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范文1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会议还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基本职能,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改革,明确各类课程的德育功能及高校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心同向的协同效应。“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卫生及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作为餐饮业、食品业等的未来从业者的烹调等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专业技能并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保障烹饪过程中的食品卫生。

1烹饪卫生学等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

烹饪卫生学传统教学偏重食品的卫生及安全等知识的传递,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的相关理论基础,使学生掌握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何保护和提高营养价值,并掌握提高食品卫生质量的基本方法,以维护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但是,因为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染色馒头等大量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而给餐饮市场带来巨大创伤,不合理选择食物导致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等疫病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惨痛教训,让人们意识到食品卫生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专业的烹调知识、完善的政府的监管及法律体系,还需要强大的道德约束力。因此,烹调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人格品质对餐饮行业的良性发展愈来愈重要。高职高专院校旨在培养专业性的实用型人才,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来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注重智力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还要关注价值观、人生观、情感、态度、意志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在传授烹饪卫生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价值取向有效的传递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新思维。通过有意识地引入“价值引领”,实现专业课融合思政教学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相互促进发展的目的。在治理食品安全过程中,道德是上游,法律是下游,因此,实行“法德并济”才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从根源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1]。司晓晶提出在“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食品专业学生道德素质的必然选择[2];宁喜斌主张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责任公民意识、食品安全与伦理反思进行“食品安全学”的课程思政,提升烹调等相关专业学生道德素质[3];而针对烹饪卫生学的课程思政研究目前还未见任何报道。因此,基于高职烹调等相关专业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该专业高素养人才的需求,对烹饪卫生学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迫在眉睫。

2大思政背景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策略

2.1实现烹饪卫生学与“立德树人”的有机整合。烹饪卫生学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德”的缺失可能导致从原料生产到饭桌每个环节中“人”的问题,食品安全需要有“德”之“人”来提升。大思政背景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在保证烹饪卫生学课程主体知识框架的前提下,根据各章节知识点的思想价值,打破教材内容的藩篱,将“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与专业课程巧妙融合,收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使未来的餐饮行业从业者具有诚信意识、公民责任等意识,从而成为食品安全的捍卫者。2.2实现烹饪卫生学与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提倡食品卫生的积极思想和实践[4]。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习现代食品卫生与安全科学的同时,领会中国智慧,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2.3实现烹饪卫生学与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的有机整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是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也是食品安全道德的底线,任何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在食品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通过探索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多样化,将法律法规学习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学法、知法、守法的餐饮行业从业者。2.4实现烹饪卫生学与思维方式培养的有机整合。烹饪卫生学不仅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学科,也涉及到转基因新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新型加工方式和设备等前沿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

3在烹饪卫生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关键着力点

3.1注重顶层设计。系统策划和自上而下是顶层设计的重要特征,在烹饪卫生学中践行课程思政就是根据烹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提炼德育“因子”的相关内容,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大纲,以保障“大思政”教学育人体系的顺利构建和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烹饪卫生学专业课程知识为出发点,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的角度,通过逆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方式逆反过来寻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契合点,反复打磨课程中可凝炼的德育因子,最终实现德育与智育的交融。3.2突破专业课教师的“教书匠”角色。烹饪卫生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必须在“大思政”理念指导下,使教师突破“教书匠”的角色限制,由“教书育人”向“育人教书”转变,充分认识、理解并践行“立德树人”这一高校职能;坚决摒弃思政课承担思政教育、专业课承担知识技能教育的固有思维,改变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备课时要重视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授课时做到生动、自然的讲思政,力求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3.3坚持师生并重,教学相长。大学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对象,但欲正人先正己,育人者必先自育,必须改变“重生轻师”现实状况。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教师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最直接、最久远的示范性作用。在社会多元价值冲击、互联网普及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主动加强自身思政教育,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这不仅关系大学生的成长、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对未来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思想文化阵地的巩固都有着重要影响。3.4力求盐溶于水,不着痕迹。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指引我们既要立足教材而又不能拘泥于教材,紧盯课程中的“育人”目标,从“事”“时”及“势”三方面充分挖掘知识点的思想价值,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对当下真假难辨的、碎片化的信息化世界,教师还应找准学生情感的关注点、触发点和困惑点,用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多创设关于热点事件的讨论机会,通过理性的讨论和争鸣,使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不着痕迹,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

