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重点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重点笔记范文1
关键词:高职高专 课程建设 酒店管理 现状 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2-02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围绕高职高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一、高职高专《酒店管理学》教学现状
《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有《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营销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共同构成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主线,从而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基于酒店中层管理人员及基层服务人员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目标,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职业能力的培育选择课程内容,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改变原来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编排内容,真正地根据酒店实际工作岗位需要,按照实际工作情境来设计课程,在原知识结构中进行提炼、取舍,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知识“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
经过《酒店管理学》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此课程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三个缺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酒店管理学》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学生缺乏管理学基础知识。本课程参考学时60学时,课程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饭店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饭店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理解饭店组织结构及各部门人员职责,掌握饭店各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及管理过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饭店有所认知,对饭店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服务部门有所了解,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基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这就给酒店管理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困难。既要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又要讲各管理部门及直接对客部门的管理知识。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多而杂,没有重点,有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所限只能泛泛地讲讲,不能深入。学生反映整个学期这门课讲的内容不少,但重点却不突出,多而杂的内容很难在脑中形成完整、全面、系统的框架。
2.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酒店管理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本课程的性质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面广、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以当前酒店业岗位的需求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酒店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酒店及酒店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悉酒店的基本业务和技能,明确酒店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酒店管理知识、具有服务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然是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践性很强,就应该在课程设计上有实践教学环节,而目前的“酒店管理学”课程设计却缺失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偏重理论,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
3.缺乏综合性的考核方式。《酒店管理学》在过去的考核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问题。常常出现学生“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现象。由于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实习结束后,对《酒店管理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模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学完能记住,记住会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任务作为考核项目,既考核理论知识,也考核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综合性的考核可以通过运用理论知识加强记忆,加强理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知识。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设酒店管理学之前没有学过相应的管理学基础,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理念,直接开设酒店管理学就需要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课,才便于学生理解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但酒店管理学只有60课时,很难系统地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只能粗略简要地讲解一些管理学的基本常识。
2.学习目标不明确。酒店管理学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不了解,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在原先的课程改革中,对本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将本课程分为饭店认知模块、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酒店市场营销模块、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模块以及酒店物资与设备管理模块。五个模块虽然包含了酒店的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但是在讲解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再加上和学生工作实际结合不紧密,学习重点不突出,影响到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缺乏应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没有生动的案例教学,纯理论讲授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会学习,不想学习。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只局限于课堂内教材中,无法真正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酒店管理学理论教学不能向实践教学转化,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学生缺乏技术应用能力,一遇到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判断的灵活性问题就束手无策。
管理学重点笔记范文2
【关键词】思维导图 教学研究 学习效率
1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够促进思维的发散,并能记录这个发散过程,因此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思维导图以节点来代表一个概念、主题或想法,以线段或弧线来连接它们,从而表示出概念之间、主题与事实、细节之间或想法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一般具有这样一些共性: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并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2思维导图在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
韦霞探讨了思维导图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得出基于思维导图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之后,学生整合过程中记忆得到了强化,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何露也对思维导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认为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特别对化学这门课来说,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化学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田中青针对《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3思维导图的教学研究应用
3.1思维导图教学法对教师的影响及主要表现。
(1)分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新手教师,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深入地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协助教师分析选择教学内容。
(2)展示教学内容。这里的“展示教学内容”指通常我们说的“板书”内容即是展示的教学内容。思维导图在这方面也有独到的用途。学生不仅能够从所展示的教学内容中看到一个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更能够看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甚至是在理解它们时的思维过程。
