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细则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细则范文1

一、要对事业单位职能进行准确定位

现有事业单位主要组建于计划经济时期,主要特点是政府职责范围缺乏明确的界限,使事业单位承担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应由多种组织形式承担的社会事业职责,其服务既有公益性,又有私益性,这种职能上的多元化是事业单位许多弊端的深层次根源,使事业单位陷入体制的重重包围之中,左冲右突,还是在沉郁低唱“敢问路在何方?”。这种职能定位的模糊也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改革始终停留在微观领域的浅层次施行业务性改革,较之行政体制改革、企业改革慢了一拍、乃至二拍。近些年来,围绕究竟该如何定位事业单位职能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由于职能定位的混沌,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定义也一改再改,最新、最权威的定义是,中央编办在今年4月15日出台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的表述。所谓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福利、救助减灾、公用设施管理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不管对事业单位如何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形成了基本共识,那就是事业单位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建立健全现代事业法人制度,首要的就是要对照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这一事业单位基本的职能定位,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合理划分和界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责。对完全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该认定为行政机构的要认定为行政机构;对完全履行竞争性经营开发职能的事业单位,该转为企业的要转为企业。对一时难以划分的行政职责,可以作为过渡,按审批权限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或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党委或政府批准,通过授权的方式交由事业单位承担。经批准设立的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应办理法人登记,并依法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其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依据,其执法范围应当以证书记载的“宗旨和业务范围”为准。

二、要规范事业单位的管理

现在我们仍然习惯把事业单位当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事无巨细,都由主管部门说了算。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一直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事业单位中官本位、铁饭碗、大锅饭等消极现象日益凸现出来。事业单位拿着国家的钱养了不少的闲人,培训了不少的懒人,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日趋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使得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弱化,束缚了事业单位中人的进步,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要建立现代事业单位法人制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首先,要转变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主管部门(举办单位)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要由微观具体事务管理转向宏观综合管理上来,从过去以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为主的直接管理转到运用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上来。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责主要是政策引导,管好领导班子(或只管法定代表人),监管国有资产,并切实采取措施,保障事业单位的独立运作权,使其能够自主决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独立开展活动,并承担民事权利义务。其次,要赋予事业单位法人相应的人事管理权。要使事业单位法人享有充分的用人自,在按规定的程序审批后,可自主选人用人;要结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要扩大事业单位内部的工资分配自,逐步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制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第三,要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对职能单一、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事业单位进行撤并,使合并后的事业单位具备法人条件。要精简乡镇站所,将设置过多、过散的站所,尤其是不具备法人条件的站所归并成综合性的“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等,使其具备法人条件。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审批成立新的事业单位时,应当把该单位能否具备法人条件作为审批的重要依据,不得再批准成立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

三、要建立独立法人财产制度

现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大弊端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但由于多元、多环节地对产权共同负责,实际上谁也不能对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在事业单位财产所有权主体虚置的情况下,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处于混沌状态,于是在事业单位资产、资金管理过程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本最大化,只负盈不负亏,无节制的职务消费,过高而又盲目的投资饥渴等等非理司空见惯。建立健全现代事业法人制度,最基本的是建立独立事业法人财产制度。首先,要明确事业单位的产权。要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认真清理,明确产权关系,落实与其宗旨和业务范围相适应并可独立支配的法人财产。对没有与其开展业务活动相适应的资产的事业单位,财政或主管部门要划拨或授予相适应的资产,作为法人的开办资金。事业单位开办资金数额须经会计师事务所验证。其次,赋予事业单位独立核算权。要切实落实事业单位的财务自。事业单位非法人过渡为法人后,一般应配会计、出纳,独立建帐。如因单位规模小不能配备专门财务人员的,可以实行财务制,由主管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帐目,但财产、经费的使用权在事业单位,且帐目要单立。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第三,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要主动与其业务主管机关和财政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凡涉及到国有资产产权转移的,必须办理有关产权转移手续。各地要逐步建立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审查制度,把审查结论作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重要依据。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细则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 监督 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现状

