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1
一、优化学校行政管理领导班子,提高管理意识
优化学校行政管理班子是为了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学校宏观决策调控的职能,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充分发挥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激发全校教师员工齐心协力重抓教育教学的激情和活力。
学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建立层次清晰、科学规范、信息处理高效、沟通渠道畅通的内部管理体系。要进一步科学界定学校行政管理职能,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发掘教育的未来发展、 自我完善行政管理的潜力,要适当调整科研和管理组织结构与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增强行政管理能力,构建科学行政 管理平台与教学科研管理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要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研,完善学校行政的管理体系,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办事程序,规范办学行为。
二、建立学校行政管理的制度机制,提高责任意识
建立学校行政工作全面、全员、全程管理制度机制,保证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流程,并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管理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具体,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强。从校长直至每个行政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都建立了文件,使不同岗位员工都清楚有哪些职责和基本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细化了工作规范。规范对制度本身的管理。对各种文件的制定、审批、修改、印刷、发放、保 管、回收、销毁等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保障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完整性、严肃性。
制度机制要求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有半点闪失,从一点一滴做起,不差一分一厘,从平时工作的点滴中渗透一种敬业爱岗的精神,对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做及时的补救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经常做认真反思和反省,力求把工作做的更好,为学校的发展多做贡献,保证全方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文化学习,提高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创新精神
学校行政管理的文化学习,首先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与时俱进精神。表面上看,学校的行政管理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保守只是获得发展的手段。稳定是管理过程的一种特殊状态,变革才是管理的本质要求。如果管理层只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套之于教育教学,必定束缚现代素质教育,导致教育与位会脱节的畸型地发展。为了培养行政管理层的先进性精神,学校必须在行政管理培训模式上下功夫,加大创新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管理层的理论水平, 管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中,培育创新精神。
其次要求行政管理层具有创新管理机制。对教师要完善竞争机制和差异管理机制,在竞争机制上,在原有基础上引入“末层淘汰制”、“走岗定编定职”和“差额竞选制”。在差异管理机制上按班级、科目、教师级别、学生层次确定管理目标,制定不同的终端评价制度,将学生的起始点和终结点相结合,再参考过程点的变异,达到比较科学的考评目的。使学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使人事管理机制更趋民主化、规范化,从而形成教育资源的合力。对学生要 建立以创造思维训练为载体的全方位、主体化的创新教育新模式,树立创新教育价值观和创新教育多元观,从而真正推进和贯彻素质教育。
四、紧抓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提高教育的服务意识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2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湖北省恩施州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血脂异常人群64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版)》[2]中血脂异常诊断标准:空腹血清TC ≥5.18 mmol/L, 和(或)TG ≥1.70 mmol/L, 和(或)LDL-C ≥3.37 mmol/L, 和(或)HDL-C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两组均采用调查问卷采集患者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生活行为方式、既往健康状况、服药情况、家族史等。对照组血脂异常人群保持原有生活饮食习惯, 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组采取健康管理措施干预6个月, 方法如下。
1. 2. 1健康教育根据血脂异常受试者的体检报告, 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 使受试者充分了解血脂异常的病因、病理发展及其危害性等, 制定可行的健康管理计划。
1. 2. 2膳食干预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版)》制定每位受试者的个体化饮食方案。控制原则: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 控制总热量, 选择能够降低LDL-C的食物, 戒烟和限盐, 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1. 2. 3运动干预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 如太极拳、慢跑、爬山、爬楼、骑车、打球、游泳等简便、有效、可行的运动项目, 保证中强度有氧运动, 每周锻炼3~4 d, 60 min/次左右。
1. 2. 4跟踪随访通过电话、短信或家庭每月随访受试者1次, 了解受试者干预措施实施的情况和健康状况, 根据受试者在执行健康管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1. 3血脂检测分别在干预前后采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5 ml, 离心分离血清后, 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TC、TG、LDL-C和HDL-C含量。
1. 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干预前, 两组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干预组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健康管理是对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和提出干预策略的一种健康行为, 其通过调动人们积极性, 利用各种资源来控制疾病发生, 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 大多数人逐渐认识到亚健康的早期干预的效果要远远优于疾病的治疗, 健康管理工作势在必行。由于血脂异常人群无任何症状, 所以大多数人对其健康危害性认识不够。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人们对血脂异常危害性的认识,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由于血脂异常与人们饮食习惯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因此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通过膳食干预纠正血脂异常人群不良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如戒烟、限酒、限盐, 减少过多的热量摄入, 控制和减轻体重, 从而控制血脂异常的发生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根林, 张华, 徐玉叶.血脂异常的调脂策略.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19):204-205.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5):390-391.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3