综上,思维导图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增大教学容量,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系统、科学高效。
3.2思维导图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及主要表现。
(1) 改革笔记形式。做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好用且常见的学习行为,其目的在于记录学习的内容以及整理别人和自己的思想。传统的笔记形式基本是提纲形式的, 能够把课程知识的核心内容整理按大类和子类构成的层次顺序的大纲。用这些方式做笔记,速度慢且形式单调,不容易对大脑形成有益的刺激。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用“思维导图”来改造这种笔记方式。思维导图提供一个卓有成效的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2)分析知识结构。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不仅能够识别组成知识的基本概念,努力发现并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多种联系,并且进一步解释不同概念领域之间的隐含关系。绘制概念图的过程其实就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它可以支持学生为达到高水平的有意义学习,有效的防止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同时帮助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有意义学习的有效工具之一。
综上,思维导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规划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4 方案实施
本教学改革方案主要基于管理学课程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在教师备课、学生预习、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后复习、教学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设计的。下图为基于思维导图的管理学教学模式图及具体教学流程 。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比较抽象的概念,画出教学用的思维导图,并给出预设的问题。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自学教材和教师给定的预习材料,画出预习思维导图,并找出重点、难点,发现不理解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将知识点以图解的形式逐渐呈现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形成笔记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提出预设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课后学生结合预习思维导图和笔记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构建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思维导图,以备接下来进行定期复习之用。通过及时的复习,学生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管理学重点笔记范文3
【关键词】应用管理学基础 综合职
业能力 培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69-03
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工商管理大类的专业基础课。随着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及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愈加重视,不管是工科专业还是文科专业都普遍开设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职业技能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现代企业运行和管理进入了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这要求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可根据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遵循专业建设适应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实训教学结合市场、教学产品服务市场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职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其所蕴涵的知识和技能贯穿于企业管理一线业务的全过程,它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各类专业就业必备的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效果不尽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缺乏专业针对性
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因此对课程内容的要求必然存在差别。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讲授的理论深度和内容侧重点、学时分配等应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区别对待,比如对工商管理和财务管理来说,其重要性就不一定相同。但目前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上缺乏专业针对性,没有很好地考虑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配套。
(二)教学形式不能适应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理想信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多采用“粉笔+黑板”、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不好
案例教学法又称哈佛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在课程的理论框架中探讨现实的问题。其中案例的讨论在本质上是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扮演引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者,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散思维。这种教学法符合管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因此被广泛采用。但从各高职院校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甚理想。纵观当前的管理学案例集可以发现,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具体情况的案例比较少,案例教学中很多案例为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案例或者是国内知名企业的案例,这些案例要么综合性强,学生因缺乏实践经验而难以正确分析,要么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差,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且,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很多缺乏系统性,每部分都是一个小案例,很少有案例贯穿几个知识点,这样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效果欠佳。另外,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本身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考核上大多采用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60%、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因此,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皆忘记”的状况。
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概念较多,理论性比较强,尤其是第一部分的管理概述和第二部分的管理理论,理论性更强,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吃力,兴趣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融入实践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管理学产生兴趣,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充分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的管理技能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且注意知识更新,在教学中尽可能把国际上最新的管理成果和管理经验纳入课程教学中。据此,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以学生为主体,理实一体,实训为主,理论为辅,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素质和技能。教学中,多角度探索“工学结合”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践教学真实化”,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特点,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可确立如下:一是知识目标,即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基本内涵、要求及科学有效实现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管理知识进行具体的管理案例分析,并能够在学完课程后对管理实践进行考察。三是素质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管理学知识的学习而真正学会并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管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重新设计教学思路
