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的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的理念

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施;反馈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01-03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设置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的探索、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智慧,具备独立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1,2]。

研究性学习并不存在唯一的固定方式,如果在课程教学中划出专门的课时,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类或项目设计类活动,这可称作“专门性”研究性学习[3,4]。另一种方式是“渗透性”的研究性学习,是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后者在某种意义上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配套,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在课程教学中仍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面上,不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所谓“正确知识”的传授,评价方式也以卷面成绩为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概率是很低的。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并且教师研究性的教,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的一些体会。

二、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计理念

当今的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可简单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传授专业知识,确保学生具备专业技能,这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二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恰当地面对和处理所遇到的学术问题、工作问题,甚至情感问题。这样,才能说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个健全的人。专业知识的传授是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完成的,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没有一门具体的课程来负责。事实上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在不同课程中日益积累的结果,教师可以在历史课上让学生试着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学着从数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在土力学课上则可让学生像一个岩土工程师那样去思考问题。一旦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提高了思维能力,所有的课程都将受益。

传统的课程设计是一种以内容为中心的模式,通常先按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确定内容讲解顺序及学时分配,最终确定考试的形式和作业次数。这种模式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师的精力侧重于材料的组织,力图将课程内容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以教为中心的。这种课程设计模式相对简单自然,可保证内容直接、高效、有序地传递,但注重的仍然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无法超出教师事先设定的学习范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反思精神、基于论据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匹配。因此,为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具体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这就需要转变课程设计模式,从以内容为中心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模式转变。

在以内容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中,是先确定讲什么,然后确定怎么讲。而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则是一种逆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是指为了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环境去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反馈评价体系。比方说,如果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一个工程是否要马上开工的可行性论证,将学生分为赞成或反对两组进行讨论,然后要求学生转换立场继续讨论。

(二)教学活动组织

所谓教学活动组织是指为了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和学生需要进行的具体行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讲座式授课和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与复习。

1.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或层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1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学生认为知识就是从书本里、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他们认为教师教的知识总是对的,只要能准确的记忆并重述教师教授的内容就能获得好成绩,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类学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没有足够的理解,缺乏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第2阶段。当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到这一级别时,他们发现在所学知识点之间或者书本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他们认识到了世界的复杂性,但是学生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第3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会用逻辑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具有推理、演化的能力,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作为认识世界的基础,不断质疑和验证接收到的知识和自己的假设,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不同阶段,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针对第一阶段,我们可以在授课中结合学生感兴趣或感到疑惑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也可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们更新现有对理论的认识,从学习的规律来说,只有学生发现现有理论有缺陷,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理论。在第二个阶段,教师可以突出强调改变是学习过程的内在要素。例如,请学生总结自从上课以来对某一观点的认识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也可以通过讨论课、案例教学的形式模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呈现教师自己是如何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转换看法的,特别强调如何判断这个过程。

2.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讨论或辩论课、小组合作学习和案例学习等。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重各种教学活动形式之间的组合。表1给出了组织教学活动的两种典型案例。示例1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可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推进,但对学生来说,其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只会到考试前夕才会认真看书。示例2则能以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激励学生,使学生可望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反思。

(三)反馈与评价

在内容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中,为了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只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的形式就可以了。但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里,为了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提升,则需要一系列的反馈和评价,即所谓的教育性评价。美国教育评价研究专家格兰特・威金斯[5]认为,教育性评价理论的核心前提是评价的目的通过教育改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审计学生的表现。一旦评价具有教育性,评价就不再与教学分离,而是教学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计中反馈与评价体系需要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和反馈性。

1.评价的真实性,即评价环境和评价任务要尽可能接近现实,以便能了解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的真实表现。举个例子,如果在世界地理中学到东南亚的章节。传统的评价方式会问,东南亚各国家的人口和资源之间有什么差异?而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则会问,假想你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如果在东南亚要建立一个公司,你会怎么做?这中间可能涉及到政策的稳定性、购买力、增长的预期等问题,这些就会使得学生用到所学到的知识。又如土力学中土压力的章节,传统方式会问作用在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是多少?我们可以换成为了某一地区需要修建高填土路堤,作为工程师如何考虑?从填土的压实、地基的承载力、地基沉降、挡土墙的稳定性等方面,激励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总体来说,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影响学生的不仅是成绩和等级,还影响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对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如果单是授课中一味强调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在评价中只考核简单记忆内容,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不相符。

