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策划

课程设计策划范文1

在学习测量学课程时,只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教授这门课程时,依据现实条件进行外业实验设计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还有助于对他们进行测图软件的教授。本人所在高校地处高程落差较大的山区,而且学校只有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而没有更先进的测量工具。另外,为了方便学生实施外业测量,将测量地点选择在校园里,而校园里没有四等以上的控制点。因此,只能通过实验设计将实验条件的困难加以克服。本人设计的外业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到学校基建处找到学校筹建时(2003年)的地形图电子版,在图中找到校园中心,且是道路十字路口中心点作为本次测量实验的起始坐标点,然后进行野外放样。(2)将学生分为6小组,每个小组6人。围绕校园设12个控制点,每个组负责两个点的角度和高程测量,最终将所有组的数据汇总进行闭合平差,通过这个实验步骤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平差的原理,避免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运用更先进的实验工具却不了解最基本的测量知识。(3)最后让每个组测一栋建筑物,获得坐标和高程数据。

二、将外业数据适当整理

数字化测图课程实习采用南方CASS7.1绘图软件进行内业处理。它是先将全站仪外业采集的数据利用CASS7.1绘图软件通过数据线传输到计算机上,然后再利用软件的各项功能根据草图和编号将实地的各种地物和地形信息反映到图上。南方CAS7.1是基于AUTOCAD平台开发的,其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是有目共睹的,它是数字化测图重要的绘图软件。为了将用经纬仪和水准仪测得的野外实验数据能够在现行测绘业界使用的数字化测图软件(CASS7.1)中得到使用,必须对数据格式进行一定的编辑。我们知道如果运用全站仪进行数据测量,可以运用全站仪自带的随机软件进行坐标和高程数据的管理和编辑,但原始的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没有这样的功能,而且CASS7.1兼容全站仪的随机软件的数据格式,在我们的实验里只能通过了解CASS7.1的数据编辑格式,手动将数据输入,然后成图,并对地图进行必要的编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本人终于学会了将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的数据输入,并转化成CASS7.1软件默认的文件格式的方法。例如,要绘制一张地籍图,CASS7.1软件默认的是坐标数据文件(*.dat),如果按照人工排好的点号,已经将每个点的坐标和高程数据都通过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测得了,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将数据导入CASS7.1软件中:首先,打开记事本按照如下格式输入数据:“点名,编码,Y(东)坐标,X(北)坐标,高程”,输入数据时注意:①文件内每一行代表一个点;②每个点Y(东)坐标、X(北)坐标、高程的单位均是“米”;③编码内不能含有逗号,即使编码为空,其后的逗号也不能省略。④所有的逗号必须在半角方式下输入。然后,按照如下步骤获得坐标数据文件(*.dat):将已经编辑好数据的.txt文档在excel中打开;②将excel文件另存为“CSV(逗号分隔符)”格式,即扩展名为*.csv的文件;③将保存的“坐标数据.CSV”的文件扩展名改为“坐标数据.dat”,这个文件就可以在CASS7.1软件中展绘坐标点了。

三、利用外业数据和软件数据结合学习测图软件

运用以上手动输入数据的方法可以将测得的控制点数据输入到CASS7.1软件中,进行展点,然后再将每个小组所测得的建筑物和附属构筑物的坐标按照编号顺序编辑成坐标数据文件,输入到软件中,然后可以根据地物的实际形状和构造编辑完成地籍图,并在软件中为图加入图框和图例,并运用软件统计出建筑物的边长和面积,也可以统计出每块宗地的面积。另外,在课上除了让学生亲自测量数据编辑成图外,还要让学生运用CASS7.1软件自带的数据学习以下几项测量学必备的知识:①土地详查:在此部分内容当中,学生将学会绘制行政区界和图斑及现状地类、并对地类要素属性修改和拓扑操作、对图斑的重叠覆盖情况进行检查、面积统计等操作知识,这些知识将为学生日后从事土地调查绘图工作奠定基础;②土地勘测定界:在此部分当中学生将学会绘制土地勘测定界图及图形整饰、用地项目信息录入、运用CASS7.1自动输出勘测定界报告书及输出电子报盘系统,这些操作技能将为学生从事土地勘测定界工作奠定础;③测绘与GIS的关系:分别以AUTOCAD软件和ARCGIS软件为例,介绍现代测绘与GIS的密切联系和区别,让学生更好的将图形学的知识和理念加以灵活应用和扩展。

