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设计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设计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71-02
一、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学生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1],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又是继机械设计课程结束后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是第一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它在培养学生核心技能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可以说是引导学生进入机械设计领域的环节,通过对通用机械(或其他简单机械)的传动装置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总体设计和零部件设计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初步能力[2]。本文结合我院三本学生的特点,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与实践。
二、我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背景
我院建校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主要依赖兼职教师指导课程设计,这些兼职老师大多来自一本院校,他们时间有限,指导方法基本沿袭一本院校的指导方法,每天集中一两个小时在教室集中指导,而三本学院的学生依耐性强,老师走后基本是放鸭子,因此抄袭现象特别严重。此外,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没有明确,指导过程因老师而异,随意性较大,标准不统一。因此,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的内容、指导方法、达到的目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群,显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后来随着一些青年教师的引进,我们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完成的内容及进度要求、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三、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一)设计题目的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给的课程设计题目是多样化的,鉴于我院学生的基本条件,我们把课程设计的题目统一标准化了,传动方案也已经给定,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对机械设计的理论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并不要求他们创新设计。其设计题目、初始条件和传动方案如下:设计题目: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初始条件:带式运输机可运送谷物、型砂、碎矿石、煤等。两班制工作,连续单向转动,有轻微振动,输送带的速度允许误差为±5%,使用期限为10年。卷筒与输送带间传动效率96%,减速器批量生产。传动方案及原始数据如图1和表1。
要求学生每人按学号顺序依次选一组数据进行设计计算。
(二)指导方法改革
在课程设计之前,负责人对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开个小会,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明确要求,要求指导老师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至少在教室两个小时,这样学生有问题就能及时找到老师解决问题。还有学生课程设计进行到第一阶段,尤其是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初步完成时候,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计算数据进行初步的检查,并要在草稿本上签字,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就避免后面学生在画草图时候发现错误,又要反过来重新计算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可以避免了个别学生抄袭的现象。
(三)进度安排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指导课程设计时候,一次把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内容一个半天讲完,这样内容太多,学生根本记不清楚。我们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集中讲解一次,学生按进度要求完成该完成的任务。第一阶段,主要是动员和设计计算。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完成的内容包括:选择电动机;计算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传动件计算;初算轴的最细处直径;选择联轴器(型号、孔径、孔长等);初选滚动轴承及其相关参数,轴承盖是否干涉等。要求学生按上述步骤严格进行,不要颠倒。第二阶段是草图绘制。设计计算完毕后,我们会带学生到实验室做一个减速器拆装实验,主要是对减速器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集中讲解,其内容包括:减速器的结构;减速器的;设计装配图的准备;减速器铸造箱体的结构尺寸;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轴和键的强度校核,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第三阶段是正式绘制装配图,在完成减速器装配草图后,校核轴、键强度及滚动轴承寿命无任何问题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装配图。要求注意两个方面的设计:轴系零件的结构设计;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是装配图的检查。给学生主要讲解的内容包括:检查装配草图;标注主要尺寸与配合;编写减速器的技术特性;编写技术要求;零件编号;编制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第五阶段是零件图的绘制。零件工作图是零件制造、检验和制定工艺规程的技术文件,应包括图形、尺寸及其极限偏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技术要求等。零件图从装配图上测绘下来,形状应与装配图一致。第六阶段是编写说明书。说明书的编写我们也把格式基本给学生,学生按照步骤把草稿整理成册就可以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共安排了三周的时间,周末时间不计,具体的进度安排我们设计了一个表,如表2。
(四)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课程设计结束后,我们会现场答辩,在答辩时候,会先给个预成绩,这个成绩非常重要,因为通过答辩,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设计掌握的情况,是否有抄袭,一问就基本可以得到答案。最后结合学生交上来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装配图、零件图给每个学生单独评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等级。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考核方法等改革与实践,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明显体高,从学生课程设计的总结体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收获颇多。不仅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深入了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方法范文2
1.资源共享。我们把远程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远程教育资源,包括远程环境资源、远程信息资源、远程人力资源。远程环境资源是指构成远程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远程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远程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远程信息资源则是指在远程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远程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远程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远程系统开发人员、远程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远程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远程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远程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远程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远程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远程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无缝连接新型教育系统。
3.双向互动。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
4.合作畅便。通过远程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远程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远程课程设计的对策
1.以教育改革为宗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以异步学习为基础。远程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远程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远程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远程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远程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以多元载体为环境。网上教育不应该排斥其他媒体,特别是书本和光盘,可以作为离线学习资源。将离线资源与远程课程相结合,一是可以弥补目前网上中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减少远程信息传输的负担,三是通过减少在线学习时间而降低费用。因此,我们主张采用远程、书本、光盘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