2.评价的反馈性。反馈是评价的核心部分,贯穿评价过程始终。一个好的反馈体制应该能让学生实时了解自己处在什么样的学习层次,距离学习目标有多少距离、如何改进。举例来说,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一般都是成绩的重要环节,而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通常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知道具体的评价标准,也希望知道如何改善。为此,我们可提供如表2所示的课堂参与度评价表,学生可以从出席情况等各个方面明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相应调整。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并不等同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或社会调查等,侧重的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科研中如何迸发一个好的想法,如何验证假设,如何判断结论价值。这些内容才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研究性的教,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教学环节设计的具体做法,并对如何上好讨论课和案例课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费康,许朝阳.研究性学习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180-111.

[2]刘智运.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由来[J].教学研究,2006,29(1):16-20.

[3]徐斌.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1):45-46.

[4]夏伟,汤莹滨.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推进策略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6):177-178.

[5]Wiggins G.Educative Assessment:Designing Assessments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M].Jossey-Bass:1 edition,1998.

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2

关键词:绿色教育理念;机械专业课程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绿色教育理念的提出

在2001年11月23日“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新理念。他说:“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科学与人文各有其独特作用,不可以分割或对立。科学精神是立世之基,科学知识是生产力之源,科学思想是正确思维的基础,科学方法是获得成功的前提;人文则关系着民族存亡、国家强大、社会进退,以及个人思维智慧、人品高低、言行文野和事业成败。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则保证科学方向的正确。“科学人文,交融生‘绿’。二者的交融可以生成正确的追求目标、优秀的思维品质以及良好的同外界的关系。”

二、绿色课程设计

绿色意味着活力,意味着气息的清新、机体的舒展和灵性的激发。“绿色教育”不同于以往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其精髓是“人类智力的开发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在绿色教育理念下衍生出的“绿色课程设计”,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

三、构建绿色课程设计

【课题】苹果手机逆向设计。

【对象】高职三年级学生。

布置任务后,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题需要学生具备的初步能力为:(1)能熟练运用AutoCad进

行平面和三维造型。(2)了解常用的一些三维造型软件。(3)能熟练运用图纸表达机件外形。(4)能够使用常见的一些测绘仪器对简单机件进行测绘。

【学习心理分析】部分学生刚开始时兴趣高涨,自信满满,但是经过讨论和初步尝试后,发现完成有困难,但是依然有决心和恒心把作业完成。

【性格特点分析】很大一部分学生,恒心、毅力、意志力都不强,并且做事态度马虎、思维不够严谨缜密。少部分学生,虽然都具备,但是还需要持续加强。

【知识背景分析】大部分学生通过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AutoCad等相关课程的考核,但综合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能力还欠缺。

【教学设计】本次课题分为准备阶段、设计阶段、评审阶段。准备阶段激发学生兴趣、好胜心,通过对设计背景的调研发现设计意义,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决心。

(一)准备阶段

1.以苹果手机三维造型为题,说明该课题的意义。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苹果公司的背景、苹果手机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团队以及其创造出的有形和无形价值,培养学生热爱设计的情感和建立设计理想。

3.提供设计参考书籍。(AutoCad二维、三维造型实例、《机械制图》、机械测绘类书籍、其他三维造型软件类书籍)

4.针对常用测绘仪器的正确使用,课后提供场所,组织学生多次反复练习,提升测绘能力。

(二)设计阶段

1.对苹果手机进行测量,取得外形数据。教师对测量过程全程监督和指导,同时对测量数据进行检查,完成后进行下一步操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于手机曲面数据测量,由教师完成。

2.初定苹果手机零件图表达方案。教师全程监督、指导,审核通过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3.初定苹果手机装配图表达方案。监督、指导、审核后,进行CAD绘图。

4.组织学生讨论苹果手机三维造型方案绘图思路。

5.完成课题说明书。

(三)评审阶段

细化作业要求,确定评分标准,对上交作业进行评分,进行经验总结、优秀作品展览。对于课程成绩评价标准,不仅该看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和态度,更要让学生和原来相比,是否有进步,进步有多大,不抹杀任何一个可发展人的信心。对于能力强的,也不一味地说好,而忽视了指出他不足之处的机会。评价不该是呆板的评分细则,而应该是明确又中肯的建议,使每个人都会有收获,在唇齿之间留有余味,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石。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与人文交融之“绿”,它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职业教育背景下的绿色设计,不局限于时间与空间,更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也不局限于专业知识,更注重激感、生成态度和价值观,与国家科学发展观相统一,为我国输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达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绿无处不在,绿无时不在。只有有了绿色的教育生态,才有小树苗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钟歆.浅谈绿色教育理念下的绿色课堂..

