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 高中体育 特长生 个性化教学

高中迫于升学压力,由于高校招生时对特长生的加分降分等优惠政策,很多学生选择了走特长生的路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体育特长生。针对体育特长生在文化学习与体育技能方面的特殊之处,如何正确处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把他们培养成能够升入大学的体育人才,是我国高中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训练过程中,我认为不但要有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更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好的训练计划是科学训练的保证,更是取得好成绩的保证。在落实训练计划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严防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出现,特别是运动损伤不但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训练,还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其次运动负荷要符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绝不能与专业运动员同等对待,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选项目,以适应高考要求为目的。还有就是训练要有多样性,在100米和800米动作速度训练的内容安排中可利用助力进行练习,如牵引跑、顺风跑等;利用后效作用进行练习,如上下坡跑、托重物跑、逆风跑、持哑铃快速摆臂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一次课中采用了上下坡跑练习,那么就必须进行上坡跑――水平跑――下坡跑。我从事体育教学很多年,在体育特长生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就工作中的思路和办法谈一些感受,求教于大方之家。

1.关注体育特长生的文化、专业学习

每次专业成绩测试,我们都会将成绩第一时间向全体学生公布,对一些进步比较大的学生进行表扬,对部分成绩进步不明显的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和学生共同寻找原因,是营养跟不上还是受伤了或休息不好等。对一些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布置加练任务,不轻易放弃一个学生。每次文化考试结束,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询问学生的成绩,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将文化成绩弱的学生或成绩退步的学生找来谈心,有时把家长请过来,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寻找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要求每一位学生抓住课堂45分钟,提高学习效率,平时要多练多问。我们专业训练老师和文化科老师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团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重视文化成绩或只重视体育专业成绩都是错的,只有文化、体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够出成绩,这一点得到我们团队的认同。每次文化考试、体育专业测试结束,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将成绩送至任课老师处,共同分析每位学生的问题所在,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找老师给学生辅导,给学生打气加油,增强学生的信心。

2.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

学校应当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让学校有能力有场地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不能因为基础设施的短缺影响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基础设施短缺易引起学生训练时的不满,导致训练热情下降,训练时不专心,日常训练不刻苦。值得高兴的是,一些高中在资金充足之后都在兴建或计划新建体育场地和购买体育训练设施,为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抓好训练队的管理工作

高长生管理的前提保证是有一套行之有效、详细的管理制度,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为特长生训练提供指导。特别是要根据每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个性特征制定详细的阶段性目标,使学生获得体验,获得学习动力,找到努力方向。二是建立体育训练队的奖罚制度,规范学生的训练行为。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管理学生,形成制度合力。教练应充分利用学生管理资源,可以通过训练队长、副队长、小组长三级动态管理架构实施管理,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务水平。三是通过情感教育实施管理。要做好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和管理工作,首要是让学生以苦为乐,快乐学习。学生入队训练后,让学生明确从事体育专业学习后可给社会做的贡献及进入高校深造所需的条件,从而制定长期和短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和训练中,教师需全身心投入,关心和关爱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为学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

4.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个性化

学生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是不同的,在体育专业学习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专业水平有高有低。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做到教学内容个性化,使他们都通过专业学习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把握学情,然后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教研活动,制订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的问题,设计针对性教案,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5.制定目标,循序渐进

指导体育特长生训练要明确目标,目标大致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高中三年的总体目标,根据目标制订三年发展计划。二级目标是各个学期的训练目标,根据目标制订学期训练计划。三级目标指的是每天的训练目标,根据目标制订每天的训练计划,每天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时,必须明确目标,才能提高训练质量,且对整个训练过程有科学合理的计划,使学生逐步提高。训练计划是否科学合理,从学生在各个训练阶段的成绩对比中就能体现出来。学生在各训练阶段都要做常规的测试,用测试出来的成绩检查我们的训练目标和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总之,做好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工作需要多方努力。从发现人才到管理人才到教育人才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们既要有丰厚的教育知识,又要有较好的管理经验,还要有百分之百的爱心,才能培育出优秀的体育特长生。

参考文献:

[1]曲景凯.高中体育特长生的创新训练模式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04:24-25.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范文2

同志们:

