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毕业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居住区规划毕业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居住区规划毕业设计

居住区规划毕业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职 城镇规划 实践性教学 新农村建设

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强,具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景观、城市交通道路网规划设计、城市管理、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规划、设计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高级规划技术人才。

加强实践性教学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城镇规划专业的教学计划包括设计实践课,如建筑初步,城镇总体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园林绿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专用周实习如认识实习,测量实习,调研实习,毕业实习等。

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尽相同,但最后一学期毕业实习的时间和人数是相对集中的。由于本专业实习基地有限,如规划设计院、规划管理部门、城建局等相关单位,能接纳的实习学生人数是极为有限的,造成许多学生根本找不到对口的实习单位实习,造成毕业实习质量下降。这种毕业实习方式的弊端在于时间和人员和过于集中,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新的实习做法和建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素质。

一、增加学生课外实践性学习时间,拓宽实践性教学内容

城镇规划专业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是:认识实习参观建成建筑,对建筑物进行初步了解;工地实习实地了解建筑组成部分及其构造;素描实习素描技法练习;水彩实习水彩技法练习;建筑表现实习建筑表现技法练习;城市局部地段测绘了解城市局部空间的尺度、结构组成、布局方式;城市综合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城市职能、结构、总体布局和城市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的深度调研;城市设计实践亲身体验和了解规划师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过程;毕业实习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实地踏勘、专题调研及收集资料;毕业设计结合真实课题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为此,应该在每个学期的放假前,有计划、有步骤由相关专业课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居住地和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一些假期课外实习的内容题目。低年级、中、高年级要求不同,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展开。

具体做法是:针对我们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筑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可以让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学生,有针对地分别调查。让喀什地区的学生调查伊斯兰建筑的典型形式、风格和布局;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区的学生了解蒙古族建筑的特征;让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学生考察回族建筑的特色等;还可让学生调研当地的人口现状、自然增长率;经济状况;城镇性质与产业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城镇规划布局结构、形态;当地地理、气候与建筑设计如何结合的;当地民居院落布局等小题目,把相关专业课的内容有机地穿插在小项目调研实习中。最后以专题报告,论文加图表、手绘图或配以实景照片等多种形式提交成果。

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又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提前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和环节,增加自信和成熟。促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的发展状况的了解和关注,进一步熟悉国家、当地的有关政策法规,对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益处。回校后,由学校组织实践性成果展览,教师给予相应的成绩评定。

二、对实践性教学成果给予成绩评定和折算

学校和教师需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成果给予评价和鉴定,并折算一定分数作为将来毕业实习的加分依据。促进学生克服困难、认真完成任务。激励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对社会了解,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也相应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应该把校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选拔工作负责有热情,有一定实践经验或“双师”型教师,给予必要的辅导。这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前景和动态,行业最新标准等,并努力解决学生反馈回来的实际问题。

四、直接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

居住区规划毕业设计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在充分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专业特色,提出了教学中的改进方向。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起,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该专业依托林业、风景园林等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具有以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与建筑学设计课程相互兼顾的特点。

设计类课程作为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城市规划所开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大。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和就业方向。因此,在设计类课程教学当中如何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是老师必须面对和经常思考的问题。

1.《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设计类基础课程,也是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我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迫切需要城市规划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便科学而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所以城市规划人员具备城市各专业工程规划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规划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就是系统的阐述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范畴、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作为我国城市规划专业首创的综合性跨专业课程,它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 全面性。根据城市工程专业的需要,课程涵盖了除交通工程外,几乎所有的城市基础设施部分的系统规划,其中包括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给水、排水、防灾、环境卫生、管线综合规划等单项工程系统规划,覆盖面广。

(2) 系统深入性。知识内容完整且深入。以城市给水工程系统规划为例,其内容涉及到用水量的预测、城市给水水源选择、城市给水工程设施规划、城市给水管网规划等内容。内容除体现规划的思想外,还具有一定的深度,例如在管网等部分的细节规划中涉及很多数学计算。

(3) 规范性。课程的内容多来源于相关规范。是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相应专业工程的法规、技术规范等与城市建设实况和需求的有机结合。

(4) 实践性。课程的所涉及到的每一个单项工程系统规划,都配有相应的设计题目供学生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同时课程又是城市规划专业中其它设计类课程的基础。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是新办专业,招生时间短,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有限,并受到办学条件、师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 课程安排不当。由于本课程涉及内容多,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和理解。其它院校一般用70左右学时进行理论的讲解,并在其后开设的设计类课程,如居住区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和毕业设计等课程。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得到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校本课程理论学时少,只有30学时,使得内容讲解不详细,并且其开课学期靠后,课程的规划思想不能够在一些设计类课程中得到体现。