【关键词】 以人为本;中职学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实施了中职生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说明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但发展中职教育,除了这些“硬投入”外,学生管理的水平这一“软实力”在中职教育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一、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学生管理的本质应该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造成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
1.学生成分复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大多数学生上中专是无奈的选择,和其他同学比,总觉得低人一等,有一定的自卑感,学生在年龄、知识水平、习性、心态、与人交往能力、自我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巨大。中职学生不仅同龄人中是一个特殊群体,而且就其本身内部结构来说,也是构成复杂。复杂的学生构成,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2.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有问题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学校在指导思想上基本上以不出事为准则,在具体管理措施上显得简单、粗陋,强调统一性,忽视差异性;强调高压管理,忽视柔性管理;强调服从,忽视个性张扬。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科学
学校认为服从管理,不惹事生非的就是好学生,没有构建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评价体系,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把学生置于被动状态,没有尊重和适应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已严重影响了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而威胁到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
在中职教育的学生管理中,如何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特点,如何正确认识并对待目前中职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认真研究学生管理的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包括四个递进的层次: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人看;学生是平等的人。其核心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反映。
其一,要把学生当人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把学生当成机器来要求,上课不能说话,下课不能大声喧哗,做什么事情都有统一要求,不能出格,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实际上我们就是无形中没有把学生当人来看待。学生作为人,就享有基本的人权,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最基本的权利。
其二,就是要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也即是未成熟的人,自然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还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身心特征,尊重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与成人有质的区别,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
其三,是指学生具有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学生存在着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是沿着一条独立的路去走的,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应“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其四,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设法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毕竟是学生”,强调“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是“弟子”、“门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听话”,要尊重教师的权威等观念。
2.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虽然中职学生的管理应更倾向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但有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必须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让中职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有章可循。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的了解广大师生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应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注意评价的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7月29日。
[2]邢桂平.《“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策略研究――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个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同性恋;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134-03
同性恋是指同性别之间的或情爱关系。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是由于及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性恋一直被有意识地屏蔽和边缘化。近年来,同性恋逐渐被人们看作一种符合其个人性取向的正常生活方式,同性恋人群也逐渐由隐蔽走向公开。大学环境一定程度上为同性恋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但由于性教育的不足以及长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居住,大学生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较其他同性恋者又有很多的不同:一方面其行为会对同学、室友等产生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排斥同性恋同学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校园同性恋问题给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加强高校教育和管理的针对性、科学性,为大学生营造多元、自由、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笔者在北京地区选取12所高校进行了便利抽样调查。
一、样本及描述性分析
1.调查过程与样本基本统计特征
