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1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突出重点,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三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医疗保险待遇与企业缴费脱钩。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政府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三)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结余过多的地方要采取提高保障水平等办法,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基金收支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提高基金统筹层次,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地)级统筹。
(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效使用救助资金,简化救助资金审批发放程序,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五)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改进医疗保障服务,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六)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制订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和管理办法。基本药物目录定期调整和更新。2009年初,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七)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公开招标采购,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参与投标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招标采购药品和选择配送企业,要坚持全国统一市场,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药品购销双方要根据招标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并严格履约。用量较少的基本药物,可以采用招标方式定点生产。完善基本药物国家储备制度。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对药品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
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其中包含配送费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各地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
(八)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满足患者需要。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九)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公立医院资源过剩地区,要进行医疗资源重组,充实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签订医疗保险定点合同等方式,由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补偿。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提高县级医院医生水平。
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十一)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制定。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不得接受药品折扣。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
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补助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规定。
(十二)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方式,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要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十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2009年开设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中央和地方媒体均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十四)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
(十五)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十六)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十七)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以病人为中心。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十八)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
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
(十九)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明确辖区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
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
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
六、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组织落实,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改革。
(二十一)加强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投入机制,改革补偿办法,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经初步测算,2009-2011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2
[关键词]卫生总费用;筹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62-02
通过对某地区2010年卫生筹资状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卫生总费用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比例偏低,2010年该地区政府卫生总费用预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22.5%。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偏高,2010年为37.9%。其产生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受全国及全省大环境影响,具体来说是财政补偿弱化、医疗费用增长迅速等因素造成的。
1 某地区卫生筹资内部结构失衡原因及后果
1.1 从财政补偿机制方面看
尽管财政对卫生投入总量连续增加,但财政补助收入占全市医疗支出比重越来越低。政府财政补助收入是政府责任的具体体现,是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体现政府主导的基础。财政补助收入是通过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最终是对居民个人医疗费用的补偿,财政补助收入相对数的降低,自然就对居民个人医疗费用补偿减少,相反也就增加了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1.2 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看
各种保障制度在筹资水平、保障水平方面仍有较大差异,如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待遇差距大、城乡不同制度间保障水平差异大、统一制度内保障水平也有差异。还有,由于2009年以前受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即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比较晚,而且在初始阶段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较小,城乡居民就医基本以自费为主,这也是造成该地区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之一。
1.3 从医药收费机制方面看
受物价指数上升,新医疗技术的开展,大型医疗装备使用等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医药收费呈快速增长,从而造成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相应增长的状况。
国际经验表明,当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卫生筹资中占主导地位时,贫困和脆弱人群不可能被卫生保健所覆盖,即使能够获得卫生服务,也将面临巨大的经济障碍和致贫风险。如果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超过30%~40%,将导致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家庭贫困的高发生率。