4小结

大思政背景下烹饪卫生学教学改革,打破原有学科专业课教学的思维束缚,挖掘出“烹饪卫生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及隐性教育资源,挖掘出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接合点和闪光点,形成系统的、实用的、交融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课堂主渠道的功能最大化,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些改革成果和经验既丰富了烹调等食品相关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也为烹调及其他专业中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伟.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反思[J].理论探索,2012,198(6):27-30.

[2]司晓晶,王文华,刘娇娇.高职“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9(4):114-115.

[3]宁喜斌,晨凡.高校《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7):153-154.

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范文2

2020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我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下将从思想政治表现、教学与学生考证辅导、班导师以及继续教育工作等几个方面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

本人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觉遵守学校相关的教学规章制度,用高标准、严要求督促自己。同时,积极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前沿知识,不断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与学生考证辅导工作

1、本年度承担了18营销班和中外营销班《连锁经营实务》、18工商管理班《员工关系管理》、

20级平台课《管理基础与实务》等课程,同时担任继续教育圆梦班的相关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课程大纲,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在实践教学方面,本人承担了18中外营销班15人的毕业大作业综合指导工作,辅导并组织学院383名学生参加《全国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考试,获得95%的考证通用率。

3、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广东赛区一等区,广东赛区国赛遴选赛三等奖。

4、立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

三、班导师工作

担任19工商企业管理1班的班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就业主题班会和心理班会等各种班级活动,积极开展班级学生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的各项技能。

四、继续教育培训

2020年参加1+X证书网店运营推广国家级培训、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解析及竞赛技巧线上研修班,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学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讲习营和全国职业院校系统构建高质量思政体系暨顶层设计与融入实操案例分享课程培训等。

五、其他工作

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范文3

实践教学对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层次性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思考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0方案”,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引导研究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在学习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理想的认知与认同。

该课程在内容结构上采用教学大纲和“分专题”的框架模式,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来展开,这对于培养研究生实践研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重视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的本科思政课教学相比,无论在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区别,重心由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向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转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既是为了适应研究生思政课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研究生培养和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发挥研究生能够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的优势,引导研究生在实践学习中激发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知识增长和能力发展的双重目标的实现,帮助研究生在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同时,能够正确地分析思考和探索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践问题。

2.有助于深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的问题,而理论学习的合理性与否也需要在社会实践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中得到检验。实践教学模式深化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方面,理论学习水平的提升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提炼课程教学内容、突出研究重点,引导研究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问题做深度的认知和掌握,从理论学习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求解决方式和途径。因此,在实践学习中,每一次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理论学习的水平。另一方面,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和升华思想认识的过程,因为对社会实践问题的总结必定会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去深化认识。实践教学在引导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甚至创新探索新的一般性规律和理论,形成新的知识财富来充实理论库。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了两者之间关系,最终实现了研究生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3.有助于推动知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

实践教学为研究生思政课由知识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转变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思政课教学的一般特点是侧重理论性和思想指导,显示出转化为实用技能的功能较弱。实践教学为思政课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研究学习的主体,实现了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转变,激发了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转变角色,“退居二线”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习,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以问题导向引导研究生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方法导向引导研究生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通过引导研究生对实践问题的探索,真正实现从“学习”到“研究”的转变,实现了研究生知识层次和综合水平的提高。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层次性的基本途径