根据大学综合实力、学科特点及学生构成的差异,选择北京地区富有代表性的12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采取无记名集体测试,统一给予指导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当场收卷。发放并收回问卷360份,经审核有效问卷为354份,问卷有效率达98.3%。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详见表1。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具有较高的知晓度, 8.5%的学生有很多了解,50.8%的学生一般了解,38.4%的学生较少了解,2.3%的学生完全不了解。但是从表2中四个有关同性恋的基本知识问题的回答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仍不高,四个题中错误率最高的达56.5%,最低的也为23.5%。大学生接触同性恋有关信息的渠道根据频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网络(27%),电视、电影、电台(27%)以及朋友(24%),而父母和学校教育中较少提供同性恋有关信息,其比例仅为5%。大学生较倾向于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同性恋进行归因(62%)。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同性恋者容易遭到歧视和拒绝,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面临压力。
3.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较为宽容。在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上,12%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支持;15.7%的大学生表示偏向支持,但不能接受发生在周围人身上;40%的大学生表示中立;25.8%的大学生偏向反对,但不厌恶;6.5%的大学生表示厌恶。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有关问题的一般性态度如表3所示。
4.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
相对于较为宽容的一般性态度,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持反对态度的比例较高,92.9%的大学生认为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很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以不能接受与同性恋者同住;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学生反对同性恋者参与包括入党、获奖,参与科研和社团等在内的很多活动(详见表4);虽有70.3%的大学生赞同同性恋者参与学生社团,但近78%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在学生社团或学生组织中与同性恋者成为同事。以上表明,尽管总体上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较之以往更为宽容,但是,当同性恋者的活动与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直接联系、密切相关时,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仍然难以接受同性恋者。
二、影响大学生认知和态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1.变量的选择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可能主要取决于样本的社会人口特征,如性别、收入、家庭所在地、受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家庭情况以及是否认识同性恋者等因素,上述变量大多为虚拟变量且变量个数较多,本文也初步选取了上述变量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剔除系数不显著的自变量。
2.回归分析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是否农村家庭(Ilocation_4)、是否单亲家庭(Ifamilly1_2)、身边是否有同性恋者(Iclassmat_2)等三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同等条件下,农村家庭学生认知水平低于城市、城镇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认知水平高于完整家庭学生,身边有同性恋者的同学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统计过程中,年级、性别、家庭收入、专业类别等变量对认知水平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随着互联网和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触社会资讯越来越多,不管是性别,还是家庭经济条件或专业因素,都不会制约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
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attitude)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年收入、认知水平、性别、专业、家庭是否在城镇,见表6。女生(gender)对同性恋的态度要比男生宽容,城市大学生比城镇大学生(location_3)更宽容;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know)越高,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也越宽容;家庭年收入(income)与对同性恋的态度成反比;理工类、经济管理类、文科类专业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师范类(major)大学生更宽容。
三、结论及思考
1.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同性恋现象
本次调查中,同性恋者和双性恋者占有一定比例(7.6%),并有1/3多大学生表示自己身边有同性恋同学。考虑到大学特殊的集体学习、生活环境,需要直接面对同性恋问题的大学生人数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来开展同性恋的教育和咨询,有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同性恋者遭遇问题需要帮助时,对走入心理中心寻求帮助有可能遭遇更强的心理阻抗,相比其他同学他们需要更多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心理咨询中心偏向给予心理问题的咨询帮助,并不能具体协调解决实际事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和条件,探索建立处理学生同性恋问题的长效机制。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需要开设相关课程,进一步普及同性恋相关知识,加强性教育。调查中明确表示,接受过性教育的大学生不足三分之一(30.5%),大学生的性知识大多间接地来源于网络媒体,不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性知识;大学生在上述有关同性恋认知的基础性问题上正确率不高,在其他方面也必然存在着更多误解;同时,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不显著,不同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也不显著,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在当前学校的课程或相关教育中普遍不能获得相关知识。2005年复旦大学开设“同性恋研究”公共选修课,成为首个面向本科生开设此类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反响热烈,场场爆满,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对同性恋话题具有较大的了解兴趣。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及行为,高校应适应形势需求,增设相关同性恋课程、讲座或培训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严肃、正规、系统的性教育。
3.大学生对同性恋者在校活动的态度不够宽容
学校还需下大力气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者的在校活动不够宽容,在这种情况下,仅仅进行性教育或知识普及是不够的,还必须更加积极地开展相关思想教育,引导同学转变观念,掌握相关人际交往技巧,树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包容向上的思想,一方面要使一般同学正确认识、理解同性恋同学,另一方面也要使同性恋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尊重他人的感受,真正维护所有同学的合法权益。
4.强化队伍建设,尽快实施对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的相关专题培训
