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字:机械基础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然而在职校教学过程中,《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可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是非常的重要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其教学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前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桥梁,也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独立进行的一次工程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那么如何做好课程设计,并且通过好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有所提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要想使学生学有所成,就必须对其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1.1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职业院校机械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之一,是连接学生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也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独立进行的一次工程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协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快速、有效地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经济发展地区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技术应用型职校人才。要对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改革,其中选题是关键,应以“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为原则,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选择学生能够懂的、易掌握的题材将其课程设计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更深层次的介绍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课程设计分开来进行实验,应对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即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课程设计融合为整个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不要分开实施。改革后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同学们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建设综合型人才。

二、改善教学的方法,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2.1增加结构设计的训练,提高学生感性认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也是机械内专业学生的第一次全面的设计训练,它的结构比较复杂难懂,然而受职校生生源差这一因素的影响,对其来说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更是如此。分别从以下两方面来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是加强教学过程中结构的设计(如:在讲述联接、齿轮的转动、轴等课程时,都对其上一次结构课)。在课程设计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减速器拆装的实验,了解其各部分的作用,最后画一张轴系结构图,并从中学到知识和发现问题。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及手段,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分的准备,并且使他们对课程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更进一步的了解箱体、轴、齿轮、皮带等常用零件的作用,并通过多媒体使其对机械中的零件直观的了解,使学生对零件的印象加深。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软件中的动漫和交互性能,以此达到课程设计的效果和目的。

2.2重视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由于《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顾名思义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基础课程设计中,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通过谈论和总结,制定出自己的方案,最后通过各组讨论指出每一组方案的优缺点。可见,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独立设计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可以在竞争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热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设计中的每一步骤。

三、改革考核的方式,提高课程的质量

俗话说:“有因必有果,有始必有终”。在教学中教师只传授知识,而不对其生进行考核是没有任何效果的,这样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表现。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即教师根据学生所完成的图纸质量和其平时上课的表现情况作为考核指标,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片面性。为了避免不合理性和片面性的产生,对学生的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改革,即把考核的指标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平时考勤、设计草图和图纸质量、答辩、设计的计算,并通过一定的的比例进行考核评分。通过这样的改革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热情度,还激发其在过程中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促使其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可见,通过对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考核方式的改革,不仅能提高教学的质量,还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机械实用型人才,《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加强和完善职校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是职校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本文主要对职校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水平与教学质量进行论述,最终达到教学目的与改革最终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实践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工程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项筱洁.《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当代职业教育. 2011(06)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79-02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是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沟通学生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桥梁。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课程学习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搞好课程设计,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是从事本课程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在从事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使学生受益匪浅。

1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是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独立进行的一次工程实践。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专业课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设计的内容改革

选题是课程设计内容的关键,教师的选题应尽可能把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在课程设计中得到综合体现,同时要保证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改革前,江苏省张家港工贸职业高级中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分别进行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第4学期开设,内容以机构的运动分析为主;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在第五学期开设,以零件的强度分析和绘制装配图,零件图为主。不论是机械原理还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设计方案都是教师给定的,而且有设计题目的样机,机械原理题目是插齿机插刀系统基本运动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减速器的设计。这样的选题都有一定的依据。插齿机插刀系统的方案设计中涉及连杆机构,凸轮和齿轮等机构,能够很好地反映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参观样机基本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所以两周的设计过程显得很轻松,真正能够设计不同方案的学生并不多见,这样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而减速器作为传统的设计题目,其零件的选择包括电机、皮带、螺栓、齿轮、轴、轴承、键、销、联轴器、、密封以及箱体等,它的设计结合书本知识最多,而且难度适中,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作为学生机械设计的题目在较长时间都没有得到改变。而且单独进行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缺乏对整体机械的认识和系统工程的认识。为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高,我们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整合为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设计题目暂时定为包装机械(包括液体包装机和固体包装机)的设计。设计时间由原来的“两周”加“三周”改为现在的“四周”,设计方式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原来不管机械原理还是机械设计均为三人一组,三人的设计题目,已知条件均相同,这样可能会导致三人互相抄袭,而且多年的课设结果也反映出这样安排的弊端;改革后仍为三人一组,但是三人是负责整机的设计,他们之间相互联系而又互不相同。他们必须按照给出的设计任务,商定设计方案,其中一人的不合作就会影响整个小组的设计,导致方案失败。这样,学生在相互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均可得到相应的锻炼。从总体的工作量来看,原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包括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1#);插刀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的绘制;凸轮的位移线图和对应的凸轮工作图;和编写设计说明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包括装配图的绘制(0#),轴和齿轮的设计,以及编写设计说明书。改革后,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总体工作量基本保持不变,但同一组三人各有侧重,把包装系统分成三部分(输送部分,热封部分,装料部分),每人负责其中一部分的设计,最后要求学生绘制出整个机械系统的机构运动简图(1#),相应的部件图(0#),轴和齿轮(或凸轮)零件图,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经过几轮的尝试后,打算每一组人数增加到6~8人,能够在四周的课程设计过程中,相互分工,做出液体包装机(或固体包装机)的整机设计。