2 卫生筹资战略的转变
从实现基本卫生服务“全覆盖”的政策目标和发展进程看,必须改变卫生筹资机制和模式,从非公共筹资为主转向以资金统筹和预付为主的公共筹资机制。扭转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而由公共筹资取而代之。在这一过程中,公共筹资力度加大并有效发挥作用是核心的行动方案,这包括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险共付水平,重点投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等,以利于逐步减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2.1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形式
主要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商业保险和其他医疗保险。“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2010年该地区社会保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45.43%。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占社会保障支出的70.0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社会保障支出的5.0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占社会保障支出的2.18%。所以社会保障卫生支出是卫生总费用的主要来源。在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中,该地区政府是筹资主体,政府补助分别占保险筹资额的85.81%和55.7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中,各类政府补助约占4.33%,其余主要来自企业单位与个人缴费。今后应通过扩大政府补助来增加政府预算卫生支出,而企业单位与个人缴费的增多也会增加社会卫生支出。
2.2 继续完善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制度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精神,“十二五”期间该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将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三个百分点。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十二五”期间,农民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一律取消起付线,实行“零起付”,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封顶线提高到农民个人平均收入的6倍;无负担能力的病人发生急救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基金、政府补助等渠道解决。通过以上有效措施增加政府预算卫生支出,降低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2.3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十二五”期间财政投入要重视预防和公共卫生的投入。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省城乡居民,使他们在需要时均能免费或少量付费就可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平均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应扩大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额安排。
2.4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力度
为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在2009―2011年三年内投入了8500亿元用于卫生事业发展,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对卫生总费用比值有了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在安排年度卫生投入预算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应逐步提高。此外,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政策,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由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并对补偿后出现的经常性收支差额由政府进行绩效考核后予以补助,进而扩大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总额。
2.5 公立医院改革应随国家公立医院的改革加快而提速
医保覆盖扩大仅仅解决了看病“有钱付”的问题,即医疗费用可以由医保报销一部分。但是“有钱付”和“能买到合适的服务”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由于公立医院改革相对滞后,医院的创收机制没有改变,过度医疗、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的问题仍然严重。因此,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跟上全民医保的速度。“十二五”期间公立医院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此外,“十二五”期间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应实行集中采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群众就医负担,降低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2.6 控制医药费用的增加是当务之急
“十二五”期间,应着力将平均费用和总费用增长率、住院床日以及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及重复检查行为。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采取总额预付、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同时加强监管,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严格基本医保药品目录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等指标考核,建立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使用管理系统,落实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采购政策,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监管能力。此外,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医疗费用的控制有助于减少群众就医负担,降低个人现金卫生支出。
2.7 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包括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允许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从国际经验看,即便是在医疗市场化程度高、非公立医疗机构比例相对较高的国家,非公立医疗机构大多以非营利性为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通过促进民营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社会卫生支出比重。
可见,从维护医疗卫生公益性和体现惠民效应角度出发,对卫生总费用的发展要求,不仅是扩大卫生总费用的总量和提高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建立卫生总费用内部合理结构尤为重要,即扩大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缩小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争取在“十二五”规划期末实现卫生筹资结构“三四三制”的调整目标,即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30%,社会卫生支出占40%,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30%。如果政府在服务提供、规制、筹资方面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卫生筹资结构调整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玲.控制卫生总费用是当务之急[J].中国卫生,2011(6).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3
