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诚信管理办法

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1

一、保险诚信建设的现状

1.保险公司的不诚信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保险业务专业性强的特点,保险消费者事实上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致使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

一些保险公司违规经营,支付过高的手续费、给回扣、采用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对保险人的选择、培训及管理不严,有一些保险公司误导甚至唆使保险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严重危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向保险监管机关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等。

2.保险人的不诚信

在实际经营中,不少保险人在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客户,不从客户的实际出发,一味向客户推销保费高却不一定适用的险种;有的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及被保险人。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为了自身利益,只追求短期利益的保险人自然会选择“背叛”保险人的做法,出现撕单、埋单、做假保单、私吞或挪用保费、制造假赔案、违规退费、贿赂投保人、误导甚至欺骗投保人等行为。

3.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的不诚信

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投保人及被保险人不诚信的主要表现。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或在不满足投保条件下为获取保险保障而提供虚假信息;更有甚者,骗保骗赔花样翻新,保险欺诈犯罪猖獗等等。2002年以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车贷险”骗赔案使财产险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而在寿险方面,一些边远地区的保险公司被迫停办医疗险正是因为无力解决投保人无病却常年称病住院问题。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保险骗赔案件平均比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要高出一倍。这些违背诚信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对保险业的发展已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二、对策建议

1.搞好诚信文化教育

诚信文化教育主要是加强道德修养,形成自律,是保险诚信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

(1)加强保险职业道德教育。保险职业道德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在业务经营过程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努力做到专业胜任,客户至上,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此,保险机构应将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重要的、核心的内容,确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为诚信行为创造良好的行业风气。

(2)加强营销人员的素质培养。一方面要使员工学习和掌握《合同法》及《保险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要求严格按照合同办事,真正做到懂法守法和“言必信,行必果”;另一方面加深从业人员对先进营销理念的理解,自觉地把诚信原则的最高境界――“利他”目标体现到保险经营中去。

(3)加强个人道德自律。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是一种财富,良好的信用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保险市场上的各行为主体,都应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关系,培育诚信理念,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使诚实守信的伦理精神渗透到保险各方的意识中去。

2.搞好诚信制度建设

(1)健全诚信法规制度,惩戒失信行为。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法律法规建设,从法律高度保护诚实守信行为,严厉惩戒毁约失信行为,在保险业内形成“有信者昌,无信者痛”的氛围。保险监管部门要统筹全行业的信用法制建设,还应尽快出台《保险诚信制度管理办法》、《保险违规行为处罚办法》、《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保险信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

(2)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制约制衡机制,用制度保证诚信得以实现。在制度建立上,某寿险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公司明确规定营销员不得收取客户的现金作保费,必须由客户将保费存入银行,公司直接与银行结算。这种做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收费环节的诚信行为,大大减少了营销员挪用、诈骗保费的可能性。

(3)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正初步展开,可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来进行完善。如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保险号码”,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7年内无法从信用报告中抹去。这样,不诚信的人就要为他的不诚信行为付出更高的代价,就可制约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同时,保险人应加大信息披露,建立与社会公众沟通的平台,如专线服务电话、专业网站等,对投保人提出的有关公司的任何问题,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均应如实全面解答。

3.加强对保险诚信的监管

(1)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保险诚信建设中强制性他律手段之一。公众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参与和监督保险诚信建设,因为舆论监督具有导向作用、预警作用、纠错作用以及揭晓作用。可见,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力,也不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但通过对问题进行及时地披露性报道,可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心理压力及社会影响,从而促进保险诚信建设。

(2)机构监督。国际成功经验表明,建立诚信必须加大对违规和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因此,保险机构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通过非现场监督和现场检查,保险机构可以避免问题或风险不断积累和蔓延。

(3)行业协会监督。行业协会是协调和平衡市场主体利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组织。因此,保险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己的权威性,建立可操作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保险行规,使违规者在行业内受到谴责和制裁;以诚信建设为主题,展开经常性的诚信教育活动,使诚信深入人心。

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科技经费;资源;配置

我国科技经费资源筹集规模和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与国外创新型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严重制约科技活动水平与产出。衡量一国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全社会R&D投入强度(R&D/GDP),2009年增长到1.7%(全社会R&D活动总投入为58021068万元),R&D投入强度远低于2007年OECD国家平均2.29%水平,也未能实现《规划纲要》规定的2010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到2.0%的目标。研究科技经费配置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推进意义。

