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计划的特点

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农村学生 特点 人性化管理

我院是以“农”为特色的新办高职院校,农类专业多,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多,一直以来我们分析农村学生的行为特点,尊重学生人格独立和个人尊严,采用人性化管理,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快乐生活,快乐学习,保持开拓和创新的激情,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1 高职农村学生的特点

1.1 日常生活受经济的影响

农村长大的孩子能体会出父母的辛劳和生活的不易,形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是,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和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和生活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在生活习惯、衣着打扮、消费水平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会有自卑感产生。阻碍他们和同学的正常交往,不能充分融入大学生活,不利于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1.2 学习成绩受思维的影响

农村的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优秀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农村的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上高中,并且通过努力又考上大学,这些孩子一般都是勤奋刻苦,聪明有上进心的好学生,有着吃苦耐劳、认真钻研学习的品质,学习能力较强。但在中学时农村学生学习方法相对单一。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信息量很大,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农村学生要改变的思维习惯,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适应期比城市大学生要长一些。

1.3 人际交往受性格的影响

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较单纯,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农村星火传承,村民之间合作友好,互帮互助,家族、亲戚、邻舍交往真诚,这些行为深刻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观念,使他们与人交往时普遍比较善良、真诚,并且一诺千金,讲情义,但是大学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社交环境和农村有较大的区别,虽然他们渴望交往,但缺乏交往艺术,缺乏主动性,群体性的表现出沉默寡言、独处内向性格。

1.4 社会活动受能力的影响

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农村大学生从小就参加家庭劳动,经历磨炼,使他们形成不怕困难、爱劳动、肯干踏实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集体生活中表现特别明显。但农村大学生因在农村教育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大都一心读书,没有其他特长,缺乏展现才能的舞台,在社会活动中往往被忽视。

1.5 环境适应受文化的影响

接受新事物是青年人的天性,当农村大学生面对全新的城市文明时,大部分农村大学生能根据环境变,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改变观念,找到新的学习目标和发展空间,但少量来自农村大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会失去判断能力,失去发展动力,找不到前进方向,甚至受不良风气感染,如出现网络成瘾、学习散漫等现象,成为问题学生。

2 转变观念,加强农村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建议

2.1 转变观念是根本

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成为“打工一族”,高职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实施人性化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服务意识;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在管理的过程中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建设和管理,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既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社交、心理健康等具体问题,更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观、意识形态等大方面的问题,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培养人的目标。

2.2 完善制度是前提

制度反映了对人的基本态度,是规范开展工作的依据。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但在心理、生理、人生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都还处在发育成长阶段,思想波动大,自我约束力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去规范他们的行为。但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学生管理的根本性,而不能单纯为了制度本身去制定制度,制度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不把严格作为制度的标准。制度要充分地信任人和尊重人,又对人行为有高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这就要求制度不能完全是“拿来主义”,要根据学院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完善制度。要求展经常性调查研究,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具体要求,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修改、完善制度,使制度保持公正合理、规范严谨。

2.3 以生为本是关键

人性化管理的主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学生工作也应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权益,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大学生的发挥自身优点,努力进取、开拓创新。要以平等的思想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教育他们、服务他们。

第一,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高素质是人才的先决条件,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也是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勇敢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养成文明礼貌待人,乐于沟通的好习惯。第二,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大学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有效通过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培养其思考分析能力,培养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断学习的志气,解决问题的灵气。

第三,教育学生学会共赢。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但又充分合作,学生要能在社会立足,并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懂得合作,要有合作共赢的思想,要把个人的最求和团体的利益一致化,主动参与到建设中去,学会生存。在团队中要学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提高社交的能力,在合作中不断完善自己人格,发展自己的事业。

第四,使学生学会自立,能适应与改造环境,有勇敢的挑战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未来世界上能够立足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顺应竞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

2.4 学生参与是基础

很多专家认为,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是人性化管理的根本目标,民主是开展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条件,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依法治校” ,并充分发挥“德”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机构和便捷通道,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并且能够进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协助进行性日常性的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及时反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工作服务更到位,措施更完善;

2.5 阶段实施是策略

新生入学提供一站式服务,使学生能方便、快捷的完成入学报到;并通过学生自愿者,老师给新生的学习与生活上的关怀,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环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人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教学手段多样化,成绩考核过程化,人才培养立体化,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多层次多角度满足学生的需要,把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毕业实习就业服务人性化,不单纯追求就业率,而是以学生长远发展为宗旨,通过心理辅导、就业论坛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就业指导课,不仅帮助分析学生就业形势等大问题,也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小问题帮助学生。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就业问题,正确对待职业和生涯发展的关系。

2.6 强化队伍是保障

要真正实施人性化管理,除了有完善的制度,还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来保障制度的实施,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要深入到学校的每一个层面,领导、教师、学生都要正确人性化管理的含义。一是形成一个有服务意识的领导层,把管理转变为服务,不摆架子,不发号施令,真正展现领导的气度和风范;二是建立一支高效运行个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实际需要,任人唯贤的原则,发挥好主动性,使教师队伍能开创性工作,不能把制度教条化、简单化。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来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延明.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程迫在眉睫[N].中国教育.

