对涉及到多个部门才能办理的事项,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协调处理;尽快制定出台我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各年度目标和落实措施。

(二)合理布局,科学编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市、区、县”一体化、“路、站、运”一体化原则,统筹规划公路路网与客运站场,尽快构建一个以公路网络为基础、客运站场为节点、客运线路为通道的一体化城乡客运网络体系,使各种城乡客运方式有效衔接,以实现客运资源共享和旅客“零距离”换乘。

(三)加快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与干线公路、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连接线的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六纵六横”的公路主体框架,在全面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优化改造农村路网,加强农村路网与重点镇的连接,尽量形成闭合线路,构建主城区、城镇30分钟上高速,行政村(不含“飞地”)30分钟至主(副)城区的一体化交通路网。二是加快场站建设。尽快在顺安、县城北等处选择合适位置兴建换乘中心;另增建3-4个农村客运站;同时加快市区至重点集镇,重点集镇与集镇沿线的候车厅和招呼站建设。

(四)积极融资,努力保证城乡客运发展一体化资金足额到位

在财政投入控股的前提下,按照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要求,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公交投资、建设和经营,利用实施特许经营制度,逐步形成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的格局;积极探索城市公交公司参与农村客运班线的公司化改造的新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车籍所在市、县、区政府出资收购班线。

(五)稳步推进,逐渐扩大城乡客运一体化范围

围绕到20__年我市一主两副城区和主要集镇公交运营网络全覆盖的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加大投入,彻底更新破旧车辆,增加车辆数量,逐渐将我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提高到与马鞍山、芜湖相当的水平,及时调整线路布局,加快农村客运的公交化改造,争取东部城区早通公交车,农村公交逐渐向钟鸣、东联、胥坝、天门、灰河等5个主要集镇延伸。

课程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

关键词:中职 制糖 品牌课程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食糖生产和消费大国,食糖是国家认定的重要消费品和必备的战略物质,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和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生物工程等产业的原材料。糖业是三次产业有机结合、工农互促、城乡联动的产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品牌课程建设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对制糖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品牌课程的概念

品牌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课程。

三、品牌课程建设步骤

1.行业情况分析(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是新课程体系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深入制糖企业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调研,了解相关职业标准的应用,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形成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2.工作分析

对该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条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物色下一步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实践专家。

3.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项目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调研工作,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专业调研报告。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与校内外专业教师召开课程开发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了岗位职业能力,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制糖生产工艺过程模块式课程体系。

4.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形成职业行动领域。

5.形成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制糖专业课程开发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题单元,构建了以制糖生产方向和甘蔗栽培管理方向的学习领域课程。

6.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召开专家论证会把握专业课程体系准确度,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结构,最终形成制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和拓展课程等部分组成。

7.编制专业课程进程表

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序化,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按照“八学段”和“四内四外”教学模式,编制专业课程进程表,所有学习领域涉及制糖生产或管理的全过程。

8.课程标准编制

制糖专业课程标准编制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为前提,立足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思路,统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兼顾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培养和继续学习的需要,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与渗透,形成适合“识岗”“顶岗”“上岗”三个学习阶段的课程标准。

9.学习情境设计

学校将课堂教学搬到实训室,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掌握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校教师自主开发制糖生产工艺实训设备,包含制糖生产工艺的压榨、澄清、蒸发、结晶四大工段过程,从甘蔗进入压榨到最终产出结晶蔗糖,整个过程均体现制糖实际生产工艺流程,让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

10.教学方法的设计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要重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制糖专业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主要以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为主。

11.教学试验

确定试验班级及试点工作的相关内容,建立相应的教学环境,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在教学试验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控制和评价。

四、品牌课程建设要点

1.建设一流教师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制糖专业教师梯队,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2.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

3.建设一流的教材

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

4.建设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训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典型岗位群;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而按照市场需求,根据专业调研构建课程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基础。

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企业中来,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过程,而不是企业工作过程简单重复[1]。具体过程是,对企业的生产任务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确定本专业所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再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序化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2]。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所教学的旅游英语专业进行了基于职业岗位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深入调研与论证,确定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目标

据我国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类专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旅游产业每年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每年旅游业专门人才缺口至少200万人,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数字递增,预计到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1700万人。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旅游管理类人才在校生仅为43万多人,将来几年招生规模在18.62―20万人左右,将来5年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14―19万人之间。加上本科和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旅游管理类专门人才同产业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同时根据实际调研发现目前各类旅行社和景区需求量最大的是优秀导游员,紧随其后的就是营销人员(也有称之为外联部人员),排在第三位的是计调人员,其次是部门经理。但大多数旅游院系的人才 培养方案中计调人员和营销方面的课程严重不足、分量不够,培养目标单纯定位在导游和旅行社(景区)经理,忽略营销和计调岗位。这样培养的结果,一是不能满足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二是影响学生就业,造成“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吸取教训,纠正失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为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培养优秀的导游员、营销人员、计调人员和部门经理、总经理[3]。