四、让学生体会真正的现代测绘

虽然我们实验设计尽量的接近数字化测图的工作实际,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全面了解真正的测绘工作流程,因此,数字测图实验课程设计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让学生到测绘工作的一线真正体会一下,为此,本人联系了毕业后在贵阳市从事测绘工作的往届学生,利用两个周的时间让学生去尽量体会现代测绘的每个操作流程,并特邀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讲解从事这项工作还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的方法和经验等,让学生体会到测绘技术的发展,领会到工作的艰辛,以及学习的乐趣。

五、结语

课程设计策划范文2

关键词 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国际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6-0089-05

“随着知识和人力资本日显重要,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区域化的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1] 当今这一互相联系的世界需要包括社区学院在内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重新审视本地教育需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增强学生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社区学院是指在地区、社区层次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机构,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际和整体社区的成长和生活体验。结合社区学院的职业特性,这里把课程国际化定义为:在本国校园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播国际的和多元文化的知识、技能与观念,以培养国际化素质与应用能力兼备的人才。

一、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国际化的动因分析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变化影响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课程变革。课程国际化是课程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变革,必然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一)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

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政治因素影响着课程的内容和实施。基于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美国于1958年颁布《国防教育法》,支持大学课程的国际化,以图在“冷战”时期控制更多发展中国家。基于培养国家认同意识的考虑,1966年的《国际教育法》提出在学校的专业和语言课程方面要达到全球理解的培养目标。20世纪90年代,《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强调将全球意识渗透到学校所有课程领域,并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2]。

非政府组织机构策略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994年美国国际和跨文化教育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与斯坦利基金会(Stanley Foundation)共同举办了题为“建设全球化社区:下一阶段”的会议,提出“为了保证社区的生存与健康发展,社区学院必须培养具有全球与跨文化能力的公民”,但“社区学院是美国全球教育先锋的事实常常被决策者低估或忽略”[3]。

(二)经济全球化及财政状况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以立足于国际竞争环境。这就意味着,高校课程设置必须紧跟劳动力市场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以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与其他民族的人共同工作和生活。此外,增加财政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是高校生存与发展必要的经济举措。一方面,“学生是因为课程才来到大学的”,“如果课程没有包含国际化,将失去我们的学生”,牛津布鲁克斯大学Valerie Clifford如是说[4]。可见,吸引留学生是为高校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国际学生和人员的结构组成“可能成为未来课程和高校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因素”[5]。这是因为,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可以丰富本地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经验,缩短使用本国思维组织的课程与外国实际传统思维课程的差距,使课程国际化的效果最大化,这是各国高校在资金不足与教育目标较高相矛盾的情况下的明智选择。

(三)文化传承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

文化需要通过教育得以保存和发展,而课程是传播、传递和创造文化的载体之一。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也必须根据文化的变化进行调整。通过国际化的课程体现、尊重、理解和赞赏各国文化差异,是课程变革被接受与执行的前提。以提供职业教育为特征的社区学院更加意识到增强毕业生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与非西方文化进行竞争的能力[6]。

与文化传承强调的相互依赖性相对应,社会因素更强调通过与各种文化的碰撞来发展学生个体特性与学术能力,这通常被称为“社会学习”或“个体发展”[7]。这就要求大学课程强调在传承本国文化的同时关注个体特性的发展,课程目标必须适应这种新变化。