4.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
6.以学习资源为支撑。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以合作学习为导向。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8.以电子作品为业绩。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课程设计方法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37-01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 也是开展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课程问题也逐渐凸显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 对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难点。本文主要从方法论角度对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作一些探讨,期望对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有所裨益。
1.注重课程设计技术应用性。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 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适度, 技术应用能力强, 知识面较宽, 素质高等特点;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因此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走“技术应用型”的路子, 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 具备较高超的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 培养目标为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 简称“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应用性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 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是社会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因此技术应用性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特征, 在能力结构上应具备操作、动手、应用的特征。体现在课程设计上, 即要开发一些与时代紧密接轨、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开拓能力的课程。因此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 首先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
2.注重课程设计多元智能性。
课程设计基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科系统化课程不仅对这类教育不适用, 对于接受这类教育的学生也不适用。这是由于学科课程的思维模式与学生本身的思维模式往往是冲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 每个人至少可能具有八种智能, 这八种智能构成了人类不同的八种求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也是八种人类不同的学习途径, 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 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 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 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 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 也同时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稳定性差, 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这与我国教育模式单一, 过于强调学生逻辑思维智能, 而忽视其他智能开发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 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这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十分吻合。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 使教学更易于开发他们的智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注重课程设计的能力性。
设计专业课程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组成元素上讲,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成分等; 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 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 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 方法能力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还包括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 是基本发展能力; 社会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公共关系、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 又是基本发展能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 “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 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 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 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 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 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 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 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伸能力”, 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 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
4.注重课程设计实践性。
以产学研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职业教育是直接为企业建设发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它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及时满足社会, 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其社会性是不言而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决定了它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内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或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资源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而必须向社会开放。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 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 以服务求支持, 与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 发挥地方行业企业在办学全过程中的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使更多的社会用人单位成为学校的合作伙伴、订单教育的预订者, 甚至发展成为和学校相辅相成的办学主体之一。因此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 是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问题。
5.结语
课程设计开发的原则是制约课程开发活动的价值准则,是人们根据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规范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标准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因此,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职业性和体现职业性。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方法范文4
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中,方法论的学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只有理论化和形式化的方法论也远远不够的。设计方法学理论并非适用于每项具体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需要教会学生不能只借助已有的设计方法学理论,还必须要有具体的实践方法。笔者通过对设计方法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设计经验的融合,总结出基于应用实践为目的的设计方法学课程框架,分为三类实践方法: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设计环境。
观察方法
观察、质疑、听取和理解是概念构思的完整过程,而观察是第一步。设计概念的产生是一个不断观察、听取和记录的过程,观察能力至关重要,且观察不仅仅等于观看,而是需要眼耳鼻及身体内所有感觉器官通力合作。观察能够随时随地触发灵感,也能在无意识之中激发概念的构思进程。
笔者在《基于观察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课程再设计》中,对观察方法有过详细描述并以设计案例加以辅助说明,在此文中不再详细描述。对应用实践能起到直接指导作用的方法有:随身记录生活细节、关注产品功能的延展、关注用户自行改造行为。
思考方法
通过观察得到的想法需要进一步的思考提炼。在设计的深入过程中,早期的概念通常扮演着设计指挥官的角色,而思考就是概念深入推进的强大动力。对应用实践能起到直接指导作用的方法有:将相似事物分类组合、用不同词汇描述、收集整理与反思、模拟用户实景。