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建立二十年多来,各级监督机构和广大质量监督人员忠实履行监督职能,为促进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遏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许多弊端开始逐渐显露,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状况可以用“总体受控、问题频现、基本稳定、形势严峻”几个词来描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企业诚信机制滞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应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信用体系。大部分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信用体系已非常发达,而我国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建设工程参与主体各方的诚信机制还未健全,信用危机矛盾突出,再加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矛盾加剧。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开始制定施工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并得初步成果,社会反响较好,但由于还不适合全国施行,无法形成有足够影响力的机制运作。

(2)工程咨询服务业管理有待加强。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的第三方工程咨询服务机构普遍只有监理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在这些工程咨询服务行业中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自律性不强,加上行业过度竞争,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健全,政府管理不到位等种种原因,导致国内现有的工程咨询服务业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未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

(3)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不适应。在过去几年中,我国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城市扩张与基础建设,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迟缓之间的不适应带来的矛盾越来越剧烈。设计施工一体化、超大的建筑工程集团的出现带来了工程质量监督形式的不适应;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宏观监督和微观监督与受委托执法带来了工程质量监督地位的不适应。

(4)政府监管力量相对萎缩。由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各地监督人员的数量一直保持在编委批准的“常数”内,而且在取消监督费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收入减少,带来了人员流失、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的局面。监督人员减少与承担监督任务的剧增存在巨大的落差,给监督工作带来更大的负担。

2.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措施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执行已有 28年的历程,但是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始终仍处于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质量监督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参与建造的人员要切实提高质量意识,特别是监管人员,要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各负其责,各尽所能,本着为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监督好每一个建筑产品。同样,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监督管理模式,朝着依法监督、科学管理、保证质量的方向不断努力。

2.1提高监督人员素质和监督工作水平

作为政府委派进行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人员,其职业道德是从事好监督工作的首要条件。作为监督人员要能正确处理与建设各方主体的关系,以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坚持原则、公正廉洁,不参与有损质量监督公正性和客观性的业务行为,不,以维护政府监督的形象。同时,监督人员还须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但要熟悉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还要不断学习,以了解不断更新的技术和规范要求。

监督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规和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熟练掌握基本建设程序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程序,了解和掌握建设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应不断学习检测手段和方法,监督与管理抽样检查方法,了解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

建立和健全对监督员监督工作能力和绩效考核、考评制度,不断完善考核、考评的指标体系,把监督员监督工作能力和监督绩效同其工资、奖励待遇结合起来,以考促管。建立良好有效的用人机制,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机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

2.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借鉴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其建筑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建立在严格、健全的法制基础上的。因此,应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积极探索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建设工程质量法律法规体系。

1. 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工作指南》、《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

2. 针对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完善地方建筑工程的法规、制度。要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出台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制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重点在于明确监督机构的地位、性质、职责和义务等;要制定明确各方主体质量责任,落实市场主体质量责任的有关规定;要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罚则的内容,结合个地方现状制定合法、可操作性强的处罚实施细则;要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相关部门规章的契机,进一步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

2.3规范建筑市场

要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强化责任追究机制。要明确企业是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把建设工程的质量责任还给企业。新出台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把检测机构也纳入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范围,可以认为检测机构作为新的责任主体的身份已经确认。《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均对责任主体的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结合这有关规定及本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拟定各责任主体在工程中的质量责任,为监督人员加强建设工程现场质量管理提供详细的依据。

2.4加强检测手段,为质量监督作技术支撑

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工程规模复杂程度不断提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对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质量监督管理也应由原先落后的“眼看、手摸、锤敲”发展为通过新进的设备、仪器进行准确、数字化的现场检测。在工程实体监督、使用功能系统模拟试运行测试中,通过现场实测,以具体的数据为依据,改变原来仅靠观感判断工程质量的传统模式。

3.结论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要想得到加强,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根据新时期提出的要求建立新的质量监督管理模式,规范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建筑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最终也才能让用户用得放心,企业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成灿.强化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J].建筑经济, 2001,(09) .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细则范文3