教育体育局今天召开的中小学校长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充分体现了教体局努力推进全县教育体育工作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前面,*局长、*书记、*书记的讲话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既紧扣省市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又符合*实际,我完全同意。会后,大家要把这次会议精神传达给每一位教师,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下面我对全县教育体育工作再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坚定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我县教育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党的十七大将“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一,把“学有所教”列为改善民生的第一目标,更加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并把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教学改革放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这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省、市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二是近年来全县教育体育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有力,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高考上线人数和在全市排名逐年攀升,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学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现有的D级危房全部排除,远程教育项目顺利实施,普及实验教学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在整合中进一步趋于合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启动;教育管理不断改进,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各种矛盾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各界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显著增加,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氛围更加浓厚。三是教体局有一个能谋发展、抓大事、干成事,坚强有力、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特别是在教育资源整合、项目争取、学校建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等方面表现出色,在近三年的全县综合考评中一直名列前茅。还有一支年青有为,经验丰富的学校管理干部队伍,有一支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这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在抢抓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一是机遇靠抓不能等。抢抓机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只有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不断解决好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迎来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二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压力依然很大。从纵向看,我们的教育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县高考上线的总量逐年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上重点大学的比例相对偏低,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从横向比,与周边的旬阳、白河等区县的差距还很明显。我县初中毕业生及格率、合格率、优秀率相对不高;就小学毕业生而言,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科之间也很不平衡,这也直接影响到全县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三是校建任务十分艰巨,去年底和今年初立项开工的十个重点校建项目,以及今年的面上排危工程、援建工程任务重、时间紧。教师队伍建设和安全维稳工作量大。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发挥优势,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今后几年,全县教育体育事业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加强干部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在2010年以及今后的几年,我们都将继续坚定不移的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内涵发展和规范发展。在发展内涵上,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在发展重点上,着力推进教育的深度均衡;在工作重心上,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和内部管理;在发展形态上,加大面向人人的平民教育力度,深化教育惠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坚持德育为首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正面引导,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提高文明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要结合各学校和学生身心特点,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贯穿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要树立“人人都是教育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的大德育观,充分发挥每一位教职工的教育作用,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2、坚持质量立校原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质量的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的期盼,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提高教育质量既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又是教育工作永恒的课题。在当前和今后几年,提高质量是我县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学校要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与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抓好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硬件建设得越好,全县的办学条件越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就越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就更紧迫。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质量就是满意”的意识,应该把教育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把学校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满意的基础就是质量,质量越高人们的满意度就越高。更要树立“质量就是发展”的意识。什么叫发展?就一所学校而言,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共同进步才叫真正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产品,产品的合格率高说明了教育的质量就高;教师是办学的关键,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发展;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每一所学校办好了全县教育就发展了。每所学校必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去努力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利用更多的时间,倾注更多的精力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努力把我县建设成教学设施好、教学质量高的教育强县,形成校园建设和教育质量相互促进、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3、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是为整个教育事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的一个关键环节,义务教育是教育大厦的根基,义务教育基础牢固,教育发展就充满活力;高中教育是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集中体现;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讲,各类教育应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均衡发展。

——要加强基础教育。继续巩固和提高普及程度,要着力解决好留守儿童、残疾儿童以及后进生、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保证每名适龄青少年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要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全县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基础教育各学段所有学校和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铸就的。抓教育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一流的小学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初中教育质量;没有一流的初中教育,就办不好一流教育质量的高中。因此,我们只有大面积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基础。当前就我县来讲,首先要抓好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城关初中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学水平,为*中学输送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源,争取用2—3年时间建设成市级标准化学校;城关小学和城关二小要迅速完成校建工程,相互比、学、赶、帮,全力抓好学校内涵发展。城关小学今年秋季开学时要以全新的面貌展现给全县人民,在学校管理上要有深入的思考,有全新的举措,使学校内涵管理切实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各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要成为当地的“龙头学校”,成为辖区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典型和示范,带动和促进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狠抓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是承接九年义务教育,使学生能够进入高等教育或进入社会劳动就业的关键,高中教育也是检验我们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果的关键,结合我县目前高中教育实际,要进一步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中学要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办学条件的改善,用2—3年的时间把平中建成陕西名校,*中学和老县中学要创造条件建成市级标准化中学。在这里,我重点强调,各高中学校要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苦功,“抓高考质量就是增强教育实力”这个观念要深入人心。区县之间的教育竞争体现在办学水平的竞争,其焦点就是高考质量的竞争,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三所普通高中都要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抓质量、抓升学,工作目标既要瞄准高考上线人数总量,更要注重上线人数的质量,切实提高我县教育竞争力。今年的应考备考时间已经很紧,我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强化措施,奋力拼搏,实现高考上线人数的新突破。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合理引导分流农村初中毕业生,不断扩大职业中学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努力扭转职业高中招生难的被动局面,力争在2012年前全县职业高中的办学规模基本和普通高中相当。要进一步深化职业中学办学改革,设置有*特色的骨干专业,培养更好的、叫得响的、有影响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要结合县域经济实际,创出办学特色,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贡献份额。

----着力促进学前教育的规范发展。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院长负责制,抓好家园共育工程,提高整体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积极推动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特色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创新的需要,也是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形象的需要。因此各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大胆探索,积极创建学校特色,实现学校单项突破和个性发展,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全县教育百花齐放的局面。

4、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抓好校建和安全工作。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项目争取和校建排危工作,多渠道努力争取教育投资项目,全面完成今年的排危任务。教体局和项目学校对全县学校在建项目要排出工程进度表,加大对*小学、城关初级中学等一批重点校建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管理,以干克难,不等不靠,保质保量按时完工。工程质量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教体局要加大督查和协调力度,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杜绝乱征乱订乱收费、乱办班的不良行为。要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体育竞技水平。要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大综合治理和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保证师生安全和饮食卫生安全,坚决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确保大局稳定。

