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质量管理;历史进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273.2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指出:二十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将是质量的世纪。了解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对于做好质量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质量的认识,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质量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Ⅰ.发展进程
质量管理学是以标准化、计量及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中与质量相关内容在内的学科体系[1]。人类社会从开始有生产活动后,就有质量管理问题,但质量管理发展为一门学科则始于二十世纪初期。从实践的角度,按照解决质量问题所依据的方法和手段,一般认为质量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二十世纪初―30年代),它来源于泰勒(Tailor)的管理思想,强调把生产和检验分开,采用全数检验的方法保证出厂的都是合格品,不足之处表现为该阶段的特点是事后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预防和控制;第二个阶段为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十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休哈特(Shewhart)、道奇―罗米格(Dodge―Roming),强调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过程来控制结果,实现“预防为主”,但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之变为少数人进行的“专家管理”,忽视了质量管理的各种组织工作;第三个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Total Quality Control)(二十世纪60―70年代),其代表人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费根堡姆(Feigbaum),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费根堡姆基于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写出《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阶段强调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不仅包括产品服务质量,而且包括工作质量,用工作质量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管理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包括采购、设计直到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求全员参与,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待质量问题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也称戴明循环,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程序,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通过PDCA循环提高产品、服务或工作质量。有学者把质量管理的第四个阶段称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二十世纪80―90年代),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重视质量文化。
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概括地说,从二十世纪初到90年代末,质量管理学科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在于:第一、将现代管理思想和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成功地用于质量控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第二、将系统论原理成功地用于质量管理,促成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第三、思想观念的转变,强调以顾客为中心,把顾客的不满意作为改进目标,坚持持续改进,由符合性质量向顾客满意质量转变。二十世纪初到80年代初的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应用范围:质量管理主要用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例如标准化主要以工业产品的技术标准为主,质量管理主要以工业企业为重点,以质量控制为中心内容。(2)对象: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单纯以产品质量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较少涉及质量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3)层次:这一时期着重研究质量管理的概念、方法及其应用,对于与质量管理相关的经济、文化等深层次的因素研究不多。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注重新的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持续改进是组织永恒的追求,采用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使组织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2]。
Ⅱ.质量管理思路的转变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生,质量管理学科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从应用范围上看,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机关、饭店服务、旅游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单位发展,由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向服务过程、设计过程、供应和销售等过程的质量管理扩展。相应地,社会各界也更多地关注和参与质量问题,由此,推动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的产生,推动了质量立法。国家通过立法来实施质量监督,以减少质量事故的产生,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推动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2、从内容上看,质量管理已由注重质量控制向更为重视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在控制制造质量的同时,更多地控制设计质量。例如,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提出的质量损失概念和三次设计理论及由美国首创而在美、日等国得到广泛应用的质量功能展开(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方法均是这一情况的反映。与此同时,质量管理由以产品质量、过程质量为主向更为重视工作质量、管理质量转变。ISO 9000族这套管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热烈反响就是例证之一。
3、从研究对象看,正由企业的质量优化这一单一目标向同时注重成本、交货期、生产率等综合优化的目标转变。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e System)展示了这一方面。CIMS把一个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制造、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部用计算机进行控制和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很多企业已经把质量与生产率的同步改进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的多目标的综合优化及自动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发展需要。
4、从层次上看,正由单纯地研究质量而向更多地研究与质量相关的更高层次的经济、文化因素转变。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质量经济学和质量文化理论。质量经济学研究质量形成的经济规律,分析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作用。质量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以质量价值观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质量道德、质量行为、质量规范,以及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总和。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质量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之一。
5、强调顾客满意,强调顾客满意是近年来质量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而顾客满意度指数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市场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把顾客作为争夺的对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如何是组织生存的关键所在。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持续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