(一)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上级医改工作要求,认真总结三年改革经验,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医改工作任务。一是积极推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脊灰、百白破、流脑、乙脑等7种规划疫苗实施免费接种,各类疫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其中,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案54.8万份(其中,农村居民建档505563份,城市居民建档42437份),建档率达到89.3%;深入实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工程,全县孕产妇和0-6岁儿童系统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8.5%、95.63%;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和精神病人的管理,相关病人管理率分别为68.8%、100%、60.7%。二是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使用基本药物,保证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县级医疗机构基药配备占全部药物比例达到96.5%。自去年6月15日,我县在12个乡镇卫生院同步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对卫生院使用的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在此基础上,按照卫生院基药制度运作模式,今年3月份,我们在村卫生室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截至目前,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药制度覆盖率100%,累计采购基本药物1135万元,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48.56%。三是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工作成效。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全员聘用制度,全县乡镇卫生院岗位聘任率达到100%。落实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双考核、双挂钩”,职工工资全额财政保障,40%作为绩效工资发放,有效调动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四是全面落实“先看病、后付费”政策。对于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医保范围内),全部实行“先看病、后付费”,患者出院时,结算系统自动扣除医保报销金额,有效减轻了患者支付负担。
(二)积极开展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
根据县委关于跨越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我们确定2010、2011、2013年分别为全县卫生系统“环境建设和行风管建设年”、“行风建设和能力提升年”、“深化医院管理年”,今年重点围绕加强行业管理,着力提升卫生系统科学规范化发展水平。一是加强规范管理。结合全县开展治理慵懒散活动,进一步明确各级岗位职责目标,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工作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保证和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强业务管理。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定期对各医疗卫生单位依法执业、服务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态度、效率效益等工作进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现场反馈,及时通报,并落实奖惩措施。上半年,累计组织开展医疗卫生质量专项检查活动15次,查处纠正问题21项。三是加强行风管理。深入组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训活动,加强行风督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畅通24小时举报投诉热线,投诉事项办结率100%。四是加强环境建设。深入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内外环境进行高标准整修改造,初步达到了“花园式”医院建设的目标要求。五是优化服务流程,积极开展导医导诊、预约诊疗服务,增设夜间门诊、无节假日门诊,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三)稳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将公共卫生作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规划范围内疫苗实施免费接种,各类疫苗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其中,麻疹、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等疫苗接种率达到100%;二是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传染病预测预警、疫情直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对重大传染病的实时防控,在近几年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今年截至6月25日,全县手足口病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64.04%,处于全市最低发病水平;三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认真落实妇女儿童“一法两纲”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9.55%、93.92%。深入开展免费婚检工作,全县新婚人群体检率达到52%,位居全省首位;四是强化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在现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2个急救分站基础上,新建怀仁、龙桑寺2处“120”急救分站,进一步缩短了院前急救半径。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加强卫生综合监督执法。今年以来,围绕职业卫生和医政监督两大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19次专项监督行动,累计出动卫生监督员1180人次,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监督医疗机构165处,规范38处,取缔5处,有效保障了群众就医安全。
(四)不断深化卫生强基工程
一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立足当前抓引进,2007年以来,我县建立了卫生人才公开招聘的长效机制,招聘形式借鉴公务员招录方式,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择优录取。5年来,累计招聘卫生技术人员318人(研究生学历6人,本科学历247人、专科65人),充实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县级194人,乡镇124人),今年的卫生人才招聘初步方案已经完成待审,将于8—9月份实施。放眼长远抓培养,加强管理人员培训,5月份,我们委托康佳卫生管理人才培训公司,采取专家讲座和现场参观学习的方式,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62名管理人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收到显著效果,有效提升了基层管理干部队伍的思想境界、政策理论及管理水平;加强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师徒带教、高起点集中培训、“三基”理论学习、乡医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上半年,举办各类培训活动12次,培训650人次。二是深入开展承办帮扶行动。2007年以来,在市卫生局支持帮助下,先后有市中心医院、中医医院等9家市级医疗机构和我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承办帮扶我县乡镇卫生院,实施以来,上级医院视对口卫生院为其“分院”,在基础设施、医疗设备、技术力量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促使各乡镇卫生院短期内迅速恢复服务功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今年1—6月份,12所卫生院门诊量达到9.5万人次,业务收入2150万元,分别是承办帮扶前的16.8倍、19.5倍,姜大明省长和王随莲副省长都曾对该项工作作出批示并给予充分肯定。
(四)深入实施卫生惠民工程
一是深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县自2006年实施新农合制度以来,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质量推进”,农民受益率及受益面逐年提高。今年,全县累计参合农民524481人,参合率达到100%,人均统筹标准提高到3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40元,个人缴纳60元)。进一步提高报销补偿比例,在科学测算基础上,确定参合农民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85%,住院补偿封顶线15万元。1—6月份,累计补偿合作医疗费用7537.98万元,受益群众92847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达到83%,位居全市首位。为进一步方便农民群众看病报销,我们先后与11家市级以上定点医院签订协议,使参合农民在我县和上级有关医疗机构就医实现即时结报。二是深入开展农村儿童重大疾病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对5种儿童重大疾病(先心病、白血病、单纯性唇裂、脑瘫、血友病)和8种成年人重大疾病(宫颈癌、乳腺癌、血友病、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耐药性肺结核、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患者实行医疗救助,其中,先心病全额免费,其他病种新农合报销75%以上,确保群众受益最大化。截至目前,救助重大疾病患者1108例(其中,先心病6例,其他病种1102例),累计减免各项医疗费用280.06万元。三是积极推出卫生短信服务平台。结合工作实际,与移动通讯公司联合,利用短信方式,每月为群众提供卫生资讯服务,提高群众健康防护意识,截至目前,累计发送短信9万余条。四是大力推进农村改厕项目。根据上级有关工作精神,结合生态县创建要求,今年全县总计安排农村改厕2万座,截至目前,已经完成1.2万座,年底将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总体较低。虽然近几年通过实施承办帮扶和人才引进、培养等有效措施,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所限,整体服务水平仍然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二是卫生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卫生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责任和与时俱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部分单位管理理念及方式落后,手段单一,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督执行力度不够,没有一套系统的监督考核机制和质量控制办法,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水平较低。