[2]孙淑平,李文.深入理解“绿色教育”内涵推进“绿色”课堂改进行动.

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3

关键词:建筑构造与识图 课程设计 工学结合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能力课。它以《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与检测》等课程为支撑,是后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同时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保障。

一、课程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设计遵循以下设计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校企共建课程。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组成员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通过与建筑行业企业的深入交流,确立了以面向建筑工程预决算、建筑工程管理等岗位、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系统化的学习项目设计入手,确立了以围绕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这一主线,构建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单项训练+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2.知识、能力、素质融合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来选定《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通过工作过程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积累经验,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

3.在教学组织实施方面,以学为主。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灵活使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程整体设计

(一)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取

(1)教学内容选取主要考虑的因素

专业能力、岗位迁移能力、考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

(2)将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考试和新规范标准纳入教学内容

课程组通过与校内外行业技术人员充分研讨,按照行业相关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将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养成。同时,及时吸纳新规范、新标准,使学生紧跟科学技术发展步伐。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

紧扣造价员岗位相关职业能力的要求,创建了“3-5-3”课程内容模式(如图1)。

学习内容包括“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和实训”3部分。建筑识图由“建筑施工图认知和建筑施工图识读”2个学习项目组成,遵循 “由简至繁,有易至难”的思路进行设计。建筑构造由“房屋构造认知和房屋建筑细部构造”2个学习项目组成,以建筑物的组成为主线,各学习任务之间是平行关系,具体任务需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规范、图集完成。实训内容设计成点(学习任务实训)、线(项目实训)、面(学习领域综合实训)由易到难、由局部到综合的3个层次的立体式实训教学内容。

依据课程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以六步教学法为主导辅以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模式设计

1.教学模式上体现“三个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即将理论知识融于建筑构造与识图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即教学场所设在识图实训室;教、学、做一体化,即教学过程体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该教学模式改变了先讲理论后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大有改观。

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三大能力”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三大能力,即使学生掌握建筑构造方法,具备识读建筑施工图的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会查找图集资料等取得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具备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共同合作的职业品质,形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能初步学会适应建筑行业的环境,能进行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社会能力。

3.构建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以真实工作场景为背景的项目化教学

课程组以实训基地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社会平台,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参照职业岗位需求,策划实训项目及任务,组织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实施。课程组深入考察实习基地各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结合课程进度在施工现场安排实践教学,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活生生的工程实例,感受真实工作氛围。

(三)考核模式设计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 的立体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成绩(100分)=知识考核(30分)+能力考核(40分)+素质考核(30分)。

知识考核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考核通过实训方式考查学生识读图纸、绘制图样和制作构造模型等能力;素质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课堂表现、作业等情况。

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4

【关键词】 会计;课程设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要立足于行动体系,要更多地关注过程性的知识,应该“以过程知识为主,以成熟性知识为辅;以经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理解论证的知识为辅”。目前,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具体如何贯彻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会计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作简要论述。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会计课程是被财政部、教育部列入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的重点建设课程,是2008年广州市级精品课程。该课程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在职教专家指导下,与行业专家密切合作,经过全面的设计,通过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场所及教学方法等不断改进,使得课程改革整体推进,工学结合落到实处,能力培养层层推进,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有所创新。

一、会计课程的设计理念

会计课程是一门与会计岗位直接对应的课程,其业务操作具有较好的可模拟性和可移植性。设计时本课程直接面向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记账岗位,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原则,由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中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做”相结合,以实践操作过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项目化课程结构

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包括会计电算化专业,下同)的核心课程,属于职业能力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其课程结构设计必须打破与传统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学科体系特点,围绕职业能力培养,重构专业知识,确定教学内容,建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结构。基于会计工作过程是指“教学项目”紧密结合实际会计工作的过程,但又不完全是对工作流程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教育规律的指引下,对会计工作流程、工作任务的科学编排。

