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首要教学原理;混合式学习

2007年9月,作为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试点,华南师范大学依据学校特色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

在此次教学改革中,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由原来“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由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依托“纸质教材―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学习辅助光盘―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并经第三方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执行),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得到提高。同时,该门课程的自主学习尝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专业学习的自觉性[2]。

然而,即使经过改革,我校艺体类专业(美术、音乐、体育)学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第三方认证通过率仍不理想,这给后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有针对性地为这些特殊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已成为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上述难题,笔者在2008~200年下学期为我校体育科学学院学生开设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以动机理论、首要教学原理为指导设计教学活动单元,并借助Moodle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模式试验。

1学生分析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制订

1.1学生分析

本次试验班的学生共有69名,在2008―200年上学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三方认证中,只有18名学生(26%)通过第三方认证,远低于华南师范大学2008级第一次第三方认证平均通过率71.4%。除3名没有参与认证的学生外,66名学生的成绩分布直方图如图1所示,本教学班学生的特征为: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平均水平还比较低;低分数段学生占了较大的比重,但也存在部分高分段学生。

在学期初进行的课程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学生的认证通过率不高,但84%的学生认为通过第一门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熟悉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学习方式;80%的学生已经在宿舍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此外,同学们认为影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成绩的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依托网络资源学习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BKJGZZ2008025)。

要因素分别是“由于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没有老师的督促我觉得很不适应”(47.73%)、“由于我本人的自身态度,并没有好好学习第一门课程”(22.73%)。

图1第一次认证成绩分布直方图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基于学生对网络学习平台的熟悉及拥有便利的上网条件,本课程将采用Moodle作为教学互动平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将选取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育、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为实例,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与兴趣;因学生基础能力存在两头分散的情况,我们采用“一头一尾+中间”的方式分配学习小组,使各学习小组起始学习水平较平衡,并制定帮扶奖励方法,使组内能形成互助气氛。

1.2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制订

课程教学目标根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中“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参考方案,从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育、体育训练的应用实例引入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技能,让学生掌握多媒体常见工具的应用及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为贯彻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应用,强化能力”的教学原则,结合本教学班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了解多媒体知识――收集多媒体素材――

掌握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合成工具整合多媒体素材――分享多媒体作品”为主线,利用Moodle平台为各模块学习内容设计了若干个人或者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学习,课程内容如图2所示。

图2课程学习内容安排

2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的设计

本课程是第一门课程的衔接,旨在让同学掌握实用的多媒体技术,它对学生日后从事教师职业、工作或生活都有所帮助,同时,我们力争帮助没有通过第一门课程通过性考试的同学通过考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评价活动,能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1学习活动的设计

M. David Merrill的首要教学原理[3]认为: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才能促进学习;当激活已有的知识且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当向学习者展示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当学习者具体应用新知识时,才能促进学习;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中时,才能促进学习。

依据首要教学原理的方法,本课程共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系列课程学习活动。每一个学习活动以体育专业学生身边的问题作为学习任务,教师分析解决本任务所需的多媒体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资源并进行实验或小组协同完成综合性项目等环节,尝试利用多媒体技能解决学习任务,最终使学生掌握多媒体知识与技能并灵活运用这些技能解决新的问题。

表1课程学习活动表

活动名称知识与技能实验设备综合性任务

1.多媒体基础知识与素材收集了解多媒体基础知识,认识身边的多媒体,掌握媒体素材的搜索及下载的知识。个人任务:依据不同的搜索问题,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并利用Word记录搜索过程。

小组任务:以“趣味体育”为主题搜索网络视频,下载、共享、点评。

2.文本素材及其处理技术了解文本素材的概念 、文本素材的常用格式;掌握常用文字处理软件之间文件的转换方法、字体的安装方法。扫描仪、耳麦个人任务:从体育报刊杂志中选择内容进行扫描并文字识别,使用Word重新排版。

小组任务:自主浏览使用指南,选择一种输入方式学习,以“我最喜爱的体育明星”为题在论坛中输入内容。

3.图形、图像素材及其获取了解图像的基础知识、数码相机的使用,掌握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拍摄的方法、电子相册的制作方法、使用网络共享电子相册的方法。数码相机、图像处理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刻录软件个人任务:使用视频编辑软件,生成个人电子相册,并利用网络共享。

小组任务:以“我在大学城的生活”为主题,利用数码相机进行小组拍摄。把小组作品刻录成光盘。

4.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了解Photoshop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如何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的修复处理、滤镜特效的技能。图像处理软件个人任务:综合利用所讲授图像处理技能,以“奥运冠军风采”为主题,对奥运会冠军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

小组任务:小组利用扩展学习资源进行课后自主学习,选定一个制作实例,向班上其他小组讲解制作过程。

5.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了解视频的基础知识、DV机的使用,掌握“绘声绘影”采集与编辑视频技能、利用网络分享视频。DV、视频编辑软件个人任务:从“优酷”中下载运动片段,利用“绘声绘影”进行编辑,生成2分钟配音乐的体育集锦,体验体育记者的编辑过程。

