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30-02
教育部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指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其传授信息量小、手段落后、直观性差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要求。各级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学,实现资源共享。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社会时尚前沿的专业,服装设计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而对其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针对有关院校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认为,信息技术与服装设计教学的整合,多媒体辅助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对培养学生学习服装专业的兴趣,提高服装专业教学的效率,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模式为自主式学习,对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水平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以上经设计而有机组合的媒体称为多媒体教学,这是现代教学手段中应用最鲜活、最有创造力的课题之一。笔者从教的江南大学多媒体教室普及,在服装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教学的实际运用有所感悟。
1.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服装设计课程中涉及大量艺术思潮、流派、典型的服装设计案例。因为需要大量的图片展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跟着在笔记本上画一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而且教师很难讲清,学生很难听懂,对具体进行服装设计帮助不大,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再说服装制图是二维的,而成衣是三维的,画在黑板上的服装结构图是静态的,要在黑板上将二维的制图演示成三维成衣是不可能的。学生学了四年以后,只能裁剪、制作老师所教的款式,面对一个全新的款式时就无从下手。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数字资源的集成,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使用方便、易于操作、交互性强等特点。教学时采用三维动画进行演示或者计算机模拟设计,效果更为直观,学生更易于接受。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2.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服装设计教学中,受“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影响,文字单调,图形简单,学生的学习受到限制。教师讲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效率较高。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在绘图训练时,教师将示范过程及每个步骤的注解制作成课件,学生可以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地看到每一步操作的过程,方便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采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实时或异步的交流,提供Photoshop、CorelDraw或3ds max等软件工具,并与网络资源进行结合,从而构成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师、计算机、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专业知识,提高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效率。多媒体课堂教学能使传统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合二为一,既有教师的讲授、启发,又有学生的质疑、练习,还有亲身实践的机会,使动脑、动口、动手结合起来。必要时,教师还可与某个学生进行网络对话,实施个性化教学。这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讲授、演示、练习、辅导的课堂教学结构更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要求,更无法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率时发现:同样的学习资料,单用听觉,三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0%,三天后则下降为20%;如果视觉、听觉并用,三小时后能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65%。该结论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提高记忆。如果给学习者以复述的机会,即以复习方式进行学习,其效果会更加明显,这正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实现的目标。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学生在情感与思维交融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中,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实现认识的不断飞跃,从而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本来不可能在课堂上显现的教学内容直观、逼真地展现出来,这不但弥补了教材信息量的不足,而且能给学生优美和谐的直观感受,充实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习内容,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及内容。