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根据珠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培养管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并举的高职理工科学生是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新举措。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发现,文科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理工科类学生对该课程认同度低,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出现管理学“无用论”等现象。因此,亟待对理工科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目前关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颇丰。对于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学生全面参与为主,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沙盘实训、学年论文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2]以及通过师生双方不断的反思和辩论过程实现“合悟”效果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3]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游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4-5]以往的研究都从教学出发探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成果,在对高职管理学原理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根据理工科类学生就业的特点,尤其是职业发展需求的特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质量,以期为高职理工科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职理工科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高职理工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加工、操作类岗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等过程。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图1)。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具体指工厂里的班组长、小组长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上级计划、指示,直接分配每一个成员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随时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解答下属提出的问题,反映下属的要求。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计划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对基层管理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及驭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管理职能中,基层管理者需要掌握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理论及方法。中层管理者处于组织架构的中层位置,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具有多重角色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命令的执行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在下级面前是计划的制定者,需要统筹部门的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经理之间互相沟通、配合。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素质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素质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如主动性、执行力、关注细节、影响力、培养他人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长期的调查显示,多重角色、身心疲惫、沟通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层管理者,已经影响了广大中层管理者的正常工作。因此,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高层管理者位于层级组织的最高层,他们需要面向更长期的未来考虑问题,需要关心一般环境的发展趋势,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决策和组织环境分析等管理学知识。

三、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理工科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对高职理工科类学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知识需求的分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设计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主要以科学管理、组织职能、控制职能、领导、沟通、计划、竞争战略分析等七个模块为主,具体见一下分析。作为一线工人需要了解和熟悉科学管理相关的知识。尤其是企业生产中优秀的企业的具体实践。因此,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科学管理逐步展开。首先,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很多管理者都会产生出一种过时的印象,但从实践角度看,它的教义和技术仍然支配着当今的工作设计。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管理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其次,介绍福特的生产方式,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产生和“8小时工作+高工资”的薪酬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丰田生产方式。当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当美国还沉浸在福特模式带来的喜悦中时,1971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的汽车产业遭受日本汽车的重挫,日本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呈爆炸式增长,丰田TPS生产方式也引起了美国制造业的震惊,震撼性地冲击了美国人的“福特生产方式”。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和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作为基层管理者需要组织和控制职能等知识。组织职能重点讲解组织的定义和作用、组织的基本原则,重点分析各种组织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讲解部门区分和人员选拔。控制职能重点讲解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类型、基本控制方法的运用,控制过程的工作步骤和相互关系。作为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领导职能重点讲解领导工作的内容、工作过程、优秀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学基本理论、领导力法则等。沟通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项职业活动与他人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奠定基础,也是管理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沟通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沟通的重要性、倾听、说服、拒绝与冲突处理、交谈技巧、工作中的沟通、等教学内容,选取以职场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贴近职场实际。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和组织环境分析、竞争战略等管理学知识。计划的授课内容包括计划的七要素、计划的“三步曲”和计划的常用方法等。竞争战略中侧重讲解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组织内外环境分析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在教学组织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视频资料、管理案例分析、管理实战演练等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积极主要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为主。在有限的课时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管理学地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4).

[2]苏娴.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3]刘岚,欧军明.基于“合悟原理”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学研究,2011,(5).