小组任务:以“大学城的运动设施/运动小知识”为主题,小组利用DV机进行小组拍摄,利用“绘声绘影”进行编辑并生成小组作品,利用“优酷”分享视频。

6.音频的处理与制作了解音频的基础知识,掌握使用音频编辑软件采集与处理音频的技能音频编辑软件个人任务:使用音频编辑软件,选择健美操音乐进行合成与编辑处理,生成新的音乐片段;选择一段体育片段,利用音频编辑软件把你的解说录制下来。

7.PPT教学课件制作了解课件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灵活运用已学PPT技能进行课件创作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个人任务:以“我的奥运会回忆”为主题,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素材,并利用PowerPoint合成一个多媒体课件。

小组任务:互相帮助,巩固PowerPoint已学知识,对小组成员作品进行互相点评与修改完善。

8.网页制作基础了解网页制作的基本知识,尝试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网站网页制作工具小组任务:利用网页制作工具,把小组成员本学习的作品、学习心得制作成网页,并最终合成小组网站。

2.2学习评价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评价学生具体操作技能及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能较好地评价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真实性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问题,使教学具有现实意义[4]。

因此,本课程的每一个学习活动均采用表现性评

价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布置每一个学习任务前,都会告知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及评分要点,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个人或小组学习任务后,学习成果上传到Moodle平台中并进行课堂展示与交流,Moodle的互动评价功能实现自主评价、他人评价与教师评价,评价流程如图3所示。

学生的平时学习成果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完成每一个学习活动,争取优异的成绩。

图3表现性评价流程图

3基于Moodle 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混合式学习[5](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采用讲授、阅读、协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评价、互动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Moodle具有教学资源呈现与共享、互动论坛、作业提交、互动评价等功能,是应用广泛的开源混合式学习支撑平台。本课程依托Moodle开展如图4所示的混合式学习活动。

4效果评价

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得到巩固。在第二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三方认证中,本教学班学生又有33位同学通过认证,累计通过率为73.9%,比2007级体育专业学生通过率58.17%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平均分比第一次认证提高了近20分。

在我校教务处教务系统的教学质量调查中,有51名学生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评价,课程教学质量加权评分为91.53。表2所示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统计表明,学生们对本课程针对专业特色设计学习任务并使用Moodle平台开展混合式学习活动给予了较高的

图4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活动

肯定。他们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学会了多媒体技术及工具的应用,也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工具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

表2教学质量评价数据统计结果

态度

评价项完全同意(+2)基本同意(+1)不表态(0)基本不同意(-1)完全

不同意(-2)Fi

课程内容尽可能联系了实践和应用42112110.9

老师的课能激励和启发学生思维34173210.79

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该课程的方法31222020.78

该课使我提高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29204130.70

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用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组织教学37143300.83

5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除包含一部分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与专业应用相关的技术与方法。本学期实践研究证明,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相关专业的融合,依据首要教学原理设计贴

近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恰当地使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混合式教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惠文,杜炫杰. 面向应用能力,构建师范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三层次教育”课程体系――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课程改革实践[J]. 现代教育技术,2009(6):114-119.

[2] 叶惠文,杜炫杰,李丽萍.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9(12): 154-158.

[3] M. David Merrill. 首要教学原理[J]. 盛群力,马兰,译. 远程教育杂志,2003(4):20-26.

[4] 苗广豫,杜炫杰. 表现性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5(1):62-64.

[5]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Design and Practice Study on Moodle-based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University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

DU Xuan-jie1, SHEN Yun-yun2

(1.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China;

2. College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1,China)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范文2

关键词:核心能力;程序设计;混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建设的基石,是承担培养工程开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开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支柱之一。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目前高校开设的程序类课程,C/C++方向包括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基于函数),面向对象的C/C++程序设计(基于对象)和智能应用开发。Java方向包括JavaSE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开发。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和PythonWeb开发课程。程序设计课程覆盖了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柱。与时俱进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是当前高等教学研究的热点。