1.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许多人在实践教学的理解上存在误区,以教学场所的不同区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认为在课堂教学以外开展的教学活动才是实践教学。实际上,实践教学应是“课堂理论教学以外的,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或由学生自主参与的一切教学形式。”[1]其中既包括课外教学实践,也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生思政课由于受到经费、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科研时间紧、集中性弱等特点,大规模组织课外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通过案例教学、经典阅读、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为导向,引导研究生开放性思考和自主交流,并通过学生讲课、辩论赛、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样模式展现,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交流,从不同视角、不同方面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能力。

2.广泛开展社会考察实践

广泛开展社会考察实践可以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和亮点。相对本科生而言,研究生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更为密切,许多研究生还有实习和工作的经验,社会阅历丰富。因此,研究生社会考察实践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提高实践学习的质量和层次:要将强化社会考察实践与思政课课堂专题式教学和问题导向式教学相结合,指导研究生精选专题,全面掌握专题内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兴趣和专长提炼出专题内热切关注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由不同专业学生搭配组成调研小组,针对问题制定调研方案,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开展参观走访、社会调研、科技讲座、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后,要将调研成果纳入课程学习考评体系中,量化实践学习的效果,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推动思政课考评由侧重理论知识学习向侧重综合能力提高转变。[2]通过社会考察实践,引导研究生走出校园,体验国情民情,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成就与艰辛,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结合所学专业研究实践

当前高校中存在的研究生对思政课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思政课教育缺少与专业课教育的结合和互动。就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还是研究生的“主业”,思政课由于理论性、抽象性强而被许多研究生误认为脱离实际、与自己的科研、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没有关系。实际上,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为具体学科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也为培育研究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牢基础。因此,研究生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平台,将专业学习实践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授课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专业分布和科研方向的基础上,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通过教学案例、开放式问题、学生专题讲课等方式,鼓励不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学生从不同研究角度展开研究和探讨,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涵,注入了创新知识和理念。在课外实践中,可以鼓励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将思政课的社会调研与自己实习工作的经历相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在社会实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和专业领域投身到企业、工厂、卖场、社区、法律事务所等社会各个基层单位中,得到良好的实践学习的机会。研究生在实习考察学习中,通过对社会的某一领域的特殊问题展开研究,借助自己专业知识和实习平台,运用思政课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考察,深化对自己专业领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件:

[1]刘玉新.浅谈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职 专业课程 渗透教育设计

[作者简介]钟庆文(1968- ),男,江西萍乡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及教育心理学;吴千里(1978- ),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泰州 225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教学会201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56024)和江苏省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渗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SJD880027)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65-02

一、高职专业课程的渗透教育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渗透教育方案的重要计划之一,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附件,应当制订专门的渗透教育方案,从目标确立、内容架构、过程实施、效果考评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

(一)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渗透教育价值取向

1.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强调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能力适合度,较少为生涯发展提供完整规划与资源,特别是德行目标比较模糊。高职毕业生不仅仅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亦可能是创新者、管理者,高职教育不仅指向就业,更应促成其创业,成就其事业,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支撑,实现专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齐头并进,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比翼齐飞。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价值理念。

2.在人才培养规格中设定“成人成才”的目标指向,“成人”规格就是具体化的渗透教育要求。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构建:一是职业岗位能力,比如行业通用技能、专业特定能力;二是职业素养,比如职业道德、职业人文、职业身心素质等;三是生涯发展能力,比如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

(二)依托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渗透教育内容框架

高职专业能力的养成主要依托以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理论与实践课程,并进一步形成理实一体化课程。职业素养与生涯发展能力则通过通识教育、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将高职所有教学资源凝聚为隐性显性课程。高职渗透教育顶层设计必须依托现有高职的课程体系。具体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整个课程体系涵盖的能力与素质按照年级、内容进行渗透教育目标与任务的分解,列出实施部署;二是针对培养规格,着重将职业素养、生涯发展能力等渗透目标与内容落实到培养行业通用核心能力的相关课程中,真正体现隐蔽性、渗透性;三是围绕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将职业人文、职业心理、行企业文化、团队协作精神等渗透其中。通过上述举措,将渗透教育目标与内容系统地分解于高职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段,融合于高职教育教学各个具体的环节之中。