什么课程适合采用多媒体及计算机演示画面来表现,应根据该课程内容的特点。如运用逻辑思维语言来论述的抽象概念、演绎推理等,用视觉形象语言来表达就相当困难,若在屏幕显示某些公式的推导过程,则显得相当机械、呆板。课堂常用的口头传授方式,是人类交际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行为之一,所以传统教学的口头传授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无论传播媒体怎样先进、功能如何完善,都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另外,多媒体课件难以制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虽然大多数教师都愿意接受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传输信息,但课件的制作非常艰辛,将备课笔记直接转化为多媒体教学课件是远远不够的。它涉及多个学科的多种知识,制作课件有“樱桃好吃树难栽”的感觉。所以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备课时省时省事,上课时轻车熟路。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一般学校没有充足的财力购买相当数量的多媒体系统,传统教学仍是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和补充,而不是互相孤立或互相排斥的关系,也不是用一种手段去取代或否定另一种手段的关系。并非所有课程(内容)的教学都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否使用,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2.服装设计多媒体教学的探讨
传统的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学进度慢,绘图容易出现偏差,而且课与课之间的连接不畅。如果采用Photoshop课件或者服装CAD软件绘图,不但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服装CAD操作能力,让学生借助软件学习服装设计、橱窗展示等,与手工技能融为一体,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服装设计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能力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服装设计的专业知识直观化、丰富化。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使其大脑皮层产生兴奋,启发其自身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有创意、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但一些院校的老师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课件仍是以文本资料为主,音频、视频、图片、表格、动画等较少;有的课件只是让书本搬家;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一些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记笔记,对所学的内容印象不深,考试也难以应付。这些都偏离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近年来,各有关高校在“211工程”建设中,花巨资购置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动态展示教学内容的操作平台,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服装设计多媒体教学,首先要制作出受学生欢迎并具有专业特色的课件,课件文字的组织同板书设计一样要求合理,重点、难点都应该体现出来,使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很好地记忆。所以,课件的制作不能采用满屏的文字教案形式,要按照脉络清晰、简单扼要的原则处理课件中的文字;运用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讲解服装款式和结构细节。教学的关键要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联合使用大屏幕与黑板,优势互补,改变满堂灌的教学习惯。黑白线描图片刻画服装的结构和细节,彩色图片展示服装的穿着效果,影视图像提供活动、立体效果和经过设计改变的服装样式。笔者尝试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仍然采用传统讲授方法,画服装结构图、讲服装设计的具体方法和过程等采用多媒体教学。两种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互相补充、兼容并进,融于一个体系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结束语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为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工具,多媒体提供了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实现创意的机会和提高了设计效率。通过服装设计等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学习使用各种工具和表现技巧进行创意设计,并使设计技术、视觉效果、作品储存等与传统模式比较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学生可对服装设计课程作业进行可行性论证,可以学会利用计算机三维模型和真实感较强的图像,显示直观、逼真的服装设计作品,控制自己设计服装的结构、尺寸、重量、成本,学会设计与生产、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从而准确地把握设计,并方便地与客户进行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把各种信息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种新媒体的互动优势。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但是,提倡采用多媒体教学,绝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手段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关系。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2