2 改善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2.1 注重设计能力的培养

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完成一个好的设计,需要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融合。而目前许多课程的学习是孤立的,一门课程考核完成后即告结束。而针对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知识的融合给课程设计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其中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是设计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我们将后者作为课程设计的重点。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体的主要阶段,是一个难点。对于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机械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欠缺的是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在进行结构设计时,思维局限在书本知识上。为此要求学生提出结构设计合理,表达清楚的设计意图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到产品的造型、制造、市场等生命周期,即学生的设计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样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课程设计的全过程都要突出结构设计,鼓励设计新颖结构,以结构合理性和工艺合理性作为评价结构设计部分的主要方面。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最大想象力的空间,在布置任务时,只给出设备能够最后实现的功能,而不规定具体是如何实现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想象和创新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设计能力。

2.2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能够符合工程实际的需要,一般设计的题目尽量选用真题。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教师给出设计参数,布置设计任务以后,学生一般参考样图进行绘制,这样思维必然局限于教师的设计思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在改革后,学生可以到机械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小型的装置,这样对机器有一个总体的印象,可以观察机器的运动情况,同时学校还给学生提供了两台包装机供学生装拆,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机器的结构,整个机器的组装过程和零部件的形状,立体感强,层次清楚,学生基本能够从视觉角度感知机器内外部的情况。而且,在实际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从资料收集,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考虑,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法,这对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注重协作能力的培养

各同学之间协作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后在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中,一般以3人为一组。小组成员之间在形成具体的方案时要求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在设计方案基本确定以后,组织一次小组间的讨论,提出每组方案中存在的优缺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协作,又有独立的构思和设计,分组设计带来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形成了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这种竞争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热情,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设计主体的原则。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是每组的一个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同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关键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掌握每位学生的设计进度。

3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最初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师评”,即教师根据图纸的质量和平时的印象给学生打分,这样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教师可能只关注图纸的质量和课程设计的进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克服这种不合理性,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作了一定的修改,但原则上还是每位同学均参加答辩,答辩的最后成绩分阶段给出,总共由四部分组成(平时考勤占10%,设计计算部分占20%,草图和最后图纸质量占40%,答辩30%)。经过这样的改革后,发现同学们在设计阶段思维会更加活跃,自主性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由于答辩时面临的是全班同学和老师,准备答辩和答辩的过程对每位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才能从全方位真正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真正锻炼同学们的能力,与课程设计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3

>>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研究 机械类专业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综合改革探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探索 探究机械电子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 独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水务工程专业课程群课程设计的优化与实践探索 焊接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CDIO理念改革电子类专业课程设计探索 新世纪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改革初探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与探索 综合性大学绘画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研究 动力机械强度与振动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工程船舶动力机械系列化监测系统的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研究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探索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为例,分析了改进前课程设计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指导课程的实践经历,分析了课程设计的改革思路和实施方法,经过实践探索证明了其是行之有效的教改方式。 关键词:课程设计;动力机械及工程;实践教学

前言:

在全国开设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方向的学校中,很多都安排“内燃机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旨在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应用、巩固、丰富、提高所学内燃机专业知识,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与专业有关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因此,课程设计是对前期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检查过程。