(三)基于具体专业课程整体开发的渗透教育设计思路

为了将渗透教育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必须做好课程的渗透教育方案,使渗透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与有效性。教师要在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时,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各环节明确渗透教育要求,要在工学结合改革课程设计的基础上,细化教学目标(含渗透目标),形成概要描述;依托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渗透因素,合理选择渗透形式,设计渗透教育任务与情境;最后建立相应课程考核标准。做到“三明确、三坚持”,即明确渗透目标、明确渗透内容、明确渗透教育设计思路;坚持联系学生实际、坚持专业课特点、坚持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同步实施渗透教育。

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教育设计与实施

渗透教育顶层设计为专业教学开展渗透教育提供了总体规划,落实到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具体课程设计。渗透教育设计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建构。

(一)课标解读:渗透教育目标的设计

专业课程的渗透教育目标设计首先需要全面深入解读和重构课标,使其明晰化和具体化。要针对专业所对应岗位(岗位群)所需的个性品质、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等,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制定渗透目标。如护理专业的学生要尊重、敬畏生命;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有诚信的品质;法律专业的学生要有规则意识;工程造价的学生必须有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等。以《公路养护技术》课程为例,在具体设计中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重新架构,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渗透教育三大目标。渗透教育目标设计明确培养学生的预防养护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的意识、施工质量意识、施工过程中精细化管理意识、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等。

(二)内容挖掘:渗透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

应该说,专业知识不仅仅具有工具性、技术性价值,还有社会、历史、人文、伦理等多方面的价值。专业教学内容中的渗透教育因素,有些比较隐蔽,有些比较零散,必须进行深入挖掘和整合。课程的渗透设计要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充分挖掘其中的渗透因素,将渗透因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渗透教育内容设计的基本逻辑是:基于书本内容架构、或基于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或基于学生现行素质差异,形成完整体系并科学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德艺双馨”的效果。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可以将其渗透教育因素整合为一有机整体,即“三维度、五层次”。三个维度: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五个层次: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数学内容的美学价值、数学课题的历史背景、数学体系的辩证因素、数学教学的课堂环境。

(三)过程设计:渗透教育过程的优化

渗透教育目标定位和内容挖掘工作完成后就是具体实施问题。渗透教育过程设计的重点是通过专业课程内容的魅力和教师的有效教学影响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当前,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教师应当基于此参与渗透教育设计,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开展渗透教育。关键在于灵活应用高职专业教学方法。如采用实验导向性教学法、问题导向性教学法、项目导向性教学法等。当然,渗透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方法体系,在不冲淡专业教学方法、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以提高渗透效果。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文以“建筑设计”课程“项目五: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单元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展示(如表所示)。

(四)效果评估:渗透教育学情的测评

教学过程中进行学情评估十分必要。老师在备课时充分了解学生情况,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掌握学生的背景、认知水平、学习态度与方法、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态各不相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在教学告一段落时,及时进行效果评估,为下一阶段教学做好准备。渗透教育评估还可以从学校德育工作角度,借鉴德育评估原理与办法予以评价,也可以以教学测量与评估手段予以评价。总之,只有学生的行为与态度模式出现真正的成长,教育者才能自信地说自己的教育实践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富文.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刘富文.大爱育人――创新高职人才培养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范文5

通过问卷调查围绕《测评体系》各项指标在各大高校具体开展落实情况,以福建省高校推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实践为主要调查对象。全面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调查统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更加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并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一)对精细化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到位,忽略执行中柔性要求