关键词:会计 校外实训基地 核心技能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紧紧依托专业优势,围绕行业与人才特点,注重实践教学,强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完整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探索新形势下校企组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高水平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

二、会计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提出

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包括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银行及其他大中型经济组织的一般会计核算及审计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的会计、审计主管,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般会计核算、审计岗位及信贷、计划或营销部门的相关管理岗位等。这种就业情况体现了会计专业就业面向多行业、企业分布广的特点。为了使学生能满足多行业对技能的需求,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可因校外单位而异。

(一)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但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用于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这样就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是行业、企业等提出的培养目标中的能力项目和能力标准。强调实训基地建设(硬件)是为软件服务的,是为培养目标中能力培养项目和标准服务的,整个基地建设要有系统性观念。

2.实用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适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组织;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规律相适应;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体现现代高技术的设计性实验和紧跟现代社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做到真题真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3.仿真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数量和场地足够的、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服务场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岗位;要具有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使学生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4.开放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做到面向学生,面向行业、企业,面向社会。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做到全面开放,构建与行业、企业、社会的良好沟通渠道,能够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技术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通过企业技师和学校就业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的聘任,也使得企业和学校的联系更紧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生产发展的动向可以及时反馈到学校,学校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前瞻性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具有丰富的高科技内涵和跟踪技术前沿的特征。教学场地的构建、设备设施的配备、管理模式的构建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训设备要能够代表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能体现近几年内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

6.多功能原则。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多元的,包含实践教学功能、研发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它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场所,又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单位,是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基地,是终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依托。

三、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

高职院校要立足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充实、更新、提高会计实训基地水平,努力实现基地规模化、辐射化。要完善实训体系,不仅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改建、新建一批理念先进、功能多样、设备一流的会计职业岗位实训室群,形成一个仿真环境,集企业注册登记、银行业务办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纳税申报全流程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要建设一批能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要重点建设一批与高职院校深层合作的企业群,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和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的深层合作关系。合作的重点企业应当是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有社会责任感的规模以上的企业。并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加强与这些单位的联系,结合双方需要,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发各种合作项目或合作领域,加强相互了解,经过一段时间后,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举行学院实习基地挂牌仪式。校企协作实训实习基地要重点开展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生产车间、营销部门、物流部门、研发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培训部门、评估部门和财务软件公司售后服务部门等的顶岗实习。

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岗位实训中学习掌握工作技能要领的一套方法。要积极进行校外实训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探索,构建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的流程,并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为校外实训阶段的考核提供了评价方法,而且为学生进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架设起桥梁。美国学者RM加涅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模型――DDIE模型进行工学整合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以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

DDIE模型的五个基本阶段的具体内容是:(1)分析,分析阶段要求确定通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即确定教学目标;(2)设计,设计阶段要确定课程计划,它的载体是学习领域(按照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所划分的学习范畴);(3)开发,开发阶段即确定用于学习环境的资料;(4)实施,即建立一个充分满足情境要求的学习管理系统,学习系统包括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确定学习目标(企业确定),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内容(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评价(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5)评价,即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课程计划应建立一套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时,确定学习评定表,作为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动力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条件之一是校外单位能弥补大学生校内实训空间、环境单纯的不足,其场地、设备、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先进性,能为学校实训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实训平台,经过建设能成为学校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条件之二是高职的人才、科研技术等优势,能为企业服务。两个条件为学校与校外企业之间搭起“互利共赢”的桥梁。

在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按照与企业的合作程度,可以将合作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种形式。紧密型合作,是学校参与企业的职工培训、技术指导甚至部分生产经营过程,企业参加学院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论证、重要教学文件制订、财会人员兼任实践课教师及企业内实训教学过程,为学校提供部分办学经费或在学校内建立企业实习工厂(场),为企业冠名班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实训岗位和就业岗位,并提供部分助学资金支持。松散型合作,是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为主,学校基本不用投入硬件建设经费,学校在实习前联系好基地单位就能使用。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基地单位与学校会计专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和比较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教师与基地单位的科研课题工作密切联系,带动了学生实训,基地单位愿意长期为会计专业提供稳定的教学实习条件;二是基地单位希望通过学生使用企业的产品为其做广告宣传。

