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职数控工学结合核心课程

[引言]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迅速,但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顶岗实习情况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职业学校通过三年的系统化、专业化学习之后竟很难将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岗位职业能力,这一现象引起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丧失了自己的竞争力,势必给职业学校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从学生以后将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看,学生发展专、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同样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反思我们当前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工学结合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而开发出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核心专业课程,能较全面地融合学生职业技能与基本素质培养。本文将结合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近段时间来进行的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工学结合的数控专业核心课程开发。

[正文]

一.开发以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目前的数控技术专业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是从传统的机械加工演化过来,在课程的教材、教学标准等方面,还留有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机械加工专业课程特点,如何实现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由单纯的学科特点转变为岗位职业能力特点,将行业中的关键性问题转化为有教学价值的典型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思想,是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内涵,同时也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从国外来看,以德国为代表的典型的工学结合课程―“学习领域”已成为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在价值上体现的是以实践为主线,注重专业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等行动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在专业课程实施上,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特点较为突出。

与国外相比,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如青岛市通过完善政策,创建机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了全国闻名的“青岛模式”。但目前进行的改革与尝试大多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实训实习模式上,并没有真正将研究领域深入到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开发上。针对这一情况,上海、江苏、广东、大连等地区,较早从事中职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上海市在总结“上海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具有上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相关专业课程标准。

2007年10月底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召开的浙江省中职机械年会上,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所长助理崔陵介绍: 2006年与2005年相比,生均设备值提高了200元,这意味着仅去年一年,我省各级政府对中职数控专业投入达到1.6亿余元,数控技术专业专业已成为继计算机之后的中职第二大专业。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把数控技术专业作为全省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大试点专业之一进行建设。与此同时,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联络中心,在地域上有温州经济模式的强有力支撑,在政策与资金投入上,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温州市政府对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数控实训设备投入就达1000多万元。因而我们对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上,已基本具备突破传统、力求创新的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本专业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的重点。

针对当前中职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问题,我们特地走访了相关企业以及兄弟职业学校,分析本专业岗位群集的职业能力需求,通过大量的调查、访问、交流,我们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表示如下:

也就是说,企业所需求的学生除了必备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能将将专业技能转化为岗位技能,并特别关注学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定位明确、规范严谨、道德品质等基本素质。

此外,在走访浙江亚龙集团、中国特福隆集团、温州文达模具制造中心等企业的过程中,大多数的业界人士认为,中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材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职业从业资格的传授,在核心课程的开发上要体现工作任务的特征,在核心课程的传授过程中,要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符合岗位要求的标准技能,具备快速上岗的能力。

三.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是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源泉。

制造业是浙江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产业竞争的主导力量。制造业产值占全省GDP的46%,提供了1/3就业岗位和58%的财政收入,出口额的93%由制造业提供,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是浙江先进制造业的主体。近两年来,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设备不断更新,直接用于产品零件加工或配套模具制造的数控机床日益普及,因此对掌握一定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维护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今年暑假,我们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数控技术人才调研,得出如下数据

表1数控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表2数控技术人才生源地表

表3 数控技术人才层次及知识、能力结构统计表

四.核心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反向设计原理。

为了更好的体现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特色,我们必须根据企业岗位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情况,利用反向设计原理,着重开发新型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即首先以先进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一线岗位对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目标,反向设计本专业技术人才应能履行的职责(岗位 ― 职责分析与职责 ― 任务分析);其次,依据每项职责的履行,制订相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框架、岗位技能训练构架及训练项目、选修项目安排);之后,重新设计教育教学课程,构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

五.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块设置选择上应具备一定的弹性。

专业服务于市场,课程服从于专业。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没有达到教学理论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实践环节明显不足,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弹性,选修课程少,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市场的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对措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工学结合为指导的核心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学习情境,着重体现理论知识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原则,注重弹性内容的安排,适当增加知识与技能的选修模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六.核心课程开发应符合项目化教学的特点。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6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上,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核心课程+项目教学”的课程体系。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的目标是数控机床操作工(零件加工、模具加工),以数控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分析出发,毕业生是从事整个机械加工工艺中某个工序的加工为主,俱有此工序加工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能力,因此“核心课程+项目教学”课程体系结构是围绕数控加工工艺设置的。可采用下面的框架图来表示:

根据框架图分析,主要针对“核心课程”建设若干项目教学内容,涵盖专项技能所需的理论项目和实践操作项目,对于原来的专业理论课、专业课的结构进行了改革,力求理论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提升认识,即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教学一体化思路。同时,在课时编排上,达到理论实践交错安排,并有助于学校针对当地情况及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灵活的进行选择与组合。