一、原课程设计内容安排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原课程设计内容安排中绘图工作量大,在两周左右时间内要求每个学生在认识、消化和整理原图的基础上,完成两张四缸发动机的横向和纵向图,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所以,到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课程设计基本要求,即学生并不能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发动机的工作特点和设计要点,掌握基本尺寸和结构的确定原则以及计算方法,更谈不上在设计中发现问题,进行创新设计。

(2)课程设计答辩是以教师提问为主的“问、答”方式,不能全面地考核学生们对课程设计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自己的设计过程及结果并没有系统地总结,对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3)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在一个人的经验还很不丰富的情况下,团队合作是迅速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是知识共享、成长最快的方式。然而,原课程设计还只是处于单打独斗、一人一题的局面。

二、课程设计的改革探索

1.改进课程设计内容

内容安排中减少机械重复的画图工作量,将四缸发动机设计改成二缸机设计,并强调团队合作设计理念,安排2人一组,每个学生只要求手画一张纵向图或横向图,另加两张用绘图软件绘制的零件图,由此一方面补充了现代设计方法在内燃机辅助设计中应用的培训,也使得学生有时间对设计进行全面思考,保证了对设计计算过程的理解。

2.加强现代设计方法在内燃机辅助设计中应用的培训

分别以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的两大主干课程“内燃机原理”和“内燃机设计”为基础,将学生分为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两大组,加强了现代设计方法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进行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的学生根据热力计算公式,对内燃机各热力参数、指示参数进行计算,并绘制示功图,它对内燃机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求进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的学生以发动机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分析为目标,掌握发动机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将思路与方法付诸于程序语言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结果进一步加深对发动机发火顺序、转矩波动和轴承负荷图的理解。

3.设计过程进度安排阶段化

第一阶段:大约1―2天时间,进行内燃机总体设计和方案选择,在产品总体设计中要选择和确定内燃机的主要设计参数,在进总第250期 专业教学行热计算和外特性计算及主要零部件设计前,首先要选择零部件的类型、布局方式,如:气缸的布局方式、燃烧室的选择等。

第二阶段:大约2~3天时间,进行内燃机工作过程热力学计算和内燃机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学生依据分组睛况分别按要求进行具体的计算。

第三阶段:大约8―9天时间,进行绘图工作,每个学生手画一张纵向图或横向图,另加一张用绘图软件绘制的零件图。

第四阶段:大约2~3天时间,整理并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4.细化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方式,鼓励创新意识,加强平时考核监督

课程设计改革要做到成绩评定严肃、认真、科学、公正,只有制定合理的成绩评定标准才能取得学生对成绩的认同感。改进后的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明确给出评定的办法以及细则,并严格加以实施。最后的总成绩是将设计说明书质量、创新意识、图纸质量、答辩以及平时成绩进行加权综合计算得出。其中说明书质量包括方案说明、设计计算过程,以及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理解、认识和收获等,要求报告思路清晰、文字通顺,书写规范,符合技术要求与撰写规范。总成绩别考虑了创新意识的成绩点,只要学生在教师给的简单的原设计模板上有所创新的都予以成绩上的鼓励。此外,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参照出勤、提问和平时阶段性任务的抽查情况等方面给出成绩。出勤情况除了教师抽查记录,还委任几个组长进行记录。四个设计阶段完成情况均分别记人平时成绩。

5.改进课程设计答辩方式

答辩时除了采用教师提问的“问、答”方式外,还要求学生能指出自己在图纸方面和报告方面的问题,注意引入学生自我的认识,允许学生参与对成绩的评定。或者要求学生指出别人图纸问题,以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侧面也反映该学生是否亲自完成了课程设计任务。此外,答辩时还现场抽查某些学生对绘图软件的使用情况。对于不合要求的学生,必须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重新完成,否则不予通过。

三、总结

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改革后的课程设计注重了对知识运用、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的要求,在课题的深广度与分量上进行了调整,保证了9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照设计与进度完成设计工作。本次课程设计改革探索反映出来的正面效果比较明显,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彪,周鲜成,刘利枚.提高工科课程设计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58―59.

[2]朱克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407―408.