从企业实际情况看,会计岗位工作具有非常明确清晰的流程,都是填制及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及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会计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同工作流程下,按照岗位工作内容的不同不断进行职业判断并作出账务处理的过程。在职教专家的指导下,会计课程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共设计了11个教学项目及116个工作任务。每个项目都针对会计工作过程中的某一具体方面或环节,都有具体特定的知识、技能与态度培养目标。学生完成所有项目的学习,也就具备了从事会计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二)吸收行业专家参与,坚持开放性设计原则

建设工学结合的课程,必须改革以往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设计理念,充分吸收行业专家参与,坚持开放性的设计原则。行业专家处于实际工作的第一线,吸收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能够将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层面的知识以及对实际工作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需求等融入课程开发过程中。

为了让行业专家真正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首先必须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认真、广泛的实地调研。调研内容应围绕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知识要求、证书及其它要求等方面,调研单位主要是企业财务部门,会计中介机构等,这些企业都是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单位,他们既是管理和组织者,又是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因此他们结合学生实习的表现以及指导学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其次,召开行业专家分析会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分析会上请专家们分别对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进行了背靠背的书面描述,通过对这些描述的现场归纳和总结,课程开发的思路逐步明晰,岗位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逐项得到确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会计职业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和任职要求。

(三)采用任务驱动模式,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需要解决技能和知识整合的问题。会计课程在设计上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的教学重点和中心环节,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对会计岗位和具体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重构专业知识,确定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简单地说主要就是处理账务和提供信息的能力。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向的基本就业岗位主要是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岗位。这些企业会计业务并不复杂,在招聘财务人员的时候,喜欢“熟手”,要求能够熟练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因此,教学项目的设计应紧紧围绕岗位技能来进行。由具体岗位工作技能来完成工作任务,由工作任务来组成工作项目,由工作项目构成教学内容主体。因而,课程内容不再是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而是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

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的指导性文件。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指导教学活动,有利于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顺利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四)坚持行动导向要求,注重实践操作技能

传统会计课程教学坚持的是“知识导向”或以“知识导向”为主的原则,这样往往容易造成知识与技能的割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空有一身知识,无法真正从事实际岗位工作。

会计课程在开发设计阶段,就应该扬弃“知识导向”原则,而以“行动导向” 作为指导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首先是做到为了行动而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就必须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整合,确立模拟会计岗位工作任务的情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服从于完成岗位任务的行动需要,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会计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实实在在的技能。其次是做到在行动中教学:教师的“教”实际上是指导学生完成相应会计工作任务的过程,而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需要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无形当中形成了“学”的欲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储备这些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学”的过程,从而做到了“教”、“学”、“做”三者的有机结合。

二、会计课程的设计思路

会计课程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展开,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确定项目教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三个“一体化”;同时建立开放式、过程化、标准化的课程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一)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

会计课程以往都是按照会计要素的内容来进行授课,理论性很强,虽然配套有实训课程,理论与实践并没有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的割裂。课程教学与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不相吻合,无法真正满足从事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行业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能够确定会计课程应该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

1.能够对经济业务做出正确职业判断;2.能够准确资金收付并进行资金清查;3.能够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4.能够正确登记账簿、查找并更正错账;5.能够熟练开展资产清查;6.能够编制会计报表。

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明确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掌握会计工作的具体方法,并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为了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会计课程摈弃了原来学科体系的理论架构,依据行业专家确定的“会计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行了重新设计。根据会计工作过程来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直接对应会计岗位需求,将会计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在各个教学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确立了“企业筹建核算”、“货币资金岗位核算”、“往来款项岗位核算”、“投资岗位核算”、“存货岗位核算”、“固定资产岗位核算”、“无形资产岗位核算”、“负债岗位核算”、“所有者权益岗位核算”、“损益岗位核算”和“报表岗位核算”11个教学项目(如表1)。

在培养学生娴熟的账务处理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于培养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以及“诚实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良好职业操守。

(三)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实施教学,实现三个“一体化”

会计课程将会计各岗位的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上,按照会计日常工作任务分项目组织教学。基于教学理念的改变,要求实现三个“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与工作一体化和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化。