七.工学结合的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标准上要兼具刚性与柔性。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所在,是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及学习评价的依据,也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基于工学结合的需要,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上,其刚性主要体现在除了要符合本专业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外,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还必须切合当地先进制造业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实际,以知识够用、技能实用、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的培养为重点,使课程标准能有效地指导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开设。其柔性主要体现在该标准能根据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能及时进行调整与补充。例如在核心课程之一的《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标准设置上,我们采用以下框架图来进行课程标准的设置:

该框架图中,内容标准作为核心课程的重中之重,主要体现核心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践为核心,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以配合就业与继续进修的需求,并兼顾培养学生创造思考、问题解决、适应变迁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具有就业或继续进修所需基本知能。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以相关企业领域的典型产品为教学载体,使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合一,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一体,从而体现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关系。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在学习主体性评价上,学生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目前,我们已经着手进行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开发工作,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本专业的课改之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后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将秉承以数控技术为龙头的思路,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开发符合先进制造业产业特点的核心课程,并加强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满足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锦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点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9 (2):78-80.

[2] 吴蔚.细解“工学结合、半工半读”[J].教育与职业,2007(1):36-37.

数控技术课程设计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2l世纪的机械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独立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从人才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平时书本知识学的多,较系统。但是,接触工程实际少,学生不善于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中;课程中的实验教学零散,彼此孤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形成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印象。从培养者角度来看,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亟待提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大幅度膨胀,年轻教师学历高,但往往实践经验少;教师忙于繁重的教学工作,与企业的联系少,真正从事工程设计研究的也少。从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培养条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后,学生的生产实习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产实习更为重要,企业对人才的实践经验更为看重;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生产实习的态度较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消极了很多,主要原因是担心影响生产和怕出现安全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河南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坚持重基础、强实践的观念,课程体系能够保证英语、计算机类、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确保通识类课程学时和质量;专业类课程形成有机的课程群;将基础实验串联起来,独立设课;课程设计循序渐进;社会实践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毕业设计真题真做,过程管理规范、严格。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二)实践课程设置 

1、实验课 

(1)独立开设专业基础实验课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含17个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所有实验都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本实验课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相衔接。 

(2) 课内实验 

其它专业课程所含的实验主要有:液压与气动、控制与机电测试、材料及热处理、微机原理及应用、plc应用、数控技术等。这些实验专业性较强,是机电设计制造必要的知识,这类实验主要在加强应用性上做文章,推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3)开放型实验 

开放型实验拉近了学生与专家教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自开设以来,参与的学生大量增加,也为学校参加诸如机

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提供了人员和平台保证,取得了骄人成绩,连续取得全国机械设计大赛“二等奖”,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它们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初步联系实际的桥梁。因此,精心设计和安排这一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些环节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锻炼和提高。 

(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该课程结束后开始,常放在学期末或刚开学时集中进行,按顺序从机械测绘与计算机绘图、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综合设计、机电系统综合设计等逐步展开。经过系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初步的联系。 

(2)各类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高校工科学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了解本行业传统技术、先进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增强劳动观念和职业素养,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本专业初步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学生毕业前最后的综合教学实践环节,它要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一项较为复杂、功能相对完整的机电设备的设计任务。要经过文献翻译、方案论证、初步设计、详图设计、计算制图、撰写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心得、答辩等环节。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该尽量真题真做,若果条件达不到,也必须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应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大家互提设计资料,各自为战,还要协调配合。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毕业设计吸收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也是提高实战经验的好的做法,大大提高了真题真做的比例。经学院论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直接吸收一些学生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企业导师辅以校内导师共同指导,设计题目即为企业的技术难题。 

3、课外科技活动、竞赛、社会实践 

其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课余时间接触社会,培养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与实践,把理论知识融入到研究过程,开拓了学术思想,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精神。另外,拟通过请领域内专家、技术人员、校友来校作专题讲座形式,拓宽师生的知识面,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3]: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

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 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学条件中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机械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加强“双师型”人才非常迫切。通过对新进教师进行企业培训,将新引进的有博士学位而无两年以上实际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安排到产学研合作企业锻炼半年到一年。一方面,可以充实企业的技术力量,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真刀真枪的工作,年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际工作经验。 

四、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管理有序是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学校一名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管理工作,教务处设有实践教学科、质量管理科、督导组;学院由主管副院长牵头,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任务有布置,工作有检查,责任有分工,上下齐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