[3]李建奇,陈日新,王建君.工科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的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2007,23(6):96―98.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及近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学生首次综合运用所学的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最重要实践环节之一。它在技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能提高他们的工程设计及创新设计的能力。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传统教学题目是减速器设计。它涵盖了机械设计中所有基本通用零件的设计,而且体现了通用典型部件设计计算和机械系统设计概念和方法。课程设计是所学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总结,综合性很强,设计题目很成熟,与之配套的图册、手册和课程设计指导书也一应俱全,这对于第一次搞综合设计的学生有很大帮助。它对学生提高自身的系统学习能力,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1.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有人认为课程设计就是画图,认为课程设计长期沿用减速器设计作为设计对象,内容陈旧、单一,设计过程太枯燥。

2.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多,教师少。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一般为期三周,学生需要完成二级齿轮减速器装配草图和正图,关键传动零件的零件图,以及相关的设计计算说明书,时间非常紧张。课程设计期间,学生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有时个别学生还需要熬通宵加班。

3.在设计过程中照搬照抄的现象较为突出。部分学生基于完成任务的观点,设计过程中不注重自我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出现普遍的照抄图册中的减速器的结构,而不能综合考虑零件的强度、刚度、工艺、装配、调整、和密封等问题。

4.相关课程基础不够扎实,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效果和进度。除了机械设计基础以外,课程设计要用到工程图学、力学、工程材料、加工工艺以及互换性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这些课程中任何一门基础不牢固,都会在课程设计中表现出来,影响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在这些先修课程中,工程图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

1.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和实用性。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就对学生公布本学院各位老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们主动去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或者由学生联系生产实践自创设计题目,老师提供课程设计指导讲义上的若干题目等,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相关课程采用以项目为线索的教学方式。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属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决定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由于本课程设计与几乎所有的基础课程相关,质量保障必然要求上溯到这些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方面,要加强先修课程与课程设计的联系。例如,在讲制图时,讲到零件图、装配图的表达方法、尺寸的标注、技术要求等等,要以课程设计中要涉及到的零部件为例。力学、材料、加工工艺以及互换性等也要以课程设计中涉及到的零部件的要求为例,逐个详细介绍。

3.引进先进的绘图工具,如CAD、Solidworks、ProE等。在讲解Solidworks中的三维建模时,就以课程设计中常用的箱体、轴或齿轮为例,并且让学生们在学习、设计完这些课程中相关内容后,不要把这些内容轻易丢掉,要好好保存,以便在课程设计中加以应用,这样在课程设计时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应用相关的电脑软件,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出在改变某一设计参数时,设计结果和承载能力的变化。

4.采用提前预做的办法,例如在讲授机械设计课程时,等到讲完齿轮、轴、轴承、联轴器等章节时,可以让学生们做一个大作业。大作业的内容就是轴及轴上零件的设计、定位以及安装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提前熟悉课程设计的过程及方法,做完作业的资料也不要丢弃,等到真正课程设计时可以再用或参考。

5.改进以往的一位教师指导多位学生与一名学生由固定的一位老师去指导的做法。以前,一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这有很多弊端。教师本身的精力有限,再加上专业与学识的限制, 指导多名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学生做课程设计时要由与设计内容相关的科研教师的团队去指导,这样,可能一个教师指导多个学生,也可能一个学生的课程设计由多名教师去指导。老师与学生应根据他们的设计内容与擅长专业自由组合,这样设计出来的题目就更专业,更符合生产实际。

6.学院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厂矿等进行调研和专业实践,了解新设备, 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 新技能、 新工艺和新方法,以此促使教师加快对现代化设计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促使教师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考核及答辩

坚持进行课程设计总结和答辩,在完成课程设计以后,要对课程设计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所进行的设计做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回顾和总结,把还未弄懂或尚未考虑的问题弄懂, 学生将会获得更大收获。答辩结束后,学生必须要修改课程设计里面出现的错误,尤其是结构错误。由于学生的设计成果是以电脑绘图和word文档编辑,再打印出来的形式提交,为了真实、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设计水平,指导老师加强设计中的阶段性抽查考核,并以此作为评定学生最终设计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老师想检查哪个同学的图,可以随时让他发来。学生在最终提交打印图纸和文档的同时也需提交电子稿,这些都有利于督促每个学生都去认真分析研究,积极动手设计,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如何抓好这一教学环节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我们的教学实践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为目标。因此,每一个从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都要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合理做法,努力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之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机械行业的人才。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体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机械设计的水平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龚溎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范恒彦.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12):6~7