一、国家科技经费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用于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2000~2005年不到4%,“十一五”期间该比重一直在4%上下徘徊:2007年上升为4.25%,2008年回落为4.1%,2009年上升为4.4%,2010年再次回落为3.6%,低于1995年4.43%的水平,中央财政科技支出增幅显著小于地方,东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幅高于中西部。《国家科技进步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2009年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为10%,2010年高达23%,国家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远低于法定增长要求可见一斑。此外《规划纲要》以及配套政策均从实际出发,提出国家科技投入增长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然而,国家财政科技管理体制与科技投入机制之间存在制度,并且法定要求的科技投入经费增长幅度受多种因素制约该要求的设立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国家科技投入经费徘徊不前,未能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

(二)财政科技经费资源配置结构亟需改进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但中央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R&D活动总投入比重却逐年下降。2009年,全社会R&D活动投入基础研究经费为270.2857亿元,占总投入的4.66%,较2007年的4.7%又有所下降,远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水平。科技经费资源区域配置与区域科研实力、科技研发需求不相匹配,科技经费安排缺乏统筹性。2009年中央科技拨款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拨款比为5:1:1.1 ,如此之财政科技拨款比例难以满足对于总体区域战略与国家创新体系全局建设产生的科技经费资源需求;地方财政拨款为5.5:1.1:1,反映出中部地方科技投入比例较多,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三)科技经费监管机制不完善

从目前科技经费监管实践与监管制度建设情况看,科技经费监管中央与地方协调主要有如下问题:一是科技经费管理体制中虽明确科技经费资源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但对于科技经费监管权限职责含糊不清,取而代之的是中央与地方多重监管与监管缺位并存、监而不管以监代管。二是科技经费单向监管问题突出,监管双方良性互动较少。实际监管过程中,中央对科技经费资源监管关注结果,地方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往往是单向监管偏重财务制度的合规性,轻于科技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科技经费合规、合理使用引致的监管主体服务需求关注较少,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科技经费的诚信管理缺位。三是中央与地方监管互动工作机制缺失,科技经费监管断点、节点交错,监管结果处理简单化。

二、政策建议

(一)稳步增加财政科技经费配置规模,拓展科技经费资源筹集渠道

一是按照《科技进步法》、《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要求,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大幅增加中央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规模,逐步实现法定增长速度。全社会R&D投入强度(R&D/GDP)增长速率保持与GDP增长同步实现R&D投入稳步提升,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力争突破2.2%,财政科技经费增长实现法定增长投入。二是中央要充分利用科技金融机制,在全国范围或区域范围发展创新金融,显著放大全社会科技经费资源,实现中央目标、地方目标与市场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着重完善科技经费资源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现行科技资金管理办法,提升科技经费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而言:

1.完善科技经费预算决算制度,适应国家科技计划主导财政科技拨款资金科学化、精益化、系统化管理的需要,简化预算评估程序,提升预算执行时效,实现项目(课题)承担单位与科技资金拨款单位科技经费预算决算直接对接。

2.不断优化科技经费资源投入结构,提升财政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中央要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东中西部平衡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加大中西部科技经费资源的倾斜力度、加大对农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高等学校研究科研经费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企业科研活动的扶持力度。东部财政科技投入应体现效率优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所为原则,重点投向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并注重对基础性、民生性的科学研究;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应遵循效率优先、集中优势、有所不为原则,有选择地重点投向地域性、民生性、基础性的重点项目,加大省属重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经费资源投入支持力度。

3.创新科技经费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中央与地方科技经费资源投入的计划配置方式,积极引入市场配置方式,放大财政科技经费资源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政府的竞争性科技计划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稳定支持R&D机构可持续性地研究与开发,重点加强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引导,弥补地方财政公益性科技经费投入的不足。

4.建立财政部、科技部门、社会中介、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逐步放开社会公众监督窗口,以提升科技经费资源使用效率为宗旨,强化监管服务意识,做到多部门、多侧面、多时点监管与协调、系统监管相结合。

5.建立运行高效、管理科学的科技经费资源信息化管理平台,探索科研绩效评价导向的科技经费资源信用体系。

(三)加强科技金融创新体制安排

中央要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制度安排,整合区域、地方科技金融创新资源,地方根据本土优势,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体制,盘活科技金融创新资源,设立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创业基金、科技创新风险基金等基金,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功能,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切实让利于企业,最大限度调动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3