(2) 师资、专业教学资料缺乏。我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是新办专业,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师资力量储备不足。由于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为了保证课程的专业性,需要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互相配合讲解课程。由于学校在该门课程上的师资的不足,特别是城市电力系统和城市防灾系统两部分的教师力量薄弱,教学的专业性下降。

另外,本课程由于刚刚开设不久,在专业资料上的储备略显不足。专业资料的齐备,不仅可以作为供学生参考、借鉴和超越的目标,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维,丰富学生的设计经验,形成专业传统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

(3) 实践性教学条件不足。课程配有综合性比较强的设计,工作量大,耗时长,需要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故需要配备固定的设计专用课室,以方便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这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高,并能够培养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习惯。但是学校的设计专用教室数量少,同时配备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设计专用课室更少,这导致设计类课程教学手段单一,课程的连贯性差,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程教学中的改进方向

基于的各点分析并结合本校的工科基础情况,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课程设置。该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教学体系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内容,很难在一门课程中的课时中得以全部展开。故建议适当将此课程开设的时间提前,使学生能够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运用本课程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够巩固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课程中所讲授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在后续的设计类课程中发挥作用,使学生的方案具有细节表现力和深入性。

(2)明确本课程的规划性和规范性并以此开展教学。①突出课程的规划性。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同济大学戴慎志主编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以其城市给水工程部分为例,其内容中第四部分给水管网规划中涉及到比较多的水力计算,计算步骤麻烦、学生难懂。故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从规划的角度出发组织授课内容,使学生重点掌握管网的规划方面的内容、知识;对于涉及到的复杂的水力计算的内容,则要求一般掌握即可。

②课程讲解中强调规范性。课程中的规范性特别明显,授课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由规范中演变而来的,而且工程设计也都是在规范允许的范围进行的。但是一些学生对于城市工程系统的规划设计规范、技术指标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规范缺乏应有的重视。所以,在课程的案例分析的讲解中,要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对设计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养成自觉了解规范、尊重规范的习惯。

③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和专业资料建设。本课程内容全面,需要一个课程教学团队,只有团队成员互相配合,才能把课程上好。团队各专业课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素质的建设,多接触工程实际以积累经验,多同有经验的工程人员交流;同时注意教师间的经验交流。

本课程涉及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相关规范,为了丰富教学,还需要相关工程实际案例供学生课上和课后进行分析、讨论和借鉴,所以在平时应该注意专业资料的积累和整理,逐步完善本课程的专业资料建设。

居住区规划毕业设计范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环境艺术设计(Environment Art Design)是一个很大的范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覆盖面甚广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诞生的产物,是一门新兴学科。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下,它逐渐走向成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近些年,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我国的各大高校广泛开设。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毕业生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但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众多需求的不断提高、变化,专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了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能够顺应时代的需求。更好地发展下去,我们应该采取多项措施和方法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教学改革是一项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其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出发,从人才的培养模式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对专业进行深入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针对性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知识结构更新快,所以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如下三方面的改革。

(一)采用“学分制”。

必须是完全的学分制。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大大加强教与学的灵活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这促使教师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也更有利于资源配置。譬如,单就毕业设计课程来说。现在很多高校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去分学生”。这种方法存在弊端:教师本身研究方向的不同,他们对本专业内所擅长的课程肯定不同。如果教师每人分十个学生,十个学生如果是十个不同的课题。那么教师辅导起来效果就不太好。如果改成“老师选课题。学生选老师”,那会使毕业设计变得自主、能动起来。每个教师可选择自己较擅长的两个课题。且每人再接受教学主任分下来的一个课题,也就是每人三个课题,这是“老师选课题”阶段。“学生选老师”阶段是学生根据自己所想选择的课题来选择相对应的教师,在所能选择的教师中再择优选择。这可能出现几种情况:某一课题选择的人很多。那么一个教师可能分到过多的学生;而某一课题选的人较少,某一教师可能没有学生带。那么我们可以再划分,学生多的教师可挑选出自己想带的十个学生,而剩下的学生再重新选择别的教师。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会有危机感,学生害怕被教师淘汰,那么从一开始就很努力地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以在毕业设计可以选到自己想去的教师那里;同样,教师害怕自己被学生抛弃,也会不断地学习进步。提高业务水平。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对所选课题有深入研究的教师的深层次指导,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色与专长,给学生以最好的指导。