[4]贾吉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 机械管理开发,2009(8):151~152

[5]于晓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辽宁高职学报, 2008(12):33~34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农业高校;机械制造;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1]。构建一套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对整个工程教育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和转型路径,把握转型内涵,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3]。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已经获批成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因此,本研究将以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机制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策,以期为机制类专业更好地适应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提供借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办学历史较长,现已成为黑龙江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与机械制造产业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理论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课程环节不仅可用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习和专业兴趣[4]。本专业的主要传统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习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在传统实践体系基础上进行不断扩展。实习实训主要包括校内的工程实训和校外的工厂参观及实习。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常规课程实验和独立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常规课程设计和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项综合性的实践环节。为了更好地适应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及创新创业教育等的要求,本专业的实践环节要进行积极改革探索,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机械制造创新人才提供必要支撑。

1实习实训的发展对策

工程实训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多数学生经历的一项重要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起到重要的平台作用[5]。调查表明,较高比例的工科学生认为“工匠精神”重要,并且愿意学习和更好地理解这种精神[6],而工程实训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启蒙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基础作用。因此,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在本科一年级就要进行工程实训,这是学生进入后期专业学习的重要实习,目前进行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铸、锻、焊、数控机床加工和特种加工等。但热加工实训(铸、锻、焊)硬件设备不够先进,有些环节还不够到位,数控加工和特种加工等环节还不够丰富。因此,未来要在热加工设备上引进更先进的铸造、锻造和焊接设备,实现全环节的训练;在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方面,要增加数控设备数量,使更多的学生更充分地进行实操训练。要使特种加工实训丰富化,引进更先进的超声波加工和激光加工等技术装备。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7]。因此,要加强智能制造装备的引进与应用,促进学生对前沿加工技术的认知与理解,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及创新创业教育对机械制造人才培养的要求。金工实训将学生从专业未知状态带入到机械制造生产活动中,进而认识、理解机械制造专业及制造生产活动。而随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需要学生接触真实的制造企业,了解实际制造企业的技术、生产、管理等多方面的生产活动。因此,进入大学二、三年级时就要进行相关的企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目前,企业的认识实习由于时间短,因此主要在大庆地区的石油石化装备企业来完成,基本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而生产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重要校外实训学习,多年来一直在中国一汽、二汽等大型先进国企来完成。生产实习可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如现场实习方式或线上实习方式等。线上实习是一种新的模式,需要学校与实习企业联合共建实践教学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实习内容定制化、实习手段拟实化、实习方式实景化、实习过程互动化[8]。要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拓展,在保持与中国一汽、二汽等大型先进国企联系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本省的实习基地市场,如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等。还可进一步开拓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打牢东北地区实习实训基地基础。在实习管理上,要强化实习实训的科学化管理及安全管理,建立专业实习实训管理数据库及案例库,为保证科学实训、安全实训,实现专业实训效果及成果的累积等提供必要的支撑;在实习内容安排上,以传统技术装备实习为基础,逐步加强先进制造技术、装备及管理的实训学习[9-10]。