将相似事物分类组合的方法基于观察、分析、辨认和组合等一系列活动。分类组合提供了一种方法,去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相似性,有助于为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东西建立关系和模式。强制联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结合起来表达的,有助于将原先被视为不相干的想法或概念得以连接,发展出原创性的想法,产生很多巧妙的多功能设计。在设计开始之前,搜集一些必要的参考材料、照片或者实物,寻找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并分类放在一起,通过视觉的方式启发设计师对功能、材料和比例等问题的思考。
使用不同词汇描述辅助启发概念。语言描述与文字常常成为用户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值得商榷和推敲。一个词汇的使用可能推动一系列创新思考,同时也有可能因为理解上的分歧而使思维受到限制。不同的词汇按时不同的假设,并引导你朝不同方向思考。例如,是“饮水瓶”还是一个“饮水容器”?如果使用“饮水瓶”来描述物品,结果很可能导致许多无法规避的限定,因为它会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一个圆柱体的、细长的玻璃或塑料器。但是如果使用“饮水容器”,则会少掉很多条条框框,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使用不同词汇来描述产品,有利于找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常常是普通人没有察觉到的,同时通过这些词汇来分析和洞察用户的潜在需求。
收集整理与反思是一个过程,主动的、有选择的和偏执的。要把收集整理与反思当作是一种有建设性的休闲活动。收集被视为知识与灵感的积聚,如同中医使用的草药柜,储藏着能医治所有疾病的天然材料;收集是在物品中储存知识、回忆和意义,提高我们通向创意的洞察力。而整理能够帮助理清思绪,找到事物的关键点,更准确更快速的抓住问题的本质。反思重新审视整个设计过程,从总结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
模拟用户实景,不同于一般教学上的表演性质占主导角色扮演。是一种以模拟故事所有真实细节为形式的洞察概念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设计师与产品使用者之间产生身体和心理的共鸣。模拟实景需要模拟一个特殊场景中包括环境、语境和角色身体心理等所有细节,并要尽可能借助实景实物来还原。这种反复体验这种接近真实的实景,彻底抛弃表演中夹杂的习惯性思维,才能暴露出真实的问题激发新的想法。
设计环境
批评需要某种标准,而且批评应该运用严密的逻辑思考,以确保对设计提供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毁灭性的否定。不提出任何参考方向,没有任何实质性或基础的评论是不负责任的,也不会对设计给予任何帮助,反而会成为设计创新的消极壁垒。相反如果批评适度适时,就会促进设计思考,甚至成为必要的设计过程,因为建设性的批评常常会为设计提出创造意想不到的创意。
总结
课程设计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职;项目化课程设计;考核方法
技能是高职生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课程的改革必须以高技能培养作为发展主线和价值取向,突出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打破原学科课程结构,构建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彻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推行与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在项目化课程的教学中实行生产育人。本文结合高职《水工混凝土材料检测》项目化课程设计与考核方法改革的工作实践对此加以说明。
一、项目化课程设计
《水工混凝土材料检测》课程是在传统的《建筑材料》课程的基础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后重构的一门项目化课程。
1.教学内容设计。该课程针对合作企业提供企业发展需要和试验员、质检员、材料员等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从适用性出发,与企业合作开发,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五个项目(钢筋检测、细骨料检测、粗骨料检测、水泥检测、混凝土检测),每个项目均包括三个工作过程(进场检验与取样一性能检测一合格判定),见图1。五个项目的划分是从原材料的检测(钢筋检测、细骨料检测、粗骨料检测、水泥检测)到成品(混凝土)的检测,检测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检测方法由单一到综合。每个项目的三个工作过程即为材料检测的工作流程。
2.教学组织。根据三峡工程中混凝土材料检测的过程为工作情境,在各工作环节中设计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的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知识的讲授,在做中学,做中教,集教学练做一体化。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主体,而是学习活动的主持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掘,学生团队以及独立工作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教学练做一体化,学生在经过“五个项目、三个工作过程”中掌握材料检测的方法并增强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传统的“学生”和“老师”的角色转换为“企业员工”与“部门领导”;将学生分成若干小团队,每个团队4―6人,让学生有企业工作的真实情景感受,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面对实践性、真实性的工作任务,学生要经过确定目标、制作计划、逐步实施并检查和评价整个工作过程,每个项目均应按工作顺序完成“材料取样登记表一试验委托单一实训预习报告一试验设备准备单一试验原始记录表一试验报告一实训报告”等阶段成果,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积极主动,知识和技能均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项目化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长期以来,《建筑材料》课程沿用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进行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不仅忽略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有很大的弊端。因此,必须推行与重构《水工混凝土材料检测》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1.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促进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该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因此该课程考核方案设计依据“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加强形成性考核”的原则,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实现评价过程的动态化。其中形成性考核(采用项目化考核)占70%,终结性考核占30%。
总评=形成性考核成绩(项目化考核)×70%+终结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0%。
2.实现项目化考核。项目化课程包含若干个项目。各项目所占比例为:项目一占20%,项目二占10%,项目三占10%,项目四占25%,项目五占35%。每个项目考核涵盖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考核成绩的评定在项目化教学中进行,以项目完成情况为基础,既重视项目成果,也重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职业态度、科学性、规范性和创造性。项目化考核成绩一般按照项目权重加权平均。
项目化考核成绩=(X1C1+X2C2,+……XiCi,+……XnCn)
其中:Xi,――第i项项目成绩;
Ci――第i项项目权重系数,由项目的重要性确定,∑Ci=1;
i――项目编号;
n――项目总数。
3.量化评分标准。为使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便于操作,根据项目中每个工作任务应提交的阶段成果的内容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每个项目成绩按预习情况、表格的填写情况、仪器操作情况、实训总结等完成情况打分(具体分值见表1)。每个项目在学习过程中分别登记成绩,按项目填写项目考核成绩单,即学习完成各项目打分完成,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4.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由教师、企业人士,团队成员、学生本人组成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师傅)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师傅)对团队评价,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促进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沟通、协调,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5.采用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对考核内容进行具体评分是项目化考核实施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考核效果,分值分配既要突出考核重点,也要对学生训练过程起一个导向作用。另外,为突出核心技术学习或关键注意事项,采用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即核心操作中只要有一步操作错误、操作不规范或漏操作,该项目考核成绩即为不合格。
6.采用“两个不”原则。为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团队的合作性,该课程采用“两个不”原则,即一个项目不合格,则整个项目化考核成绩不合格;一个人不合格,则整个团队考核成绩不合格。
课程设计方法范文6
关键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current study mainly summarises and improves both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designing of the course“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n our college.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al teaching