一、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1、建立完善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区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保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基本上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交易关系和交易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信用关系,适应其需要,与市场经济信用关系发展密切相连的社会信用机制也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维系市场经济中各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整个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急剧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要求也越高,但由于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信用秩序相当混乱,信用缺失现象大量存在,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健康成长,成为制约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重要因素。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低,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缓慢,远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任务繁重而紧迫。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扩大内需,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工作。 1998年国家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调整到扩大内需方面来,而扩大内需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扩大内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消费信贷规模不足,二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信用的缺失是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从我区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看,不论企业还是居民对消费信贷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从企业的角度看,一方面,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之间的赊销现象大量增加,对企业之间的信用度要求更高,而目前我区不仅信用交易总量小,而且已经发生的信用交易也往往受到失信行为的破坏。另一方面,在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和债券的发行等方式筹集大量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但由于信用缺失行为大量存在,各商业银行惜贷的倾向日益严重。从居民消费状况看,目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家庭消费逐步向住房、汽车、教育转移,这些消费仅通过家庭的现金积累显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客观上要求信用消费的增长,但由于完善的个人信用消费体系尚未建立,信用消费的规模还很小,住房、汽车等长期消费信贷不仅起步晚,而且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在商业银行的信贷总规模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在信用工具方面,也只有吸收储蓄功能的借记卡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提供消费信用的规模非常有限,而商业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者信贷规模就更小。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优化我区开放环境的客观要求

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是优化开放环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投资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引进外资、优势企业、高新技术和人才是我区的长期发展战略,良好的开放环境能够显著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而信用环境是开放环境的基础。信用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所有经济活动必备的“通行证”,是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没有良好的信用,“走出去”寸步难行,“引进来”更不可能。信用缺失的地方,国际资本不会来,高层次人才不会来,先进技术也不会来,不可能有真正的竞争力,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也不可能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依托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促进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优化我区的投资和贸易环境,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防范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类交易风险。同时,加快提高全民族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使我区的开放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建立完善我区社会信用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一)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建立我区社会信用体系。

当前政府应积极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的绝对主导。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中介组织或专业服务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应该各负其责,不能越位、错位,也不能缺位。政府要做的工作是:规划和完善相关法规,社会诚信教育建设,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制度,促进信用管理行业发展;中介组织和专业机构要做的是:提供更多的信用技术手段,根据市场需要加大信用工具的投放,扩大信用交易,积极引进信用管理与咨询服务;企业则主要是尽快建立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积极使用各种信用工具进行经营与发展,同时建立起遵纪守法的信用文化和道德准则。

(二)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为信用体系建设构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需要靠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理念,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讲信用应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公德。市场主体的行为准则首先应该是讲信用,无论是法人主体还是公民个人,都应该树立守信的公众形象,树立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社会意识。

信用度高是最大的社会财富。在全社会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和理念。这种共识和理念的形成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通过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教育、科研和培训来实现,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应贯穿始终。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对社会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增强整个社会的信用意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用观念,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度,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法规环境。

首先,对征信机构的设立和运作,要以现有的国家信用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尽快出台自治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对征信机构的征信活动给予法律支持,确保征信机构在征信过程中的权力,另一方面对征信机构的征信活动给予法律约束,确保其征信活动不损害企业和个人的正当利益。

其次,建立相应的制度规章和标准,整顿和规范中介服务市场,减少不正当竞争,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据现有法规,对中介组织进行资格认定,制订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相关执业规范,重视发挥中介机构在提升社会信用中的作用。

(四)加强信用信息网络的管理规范及管理人员的从业规范的制定,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息资源的客观公正性。

1、信用信息平台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信用网络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信息设置安全措施和信息维护规范,并制定具体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商业秘密的保护与企业信息共享的同时实现。

2、尽快制定信用信息网络管理人员的从业守则和从业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确保在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有关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的信息资源不会人为外泄,或出现其他人为事故。

(五)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信用制度建设。

第一,依法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重点针对我区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不规范的情况,要求企业依据统一标准,加强管理,确保财务资料真实完整。同时要求企业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编制和处理会计报表。在商业经营许可的范围内,实现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在数据平台内的真实、公开、透明。

