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范文1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找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对其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新一代ERP产品正在向客户端和供应端延伸,客户端的延伸即是客户关系管理。对于每个企业来说客户管理的完善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基本概念,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CRM)结合企业网站的设计和开发方法。实现了采用B/S模式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块,即客户管理,产品管理,销售管理,服务管理,合同管理,分析管理,报表管理等。着重讨论了用动态服务器页面(ASP)与SQL Server开发信息管理软件的方法及一些相关技术。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ASP;企业网站;SQL Server

CRM的主要功能模块

CRM软件的基本功能包括客户管理、联系人管理、时间管理、潜在客户管理、销售管理、电话销售、营销管理、电话营销、客户服务等,有的软件还包括了呼叫中心、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商业智能、知识管理、电子商务等。

客户管理:

主要功能有:客户基本信息;与此客户相关的基本活动和活动历史;联系人的选择;订单的输入和跟踪;建议书和销售合同的生成。

联系人管理:

主要作用包括:联系人概况的记录、存储和检索;跟踪同客户的联系,如时间、类型、简单的描述、任务等,并可以把相关的文件作为附件;客户的内部机构的设置概况。

时间管理:

主要功能有:日历;设计约会、活动计划,有冲突时,系统会提示;进行事件安排,如To-dos、约会、会议、电话、电子邮件、传真;备忘录;进行团队事件安排;查看团队中其它人的安排,以免发生冲突;把事件的安排通知相关的人;任务表;预告/提示;记事本;电子邮件;传真。

潜在客户管理:

主要功能包括:业务线索的记录、升级和分配;销售机会的升级和分配;潜在客户的跟踪;

销售管理:

主要功能包括:组织和浏览销售信息,如客户、业务描述、联系人、时间、销售阶段、业务额、可能结束时间等;产生各销售业务的阶段报告,并给出业务所处阶段、还需的时间、成功的可能性、历史销售状况评价等等信息;对销售业务给出战术、策略上的支持;对地域(省市、邮编、地区、行业、相关客户、联系人等)进行维护;把销售员归入某一地域并授权;地域的重新设置;根据利润、领域、优先级、时间、状态等标准,用户可定制关于将要进行的活动、业务、客户、联系人、约会等方面的报告;提供类似BBS的功能,用户可把销售秘诀贴在系统上,还可以进行某一方面销售技能的查询;销售费用管理;销售佣金管理。

电话营销和电话销售:

主要功能包括:电话本;生成电话列表,并把它们与客户、联系人和业务建立关联;把电话号码分配到销售员;记录电话细节,并安排回电;电话营销内容草稿;电话录音,同时给出书写器,用户可作记录;电话统计和报告;自动拨号。

营销管理:

主要功能包括:产品和价格配置器;在进行营销活动(如广告、邮件、研讨会、网站、展览会等)时,能获得预先定制的信息支持;把营销活动与业务、客户、联系人建立关联;显示任务完成进度;提供类似公告板的功能,可张贴、查找、更新营销资料,从而实现营销文件、分析报告等的共享;跟踪特定事件;安排新事件,如研讨会、会议等,并加入合同、客户和销售代表等信息;信函书写、批量邮件,并与合同、客户、联系人、业务等建立关联;邮件合并;生成标签和信封。

客户服务:

主要功能包括:服务项目的快速录入;服务项目的安排、调度和重新分配;事件的升级;搜索和跟踪与某一业务相关的事件;生成事件报告;服务协议和合同;订单管理和跟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数据库。

呼叫中心:

主要功能包括:呼入呼出电话处理;互联网回呼;呼叫中心运行管理;软电话;电话转移;路由选择;报表统计分析;管理分析工具;通过传真、电话、电子邮件、打印机等自动进行资料发送;呼入呼出调度管理。

合作伙伴关系管理:

主要功能包括:对公司数据库信息设置存取权限,合作伙伴通过标准的Web浏览器以密码登录的方式对客户信息、公司数据库、与渠道活动相关的文档进行存取和更新;合作伙伴可以方便地存取与销售渠道有关的销售机会信息;合作伙伴通过浏览器使用销售管理工具和销售机会管理工具,如销售方法、销售流程等,并使用预定义的和自定义的报告;产品和价格配置器。

知识管理:

主要功能包括:在站点上显示个性化信息;把一些文件作为附件贴到联系人、客户、事件概况等上;文档管理;对竞争对手的Web站点进行监测,如果发现变化的话,会向用户报告;根据用户定义的关键词对Web站点的变化进行监视。

商业智能。

主要功能包括:预定义查询和报告;用户定制查询和报告;可看到查询和报告的SQL代码;以报告或图表形式查看潜在客户和业务可能带来的收入;通过预定义的图表工具进行潜在客户和业务的传递途径分析;将数据转移到第三方的预测和计划工具;柱状图和饼图工具;系统运行状态显示器;能力预警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106-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越来越来受到欢迎。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培养既熟悉专业又能把计算机技术同各领域的专业需要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数据库技术成为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数据库课程设计一般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在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后进行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内容是通过社会调查,选择一个实际课题,完成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工作,课程结束后提交应用软件系统和课程设计报告。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较全面地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类的课程通常有一定的畏惧感,尤其对计算机语言、编程等,觉得难以驾驭和掌握。如何让学生通过数据库课程设计,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一直是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及要求