[4]朱元双.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范文3

教材体系问题

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体系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沿用前苏联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共特点是按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来设计,着重资产管理和计划管理。内容大致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成本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分配及财务计划。

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完善,企业理财的外部环境变更,对财务管理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方财务管理学自1897年美国人格林著的((公司财务》算起,虽不到一百年,但筹措资金一直是财务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我国的《财务管理学》教材自80年代末期才将其逐渐列入,内容也只局限于基础概念,以后才有筹措方式、风险价值、筹资组合等问题的研究,这一点理论已经滞后于实践了。

投资行为过去主要是由国家计委控制和管理,投资行为的研究也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内容,对投资报酬、投资风险价值、投资决策等没有列人财务管理学的内容,因为企业没有投资立项的权利。现实情况是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尤其题课来弥补。(2)对企业管理专业来说,为了强调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财务管理也可单独设课,主要讲授财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内容,财务分析可不单独一设课,可将其并入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或企业经营分析中来讲授。(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学院会计系)

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与推广,企业要求有到位的法人自,投资决策权是法人自的重要内容,作为财务工作者,投资报酬、风险价值、投资组合等必须系统掌握,因而投资决策是财务管理学的重要内容。

旧的教材体系中,对资产的管理比较重视,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销售收入的管理,侧重于资产管理是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新的体系要求把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并作一起,作为营运资本进行管理,在内容上由资产的管理制侧重于资本的管理,由计划的、僵硬的专项管理到市场的、灵活的周转管理,这一部分内容较之过去篇幅要少,但内容更深。

资本运营成本的管理。过去的体系是由企业的专用资金和不断改革的利润分配管理组成企业基金制、利润留成、两步‘味g改税”、承包制等具体内容作为主要篇幅。现在,国家规范企业的利润分配程序,考虑到股份制企业的分红、配股等作为财务管理学的新内容应列入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对原有的利润分配内容应作为历史加以介绍即可,不宜占用更多篇幅。

这样,财务管理学的教材体系就可分为四大板块,即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管理。再加上四d缺,即总论、财务管理的基础概念、财务预算与分析、财务专题。财务专题主要包括企业的组建、联营、集团财务公司和企业破产的财务管理。

与西方财务管理学的关系

过去,我们全盘引进一前苏联的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今天,有人主张应抛弃原有内容全盘引进西方财务管理学。我们认为应分析我国企业理财的现实环境和实际运用来编写教材,企业理财外部环境的改革,如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尤其是政企逐渐分开、法人自的到位,企业的理材行为渐趋规范化,在这个规范化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必须加以研究且应具超前性的。

而西方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基础是西方企业的理财行为,西方企业的理财行为渐渐成熟,财务管理的目标从外延扩展的筹资最大化利股东财富或者说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规范的财务行为是财务管理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准则,西方企业财务行为比较规范而我国企业的财务行为不规范,所以,我们在对待西方企业财务管理时,应充分消化吸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加以研究,注意超前性和现实指导性的有机统一。要尽量避免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引进,有的片面强调超前性和保存价值,未结合我国实际加以消化,教科书晦涩难懂,与我国现实相脱节,即使有意注意某种统一,也显得如石子和水‘样滩以交融;二是拒绝吸收西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精华,认为与我国实际联系不紧,而是就我国企业理财行为中的一些政策性知识,缺乏指导性,失去了教科书的意义。

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财务管理作为理财学的核心课程,与企业管理学、投资学、证券学、管理会计学、财务会计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应有自己的特色,以此与其它学科相区别。

企业管理学研究的不只是价值形态的管理还包括劳动、生产、质量、销售等非价值形式的管理,财务管理则是围绕着资本运营管理活动进行的,从这点来看,财务管理学既被企业管理学包含,又相对独立。

投资学是研究社会宏观投资管理的学科,包括投资的意义、形式、作用、基金管理等诸方面,也包括

企业的投资行为研究;企业财务管理中讲投资,立足于企业投资收益,风险和报酬问题,是研究的微观行为,目的是为了企业的资本运营服务。

证券学是研究证券的地位、作用、发行运转:流程和「管理,立足点是证券管理部门和操作部门。财务管理学中对证券的发行、成本、.股息、红利等也有涉猎,但立足点是筹资,营运资金和分配资金成果,目的是服务于资本运营。

管理会计学是以内部经营决策为主,财务管理学则以外部运作为主,兼顾内部理财。

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方式

管理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它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它的科学性体现于严谨,艺术性体现于灵活,如何严谨吸收,且灵活运用,决定了它的教学难度。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军训过后,大约只有60学时左右。如此短暂的时间,如何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实用技能,我们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在有限的教学中取得效果。

一、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不能等同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学生,他们理论底子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不高;学习自主性较差。在笔者教学过程中看到有部分学生干部热衷社团活动,遇到活动或比赛,就随意请假;还有些同学对学习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了解,认为基础类课程都比较枯燥且抽象,有的同学甚至认为以后担任管理工作机会很少,学了管理学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因而缺乏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只求考试能过就行。

可他们并不知道当高职的学生离开学校,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时候,一般都是从事基层工作或基础管理开始。