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课程计算机类专业都在开设,但课程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大数据智能背景结合不够,线上线下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合起来,没有同当前智能化时代需求和技术场景结合起来,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没有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适合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体系。目前线下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课堂预习缺乏目的性。②教学活动互动参与性不强。③习题资源不够,测试操作不方便。④作业提交不及时。⑤作业评阅不方便。⑥学情统计、课堂统计和成绩统计缺乏数据支持,无法自动进行。⑦学生自学拓展缺乏平台资源。因此,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是当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程序设计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采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的思路进行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目标[1-2]。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依据市场和专业发展需求,确定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体系,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群培养目标及配置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持续改进,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建立多元测评系统,强调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3]。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考虑以下问题。2.1构建程序设计课程培养核心能力的体系。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需应对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型人才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专业人才培养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5-6]。根据毕业要求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能力进行分类分层次打造。课程核心能力体系分为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识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分为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程序能力、程序编写调试能力、程序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根据核心能力体系重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具体培养目标和要求。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对语言方向的每一门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明确与核心能力匹配的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内容匹配的学生能力目标体系。2.2构建语言-课程-平台一体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解决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系统性问题。根据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面向应用、面向工程、面向能力理念的语言-平台一体化课程体系[6-7]。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程序设计语言选择主流的C语言、Java语言和Python语言。根据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开设课程,一个语言方向统一开发平台,解决学生培养知识脱节,开发平台混乱的问题。开发平台的选择要符合市场主流,选择具有模块化开发、代码分层、功能分层的框架集成式开发环境,以便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C方向课程体系分为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智能应用开发,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DEVC++,MicrosoftVisualStudio和Qt。DEVC++是C/C++轻量级开发环境,侧重于算法,VisualStudio是Window集成式开发环境,侧重于项目开发,Qt是跨平台GUI开发环境。Java方向包括Java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企业级开发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MyEclipse和IDEA。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PythonWeb和爬虫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PyCharm。同时要解决语言方向课程知识的衔接问题,确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程序设计语言-方向-课程一体图如图1所示。2.3开发在线课程资源,解决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问题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应是集中学和分层分散教学的统一。线下课堂集中教学,适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线上教学适合课程实训指导和拓展。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分为资源开发、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总结五个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利用平台提供的签到、章节学习、讨论、选人、分组、抢答、作业、测试、互评、群聊、通知等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通识能力、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修改调试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1,6,7]。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2.4构建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平台,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构建程序开发能力训练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思维、体制和管理问题。依据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层次,构建与能力培养匹配的阶梯能力训练模型,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是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根据学生程序能力培养层次建立课程章节训练、课程设计项目训练、方向课程综合训练、程序算法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开发竞赛训练的阶梯式训练平台。每个阶梯训练平台要有具体的目标、训练内容、场地保障和组织管理。课程章节训练主要在课堂,解决章节模块知识的应用问题。课程设计项目综合训练旨在通过项目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解决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语言方向课程综合训练通过理论和项目形式解决同一门语言前后课程衔接和知识综合应用问题。程序算法竞赛利用一种语言工具进行算法专题训练,比如查找排序、贪心和动态规划算法等。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通过创新创业项目与程序设计课程结合,提高项目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问题。学科竞赛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培养,按照竞赛文件要求,完善系统功能和文档,提高项目开发能力。通过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核心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例如C语言方向程序设计课程能力阶梯训练模型如图3所示。2.5考核方式改革,解决学生能力考核科学系统性问题。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程序设计课程考核,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要注重全面性、科学性,突出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考核。课程考核应建立标准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和能力考核的多元测评系统[1,7]。标准化考核利用在线平台,建立标准的试题库和试卷进行课程章节、期中和期末考核。过程化考核充分利用平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活动进行记录、跟踪和统计分析。能力考核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同时改革考核线下操作模式,利用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工作效率。改革老师单一的评阅方式,建立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阅的方式,合理地分配成绩权值,建立重能力考核的观点及理念。能力考核多从单元知识应用、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

3结束语

本文对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结合专业背景优势和课程本身教学需求,从教学思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和组织管理方面建立起适合专业发展需求的程序设计课程完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老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昱,郭晓燕,梁艳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1(11):111

[2]高晓娟,牟莉,张旭风.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20.34(2):60

[3]杨卫明.创新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现代化,2019.6(88):21

[4]王晓芳,刘鹍,赵燕.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探索-以济南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4):134

[5]乔加新,梁后军,魏苏林.构建全方位分层次程序设计类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基于新工科理念下的计算机专业[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9:20

[6]吕娜,张琎,张芊茜,史桂娴.混合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9.5:115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范文3

会议首先由“视像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心召集人陈圣日老师致辞,陈老师指出“视像中国”项目注重跨文化跨区域的交流和发展,希望和各地专家与一线学校的老师们共同交流在线学习及中学生生涯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经验。

“视像中国”研训总监许波老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项目的发展及在中小学网络课程领域的实践探索。许老师指出,要以全球化、未来化、信息化的视野制定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决策、领导、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接下来由各学校代表向与会人员介绍一线学校在混合式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形态。北京四中的常菁校长分享了北京四中具有开放、合作、个性张扬、尊重学生等特征的“双课堂”实践经验;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刘飞校长分享了对主题探究式混合课程建设的实践感悟,指出主题探究式混合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整合。

会议的第四个部分围绕生涯课程建设展开。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王红丽老师介绍了北京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及实践,并根据自身课程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对生涯规划课程发展的建议;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陈晨老师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战略实施的视角分享了学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情况;河南大学的梁林梅教授分享了《探索职业:航空篇》网络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体验及收获;北京师范大学的杨莹同学代表李玉顺研究团队分享了团队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召开