2课程实验的发展对策

机械制造专业的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制造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本专业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对制造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总体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实验环节比较单一,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综合型、创新型实验不足,多数实验以课程中少学时实验为主,而多学时、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偏少;反映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实验不足,不能较好适应新时代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不能较好地适应新工科建设对制造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未来改革的对策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通过购入综合型、复杂型的实验设备,开设更多综合型实验,并依据实验设备条件,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创新型实验设计,通过逐步的积累逐渐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不断增加综合型实验的数量并提高综合型实验质量,这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机械制造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传统的课程实验以少量学时与课程一体化模式共存,但是随着人才培养更高要求的发展,课程实验将向多学时、独立化、综合型的实验课程方向发展。因此,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实验将以课程类为依托,如按设计类课、制造类课、电控类课等等进行归类,建立更多的独立综合实验课程,此时的实验是一门综合课程,而不是简单的几个实验罗列。独立实验课程将打破课程实验壁垒,建立不同课程之间的实验联系,更有利于形成综合型、创新型实验设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实验问题的能力,对复合型、应用型机械制造人才培养具有更大的作用。3)积极开设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如智能制造实验、互联网及云制造实验、机械制造大数据实验等等,这就需要引进相关的先进实验设备,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可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更高的专业兴趣,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4)建立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室。近年来,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室逐渐发展起来,其已成为实体实验室的重要补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机制专业的传统课程实验项目或先进制造技术实验项目,如果受实验条件或实验项目自身等的限制而难于开设,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给予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实验的体验,将现实实验与虚拟实验结合起来,必将极大地提高实验效果与体验。

3课程设计的发展对策

课程设计作为理论课程的重要延续,是机械制造专业主干理论课程学习之后的重要实践应用。目前课程设计工作模式主要以传统方式开展,为了适应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逐步创新课程设计内容及工作模式。1)更新设计内容、引入设计新理念。随着新时代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内容体系的不断改革,适应行业需要的新课程内容不断增加,因此,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也要逐步更新与改变。如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互联网云制造、全生命周期设计、先进工艺分析技术等新技术、新理念也要逐步在课程设计中得以体现和应用。2)进行课程类大综合设计。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都是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相对应的课程设计,这是比较独立的、单一的课程设计。因此,从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角度考虑,可按照课程类型对独立的课程设计进行整合,实现联合设计,形成大综合设计。如机械设计液压类、装备工艺夹具类、数控加工模具类、机电测控类等等。这样的整合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实践能力。3)进行不同课程类交叉综合设计。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进行具有相关性不同类课程的联合设计,即进行不同类课程的交叉综合设计。如设计+制造+电控交叉设计、设计+制造+液压交叉设计、设计+制造+互联网交叉设计等等。4)设计任务分配方式的改变。目前,多数课程设计的任务分配都是要求一人一题或一人一个设计任务,由于课程设计时间一般都为1~2周,时间比较紧。因此,在此种分配方式下,学生难以完成较多设计任务,学生间也较难实现更好的交流学习及团队协作。对此,可以将课程设计任务分成单人完成任务和小组完成任务两种类型,并制定两种类型的设计任务量、设计要求、考核内容及答辩方法等实施细则。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的方式,并采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设计任务。为了保证设计的全员参与和设计效果,对于小组设计类型,要建立好相应的保障机制解决一些面临的问题,如:合理确定小组人数,防止有成员“混水摸鱼”、不努力工作;合理分配任务,避免小组成员在设计过程中都负责一小部分任务,导致成员答辩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

4积极将创新创业项目、竞赛等纳入机制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新时代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大力支持。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快速发展,参与学生数逐年增加;同时多种学科专业的创新创业大赛蓬勃发展,机械专业相关的有“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等。创新创业项目和大赛为推动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本专业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相关的竞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本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的参与规模,在更宽覆盖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积极考虑将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纳入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并建立相应的投入机制及实施细则。这是对本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进一步拓展与更好完善。

5结语

机械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三维技术 机械专业 实践教学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三维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应用已遍及机械设计以及制造相关行业。传统的二维设计无法做到结构分析、运动机构分析和数控加工,不能真正做到生产的自动化,三维技术利用计算机提供的一个三维空间,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这个三维空间里建造物体的模型,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对几何形体描述更真实、更准确、更全面。随着机械三维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行业也急需大量掌握此技术的人才。

作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是其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本文针对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我校现有条件和三维应用软件,在机械类实践教学中,以三维设计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将机械专业一直沿用的传统的二维实践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借助计算机和三维图形软件(如Solidworks、Pro/Engineer等),将三维技术应用到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如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中,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