6、追求超越的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领域兴起的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缺陷数仅为3.4ppm,西格玛是对质量好坏的量度,是指某一过程能产生完美无缺的工作能力,在高西格玛水平上运行可以缩短运转周期并达到顾客完全满意。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追求卓越质量,采用“六步法”达到顾客满意,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质量文化、质量价值观的综合。
Ⅲ.质量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十一世纪的质量科学将更注重信息科学的发展对质量管理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出现,质量管理将注重客户关系管理,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要求并超出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质量管理在以下方面继续发展:
1、注重设计质量的改进,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首先要有好的设计质量,才能按照设计的质量要求去生产。与设计质量相关的质量功能展开、试验设计、线外质量控制、质量并行工程的理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社会质量监督系统的质量法规将更加完善和严密,加强质量立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全社会的质量监督网络,开展世界性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各种管理体系标准会进一步增加和加强,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OHSAS18000职业安全卫生标准等标准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并且融合为组织的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会有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国际标准出现。
4、质量管理与计算机的应用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将不单纯用于生产过程的在线控制,在质量决策、质量诊断、质量监控网络、并行质量工程中得到应用,为新的质量理论的出现创造条件。
5、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系统管理。运用过程控制的方式和系统管理的思想,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采用过程控制的方式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满足顾客的要求和期望,系统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制定的目标,去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质量将随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高新技术的质量得到重视,注重研究质量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生产率同步改进等之间的关系,质量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Ⅳ.结论
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为我们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面临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我国整体质量水平:
1、注重跟踪国际质量管理理论的新动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各国质量管理的经验。深入学习和研究国际质量管理的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时系统地向我国质量管理界翻译或评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方法和著作,注意兼容并蓄发达国家质量管理的先进理论。
2、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质量战略规划应随着质量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基于质量的战略以满足顾客为中心,将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阶段。围绕设计、生产、售后服务整个过程中制定质量战略,随着质量理论的不断出现不断调整质量战略。
3、加速高素质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正式出现,仅有极少数高校将质量管理作为专业方向在发展,束缚了专门质量人才的培养,而在美国高校中质量管理作为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此外,现有质量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从2001年开始的质量工程师注册考试情况来看,及格率较低,仅为20%左右,还有大量质量管理专业人员没有报考,国家必须加强质量人才的培养,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质量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佘元冠. 新世纪的质量科学[J].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8(1).
[2] 梁 杰,满海燕 . 质量管理的发展与并行质量管理[J]. 商业研究,2001(7).
管理学的发展范文2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管理学的发展范文3
调研人员:xxx
调研主题:学习科学发展观,德育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解决我校德育管理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出现的问题
调研过程:1、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查找德育管理细节中学生主题作用发挥出现的问题。
3、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进行德育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模式的探索。
调研形式:问卷调查、日常观察、查看记录、走访座谈等。
调研总结:
一、我校目前德育管理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把科学发展观和我们的教育管理实际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德育管理实践,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理念指导我校的工作实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交给学生课本学不到的生活、生存技能,交给学生自我管理,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多年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尤其是近年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双基”发展战略,确立了德育为首的管理理念。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尤其是学校过渡期间,我们分年级管理的过程中,各教学点结合本年级的师生结构和学生特点,管理人员减少的状况,把学校原有的德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在德育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管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这样,不仅解放了管理者,更使学生有了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和舞台。形成了“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监督学生、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管理局面,短时间内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我校本学期集中办公,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初三年级毕业,新初一年级人数锐减,整个学校学生结构“头重脚轻”,初三年级班数占全校的50%,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1%以上。如何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本学期延续了上学期的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如班级量化管理简化成“仪表、两操、卫生、纪律、活动”几大项,简明直观,简便易行,天天记录公示,及时反馈结果。再如自行车按班级划片管理,各班安排值日生摆放自行车等。执勤班级人人有岗,全员参与。由团委统一部署和培训,每个执勤班级在校门口、、厕所、楼内、自行车、卫生区、两栋教学楼之间-----,学生佩戴袖标,加强各个位置、各个时间段的巡视,使学生管理中消除了死角,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日常观察和查看记录过程中,通过部分学生和老师的反馈,我发现目前管理总体是好的,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突出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班主任对于量化的内容、计分规则还不是很清楚。
2、班主任、全体学生对于公示结果的位置不很清楚,也不够关注,反馈的结果没能引起班主任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3、执勤班级对工作职责还不是特别清楚。执勤学生的安排还不够合理。