从罗伯特·卡茨的提出的管理人员的三种技能中可以看出,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需求的技能比例是不一样的。一名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三大方面。管理层次越高需要概念技能比例就越大,管理层次越低,需要技术技能的比例就越大。我们的教学就是帮助高职的学生具备基础的管理能力,利用他们动手能力强,较强的参与意识等特点,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

二、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特点

(一)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融合了各类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机组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体系。如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就是借助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它适用于任何管理活动中的细节,但不能狭隘的理解为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这种方法论学科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管理中的普遍规律性以及处理管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按照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管理学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基层管理技能。这些技能需要依靠管理情景和管理对象而实施,将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灵活思维、学会统筹、正确指挥、相互协调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管理学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思考

(一)重实践,轻理论。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对教学环节中具有参与性的环节,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如观看视频短片,听案例故事,给他们讲具体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或模拟场景让他们表演时,他们会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然而理论学习是为了专业学科拓展学习奠定基础的,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对个人的成长也非常重要,能够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当理论内化为能力和素质以后,理论学习和思考是一种做人、做事、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低层次甚至盲目的实践。

理论学习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素质,而不是告诉学生具体能管理什么事情;是要提高学生对管理重要性的意识,为学生相关专业的其他管理课程的学习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同教学方式的利与弊。为了学生能够掌握并直观的理解管理学的知识要点,教师一般都会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笔者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综合运用了三种方式:传统讲授法、模块教学和参与式教学。

1、传统讲授法。传统讲授法作为基础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它通过多媒体视频或幻灯片讲授理论知识,但这种方法只能短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很难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痕迹,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所以这种方式决不可独立出现,要间断性与其他两种方式综合运用。

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是根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任务模块,具体完成特定任务。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计划、决策、人员招聘三个任务模块。在进行相关章节学习之前给学生制订任务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论教学前拟定任务框架,理论教学结束以后修正任务框架,并通过文字整理,做任务小结。

例如人员招聘环节,将学生按照8人左右的比例分小组,运用头脑风暴方式,拟定招聘环节的细则,然后通过传统讲授法进行理论教学后并修正招聘环节的细则,抽小组模拟展示,将各组的决策方法、计划书,组织机构,招聘流程安排,等环节通过文字的形式总结。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又能很好的将理论学习运用其中,但是一学期的课程中,任务模块也不能安排的过于频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3、参与式教学。参与化教学是指师生互动教学,让各类学生都拥有参与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以下几种方式:小组讨论、趣味游戏、情景模拟,这让管理学的教学能在互动中活跃思维。此方法笔者认为适用于小班教学,人数过多的大班,容易出现在实际教学中个别学生垄断发言,或点名式发言,反而引起学生的负面隋绪。最终导致参与式教学无法有效的施展。

高职院校的管理学课程学习,实践环节一直是改革的重点,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勤动手、常用脑,科学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与此同时,教师也应不断更新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实践环节设计融入各个专业领域,让务实的高职学生更能接受并为下一步拓展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姜桂娟,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6):140-141

2 廖新琳,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广东化工,2010,37(2):183-184

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范文5

引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是其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但高职旅游专业《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往往能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却缺乏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性、艺术性、学科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教学要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强化实践、不断创新,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识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判断分析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协调组织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统筹全局的计划能力等。如:组织旅游活动按照标准制定路线、吃饭、住宿、服务等详细规划;旅游途中的人际关系、意外事故、临时问题等的应变和控制。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术人才,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职能,是很难满足工作要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复合型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中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集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其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地域特点,又有一般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大都使用经管类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受用面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实践案例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与后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紧密型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受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明确的应试目标,确立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地位,使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实践教学偏向于口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正真在教学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而且实践内容往往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计划中对《管理学》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针对所做的笔记和课堂讲授的原理规律的背诵。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践工作中仍不能较好的运用这些管理学知识,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管理学》实践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习课程的基础,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行业发展与需要,结合后续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突出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的《管理学》教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适合区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教材,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设计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实践案例。

(二)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实践环节,多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并针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避免实践教学的口头化和形式化。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按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进行实践教学思路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习题与相关教学资源等。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实践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和实践的融合,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和相关性的实践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队练习、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在现代教学技术下,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设立高度仿真的实践场景或真实的管理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法。选择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典型案例,案例兼顾示范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情景模拟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浓缩为虚拟环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模拟旅游途中游客意见不统一的决策游戏,通过模拟加深学生对管理决策知识的认识。