第二,重点针对借贷款、合同纠纷等对企业信用程度有较大影响的突出事件,引导企业采用科学和法律手段加强管理,同时向社会公开事件处理结果。

第三,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营销服务水平为方向,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售后服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第四,加强对企业财务、营销、法律人员的培训,满足企业提升信用能力的人才需求。

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范文4

2001年以来,中国钢铁工业持续保持了高达20%的增长速度,国内钢铁企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加快,特别是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未来几年世界钢材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适度增长。据国内相关机构预测,我国钢铁工业今后将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如何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关系到中钢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2003年12月,黄天文受国务院国资委任命,入主中钢集团,正式成为这家大型国有企业的领航人。作为关涉国家经济命脉的资源主导型中央企业,中钢集团的资源控制能力还显不足,资产总额、经营规模、主营收入、增值能力、管理水平等与世界一流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黄天文深知搞好中钢集团的责任和分量。他曾在中国五矿集团工作二十余年,在出任中钢集团总裁之前,是五矿集团的副总裁,具有丰富的冶金贸易经验和现代企业管理水平。

黄天文接掌中钢集团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转变中钢集团计划色彩浓和行政色彩浓的特点,按照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要求,牢牢把握发展这一根本,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创新机制,深化改革,2004年一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国资委的考核,2004年中钢集团利润总额达11.3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超过年初制定目标330.80%,比2003年利润增长134.87%,经营业绩考核名列B级第一名。黄天文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没有辜负国务院国资委的重托和期望,赢得了中钢集团员工的尊敬和钦佩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初战告捷,但黄天文丝毫没有轻松的感觉,忧患意识不减反增。他一如既往,考察、谈判、会见、签协议、召集会议......常常下班时间已过,他还在办公室里忙碌着。除偶尔陪客人在外吃午饭或者到外地考察,他一直在公司食堂用餐,常常是和下属们边吃边谈,饭吃完了,又一个问题也解决了。时间对于他来说,是最稀缺的资源。身为中钢集团的掌门人,黄天文视时间如生命,不敢丝毫松懈。在领导中钢集团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以这种分秒必争、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的状态工作着。

明确企业定位做好战略规划

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指出:战略就是找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然后通过差异化的运营活动来支撑和实现这种定位,最终建立起在该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战略是企业之舟破浪前行的导航灯,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好像在惊涛骇浪中迷失方向的孤舟。

多年来,中钢集团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资源开发,在市场状况良好,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企业就能凯歌高奏,捷报频传;一旦市场前景暗淡,需求萎缩,企业就步履维艰,活力不足。这种靠天吃饭的经营方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改变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为集团的持续发展找到正确的战略途径是黄天文入主中钢集团后时刻思考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钢集团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了较为突出的优势。中钢集团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去”开发矿产资源的国有大型企业之一,在澳大利亚、南非等地成功建设了铁矿、铬矿资源基地,积累了丰富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经验;拥有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系统,是中国主要钢铁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商,与国内外众多企业广泛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铁矿石、铬矿、直接还原铁、萤石、焦炭、锰矿、废钢、钢材、镁砂、稀土等贸易经营居于国内前列,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所属科技企业在探矿、选矿、热工、环保、耐火材料、金属制品等领域,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6个国家级研究中心、硕士学位授予机构和博士生培养点;建有27条科技成果转化生产线,其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具备工程项目总承包和综合配套能力,是国内外多家成套设备和装备技术公司的商,曾为国内多家大型钢厂的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提供融资、招标等专业服务,拥有钢铁行业唯一一家承担国家发改委委托投资咨询评估任务的咨询机构。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黄天文认为中钢集团已经初步形成了为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的条件。中钢集团完全可以凭藉自身优势,通过合理整合和精心运作,探索出为钢铁生产企业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贯穿行业产业链上除钢铁生产以外的所有节点,从而围绕钢铁生产,实现打通钢铁生产上下游产业链的目标,进而建立起企业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黄天文果断地提出:中钢集团的战略定位就是做钢铁工业和钢铁生产企业的顶级综合配套服务商。