[关键词] 设计素描 服装设计专业 绘画基础 创新 变革
随着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适应设计艺术学科需要的“设计素描”应运而生,为设计艺术学科的造型基础训练带来了勃勃生机,成为设计艺术学科重要的造型基础课程。服装设计是美化装饰人体,表现人的个性与气质的一种手段。服装绘画是表达设计者思想的绘画,而素描功底的高低直接影响绘画质量,试想,一个连人体结构都不熟悉、不会画的人,设计出的衣服能“穿”吗?故素描教学在服装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结合服装设计学科特点,构建素描教学的训练模式,培养基础扎实、创造能力强的设计人才,就成为服装设计学科教学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素描素质教育现状
服装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之一的素描课程,究竟应该如何围绕本专业的特点进行素描课程教学,直至目前各院校似乎都感到较模糊的,有的是完全沿袭了俄罗斯的素描教学法,这套教学体系严格地按照内容繁简依次逐步进行训练。这种专业技能训练,针对性较差,除了个别悟性好的学生,能将素描灵活应用于服装设计绘画,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了问题。有的从另一极端完全把此课程砍掉。
针对目前服装设计专业中素描教学的现状,认为有必要进行多方面探讨,更有必要对现代服装专业设计中的素描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服装设计专业中素描教学的实践与创新
服装专业的教师,既是教师又是设计师;要具有一定的服装设计体验或经验;在教学中;能对学生的创意提出中肯建议。服装设计教学需要这样的一批教师勇敢承担起素描素质教育变革的责任。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实践体会,结合相关资料,粗浅地认为素描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阶段针对性地进行。
第一阶段,我们可以将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器皿任意摆放在同一平面上,要求在静物对话中可以引导学生们想像它们因彼此的不同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关系。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分析静物各自的特点,创造性地将这些物品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要求画面构图要有变化、有新意、多样统一、均衡和谐、透视正确,以线的虚实变化表现出形体的内外部重构关系以及重叠关系。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绘画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了不同质感物体的个性,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活力。
第二阶段,与服装设计最紧密相连的是人物素描。传统教育多是模特一动不动的,老师在一旁强调素描的透视关系,画出的作品也是一动不动的表情。而服装是多变的,哪怕是同一套服装不同的人穿着都会有不同的风格。所以,为启发想像力,可鼓励学生观看各类型的动态表演,要求学生边看边速写,记录感受最深的表情或动作,培养学生立刻捕捉动态的能力,在设计服装时,才能立体考虑问题。服装在不同场合,不同心情下穿着,能衬托出人物的不同气质。
第三阶段,创新是一种源于对感知把握到原形潜在变异的洞悉,通过素描过程的造型演变,创造出具有深层意义的新的形象。为了充分地达到对自然世界多元的、多层次的本质认识,广泛地发掘和获得富于创意的设计思路,我们还可以通过物象各种性质的观察、分析、联想引发出不同性质的创意设计表现。例如:从自然物体的结构的各种性质中引出线条意象的变化;从形体是有机的同时又是可分的性质中引出有机构成的变化;从物质的肌理特征中引出纹理组织的变化。
这几个阶段的任务是将学生创意思维打开,从静物、人物、风景素描上训练观察的方法,注重服装和人物结合后的形象感受。特别强调思维的推理性、逻辑性和有序性。这种符合设计需要的思维方式及造型思路,不仅能够使素描造型严谨、规范,而且还能大大拓宽其造型的表现力。
三、服装效果图中不同形式素描的运用
素描画法的服装画,首先要研究人体的构造,明白人体内在结构关系与外观形式的整体感,从而对服装画进行认识与创造,体现了科学与美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而画法基本上是以线画面为手段,以表现形体、结构、,明暗、空间、质感为目的的一种画法。
写实素描可以把服装绘画的十分真实,突出了一种写实的效果,真实再现人物或服装的良好视觉效果,并将一般视觉难以观察和发现的形象,以写实的方式集中强调地表现出来,在于皮肤或服装的质感、肌理等作细致的刻画,更加突出服装的功能和实用。
装饰素描是以素描的表现形式对被装饰物着重于形式美感方面的思考和加工处理。例如在时装画中对服装进行概括、取舍、归纳、组合来表现浓厚的设计意识、创新理念和形式美感。把服装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及多点透视法对服装或人体进行重叠、穿插、透叠以及运用平展法表现服装的艺术手法,使画面特征更加突出,创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视觉图像。
表现素描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延伸,以突出、集中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服装画绘画中常表现为扭曲和夸张、色彩的强烈和主观,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服装画运用这种画法可以通过对服装的典型选择、集中与概括,使表现的效果图引起人们的情绪共鸣,使服装更加生动和可用性。
服装效果图是一种适应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然后才是满足精神的需要,表现的内容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可视形象。中国有非常悠久与优美的文化资产,足以为作为创造自我的设计风格丰沛素材,属于中华特色的美将会是中国设计与竞争力最大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素描要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2]张飚雪:论服装设计教学之素描教学的变革[J].装饰,2007(2)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3