4、量化计分有些学生不够公正,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班际关系还会影响计分情况。
5、高年级学生会干部对低年级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6、执勤同学自身言行、仪容仪表等方面还不够规范。
三、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通过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我把上述问题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大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在班主任培训会上应该把修订和补充的管理规范只是做了简单的布置,没有将细节告诉给班主任,班主任对具体的细节不很清楚,因此班主任要求就会很粗糙,不到位。
第二:量化公示结果的位置不显著,开始时没有及时告诉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学生和老师不容易关注到。
第三:绩效工资暂不执行期间,学校没有和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挂靠,班级量化和班主任的利益关系体现不出来,致使部分班主任认为量化没有多大作用,不重视。
第四:对执勤班级培训力度不够,对执勤学生的全方位要求不严。
第五:对学生会干部培训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更充分,发挥得更好,特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第一:加强班主任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责任意识,倡导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第一责任人意识和荣誉意识。以年级为单位推动班主任抓好学生自主管理,让班主任成为发挥学生德育主体作用发挥的落实者和推动者。
第二:要把我们的德育管理细节给班主任解读到位,把我们的要求解释清楚,这样班主任在执行我们的管理细节时才能从观念上重视,技巧和方法上创新。
第三:定期召开学生会,加强对低年级后备力量的培训,督促高年级学生会干部对低年级同学的指导。鉴于学校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初三年级面临中考和学业任务繁重,扩大低年级参与管理的人数,以便学生会干部选拔任用时,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第四:开班会时,除了团委直接指导执勤班级的管理,更应该让班主任共同参与、教育处相关量化评比人员深入班级讲解、指导。
第五:教育处应该不定期督导学生的管理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管理措施和要求。更重要的是给学的生管理工作及时到位地点评,鼓励落实的认真、到位、效果好的,指导那些责任意识差的、方法欠缺的、效率低下的、大家意见比较多的。
管理学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战略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80-02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关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特点的新兴学科,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以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等复杂环境条件,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研究的必要性
(一)学科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独立的学科,发展时间还很短,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还不成熟,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稚嫩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既要有效应对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又要积极因应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体系的迅速发展,面临着种种困惑和挑战。只有从战略的高度科学谋划其未来发展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复杂的环境条件变化,确保学科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践性。
(二)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需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来指导。[1]所以,研究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战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
(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系统,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走战略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了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任务,其目标就是建立世界一流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这必然包括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而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必然能引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步伐。
二、学科概述
(一)产生及背景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高等教育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困境,迫切需要通过管理职能和方式来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和各种不确定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为迎接挑战、创造机遇,世界上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都着眼全局与未来,积极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管理问题,以谋求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国家利益。[4]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出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的大趋势,不断催生新的学科。而高等教育管理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高等教育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体系分化、整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二)发展及特点
从时间维度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准备期、初创期、发展期。[3]
准备期(1949年-1977年)。我国正处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高等教育管理“全面学习苏联”,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及政策、措施等基本是照搬照用,难以深入探讨。但也有一些研究试图从高校工作特点来探讨高等教育管理学问题,如《大学的改造》、《学校工作必须以教育为中心》等,虽然研究成果少,未能形成整体研究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初创期(1978年-1983年)。这个时期“”刚结束,全国都处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时期,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以各高校管理实践经验积累为主,缺乏深入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但也有一些学者对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进行多方面探讨,如李冀主编的《普通高校管理》、朱九思等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等,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发展期(1984年至今)。这个时期开始从实践经验积累逐渐向学科理论研究转变。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会成立,1987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已经开始向学科理论体系形成转变。[3]