本刊讯 6月10日,“信息技术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厦门明珠海湾大酒店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导,《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主办,厦门市教育事务受理中心协办,福建化工学校承办。会议邀请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厦门市教育局、福建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的领导,以及教育信息化专家教授和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典型院校代表到会作主题报告。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总编祁伟主持。厦门教育局副局长任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福建化工学校校长张永强等领导到会致辞。

在“专家讲座”环节中,演讲嘉宾就“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性问题”、”、“社会性网络教育应用”、“创客教学法在职业院校的应用”、“职业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等问题展开研讨。在“学校交流”环节中,常熟理工学院、山东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化工学校就数字校园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热点问题进行了汇报、交流。参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思路受到启发,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也更加深刻。

6月11日,与会代表还观摩了“福建化工学校混合式教学实践”,实地了解老师们是如何通过混合式教学,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福建化工学校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的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前的“线上”自学,然后由老师引导,在“线下”开展课堂的学习讨论,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范文4

一、混合模式:一种适合本地区职校的创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在常州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推进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人才培养转型的需要,把“三创”(科技创新、就业创业、技能创优)人才培养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与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通过提升理念、引进资源、创新举措、积极实践,形成行政引领、学校主导、面向全体、分层实施的混合模式,即:在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全程指导下,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师资培训,学校统筹创业教育资源,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不同的创业教育内容,既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普及性创业教育,又为准创业者提供系统培训。

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的创业教育模式约有五种:聚焦式、磁铁式、辐射式、混合式、项目式。五种模式的利弊比较见下表:

笔者所在的城市选择混合模式的主要原因,一是混合模式的培养目标多元,受益学生面广,既能够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意识,也能够满足少部分学生的深入学习需求。二是本地区前瞻性地克服了混合模式的缺点。混合模式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很高,一般情况下难以满足大规模的教学需要。常州近年来在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通过系统培训和考核认证,培养了一支数量充足、能够胜任教学的专业师资团队。

二、混合模式的支撑体系建构

在建构、完善混合模式进程中,常州职教从人才目标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创业课程实施、实践基地建设、创业设计竞赛等五个方面打造了支撑体系,使得混合模式的实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1.人才目标设置:满足多元发展,规范实施要求

设置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要针对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又要发挥规范创业教育实施的作用。在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创业教育一般分为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和创业专业教育三个层次,并在各教育阶段渐次完善。由于我国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职业学校在制订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时,基于现状,不搞一刀切,人人都系统学创业课程,而是做到分层、分类,这样也有利于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首先,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扎扎实实来实施,帮助全体学生提升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其次,提供系统的创业课程,满足有创业意愿学生的深入学习需求。再次,对修完创业课程、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提供后续的指导服务,切实培养一批创业型人才。基于上述目标,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在职业学校中开展NFTE创业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创业课程实施、实践活动开展提出规范要求,并进行了检查落实,避免创业教育实施的随意性。

2.师资队伍培养:注重培训认证,加强团队建设

混合式对师资队伍有着较高的要求,常州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任课教师全部通过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的系统培训和考核认证,这些教师能够熟练运用深受学生欢迎的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举办初级、中级认证班,使本地区创业认证教师达110人,其中一部分教师还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SIYB师资培训,确保每校师资合格、够用。为了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一是力争教师专业背景多元化,除德育课教师外,鼓励财会等专业教师参与培训与教学。二是成立了市职业学校创业教育协作委员会,建立创业教育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平台。三是注重创业教育教师领衔人培养,鼓励教师参加高级项目培训,已有2人通过高级创业认证教师的考核(全国教育系统共有10名)。

(三)创业课程实施: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教材

除了通过创业典型引领、专业课程渗透、提供创业讲座、初步的创业课程和公共学习资源,让广大学生了解创业,提升创业意识外,还为有创业意愿者引进、开设了《如何成功创办一个小企业》(该课程得到了全球创业指导基金会的授权),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明确创业方向。目前系统修完该课程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去年已达两千多人,学生通过考核可获结业证书和持续指导,并可向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申请总额不超过三万元的小额低息贷款。常州创业教育教师团队在消化、吸收现有创业课程的基础上,受人社部委托,编写了以案例教学法为特色的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创业指导》,目前已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实践体验,推动项目孵化

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是走上创业之路的重要环节。常州借鉴项目式的优点来弥补混合式在实践教育方面的不足,通过积极推进创业实践活动,使创业课程学习与项目实践有机结合。推进学生创业园和学生创业社团建设,提倡由创业社团组织开展创业活动,管理创业园。在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的资助下,常州卫生高职校、常州铁道高职校先后成立了光华创业社,并聘请中小企业创办者担任辅导团队。在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方面,一是建成常州市龙城学生科技创业园,为学生创业孵化提供经营场地、政策指导、税收筹划、科技申报、金融工商等方面的优质服务。二是与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合作,利用其资源和平台,做好学生创业项目入库、推介和转化。