【关键词】低碳 设计理念 服装设计
一、概论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趋紧、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在2007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低碳意味着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由于大部分服装的原材料是石油类制品,而且在服装的生产过程会带来大量纺织原料、废料浪费以及水污染。作为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的服装行业就必须改变以往的设计、生产方式,逐渐走低碳发展道路。如何实现低碳设计、低碳经济也成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探索的热点问题。
二、低碳理念的服装设计教学方法与实践
(一)选择环保面料设计服装
环保面料的定义较广,一般可认为低碳节能、自然无有害物质、可循环利用的面料。例如,天然的棉、毛、丝、麻,还有近年来开发的竹纤维、彩棉等不从石油中提炼的面料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能做到合理地利用资源并减少污染环境,是设计环保服装的优质传统面料。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环保面料也不断出现。例如,RPET面料全称Recycled PET Fabric(再生涤纶面料),其原料是从回收宝特瓶经品检分离-切片-粉碎,冷却后抽丝拉成极细的纱线再织造成面料,俗称可乐瓶环保布。这一过程使生态圈系统的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降低80%。台湾的Singtex Industrial企业通过利用星巴克和7-Eleven连锁超市里顾客喝完咖啡后剩下的渣子生产咖啡碳纤维。这种纤维在高弹机上织造成面料,具有弹性,很适合制针织服装或内衣。世界知名的美国户外服装品牌Timberland的设计师就使用这种碳纤维面料制作夹克,称其是“最环保的夹克衫”。
(二)通过在创意装设计传达低碳环保理念
被称为“时尚顽童”的英国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设计了一组以羽毛为主题的服装,有的直接用羽毛黏贴在立体的服装造型上,还有用数码印花机喷印羽毛的纹样表现到丝绸服装表面,再局部黏贴固定羽毛,达到虚实过渡的装饰效果。
在高校的服装艺术设计课程中也应加强有关的面料再造课程的分量,包括有:扎染、蜡染、刺绣、丝网印、针编织等。这些手工艺不仅能使能面料独特而具有艺术魅力,而且能够满足今天极力提倡的“低碳”概念,以扎染为例,其传统染料“靛蓝”就是从植物马蓝、菘蓝等蓝草发酵制成,染色面料色彩艳丽、色牢度好,并且手感柔软。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设计、手工针缝扎针迹的宽、窄、疏、密、松、紧排列而形成具象或抽象的动植物、几何纹样。再配合捆扎、拔染、渲染、浸染等手法,能得到层次丰富的色彩渐变:有的像自然界中的冰裂纹、有的类似朦胧流动的泼墨水彩画,这种回归自然的风格美极大地增添了艺术魅力。虽然制造过程很繁琐,但非常环保。
(三)循环利用旧衣减少资源浪费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新衣物的速度过快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减少购买新衣、将旧衣服循环利用也成为“低碳”行之有效的方式。
学生群体是快速时尚品牌服装的重要消费群体,所谓的“快速时尚”意味着最新流行的款式和低廉的面料与价格。学生对流行趋势的敏锐使他们频繁购买那些价廉的服装并不断淘汰。组织服装专业的学生将这些丢弃或闲置不用的废旧衣物和面料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去清洗拆分。根据厚薄、色彩合理搭配,重新拼接成新的面料。通过敏锐的观察、经过因势利导地巧妙设计,可以重新缝纫成时尚的服装。这些经过循环利用的服装具有丰富奇妙的面料肌理、独特个性的审美效果、唯一、无法复制的款式。可见,通过恰当的途径,用最低成本的原材料来设计的环保服饰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实惠”的目标。它不仅体现了动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制作能力,而且充分贯彻了绿色环保理念。
(四)“零浪费”与“一衣多穿”设计促使面料利用率有效提升
在1990年代,日本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推出“一衣多穿”服装设计方法。这件作品在今天看来简单到不像一件服装成品,仅是在一块正方形的面料上挖出不同大小的若干个洞,而穿着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同位置伸进自己的头和胳膊。但在,由这件作品启迪了许多设计师开始进行“一衣多穿”概念服装的设计尝试。
本着这样的设计思路,我在教学中作了许多探索性的实验。因为多种穿法意味着思想一定要活跃、思维呈现辐射状向很多相关联的学科靠拢才会碰撞出灵感的火花。通过多次尝试,学生考虑选择与他们感兴趣的服饰配件结合,研究了一些帽子、雨伞、包袋的设计,最终确定在可以有许多变化款式的包袋。这个系列的服装就是将休闲装与包袋功能合而为一,通过把服装正反、前后、上下的颠倒穿着分别能够演变成套头衫、连衣裙,还可以通过拉链的开合,绳带的长短收缩调节变身为手袋、斜挎抽绳小包、超大日用包等多种穿法与用法。再通过两种色彩和面料的对比,使它显得更加轻松、活泼、时尚。
三、结语
低碳环保的概念正在成为未来中国服装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如何使服装更低碳是设计师的职责之一,也是设计师能为环保做贡献的一种方式。以低碳为核心思想,设计、生产、推广、发展低碳服装,不仅有利于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将促使纺织服装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动社会的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将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40-55.
[2] 张海波.服装情感论[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69-93.