(三)成就及问题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起步较晚,发展中还有许多困惑,但经过20多年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学科建设得到更多关注,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学科研究发展迅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一些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学科研究成果剧增,特别是在服务决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经验分析或描述阶段,一些概念和理论直接从相关学科移植、套用,而未经严密实验或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派系、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多派系、多范式的反思与批判,等等。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很多研究以思辨、经验逻辑推演方法进行,实验或实证研究很少,缺少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基础上专有概念、理论和研究范式,在指导解决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问题方面水平不高;而一些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经验也还未能提升到理论层面。三是学术地位作用还不够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还处在一种边缘的地位,还没有进入国际主流学术区。[1]
三、发展战略思考
(一)服务实践,引领学科深入发展
一是以实践需求引领学科发展。即坚持“实践需求指向”发展,而不是纯粹的“学科发展指向”。无论是学科体系建设,还是学科发展,均应立足于实践,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需求牵引学科建设和发展。
二是坚持服务于实践和决策。即坚持用“学科理论指导管理实践”,以学科发展成果服务于高等教育管理决策和实践,积极运用学科发展成果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问题。
三是在服务实践中不断丰富学科体系。即坚持学科理论源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学科研究由注重理性思辨转向关注高教管理实验和实证研究,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验证学科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学科体系。
(二)多元开放,推动学科繁荣发展
一是充分汲取多学科优秀成果。高等教育管理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其构建和发展需要以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所以必须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学科意识,在主动接纳其他学科的观点、原理、方法等资源的过程中,重建自己的理论、观点和规范。
二是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和领域。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剧,高等教育管理不但要面向国内,而且要面向国外,所以要以“兼容并包”、“洋为中用”的战略姿态,重视多学科研究领域和国际化研究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科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化。
三是鼓励多派系、多模式发展。一门成熟学科的标志之一是具有多种体系与多样化的范式,所以应当提倡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多种体系与多样化范式,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不唯我独尊,鼓励多观点、多派系、多模式共存,在相互批判与反思中实现学科的繁荣发展。
(三)追求卓越,立足国内走向世界
一是注重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积极汲取其他学科成果时,要在概念体系、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增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互异性程度,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在汲取世界优秀成果的同时,既要考虑到各国之间的差异及文化的“适应性”,又要处理好借鉴与依附的关系;要尽量独立于世俗的权力和政治、经济、社会的干预,不盲目跟风,致力于学科求真的理论体系。
二是创建中国特色学科理论体系。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审视和反思学科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在学习和引进西方优秀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经验并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
三是确立我国国际学术地位作用。不仅要在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还要更新思维观念,运用战略管理技术,优化资源、规避风险、应对挑战,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科发展战略,赢取竞争优势,把学科理论体系推向国际学术舞台,确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世界主流学术地位,为世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增添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李继兵.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与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4.
[2]孟凡.从学科属性看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契机[J].江苏高教,2010(1):29-32.
管理学的发展范文5
调研人员:**
调研主题:学习科学发展观,德育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解决我校德育管理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出现的问题
调研过程:1、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查找德育管理细节中学生主题作用发挥出现的问题。
3、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进行德育管理学生管理学生模式的探索。
调研形式:问卷调查、日常观察、查看记录、走访座谈等。
调研总结:
一、我校目前德育管理中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现状: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把科学发展观和我们的教育管理实际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德育管理实践,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理念指导我校的工作实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交给学生课本学不到的生活、生存技能,交给学生自我管理,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多年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尤其是近年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局“双基”发展战略,确立了德育为首的管理理念。在德育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尤其是学校过渡期间,我们分年级管理的过程中,各教学点结合本年级的师生结构和学生特点,管理人员减少的状况,把学校原有的德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在德育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管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这样,不仅解放了管理者,更使学生有了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和舞台。形成了“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监督学生、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管理局面,短时间内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我校本学期集中办公,学生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初三年级毕业,新初一年级人数锐减,整个学校学生结构“头重脚轻”,初三年级班数占全校的50%,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1%以上。如何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因此本学期延续了上学期的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如班级量化管理简化成“仪表、两操、卫生、纪律、活动”几大项,简明直观,简便易行,天天记录公示,及时反馈结果。再如自行车按班级划片管理,各班安排值日生摆放自行车等。执勤班级人人有岗,全员参与。由团委统一部署和培训,每个执勤班级在校门口、、厕所、楼内、自行车、卫生区、两栋教学楼之间-----,学生佩戴袖标,加强各个位置、各个时间段的巡视,使学生管理中消除了死角,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日常观察和查看记录过程中,通过部分学生和老师的反馈,我发现目前管理总体是好的,效果是明显的,成绩是突出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班主任对于量化的内容、计分规则还不是很清楚。
2、班主任、全体学生对于公示结果的位置不很清楚,也不够关注,反馈的结果没能引起班主任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3、执勤班级对工作职责还不是特别清楚。执勤学生的安排还不够合理。
4、量化计分有些学生不够公正,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班际关系还会影响计分情况。
5、高年级学生会干部对低年级学生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得不够好。
6、执勤同学自身言行、仪容仪表等方面还不够规范。