(四)教学质量与学术的追求

国际化意味着知识越来越具有跨文化、跨国界和跨学科性质,大学作为传播与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需要通过课程履行这一职责。课程能够让学生不断接触新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把国际化融入到科学研究中。另一方面,Alan Smith(1994)在提到国际化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时指出:高质量的国际维度可以最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8]。可见,在本国校园进行课程国际化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

二、美国社区学院课程国际化的基本策略

课程设计策划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教学改革;职教云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坚持教育理念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来改革“测量平差”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相互协作学习的能力。

1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

本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平台是基于智慧职教云课堂来进行,职教云课堂平台是互联网+移动终端教学模式,学生采用手机移动终端来学习。学生手机端可以参与签到、观看视频和文件资源、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头脑风暴、课堂测验、作业等[1]。本文以间接平差章节内容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将课程按照以下4个维度来进行。

1.1资源的整合

资源的整合包含搜集各类网络资源,制作和优化自有资源,如PPT课件、视频、学习链接、习题集、案例集。将以上内容按照从基础知识—知识应用—拓展能力的层级分类整理上传云课堂,学生可以课后针对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模块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知识内容学习通过层层递进的模式,一一通关,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2]。

1.2学习诊断分析

对应资源整合中的三阶段基础知识、知识应用和知识拓展分别做好相对应的学习诊断分析。按照习题和案例的难易程度,将其组织成三级别的考试测验题,分别对应基础、应用和拓展部分。根据学生完成的相应级别测验,给出该阶段的学习情况诊断分析,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3]。

1.3创建学习环境

在创建学习环境维度中,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来进行。课前预习、相关的知识测验;课堂中加入提问、讨论、头脑风暴;课后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作业等。课后的讨论交流可以在平台中开启较长时间,可以持续一周、半个月、甚至于一个月[4]。

1.4成效评估

建立和完善过程评价体系,着重在于过程学习数据的记录,采用云课堂平台考核权重,记录过程学习数据[5]。成效评估由四个模块组成:资源学习模块20%、课堂活动模块20%、作业模块30%、考试模块30%(见图1)。1.4.1资源学习资源学习将课件以及视频学习资料按照基础知识、知识应用和知识拓展分类整理后,上传至云平台。“今日课堂”中的课中课件上传基础知识和知识应用课件,在课后模块上传能力拓展课件。1.4.2课堂活动课堂活动包含考勤、课堂表现(提问、讨论、头脑风暴、小组PK得分等)、测验平均分。1.4.3作业模块作业模块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知识应用模块以及知识拓展模块,每块完成的得分不一样,基础知识是80分,知识应用是90分,能力拓展是100分。

2教学实践与反馈

2.1教学实施

本项目的教学实施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017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智慧职教云平台进行信息化教学,将课堂教学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流程来进行授课。2.1.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主要包含: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预习通知,学生自主在云课堂中观看学习资源视频和动画等。如果两堂课之间知识内容密切相关,则在预习中在线测试,针对上堂课知识学习的检验;如有问题,课中将针对知识内容查漏补缺。2.1.2课中环节课中组织实施课堂知识内容教学,依据知识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知识掌握的侧重点不同,在云课堂中加入一定的提问、讨论、头脑风暴和小组PK等环节,每个环节都进行现场打分,课堂参与过程将被一一记录,加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自主学习能力。2.1.3课后环节课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提升和拓展,包含课后作业的布置以及推送专业知识的拓展资源内容,有余力学习拓展知识的同学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云课堂会做好学习记录,将该项加入成绩评定。

2.2教学成效

为期一学期的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获得教学成效如下。2.2.1活跃课堂氛围学生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更为活跃。教师可在课中讨论、提问等活动,同时在课后增加拓展知识课件,并对以上表现可以逐一打分记录,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2.2过程评价体系的完善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都被记录下来。图2是其中一位同学的课程学习情况,记录了该学生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和考试成绩,并按照之前设定的考核权重给出了最终成绩。成绩由4个模块组成,课堂活动和课件学习综合了学生课堂的提问、讨论、头脑风暴、考勤、测验、评价和问答等学习行为,科学并且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客观的评定。2.2.3利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通过章节的在线测试,云课堂分别做出数据统计、题目统计和错题分析。数据统计可以看到最高和最低分数,同时对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出优秀、良好和及格人数;题目统计中给出了题目难易的占比;错题分析中给出题目以及学生答错的次数。

3结语

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了知识学习和教育的便利,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存在学习不自主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利用信息化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发展、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调控机制,较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障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敏,冯霞,韩贤武,等.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8):3-4.