课程教学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讲授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管理寓言、观摩、小组讨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管理项目课程体系。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以广西中小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内容。将应用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循序渐进地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涵盖管理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也就是说,先获取技能,再体验知识。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管理知识。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实行以认识实习、课堂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训模式。首先是开课前,安排2天的岗位认识实习,以在真实职业环境中促进学生对管理岗位知识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其次是在阶段模块学习中安排项目化实训,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项目技能;再次是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仿真综合模拟实训,利用管理科学系的沙盘模拟软件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管理的实践性,同时派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加每年省级或国家级的管理沙盘模拟比赛,促使学生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
(三)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1.构建能力模块实训体系。取消以前的以章节为教学单位的教学体系,实行强化能力培养的模块式实训。在确立管理学基础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能力分解,构建若干个能力培养训练单元,即以一项(组)能力培养为一个实训单元,以系统进行该项能力的打造与培养;再由若干个训练单元组成训练阶段,即各模块的实训。
2.采用模块化、任务化、实战化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故事+抛锚式”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在每一项目的第一节课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出课程的内容,把本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告诉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同时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的项目,让学生组建管理团队,进行角色的分配,实现“理论教学实务化,实务教学实践化”,从而多角度地探索“工学结合”的途径。
3.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理论性强、抽象枯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固然能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效,但高职生普遍具有学习惰性,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学习成就,更要追求学习过程的享受。教学中,可用人物角色扮演来取代冗长的文字案例或理论分析,比如在管理学第一部分的管理者相关知识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职业情境,将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等职位更改为“总经理”、“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管理岗位,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岗位的认识,同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还可以用电影片段来展示管理现场,用动画来展示讨论场面,用故事来解释一段流程。通过多媒体、角色扮演再现真实的管理现场,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改革教学考核方式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也不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过程考核+期末考核+企业考核”的形式,即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主体不但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而且有企业的工作人员,同时把考核的场所扩大到企业。改革考核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课程教学考核主要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有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和实训考核,其中课堂表现、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考核占总成绩的20%,实训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占40%。终结性考核分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考核以及技能掌握情况考核,知识点掌握与知识点应用的考核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库由本课题组教师负责建立,成绩占终结性考核的50%;技能掌握情况以小组课题成果的形成考核,由课题组的企业专家负责评分,占终结性考核的50%。
(五)组织学生外出参观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性认识,可将部分教学安排在课外进行,比如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企业参观,进行专业认知教学,并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开讲座。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调研活动,比如在讲到管理者的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访问企业的管理者,使其通过调研访谈加深对管理者相关概念的认识,真正认识到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这也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的通力合作才。
【参考文献】
[1]胡卫东.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广西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下
[2]石丽.“旅游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8)下
[3]程云行,何红光.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职场化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6)中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A370);广西教育厅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资质项目(2013JGB379)
管理学重点笔记范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药事管理学;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R-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40-01
案例教学法在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已使用多年,尤其在法学、医学相关课程教学中应用更加广泛。药事管理学课程又是由医药学、法学、管理学相关内容构成。[1]学科内容、结构等客观属性决定了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本文就实践中,对案例教学法进行经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1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药事管理学》是我校药学院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理论教学计划48学时。教学进行中案例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基础理论讲授前,向学生分发完整的案例内容;②授课过程中,理论与案例内容相互结合,达到强化记忆的作用;③授课结束时,以案例为依托,学生分组、分别扮演相应角色进行讨论。为达到教学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1优化案例库:药事管理学经典案例是该教学法成功推行的重要保障。案例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真实性,案例描述能够最大程度还原事件发生的真实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角色扮演者判断环境的真实性。二是系统性,案例描述不仅仅孤立阐述事件发生过程。“案例”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外部环境、事件内部运行状态,这需要法学、管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内容进行案例剖析。三是典型性,近年来发生药品不良事件,诸如,刺五加注射剂事件、毒胶囊事件等。这些案例都是医药界、学术界、媒体关注的焦点事件。
1.2问题的设计:优质的案例还要配合有针对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要求能够切入事件发生的本质,还要兼顾引导学生深刻性的思考,同时更要引导学生扩展阅读范围,应用相关学科内容解答这些问题。案例教学通常设置两种问题,即为开放式和封闭式。开放式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允许学生阐述较多开放式观点。封闭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想法,这类问题对于数据、结论的回答比较有效。[2]
1.3讨论的开展:分组讨论与学生角色定位是实施案例教学讨论课的必要事项,这也是评价案例教学效果、反馈学生接受程度的有效方法。开展讨论课分为课堂讨论阶段和讨论总结阶段;分析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事项,案例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教师可以在一名或若干名学生回答案例涉及的问题后,寻找答案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原因并提出对应措施。同时,针对讨论存在的问题,教师做必要的引导,使讨论重新回到问题主旨,并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化。
2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引入一种教学方法的价值在于优点大于缺点,否则没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确实有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调动学生主动性参与角色定位解决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1案例教学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角色定位,直接面对药学实践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应用药事管理学基本理论解决实例所涉及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确保理论直接应用于药学实践,这也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药事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兴趣和决策实际问题的信心。