三、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创新管理办法,把*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今年的工作任务已经明确,要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就必须创新办法、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1、要强化措施,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出实招、抓实事、见实效。

一要强化质量目标责任管理。教育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和评估体系,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奖惩办法,全面落实兑现奖惩措施。在中小学校长任免上,要逐步实行教育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在任期内教育质量没有提高的,对校长要予以调整;在任期内教育质量下降的,校长要就地免职。

二要深化教学改革。要用科学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高考的改革完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靠的是科学的管理、高率的课堂、有效的科研、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来实现。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策略和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水平,教师要在巧教和引导学生乐学上下功夫,坚决杜绝机械重复的“填鸭式”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提高实验教学和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科研中的使用率,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要强化工作指导。教体局要深入农村中小学调研检查,找准制约*教育质量再提高的“瓶颈”,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上半年要召开全县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布置、交流、检查教学管理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相关工作。

四要强化教学研究。在新的形势下,教研教改要增强针对性,要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帮助,不能搞老框框、老套路,校本教研不能流于形式,要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及时调整教研工作的重心和创新教研服务的方式。要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思想转化为教学效益,把教师的知识水平转化为学生学习效果。要通过教科研活动,凝聚广大优秀教师的集体智慧,增强工作竞争力,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最重要的、最具活力的教育资源,能否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好教师资源,是对校长管理水平的检验。要以师德教育为重点,教育和引导教师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校长要多和教师沟通,多引导,多进行人文关怀,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教师聘用和考核机制,在对教师进行关乎切身利益的评价时,一定要客观、公平、公正,要保护工作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十佳教师”、师德标兵等优秀教师的评选表彰力度,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以此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3、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教育局和各位校长要切实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规范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上来。校长要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教学质量规划,带头深入到教师中去,下班听课、上课;要坚决摒弃工作低标准,要求一般化,作风漂浮,无过便是功的思想。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争先意识,牢固树立整体工作上台阶,单项工作创一流的理念,努力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新提高。要通过举办校长培训班、研讨班和外派校长参加上级举办的研修班等途径,努力促使校长树立新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自身业务能力。要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公开招考选拔校长的方法,大胆启用作风扎实、业务精湛、政治可靠、管理能力强的年青干部。力争用2—3年时间使每所学校的领导班子都达到坚强有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标准,能基本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

4、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强问题,而是要切实提高管理水平的问题。因此,要更加注重管理的制度化。有效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制度,各校都要根据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本校发展的特色和本校文化的积淀来考虑制定管理制度,要面向全体教师,要面向各个层面,要面向教学整个流程。管理制度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制度一旦制定,要强调管理的过程化,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范文3

一、上学期工作回顾

上学期,我校工作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发展时期。令我们倍感欣慰的是:我们实现了办学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办学实力;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需要,顺利实施了新的机构设置;教师队伍在动态发展中得到优化;积极主动地应对学校改制带来的挑战;学校外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团结奋斗,不但按计划顺利完成各项工作,而且有效地开创了工作新局面,使各方面的工作在改革中获得了稳步发展。文秘站版权所有

1、在人员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学校整体工作运行良好,充分体现了龙涤中学的强大的凝聚力和很强的生存能力。

2、新机构设置运行良好,各方面职能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3、教学常规措施得力,严格务实,教风和学风有了进一步改善。在阿城市教育教学常规检查中,我校获得了第2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阿城市两年一度的科研检查。特色教育顺利推进。由刘艳秋、李桂芹等老师辅导的初中"希望杯"竞赛成绩喜人,在阿城总共17枚奖牌中,我校获得7块,且有2块银牌。唐云龙、王玲等老师参加阿城市第二届高中青年教师探索课大赛,均获一等奖。董伯韬老师承担哈市高中英语"一体三重"扩大实验并做公开课,李传波老师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探索课,赵静老师参加由哈尔滨电教馆组织的哈市课改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活动"并做示范课,马代民、何俊丽老师的新课改公开课,都得到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好评,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影响。学校连续第十次获得"哈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学校"称号。

4、德育工作又有新的进展。在学生人数增长迅速、规模明显扩大的情况下,高初中分部管理,整体状况良好,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果。学生的文明习惯有一定提高。加大对迷恋网吧、涉足早恋和转化后进生工作的力度,并显现初步成果。与城北派出所联合,设立了治安联防室,对减少和杜绝突发事件、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5、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按照学校规划,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并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在学校管理和形象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宿舍、食堂如期投入正常运营,使学校服务育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教师早餐问题同时得到解决。初中部室内学生男厕所得到恢复。

7、学年组建设得到了加强,学年组长的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三个作用的发挥更加突出,整体工作更加统一。毕业年级工作稳定扎实,势头良好,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唤起了我们更大的期待。

8、学校成功地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秋季运动会,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教师迎新年联欢晚会不仅展示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更表现出了全体教师昂扬振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成绩是突出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摆问题,改进工作,这集中体现着我们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更能看出我们的勇气和自信,也是我们工作所要努力坚持的思路与方法。