[2]李艳.“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3]阮氏清水.提升自主能力的O2O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以越南高校汉语教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0.

[4]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课程设计策划范文4

【关键词】竞争机制 优化 设计管理

一、在课程教学评价中引入竞争机制的原因

1.教学中竞争机制的特点

教学评价中的竞争不同于企业环境的竞争,必须根据教育规律对其进行优化运用。相对而言,它没有那么强的排他性、残酷性和功利性,教学中竞争的目标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收益最大化,是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所以,必须对竞争目标、规则、环境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在一个公平、有吸引力、有活力、合理的竞争环境中展开良性竞争。

2.教学评价中竞争策略的主要应用情境

在当前课程教学改革中,通常强调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协作学习、项目学习、自主学习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基于项目实践的评价,重视评价的真实性与过程性,重视量规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的结合。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利于提高评价的真实性、激励性等。笔者教授服装设计专业的“设计管理”课程以来,在教学改革中尝试以一个具体的服装设计项目为课程任务,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3—6人)在限定的时间、限定的资金内完成该设计项目,设置有限的多项大奖,并规定竞争过程为开放式、协作式、互动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受到学生的欢迎,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了设计管理的理论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设计管理能力,对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优化措施行之有效。

二、如何对设计管理课程中的竞争机制进行优化

传统教学中的竞争机制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个体之间彼此排斥、缺乏交流,孤立地追求竞争目标,追求的是单一的竞争结果,竞争过程是封闭式的,忽视竞争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宗旨。要优化竞争机制,首先要更新竞争观念,现代竞争注重的是双赢或多赢——在一个科学合理的竞争机制下,应该使竞争的效率更高,使竞争的各方都能获益,使竞争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成为获益的直接来源。其次,制定适合于现代教学的竞争规则,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采取一系列的优化措施:

(1)多元竞争——竞争目标的优化

竞争目标的多元化,体现在最终奖项的多元化设置上,如笔者设置的最佳设计思维管理奖、最佳设计进度奖、最佳设计成本控制奖、最佳设计团队奖等,这使竞争本身变得多元化,评价系统多元化,学生可以从对不同奖项的追逐中加深对设计管理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如设计思维管理、设计进度管理、设计成本管理、设计人力管理等。有限的奖项设置依然创造出竞争的氛围。

(2)课外竞争——扩大竞争资源

在课堂上,时间资源、人力资源、课程内的知识资源是有限的;将竞争延续到课外,则扩大了竞争资源,使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人脉、图书馆等渠道,提高竞争力。在课堂之外,时间资源更多——学生可以利用晚上或休息日的时间;人力资源更多——可利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资源;信息资源更多——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竞争资源的扩大化,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补充了教师和书本的不足,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协作式竞争——竞争单元的优化

传统竞争以个体为竞争单元,个体有较大的局限性,容易形成单向思维;此外,在实际的行业竞争中,企业中通常以团队来完成某项竞争任务,传统教育中的个体竞争机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不适应这样的工作形式。以团队为最小单位进行竞争,使团队内部由于外部的竞争压力而形成协作机制,队员必须分工合作,形成共同愿景、共同目标,才可能在竞争中做得更好,因此,学生将学会如何在竞争中协作,在协作中竞争。