教室就是实训室,教学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同时进行动手操作训练,把相关的知识点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课程教学与工作任务紧密结合,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一个个工作项目,是完成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课堂推进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的寻求。

(四)建立过程化、标准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

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取决于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反馈。课程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评价为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诊断和反馈,强化和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课程不断完善,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从而形成由教学活动到教学评价,再由教学评价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循环体系。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二是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会计课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再是简单看学生最终掌握了多少的理论知识以及期末考试成绩高低。可采用基于过程化、标准化的ASK(attitude+skill+knowledge)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态度。作为一门一体化课程,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态度是首要关键”的评价原则。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采用“教师听课+学生打分+督导评价+用人单位反馈”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5

教学设计理念是为了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而采用的一种系统、科学的的设计理念,教学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一个计划安排和统筹全局的重要作用。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学设计理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水平,对计算机课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对掌握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的理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的质量和水平,也促进了计算机教育的优化发展和全面提高。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应用

教学设计就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统筹分析和详细安排,布局设计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科学设计理念,从而达到统筹全局,优化教学的目的。这个理念的提出对于老师设计水平和教学能力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好的设计理念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引领老师和学生科学、合理、完整的完成计算机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本文就针对计算机教学设计理念中的设计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提炼进行简单的论述。

1 计算机课程中教学设计的方法

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到的领域特别广泛,实用性特别强,所以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很强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随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学生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这种情况下就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绝对不能单纯的灌输,按照菜单功能逐个讲述和演示传统模式,让学生觉得枯燥和乏味。应该本着实践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操作,教师进行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1.1 细化教学内容,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广泛运用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要求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融入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不断的进行具有连续性、渐进性的思考、探究和发现,从而解决问题,达到理论和实践巧妙结合的良好效果。任务驱动的方法在教学设计理念的应用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就是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把一个大的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个小的教学内容,当然每一步都要设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步步的加工和完善作业,最终完成一个以前望尘莫及的任务。这样不仅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计算机实用工具的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眼看到自己的进步,化难为易,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乐趣。

比如说在利用基本办公软件excel进行数据统计排序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一个学生成绩表的任务,可以带来样本作为参考,让学生思考都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排序和操作,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个连续的教学内容细化,驱动学生一步步的从计算总分、求平均分、排序、生成图表等过程逐渐的完善操作。然后给学生一点时间梳理思路和记录,确保学生完全熟悉和掌握技能。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将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发散思维,增强操作能力,强调了高层次的思维发散和创新。

1.2 教学相长,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本来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当然,教师也不是全能,所以绝对不能高姿态,以盛气凌人的架势和学生产生距离感。学者知不足然后自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或者是被同学们难住。只有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和思考来解决问题才能在教学过程汇总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体味教学的乐趣,不断积累的经验也是教学设计中的宝贵财富,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

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真诚友好的态度才能博得同学们的爱戴。所以教师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用觉得尴尬,只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一起来想办法,相互补充,最的终收获一定更多。而且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积极的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和谐平等的和谐发展。

2 计算机课程中教学内容的提炼

当前的网络系统十分复杂,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那么在计算机教学的课程设计中就要针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课程标准,提炼和选择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内容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学习和深化。围绕知识点展开设计,有意识的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安排进行个别的指导,逐步完善知识体系,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学无止境,课堂上的知识永远都是有限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难以捉摸的,计算机作为一门技术型教学学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水平,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自主探索知识的奥妙,发现和解决更有价值的问题,不断深化和完善自身,适应社会需求。也就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了。

3 结束语

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教学设计理念的提出,全面统筹规划了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更加饱满、丰富,教学的形式也更加科学、多样。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应该不断深入的了解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探索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理念的运用,使教学工作变得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参考文献】

[1]杜淑娟.教学设计理念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新西部(中旬刊),2013,(7):186.

[2]许根生.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任务设计理念的探讨——由两节公开课引发的联想[J].科技信息,2010,(13):242,262.