在黄天文领导下,中钢集团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形成了一系列战略方针。第一是明确三大主业,即冶金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加工;冶金原料、产品贸易与物流;相关工程技术服务与设备制造。第二是找准发展目标,即把中钢集团发展成为以专业公司为主体、科技实业为支撑、地区网络为辅助、海外机构为平台,行业领先、主业突出、管理一流、具有全球化运作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第三是确立了专业化和国际化战略举措。中钢集团的战略得到全面实施。

整合内部资源提高整体实力

黄天文初到中钢集团时,由于计划经济多年遗留下来的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中钢集团所属二级单位多达76家,其中不少是诸侯割据,各自为政,有的只是挂着“中钢”的名义,资金、财务都很难掌控,部分单位亏损严重。几家大的二级公司之间,也存在着业务交叉、相互扯皮的现象,大大降低了中钢集团的整体实力,如不加以解决,将严重危及中钢集团的发展。黄天文决定对症施药,重新整合中钢集团的内部资源。

2004年以来,通过多种方式歇业关闭、清理整顿,中钢集团先后对47家子公司进行了处置和改革。其中无偿划转地方3家,清算关闭30家,改革调整9家,新设立5家,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了做好清产核资,处置不良资产,中钢集团专门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一年间,共处置不良资产16亿元,核销历史资产损失8.9亿元,当期消化处理历史潜亏4.3亿元,收回历史欠款3100万元。整个集团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大力推行资产处置的过程中,黄天文特别注重改革与稳定的问题。按照积极慎重、确保企业稳定、妥善安置职工、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原则,中钢集团妥善安置了职工近600人,既保证改革的推进,又保障企业的稳定。

为了做强做大主营核心商品,改变原有二级公司业务交叉、经营重叠的状况,黄天文大力推进专业化战略,确定各公司的核心业务及核心商品,调整业务范围和内部机构设置,大力实施专业化经营。经过梳理,中钢集团现已形成中钢贸易、中钢炉料、中钢钢铁、中钢设备、中钢投资、中钢货运、中钢期货、中钢招标、中钢金信、中钢科技、中钢物业、中钢资产等12家专业公司。专业化的经营使中钢集团的经营规模、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大幅提高,

作为一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的企业家,黄天文认为,中钢集团要想参与全球竞争,必须发挥出整体实力。为此,他全面加强了对所属二级公司的管控,推行“一个全面,三个集中”的财务管理体系,即全面预算管理、集中资金管理、集中授信管理、集中会计核算。借助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加以实现,提高综合运营效能。与此同时,他还对集团职能部室的职能岗位进行梳理,强调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事,提出服务、管理、监督、协调、参谋五项要求,增强管理效能。通过内部资源的一系列整合,中钢集团整体实力得到增强,整体优势更加突出。

“走出去”开发资源大步迈向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开采和供应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胃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日益突出。“走出去”开发矿产资源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燃眉之急。同时,由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快速接轨,中国的企业也由此成为全球经济竞争中的角逐者,如果我们的企业不能在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享有话语权,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中钢集团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为中国矿产资源的供应和储备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在海外建设了恰那铁矿和南非铬矿两大矿产资源基地,但仍然满足不了中钢集团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满足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黄天文把矿产资源开发视作中钢集团的命脉。一年多来,在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印尼等资源丰富的国家都留下了他执着的脚印和辛勤的汗水,经过艰苦的考察、磋商和谈判,中钢集团海外矿产资源开发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中钢集团先后成立了中钢印度公司、中钢印尼公司、中钢加蓬公司。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钢集团在澳大利亚的铁矿资源开发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5年10月18日,黄天文在澳大利亚与澳大利亚MIDWEST公司签署了《Koolanooka和Weld Range项目可研合资协议》,共同开发铁矿资源。该项目有四个“第一”:是中国第一个在澳大利亚投资占50%股权比例的项目;是中国在澳大利亚第一个进行磁铁矿开发的项目;是中国第一个参与可研、勘探和开发全过程的铁矿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在资源开发中包括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铁矿项目。在短短的时间内,中钢集团的资源优势得到了显著提升。