(五)创业设计竞赛:完善大赛体系,营造良好氛围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范文5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人才培养;高校;会展;教学模式

会展产业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受到政府与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而会展人才需求的激增,给会展行业抛出了难题,也给高校培养会展人才带来了挑战。会展人才要能迎合时代需求,满足行业市场要求,单靠高校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不断改变、优化会展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专家学者们经过探索和实践,发现传统的线下课堂与新兴的线上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弥补它们各自的缺陷,达到1+1>2的惊人效果。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融合,也重新建构了新型师生关系,使多元交互的学习理念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基于该模式的诸多优点,国内外许多高校开始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满足行业对会展人才不断提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校会展专业也在寻求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1会展人才培养混合式教学现状

1.1会展混合式教学普及度相对较低。目前高校混合式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会展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也只占少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比例中,英语类占首位,达28.33%;其次是计算机类,占18.70%;再次是公共课,包括思政、体育类等课程,共占8.78%;剩余的44.19%分散在如《微生物学》《力学与结构》等以理科为主的专业课程中,而会展等偏文科的专业课程只占极少数。且混合式教学实践分布区域参差不齐,部分地区过分集中,如上海、北京等,部分地区如广西、等却寥寥无几。从整体上来看,会展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存在普及度偏低的情况。1.2会展学生自学驱动力及学习自控力偏弱。从我国高校对会展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上课的主动性不高,且课前、课后的自学效果非常不理想[2]。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对周围环境感到新鲜好奇,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且中学时期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偏差,被动学习不善思考,缺乏创新意识。再加上会展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在没有老师指导的前提下,会展学生较难通过自学去理解课程内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展学生的自学动力。1.3会展教师混合式教学意识及水平不高。很多会展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感到陌生,有的认为它是指各种学习理论的混合,有的认为是指多种不同教学材料的混合。只有少部分教师知道,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3]。我国高校开设会展专业的时间短,会展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从事会展信息化相关课程的教师不是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会展专业教师,就是对计算机技术较为熟悉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教师,基于对混合式教学的不了解和信息化能力的不足,很大一部分教师误以为让学生完成在线预习、复习和知识拓展等任务就是所谓的“混合式教学”,但其实它并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1.4高校混合式教学软硬件设施不完善。计算机和网络教学资源等软硬件设施是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但目前很多高校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及相应的保障团队欠缺,信息技术设施落后,很多高校提供的普通电脑教室等硬件设备跟不上会展专业教学信息化的速度,且高校配备的教学资源软件功能不齐全,大都是一些普遍适用的基本功能,与实际工作中运用的会展操作软件相差甚远。高校提供的“大众款”教学设施,既不完善也没有专业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会展专业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2会展人才培养混合式教学情况分析

2.1区域信息化程度影响会展混合式教学发展。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教学革新,普及混合式教学理念,但结果大都不甚如意。究其原因,发现线上的信息化教育系统开发难度与成本投入较高,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这导致了混合式教学在一、二线城市的普及较广,在三、四线城市的普及度就明显降低[1]。会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的线上学习依赖于当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也就是说区域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对高校会展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2.2会展学生学习需求与课程的现实矛盾。高校会展专业的教学存在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与学生思想行为矛盾、学生学习需求与课程教学现实矛盾的情况[4],这两方面的矛盾直接影响了会展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深度学习的效果。会展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是教育者根据教育部要求制定的,具有教学“共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高校的专业特色和会展学生学习过程的“个性”,这对会展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会展行业极强的实践性要求会展学生需要具备营销策划、现场管理、展台设计等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单靠被动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无法掌握的。2.3会展教师混合式教学经验不足且缺乏有效引导。2.3.1传统教学思维根深蒂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的师严道尊、等级权威造就了自上而下、主从尊卑的传统师生关系[5],使得长期以来的教学思维都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传统教学思维强调接受学习,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拿着书本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则是听众,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好坏显而易见。很多会展教师早已习惯了向学生灌输现成的概念、原理及结论的“填鸭式”单向教学模式,且并不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有何不妥。传统教学思维扎根已久,传统教学方式信手拈来,很多会展教师故步自封,不愿走出舒适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2.3.2混合式教学行为缺乏引导。混合式教学方式相对传统教学,对会展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多新的要求,包括网络教研能力、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4],以及灵活有效地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能力。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讲授方式的会展教师来说,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际操作起来显然是有些力不从心的。他们需要同时兼顾两种教学环境,线下课堂的知识讲解与及时引导和线上课堂的在线互动与课程资源制作等。这些诸多方面的要求对会展教师是一项巨大的考验,尤其是我国的混合式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6]。有关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对会展混合式教学研究还不够深入,会展混合式教学环境还不成熟,真正掌握混合式教学技巧的会展教师只占极少数。很多教师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混合式教学并不了解,在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凭借自己的一知半解去摸索。2.3.3教学评价体系主次错位。高校相对于中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同,中学注重的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教师的职业水平,而高校给教师评定职称的侧重点大多数是在科研成果上,如科研立项、课题申报、数量和质量等,而对教学效果的重视程度却明显欠缺。这种“重科研,轻教学”[5]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对传统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还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必须面临职称评定,为了能够拿出更好的科研成果评定更高的职称,很多会展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科研方面。然而会展教师的科研活动很多时候并不依托课堂教学,教学与科研是分离的。这就使得教师的科研内容和成果不能转化为课堂资源和优势,不能促进教学效果,反而分散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力。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学应该是重中之重,占据主要地位,而科研能力只能是评价教师能力的第二标准。在当前这种主次明显错位的教学评价体系下,高校的会展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更难以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2.4高校对会展混合式教学未给予足够重视。目前会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没有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混合式教学无章可循,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且就目前高校整体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来看,物力、财力利用效率并不高,投入教育教学的经费份额远低于人员费和基建费。高校不重视对会展混合式教学资源的投入,使得当前会展混合式教学建设受制于匮乏的软硬件设施。除此之外,会展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急需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转变教学管理方式。但一方面高校没有采取措施区分两者的不同,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调整;另一方面高校没有为配合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学生评价体系等,也没有从信息技术和教学科研管理层面对教师提供支持。会展混合式教学是一个包含多种资源和条件的复杂的教学过程,高校不重视、不投入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是难以实现的。