因此我们把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掌握涉外导游专业知识和涉外旅行社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国际导游业务能力,从事国际导游工作及涉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根据岗位群分析确定课程内容

根据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其相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群有导游(包括地陪、全陪、领队)、计调、外联人员、销售人员、票务人员以及财务人员等。根据旅游行业从地接导游(景点导游)做起,然后做全陪导游、国际领队、旅行社营销、再做旅行社计调、旅行社经理,从基层岗位做起,逐级递升的人才成长规律,确定该专业直接面对的典型岗位群包括导游(包括地陪、全陪、领队)、营销人员、计调。

根据调研与实践,我们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典型岗位群的岗位职责、对应知识、对应职业技术能力以及对应的课程进行了分析(见右表1、表2)。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序化课程

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确定后,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形成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系统并相互交融,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区别于培训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学科模式下,一般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而在模式转型的条件下,变稳定的学科课程为灵活的模块化课程,正在成为高职教育界的一个普遍共识。

在教育部“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文件精神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加快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开始得到推广。尤其是一些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根据专业特点、相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工作岗位任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建设:有的以行业企业为主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行动领域,以此为依据设计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内容,有的根据岗位职业标准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开发和建设[4]。

根据旅游人才需求市场最基本的岗位需要的调查,在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中,导游员是最基本的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最多,综合素质要求最高。导游必须具备人及沟通、协调、应变、组织等能力,掌握与旅游资源相关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园林建筑等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上述能力和文化修养都是旅行社管理和景区服务与管理等岗位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熟悉了导游岗位后,再做营销人员或计调人员,后做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经理)。由导游到营销人员或到计调,再到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经理)这是我国旅游行业人才发展的基本工作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对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的序化过程中,也是按照导游―营销人员、计调―经理,这个工作过程来排序的(见右表3)。

四、结语

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根据其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对的旅游企业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梳理,确定本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再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序化课程,构建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了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相应旅游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强,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J],2009,3:62-65.

[2]姜大源,论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J],2010,3(1).

[3]张苏娟、陈荣荣,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基于企业岗位分工的单元式课程设置方案探讨,教育与职业[J],2010,6(18).

课程建设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工作过程 数控车编程和加工 课程开发

数控车编程与加工课程是中职学校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车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笔者就数控车编程与加工课程开发,从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特色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开发

1.课程的定位和设计

开发之初,我们开发团队进行了市场调研,并形成了太仓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在德资企业群的带动下,国内外各类机械制造企业纷纷涌入太仓,以数控车、铣加工为主的精密制造已主导了太仓地区机械产业。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本地区对于精数控编程、数控操作和设备维护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每年都保持在3000人左右。

2.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我们按照省课程标准文本体例,根据数控车中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技能范围和水准,制定数控车编程与加工实施性课程标准,包括课题、适用对象、课程性质等十二项内容。制定的课程标准以项目为引领,学分设置合理,实现课程与数控车中级技能证书的技能考核无缝对接,尽量兼顾到切削机械工(EATC)AHK考试。考试大纲通过优化教学工厂配置、设计多元评价的考评方式等诸多设计,达成课程目标。

二、课程资源建设

1.选用规划教材和建设校本教材

本课程坚持校本教材建设与专业行业、专业考证、行业考试、技能大赛、学生接受能力相结合的“五结合”理念。我们开发了《数控车编程与加工》校本教材,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坚持走项目化课程之路,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的教育理念。

2.创设满足教学需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依据地方产业设置专业,统筹规划以“教学工厂”为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外实训基地格局,以学校为主体,建成了理实一体化数控加工教学工厂,面积1700m2,其中数控车编程与加工设备总值360多万元,还有满足本专业实训需要的车工工厂、铣磨工厂、测量室和CAD/CAM机房等。

三、课程实施

1.实践工学交替,创新教学模式

我们将入学专业教育、认识实习、现场见习、教学工厂实践和学生“企业研修”环节穿插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工学交替。在教学中力求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典型的项目情境,按照工作过程实施教学,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多元教学评价,实践科学考评

面对面评价源自于德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我们借鉴了这种评价方式,将传统的教学评价、学生作品自我展示、家长会、师生恳谈会、专业辅导员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了教师群体、家长、专业辅导员、学生四方的“面对面”交流。

四、课程管理

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和着力点,需要校级领导全程参与课改。因此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组织课改沙龙,组织课改辨析活动和课程理念培训。学校外聘教育行家担任教学管理处的专职督导,对课程建设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学校对课程开发团队的开发、实施过程、资源成果进行评审,以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管理课程。目前,我们已形成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和规章制度。