2.2案例教学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需要针对不同问题充分准备。实践教学发现,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也能对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发表评论。因较为宽松的环境,讨论也容易开展得比较深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拓宽思维,从而向教师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3]这就需要教师在准备案例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有哪些疑问和问题,并且针对这些疑问和问题事先进行书面答案的整理,这期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甚至是要求案例指导教师要对诸多相关学科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
3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任何教学方法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面对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优点有目共睹,但其缺点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3.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思维模式方面的冲突:由于当前高校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此种方法,教师是绝对主要角色,学生作为被动听众只要做好笔记按时听讲基本能够面对相关课程的问题。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教学初始阶段参与讨论不积极或干脆不主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平衡其他学习方法带来思维惯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2案例本身的限制:案例教学的根本和基础即是案例本身的质量,编撰优质的案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受政策、市场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限制,很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编撰的案例,可能连续使用几个教学循环后,案例与市场管理环境、政策法规不能很好地契合。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寻找新的案例,这就需要继续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经济方面的偿付。针对案例本身的问题,笔者以为,如果广泛开始案例教学法,有必要加强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获取经典案例,不断填充教学素材。此外,近年来有些高校针对案例教学进行教学科研立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案例匮乏的窘境。
4结语
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一方面增加了本课程教学法的多样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另一方在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药学人才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案例教学法,重点在案例建设和教学技术的运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孟锐.药事管理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管理学重点笔记范文5
引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是其核心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但高职旅游专业《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一直是其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学习往往能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却缺乏从管理理论的角度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具有一般性、艺术性、学科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等特点,要求课程教学要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强化实践、不断创新,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一、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生命线,以应用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管理学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它对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与旅游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管理思维模式和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旅游管理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而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而言,具有直观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具备基础管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规范的管理操作技能,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管理学》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是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注重对理论知识和理论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领悟能力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在建立管理知识基本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管理问题,并能够依据相应的理论知识判断分析现实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管理学》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既要求协调组织的控制能力,又要求统筹全局的计划能力等。如:组织旅游活动按照标准制定路线、吃饭、住宿、服务等详细规划;旅游途中的人际关系、意外事故、临时问题等的应变和控制。作为一名合格的旅游技术人才,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或职能,是很难满足工作要求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复合型管理技术技能的人才。《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管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中不同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集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于一体的有效途径。
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
在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的调研中,发现其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地域特点,又有一般现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考核方式等。
(一)教材内容的专业性不强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教材大都使用经管类通用教材,教材内容的受用面较大,相似程度较高,与旅游管理方面的相关管理实践案例较少,不能充分体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与后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衔接紧密型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受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考核等方面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具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明确的应试目标,确立了教师的主宰地位和学生的被动接收地位,使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忽视了知识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
(三)实践教学偏向于口头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但正真在教学上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较少,而且实践内容往往也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没有达到实践性的目的。
(四)考核形式传统单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计划中对《管理学》的考核主要是采用笔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针对所做的笔记和课堂讲授的原理规律的背诵。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考试成绩很好,但在实践工作中仍不能较好的运用这些管理学知识,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管理学》实践教学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改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学习课程的基础,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和行业发展与需要,结合后续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突出专业特点和课程要求的《管理学》教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编写适合区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教材,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设计种类和数量丰富的实践案例。