教师应了解学生以往所学过的计算机相关课程,注意课程的衔接,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知识的体系结构,明确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及课程设计要求,对需要加强或充实的内容要重点讲解和补充。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要求,包括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数据静态模型的设计)和数据库的行为设计(应用软件等的设计)。学生应按照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这六个阶段,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根据软件工程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应用程序的设计,熟练运用相关语言编制应用系统的界面,实现开发工具与数据查询语言的无缝连接,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要求学生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所开发的软件系统和程序清单。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各阶段的设计内容和对所开发的应用系统的评价,以及课程设计的体会与建议。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授课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化的开发步骤和关键性问题的求解上,首先要介绍设计思想、方法和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查资料,如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书籍,同时要指导学生善用软件帮助系统,培养学生学会质疑、自学和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在校学生接触实际比较少,没有实际开发软件和工作经验的特点,应精选有代表性的案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最终问题的解决,给学生全面了解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然后,由学生当主角,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选题

选题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关键。课程设计题目选择的难易程度、范围的大小和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到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一个好的题目应该符合以下原则:首先,要符合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一个好的题目应该和实践紧密联系。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先选择容易开发的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有帮助。脱离实践的题目往往激发不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的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遵循互补的原则,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性格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等。每组人员为5~6名,每组设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任务安排。在组长的指挥下,对成员进行分工,善于口头表达的负责联系工作和调查研究,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负责代码的编写,程序设计能力强的负责整体规划、程序调试和连编,写作能力强的负责技术文档的书写等,成员努力的成果与个体成员共同分享。教师只需提醒学生合理分配工作时间,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帮助把握进度。实践表明:在互相讨论又各自有所负责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各个小组通过讨论、观察、思考、查资料等方式,结合各个学生的特长,参考教师指定的范围选定课程设计题目,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应对学生选定的题目进行批阅,在可行性、工作量大小、小组成员及题目意义等方面进行把关评估,及时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学生再针对教师的意见进行调整,最终确定课程设计的选题。结合教学实践可以选择如下题目:客房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学校工资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高校设备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教学成绩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系办管理系统、居委会管理系统、职工人事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等。

四、方案设计和方案实施

选定题目后,即可着手完成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各个阶段的任务。首先,各小组应对所选题目进行分析,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走访专家或社会调查等途径,进行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通过调查组织机构情况、业务活动情况、数据情况、用户要求,确定新系统的边界,完成系统需求分析。然后,采用实体联系模型确定应用程序中的实体和联系,确定实体的属性和实体之间联系的类型,得到局部E-R模型,异对局部E―R模型集成进行输入/输出设计和软件结构设计等,完成概念结构设计。接下来,实现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化,利用关系规范化理论进行关系模式的优化,设计用户视图,同时进行界面设计,模块设计等,完成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任务。再往下,进行物理设计和软件实施,最后是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可以分头完成各自负责的任务,小组成员要分工负责和团结协作。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设置几个检查点,制定阶段性任务。如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的、系统规模、工作量等因素,审查各小组递交的初始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的实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建议,以避免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反复。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提倡通过模仿来学习,只有多模仿才能掌握方法,才有可能创新。学生根据初始方案,通过各种途径查找与自己的题目类似的范例,通过模仿范例来实现自己的程序。有的学生在范例中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适当修改,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程序中,使程序更合理,内容更丰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然愿意努力去寻找答案。学生在方案设计、修改、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逐步产生了学习的乐趣。为了避免在分组的实验、设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的现象,可以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来考核小组的成绩,促使小组内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实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详细布置实验,制订上机纪律,并且督促学生严格按照课程设计各阶段工作要求操作。实验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安排:(1)建立数据库。包括创建数据库,创建表,建立字段和记录的有效性约束,建立索引,创建表间关系和触发器设计等。(2)使用表单操纵数据库。包括设计表单,创建表单,为表单添加对象,定义表单及其对象的属性、事件和方法。(3)设计用户视图。包括创建不同的用户视图,实现用视图来控制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的目的。(4)设计报表。包括创建报表,打印和预览报表,注意各个带区的使用。(5)设计菜单系统。包括规划菜单系统,创建菜单及其子菜单,为菜单指定任务,调试和使用菜单系统。(6)项目集成。包括使用项目管理器集成数据库、表单、视图、报表等数据库对象,设置主控程序,编译和发行软件等。

五、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

学生在课程设计结束后,不仅要提交软件系统,还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阐述其设计思路、运用的知识及自己的体会。课程设计的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考勤占10分,平时抽查和提问题情况占10分,课程设计报告占30分,软件系统设计占30分,演示与答辩占20分。课程设计报告主要看各个部分的完备性,分析的透彻性和独到的见解。在评分方式上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首先由各小组依据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给本小组打分,然后由每组各选一名代表给大家介绍系统开发的情况并演示系统,同时回答学生和教师提出的问题。所有小组代表陈述完后,由各组分组讨论,对其它组开发的系统进行评价和评分。最后由教师根据其自评、互评分数结合实际情况(包括软件开发水平、演示能力、回答问题能力、软件开发文档等)适当总结并公布成绩。