如果同性恋者对自己产生了影响,班主任、辅导员是大学生选择寻求帮助最多的对象,而目前高校又普遍存在着同性恋现象,所以应尽快加强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正视学生同性恋问题,并掌握相关工作原则和技巧,以科学、合理、人性化地解决由同性恋带来的冲突和问题。
5.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高校学生处于集中学习、生活的环境,宿舍集体生活的氛围对学生的整个在校生活和个人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但笔者的调查表明,仅有7.2%的大学生赞同与同性恋者居住在同一宿舍;64.4%的大学生认为在入学时调查学生性取向并在宿舍分配中予以考虑很有必要;86.2%的大学生认为对于自愿公开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学校可为其单独或集中安排宿舍,而当学校不具备相关住宿条件时,63.7%大学生建议学校在相应承诺管理制度程序完善的情况下允许同性恋者到校外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对于不愿意公开其性取向的同性恋者,大学生建议对其进行宿舍文明教育。此外,65%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为同性恋学生提供正规的交流、活动机会。以上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诉求,表明如何对同性恋组织和活动进行规范疏导,如何在学生生活管理中协调不同性向学生的各种诉求,以及如何解决不同诉求引发的各种冲突,这些现实问题已经摆在了高校管理者的面前。高校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诉求,积极应对大学生同性恋现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王建明.高校同性恋者群体内部组织初探——以华东某高校为例[J].江苏社会学研究,2006(S2):36-38.
[2] 刘斌志.现状透视与服务拓展: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同性恋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36-38.
[3] 杨荷泉.大学生同性恋问题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2008(3):115-116.
[4] 田唤,马绍斌,范存欣.广州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54-26.
[5] 王浩.西安市487名大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7):601-604.
[6] 官晴华.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形成的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10(6):6-10.
[7] 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2010(2):71-73.
[8] 姚远.加强大学生同性恋心理健康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36.
[9] 鲁法菊.关于构建多位一体大学生性教育模式的思考[J].成功,2009(11):207-209.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5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学分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16-02
学分制是相对于学年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一定数量的学分作为学生升入高年级、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一大热点,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已成为高校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并切实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1 学分制给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带来的变化
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实行的是导师指导下的选课制、弹性学制、免修和重修制、学分值制。它以学分代替学年、以指导性代替指令性、以选课制代替排课制,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矛盾,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符合大众化教育阶段个性化的教育要求。学分制给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1 更为自由的选课制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广义地说,学生自主选课包括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实践性环节;选修课一般为扩大知识面的课程,学生可以跨年级选读。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专业和本人条件选择学习课程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进程。[2]
1.2 实行学分值与平均学分值制
学生的学习成绩采用学分值来表示,每门课程的学分值为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乘以该门课程的学分,如张三《高等数学》的考核成绩为85分,学分为3,则张三《高等数学》的学分值为255分;平均学分值则是指学生所学课程的学分值之和除以这些课程的学分之和。学分值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量和质的综合量化指标,平均学分值则是学生一个学期或某个学习阶段或整个学习期间学习量和质的综合量化指标。
1.3 实行弹性学制
原来的学年制是3年,实行弹性学制后,标准学制是2.5年,弹性学制是2-6年。允许优秀学生在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实践环节后,提前申请进行毕业设计,在取得规定的学分后提前毕业。毕业不再是同年级齐步走,而是有早有迟。
1.4 实行重修制
实行学分制后,对于培养计划内规定的课程,考核不及格者可以补考一次,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的课程必须重修;学生对已取得的考核合格成绩不满意时,可以重修;凡擅自缺考或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不准补考,只能重修。
2 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教学计划弹性不够,选课制度不够完善
教学计划弹性不够主要表现在选修课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将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要多开设选修课,增加课程门类,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满足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在增加选修课数量的同时,一方面要考虑选修课的门类,另一方面要求选修课的内容不断更新,能够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2.2 管理过程仍保留着学年制的做法
由于专业教师、学生及选修课数量不足,完全自由的选课制在实施中也会产生很多弊病,由有指导、有条件的选课制取而代之,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制,教学管理过程仍保留着学年制的做法。如何加快选修课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加强选修课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课程实行重修在目前还无法完全做到,申请重修课程的学生,只能等到下一年级开课时再去旁听(到时同样可能因上课时间冲突而无法旁听),无法真正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激励与制约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会导致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无法做到“提前毕业”。
2.3 学籍档案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变化