(二)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管理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和实践环节,多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并针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和组织形式,避免实践教学的口头化和形式化。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
按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管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进行实践教学思路设计,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案例、习题与相关教学资源等。理论教学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提炼,实践教学重点把握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和实践的融合,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大量扩充性和相关性的实践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丰富实践教学方式
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团队练习、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方式组织实践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在现代教学技术下,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设立高度仿真的实践场景或真实的管理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
1.案例教学法。选择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典型案例,案例兼顾示范性、应用性和实战性,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境中,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情景模拟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浓缩为虚拟环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模拟旅游途中游客意见不统一的决策游戏,通过模拟加深学生对管理决策知识的认识。
3.团队练习法。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指定主要负责人,并给各团队提出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教师对其指导。
4.角色扮演法。是用演出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设定某个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5.专题辩论法。把某一知识点或者旅游管理中出现的实际现象设置为论题,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性。
(五)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管理学重点笔记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12-03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多民办高院校纷纷设立。但是这些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年轻化,很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年轻老师既非师范类院校毕业,又缺乏企业、行业的实践经验,尽管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追求创新,但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经常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授课方法,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民办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亟待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民办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本科课堂教学既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薄弱环节。通过听课,笔者在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发现了不少带普遍性的问题。
1、照本宣科,课本搬家
许多教师将讲课变成了讲书。将教材的部分内容搬到黑板,再将黑板的部分内容搬到试卷和学生的思想上去。这是一种非常低水平的教学,教师对什么是教案、什么是教学大纲、什么是课程设计等实质上并不清楚。
2、只讲理论,不重实践,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与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学习脱钩。不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形成的教学惯性的影响,只注意到教师自我单边主体的作用,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不是给学生为何学习,为何主动获取知识方法的启迪,而是事么都要讲,是么都想讲。课堂教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
3、脱离人文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忽视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只教书不育人,不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部分教师师德修养差,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发牢骚、污损别人的形象。
4、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不清楚
教师讲课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至于这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要达到什么目标不明确或者不正确。有的教师的讲课,不支持培养目标。教师讲课不交代知识的用法,只知道学生应知的内容,不知道学生应会什么。学生不知道该读什么,该记什么,更不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如何用。
5、课程结构不完整
每一节课应该有开头有结尾,有理论有实践有结果,一次课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艺术品。但是有的教师每讲一次课,没有一个整体概念,有的没有开头,有的没有结尾,或者虎头蛇尾等等。有的课程,绪论本身可以不讲或少讲,但是有的教师就是空洞地讲半天,听完这门课的第一节课学生就已感到乏味。
6、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陈旧,主次不分,重、难点不分
有些教师现讲现备课,对教案缺乏补充、更新。不能提前把课程备出来,致使讲课中经常是临时突击备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老师不能把本门课程知识的最新进展讲给学生,连案例都是很久以前的、过时的。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主次不分,重、难点不明确。
7、课堂缺乏组织
有的教师,上课采取放羊的方式,上多媒体课,成为放录像或动画课件,学生放任自流。有的教师上实践课,对项目仅作一个简单的规定,没有具体要求没有考核,实际就是放羊,课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8、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多数老师仅采用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不能灵活的采用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本科教学的方法。因此课堂缺乏互动,教学效果差。学生没有兴趣跟随教师学习,而是自行其事。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存在睡觉、读其它书籍、说话、逃课等现象,带来诸多危害隐患。
9、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运用不够
一是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大多也只起到了“代替板书”或用教师的话讲,“这样可以省下板书的时间多讲一些,不用写黑板那么累”而已。二是给某些老师提供了一个课上面对屏幕边读边讲“照本宣科”的平台。真正视频效果好并起到辅助教学作用的课件很少。总体上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要认真改进,力求达到音频、视频、动画等的结合。三是由于有的教师习惯坐着讲课,缺乏体态语言的交互性,也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10、年轻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突出
一是教学理论基本功较差,缺少企业、行业实践经验,讲课不受学生欢迎。二是缺乏课堂教学组织与监控的能力,致使课堂教学秩序混乱。三是陷入怕学生评教分数不高,而不敢管学生的误区。
二、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
1、树立全新的本科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激情,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以学定教”,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把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地自读、思考、理解、练习、纠错。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树立面向全体的课堂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认识、情感、个性和生活背景,比起他们身上那些普遍具有的东西,张扬他们之间的差异和个性也许更为宝贵。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参加教学活动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多元的视觉看待每个学生,而不是以认知能力、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全面的发展。
3、树立平等、民主、对话的课堂教学理念
在现代的大学课堂上,师生应该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对话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问题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对话性的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技能。开启了学生的心智,唤醒了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真正的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统一。