为有效避免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抄袭现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当场解答;教师也可以采取删除软件中一些关键性语句由学生当场调试的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激发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数据库理论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而且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六、结束语

课程设计是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通过近年来课程设计的指导实践.笔者深切地体会到,正确合适的选题、恰到好处的指导、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科学的评价手段及课程设计规范化管理等对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实践证明,课程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将所学的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巩固加深。课程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学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141-03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ourse Design of Database based on CDIO

LU Lu, LING Jie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raditional course design of database,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course design of database of computer-related specialty in an university of Guangdong, the specific measures on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evaluation for course design of database is expounded. 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 the teaching reform expands the students' open minds,stimulates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raises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

Key words: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urse Design of Database; teaching reform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它体现了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的全过程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 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1-2]。然而我国工科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团队协作精神等问题。国内外的经验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适合于工科教育的教学改革。

1 数据库课程设计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现状

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础;而数据库课程设计是数据库课程的实践科目,其特点是综合性强,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但是,传统数据库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理论,这会让学生处于课堂教育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的尴尬境地。因此,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为了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基于CDIO的模式理念,本文构建了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自始至终与数据库理论内容以及CDIO模式相结合,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按照数据库设计的每个阶段由学生自发独立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课程设计的各个内容。

2.1 数据库原理教学内容以及传统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安排

数据库原理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查询优化、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技术[3]。

以广东某高校计算机学院为例,数据库原理理论教学56课时,授课时间为学期第1周至第16周。数据库课程设计16课时,课程设计准备工作主要集中在第13周到16周,设计完成以及检查时间为第17周。(教学内容与进度如图1所示)

这种传统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

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互脱节。学生不能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设计实践操作部分学时少,准备不够充分;

3)课时分布不均匀,前松后紧,学生动手实践部分大多放在学期末,容易造成学生在期末考试的压力中忽略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眉毛胡子一把抓;

4)单凭一个课程设计报告和程序很难衡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鉴于以上的内容,本文提出了基于CDIO模式的新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体系。

2.2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始终。基于CDIO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内容如图2所示。

2.2.1 课前准备

CDIO模式不仅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关注团队协作的能力培养。因此,团队协作也作为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学生沟通方便,每个行政班中以寝室为单位(4个学生)组成若干个开发团队,选取组长,并且向老师上报各个组员的分工情况,之后各个开发小组可以根据老师给出的备选题目进行选题。

2.2.2构思(Conceive)

CDIO的精髓在于让学生“做中学”。但是对于没有任何数据库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课程开始就投入到实践中是不现实的,所以范例教学十分重要。在理论教学开始时教师利用大概2周的时间,讲解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结构、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技术的研究领域以及前沿的知识体系、开发工具,让学生对该领域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从典型案例着手――以学生管理系统为例,讲解如何进行业务流程分析、功能分析和数据需求分析,如何绘制用例图,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如何完成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分析,让学生在范例讲解中一步步的学会如何绘制ER图,如何设计数据字典中的各项内容。该阶段是构建系统蓝图的阶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不同项目的实际需求,通过调查问卷、查阅资料、客户走访等形式,深入探析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各项有效的需求,与此同时,在确定需求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与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各个成员的协调,才能最终确定该团队共同的软件需求以及数据库整体规划策略。该阶段的汇报成果即是各团队小组的需求分析报告。

2.2.3设计(Design)

数据库设计包括概念结构设计、逻辑机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所涵盖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传统数据库原理教学和数据库课程设计在设计阶段几乎是相互脱节的,见图1。为了能让学生提高完成项目的主动性以及自我认知性,数据库课程设计调整幅度也相对比较大。

1)课堂学习关系数据库时,引导学生以课程设计中的选题项目为基础,编制相关的关系代数的演算

2)课堂学习关系型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时,引导学生以课程设计为基础,利用SQL语句解决数据的增删改查的一系列问题,并且针对需求分析中不同的设计模块,设计不同的SQL操作,其中包括单表查询、多表查询、模糊查询、相关子查询、不相关子查询、多表更新操作、视图操作等。

3)课堂学习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时,通过一系列反例,例如违反实体完整性的数据操作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违反了参照完整性的操作会有哪些危害等等,让学生强烈感知如何能设计出效率高、安全性较好的数据库基本表。此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项目选题设计出系统的各个分ER图并且形成初步ER图,在合并过程中找出冲突和问题所在,为后续内容做准备。

4)课堂学习规范化理论时,利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举例说明,让学生利用范式的思想,对项目中的表格进行规范化分析,判断属于第几范式,有什么样的优缺点,能否进行优化。此时,课程设计的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已经初具雏形。

5)课堂学习第七章数据库设计时,结合实例,让学生独立完成概念机构设计中的消除冲突与优化,完成由基于项目的初步ER图到基本ER图的转变;同时结合需求分析中的数据字典,根据联系转换为关系表的知识点以及规范化理论,对初步的逻辑结构表进行修改和完善。

该阶段的汇报成果是各团队小组的概要设计报告。

2.2.4实现(Implement)

设计阶段其实是将任务离散化,那么实施阶段就是将项目综合化。该阶段中,书本上的重点内容已经基本结束,学生可以根据学过的基础知识自由发挥,将之前的需求文档以及概要设计文档进行拓展和完善,并且将自己设计的关系代数以及SQL语句转换成高级程序语言中的数据库操作的语句。这时候,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老师上课讲授的查询优化等内容针对具体项目实际进行查询算术优化和物理优化,并且对比执行效率,感受在不同的实际应用中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方式。