[3]闫玮.结构与装饰在服装设计中的结合.艺术与设计[J] .2010,(5)232.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纺织服装产品长期位居我国出口商品的第一把交椅,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就来自于中国。近几年,我国的服装业又有着较大的发展,这大大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逐步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种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
目前,服装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是设计类人才,具有创新意识,能将技术与艺术融合为一体,转化为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是技术性人才,能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方向模糊,对美术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足。服装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有机工、样衣工、理单员、跟单员、质检员、营销员、工艺员、采购员、管理员、销售经理、外贸人员、生产经理、样板师、陈列师、裁剪师等工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美育缺失的农村,美术基础差,审美意识弱,对美术设计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2)教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许多中职服装院校缺少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室条件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服装院校都有工艺室,但大多仅有简单的缝纫机械和熨烫设备,学生即使有好的创意,也很难在课堂上将其变为现实。同时,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社会实践不足。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论,而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所以,学校所缺乏的正是在服装企业第一线从事设计的师资力量。
(3)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模式单一。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弊病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设计课等于画效果图。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服装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结构制图和工艺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深入人心,但设计课程囿于条件限制,仍主要以课堂说教式为主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深化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就在于教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是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把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把面向市场、社会办学作为中职的办学方向,我校服装专业提出“3+2+1”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三年制的中职服装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在校接受三学期全日制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职业综合能力的教育;两个学期的半工半读,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并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实践课程的操作内容达到与企业的生产作业接轨;最后一个学期进入工厂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这既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也实现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成长为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
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下,服装美术设计的课程目标及模式安排如下。
(1)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这一部分在前三个学期进行。学生首先学习素描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掌握服装人体线描稿的画法,了解服装款式的形式美法则,掌握服装款式图的画法。绘画训练不仅是画好服装款式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绘画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对形式美法则的理解。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要做到学以致用,尽可能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在教学上,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与机构设置,以具体的设计需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新的款式,同时对企业的文化与工作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
(2)半工半读。第四、五学期为半工半读,即半天理论,半天实践课程,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保持同步。这一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请进来”策略,“请进来”是指把企业相关设计及管理人员请进学校,使学生向其学习规范的岗位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和技术规程,锻炼他们适应企业管理的能力;本校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得以同步提升,为专业健康发展和提质上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企业生产规范引进课堂。
(3)顶岗实习。此阶段是中职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同时也是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采取“走出去”策略。“走出去”是指(把教室搬进工厂)选择实习工厂,确定实训时间、实训岗位,制定实训目标、实训安全以及学生实训生活安排,与实训工厂签订相关协议。跟踪学生工厂实训,观察引导学生实训,掌握学生实训动态,督促学生做实训记录和实训报告。记录学生实训时表现,调查了解学生实训时的心理状况、知识技术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学生实训时出现的问题,然后探讨解决方案,解决与实训厂方相关的关系问题,写出学生实训工作报告和相关论文。
开展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对解决中职服装专业的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工业生产,使教育教学紧贴生产需要,有着重要意义。“3+2+1”人才培养模式将充分体现服装中职教育的高效率,重视实践与应用,贴近生产一线的特点。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只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云龙.中职服装专业实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纺织教育,2009(4).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5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南昌330201)
【摘要】实践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以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为对象,对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系统进行了分析,从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管理系统、基础保障系统和过程管理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 针织服装设计;实践;质量管理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2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84-02
针织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视为一个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实践教学各要素实施有效的监督,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以调控实践教学各环节和各要素,使其实现针织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要求,提高课程实践教学的质量。