4、树立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教学理念
知识的累积和更新速度决定了现代课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课堂“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培养的自学能力和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课堂教学留出充裕的时间,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认真了解、研究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很多教师只了解专业内容,不了解学生(学习基础、认知能力、认知过程),只怨学生缺乏“专业素养”,不了解新时期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积极面,只看到缺陷。不少教师甚至认为“自己教学水平高,学生水平低”。民办高校的学生较之重点大学的学生虽然理论文化素质低一些,但是学生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可塑性大 。不同专业、性别的学生各有特点。因此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不断修炼职业道德,不断加深专业知识底蕴,不断积累企业、行业实践工作经验。
民办高校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一个被物化的“知识传播工具“,而是一个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引导者、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高质量的人才建构的“人师”,这既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本源,更是民办高校教师深刻的角色内涵。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越扎实,企业、行业经验越丰富,情商越高,他(她)的人格魅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他(她)的职业声望也就越高。正所谓“有一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
7、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
教育技术的硬件发展使得我们课堂教学的手段丰富多彩,但在教学理念上绝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简单化,也没有课堂教学技巧一劳永逸之说。只有将现代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才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其内容的丰富和技术的追求永无止境.但是若涉及的内容少就会单调.内容太多又无法突出课堂教学重点,要找到恰到好处的尺度需要认真研究学习。那种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的思想是很可怕的。
另外,学生在初次接触多媒体教学时,可能会在快速的浏览和巨大的信息量面前不知所措,教会学生如何捕捉知识也是一种信息技能的培养。教师不应忽视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8、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有讲授、讨论、实验、练习等。 但为了实现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敢于探索,灵活运用适合本科专业的多种教学方法。目前本科课堂教学界大力提倡“行为导向教学法”,这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知识掌握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统称,具体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实验实践法等。其中案例教学法是诸多教学方法中适合本科课程教学的最为重要的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实际案例作为被剖析的对象,在教师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迁移为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它们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本课程性质和特点的方法。
三、《管理学》课程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管理学基础》 是工商管理类和财经类各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常这种能力是综合性的、复合性的、系统性的,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形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决策表达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管理素质为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笔者结合《管理学》课程的本科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根据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重新修改《管理学》课程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
重点整合了该门课的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管理能力综合实践项目和单项实践项目,其中包括管理能力实践1:管理者角色扮演――演讲讨论课: “如果我是班长”。管理能力实践2:相识有创造力的我;我的时间管理日记;搜集资料并分析知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能力实践3:策划与交流;团队决策训练。管理能力实践4:学会撰写招聘计划(方案)或个人应聘讲演提纲。管理能力实践5:播放管理培训大师余世维先生的光碟,并进行讨论。管理能力实践6:领导指挥与决策游戏:“在地震中逃生”。 管理能力实践7:学会认可与赞美他人:谈谈我最欣赏的大学同班同学;真诚地沟通:如何给他人提意见或建议?如何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管理能力实践8:情景剧表演:我的上司为什么这么讨厌?管理能力实践8:企业管理经典综合案例分析与讨论等等。
通过在课堂上开展这些实践项目,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关注了个体差异,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
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民办外语类本科院校,外语学习气氛浓厚,经济管理类专业采取“经贸+外语”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与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的四十几所高等院校合作办学,提供给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出国留学的机会,学校很多毕业生留在国外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因此对涉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外语能力要求很高。笔者在《管理学》的本科课堂教学中,每堂课教给学生1个有关(下接第17页) 上接第13页)管理的专业英语词汇和1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经常使用的英语口语,既巩固了专业英语的学习,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在日积月累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为学生今后出国留学或在国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
3、将互动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教学中的互动和合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管理学》的本科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角色,创设丰富的互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情感,营造一种和谐的交流、合作、学习氛围。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与人交流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另外,还采取团队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比如在《管理学》的第一堂课,要求每班学生自由组成4-6个学习团队,选出队长,并用最有个性的名字给自己的团队命名。在往后的学习中,很多课堂讨论、实践项目等等都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每个成员在课堂学习的表现优劣与否都会影响整个团队该门课的成绩。通过这种互动的团队学习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4、将考核方式的改革作为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同时,必须改进“上课一本书、考试一份卷”的考试考核办法,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管理学》课程采用考查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绩由四个部分构成:出勤占10%,课堂表现及参与程度占30%,实践作业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50%。将试卷考核形式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之一,另外辅助其他形式,比如“情景模拟” 考试法、报告法、演讲法等等,将这些方法充分结合起来,同时也将平时学习效果与期末检测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全面的、完整的考核成绩。比如“情景模拟”考试法,教师结合相关课程章节,设计某些情景,让学生融人情景中或者模拟扮演情景角色,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个人思路、建议,同时还让学生代表参与评分,以增强考核成绩的公平性、透明度。由于加大了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参与度”,以“体验式学习” 的方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管理学》课程所带来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王颖《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探析.职业时空.2010.6(3).
[2] 罗鸿斌.大学课堂教学理念探析.青年文学家.2010(17).
[3] 黄亮.本科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企业家天地.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