该阶段的汇报成果是各团队小组成员的详细设计报告的综合文档。

2.2.5运作(Operate)

系统模型建立好之后,要进行软件的各项测试。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恢复和并发控制等内容,对系统的完整性、安全性等性能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完善详细设计报告,补充系统测试内容以及使用系统安装使用说明。最后,通过小组的公开答辩,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展示系统的设计思路、完成过程以及跟同学们交流心得和体会,并由其他非小组成员的同学作为评委进行点评。

2.3 课程设计考核评价改革

课程设计是一门衡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科目,所以这门课程更要体现对学生是实践能力的检验。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评价改革主要体现在:改变单一的评分标准为多角度综合性评价标准(如图3所示)。

2.3.1 项目文档(分数比例50%)

项目文档包括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

1)需求分析报告(分数比例10%),内容包括:

①可行性分析;

②拟采用的开发工具;

③用例图;

④数据字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

⑤软件模块初步设想以及每个模块可能进行的操作。

2)概要设计报告(分数比例20%):

①数据库设计方面:分ER图和总体基本ER图(标明各实体之间联系的类型)、逻辑结构设计(有完整性约束说明,标明主码、外码,分析范式类型)、物理结构设计(索引、存储路径等)、数据库完整性设计(违反实体、参照完整性时的解决办法,比如触发器、存储过程等)

②软件设计方面:功能结构图以及各功能模块主要功能(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

3)详细设计报告(分数比例20%),内容包括:

①系统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执行过程;

②系统各模块的主要界面和UI接口;

③系统各个模块的流程图以及详细实现过程;

④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⑤总结系统后续有待优化和改善的方面。

2.3.2 项目成果演示(分数比例40%)

该类别主要考核的方面如下:

1)系统运行正确;

2)功能完善:有增、删、改、查功能,输入、输出功能;

3)有基本的统计、报表功能;

4)有多表连接查询、自身连接查询、字符串匹配查询、模糊查询、分组查询等;

5)工作量饱满,系统实现技术的难度;

6)是否符合软件开发规范;

2.3.3 团队综合素质(分数比例10%)

该类别主要通过系统演示、课题答辩以及团队的出勤和会议纪要等信息考核团队成员的协同合作的能力,而且,尤其要注意有些同学过分依赖他人的思想。所以答辩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对自己所做的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

3 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的基于CDIO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使得每一个同学都有公平的主动参与的机会,同学们从这门课程开始就主动思考项目中各种实际问题,由“学中做”转变为“做中学”,极大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使得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很多同学都对数据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也有一部分同学毕业之后选择了数据库相关的行业。

参考文献:

[1] E.F.Crawley. Creating the CDIO Syllabus, a universal template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fie, vol.3,Pp.F3F8 -13, 32nd Annual Frontiers in Education (FIE’02), 2002.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学校课程设计 泰勒原理 核心要素

学校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托,它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因此,课程设计成为学校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949年,拉尔夫・泰勒(R.W.Tyler)出版了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重在探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并提出了被后人誉为“经典课程范式”的泰勒原理,这对以后直至今天的学校课程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借鉴泰勒原理提出的课程编制四个原则,实现目标化与高效性,并尝试克服“工具理性”弊端,江苏省无锡市蠡园中学在探索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生成了引领课程设计的“五组核心要素”,对实现目标体系多样性和评价过程完整性进行了颇多有益的尝试。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阐释

泰勒原理指出,开发任何课程都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围绕以上四个基本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原则。

(一)确定教育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关键,它是选择材料、构划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组织测验和考试的准则。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从而明确教育的职责。从某种意义上说,泰勒原理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原理。

(二)选择学习经验

教育目标确定之后,面临的问题是要选择哪些学习经验,因为只有通过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目标。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安排环境和构建情境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因此,泰勒认为,教师选择的学习经验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三)组织学习经验

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在组织学习经验时,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integration)。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后续经验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便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四)评价结果

评价的目的,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在实际中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引起所期望的那种结果。泰勒认为,评价结果不应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术语,而应该是反映学生目前状况的一个剖析图。评价这个概念又隐含着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我们应该评估学生的行为,因为教育所追求的正是这些行为的变化。第二,评价应该包含在任意一段时间内做的一次以上的评估。因为要了解变化是否已经发生,必须先在早期做出一次评估。

二、基于泰勒原理,生成蠡中课程设计中的“五组核心要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蠡中在学校课程设计实践中,根据上述泰勒提出的四个原则生成了五个关键词,即“方向、结构、目标、方式、资源”,其中,“方向、结构、目标”与泰勒的四个步骤紧密相关。此外,“方式”是为了提高课程设计过程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资源”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但基于“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的课程教学理念,蠡中将五个关键词的顺序调整为“方向、目标、结构、方式、资源”。随着课程设计实践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课程设计与实施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弥合差距,实现设计与实施的有效互通,蠡中在实践中将五个关键词上升为“五组核心要素”,即“方向与共识、目标与水准、结构与比例、方式与流程、资源与工具”。详见图1。