1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系统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践教学,是指在一定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与专业实务相适应的、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学习,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毕业实习、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地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基础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专业到综合逐步递进的实践教学结构模式。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实验教学和上机训练为基础,以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为重点,以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为补充,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2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系统
2.1管理机构
针对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施校、部二级管理模式,教学管理重心在各个学部。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包括校领导管理小组、教务处、督导室、教育技术与资源设备管理办公室和学生处等。以教务处等为代表的校级管理部门宏观指导、质量管理,以评价为手段保证实践教学质量[2]。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通过对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指导、检查和管理等来规范实践教学的具体活动。
2.2组织成员
实验课程教师、实验技术员以及实习教师都是实践教学的参与者,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针对部分高校专职教师较少,双师型教师缺乏、兼职教师相对较多的特点,教师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例如: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规定》、《专兼职教师试讲记录》等系列管理文件。积极鼓励专职教师挂职锻炼,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各学部通过严格的面试、试讲,层层把关,聘请企事业优秀管理人员兼职实践教学一线岗位。
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受益者。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处、学工委、学生自律委及实习单位等都应加大学生在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另外,学生也是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因素,每学期学生的网上评教、学生信息员的教学反馈,都是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重要的信息反馈渠道。
教学管理人员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文件的制定者、执行者和服务者,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力为学生、为教师、为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3]。
3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保障系统
3.1基础设施
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实验室、实验仪器、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实践教学就是纸上谈兵。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选择建设一批专业对口、社会口碑较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实习锻练的需求。
3.2实践教学文件
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实训教学大纲、实践任务书和实践指导书等纲领性文件,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依据。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通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并经实践不断检验才确定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经学校教务处审批通过后,不得随意修改。若有改动,必须填写《教学计划调整申请表》,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高校针织服装设计课程还需不断完善学期实践制度方案,实行《实习日志》和《实习鉴定表》等相关制度文件。
3.3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针织服装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在已有的理论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相应地建立起配套的、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4]。例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要求》、《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实习实训教学管理规定》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系列规章制度及标准,使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4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管理系统
4.1实践教学检查制度
教学准备检查:主要检查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实验课程大纲、教学进度、实验指导书等各项教学文件是否齐全以及教案的准备情况。坚持听课检查:学期中实行校、部级领导干部、同行专家、教务人员、专业秘书等听课制度。各层次不同人员不定期或随时到实验室及实训室听课,及时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
课程考核检查:实践课程考核以主观判断为主,质量标准也是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考核方法,根据实践教学类别和学科不同的特点,采取调研报告、实习报告、创意设计书、项目设计书和小组答辩等多种形式来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效,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
4.2研究与调控制度
质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汇总收集各类真实有效的教学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和研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且反馈给校领导或相关部门,以便于学校组织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项规章制度及措施,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5]。
4.3信息反馈与评价制度
校内通过督导检查反馈,领导听课反馈,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汇编督导和教务简报等多种形式,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信息反馈渠道和反馈制度。使各项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反映,各项监督措施能够得到及时落实。
校外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实习单位反馈,听取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定期邀请他们参加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4.4激励与奖惩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要想使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奖惩制度。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受到学生的好评,或带领学生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学校应该给予教师相应的奖励,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及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将教师年度考核评估结果与奖金、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师德师风考核和学习培训资格等结合。学生认真对待实践教学环节,整个实践的过程表现突出或参加实践竞赛获奖者,也应受到相应的奖励。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表现突出者,可以将他们的成果拿出来展示以此来激励其他学生。相反,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应该按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条例》和《学生手册》相关处罚措施进行相应的惩罚。
5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探索有效的途径,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于秀琴,刘俊英.创新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7,(21).
[2]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何向彤.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特质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17).