三是卫生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目前全市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4人,我县为20.9人,存在较大差距;卫生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职称学历方面来看,当前,全县高、中、初级比例为1:9:12,研究生以上、本科、专科以下人员比例为1:11:29,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较少;高水平拔尖卫生人才匮乏,科研创新能力偏弱,重点、特色专业不突出。
四是由于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我县财力有限等因素影响,落实医改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的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正常开展。
五是行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医务人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意识不强,敬业进取、求实奉献的观念意识欠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与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组织开展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活动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强化工作落实,并积极发掘推广新经验、新亮点,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二)全面落实医改目标任务。按照上级有关部署要求,深入组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各项工作,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按照改革目标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认真筹备做好年度卫生人才招聘工作。总结2007年以来公开招聘卫生技术人员的经验做法,完善考试考核机制,严格按照全县统一招聘计划和程序规定,完成年度卫生人才招聘工作任务。二是加强卫生人才培养。认真组织举办基层管理干部培训班,做好对外出培训、师徒带教培训及乡医培训人员的跟踪督导,确保取得实效。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4
(一)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上级有关医改工作要求,总结三年改革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扎实推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9.5万份,建档率达到96.9%,电子档案同步录入;深入实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全县孕产妇和0-6岁儿童系统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8.5%、95.63%;全面完成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补种工作;深入开展慢病患者和精神病人管理,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相关患者病历档案,定期进行随访查体,相关病人管理率分别为85.6%、89.2%、82.5%。二是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使用基本药物,保证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其中,县级医疗机构基药配备占全部药物比例达到96.5%,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100%。去年6月15日,我县在12个乡镇卫生院同步启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对卫生院使用的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在此基础上,按照卫生院基药制度运作模式,今年3月份,我们在全县256个村卫生室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截至目前,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药制度覆盖率100%,累计采购基本药物1650万元,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48.5%。三是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发展水平。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全员聘用制度,明确岗位责任目标,12所乡镇卫生院岗位聘任率100%。深入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双考核、双挂钩”,县局每季度组织对乡镇卫生院综合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满意度评价等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和拨付挂钩;卫生院每月组织对工作人员的考核,把群众满意度、服务对象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将职工工资的40%作为绩效工资发放,与考核结果挂钩,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全面落实“先看病、后付费”政策。3月20日,我们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政策,对于相关住院患者(医保范围内),无须缴纳住院押金,而是先行住院治疗,待患者出院时,信息结算系统自动扣除医保报销金额,仅交纳个人承担的少部分费用,有效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二)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
根据全县重点项目建设要求,加强调度协调,强化督导落实,不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农村改厕工作顺利推进。今年全县总计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2万座,在12个乡镇同步推进实施。加强督导考核,动态监督检查,不断推进工程建设进度,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改厕任务19265座,完成率达96.33%。二是加快推进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根据上级有关工作要求,按照每所覆盖1500—2000人、步行不超过10分钟、“五室分开”等建设标准,新(改)建7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截至目前,已经全部建设完成,完成率达100%。三是统筹推进县中医院门诊楼改造暨能力提升项目。截至目前,门诊楼扩建工程全部完成(扩建600平方米),外墙涂刷真石漆已经完成(面积达2460平方米);内部装修工作全部完成,已投入使用。引进现代化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各科室硬件设备已全部到位,全院职工的信息化系统操作培训、考核工作已完成,HIS系统、LIS系统、合理用药及办公自动化OA等系统运行情况良好,电子病历和影响系统将于近期投入运行。积累计投资550余万元,先后购置了西门子彩超、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透析机、超声骨密度仪、动脉硬化监测仪、红外光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仪、过敏源检测仪、比利时体外冲击波治疗仪、中频仪、除颤仪等设备11台(件)。为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该院本月又新引进了生物安全柜、二氧化碳培养箱、双温恒温培养箱、离心机、空气消毒机、麦瑞DC-8彩超等设备,现已全部启用。
(三)积极开展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