1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物流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及其它高科技设备通过全球通信网络连接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来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一涉及物流的企业中的应用,即管理物流的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物联网的兴起,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促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物流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将物流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内容结合运用。
教学重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对物流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完成中等规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物流工作软件及信息化设施设备的能力。随着物流企业越来越向智能化发展,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
课程设计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及设施设备的能力。整个设计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其内容如下:
(1)目标定位不明确,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反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基于他们没有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前导课程,所以他们对于这门课程不容易上手。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这门课程实践环节薄弱,内容整合性不够好,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并且有畏难情绪。
(2)课程内容丰富,面面俱到的机械整合不合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管理学科中的物流管理方向,包括物流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概述、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条形码、EDI、GPS、GIS等);另一种是物流工程方向,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非常丰富,简单的将两部分内容叠加,在有限的课时下,教师全面透彻的讲授上述所有内容非常困难。而且对于物流管理方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比较困难,但是完全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对于物流软件只是机械的重复,不能深入理解系统的原理及各环节的相关性。
(3)实践性不强,并且缺少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对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没有应有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学生得不到具体化的训练。很多学生反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内容较难理解,而且开发的系统对物流企业的实际用处没有实践性的理解;理论知识也只是机械的听讲,过后就忘。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物流企业越来越全面的信息化操作觉得力不从心。
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物流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与设计
3.1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制定。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物流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了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具备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和初步开发能力;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决策方法,实现对物流活动中各种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送、存储过程。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设置: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培养其成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及物流信息技术的管理者和使用者。由于他们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中补充数据库相关内容,以及系统开发的相关内容,以辅助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物流系统。但侧重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的管理使用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上。
具体目标: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际业务管理过程为规划、分析和设计的原型,主要完成该第三方物流的仓储管理(货物入库管理、库存管理、盘点管理、出库管理、车辆配送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简单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第三方物流系统软件,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将物流的入库、库存管理、出库、配送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3.2 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将数据库、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加以补充,初步掌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规划,这部分内容是为更好地管理使用物流系统打下基础。重点在于建立学生系统的概念,熟练地掌握物流系统软件,以模块化教学,将任务分解,以实际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见表1。
3.3 教学效果及评价。在学期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实践性很强,没有枯燥的讲理论,而是在“做中学”,获得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乐趣。
(1)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详细分析企业的具体流程情况,画出简单的业务流程图。图1为学生画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心业务流程图。
(2)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熟练地掌握第三方物流软件(尼奥系统)。在物流实训室中,能熟练使用电子标签、立体仓库等物流设施设备。
3.4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进的几个方面:
(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但由于内容繁杂,课时有限,现有这门课的教学方法通常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缺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导致学生学习时常感觉这门课程内容枯燥,逐渐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为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方面的教学,可利用学校软硬件条件,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展开实践教学。比如讲物流信息技术,涉及到条形码、电子标签的内容,可以在物流实训室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这样学生就觉得丰富多了。将学生分为5~7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动手完成设施设备的操作。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这正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
(2)实践环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学习,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为模型,采用课堂系统设计与实际系统软件使用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实践,学生可以用所学内容对实际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过程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给出具体的规划,从而真正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三方物流企业系统软件(尼奥软件)见图2。
(3)每节上机实训课程都有详细的实训指导书,模拟企业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任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数据详细,任务具体,将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规范化和标准化。《尼奥物流管理系统》实训指导书见图3。
4 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出发点,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并保证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实践性。本文主要结合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丰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过程加以总结和改进,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起到一些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丽华,徐守坤.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与实践体系改革的探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98-99.
[2] 梁妍,王知强.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图书馆学研究,2010(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