3推动会展人才培养混合式教学发展建议

3.1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网络教学投入。信息化技术对辅助高校教学和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各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可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关于高校信息化的建设经费,可以建立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机制。首先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统筹安排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信息化基础设备配置经费;其次是要不断拓宽经费的筹措渠道,尽可能吸引多方的支持;最后可以运用市场的运作方式推进高校信息技术建设的普及,增强高校自身信息化建设能力,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为高校会展专业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之外,有关部门还要加大对网络教学的投入。一是帮助构建支撑网络教学平台的软件系统和服务器等硬件系统,以及提高网络运行和维护水平;二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激励高校和会展教师积极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配合开展混合式教学。另外,还需要有关教育部门牵头指导高校会展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尝试,营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良好氛围。3.2尊重学生主体,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在开展会展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学生中心思维。学生中心思维即是指会展教师在会展课程混合式教学价值链的上下游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会展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在会展学生初入会展专业时,采用问卷等形式进行学前调查,了解每个会展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阶段、成绩层次、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等,由此明确每个会展学生适合怎样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同类型划分,然后在后续的混合式教学中精准配备教学资源和教师指导,实现从会展学生需求出发的个性化教育;其次,还可以让会展学生参与到会展混合式课程制作和教学设计中。将学生们的学习反馈、效果、需求通过整理分析,合理融入会展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载体选择、教学研发中,从而提高会展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兴趣。最后,会展混合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为了让会展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引导会展学生制定自主学习目标,会展教师可根据课程大纲、学生水平、学生学习兴趣等制定近、中、远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第二,提供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辅导,根据学前调查和学生需求,为其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便捷性、有效性的互动和指导;第三,制定自主学习制度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可对会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奖惩,确保会展学生能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进行高效的学习。3.3转变教师认知,开展针对性混合式教学。3.3.1基于会展特性,调整课程体系设计。会展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经济活动,涉及会展项目策划与营销、会展现场服务、文案宣传策划等多个流程和环节,这就要求会展人才要掌握较为宽泛的会展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精通某项专业技能。因此,高校会展专业在混合式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在结合会展自身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优势,使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做到“面广而专深”,从而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会展人才。就目前高校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大部分课程的设计都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生硬且缺乏针对性,亟待进行有效调整。首先,以会展的策划、招展、设计、布展、服务、撤展等会展基本工作环节为课程设计背景,合理增改现有的会展课程体系,然后按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理论模块、专业必修能力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项目实训模块。基础理论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再辅以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指导;专业必修能力模块则需要教师将部分课程内容转化为线上教学资源,并设定相应的学习任务让会展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根据自身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线上课程教学和在线互动指导;除了线上教学之外,教师也会根据课程性质安排定期的线下课堂教学,以补充解决线上教学学生无法理解消化的知识点;专业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主要是拓展一些会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任选三门,课程教学以自主学习和线上教学为主,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知识拓展和自我提升;会展还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项目实训模块必不可少,它积极倡导“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力求会展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有效应用;本模块包含展会策划实训比赛、校园自办展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但在进行实践课程任务的同时,会有教师开展在线课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随时随地的指导,让学生可以更快速、更高效地掌握专业技能。通过这种基于会展行业特性、明确课程性质、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能够准确地安排会展教师的教学任务,更能有效培养会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必备能力。3.3.2创新培训形式,有效引导混合式教学。会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会展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有清晰准确的认知。会展线上教学平台和技术的迅速更新,需要创新会展教师培训形式,有效引导会展教师灵活、高效地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推动高校会展混合式教学的发展。首先,要积极建立高校会展专业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形式,本校对会展专业教师要进行基本的混合式教学岗前培训,如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课程安排、课程体系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等,让会展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基本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达到会展教师在校内培训后能够进行基本课程教授的目标。随后,逐步将通过校内培训的会展教师外派到国内混合式教学水平质量高的其他院校的会展专业进行能力提升培训,并与相关院校达成委培协议,保证校外会展混合式教学培训的质量。外派学习的会展教师回到本校后,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交流与信息互换、互动活动,如通过交流研讨会、讲座等方式,实现校外培训反哺校内培训的目的。其次,要建设会展教师培训与教学服务相衔接的综合保障系统。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会展教师能更熟练地掌握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更好地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该系统的核心在于培训后期为会展教师提供咨询与服务的环节,它可以为会展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建议,帮助会展教师顺利开展会展混合式教学工作。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在教师培训中心设立专门的服务咨询部门,定期开展培训反馈调查,集中组织会展教师开展研讨会等,全程跟踪会展教师培训实施进度,保障教师培训效果,解决会展教师的培训后续问题[5]。3.3.3改革教评体系,合理平衡“教研”关系。当前各高校会展专业重科研、重竞赛、轻教学的问题相对严重,为了让会展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教学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势在必行的举措。首先,要健全高校会展专业的混合式教学考核体系。明确会展教师的混合式教学任务、课时、班级,加强对会展教师的混合式教学目标考核、课程监督指导、教学质量评估,确保会展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质量与绩效同奖惩挂钩;其次,要健全高校会展专业的科研、竞赛任务制度。要明确教学是教师的根本、首要任务,科研要与混合式教学考核协同发展,要对教学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而不是脱离教学自成一派。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会展混合式教学与科研评估管理。严格协调混合式教学任务量和科研任务量的比重,规范高校会展混合式教学管理活动。在高校会展专业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会展教师需在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量后,才可适当增加科研、竞赛任务。可允许会展教师轮流申请学术进修,在进修时段中,教师暂时停止课程教学工作,利用前期的教学积累和思考,专心开展科研。这样不仅保证了会展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分别专注于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平衡了“教研”关系,还能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3.4完善相关设施,搭建会展资源平台。高校会展专业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和实施涵盖了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和选择、会展混合式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会展教学资源的共享,且会展混合式教学过程的实施与开展、混合式教学评价与监督等多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资源平台的构建。会展混合式教学是依托网络教育平台产生的新兴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在教学成本上会相对增加。这就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在制定财务预算及拨款安排方面有所倾斜,为会展专业混合式教学课程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目前,对于很多高校会展专业来说,网络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很多高校甚至还无法实现全校范围的无线网覆盖。因此,高校应积极建设校园无线网,为会展学生线上学习提供网络支持;还要加强会展资源平台的搭建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是高校会展专业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它为会展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媒介。各高校应重视会展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鼓励会展教师和会展学生参与到会展资源的建设中,如在线课堂录课、微课制作等。除此之外,一个成熟稳定的网络教学平台也是网络教学的重要条件。各高校的会展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会展网络资源平台,同时积极与其他高校会展专业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和共享。