对于精细化理念科学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盲目追求工作中巨细无遗,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执行中注重制度的刚性而忽略执行中柔性要求,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这是福建高校实施的精细化方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中辅导员反映:过多细化量化的工作,让工作人员只顾着埋头做事,而无法考虑工作落实的实效性。同时在执行规章制度中,没有把制度的刚性与执行中柔性要求相结合,不太注重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忽视了人性化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需要得到师生的认同,积极配合。如果师生对推行精细化教育和管理认识不到位,管理者以频繁的检查、严格的评比等“刚性制度”强制规范师生的行为,将会导致师生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从而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探索不够,全员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必须在路径上进行积极、全面、有效的探索并且建立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实施的育人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做出了众多量化和定性考核。例如每周要下学生宿舍和学生谈话几次,做几次家访,认真撰写工作心得,定期给学生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而对于全校师生如何共同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中探索并不多。例如对专业任课教师、后勤管理人员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求基本都没有涉及到。当问到“你们学校在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全方位实施的育人方面做的如何的问卷中”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化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对现代媒体的充分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水平重要途径。调查中显示:当问及“学校在利用现代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专题网站、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网上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得如何?”时。高校正是对有效路径探索不够,全员育人机制不健全,包括对现代媒体利用不充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受阻。

(三)对思政运行机制、执行保障探索不够,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不到位

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健全思政运行机制,强化执行力,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调查中发现,高校做了大量思政工作,但是落实在学生身上实际效果并不佳。例如运行机制不健全,执行保障和有效激励措施没有跟上,有效监督机制不完善、考核标准缺乏科学性,执行队伍素质能力不强等因素影响,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真正落实到位,从而导致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落实不到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4]。调查显示:当问到“你们学校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方面做的如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切实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发现,高校都设有校级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并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当问到:“你们学校在落实从校级、院(系)和班级三级开展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方面如何?”。调查结果说明了由于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执行保障不够健全,高校在落实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方面做的不尽人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落实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

二、精细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对策

精细化视角下探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对策,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形成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

(一)强化理论学习,警惕精细化误区,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和科学水平

强化精细化理论学习,加强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的认同度,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进行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科学化。全校开展精细化理念学习时,必须让师生意识到:精细化绝不是搞“繁琐哲学”,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审时度势,突出工作的重点,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其次是精致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把握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个过程、细化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事件、落实到每一个学生[5]。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政工作科学水平中必须让全体师生警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误区:误区一,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不是盲目追求巨细无遗。过多的细节管理抑制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限制师生自身发展的需求,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误区二,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不是过分注重“刚性管理”。制度的刚性固然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但是学生思想工作中精、细、准不同于企业生产活动,需要实行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误区三,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不是过分注重“细节管理”而忽视“战略管理”。一定程度上要处理好战略目标与具体目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解决关键问题,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只有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精细化的深刻内涵才能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二)健全运行机制,强化执行保障力度,提升思政工作科学水平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形成工作责权明晰、科学高效,党政齐抓共管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的根本保证。健全思政组织领导机制就是要创新管理理念,健全思政教育日常工作运行制度,明确思政教育岗位责任制,保证思政工作具体落实到位;强化思政工作流程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形成公平、竞争、激励的工作环境。通过岗位职责明确化、工作流程化、制度规范化、考核标准化使各工作环节相互配合,有机联合,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科学化水平。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思政队伍是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和思政工作科学性的前提。党政干部、共青团员、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主体、专职人员、组织保证。具体来说这支队伍可以从领导队伍专家化、思想政治理论队伍务实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保障的科学化[5]。

(三)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推动思政教育科学发展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精细化视角下要求思政工作者关爱和尊重学生,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了解和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在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中,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和方式,使思政教育内容贴近化、时代化,方法现代化、科学化。教育内容贴近实际,才能符合实际,只有符合实际的教育才是科学的。中国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中国梦内涵着理想信仰、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学子梦等思政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政同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中国梦教育中必须认真思考的时代问题。同时将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人际交往、职业心理素质、就业创业等内容纳入思政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教育内容贴近化、时代化和生活化。教育方法现代化着重教育上科学性和教育覆盖上的广泛性,使教育达到每个角落,实现细致化[5]。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主旋律、学校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及网络宣传辐射等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多样化、生动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校园网、QQ群、微博、博客、微信、易信等新媒体的教育辐射功能,实现思政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科学化。