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包括学生的入学注册、录取审批、成绩考核、学籍异动、奖励处分、毕业结业等原始记录。学年制时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籍档案及教学管理模式是成人教育学院统一管理,实行学分制后,学籍档案及教学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生及学生的注册、选课、教学、成绩、学籍表等管理由成人教育学院的集中管理过渡到各系部的分散管理,3年的学年制也变为2-6年的弹性学制,成绩也由原来的以班为单位登记变为跨班跨年度的登记。学籍档案及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2.4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大学生整体素质在提高,但不能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素质相对较低的学生,他们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习钻研精神匮乏;重视个人成功,但漠视社会需要,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道德水平下降等。这些往往使正常情况下的教育管理在他们身上失去作用,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就没有了学习动力。
3 逐步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几点对策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是对已经走上各种生产或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的学历教育或各种职业培训,能够直接有效地提高劳动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可以直接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学分制管理针对学生边工作边学习的特点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要真正发挥这些办法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使学生成才,还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充分认识实行学分制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高素质、多规格、复合型等新的要求,高校也将引入市场机制,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所以实行学分制管理也正是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的选择。同时,高校实行学分制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宽进严出”培养模式的有效管理制度。
3.2 制定相应制度,建立顺畅的院系二级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深入研究学分制本质和特征的基础上,完善与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学分制管理的特点,改善运行机制,这是学分制能够顺利实行的保证。学校必须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放权、规范管理、畅通高效的原则,使学分制管理工作中心下移,强化各系职能,使各系按照其自身的学科特点,逐步建立起适合自身管理和发展并直接服务师生的管理方式。学校制定二级管理实施细则,制定学分制管理及各项工作流程,加强宏观监控,注重目标管理。各系按照学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应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微观管理。院系职责明确,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建立起顺畅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
3.3 优化培养计划,完善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弹性教学计划强调教学科目安排的灵活性,改变过去那种刻板单一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跨系跨专业选课,灵活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尽量多地设置选修课,建立完善的选课系统,制订课程简介、选课指南,逐步完善选课制;完善导师制,指导学生正确地修读课程,保证学生选课及学习质量,避免选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还要保障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以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3.4 加强教学与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师及管理人员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生力军,没有一支业务熟练、坚持原则、积极肯干的教师及管理队伍,是很难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特别在实施学分制管理过程中,要求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更要了解学分制教学和管理工作规律,因此,加强教师及管理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应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对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教师及管理人员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研究学分制管理特点,提高教师及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3]
3.5 创设学分制网络管理系统
学分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其顺利实施迫切需要配套的现代化管理设施。在学分制管理中,单选课一项就十分繁杂,不但有大量的选课表要处理,而且要接受学生的改选、退选等工作,以往陈旧的手工操作已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工作。所以,要全面放开选修限制,便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间的互动和交流,就必须进一步优化程序功能,建立学分制网络管理系统,借助校园互联网来实现全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
根据教学管理的内容,学分制网络管理系统可设计成三个模块和一个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学生管理模块、成绩管理模块、毕业生管理模块、WEB网页服务平台。学生管理模块要按照大众化教育、素质教育和学分制管理的要求,高效而快捷地进行按大类招生、学分收费注册管理,在校生基本信息的管理,如各种学籍异动、转专业和基本信息查询、统计工作。成绩管理模块要充分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以学生所在系管理为主,减少成绩管理中间环节。毕业生管理模块要能准确而快捷地进行学生毕业、学位资格审查工作以及毕业生报表的统计、打印,并能将毕业生信息转入历史库,以便长期保存。WEB网页服务平台作为一个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应为教师网上录入成绩、学生网上查成绩以及学生个人信息的核查、选课、各种报名工作提供便捷。[4]
学分制作为一种灵活、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较之学年制,学生有了更多、更大的自,在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对课程、对老师的选择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弹性,这些都会给原来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带来冲击。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是一场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的革命,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极大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以开创成人高等教育新的局面,促进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军红,赵香棉.在学分制学籍管理中充分发挥过程管理的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007,(3).