2.外部评价――行业企业对课程的认可度

根据课程方案规定,由学生申请,学校考核批准推荐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认证,德国工商行会作为第三方参与学生的考证考核。学生AHK考试获证率高。凡取得AHK证书的学生,德资及欧美企业对其认可度很高,就业的层次和薪酬均超出同类行业平均水平。

五、课程特色

1.校企合作,内外联动

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主要体现在实习模式的革新。课程落实学生“中间随岗实习”制度,又称“企业研修”模式的实习形式,真正将课堂、教学工厂、企业车间融为一体,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形成了校内、校外基地联动,成功创建了“校内为主、校外补充”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新模式。

课程建设调研报告范文6

【关键词】三维动画;课程建设

一、三维动画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在国外,像三维动画这类联合制作类课程,都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为一个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影视动画作品项目,学生分别担任其中的三维设计师、模型制作师、材质灯光师、动画设计师、特效师等职位。原则是竞争上岗,在这个领域谁最强,谁就“上岗”。因为竞争的不仅是岗位,还有教授的个别指导。对学生的主要评价体现在毕业创作中,在国外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选择自己当导演,自费制作一部三维动画作品。也可以选择寻求赞助资金,拥有资金来源的学生有决策权。不要求每一名学生在每个岗位都很出色,只要在一部毕业作品的不同阶段起过主要性作用就可以了。通过对国外实践教学的研究总结出,国外教育重视学生交流和探讨,重视合做学习,以合作激发竞争,促进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三维动画这类课程中,对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行过实践,确实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人才的专业技能。

二、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方向

(一)提高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克服培训指导教学的滞后性

通过教师在三维动漫公司的“分阶段,分部门”的培训学习,提高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在学习以后完成调研报告的攥写,调研报告包括:三维动画制作市场需求分析报告;高职院校三维动画制作类课程教学与动漫公司三维动画制作方式的偏差分析报告;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构想报告,最终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标,使得培训实践经验能够前期的指导学生,克服原来的滞后性。

(二)通过应用“分层”的实践教学的方法来教学,达到优化学生在三维动画学习方面差异巨大的问题

在教学中,分别制定一级学习目标,二级学习目标,三级学习目标,四级学习目标,通过制定四个不同等级的学习目标,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方向的掌握。同时体现竞争上岗的原则,能力强的在后继的工作室教育模式中胜任该岗位。

(三)应用“工作室”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模拟动漫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

通过调整实践教学模式为“工作室”形式,模拟动漫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拟设“三维模型”工作室,“三维材质”,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三维特效”工作室,使学生能够模拟以三维动画公司制作团队的组成为原型的“工作室”模式中的作品制作开发形式,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制作三维作品,达到学生掌握内容与方法与市场需求一致的目的。

三、具体设计原则

(一)设计并实施“分层”的实践教学活动,解决因学生间差异巨大而带来的丧失学习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等问题。

(二)应用 “工作室”模式的实践教学方法模拟企业工作流程。

(三)应用能反映“分层”特点和“工作室”特点,并且难易度适合学生的教学实例实施教学实践活动。

(四)克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多媒体课件形式相同的问题,制作交互式的、直观的、集成性好的实践教学课件。

制作交互式的直观的、集成性好的教学课件,与以往的简单的、杂乱的三维理论教学的课件区分开来。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也是很关键的,从我校大部分的实践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来看,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电子课件是一样的。本研究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一个交互式的课件,在一个电子课件中实现了设计基本知识模块、实例模块、不同工作室工作流程以及要求模块,实例操作的视频,以及最终作品实例模块,也避免了在这类繁杂的实践课程中给学生讲解时课件多样和内容的杂乱造成的教学效果降低。

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在以往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三维动画制作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以教师的市场调研和实际参与学习为主要依据,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来改革像三维动画这类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的实践教学。

(一)解决三维动画方向实践教学中,校内教学方法和三维动漫市场技能需求之间的偏差。

(二)解决三维动画实践课程学习中学生之间差异巨大而导致的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的问题,应用“分层”的实践教学的构想来教学。

(三)解决三维动画教学中,存在的制作的作品内容和三维动漫设计公司的作品内容偏差问题

(四)解决授课教材内容单一导致的教学内容偏差和不完善的问题

在三维动画制作授课过程中,教师结合培训学习的知识,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分类,整理,再应用能反映“分层”特点和“工作室”特点,并且难易度适合学生的教学实例指导实践教学活动,自己制作一些实例,改善教学效果。

(五)解决三维动画实践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内容单一,集成性不好,学生课后复习混乱,教师课堂操作难以重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