一、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内容陈旧,其创新和改革不够,在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存在明显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要求。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为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是先由指导教师指定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牛头刨床主运动机构)。然后学生按照教师指定好的人员组合和设计规范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这种方法虽然有许多优点,学生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任务,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方法已显得较为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图解法辅助解析法来完成。用图解法主要是对所研究机构进行运动和受力的分析,这种方法具有清晰、直观等优点,但也存在作图复杂、工作量大、精度低、效率低等缺陷。而采用解析法主要是指导教师将已编好的计算程序交给学生,由学生上机输入并调试程度,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图解法所得结果相比较,它只是起到对图解法的结果进行检验的作用,而且计算的结果是以数字的形式显示,不清晰,不直观。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工作量较大.使设计变得枯燥无味.而且也吸引不了学生对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相似的情况还出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题目单一,重复率高,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基本上沿用同一设计题目:“双级或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 它涵盖了“机械设计”课程中大部分内容,该设计题目对培养学生掌握通用零部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极其有效的。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不少学校提出了多套课程设计的题目。尽管多套题目可以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但是设计手段仍然不够现代化。学生设计的成果仍是二维平面图纸,但是二维视图表达,无法预防干涉情况的发生。

二、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采用案例式教学

教学案例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870年前后的哈佛法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哈佛商学院采用,现在已经推广到多个学科。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能很好地将三维技术与机械行业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以机械原理中曲柄滑块、曲柄摇杆机构等典型四杆机构为案例,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进行机构运动分析的教学;以机械设计课程中的零件,如:轴、键等典型零件为案例,进行零件强度校核的教学。由于在实践教学中的这些机构比较抽象,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回归于实践,这一过程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实践环节力度

1)在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数控编程等课程,布置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利用三维软件进行练习,尤其是在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应强调学生利用三维软件完成相关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在题目的设置和设计任务中,要求学生利用相关三维软件完成设计。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机械专业类的三维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大赛等。

3)我院不仅在机械CAD/CAM课程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还在课程结束之后,还专门安排一周的上机实践环节,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实练操作,以加强和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能力。

(三)建设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三维技术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及其专业知识非常丰富,要提高三维技术教学质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院成立了三维技术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既要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也要有多年从事工程实践的、还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年轻教师。团队成员不仅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也要对三维技术的应用有较多的研究。

三、基于三维技术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实践

在机械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第一步,在设计手段方面的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软件,对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进行一定的创新;第二步,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课程设计的题目数量。

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牛头刨床为例来介绍一下在实践教学中利用三维技术(如SolidWorks)进行设计。

1)参数化构件库的建立及实体装配

为了实现构件的快速建模和避免重复性工作,建立一些常用构件的三维参数化模板库,用户可以在特征模板中查询和调用各种构件模型。在这一部分,主要完成各杆件进行三维建模,完成模型库。

2)装配信息的提取与转化

在SolidWorks环境中,装配好的机构并不能直接用于机构分析,必须提取出装配体的配合特征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机构分解与分析所需要的拓扑信息和结构数据。

3)结构分解及型转化单元的分析模型

识别出结构分解所需要的信息后,将机构分解为机架、主动件和有序单元组(虚拟单构件、双杆组、约束单构件)。

4)运动分析与仿真的实现

机构分解完成后,通过设置主动件的运动参数,从而实现对整个机构的运动分析。通过定义机构的约束、运动和可选的力,从而对机构进行仿真,得出该机构的性能。最终结果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直观的动画显示、也有仿真的曲线图和文本文件。

在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软件进行机构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多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从长远目标来看,可以逐步设定多种类型的设计题目:有的是已知工艺参数让学生自己选择传动方案和工作机构的类型;有的是已知传动方案和工作机构的类型,反求机构参数;有的是已知两个传动方案,让学生就两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还有的是借助于CAI软件进行运动仿真等。

四、结语

通过利用三维技术对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加深了学生对机械专业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通过计算机进行运动的仿真,学生看到了各种机构的运动形态,建立起具体生动的运动变换概念,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机构的特性参数如曲柄条件、急回特性、压力角等的理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可以按照给定的运动变换要求,设计出众多的机构方案,对每个方案可以进行分析,验证其运动变换功能,也可就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动设计意识,成为机构设计的决策者。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

*项目基金:2011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B304)

[参考文献]

[1]王伟.“机械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教育研究论坛,2009(11):20―21

[2]王伟,张融,张秀梅.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独立学院机械CAD/CAM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