图1:从泰勒“四个原则”到蠡中“五个核心要素”关系图

(一)“方向与共识”――变“静”为“动”,“三气”结合

理解目标是理解泰勒原理的关键。泰勒指出,目标的确定不仅是课程设计必须采取的第一行为,而且是整个过程的关键。但是,泰勒所确定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封闭、静态和预先确定的体系。后现代课程学家派纳(W.F.Pinar)指出:“课程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对话,课程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更是一个过程。它已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个人意义以及一个公众希望。”很显然,泰勒在这里混淆了“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具有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它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标是指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标准,这个目标可高可低按需而定,是具体而可观测的变化。总之,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基于此,我们在借鉴泰勒的目标原理的基础上,将“确定教育目标”具体化为“确定教育目的”,并进一步引申为“方向与共识”。“方向”即课程设计的基本方向,“共识”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具有稳定性。

蠡中的课程设计方向一改以往目标体系中偏重智能的单一取向,而将学生兴趣、品性等因素囊括其中,并在体系建设上尝试为其建立一套与行为特征等可考察内容相对应的、具有个人和社会互动意义的动态指标,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孩子气、诗书气、浩然之气”的人,它体现了学校的育人理念。蠡中对“孩子气、诗书气、浩然之气”进行的系统解读如下(表1):

表1:蠡中“三气”教育目标内涵列表

基于以上对课程设计方向的解读,我们形成了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几项共识。

第一,基于标准。标准是经验的升华,凝固的智慧。“先有标准,后有行动”是蠡中课程建设的基本行为方式。第二,源于心灵。心灵是“真”“爱”的渊薮,行为的归宿。“以真唤醒真,以爱培育爱”是蠡中课程建设的心灵法则。第三,成于智慧。智慧是创造的动力。“精致设计,机智生成”是蠡中课程建设的制胜法宝。第四,显于展评。“展”是结果的呈现,“评”是提升的路径。“以展示反馈课程效度,以评价促进课程建设”是蠡中课程建设的执行规范。

(二)“目标与水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

泰勒原理认为,评价是课程编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因此,泰勒将评价作为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步骤。但是,在基于标准的课程教学、评价大背景下,评价设计是先于教学设计的,这也是蠡中课程设计的原则。泰勒同样认为,评价需要建立在清晰地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因此,蠡中对泰勒的“确定教育目标”和“评价结果”进行了有效的整合,生成“目标和水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相较于“方向和共识”,后者更体现着课程发展的具体要求。

在教育哲学和相关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当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蠡中将“让学生真正实现‘真实性毕业、素质型升学、微笑式成长’”作为课程建设的总目标。“真实性毕业”就是要使每位学生的各类课程的学习水平均能达到国家要求(而非仅限于部分文化学科的达标),使他们能获得开始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素质型升学”就是要让每位学生能以积极的情态、满意的成绩、良好的素质完成三年初中生活,并能升入“期待而又适合的学校”,得到持续发展;“微笑式成长”就是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健康阳光、充实快乐、纯真自信地度过三年初中生活。这一目标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如何实现目标?如何监测目标达成的过程?蠡中在“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准”一词。“水准”的提出既吸收了泰勒关于课程评价的理论,又基于现有学校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难以科学地对学生及教师发展做出诊断性评价。蠡中建立了“蠡风助学水准体系”,目的在于以问题诊断和发展指导为首要功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其等级评定参照系功能;在提供评价“标线”的同时,亦提供一个以“标线”为基点上下延伸的“水平梯度序列”,意在使学校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教师、校长的专业发展有可供参照的指标体系,使学校的内涵发展有据可循,从而促进学校教育的价值回归。简言之,可以用一个公式解释:学业水准体系=学业标准体系+学业水平梯度序列。“蠡风助学水准体系”由学习要点、层级、情状、基准、起点、目标等六要素构成。“层级”设定有两级制、三级制、五级制三种形式;“情状”即达到该级别时能体现出来的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基准”约定为绿色级(即“合格”级);“起点”指初中各阶段课程学习的起始学情;“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未来某一阶段性学习后,基于助学水准而预设的学习成果。助学水准体系中,“助”是核心,办学理念的诠释也从“助”入手,进一步突出了学校为学生服务的性质,展现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结构与比例”――从“小”变“大”的课程

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是泰勒课程设计过程中的两个核心步骤,是坚持课程方向和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蠡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其综合在“结构与比例”中。

结构主义知识观强调:“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基于泰勒对“学习经验”的理解,蠡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大课程”理念,突破了单一的学科课程,将课程内容延伸到教室和学校以外的实践领域,同时,强调课程内容的开放性、整合性和建构性。“大课程”不是简单地将课程内容盲目扩大以填鸭方式灌输给学生,而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统整,有的放矢地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课程比例。蠡中的课程主体结构由“学习日课程”和“精彩假日课程”组成。其中,“学习日课程”由常规学习日、综合实践周、集中评价日、问学日四部分组成,“精彩假日课程”由暑假、寒假、双休日、节假日四个板块构成。常规学习日是指用于分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日。根据课程性质,“学习日课程”分为轴心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实践周则打破常规课堂教学中分学科、分课时的形式,由学科主题活动周及社会实践活动周组成。前者主要用于开展各学科的综合学习与展示、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后者主要用于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如运动会、游学、学生节和教师节及其他专题活动。集中评价日是指集中用于检测与评价的教学日。问学日是指学校开设以引导学生乐学、会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所使用的时间。由于不同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态、发展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方面的作用相异,不同的课程在每周、每学期和每学年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也是不同的。