三、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通过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我把上述问题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大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在班主任培训会上应该把修订和补充的管理规范只是做了简单的布置,没有将细节告诉给班主任,班主任对具体的细节不很清楚,因此班主任要求就会很粗糙,不到位。
第二:量化公示结果的位置不显著,开始时没有及时告诉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学生和老师不容易关注到。
第三:绩效工资暂不执行期间,学校没有和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挂靠,班级量化和班主任的利益关系体现不出来,致使部分班主任认为量化没有多大作用,不重视。
第四:对执勤班级培训力度不够,对执勤学生的全方位要求不严。
第五:对学生会干部培训有待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更充分,发挥得更好,特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第一:加强班主任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责任意识,倡导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第一责任人意识和荣誉意识。以年级为单位推动班主任抓好学生自主管理,让班主任成为发挥学生德育主体作用发挥的落实者和推动者。
第二:要把我们的德育管理细节给班主任解读到位,把我们的要求解释清楚,这样班主任在执行我们的管理细节时才能从观念上重视,技巧和方法上创新。
第三:定期召开学生会,加强对低年级后备力量的培训,督促高年级学生会干部对低年级同学的指导。鉴于学校目前的办学规模和初三年级面临中考和学业任务繁重,扩大低年级参与管理的人数,以便学生会干部选拔任用时,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第四:开班会时,除了团委直接指导执勤班级的管理,更应该让班主任共同参与、教育处相关量化评比人员深入班级讲解、指导。
第五:教育处应该不定期督导学生的管理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管理措施和要求。更重要的是给学的生管理工作及时到位地点评,鼓励落实的认真、到位、效果好的,指导那些责任意识差的、方法欠缺的、效率低下的、大家意见比较多的。
第六:每周升起仪式上进行简单点评,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对于问题比较多的班级加强督导和检查、指导,帮助其提高。
管理学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网络技术;高校教学管理;影响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075
一、前言
新事物的出现必将对其他事物产生影响。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以及教学媒介,其产生必将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影响。近年来,高校教学管理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高校教学的教学形式、模式、方法以及内容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善了学校的传统管理结构、是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也可以提高领导的决策能力,对于促进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对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
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四个方面产生影响。1.网络技术发展对教学形式的影响。针对教学形式,传统的学习材料为印刷字符,然而这种教学形式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学生的学习则更多地依赖于接受式学习,近年来,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传授知识的模式也由于受信息技术更新的影响,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课堂上新增了投影仪、录像机等多媒体技术。此种教学模式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并增加了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增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不再仅仅是原本同年级的管理,也可延伸到各类学生社团、第二课堂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教学、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2.网络技术发展对教学模式产生的影响。网络时代,人们不仅要具有闭合的思维模式,还要具有开放的思维模式。现今,我们处于中外开放、信息能源交换的时代,因此需要在闭合模式中完成有效性。传统的教学具有的特点为:基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进行教学。现今,多媒体网络不断发展,学生既可以在校园多媒体教师进行上网,也可以在家、办公室等地区上网,因此学生可以依据自己需求进行学习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克服了现有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使学校教学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开放式教学。3.网络技术发展对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方式为讲授法,也就是说,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完全依照书本知识,对知识进行单调传授。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沉闷与乏味。现今,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以及各种实验室教学模式,激活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展现生动的画面,具有优美的录音,可以使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有调的语言,再现语文情境,可以通过直观形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的目的。4.网络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方式主要依赖于书本以及辅助材料。书本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也比较单一,甚至教材几年、几十年为实现更新。网络资源丰富,且内容具有时效特性、开放特性、交互性。同时人人都可以使用网络资源,都有机会学习网络资源知识,且网络资源图文并茂、形声兼备,静动结合。因此,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各种知识。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网上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与集中,例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知网、简单学习网等。
三、高校教学管理的应对对策
针对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四个方面产生影响,高校教学应从这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具体来讲:1.应转变教学理念,由管理转变成疏导,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自我管理学习能力既是一种学习技能,更是一种自我训练与自我约束的过程。2.针对现今高校教学采用网络技术,包括网络硬件、软件建设、网络管理、维护等,很多高校仅具有局域网,网络硬件、软件建设滞后、网络管理不规范等,必须对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升级与新建。3.多媒体网络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学应大力提倡多媒体网络教师教学以及实验室教学。4.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长处与爱好,因此对他们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实行学生自由选课制度,高校课程要具有必修课与选修课,公共与专业基础性知识作为必修课,与兴趣及方向相关的课程作为选修课,选修课允许学生自由选择。5.积极实施弹性学制,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依据校园相关规定,依据个人不同基础,可以跨系别进行选修课程、选择老师等。四、结论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也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改变,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渠道。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分析,包括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四个方面的影响。然后文章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应对措施。希望通过本文分析,为相关人员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位新建.高校政治理论性社团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郑州大学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2
[2]艾士博.网络技术发展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J].文化学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