(4)开放式竞争——竞争过程的优化

开放式竞争指的是打破竞争的壁垒,在竞争过程中要求团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汇报与讨论,形成开放式的、平等的、自由的评论氛围,互相点评,互相提出建议。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可以创建一种有别于现实企业竞争的学术气氛,使学生可以同步借鉴其他团队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对竞争有更理性的态度。

(5)发展性的竞争——竞争结果的优化

一般的竞争结果是对优胜者的选拔、对获奖者的鼓励,而更具有价值的是给予学生一个新的起点。新的起点来源于学生的互评与反思,从过去的竞争中总结经验,寻找自己今后的竞争优势。可采取的一种方式就是对竞争结果的深入点评,点评竞争过程中每个竞争团队的优缺点,分析每个团队的竞争优势,指出每个团队乃至每个队员未来的方向。教师应使学生意识到:竞争远远没有结束,面向未来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所以,学生的互评可以弥补教师的遗漏。

三、课程教学评价视角的竞争优化策略

综上所述,对竞争机制的优化包括对竞争目标、竞争资源、竞争单元、竞争过程、竞争结果的优化。当代设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独立的设计人不可能生存,设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成为设计管理的竞争。设计管理在目标上注重对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在宏观上强调设计战略的制定,在微观上注重对设计过程的优化,在工作方式上强调团队协作,在研究对象上注重对设计资源的管理,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实践对理论的丰富与细化。优化后的竞争机制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设计管理学科理论的理解,并切实地将设计管理的能力运用到实际竞争过程中。这种机制锻炼了学生各种能力,有助于将来的就业。

(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全球远程协作学习视角的数字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果,项目批准号:10YJC880063,主持人:李翠白)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林英,李翠白.思维导图与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新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王建辉,陈竹.竞争机制与企业人事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5]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6]陈丽等.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3(4).

[7]刘瑞芬.设计程序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博丽塔·博雅德·墨柔塔.设计管理:运用设计建立品牌价值与企业创新[M],刘吉昆,范乐明,汪颖,金城,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课程设计策划范文5

【关键词】“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 情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63-02

课程是教学必要的程序,这个程序包括课程的定位、选择和组织内容,决定方法,设计检测和评价的手段等环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核心问题,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过程》一书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系统的计划过程。“也就是说,课程设计就是对教与学这个程序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设计。本文对“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的情景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一、课程定位

“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是应用英语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总课时64,学分4分,教学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它是一门培养学生儿童英语教学能力的技能技巧课。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儿童英语教学技能(一、二)、儿童游戏活动组织与设计,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应当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专业课儿童英语教材教法和班级管理。

在课程理念上,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依据技术领域合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坚持“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理念设计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并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任务导向以及“教、学、做”一体化来整合课程。

根据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和研讨,我们梳理出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即学生应能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教学技能开展儿童英语教学实践,包括能根据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重/难点讲授清晰等,为教育实习和适应未来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确定了“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同时,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学习任务的设计除涉及儿童英语助理教师必备能力的训练,还让学生在儿童英语教培机构进行真实的工作体验。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相处等基本素质,特别是加强学生弹性素质的培养,着眼于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情商的养成,着眼于个人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转换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内容为儿童英语培训机构岗位需求调查、儿童英语助理教师工作过程分析、儿童英语教育培训机构参与研讨以及在儿童英语培训机构工作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信息反馈。据此,我们把“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确定为13个学习子项目。

教学活动的安排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为主,充分体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按任务需要合理安排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组教师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以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1.自编讲义。课程组在参考国内主要幼儿英语教学法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色,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儿童英语助理教师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的具体特点,自编一套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讲义。

2.模拟教学。每一次的教学任务实施都要进行多次的模拟教学,让学生扮演好教师的角色和扮演小朋友学习者的角色,在模拟的课堂中让学生锻炼教学技能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为真实的教学任务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3.把课堂搬进英语教培机构,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充分利用本校附属幼儿园的有利条件,与行业紧密结合,在教学基本技能初步形成阶段就开始到幼儿园领真实的教学任务,由学生组成的“教研组”在培训机构指导老师和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使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巩固和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锻炼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使用情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这本教材在语言难度和编写体系上更适合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因此把这本教材作为主教材使用。为了补充课外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的知识,还选择了英语培训机构的一些内部活动策划方案作为该课程的辅助教材。