1、学校整体工作的计划性和协调职能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相对滞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尚显陈旧、落后,还没有从重教轻学的状况中走出来,不能够真正从学生学的角度调整我们的教学。课堂教学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严重的教学事故。

3、教学常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教师在遵守上课时间和自习深入方面还存在较严重问题。

4、需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和改进德育方法。面对行为缺乏规范、自我放纵而家长又无可奈何的学生,工作缺少办法,打架、早恋、迷恋网吧等严重违纪事件还没有根本杜绝。

5、卫生管理存在漏洞。学校在检查上重视不够,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要求得不够,学生和相关管理人员投入不够,致使某些教室的室内卫生和办公室、公用教室、实验室的卫生状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6、体育课和音乐课教学尚需改进和提高。

7、从宿舍和食堂管理来看,由于经验缺乏,人力不足,宿舍秩序和学生就餐状况还没有达到十分令人满意的程度。

二、新学期工作目标与任务

1、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高考要发挥生源优势,有1人考入清华或北大,有5人高考成绩超过600分,15人考入全国前20所重点 大学。在理工、文史、艺术三个方面都要进一步形成优势,使一表和二表的进段率都要在去年的基础上有大幅度提高,高考升学成绩进一步逼近阿城一中。中考保12争15,要有12人进入一中择优分数段,争取达到15人。各科成绩均在全市领先。初中各科竞赛成绩不低于去年,争取有所突破,力争拿到金牌。高中学科竞赛要有新的突破。

2、改进和提高招生工作,要有新的更加积极的举措。今年的新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突破400人,保证7个班,力争达到8个班。文秘站版权所有

3、建立完善的学校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电子业务档案,对高考与中考成绩、教师和学生各种获奖情况以及学校荣誉进行及时、准确的归档整理,专人负责,使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使其在教师考核评价、晋职评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对教师的考核、选聘制度。建立人才储备库。

4、加强学校科研工作,使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5、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的途径与方法,继续聘请外教,办好英语特长班。

6、搞好学校环境建设,重点做好新教学楼室内的布置与装饰和两楼之间的花园规划与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文气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7、进一步办好校园网,完善充实栏目内容,提高办公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使其在学校办公、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扩大学校影响,增加学校知名度。

8、高中部启动班班通计划。

9、继续办好《报》,进一步提高《报》的质量,扩大发行量,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和学校形象塑造功能。

10、建立和完善食堂、宿舍新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

11、体音美学科教学要更加规范,各项活动要争取更好的成绩。

三、为完成以上各项工作目标与任务,我们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招生工作。①广泛发动师生进行宣传。②设专职人员,及早、深入地开展招生工作,要在生源地上有更大拓展。③学校领导适时下去走访关系学校,巩固原有根据地。④充分利用校园网、报及其他等媒体手段,搞好宣传,扩大影响。

2、进一步发挥完善行政办的协调和管理职能。①做好各部门工作的协调与部署。②利用网络,完善学籍管理,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③实行教师档案材料上报制度。教师个人获得的科研、竞赛、辅导等各类证书,要及时上交相关部门备案。④完善和严格考勤管理,教师出勤情况每周统计并公布一次,同时进行不定期抽查。⑤改善学校特别是办公室的办公环镜,对办公秩序、办公环境也要进行经常性检查和考核。⑥要实行对备品、办公设施、公共设施实行管理责任制。

3、加强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①继续贯彻值周常规要求,并在薄弱环节和工作方法上进一步改进和提高。②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德育工作方法的研究,加强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艺术性,增强工作实效性。要强化以"德"为首的凝聚力,以"能"为主的向心力,以"赛"为主的竞争力。③要善于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要善待学生,尤其要善待后进生;要善待家长,尤其要善待对学校工作有误解的家长。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平等是相对的,对后进生要给以更多的关注,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起进取的自信心。转化后进生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制定周密的转化计划,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④要善于掌握惩罚的辩证法,提倡赏识教育,但不排除否定教育中的惩罚。⑤对涉足早恋、迷恋网吧的现象,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效防范校园暴力。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⑥发挥好学年组长的传帮带作用,加强班级工作经验的交流。⑦加强并做好宿舍的管理。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范文4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提出了考量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实践绩效。管理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管理得恰到好处。理由是:第一,随着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制度会成为管理的一种替代。制度已规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无需再由管理者去指挥和控制被管理者。第二,随着工作任务的结构化、程序化和常规化程度加深,管理者也无需管得太多。其实有时候减少管理者的作用,反而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绩效。第三,随着被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逐渐提高,对管理者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也就无需管理者时时处处插手。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企业管理的结果是产出标准的产品,而学校管理的结果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培养活生生的个体、让个体充满个性,造就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和社会合格的劳动者。