(四)“方式与流程”――学习中的“流程管理”

泰勒的“四个步骤”只是告诉人们需要依据怎样的过程来进行课程设计,但是忽视了对课程设计过程进行管理的方法论指导,不利于提高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效率。作为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蠡中非常重视过程管理,将企业管理里的“流程”概念引进了课程设计,将“方式与流程”作为“五组核心要素”之一。

“方式”即一定理念下的实施路径,“流程”即一定方式下的操作程序,它们普遍地存在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并影响着课程建设的质量。在课程设计的方式上,蠡中坚持“先以集中专业设计的方式进行宏观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课程、各学科进行具体设计”。确定了“方式”,蠡中更注重流程管理,将一些主要流程梳理清楚,对课程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宏观走向微观有着重要意义。“流程管理”本是一个管理学名词,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它本身要从顶层流程架构开始,形成“端到端”层级化的流程体系。引入课程设计过程中后,蠡中研创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课程开发的步骤,将流程细化为宏观总领类、课程准备类、课程实施类和课程评价类四类,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例如,轴心课程学习检测与评价流程包括:①制作评价工具;②平时表现检测;③学期知识性检测;④学期合格性评价;⑤达标资格审定;⑥三年总体评价。这一流程的制定就明确了工作由谁去做、怎么做等,消除了职务空白地带,使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得到发挥,极大提高了课程设计的效率。蠡中流程管理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全局性的全过程设计和监控,对每位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直至毕业时刻的三年1000多天进行通盘设计和科学管理。如“1111天学习流程”规划,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合理安排利用时间,力促其度过更有意义的三年蠡中学习时光。

(五)“资源与工具”――课程体系的外部支持

工具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源远流长,课程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蠡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重视资源的整合与工具的运用,为更科学的课程设计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

资源是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水平的重要保证。充分挖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增值利用和适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蠡中将课程资源分为中心资源和支持性资源,其中,教师、学生和教科书(课本)是中心资源,支持性资源分为校内支持性资源和校外支持性资源。

工具是我们进行课程设计的手段依托,尤其是计算机工具。为此,蠡中联合尚蠡信息科技公司专门开发了“蠡风”软件,主要包括课程管理平台、通识性课程与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性课程与教学应用软件。其中,质量检测和评价工具是比较特别的一类,它能提高检测和评价的标准化和有效性。

三、升华泰勒原理,实现“五组核心要素”的融通

泰勒提出的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是一个线性的、简洁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它由于强调教育目标的预定性、课程内容的确定性、课程组织的序列性、课程评价的等级性等特点,使课程的实施有规可循,因而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与普适性,但同时也具有封闭僵化的缺点。在环境变化日益剧烈的今天,我们必须考虑教育目标的生成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课程组织的复杂性、课程评价的促进性等。因此,蠡中在借鉴泰勒原理的基础上,又针对其弊端,打破泰勒“四个步骤”之间的线性关系,强调“五组核心要素”之间的互通与循环。课程整体结构详见图2。

图2:蠡中课程体系结构总图

(一)目标与水准――方式与流程:目标与方式的相互影响

泰勒认为,课程是遵循着目标、经验选择与组织、评价的序列步骤进行的,而且,为了指导教学过程,教育目标应该是精确的和具体的。因此,目标与教学过程是分离的,目标不是在过程中产生,而是先于过程而存在,预先选择的目标作为目的提升到过程之上或外在于过程本身。这显然不能满足课程的发展性需求。因此,蠡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既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强调课程目标的确定性,同时也注重课程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随着活动的发展不断地反思与修改课程目标。

(二)结构与比例――方式与流程: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照

泰勒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的确定性、严密性。事实上,知识总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结构主义者自身也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因此,这种课程内容实际上是以不容置疑的方式来呈现可质疑的知识。同样,在泰勒课程模式中,课程组织上也是线性的组织方式,课程是一系列相邻而独立的单元组合。事实上,知识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是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即教学过程中建构的。同样,课程实施方式也会受到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影响。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疑问性与课程组织形式的启发性相互关照,以促进学生智力开发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三)“资源与工具”促进整个课程设计的优化

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方向与共识”具有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特点,“目标与水准”“结构与比例”“方式与流程”和“资源与工具”四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尤其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世界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是,由于技术因素的介入,教师和研究者必须花费时间和资源来研究技术是如何支持学习的,必须了解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以及如何应用技术和指导学习过程等。因此,学校在深入思考选择什么技术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提升。

综上,尽管课程是复杂、不确定的,但它却是有界限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过程。因此,在灵活性与确定性、开放性与稳定性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对课程研究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语

蠡园中学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既汲取了泰勒原理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融入结构主义及现代管理学中控制论思想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建立起一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蠡中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改革实施策略。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在“追寻理想中的教育”的路上,一直向前。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育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美]威廉・F・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32.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范文5