四、课程实施情况

1.教学模式。“儿童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课程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设计,学生、校内专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英语培训机构四方共同参与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校内外教师与培训机构搭建的良好实践平台中将知识与教学技能融会贯通。在课程教学中,为达成教学目标,课程采用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来代替传统的常规讲授和工学结合模式,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提炼,开发典型的工作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提出任务―合作―问题―解决―反思的反复循环模式,逐步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校企互动”的“互动式”和“合作式”教学模式。同时创新教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演课活动和活动策划组织真正在英语培训机构当中进行,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尝试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突出行动学习的特点:根据行动学习法的原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同时在教学中采用课堂的案例分析、课堂外的模拟训练、儿童英语教学机构的实地实践等方式来实践教学。

3.课程课例:以儿童英语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为例,教师以英语培训机构组织的典型特色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任务,如“六一英语活动方案策划”、“圣诞英语活动方案策划”、“英语演讲比赛方案策划”、“家长汇报课活动方案策划”等。学生以完成这些任务为载体,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模拟、汇报交流等方法来策划该项目,通过到英语培训机构实地现场调研,校外兼职教师给予指导后编写符合培训机构要求的一份活动方案。完成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修改,然后提交报告,根据培训机构的需求跟进该项目的实施。

4.教学手段:(1)课程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授课。(2)实物、模型、教具。(3)教学课件、优秀教师教学视频。(4)网络共享资源库,英语培训前沿资料、网络相关教学视频等。同时,通过在儿童语言实训室与英语培训机构进行模拟教学。通过仿真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在相应的学习性工作任务中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5.课程教学团队。本课程教学团队目前有校内专任教师7人,副教授1人,讲师6人,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0%;所有教师均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占教师总数的100%;校外兼职教师3人,来自南宁周边的英语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担任课程校外课程实训指导和课外英语活动策划与组织的教学任务。

6.课程实训情况。实习实训设施与基地。在实习实训硬件保障方面,学校现有2间儿童语言实训室,多间多媒体教室,能满足该课程校内实践、实训教学。同时,学生还在校外6所英语培训机构进行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英语培训机构现状和发展方向,密切融合在实际教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过程中。

7.考核方式。(1)出勤和课堂纪律(10%)。(2)课堂展示(50%)(分组演课、项目策划)。(3)期末个人展示(20%)(个人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片断演示15分钟)。(4)期末集体展示(20%)(分组设计儿童英语活动策划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张明红.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翠云.低幼儿童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4]张鹤.活动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4

[5]杨静.关于幼儿园英语活动设计问题的思考[J].广西教育,2003(12)

课程设计策划范文6

关键词:课程建设;改革;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作者简介:冯秀(197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4-02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成立于1958年,长期作为全国化工职业院校的牵头专业,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很高声誉。上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国化工职教界借鉴加拿大的CBE理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本世纪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在示范性建设中,由机械系主任、本专业带头人、全国化工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潘传九老师带领团队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1]从2011年开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和“三维”综合化培养思路对“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建设。[2]

本文主要阐述了“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的建设思路、课程标准制订及课程教材和资源库建设。

一、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本专业定位,并依据“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架及文献[3]、[4],确定本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1.课程建设团队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是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而且课程中工作任务要符合企业的工作实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人员。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前提,这支队伍在学术、职称及年龄方面都需要有阶梯性,同时为“双师型”。

2.企业调研

课程团队成立后,利用团队的人力资源,小组成员先后到中石化金陵分公司、扬子石化芳烃厂、扬子检维修公司、南化检维修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表现的评价情况,明确了设备点检及管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这些为课程后续建设指明了方向。