(二)采用“大专业小方向、多方向、细方向”的培养方式。

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 P・Dober)曾说过:“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由此可见,环境艺术不仅包括美化环境的艺术作品,还包括地景艺术(Land Art)、景观艺术(Landscape)、规划艺术(Planning Art)、室内艺术(InteriorArt)等。现在很多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内容既包括室外环境艺术方向,又包括室内环境艺术方向,而这两个方向内的小课题更是多。室外的包括景观艺术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公共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等,室内的包括公装、家装、商业空间设计等,现在还出现了“会展”专项。目前很受欢迎。大学四年要想把环境艺术设计中所涉及的这些小课题都学完,并且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完成学习目标,应该说是不现实的。因为这样“满手抓”式的教育模式只是完成了“三段式”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什么?”的问题,而“为什么?”“怎么办?”却完全不懂。每项都学但每项都没学好,那么无疑就导致了教学的失败。就业的困难。所以,我们要改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每门都学可以增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从就业广度上来说是个优势,如果缩小课程、详细划分的话,会不会缩小就业面?对于这个问题。在此解释一下:我们所说的细分、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教育,并不是只学这个小方向内的课题,而是说这个方向的课题是侧重点、核心部分,而其他课题可以有选择地去学习,这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其实也就是“必修与选修”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是应该在这个方面上有所体现的。增大选修课的分量、加强其自,这样完全可以解决上面所说的问题,并且,学生是根据喜好去选择的,其学习的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所以,我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本科教育应该大致划分为景观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有针对性且兼顾全面地去改革调整专业设置的结构问题。

(三)“交叉学科”的问题。

提到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专业是不是属于"SE科”的。但对这个专业稍微有些熟悉的人又会觉得:这个专业是艺术类的,应该是侧重于文科。讲求的是形式上的东西。为什么会给人造成这种感觉,原因在于:很多人在经过四年的学习后,所做出的设计根本就是外在形式上的,只考虑到造型是否独特的问题,不懂相关工程上的问题,很多方案永远只能是“方案”,而永远不会是“工程”。或者是让做工程的去揣摩做方案人的意图,也就是说“施工的不懂设计,设计的不会施工”。做出的工程像是人工合成的产物,没有灵魂。这也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的脱节,而没有达到环境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前面所提到的大师多伯对环境艺术的定位相违背,也使学生觉得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要改革,要和工科的一些专业合作,学习他们的一些与我们相关联的课程,比如城市规划专业和建筑专业的一些相关课程。

二、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处理和实践课的拓展问题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处理问题。

首先,基础课是专业课的基础,而现状却是“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比如一年级学生学习“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学习目的应该是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基础,而现在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根本不明确,甚至有人认为学 习这些课程只是为了巩固高中所学的东西,只是为了夯实基本功,只认识到了其承前作用,没有认识到启后作用,而其恰恰重在后者。所以艺术设计的一些课程应作一些调整。如:素描、色彩应该是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为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

其次,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之前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应用到后面要学的专业核心课中,学生感觉迷茫,而教师也觉得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应增设一些课程,做一个过渡,将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起来,将基础的知识融合应用到后面的设计中去。比如:学生做的方案可能设计得很不错,但是最终所呈现的效果却不是很好,原因可能在于构图不好或是色彩搭配不好,其实就是没有把基础课(素描、色彩)的知识利用好,那么在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阶段就可以增加“版式设计”这门课程作为衔接。最后有些基础课学时安排不够合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三大构成都是分别开设的,并且学时数过多,学习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大致就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占大学学习整个过程的1/8。况且分开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往往学了后面忘记前面,也不能将它们熟练、综合运用。所以,最好是将三大构成合并成一门课程“综合构成”。这样不仅能缩短学时,为专业课提供更多的时间,而且课程衔接也较紧密,教学效果也会较好。

(二)实践课一专业拓展问题。

许多毕业生反映,学校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不实用,许多东西要在工作中去重新学习,这表明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所需求的不相适应,学生的实践能力匮乏。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放羊式”的实习制,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实习,学校不参与到学生的实践体系中,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检测。甚至根本无法知道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并且,现在多数学校的实践课大都是集中在大四时的两三个月的时间内,试想大学四年的理论知识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实践?其实践比重太少,导致作用也很小。或者根本就不起作用。但是,如果按前面所说将大专业细分小方向,那么四年所学的专业课程数量会有所减少,就可以为实践课提供充足的时间。理论的东西想要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并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也决定了它应该是“理论指导实践,并且重在实践”,所以应增大实践课的比重,真正意义上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的特色。学校在实践教学上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育做法。不但要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基本能力的学生。更要培养社会环境艺术设计职业的合格就业者。要达到这个目标,在设计教育上实现“学以致用”,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者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这样不仅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了,而且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第二,建立校内工作室,完善技能实践课堂,使学生在校内就能直接参与社会实践课题。第三,校企结合,达到共赢。学校与企业合作,企业的设计师可以到学校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也就是将校内课堂延伸至校外,使大学生在校即可获得社会实践工作能力。而学生也可以在设计师的指导下,为企业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达到共赢的目的,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总之,专业的发展,有赖于我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教育模式,才能使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不是多灌输几门课的理论知识、多做几个课题就能解决的,它有赖于学校对教育内容的合理规划,有赖于教育者正确的引导,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使我们的专业顺应时代的潮流,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席田鹿.对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思考.美苑,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