3.团队练习法。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主要负责人,并给各团队提出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对其指导。

4.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设定某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5.专题辩论法。把某一知识点或者旅游管理中出现的实际现象设置为论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五)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管理学计划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管理学课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79-02

引言

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最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通过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并能将其灵活运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为顺应世界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培养国际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要,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个环节仍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后,往往缺乏足够的机会和时间来锻炼提高其应用能力。管理学是所有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性、历史性、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因此要求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经典与现代、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关系。它不仅强调管理理论的学习,还强调管理技能的掌握,以及管理智慧的提升。因而,如何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追踪前沿、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式的教学风格,已成为当前我国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一种能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

一、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进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课堂,并越来越得到管理类专业教学界的广泛认同,主要是因为它对国际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培养应用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管理类相关专业,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行政管理、旅游酒店管理等,都是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是要求具有极强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不同于偏重基础理论性知识的掌握的研究型人才,与后者相比,一方面,它更注重应用理论性知识特别是应用型知识的掌握,关键在于如何将理论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另一方面,管理类相关专业人才更注重自身对理论的领悟能力、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实践驾驭能力的训练。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基于此,培养学生掌握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管理的基本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善于识别管理问题,能够将一个管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为一个理论问题,再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据此分析、判断实际问题,并得出相应的分析结论。

(二)是培养复合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多种管理职能的综合,既包括统筹全局、展望未来的计划职能;也包括:为组织的经营提供所必需的原料、设备、资本和人员的组织职能;使本单位的所有人做出最好的贡献,实现本企业的利益的指挥职能;让机构与资源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收入与支出保持平衡,材料与消耗成一定的比例,即让事情和行动都有合适的比例的协调职能;要证实组织的各项工作是否已经和计划相符,随时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纠正并避免重犯的控制职能。作为一名统揽全局的职业管理者,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职能、某一局部的知识,是很难满足其工作角色要求的。总之,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复合型管理类专业人才,而不是单一型人才。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基于此,引导学生能在系统学习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在不同管理情景中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案的一般管理技术和实践技能,以培养出融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职业管理者。

二、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

1.按照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对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习题、案例、团队练习、教学相关资源等。 教学内容上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前沿融合、理论与案例并重,探索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的教与学方式的创新,按“理论+实践”驱动型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同时,引入国内外管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相关性学习资源,包括管理学名著、管理理论前沿、中外企业案例、国内外管理期刊、企业网站资源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精心设计并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其综合管理技能,通过案例教学、团队练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设置真实的管理情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管理实战经验,为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提供实践的舞台。

3.建立新的管理学课程考核评分标准。采用“理论考核+案例分析考核+综合技能考核”综合给出课程总分。其中,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案例分析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团队练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占20%。

(二)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体系

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以培养职业管理者为主要目标,针对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点,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如案例教学、团队练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形式,为学生们设立高度仿真的管理情景,使他们处在管理者的职位上思考问题,从而调动自身的所有知识和潜能解决问题,获得未来企业环境中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即选择各核心知识点所对应的典型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进而组织学生对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案例选择兼顾了典型示范、应用实战、现实新颖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如借鉴哈罗德.孔茨《管理学》中案例改编的“甜美的音乐”(考察学生对管理技能、管理者角色等知识点的掌握)、考察学生对X、Y假设、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等知识的理解的“油漆厂工人为什么闹事”、考察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以及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的“王厂长的会议”等。通过教师对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尽快进入管理角色。

2.团队练习。根据班级人数,每个团队由若干名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并为每次讨论指定一个不同的主要负责人或主发言人,根据所给具体情况按要求进行练习。要求学生完成的团队练习主要有:(1)每个团队上网或拜访两个不同类型的组织,如政府机关与企业,比较不同类型的组织在目标的设定与计划方面有何不同。(2)请每个团队登陆各自感兴趣的公司网站,选取某一公司作为实例,画出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图,简述该公司采取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设计,说明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并预测未来企业部门化的趋势是怎样的。(3)分团队讨论怎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以使学生在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并按给出的不同情形分别给出各自的控制手段与建议。

3.情景模拟。通过将实际出现的问题浓缩到某个虚拟时空,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决策模拟游戏——合同执行决策,通过模拟练习,加深对科学决策理论基本观点的认识。

4.角色扮演。设定某个场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如情景面试:有效的领导者。

5.管理(专题)辩论。将某一知识点或管理现象设置成论题,进行班与班之间、班内组与组之间辩论,通过必辩和自由辩等形式,来体现组内成员间的默契与配合。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管理(专题)辩论。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