根据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和县委关于跨越发展的要求,我们确定2012年为全县卫生系统“深化医院管理年”,科学制定方案,强化督导考核,全面提高医疗卫生发展水平。一是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系统医疗卫生单位组织管理体系,落实各级分工负责制度,逐级签订目标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结合全县开展治理庸懒散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建立《考勤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制度规定23项,对医务人员日常工作和服务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强化日常监督和执行力度,狠抓制度落实。二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建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机制,根据上级有关业务评价标准及实施细则,定期对各医疗卫生单位依法执业、服务质量、医疗安全、服务态度、效率效益等工作进行评价考核,考核结果现场反馈,及时通报,并与年终绩效考核成绩相挂钩。三是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每月组织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训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洁行医、医患沟通等为培训重点,采取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多种形式,突出学习效果,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开展教育活动15次。加强行风监督检查,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行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并落实相关惩戒措施。畅通24小时举报投诉热线,严查各种不良执业行为,不断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四是加强环境建设。按照“花园式”建设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硬化”工程,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内外环境进行高标准改造,截至目前,累计绿化面积18500平方米,所有单位绿化覆盖率均达到40%以上。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动态保洁机制,确保医疗环境干净清洁。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积极开展导医导诊、预约诊疗服务,增设夜间门诊、无节假日门诊,着力创建优质温馨的医疗卫生服务平台。
(四)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坚持将公共卫生作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扎实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对规划范围内疫苗实施免费接种,各类疫苗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8%以上,其中,麻疹、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等疫苗接种率达到100%;二是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传染病预测预警、疫情直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对重大传染病的实时监控,确保不发生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各类传染病继续处于较低发病态势。截至10月20日,全县手足口病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59%;三是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认真落实妇女儿童“一法两纲”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孕产妇和儿童系统化管理,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深入开展免费婚检,全县新婚男女参加婚检累计1950对,婚检率达到56.3%,位居全市首位;四是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在现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2个急救分站基础上,新建怀仁、龙桑寺2处“120”急救分站,进一步缩短了院前急救半径。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加强卫生综合监督执法。围绕职业卫生和医政监督两大重点,先后组织开展了28次专项监督行动,累计出动卫生监督员2130人次,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监督医疗机构211处,规范75处,取缔7处,有效保障了群众就医安全。
(五)深入实施卫生强基工程。
一是市县医院承办帮扶乡镇卫生院发展成效显著。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4.21”会议精神,在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由市中心医院等9家市级医疗机构和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分别对口承办(帮扶)我县12所乡镇卫生院。实施以来,市县帮扶医院视对口卫生院为“分院”,在基础建设、规范管理、技术指导、设施设备等方面给予了全面支持,促使各卫生院服务功能全面增强,步入发展的快车道。省委、市委调研组来我县调研统筹城乡卫生发展工作时,对帮扶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立足当前抓引进,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严格招录程序,顺利完成年度卫生人才招聘工作。放眼长远抓培养,5月23日至29日,举办1期基层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基层行管干部管理水平。继续深化重点专业人才培训、师徒带教等培训措施,截至目前,累计外派41名技术骨干到省内外医院进修深造。加强乡医培训,以乡镇卫生院为培训基地,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预防保健知识为培训重点,截至目前,组织全县927名乡医轮训一遍,人均学习超过80学时,在岗培训合格率达到100%。三是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围绕“二制六统一”(即由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实行聘任制、工资制;对村卫生室实行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收费管理、统一药品配送)工作目标,全面推进乡村医生职业化、医疗服务规范化、基本药物制度化、工作平台信息化等各项工作,整体工作推进顺利,为构建农村“10分钟健康服务圈”打下坚实基础。
(六)深入实施卫生惠民工程。
一是深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县自2006年实施新农合制度以来,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运作、高质量推进”,农民受益率及受益面逐年提高。今年,全县累计参合农民524797人,参合率达到100%,人均统筹标准提高到3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40元,个人缴纳60元)。进一步提高报销补偿比例,在科学测算基础上,确定参合农民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85%,住院补偿封顶线15万元。截至10月底,累计补偿合作医疗费用14018.64万元,受益群众322784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达到77%,位居全市首位。为进一步方便农民群众看病报销,我们先后与11家市级以上定点医院签订协议,使参合农民在我县和上级有关医疗机构就医实现即时结报。制定出台扩大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工作方案,通过实地考察和严格筛选,已经确定4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为新增新农合定点目标,目前正在开展相关设施设备配置工作,将陆续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二是深入开展农村儿童重大疾病保障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范围,对5种儿童重大疾病(先心病、白血病、单纯性唇裂、脑瘫、血友病)和8种成年人重大疾病(宫颈癌、乳腺癌、血友病、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耐药性肺结核、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患者实行医疗救助,其中,先心病全额免费,其他病种新农合报销75%以上,确保群众受益最大化。截至10月底,救助重大疾病患者726例(其中,先心病18例,其他病种708例),累计减免各项医疗费用649.50万元。三是积极推出卫生短信服务平台。结合工作实际,与移动通讯公司联合,利用短信方式,每月为群众提供卫生资讯服务,提高群众健康防护意识,截至目前,累计发送短信68万余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及我县财力有限等因素影响,落实医改市县两级财政配套资金的难度较大,尤其在落实公共卫生项目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经费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正常开展。
二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从目前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学历、职称结构和服务能力来看,卫生队伍(特别是基层)整体学历层次偏低,拔尖技术人才较少,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不足,总体服务水平不高,卫生人才培养的机制措施还有待深化。
三是行业作风需要进一步强化。部分卫生从业人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标准不高,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和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要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入组织开展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活动部署安排,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强化工作落实,并积极发掘推广新经验、新亮点,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二)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要求,加强协调调度,及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按照规划进度完成建设任务。