(四)建设“四为一体”的长效合力机制,保证思政教育科学发展

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范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向纵深推进,创业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得到中国政府顶层的关注,更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政策上的充分回应:教师对创新创业工作具有主体责任,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师队伍,是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我国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基本形成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服务体系。但是,在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几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1.1创业师资数量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自我国高校实行创业教育以来,受创业教育美好前景的诱惑,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读创业专业或者选修创业课程,但是创业师资数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创业教育需求。现在很多高校的现实境况是,1~2个老师负责全校学生的全部创业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创业教师不仅数量不足,专职教师更是稀缺,我国仅有59%的高校设有专职创业教育教师。可见,师资力量的匮乏已成为困扰和制约创业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1.2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创业理论

基础与实际创业经验具有创业理论基础与实际创业经验的老师,不仅熟悉创业活动各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对创业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在日常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中,能够全方位的解答学生的疑惑,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但是,创业教育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家体系,至今也没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博士研究生,不具备专业的创业教育学科知识的积淀;而且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创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便留校任教,缺乏创业历练,他们的创业知识的获取途径通常仅仅是书本或是他人的经历。教师的这种智识背景完全不利于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以及学生创业潜能的挖掘,无法真正唤醒沉睡于内心的创业愿望。

1.3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缺失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还不长,大多数高校虽然重视创业教育,但对创业教师的培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高校创业教师培训的理念还存在局限性和时滞性。绝大多数的创业教师都是临时受命、仓促应付。他们大多都只接受了短暂的创业教育培训,根本没有机会获得在职进修、对外交流等形式多样、系统性的培养,便上岗授课。同时,作为兼职教师的成功企业家大多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授课内容与方法的斟酌和推敲,也几乎没有接受过授课方式的培训,这样就容易导致授课嬗变成了分享人生创业经历和感受的故事会———虽然这偶尔也是需要的,教学传授效果必然会差强人意。

1.4创业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涉及课程内容、教材选取、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创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欧美国家的创业教师教学方法主要有传统教学法、模拟创业、工作坊、咨询和指导、参观学习、创办企业、游戏和竞争、实践训练等。而我国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教师经验不足,忽视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仍沿用传统的讲授、测试和论文写作等方式,较少使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商业游戏等教学形式,更谈不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特色。