3.企业、行业专家研讨会

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岗位工作为引导,经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工作领域;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将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内容。

4.企业、行业专家论证会

由企业、行业专家对所制订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

5.形成建设方案

根据反馈意见,对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修改,形成完整的可执行方案。

二、课程具体建设

1.师资队伍组建

为了满足课程建设要求,组建了本课程师资团队。本团队有10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0%,有1名全国化工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位全国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教职委副主任委员,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10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这样师资强大的课程团队,为建设一门符合高职教育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流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标准制订

课程建设与实施依靠课程标准,同时,课程标准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订好课程标准,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本课程以设备点检员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以企业一线专家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岗位分析为参考,制订了本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本文主要介绍课程概述、教学设施及教学方法,其余内容见文献[2]。

(1)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学院办学思想为指导,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贯彻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根本、技能实训为重点的教学方针。课程内容设置上,把握“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构建三个体系”的原则,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素质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实现三体系一体化。

本课程根据化工生产中点检员的真实工作岗位要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扩展设置各项目任务。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练习查找资料,制订项目计划方案,经过具体实施环节完成课程各项任务,掌握化工机械检测仪器、检测设备的使用;掌握化工机械故障振动分析、温度分析、铁谱分析等先进诊断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故障、诊断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从而提高在化工生产中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的具体技能,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施。本课程在我院勤业楼一楼化工装备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为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具有开展本课程教学活动所需的软硬件,如图1所示。该实训中心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离心泵操作系统10台,换热器设备10台,控制室1间(里面可以容纳40学生左右),电脑10台(装有测振系统),并配备基本的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各10套,这些已经可以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但还缺检测仪器,像泄漏检测仪和红外点温仪仅各有4套,机器听诊器和冲击脉冲计各有3套及智能化测振仪2套,每种仪器至少还缺6~8套。在这种教学设施下,只能把学生分批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和所设项目的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任务驱动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项目分别对任务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再依据修改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最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教师提供仪器及设备给学生,学生依据方案进行项目的具体操作,项目完成后,学生写出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2)小组讨论法。为了更好完成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4名学生,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3)角色扮演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如老师扮演巡检员,学生扮演点检员,全程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

4)案例教学法。设备故障诊断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因此在学习故障诊断基本思路和方法时,可采用实际故障案例开展教学。比如,以“某大型压缩机投产运转两年后发生强烈振动”为故障案例进行教学,首先应讲授设备常见故障发生原因及症状,然后让学生去分析案例中故障信号特征,据此诊断出案例中故障的种类。通过该案例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故障诊断思路和逻辑思维能力。

5)启发式教学。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是从人体疾病诊断演变而来。常用的人体疾病诊断方法有量体温、抽血化验、听心跳、测脉搏、做心电图等,对应于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就有温度诊断、油样诊断、振动诊断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知道项目怎么进行时,可通过人体疾病诊断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3.教材建设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目前社会上适合“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基本没有,教材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该课程团队已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化工设备点检员》高级工、技师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与企业人员合作编写工学结合项目化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按上述课程标准构建,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的整体设计及课程简介,第二部分由项目一组成,第三部分由项目二及项目三组成。每个项目中分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是根据岗位实际操作要求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单元后附上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自己学习、自己做,在做中学、学中做,项目做完,内容学完。

4.教学资源库建设

依照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所需的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程等资源库,并依托学院的数字化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从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一个丰富优质的活动载体或平台。

三、课程建设特色

在学习领域内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为引导,以企业设备管理任务为项目,按设备点检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和考核,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并采用理论实践“五个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空间场所一体化,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一体化。同时,在教学实施上体现了两种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即校内的专业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并且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四、结束语

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化校本教材及数字资源库,不仅保证了本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还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由于建设周期比较短,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及资源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工程案例需要进一步收集和补充,校企合作还需要加强联系和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黄斌,潘传九.一体化 三平台 任务引领 工学交替——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28):10-11.

[2]冯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2-93.

[3]张春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3):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