(三)全面落实医改年度目标任务。按照上级有关部署要求,深入组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各项工作,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按照改革目标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做大做强”县城的总体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解决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房屋设施、人员配备等问题。同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发挥好“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年内组织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吸收借鉴先进地区工作经验。
(五)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做好对外出培训、师徒带教培训及乡医培训人员的跟踪督导,确保取得实效。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5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事业。
=、基本特点:(=)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以自我保障为主,不给政府背包袱;(=)实行储备积累,建立个人帐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于个人所有。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缴费的多少和积累时间的长短,养老基金没有互济;(=)采取县(市)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金运营方式为储蓄、购买国债,实现保值增值;(=)与城镇养老保险比,农村养老保险没有历史包袱,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
=、参保对象:全体农民。我区村干、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对象。
=、管理部门: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和收支两线管理,并实施财务监督。
二、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过程和现状
区地处武汉北部,现辖==个街镇场区, 图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年开始文秘站 启动,近十四年来,有起有落,有轰轰烈烈的时候,有停滞不前的时候,有萎缩滑坡的时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保障农民“老有所养”,预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以及稳定村干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启动发展阶段(====年—====年):==年我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全武汉市有=个。==年当年实现参保农民====人,征收基金===万元,==到==年每年平均征收基金近===万元,到==年底参保人数达=====人,基金达====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较好,其主要原因有五:(=)国家大力推行,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号)将武汉市列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点地区。以后民政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年,民政部公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保险对象、保险费交纳和领取、保险资金的筹集、基金的管理等问题作出了规定,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积极引导。我区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纳政府工作目标,并将农保基金征收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政府。(=)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之一,并在各乡镇民政办增设=—=名专职工作人员。(=)工作经费较为充足。根据民政部民办发[====]=号文件,可以按当年收取的保险费总额的=提取管理服务费。==到==年提取了管理费===多万元,一是作为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二是作为乡镇完成基金征收任务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人员和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养老保险承诺利率较高,==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年——==年==月为年复利=.=,利率较高较好地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调整整顿阶段(====年—====年):==年,国家发现农村养老保险存在基金挤占挪用、违规投资、乡镇和村截留保费、基金保值增值难等问题,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整顿规范,一是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门移交到劳动部门管理,二是不得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三是清理整改基金违规问题。一方面由于工作关系未理顺(民政部门至今未移交工作到劳动部门),工作经费无着落(按财政应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经费纳入预算,但由于农保工作人员太多,我区乡镇==人,财政压力较大,并未将此列入预算),另乡镇于==年开始机构改革,农保工作人员进行了精简,区民政局只承认了退休的=人,使农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年由于银行利息大幅度降低,国家为了化解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对养老保险的利率进行了调整,==年=月降为=.=(==年=月降为=.==),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年省政府对养老保险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在农村养老保险整顿规范阶段不再接受新业务”,至此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滞阶段。
=、停顿、半停顿阶段(====年—====年):由于受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利息持续下调和中央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变动的影响,到====年出现了退保人员增加、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近三年来基金当年收不抵支累计达==万元,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农民缴费收入很少,没有新的业务发生,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目前我区的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可以概括为:低水平、窄覆盖、功能弱、效果差、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陷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截止目前为止,参保农民=====人,退休人员===人,月支出养老金=.==万元,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达===元,低的只有=.=元。基金累计收入达====万元,其中:缴费收入====万元,利息收入===万元,累计支出达===万元,滚存结余====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保险覆盖面窄。据统计,我区农业人口为==万人,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只有=====人,占农业人口的=.=。从参保对象看,只有部分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和“双女户”结扎户参加了农村养 老保险,而其他广大农业人口均未参加养老保险,基金共济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