4结语

大数据的全面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不断地深度融合都为会展产业和会展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我国各高校的会展专业应积极探索、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弥补信息化教学的不足,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会展人才培养工作。高校还要加强对会展专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会展混合式教学的投入,构建一个以会展产业特性为基础、以会展人才为主体的系统化、高效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秦铭谦,梁英伟,张闻语.高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9):137-139+148.

[2]刘志平.探析“微”模式在高职会展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会展展示设计实务为例[J].时代农机,2017(05):202+204.

[3]郑静.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期刊,2018(12):44-48.

[4]吕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现状与优化研究[D].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

[5]马健云.高校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及保障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混合课程的设计与建设范文6

关键词: 教育技术;混合式教学;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41-03

一、 引言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教育技术正在源源不断地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各类工具。如何适应专业教学需求,实现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互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重点。

二、 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中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但教学大都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如下:

1.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利用率较低

韩冰在2013年对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资源利用情况的研究表明,73%以上的学生未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学习。[1]2012年潘爱珍等人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表明,国家精品课程的访问率很低,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 3902 门高职高专课程中,点击量在100 次以上的仅 127 门。[2]当前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未能有效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身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如何有效进行在线学习缺乏指导。

2.校园信息化信息整合和信息利用不充分

高职院校大多对多媒体教室数、校园网带宽、生均计算机拥有量等人才培养评估指标所要求的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重视,但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却明显滞后。[3]缺乏统一的信息化规划,各职能部门根据需求自行建设,编码混乱,形成信息孤岛,限制了信息共享与信息整合。