服装设计教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服装 结构设计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纪婧(1961-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研究。(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对高职服装专业教学与就业定位方向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10DB19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48-01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院校服装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重点专业课程,分为服装平面结构设计和立体结构设计,也叫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它以设计理念为指导,以专业技术技巧为手段,强调动手实践的直观性、创意性和全面综合能力,是一门极具实践意义的特色课程。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的目标定位及能力结构
1.目标定位。在服装行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服装结构设计应该以服装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服务于服装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服装生产企业和研发部门培养服装结构设计、工业样板开发、服装样品试制和服装产品策划等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高职院校服装专业在建设过程中,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应由过去的以技能型为培养目标转向以技术型为培养目标,注重高职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能力结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是在服装款式设计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从款式设计到纸样的结构设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对服装款式的分析能力。整体与局部结构的形态、各部位相关线条的吻合关系、各部位比例关系和具体尺寸分析能力。(2)对服装款式的分解能力。掌握平面结构与立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分解各类服装从款式到纸样的结构设计能力。(3)工业用系列样板的制定能力。适应服装产业化的要求,学生按企业标准制作工业样版及用服装CAD软件打版的能力。
二、建立适应服装产业需求的教学模式
服装结构设计课的教学模式,是决定服装专业毕业生能否适应服装产业不断发展的关键。多年来,我系遵循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宗旨,研究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前沿和后续衔接、课程特点,根据工作岗位和职业需求特色,注重市场实际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从多角度、全方位加强与完善课程改革与建设。
1.以原型裁剪为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原型就是服装的基本型或母型。即按人体的几个净尺寸,经过计算绘制成基本型,把它作为裁剪各种款式服装的依据;按照款式造型的具体要求,对原型的各部位加以缩放。原型裁剪法具有造型变化丰富、灵活,理论数据准确、稳定,服装合体性强等特点。其研究的出发点是人体,其设计理论是以人体为本,制图公式和系数来自于大量的人体体型测量调查、研究分析,不受成衣的干扰,制作出来的原型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原型直接源于人体,相当于把立体的人体表皮平面展开后,加上基础放松量而构成的衣服的原型,其处处显示人体与服装的关系,使服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原型以人体为本的设计特点,有助于学生认识服装制图方法,认识服装结构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其变化原理强,但有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原型为基础,为各种服装款式结构设计的展开、分割、加放或缩减提供了严谨而可靠的依据,方便快捷,能够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更加适合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需求。
2.以立体结构与平面结构的有机结合为重点。立体结构是将面料直接复合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进行的制版方法,设计师可以直接感受成衣的穿着形态、特征及松量等,是平面结构所无法比拟的。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结构简单的服装,也适用于款式多变的时装;由于立体结构不受平面计算公式的限制,可以边设计、边裁剪、边改进,随时观察效果、随时纠正错误,这样就能解决平面结构中许多难以解决的造型问题。例如,在礼服的设计和时装制作中,出现不对称、多皱褶及不同面料组合的复杂造型,如果采用平面裁剪方法是难于实现的,而用立体裁剪就可以方便地塑造出来。这样从平面到立体的直观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们快速地理解结构制图的理论,又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是我国服装结构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成为我国未来服装业竞争的核心技术。
3.以手工1︰1制版和服装CAD打版为实践能力演练。为了使学生透彻地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同时能适应服装产业化的要求,我们对学生加强以手工1︰1的制版和用服装CAD软件打版能力的演练,尽可能要求学生按企业标准制作工业样版、推版、排料等,在教学中模拟工业化生产的过程,强化服装CAD的应用和手工1︰1绘图,能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尺寸的大小、版型的大小,理解服装结构与人体曲面的各种结构处理形式以及相关线条之间的吻合。绘制完的版型还要再进行成衣制作,成品如何,也是对学生结构设计能力的一种检验。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服装结构设计具有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我们尝试系统化、多样化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1)教师示范操作。教师不仅要讲理论,还必须亲自动手演示操作。这种方法直观性强,胜过语言的表述。(2)分组实施项目化教学。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各尽其能,共同完成一些实训项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到技能,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与人交流与沟通,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3)教学多媒体化。这种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而是教师边讲边做示范,同时配以多媒体动态解剖图,不仅图文并茂、信息量大、生动有趣、交互性强,还节约时间,有利于学生反复强化操作环节,深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教学目标动态化。第一,在结构设计学习初期,以掌握结构基本原理和技巧为目的,结构训练力求培养学生立体造型和设计的基本能力及创新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安排“立体裁剪基础”“裙装结构设计和原型结构设计”等课程,侧重培养学生服装结构意识,奠定学生服装结构基础,加强基础训练,加大教学实践比重,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熟练运用立体裁剪基础理论、技巧的能力,增强实际的造型设计、版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
第二,在结构设计学习中期,以提高学生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安排“服装设计”“成衣立体裁剪”“服装原型应用”“礼服立体裁剪及制作”等课程,提高学生整装立体造型设计及版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立体与平面的转化能力。为了适应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的目标,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成衣、礼服及系列装的设计和立裁训练上,通过个性化指导、多种赛事的参选,有效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采用“全程参赛”的方式,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系每年都举办大型服装设计表演比赛,还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多种服装专业比赛(如设计大赛、买手大赛、立裁大赛),代替单纯的完成作品作业,使学生在独立构思、独立设计、系列合作、服装制作、配件制作、舞美、化妆、配乐等多方面得到了综合锻炼,有益于提高学生服装设计整体运作能力,为市场化专业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三,在结构设计教学的后期,结合市场需求,引入企业项目,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对服装市场的应变能力。安排“服装创意立体设计”“服装工业制板”“市场调查”“下厂实习”等课程,在学生专业实习阶段,我们将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真正结合,把服装企业“引入”课堂,以企业、商场需求款式项目为导向,进行服装设计及版型设计的实训,培养有鲜明职业特点的应用型人才;聘请市场专家做技术指导,并一起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的市场价值,以市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学习与社会工作的无缝接轨。同时,指导学生走出课堂,到市场中去,到生产车间顶岗作业,把握服装市场的时尚和脉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手设计生产符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实用时装。我们将教室与服装工作室、服装企业、服装商场挂钩,将学生推到市场的第一线去实践锻炼,使教与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大大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一铭.现代服装设计入门[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