而黄天文却时刻保持清醒。中钢集团虽然在海外拥有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多,但这些国外资源项目相对独立,业务自成一体。国内外未能形成合力,国际化经营的宏伟构想难以实现。为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展业务,实现海内外业务联动,中钢集团在黄天文的倡导下,在香港建立了中钢国际有限公司,同时为提高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成立了统一的海外财务公司,即胜融兴业公司。中钢国际和胜融兴业做到了当年组建,当年经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中钢集团今年又在香港正式成立了中钢国际控股公司,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整合海内外资源,为不断提高中钢集团整体运营能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诚信为根本双赢促发展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成熟的企业要善于通过合作借用外部资源以充实完善自身,取长补短,内外兼修。黄天文认为,资金、技术、人才、渠道等要素对企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关涉企业命运的最根本的要素还是“诚信”二字,“诚信”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黄天文提出了中钢集团的经营理念――“合作、友谊、双赢、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黄天文大力推进战略合作向纵深发展。一年多来,中钢集团已在国内与重钢、邯钢、湘钢、武钢、通钢、唐钢、建龙、济钢、马钢、南钢、安钢、宝钢等十多家钢铁生产企业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了恰那铁矿长期供货协议及非恰那矿供货协议等,与香港来宝集团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外,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日本丸红株式会社、挪威埃肯公司、瑞士冶金资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起了长期友好关系。

此外,中钢集团还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了金融合作协议,这些举措为中钢集团大力推进海外矿产资源基地开发,努力打造从矿山开采、物流运输到港口装卸的完整战略供应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战略合作,中钢集团获得了稳定的上下游客户群,建立了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系统。在实施战略合作的过程中, “诚信”贯彻始终,中钢集团在业界的市场信誉与时俱增,进一步拓展了业务渠道,巩固了客户基础,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为中钢集团的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推进联合重组提升核心竞争力

做钢铁生产企业的综合配套服务商的定位是独特而精准的。但是,要使这个定位成为现实,仅靠中钢集团单枪匹马、孤军奋战,难度太大。黄天文又把视野放到了全行业产业链的整合之上。他的思路是,充分利用中钢集团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市场渠道、管理等优势,对全国冶金行业除生产企业以外的相关龙头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有效提升中钢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2005年8月30 日,中钢集团与西安冶金机械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控股合作协议。中钢集团以现金增资扩股的方式实现对西冶的绝对控股,并对西冶进行整体异地搬迁改造。

2005年9月 4 日,中钢集团与吉林省国资委签署重组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框架协议,中钢集团对这家中国最大、世界第四的炭素生产企业实施重组。

2005年9月13 日,中钢集团与贵州金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按中钢60%和金元40%的股权比例,双方合作对遵义铁合金厂实施重组,并逐步对贵州铁合金行业进行整合。

2005年9月28日,中钢集团、洛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洛阳耐火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洛阳市国资委将所持有的洛耐集团54%的股权无偿划转给中钢集团。中钢集团控股洛耐,对其实施重组。

西冶、吉炭、遵铁、洛耐在同类型企业中都处在名列前茅的地位。中钢集团对它们实施联合重组,将提高中钢集团在冶金设备制造、耐火材料、炭素、铁合金等领域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钢铁生产企业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的功能和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中钢集团的特色更加突出。

强化现代管理树立企业形象

在处理千头万绪的经营发展问题的同时,黄天文没有放松企业管理。他认为,中钢集团要真正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必须在现代化管理上下狠功夫。

制度建设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黄天文到中钢集团后,不断督促各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修改、补充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仅2004年,就审议实施规章制度、管理办法37个,如客户管理办法、亲属回避制度、工作交接制度、专业化经营、国际化经营、海外企业管理、每日动态、机构设置与称谓规范等。落实了三项会议制度,即总裁办公会议、集团党政领导会议和总裁专题办公会议,健全决策机制,实现了科学民主决策。

信息化是企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了以信息化优化和促进管理工作,黄天文大力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年来,陆续完成了中钢集团全球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办公效率显著提高;制定了《中钢集团信息化总体规划》,明确了信息化在中钢集团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构建集团统一的ERP系统,成为国内第一家全面上线的商贸企业;初步建立起中钢集团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增强了网络信息的和宣传功能;推出《中钢集团信息标准化工作导则》和《中钢集团信息标准化编码规则》。信息化全面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升级。

品牌建设是企业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必由之路。黄天文重视加强企业品牌建设,不仅对集团的中英文名称进行了更改,使其更为清晰、响亮、易于上口,还统一规范了相关二级公司、各科研院所、京外企业、海外生产企业中英文名称,同时在全集团范围内大力推广VIS,全力打造“中钢”品牌,使中钢集团在国内外树立起了全新的企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