学校管理追求高效简约。首先,它要求校长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研修期间师从的4位校长,市东中学的金辉校长、市西中学原校长顾正卿、上海交大二附中吴金瑜校长、建平中学杨振峰校长。让我深深感受到上海专家治校,校长专业化给学校带来的影响,真正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无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在教育教学方面,他们都是行家里手,都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在教育实践中,他们凭着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对教育执著的追求,实践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独立的办学理念。譬如,项目工作制是上海市东中学的一大管理特色,深入贯彻执行于管理、德育、教学、后勤、人事等方面。不同级别、类别的管理层级执行不同的项目任务。每个项目任务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许多事务性的项目由书记、副校长、处室主任、年级长、教研组长、教师来具体执行操办。有干部中心组学习主讲、班主任主题主讲、教研组集体备课主讲、导学案制等等。要求每个人都管好自家的地,校长只在宏观层面把控、审核。学校里大家能做的事情大家做,大家不能做到的事情校长做。这样就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每个人都动起来了,校长就能从繁琐的事务性事情中解放出来去思考战略性问题及更为长远的问题。项目工作制的高效、简约让校长腾出更多时间去关注课堂,深入课堂,抓课堂。因为课堂是每个教师、学生发展的支点,课堂深刻影响每个老师和每个学生,进而影响着一所学校。作为一名专家,金校长经常在学校不同场合进行教改信息、思想、实践的反馈和总结,十分重视课堂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怕出问题,面对问题主张“三不”原则(不上交、不推诿、不下放),哪里出问题就在哪里解决。市东中学正以崭新的姿势出现在黄浦江边。从管理层级和管理幅度上看,上海东中学实现了管理的简约高效。金辉校长很“悠闲”。上海建平中学则通过引入香港质量管理局的ISO9001认证管理体系。明确各项任务的主要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职责明确、落实到位。纵观这几所学校,其实管理的要点、重点是理,而不是管,是要理顺各种关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其次,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课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在课程设置方面上海四所中学根据学校特点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建平中学的活动德育课程、市西中学的微型课程在上海市很有影响。学校课程中心根据学校培养目标、教师、学生、学科、传统等开设若干个课程模块。学生在学习中凸显“两多一少”即体育活动多、社团活动多,作业量少,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者也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梦想的群体,让全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优化学校管理的环境。在上海中学普遍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载体是学校活动性德育课程。譬如,建平中学的值班周,一天从入校行规检查、两操活动、食堂维序、收拾保洁、到校园卫生、主题调研等,都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提升了德育的实效性。更高的要求是值班周通过一周时间对学校的常规管理后,要在周五校行政会上向校长汇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他们的见解、创造性意见等。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课程让学生得到发展。活动德育课程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创设条件搭建平台。

再者,学校管理要注重程序化、规范化、网络化、科学化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应该是体系简明、内容简炼、注重实用;注重学校制度文化的价值性,制度为先、人文为本、系统有效、价值引导;倡导在科学管理下实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中落实科学管理;管理环节上程式化。上海四所中学在课程管理、质量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都是突显了程序化、规范化、网络化、科学化。譬如上海市西中学的学校管理档案化,通过档案记录学校的点点滴滴;上交大二附中的魔灯平台,轨迹式地记录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学校的各种公告、研拓课的开设和选修、社团活动等等。全校师生的活动印迹可圈可点,科学化网络化是当今上海学校管理的一大特点,极大地简化了管理环节,提高效率。

学校管理追求人性美。现在学校管理的问题是管得太多,事无巨细、任何事务校长都亲历亲为,校长整天都很“忙碌”。其实管理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学校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从事创造性工作和学习的富有创造活力的教生,因此,要调动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实现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能促进学校管理的简约高效。

学校人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的管理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利益,从物质分配和尊重尊严两个方面满足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要求。可以从小处着手,上海学校提供教师午餐,方便了教师的同时,也为教师全日制教学提供了动力。学校也提出一系列的做法,诸如,“让改革者受益、让多劳者得利”、“教师多出去走走”、“提供一切条件让教师成长”、“保护保证老师的利益”、“让学校成为师生终身留恋的地方”、“让每一位建平学生的名字都充满神圣与庄严、让每一位建平老师都有归属感和幸福感”、“更多机会给教师”等等。他们坚持“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和“既要见其短,更要见其长”的工作方法,深入教师和学生,诚恳待人,多了解教师的思想动态、知识能力、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气质性格等情况,而后根据“扬长避短,量才使用”的原则,安排好每位教师的工作,努力做到才能与职级相当,尽力为教师提供创造发展的平台,使每个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工作的水平。努力消除管理中的无效和内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高中体育生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新校区;“孤岛”现象;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1—0070—06

随着高校扩招热一再升温,带来的是高校物理空间和硬件设施的不足,进而引发了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建和已建的高校新校区超过200所,每个新校区的占地面积少则上千亩,多则3000~5000亩,每个新校区的预算投资少则数亿,多则20~30亿。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办学空间,扩大了办学的规模,满足了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随之而来是新校区与老校区、学生与老师和社会的“被隔离”问题,即“孤岛”问题成为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所谓高校新校区“孤岛”现象,是指由于新校区选址偏远、校外社会环境较差且可进入性不强、校内硬软件设施不完备、校园文化积淀不足等原因,造成教师和工作人员“不愿进”、学生“走不出”的尴尬局面,使学生既不能很好地与教师交流,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从而形成新校区与老校区、学生与老师和社会的孤立状态。具体表现为:新校区周边环境建设滞后,造成“环境孤岛”;新校区教学管理经验不足,造成“管理孤岛”;新校区文化建设缺位,造成“文化孤岛”等方面。