[2] 李丽,颜萍.推动和完善我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7,(2).
对管理学的认知范文6
关键词:不礼貌话语;体验假设;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41-02
引言
当代语言礼貌研究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Brown 和Levinson的礼貌面子模型。礼貌既让人着迷也会让人产生挫败感。之所以让人着迷,因为我们生活在礼貌的海洋里,礼貌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待人接物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礼貌和不礼貌;礼貌之所以又会让人产生挫败感,则是因为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和礼貌打交道,但是我们很难用只言片语来彻底说明清楚礼貌或不礼貌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许是因为事物的简单性及普遍性往往使我们难以对这些事物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不礼貌(或称“无礼”)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学者们真正开始关注不礼貌话语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虽然不礼貌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无法与礼貌研究成果相比,但其探索路径已开始趋向多样化,既有语用学路径,也有关系学路径或社会认知学路径,还有探讨不礼貌与权力的关系;涉及的话语类型包括媒体话语、政治话语、双语语码转换、文学作品以及网络话语等。本文在简单回顾礼貌与礼貌研究基础上,提出运用认知科学的体验假设来研究不礼貌话语,认为语言的体验性对于不礼貌话语的产出与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一、礼貌与不礼貌研究回顾
传统礼貌研究观包括社会规范观、会话准则观、保全面子观以及会话契约观。目前,礼貌研究路向主要有话语路向、后现代路向、互动路向以及社会心理路向。话语路向强调“礼貌”和“不礼貌”这两个术语只有当被用于推论性比较时才能正确地加以考察。后现代主义阐明对于礼貌、不礼貌以及过分礼貌等行为的评价标准和期望在认知理解上存在易变性,因此在互动过程中必然产生与礼貌或不礼貌评价有关的争议和争论。互动路向强调在交谈过程中产生的“礼貌含义”不是简单指听话人对说话人意图的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间接含义,而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共同交互的结果。社会心理路向则侧重说明礼貌(或不礼貌)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与和谐的(或相互冲突的)人际关系相关联的,人们对交际双方或各方之间关系的评价和判断经常会受到行为期望、面部表情,以及相互之间需求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学者纷纷进军不礼貌领域,从专研礼貌到更加深入地探究不礼貌和冒犯现象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如何结束。Culpeper(1996)模仿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体系创建了一个不礼貌体系;Bousfield(2008)对人们交谈中各种不礼貌对话的产生、发展及化解做了深入研究。最近,Culpeper(2011)研究了不礼貌行为的表现方式、功能作用以及在公众及私下场合人们对于不礼貌行为的理解。中国自古就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不少学者对礼仪和礼貌的研究很有深度,其影响力延续至今。相比之下,对于不礼貌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则有待加强。
二、认知科学体验观对不礼貌话语研究的启示
传统认知科学观点认同笛卡尔的身心分离二元论, 认为意义与身体经验相互分离, 是一个抽象的实体, 不具有体验性; 句子意义可以表现为一个由谓语和几个论元组成的命题; 语篇则表现为命题相关网络或是抽象的心理模型。从这个角度看, 意义如何扎根于日常经验这一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这种忽视使得我们无法弄清心智与身体之间, 语言意义、交际与体验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其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经验、概念化语言以及思想具有体验性,身体和思想以及语言和身体之间的联系互动是可能的。Lakoff认为,体验指的是“我们作为在生存环境里发挥机能的生物体所具备的集体生物力和自身经历以及社交经验”,体验一般被认为至少有三个层次的概念:神经层次,认知无意识层次,现象学意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