(二)管理较为松散。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看,我区农村养老保险目前正处在停顿、半停顿阶段。在管理机构、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基金管理等方面均未形成完成的管理体系,只是靠着惯性的作用,维系着目前的现状。一是管理机构没有理顺。====年国家要求农村养老工作全部移交到劳动部门,但到现在仍未移交,致使管理职能不明,工作不得力。而且由于我区农村养老保险专职工作人员少,管理服务难到位。现在各街镇原有==名专职工作人员都已取消,区民政部门的专职人员也兼职做其它工作,使养老保险的日常管理较为松懈,对退休人员更是谈不上进行生存调查,难以避免死亡后虚报冒领,造成基金损失。二是政策宣传和组织实施力度不大。农村养老保险对保障农村老龄人“老有所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区推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力度不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全区仅有==左右的农户赞成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而真正愿意交纳养老保险基金参保的农户不到==。三是制度建设真正不完善。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特别是民政部颁布的《方案》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农民参保“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政府扶持职能缺失,不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三)政府扶持功能弱化。民政部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据统计,我区只有少数村干部由村进行了补助,其它大多数农民未得到村级补助,而政府更是没有投入资金给予扶持。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四)保障水平偏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方案》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元/月缴纳保险费,==年之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调查表明,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较低标准缴费,从而导致退休后退休金水平极低,我区目前退休===人,人月平养老金水平为==元,高的===元,低的只有=.=元,有==的低于==元,很难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靠”了。不仅如此,《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使《方案》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
(五)农民参保意识差。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农村养儿防孝的思想还大量存在,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家庭现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困难,文化生活缺乏,束缚了农民思想认识的发展,形成了封闭落实的思想,特别是在一些僻远的山区,由于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较深,与城市相比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差距,他们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却忽视了近期生存的艰难性和风险性,即便有些意识到了全区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却因为对农村养老保险了解不多,知知甚少,对农村养老持怀疑态度,因此,也不愿意参加。农民参保的态度和对养老保险认识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前景,而目前农民表现出的参保意识淡漠、参保的积极性不高,正是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出现扩覆不力、征收困难的真正原因。
四、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目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保障能力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便成了各级政府急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农村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组织领导、经费保障、理顺部门关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合理引导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把这项服务农民、服务农村的工作做好做实。
=、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积极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筹资渠道。一是从扶贫资金提取一部分。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年以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后,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应该进行必要的调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加之绝对贫困的消失,逐步转移并加大财政对农民养老的支持应该是可行的。二是从国家财政收取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消费提取一部分。三是从农村税收中提取一定比例。农村税收包括对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民个人征收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四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交纳一部分。农民个人年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可按适当比例缴纳保险金。受保个人做一定奉献,也是国际社会保障制度通行的原则。不过,要以农民的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为条件,而且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加大“三农”投入,逐步改善农村软环境。“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么在这个五年计划里农村必须将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如何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风貌,这既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我们财政部门急需解决的财政分配问题。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结合区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大农业收入力度,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投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农村经济综合水平提高了,就会促进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重要性的认识,也就会积极参加养老保险。
医疗保障三年行动方案范文6
20*年,在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形势恶化、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等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下,全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我县经济增速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更加凸显。全县经济社会总体呈现“经济继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总体协调、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增幅回落3.3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8.22亿元,分别增长16%和23.1%。其它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总体较好。(附表一)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农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2亿元,增长9.8%。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5万亩,总产量10.93万吨,增加0.42万吨。农、林、牧、渔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双五万”工程继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明显增大,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1亿元,增长11%,其中规模工业销售产值295亿元,增长17%。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占比提高3.4个百分点;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新型工业发展迅速,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1.8%。大企业带动效应明显,企业总体效益进一步好转,规模工业利税总额15.9亿元,增长37.3%,比同期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增幅高20.3个百分点。工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三产发展增势明显。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6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4.1%,占全县GDP比重27.7%。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5亿元,增长20.54%;各项贷款余额96亿元,增长15.25%。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亿元,增长14.4%。成功举办第六届房交会。出台并实施《*县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县迎春南路商业街业态规划》。
(二)三大需求总体平稳,投资消费结构趋于优化