一、高校新校区“孤岛”现象的实证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新校区“孤岛”现象,笔者以随机抽样和整体抽样为基本方法,对西安10所高校新校区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00份,收回问卷1933份,回收率92%;对象涉及“985”院校1所,“211”院校4所,二本院校4所,民办院校1所。根据抽样调研结果,笔者运用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如下结论:

(一)“环境孤岛”造成大学生出行困难、实践机会少、满意度低

第一,新校区交通设施不便,学生出行困难。新校区的选址多位于郊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有的甚至直接沿用了周边的村级公路,加之周围外出人员较少,公交公司不愿意安排公交线路,其他交通工具由于路面状况较差也不愿意进入。因此,新校区大学生的出行成了较为突出的难题之一。关于“新校区的交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8.4%的同学认为“很不便利”。交通不便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出行率,调查显示,27.9%的同学平均4周以上出行一次;27.5%的同学3周出行一次;24.3%的同学2周出行一次。虽有部分同学认为这种环境可以使自己集中精力学习,但与城市生活的断层和外界信息的封闭,必然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发展,延缓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第二,新校区学生实践机会较少,综合能力发展不足。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新校区的校外环境不完善,特别是交通设施较差、空间距离较远,严重阻碍学生深入城区参加社会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关于“大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次数”的回答中,41.0%的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具体环境和工作,主要是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和学生活动等,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仅占45.6%。这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三,新校区内外部环境和设施不完善,学生满意度低。新校区选址主要集中在郊区,周边环境整体表现出“脏、乱、差”等现象;加之校内建设大部分处在一期或者二期过程中,生活、学习设施不齐全。因此,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学生难以产生对新校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满足感。调查发现,西安高校新校区全部于城市边缘和郊区,距离城市商业区较远,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68.3%的学生认为校外环境“不太好,需要改进”;同时,校内设施也正处于建设之中,73.9%的学生认为内部基础设施“不健全”。

(二)“管理孤岛”造成新校区学习氛围不浓、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获取途径较少

第一,新校区学习氛围较差,旷课现象普遍。“学习气氛是衡量高校学风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高校学风状况的直观反映。”由于新校区的管理还缺乏经验,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在学风建设上还没有形成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特别是由于其他管理部门的缺位,新校区辅导员成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和管理,致使新校区学风普遍较差,旷课现象普遍。本次调查中,41.6%的学生认为学习氛围不浓厚是新校区学风建设的关键问题。学生中流传着“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顺口溜。调查显示,73.3%的同学曾无故旷课,其中每学期旷课10节的比例高达28.2%,超过20节占12.7%。

第二,新校区教学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教育质量普遍下滑。教学资源是制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关键环节。一方面,高校新校区建设首先是空间的扩张和器物的完善,大部分资金投放在了教学基本设施和学生基本生活设施建设上,但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其他配套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新老校区的人为分割也必然引起校区间教学资源配置的矛盾,特别是实验设备和教师资源在新校区面临长期不足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在对“新老校区学习资源配置是否均衡”的回答中,49.9%的同学认为“不均衡”,而在关于“不均衡”的具体表现方面,36.7%的学生认为主要是“基础设施配置不均”,25.7%的学生认为是“实验设备配置不均”,24.6%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

第三,新校区知识获取途径较少。一方面,新校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使新校区学生不能经常前往城区的各大书店、图书馆购书和看书;另一方面,新校区与老校区、其他高校之间的距离较远,使得新校区学生不能很好的与老校区学生、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学习交流。57.9%的学生认为新校区信息获取“不便捷”,严重制约了学生获取专业前沿知识、社会热点信息的途径,大部分学生只能利用网络和报刊了解学术前沿和社会信息,利用网络和报刊获取前沿知识和社会信息的分别占76.5%和46.3%,这在客观上提高了新校区图书馆的利用率,达到55.2%。

(三)“文化孤岛”造成新校区精神文化缺位、课余文化单调、文化传承断裂

第一,重建筑、轻内涵,导致新校区精神文化缺位。为了满足高校扩招后的基本教学需要,学校新校区建设首先注重的是外延扩张。由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新校区人文景观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的投入明显不足。高校本应该拥有的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缺位,大部分新校区基本处在“有高楼、没文化”的建筑物集合状态。调查显示,42.3%的学生认为新校区没有代表学校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还有31.6%学生则表示“不清楚”。另外,受新校区内部设施不完善、可进入性差等原因的影响,表征校园文化建设状况的各种讲座、演讲和学术会议等活动,在许多新校区受重视程度不够。调查表明,57.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新校区举办文化和学术活动重视不够,26.7%的学生认为“一般”,还有7.2%的学生认为“非常不重视”。