课上演示教学环节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得知,部分学生反映通信类课程枯燥、难懂。根据这种情况,本课程组教师将重点加强课上演示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开发出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的“通信原理自主学习系统”,本软件可以实现对信号模拟调制、数字调制、模拟信号的数字化、码型变换、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等通信技术的演示,并且我们将在软件基础上增加《信息论与编码》课程内容的演示功能,如信息量的计算与比较,huffman编码的压缩与解压等。对于课程组的各门课程将开发相应的课堂演示教学内容,例如,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针对计算机网络一章,教师可以使用sniffer软件,进行抓包处理,并进一步和学生进行通信协议的分析讨论。此环节能使学生形象化、立体化理解通信技术课程组的主要知识点及各个课程间的关系。此外,为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部分,可将MATLAB仿真软件用于课堂教学,MATLAB强大的可视化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弥补授课时数的不足,减少教师制图表的麻烦和不精确。实验教学环节建设在实验教学方面,需合理配置演示性、验证性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对于不具备硬件条件的课程,就要充分利用仿真实验的便利条件,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课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和灵活配置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由学生设计和实现虚拟实验,通过灵活配置一些仿真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从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入到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原理中的概念和结论[2]。对于具备实验室条件的课程,应在现有实验条件和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实验的类型和内容进行改革,倡导研究型学习,在加强基础验证性实验的同时设置一些典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例如,在《移动通信技术》实验箱上应多开几个系统级实验,有利于学生对整个GSM/CDMA移动通信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程设计教学建设中,应细致研究各门课程间的关系,突破对单门课程进行验证性实验的局限,设计能够融合各门课程间联系的仿真或硬件设计题目,同时能够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课程组进行课程设计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1)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课程设计题目,增加课程设计课时,增大课程设计工作量;(2)教师提供多个课程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任意选择;(3)课程设计题目应软件仿真与硬件设计结合,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4)教师应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及与企业的交流合作,并将所学知识及教科研成果运用与课程设计的教学工作中。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正在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风向标。要想将学生培养成为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人才,学校就必须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改革。毕业设计环节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毕业设计教学建设环节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毕业设计题目应注重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2)注重形成以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为一线的课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设计题目的开发,例如物联网实验箱、中兴实训设备等;(4)教师应积极开展横向与纵向课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中;(5)毕业设计成果可用于课程教学过程中,例如与课程相关的毕业设计可用于课堂演示教学环节,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掌握的先进通信技术,推动本课程组乃至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培养能够跟上通信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步伐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出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操作技能的学生,为通信工程技术行业提供合格的工程应用人才[3]。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地将校企合作成果运用于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丽侠 单位:唐山学院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SQL Server;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开发技术之一,以其较强的数据储存和管理能力、较好的伸缩性和可用性、易于安装和使用及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企业数据管理等方面。因此,对于应用型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SQL Server是数据库设计与开发的首选课程。

对于应用型人才,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应着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数据库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和维护能力;二是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开发和调试能力;三是协作与发展能力。结合以上要求,SQL Server课程的教学目的应着重放在培养学生的开发设计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

1传统模式下SQL Server课程教学容易产生的问题

SQL Server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如果采用与其他专业课相同的方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在培养学生开发设计能力上,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以下问题:

1.1原理知识在SQL Server课程中体现不明确

数据库原理课程是SQL Server教学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统的开发设计就是数据原理的实现与应用,因此,在SQL Server教学中,对数据库原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要将原理与应用紧密结合并不容易。例如,数据库原理中对关系的要求包括范式、完整性约束等,学生对原理知识能够理解,但在设计过程中实现时,经常会出现被忽视或实现不完全的情况。然而对于系统开发设计而言,如果数据完整性问题解决不好,设计就很难完成,或是即使完成也无法正常使用。因此,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原理知识的运用和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1.2课程各部分知识难以有机结合

数据库技术包含内容及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就其前导课而言就有微机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概论、Visual Studio或JSP等计算机语言课程,SQL Server或Oracle等数据库设计技术。而SQL Server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数据库技术课程同样包含着如数据管理、数据编程、安全管理、备份恢复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实际上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比如,如果基本关系不合理,则会导致数据处理的问题,从而必然引起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错误,这样数据库就无法正常使用,也会带来安全性和维护方面的一系列错误现象。因此,在数据库开发设计过程中,必须对从需求分析到逻辑结构设计、从数据定义到物理设计、从数据库实施与维护到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形成严谨清晰的体系,将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

1.3实践教学内容不全面,难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开发设计能力

对于SQL Server课程,实践课的目的无疑应以培养学生开发设计能力和增强系统实施与维护能力为主,但目前通常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大多仍是传统的方式,教学内容大多是结合课程教学安排实践课内容,实践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促进。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但却没有通过这些实践课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因而也无法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SQL Server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SQL Server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课程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对SQL Server课程教学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与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一些教学经验。

2.1实例贯穿整个教学,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SQL Server作为一门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认为可以在教学中采用一个完整大实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目前,很多SQL Server教材的结构仍然采用与其他教材类似的体系,即从基础到应用,教学中一般过程仍然是从建库、建表到数据库操作、数据编程,从数据库实施维护到安全管理,最后才是系统开发技术。这样的过程常会使学生在学习到系统开发技术时,一方面由于学时问题而无法掌握开发的详细过程与要求,另一方面不容易使学生将系统前台与后台工作紧密联系,形成清晰的结构体系。