1.5创业教师缺少科学的评价与激励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对创业教师的考核与其他专任教师并无二样,大多选用可量化的指标,考核标准单一,如授课学时、课题数量、发表核心论文情况等;几乎不涉及定性的一些指标,如教学方法革新、课堂效果等。在既有绩效评价体系的路径依赖下,创业教师唯有遵从而无法超脱,也就谈不上有多少积极性投入到创业教学中去。同时,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徘徊在低水平的探索阶段,鲜有与之相关的职称晋升专业,因此,大多数教师仍会将精力聚焦在与自己原本专业相关的研究上。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调动创业教师的积极性,也无益于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2发达国家或海外地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或海外地区开展创业理论研究和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早,创业教育也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能,其积累起来的成熟的、先进的师资队伍的构建的经验与方法或许可为我国高校所借鉴。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业教师培育经验。一是开设创业学博士专业。197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率先开设了创业学博士学科,对创业学博士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经济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在全美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中,有8%的学校提供了博士学位。二是重视教师创业实践经验,建立专兼教师师资库。据调查,斯坦福大学25%的教师曾有过创业历练。同时,聘请社会企业家作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组成强大的创业教师专兼职队伍。三是为创业教育教师提供成长平台和培训机会。如美国高校成立形式各异的工作坊,主办圆桌会谈、实地考察等,以增加创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如此,还创办专门的机构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例如美国最具权威的创业研究组织—考夫曼基金组织在全美高校里设立创业基金会,帮助教师进行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四是建立与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师的考核与激励体系。如斯坦福大学对创业教师的考核,除了校内的考核委员会之外,还需接受其他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考核,只有达到一级水平才能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施行创业教育,至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一是重视创业教师的创业实践。2001年日本实行了“远山计划”,将竞争机制引入国立大学,允许并鼓励国立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从而丰富了教师的创业经验。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日本高校普遍运用的课堂讨论、案例研究、计算机模拟、角色扮演、情景模式、诊所式教学等方法。三是定期培训创业教育教师。日本已形成创业教师长效培养机制,定期选派高校的创业教师去企业、政府机构学习培训,聘请企业界知名创业人士到学习任教。同时,十分重视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团队,积极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开展有关创业教育的学术会议、案例示范教学研讨会等,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台湾地区高校也十分重视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断探索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突破。一是强制性要求创业教师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台湾高校明确要求,只有具备2年以上的创业经历的教师才能从事创业教育,在理性授课时将实务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以更好的发挥创业引路人的作用。二是重视教师教学效果的评鉴体系。大多数台湾高校实行以“学生成效”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台湾东南科技大学不定期组织跨部门和跨专业人员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鉴,以更有效、更客观地评价教师。三是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台湾高校通常将教师分为理论性、教学型和实务型三类,进行分类管理。针对教师的不同类别,设置沟通交流的方向,以培养全方面才能的教师。四是不断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日常教学除了采用传统讲授法外,还积极探索采用多样化和整合化的教学方法。如实地采访、个案模拟、市场调查、学做项目整合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在做中学,不断强化创业技能。

3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应对策略

3.1重视顶层设计,提升创业教育的地位,树立创新创业理念

“教育发展,理念先行”。顶层设计是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关键。作为高校的高层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正视与引领,对创新创业型教育观要有全新的定位和客观的诠释,并能够从顶层上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在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变革。另外,需要提升创业教育的地位,创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更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庸,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完备体系的学科。当然,它需要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

3.2与国外高校紧密合作与经验交流

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创业教育历经时间长,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积累了厚实的基础,这对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依据一定的条件和标准,遴选一批国内高校的优秀专职教师去国外合作高校研读创业学硕士或博士,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与国外合作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聘请国外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来我国高校讲学或学术交流。一个合适的例子就是,2005年11月,美国百森商学院和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为我国商学院进行创业教育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国际力量。

3.3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培训的机制与体系

对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要按照“自培、外培、再优化”的思路,建立和完善创业教师的成长路径,形成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长效机制。为创业教育教师制定周密的创业教育相关的培训体系与培养计划,培训内容既可包含理论层面的知识,如创业学基本理论、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知识;还可包括技术实践层面的知识,如教学方法、模拟操作体验等。针对每次培训,需要制定系统的考核体系,以检验培训的效果,只有通过考核的教师才能继续指导创业教育的课程与实践。

3.4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其能力提升

多元化的创业教师成长平台是扩充现有师资队伍力量、培养优秀创业教育师资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应意识到成长平台对创业教师的重要地位,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搭建教师学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积极组织创业教师参与,不断丰富其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教学经验。具体方式有,组织创业教师到企业、政府、创客空间等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鼓励教师到创业公司参与企业实践与进修;创建产学研教育基地等。通过多元化成长平台的历练,让教师能深刻认知创业的过程,感悟创业的艰辛,体认创业所需能力,从而大幅提升教师的创业素养,为其创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5组建“双师型”结构的专职与兼职教师队伍

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创业教育的一线教师,都认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各大高校应坚持“专兼结合、内修外引”的方针,广开用人渠道,依据学校现有教师队伍数量和知识背景结构的现实境况,聘任合理比例的兼职教师,如聘用行业内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知名企业高管、风险投资家、技术骨干力量、地方创业主管部门专家等进校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组建起自己的具有“双师型”结构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兼职教师传、帮、带专职教师,不断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

3.6完善创业教育师资评价与激励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