第二,体育、休闲设施不足,课余文化单调。相对中学阶段而言,大学课时少了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增加。但是,一方面由于学校外部环境较差,出行困难,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只能呆在学校,另一方面,由于新校区内部设施不完善,特别是缺少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设施,导致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普遍比较单调,大部分学生只能到网吧或教室打发时光,调查表明,41.7%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上网聊天或打网络游戏,网络成瘾现象成为新校区学生管理的突出问题。同时,在“新校区的体育及休闲设施是否满足需要”的回答中,有54%的学生认为“不能”,32%的学生认为“一般”,8%的学生认为“非常不能”,仅有6%的学生认为‘‘很好”。

第三,新校区文化传承主体缺失,导致校园文化传承断裂。“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学校的文化氛围,主要来源于师生的共同创造和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老校区的学生。一方面,由于新校区大多地处郊区,教师一般乘校车上课,下课后基本上不在新校区逗留,也极少愿意住在新校区。大多数新校区常驻人员只有辅导员和部分管理者,学生在课余难得有机会与教师接触交流。因此,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角色基本缺失。调查显示,仅有8.4%的学生经常和教师交流,30.7%学生偶尔和教师交流,48.9%的学生很少和教师交流,从来没有和教师交流过的学生占12%。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治学态度根本无法对新校区学生产生影响,更谈不上校园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新老校区空间距离较远,校区之间学生很少沟通交流,因此,进一步阻碍了新老校区的文化传承。在关于对“新老校区的文化传承情况的”回答中,高达65.4%的学生表示‘‘对校园文化不了解”,2l·0%的学生认为“新校区没有秉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只有13.4%的学生认为“新校区秉承了校园文化”。

二、高校新校区“孤岛”现象的原因分析

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新校区距离城市商业区和老校区较远,交通不便,信息封闭,基础设施不完备,教师和管理人员缺乏、文化底蕴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形成了新校区的“孤岛”现象。

(一)新校区周边社会环境建设滞后形成“环境孤岛”

学校周围环境的好坏,直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对学生的负责态度,并且影响到文明城市建设的步伐。大学是使学生接触社会的最后一站,因此,学校周边环境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特别会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产生深刻影响。调查发现,原本作为城市人文标杆的大学或高校园区,如今却成为一些无证违法经营商贩觊觎的唐僧肉,成为交通管理、文化事业的空白点。新校区周边环境的社会治安、交通建设与管理、食品卫生与安全等问题,甚至有些新校区周边遍布违法经营的“黑角落”,直接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大部分新校区远离市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交通等基础设较差,学生前往城区的机会较少;二是学校周边环境较差,消费群体较小,大型正规的商业公司和文化休闲企业不愿进入高校新校区,而校内的相关设施又无法满足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三是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涉及多家部门,涵盖工商、城管、卫生、文化等相关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难以形成管理合力,加之学校周边的经营主体往往是当地村民,管理经常出现“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的现象,因此,学校周边环境净化治理难度较大。

(二)新校区管理机制运行不畅形成“管理孤岛”

“办学传统和文化传承与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是新校区管理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他问题大都与这两个基本问题相关或由这两个基本问题派生。”当前,新校区办学的情况主要有三种管理模式:第一,“以条为主模式,即高校治理机制统一,各职能部门将工作任务从老校区直接延伸到新校区”;第二,“以块为主模式,即高校在新校区设立独立的治理协调机构,实行区别于老校区的管理制度”;第三,“条块结合模式,即高校职能部门与治理协调机构同时运转”。以上管理模式虽然在高校新校区管理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避免了机构及职能的交叉重叠,但对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工作能力、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新校区管理自,但在具体工作中可能脱离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支持,对新校区管理协调机构的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能够增强新校区管理的辐射面,实现全过程覆盖,但是两套机构同时运转可能带来工作越位甚至错位现象。

新校区管理除了以上三种模式自身存在的问题外,还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直接造成了新校区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第一,在办学传统和文化传承方面,对新校区的管理更强调新校区和老校区的融合,老校区对新校区的介入和渗透,从而要求新校区更多地依赖老校区对其进行管理;在降低办学和管理成本方面,则要求必须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路径,要求新校区要更多地独立于老校区进行管理,在实践过程中,二者难以相互兼顾,协调一致,致使决策运行机制不畅。第二,虽然高校大多数学生在新校区学习和生活,但学校大多数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教学单位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的主体仍保留在老校区,管理重心尚未同步转移。第三,由于新校区距离教工家属区较远,且生活和工作环境与老校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工作人员都不愿意到新校区上班,加之新校区工作考核制度不健全,许多部门存在“有牌无人”的现象。虽然有些部门采取新老校区上班轮岗制,但由于工作移交制度缺失,也无法实现管理的连续性。

(三)新校区文化底蕴不足形成“文化孤岛”

校园文化是在社会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置身于现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是“指学校根据办学的实际,对社会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采取摒弃、接纳和改造,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一个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是引领高校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当代大学的竞争主要是校园文化的竞争。作为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高校新校区,如何传承老校区的校园精神、发扬老校区的文化传统、进一步提升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品位,是当前新校区建设必须关注的时代课题。