投资保持合理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77.41亿元,增长13%,其中限额以上项目65.57亿元,增长20.8%,占投资总额的84.7%。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48.55亿元,完成计划投资的93.25%,比去年同期增长8.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实际完成47亿元,增长16.7%。全年新核准(备案)工业项目288个,计划投资76.36亿元。三产投资增速较快,限额以上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66亿元,增长12.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3.92亿元,占52.2%。
*
消费拉动效应明显。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5亿元,增长21%,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个百分点,消费拉动GDP增长的能力不断增强。批零贸易业实现销售总额44.5亿元,增长21%。商品房销售面积32.73万m2,增长26.1%,销售额11.76亿元,增长39.8%。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家居及服务、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类消费增长较快。
外贸出口保持增长。全县外贸出口供货总值172亿元,增长13.7%,其中自营出口总额6亿美元,增长40%,增幅比年初预期目标提高30个百分点。自营出口增速较快主要得益于结构性的增长,外需萎缩对我县外贸出口企业的冲击较大,除精细化工、水电设备行业的大企业自营出口大幅增长外,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若扣除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因素,自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三)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
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深入开展“十百工程”、“联乡结村”和“清洁*”等活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年地方财政用于“三农”资金5.03亿元,增长24.5%。全社会水利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98亿元,完成农田水利工程量315.2万立方米;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47945亩;完成下山移民1110户、2232人;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造田造地1000亩、宅基地整理1200亩;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100%;等级公路、客运班车行政村通车率均达到100%;全年新增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重点整治村58个。
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16省道与320国道连接线工程(*西环线)、20省道*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富春江一桥维修加固工程顺利完工。富春江二桥改造工程进展顺利。*综合码头散货作业区启用。建成港湾式停靠站50个、公交候车亭20个、客运场站1个。县城至富春江镇路灯工程、洋塘至旧县街道给水管道工程完工,城乡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市政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新城和综合体建设全面启动。凤川—江南新城规划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县城商务区建设总体进展较快,12幢现代化综合楼宇破土兴建。滨江区块全面完成拆迁工作,《*滨江区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完成,励骏大酒店动工兴建。分水江休闲旅游度假综合体规划方案已通过评审,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杭州潇洒休闲运动公园综合体前期进展顺利,女足训练基地已开工建设。
(四)改革创新继续深化,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活跃
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加快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推行项目代办员制度和项目审批一审一核制;滨江拆迁安置小区建设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浙江富春江水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实现我县企业上市零的突破。金融改革深入开展,大力创新金融产品,设立县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富汇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全面完成村集体资产融合工作,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县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农户参保率达100%;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中心镇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全年全社会科研经费支出达4.5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30.54亿元,增长140.2%;新产品产值率为11.5%,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申请专利577件,专利授权421件。全年立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新认定省级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8家;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命名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2家。*分水制笔创新服务中心列入中央补助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县与浙江大学建立全面科技战略合作关系。
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专职招商队伍,专业招商机制基本建立,按“主攻省内、拓展省外”原则,开展驻点招商,实施“飞地”招商。全年新引进项目140个,协议资金67亿元,增长17.1%。其中协议外资1.72亿美元,增长19.2%;实际利用县外资金41亿元,增长28%,其中外资8100万美元,增长23.7%。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促进企业发展。杭州*尖端内窥镜有限公司成功收购美国费格内窥镜技术公司62.5%的股权,开创了我县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合作的先河。
(五)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和谐社会加快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颁布实施《*县生态功能区规划》,省级生态县创建通过预验收。实施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项目14个,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县城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富春江镇、分水镇等3个污水处理厂已投入运行;横村镇污水处理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完成主体工程;百江镇、钟山乡垃圾中转站全面建成,全县“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城处置”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初步形成。两江漂浮物打捞处置工程扎实推进。杭新景高速公路沿线小冶炼企业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圆满完成。实施“清洁*”三年行动计划,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6.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25%。全年新增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2个和生态村20个。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据初步统计,全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5%,COD和SO2排放量分别削减10.13%和8.93%。
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巩固省教育强县成果,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实行同城待遇;实施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制度;成功创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创建省教育强乡镇2个,全县13个乡镇(街道)全部成为省教育强乡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和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富春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全年创建市级卫生强乡镇7个。全面推进文化名县建设,叶浅予艺术馆新馆完成主体工程,杭州越剧二团顺利迁建。省科技强县、省体育强县通过考核验收,成功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县和3个省体育强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