(三)以实现教师的实践创新为核心

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是师资队伍培养的基本条件。学校在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应制订一系列教师参加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中锻炼和从事实训教学、科研活动的规章制度,使教师在产学研结合教学实践中得到提高。首先,学校要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给青年教师提供实践技能锻炼的平台,并以制度来规范教师实践能力提高的活动,青年教师通过实训基地锻炼,基本达到职业技能培养所要求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训教学能力和生产组织能力。其次,通过实训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科技咨询、科技培训等活动,培养教师服务企业的能力。再次,鼓励教师利用实训基地的优势,从事科技创新与研发活动,提高学校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最后,制定优惠政策,加大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增加实践课程企业兼职教师比例。

工作工程是指在企业里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会计工作过程,也是会计人员、工具和工作行动等几个要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组合,使其得到要求的工作成果。实训学生所在企业、所在岗位的典型工作的确定,为学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学习领域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基础,而实训学生完成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可以作为学校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进而丰富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更贴近企业运作实际,有利于实现工学结合。一届又一届实训学生完成的岗位实训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积累,为学校工学结合的课堂教学提供宝贵的教学素材。

(四)以规范学校的科学管理为保证

为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资源效益,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学校要成立以校领导牵头、校企双方参与的实训工作领导小组,由企业相关部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实训基地管理部门及各教学单位参加,研究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重大事项,协调使用各种实训资源,确定各专业综合实训项目,考核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效果,检查基地生产经营情况;制订有关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实训基地人财物管理、经费使用、生产经营等管理文件,使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经营管理安排达到科学化、规范化。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学校要转变传统的只有教学投入没有产出的旧观念,实训基地运行与市场接轨,按现代企业模式管理和运作,变消耗型实训基地为生产经营型实训基地,将教育教学任务同生产任务统一安排、密切结合,实现教学、实习、科研、经营服务的一体化,不断增强实训基地的自身造血功能,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办学成本。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学校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学生的实训,既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等才能。在实训考核中,同时将工作态度、工作纪律、管理才能等纳入考核范围,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素养。高职院校要设立校企合作处,负责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检查工作,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对各二级学院安排技能实训、企业实习,校企合作项目等进行立项备案、过程督导等。同时要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考核办法》、《顶岗实习管理规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管理办法》、《企业捐赠教学设备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指导校企合作项目的有序开展。在实训教学与管理上,学校要始终坚持产学结合。制定出详细且适合实训企业的实训教学计划,并与实训企业的生产技术、人事管理等部门协商修订,使双方都对实习的技术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以利于实现实训培养目标。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常驻企业或定期指导。面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安全等问题,校企共同制定出详细的实习管理条例,对实习学生有分工地进行常规管理和技术指导。

要积极探索双导师制。在工作中它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个是班导师与校外实训活动的职业导师相结合;另一个是实训工作的带队导师与实训单位的导师相结合。双导师制首先来源于毕业实训,按照实训方案,学校和校外实训单位在每个实训点上都要各派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实训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工作是由实训单位指导教师在具体实训业务上予以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业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将所学知识与实训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以推动社会的全面服务为己任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企业是会计专业的重要职责。学校要依托人才技术优势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社会服务活动。首先,以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技术优势为依托,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与咨询活动,使企业获得经营管理的前沿技术以及相关信息和服务。也就是说,学校和学生要在校外实训过程中向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并且企业通过实训基地的长期建设持续获得这种收益。

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能拓宽学生实习就业的渠道,促进优质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扩大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关系,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方式,拓展职业培训业务。因此,会计专业要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总之,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实训教学形式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应当互相支持、共同建设,提高校外基地建设的内涵与层次,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贡献力量。J

参考文献:

1.林松池.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2.丁佟倩.基于关键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

3.张明瑜,张慧德,金静红,黄海瑛.高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