3.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到位

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偏低,大多教师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依旧重教轻学,各类教技设备虽然得以应用,但仅是“粉笔+黑板”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创新较少,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三、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混合式教学的定义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其原有含义是各种学习方式的融合。何克抗认为,Blended Learning把传统学习方式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

Heather Staker和 Michael B. Horn在2012年定义Blended learning为一个正式的教学过程[5],其教学方式包括:①包含教学内容和指导(包括:时间、地点、路径、节奏)的在线学习;②在有监督的实体课堂进行学习。 “正式”一词用于区别非正式的在线学习(如:学生自行观看教学视频);“内容和指导”一词用于区别其他种类的在线学习(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其分类如下图。

2.Moodle提供的支持

Moodle (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由Martin Dougiamas开发的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的开源课程管理系统(CMS),目前得到了世界各国广大用户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应用。

Moodle平台符合混合式教学的模块化教学设计需求,主要由网站管理模块、用户管理、课程管理、作业模块、聊天模块、投票模块、论坛模块、测验模块、资源模块、问卷调查模块、专题讨论模块等模块构成。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时,可动态组合各个模块,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互,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

3.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实践

高职院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配置。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还没有进行校外实习,可借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Stillwater Area Public Schools的Moodle应用案例:学生们在教学时间内通过传统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和实践;非教学时间(宿舍或家中)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在线学习(如:观看异步教学视频、理解问题并完成作业)――这种模式允许学生多地点学习和自行调整学习节奏。Innosight Institute把这种模式定义为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 Model)。[5] 如下图:

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教师通过构建在线课程,解决传统教学中诸如课堂学时有限、内容拓展不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包括学生的答疑、讨论、作业批改和反馈等)等问题,并可以实践“微课”等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降低教学成本,减少师资支出,提升运营效率,并拓展学生的学习体验。

4.混合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跟风、浮躁和短视很容易改变混合式学习的初衷。虽然混合式教学能降本节支,但这不是它的主要目的。美国一些学校通过增加在线教学份额和减少教师数量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忽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交需求,从而引起广泛质疑。[6]学生如果缺乏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易产生精神、情感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另外,如果混合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强调服从权威,而忽略独立思考、创新思考和质疑精神,那它仍是新瓶装旧酒,不能发挥这项应用技术的所有潜力。

四、 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敏捷实现

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必要把搭建一个全面、成熟,并且耗资巨大的混合式教学平台作为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先决条件。对于并发访问数仅为几个班级的应用,可敏捷实现混合式教学。

1.敏捷实现是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软件工程中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的最佳实践“测试用例最小化”,同样适用于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建设――由任课教师与教育技术专家合作,搭建柔性、彰显课程特色的,符合教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境,并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资源――有的放矢,按需调整。

2.混合式教学平台的快速部署方案

高职院校目前大都建有信息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机房;通常,宿舍区上网已覆盖;便携式电脑和智能手机已普及,具备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础。

(1)硬件部署:如果学校能提供PAAS的虚拟化平台(或私有云),那么部署起来很方便;如果没有,使用托管在学校中心机房的独立服务器,也能满足部署需求。

(2)系统软件部署:可采用开源软件如CentOS 5和XAMPP for Linux 1.7.4,后者是Apache 2.2.17,MySQL 5.5.8,PHP 5.3.5,Perl 5.10.1, ProFTPD 1.3.3d,phpMyAdmin 3.3.9等的集成。为了提高响应速度,XAMPP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

(3)应用软件部署:本研究采用Moodle2.4.3 for linux为实验系统;用Zend Studio 10对PHP语言提供调试支持。

(4)安装和配置过程简介:

第一步 配置iptables 开启80和3306端口;

第二步 安装XAMPP(tar zxfv xampp-linux-1.7.4.tar.gz -C /opt);

第三步 设置mysql的密码,通过lampp security命令设置安全权限;

第四步 安装moodle,初始化应用环境,设置基础数据;

第五步 创建和分发各类账号,建立在线课程,进行教学实践。

3.平台建设的成本和运营模式简析

作为开源软件,Moodle是免费的。在建设初期这是一个优点,但在中后期,反而可能阻碍混合式教学的持续优化。根据一致性原理,如果初期的投入少,其后获取更大支持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实际应用中,Moodle的二次开发和运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在线资源的内容建设和技术团队的运营需要持续投入。考虑到与教育技术系统配套的激励措施(如教师的课时补贴)及相关教学管理改革,成本会更高。

通常,软件自主开发的费用高于外购成熟系统,服务外包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更低的成本。受限于高职院校的立项审批周期和经费拨付的间断性,如果希望大规模应用混合式教学,应当在初期就考虑引入第三方合作机构。

五、 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同时也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创新。在线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混合式教学能有效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并提升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的成效依赖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有经验的教师;敏捷部署是探索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支持技术。

参考文献:

[1]韩冰,顾京.浅析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33 (6) : 14-16.

[2]潘爱珍,沈玉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回顾与检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41-145.

[3]姜轮.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11):203-204.

[4]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