因此,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思路,采用“倒叙”的方式,即在课程开始,就引入一个系统开发的实例,从对实例的使用开始分析,给学生介绍一个应用系统包含的各个部分。比如从系统登录到用户管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操纵,从统计分析到打印输出,从一般应用到后台维护与管理等[1]。首先让学生对实际应用系统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结构思路,从而为以后各部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实例的选取,目前使用SQL Server开发的应用系统很多,但在教学中,我们选取实例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实例不易太大、太复杂,只要能包含一个应用系统的最基本操作就可以。复杂的实例不仅无益于学生对系统结构的理解,反而容易造成学生思路上的混乱,可能使学生从开始就被复杂的设计和思路吓倒,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第二,应尽量选择学生学习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学生信息管理、图书信息管理等。这些应用系统中的问题,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或使用,很容易理解,对教学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这些应用系统所包含的基本操作和要求也比较全面,适合在后续教学中逐步展开学习。

依据以上分析,笔者在教学中使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实例,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贯穿。系统包含“基础数据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考务成绩管理”、“用户管理”、“关于”和“退出系统”几个部分。教学中重点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基础数据资料”和“考务成绩管理”两个模块进行展开。其中“基础数据资料”模块包含“院系资料”、“专业资料”、“教师资料”、“课程资料”和“学生资料”等内容;“考务成绩管理”包含“考试安排”、“补考安排”、“成绩录入”、“成绩查询”和“成绩打印”等内容[2]。

实例的引入和讲解,相当于将一个故事的结局首先呈现给学生,接下来我们要详细展开与分析这个结果的由来,要将故事分成不同的主线,分别加以介绍。

2.2任务分解,紧扣实例,详细阐述

设计结果呈现给学生,那么这样的一个实际应用系统是如何实现的呢?接下来,我们对实例进行分析,包括需求分析、理解任务、方法、生成数据字典;数据库设计、设计E-R模型、转换成关系模型、选择存取方法及索引;数据库实施与维护、生成基表、载入数据、实现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编程、存储过程和触发器、数据库互连访问;数据库安全管理、备份与恢复、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前台应用程序开发设计、与后台数据库的连接等。

任务分解清楚后,就是以任务进行驱动,分析每个任务的目的、意义和实现方法[3]。这部分教学别需要注意的就是任务必须与实例紧密结合,始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个操作是系统中的哪一部分或是为哪部分服务的,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实现,使得教学中每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就距离实例系统更进一步。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效地将整个知识内容紧密结合。

2.3强化实践教学,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SQL Server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原有的实践课教学大多是结合课程教学的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除保留一部分促进教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外,还增加了课程设计的内容[4]。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和加深对数据库系统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选用参考书、查阅资料和文献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采用分组的方法,每一组负责一个设计项目,设计项目由组内全体成员共同研究确定。每组设置一名同学担任组长,负责总体设计和内部分工、考核,主持组内讨论和总结汇报等,相当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理。教师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项目确定时,要针对每组同学的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和步骤进行一个整体的讲解,给学生一个整体影响和设计的思路,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各个项目的进行情况,对产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或普遍存在问题,则应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解决。

在具体实现上,一般以4~5名同学为一组,每组同学提交一份选题表,选题可以由同学根据实际调研考察获得,也可由教师给定题目,同时为保证能够按要求完成,选题一般要求精简实用。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发动同学集思广益,产生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实用小项目,如饮用水配送管理、小型诊所患者信息管理、小型超市进销管理、班级信息平台等。每个小组在项目完成后应上交5000字左右的设计报告,其中要求学生对项目的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收获等进行阐述,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设计结果进行运行和验收检查,如果时间允许,还应组织学生对设计进行演示和答辩,或至少要选择几个完成较好的设计进行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教学引入课程设计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虽然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学生的学习负担似乎加重了,但是由于设计项目大多是学生自行选定,带有兴趣,并且项目还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自由性等特点,不但没有让同学们感到负担,反而感受更多的是一种通过努力获得结果的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开发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成绩,我们建议采用“档案法”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个人实验情况、课程设计完成情况及学生承担的任务、试卷考核情况等,综合加以评价。评价内容的重点放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和对方法的理解,而不把问题解答结果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索和研究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学生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

成绩考核方面,我们改变了单纯强调卷面成绩的考核办法,将总成绩改为卷面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课程设计成绩占30%。同时,关于实验和课程设计的考核要详细化、规范化,以实验准备、实验动手能力、调研活动、实验报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情况等综合、动态地评定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的成绩。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等。

4结语

SQL Server课程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是我们开展的课程设计环节,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和团结协作能力。同学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提高了开发设计能力,有些课程设计的项目经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不仅成为很好的毕业设计题目,还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由此,SQL Server课程的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单纯学习一门课变成拓展到相关的多门课程,由一个人学习变成多个人的协作学习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阿奇. SQL Server 实用教程[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李岩. SQL Server 2005实用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徐莹. 数据库技术SQL Server教学方法探讨[J]. 镇江高专学报,2008(1):48-50.

[4] 李倩.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05-106.

SQL Server Course Educational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LI Yan

(Computer Department, Harbin Finance College, Harbin 15003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