当前,由于新校区建设时间短、综合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使新校区不可避免地缺少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文化孤岛”现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由于地价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高校新老两个校区的空间距离较远,新校区很难受到老校区悠久校园文化的辐射和影响,缺乏老校区厚重的校园文化的熏陶。第二,由于交通、地域、设备、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屏障”,新校区获取都市信息的能力较差,新校区校园文化缺乏互动性,缺乏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第三,新校区交通不便,生活不便,建设缺乏全面性和整体性,教师新老校区“赶场”教育,致使新校区明显缺乏以教师为参与主体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第四,新校区校园文化尚未形成,各方面条件和老校区差距较大,加之多数新校区正处在建设过程中,学术、文化活动条件有限,学术文化活动少,缺少学术氛围,给营造校园文化带来影响。

三、改变高校新校区“孤岛”现象的对策分析为了全面提升新校区办学水平,履行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新校区未来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三者的有机联动,从而改善“孤岛”现象造成的负而影响,推进高校新校区教育的正常发展。

(一)政府以政策和投资为引导。完善新校区内外环境建设

第一,以新校区周边环境的土地审批为契机,加强高校新校区周边设施的合理规划。针对高校新校区周边环境现状,政府部门在规划和审批过程中,应在全面研究地域内外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减少工业用地,增加文化休闲设施用地,实现周边环境与高校人文环境的互动融合。另外,政府应加强新校区周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创造丰富的交流窄间体系,通过打造便利的交通,创造丰富的沟通交流体系,在空间上克服“孤岛”困境。

第二,以资金吸引政策为手段,加强高校新校区的周边环境建设和完善。新校区大都位于郊区,从实际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些学校主要面临周边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投资商少,且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竞争环境,易形成垄断局面。学生在埋怨消费水平高的同时,又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费等特殊政策扶持商家,保证其持续发展,为学生群体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对于商家的运营,政府应制定健全的管理体制,发挥监管的职能,切实落实监督、规范市场运行的工作。

第三,以增加高校教育经费为平台,加强新校区校园内部设施建设。各高校新校区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在进入还本付息后,各高校面临巨大还贷压力,在外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各高校将不得不减少正常运转资金,从而直接影响到新校区的校园设施建设。因此,在高等院校新校区建设中,需要政府指导和支持,需要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特别是通过设置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从而完善新校区基础设施,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二)高校以硬件和软件建设为突破口,提升新校区人才培养水平

第一,加强新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新校区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物质载体。针对新校区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完善其硬件建设:一是加强学习研究类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和馆藏量的图书馆、能够容纳数百上千人的学术报告厅和会议中心等,优化学生学习环境。二是加强生活娱乐类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学生生活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满意度、归属感和心理认同感。三是加强校园网络设施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新老校区教学统一化、教育远程化,从而真正达到教学资源在新老校区的共享,提高学习研究的效率,同时实现新、老校区学生有效的沟通,走出空间距离造成的沟通困境。

第二,创新新校区管理模式,提升新校区教学质量。针对新校区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社会实践不足的现状,我们必须创新新校区管理模式,具体讲:一是采取多样化于调动资深教授到新校区上课的积极性,增强新校区的学术氛围。一方面实行差别课时制(1学时=1.5学时),激励和引导资深教师到新校区授课;另一方面,鼓励资深教师到新校区开展学术讲座,营造新校区浓厚的学术氛围。二是实行新老校区学生“1+1”互助互动模式和新校区“本科生导师制”,优化新校区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结束新校区大学生的“后高中时代”现象。一方面,高校应在新校区开设专门的社会实践课程,传授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技能,培养大学生投身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在新校区提供更多的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机会,为新校区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参观、实习的条件。

第三,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新老校区文化传承。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根本性的工程,应该深入挖掘老校区的文化底蕴,并将其贯穿于创建校园文化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具体讲,一是移植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包括代表学校精神的校训、反映学校发展的校史、标志学校文化的建筑景观、体现学校高度的人文景观。二是传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将老校区的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新校区实际,继续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加强新老校区之问的沟通交流,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新老校区学生之问举办各种活动。三是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以新校区校园文化为基础,“开发学校的象征物和纪念品,诸如校徽、校旗、校花、校歌以及学校的画册、贺年卡、纪念品等等”。

(三)大学生以个体管理和群体管理为依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一,积极调整心态,适应新校区教育环境。“个体对大学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高校新校区“孤岛’’现象成为我国“一校多区”办学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因此,大学生面对新校区的现实状况,必须积极调整心态,尽快适应新校区环境,以健康、乐观的心态,投入大学学习生活之中。可从如下方面努力:一是实施乐观心境法,充分调动积极的心理素质,进行自我暗示:如倾诉法、对比法等。二是采用心理咨询法,通过外部心理干预,缓解新校区大学生的心理压抑感,以实现心理健康。三是采用情景模拟法,设想时间重新轮回,在其中找出失败的原因,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针对新校区相对封闭的现实,学生应树立主动“走出去”理念,主动寻找机会参加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