课程设计的理念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MOOC;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微课设计

1.概述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或“慕课”。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tm教授开设的免费课程“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吸引了190个国家16万学生网上注册学习,从而使得大学课程及课程资料通过网络免费开放,真正带来了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学习。可汗学院(Kahn Academy)推出的在线视频课程涉及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计算机科学等科目的内容,吸引了全世界数以千万的学习者注册学习。伴随着MOOC的发展,“nippedclassroom”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始流行。所谓翻转课堂是指教师提供课程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课前观看视频等教学资料完成课程知识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视频课程内容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并完成作业习题和答疑解惑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将传统课堂中知识讲授放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转移至课堂时间完成。

MOOC和翻转课堂是借助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兴教育模式,吸引了全球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关注,大规模互动参与、开放共享教学资源的在线课程教育模式,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基于MOOC理念,以山东省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建设和改革为契机,提升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促进“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MOOC和翻转课堂带来的教学模式改变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如下3个方面的不同。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而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完成知识消化和吸收。学生从传统课堂上被动的听课者变成课堂交流讨论的主体。教师通过学生课堂交流讨论和习题解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重点难点知识再梳理或安排答疑解惑来组织课堂教学。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不同:传统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材和课程课件,而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是课程教学视频、课程网站和相关课程辅助教学材料的建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录制教学视频用于学生课前学习,并为学生制作与教学视频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习题测试和辅助教学资源。课堂时间的安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减少教师课堂教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堂参与讨论交流的时间,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课堂教授变为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内容和话题,让课堂时间真正最大化和有效化。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翻转课堂理念混合了教师重点讲解和建构主义学习,使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而不是讲台上的“圣人”;学生可以灵活选择观看课程视频的时间和地点,激发其课前主动学习和课堂讨论积极性;增加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交流时间,让学生得到个性化教育。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思想。结合传统教学中易于课程知识体系化和具体化的优势以及翻转教学易于增强学生创新性、主动性和个性化培养的优势,在“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中融入MOOC理念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确立“教师重点知识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3“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跨学科、知识面广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中确立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知识学习的指引者和引路人,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课前观看课程视频、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协作探究、课后思考拓展。

“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立体化建设包含: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课件优化调整、课程网站平台构建、微课教学设计、教学辅助系统开发等。通过“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的立体化建设,可以有效保障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参与课堂交流讨论、增强课后实践反馈3个教学环节。

3.1课程知识体系优化调整

为适应计算机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典型网络协议;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以谢希仁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作为教材,基于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理念,重新梳理课程知识体系。按照计算机网络层次参考模型学习各层的功能、原理、算法和协议,围绕网络各层协议数据封装和各层典型设备组成结构原理这两条主线对课程核心知识点进行组织,确立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知识点比例大致为3:2,课程核心教学知识点划分如表1所示。在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强调计算机网络原理是根本,Intemet技术是实例。

3.2课程网站平台建设

课程平台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原理”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课程主讲教师介绍、课程描述、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多媒体课件、主讲教师教学录像、实验指导、作业解答、课程参考资料、常见问题解答、研究型教学文档等教学资源,并链接课程检测习题供学生自我测试。主讲教师课程视频(如图1所示)是保障学生课前预习、参与课堂讨论交流的基础。学生通过课程平台可以下载课程课件和参考资料,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开展网上讨论,课后通过课程网站平台提交作业或学结报告。

3.3微课教学设计

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设计微课教学案例(包含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总结等),录制微课,便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通过微课学习巩固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

广域网分组转发机制的微课教学案例设计如表2所示。

3.4课程教学辅助系统

掌握计算机网络分层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协议和算法,是学好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关键。由于网络原理协议众多且抽象难懂,设计一个简单实用、直观形象、交互性好的课程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学习课程内容。利用Authorwarer的交互图标、计算图标和编程接口,通过程序片段的有效嵌入,可以模拟仿真网络原理和协议的复杂工作过程。基于Authorware开发设计了3个功能模块:①课程学习模块用于满足课程学习任务;②习题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③课堂助手模块提供学生考勤、教学公告、轻松驿站等辅助信息。

课程学习模块设计实现了3种信息交换、数据链路层停止等待协议、网络层带有子网划分的分组转发过程、地址解析协议ARP、传输层三次握手的连接过程、应用层STP生成树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等计算机网络的典型网络协议和过程原理。使用子网掩码的分组转发模拟过程如图4所示嘲,当用户手动输入主机H1(IP地址为128.30.33.13)要发送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30.36.62后,可以仿真模拟分组数据的转发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分组转发过程的工作原理。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使用这套课程教学辅助系统更易于学习掌握抽象的网络协议、工作过程和算法原理,更好地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