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1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课程建设 思考 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长江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政治经济学课程特色与支撑教学研究》(JY20111015)和长江大学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8-02
改革开放以来,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实相对应,经济学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是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咄咄逼人的“经济学霸权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大学中的地位却有不断边缘化的风险。其课时不断被削减甚至被取消,那么政治经济学是不是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全过时了,根本不成其为科学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虽然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具体观点的确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事实上有哪一个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不受时代的限制呢?),虽然其研究的具体方法还需要不断扩展与深化(事实上哪一种数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呢?),但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方法和核心结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例如政治经济学对于人的命运的关注远远重过对单纯物质财富的追求,其研究方法也更加重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间的总体性而不是孤立的分析经济问题。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不能接受被边缘化的“宿命”,应该有所作为,但是要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关键还是要把课程自身的建设工作做好,做实,长江大学学院近十来年来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并据此在实践中展开了如下四个方面较扎实的工作:
一、教学计划上——思想高度重视,课时充分保障
众所周知,是一个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博大的思想体系。考虑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大学本科阶段已经基本停开,其很多内容事实上已经纳入到《政治经济学》课程,特别是其社会主义部分进行学习与讨论的事实,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如果思想上再不重视、课时上不保障,那么所谓系统、完整的传播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种支离破碎的理论的学习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履行其未来工作的基本使命。为此,2003年长江大学组建后,政法学院(现学院)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直非常重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尽管在长江大学校内有一工部[一工部:全称“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是长江大学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教学和养成教育,建设优良学风和校风,于2006年5月成立的。学校从2006级大学本科学生(外语、体育、艺术学院学生除外)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年级集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进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然后进入后三年的专业课学习。][1]改革、在政法学院内部也进行过政法大类培养的尝试,为此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也不断有所调整,但是,《政治经济学》课程要学习两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做法从来没有改变,其总课时一直保持在102-119课时之间,总学分也一直稳定在6-7个学分之间,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与《哲学》课程一道属于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时最多,学分最大的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二、教学内容上——体系完整系统,观点开放多元
是由其立场、方法和观点共同构成的。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必须完整的统筹这三个方面。
致力于最大多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基本立场表现在政治经济学上,就是他比别的经济学派别都要更加关注人——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命运,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教学中强调这一立场就能够把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很好的区别开来,在贫富悬殊较为严重的当下也更能凸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与学习思考的兴趣。
在方法方面就是要强调它的唯物、辩证的方法,在教学计划中我们有意识的把《政治经济学》课程和《哲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年学习,这样就能使同学们用学到的哲学方法去分析经济现象,反过来又用经济学的理论和事实具体化哲学命题的内涵。例如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经济学判断离开了哲学中联系、发展的辩证法观点是无法深刻理解的,反过来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的知识内容又会极大地充实与具体化同学们对“发展”这一抽象范畴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普遍比较繁琐,一般的教材都多达十数章,甚至二十多章,这样就会使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模糊了学生学习的焦点。为此,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实际教学内容简化为一个导论外加八章,即:导论政治经济学概述;第一章商品经济;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第五章市场经济体制;第六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七章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和第八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这样的安排既坚持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经典体系,也遵循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打破了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看似黑白分明的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的传统二分法,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看成是人类为了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体努力的一种整体进程,同理市场与计划的优势与失灵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也得到了均衡的表述。
在精简优化教学体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不断扩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与核心观点的同时,也注意吸取一切有益的国内外新理论、新观点,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有更大的包容性。例如,在资本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坚持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另一方面也介绍科技进步、新教伦理、甚至个人的理财与生活方式对资本积累可能产生影响等开放多元的观点。其他例如在经济周期、全球化等内容上我们也尽量介绍各个学派的不同观点,拓宽了同学们的经济学视野。
三、教学方法上——教师真情投入,学生学讲并进
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与观点的高度认同。只有这样,《政治经济学》在教师那里才会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种信念。而只有当教师把《政治经济学》课程当成自己的一种坚守,他才会真正的全身心投入,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并由此以政治经济学内在的逻辑力量去征服学生。
在教师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我们也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和转换,《政治经济学》课程第一学期的重点是要讲透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难点是要培养同学们分析经济现象时具有逻辑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更适合采取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法——它看似“传统”但是却比“PPT”更能够保持教师教学内容的思维连贯性,在自由的讲述之间传达出政治经济学理论迷人的逻辑力量。当然,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法并不是单向的,我们还非常注重教学反馈,利用QQ群,短信,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随时发现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解答。
《政治经济学》课程第二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实际的中国经济问题,考虑到同学们在第一学期已经较系统地学习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师范类专业,所以第二学期的教学方法将由教师灌输为主转向强调师生教学互动,特别是抓好学生的讲课工作。在师生互动方面,第一我们开始采用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即教师上课只提出讲课要点与问题,同学们先分组讨论,最后再集中陈述各小组的基本结论。这种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对于锻炼同学们的教学组织能力,问题凝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帮助。第二就是学生讲课。在学生讲课组织上最大的风险就是仓促上阵,缺乏团队精神,老师偷懒,学生好玩,根本达不到以讲课促进教学的目的。在实践中,对此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
1)提前确定讲课内容。在第二学期一开学就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互不重复的15分钟讲课内容,并且明确自己的讲课时间,使他们及早进行充分的准备。
2)分组与小组预讲。正式的教学课时是有限而宝贵的,如果不经过预讲直接讲课,时间与效果肯定不好控制。为此,我们按10个左右同学为一组先分小组,然后在小组范围内先进行预讲,由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讲义、课件,并点评预讲时的优点与改进意见。
3)正式的全班讲课。通过前面的细致安排,在全班范围内讲课时同学们对教学内容与时间的控制往往都比较到位与准确,在每一个同学讲课后,教师都要对其教案、多媒体课件,板书,语言表达、教态等问题提出简短的点评。
4)严格控制教学规模。为了确保各种教学方法取得实效,我们还注意严格控制教学规模,一直把班级规模控制在每班40人左右,这种规模使得老师讲课,开放式互动教学与学生讲课工作的效果都能够切实得到落实与保障。
通过高质量的学生讲课环节,我们同学的师范职业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与完善,在校级与全省的讲课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增强了其就业竞争能力。
四、课程建设上——三位一体推进,理论联系实际
在全球化与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使《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工作健康可持续,必须要有整体性的三位一体观念,即:课堂是核心,教材是基础,网站是扩展。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抓好课堂教学始终是任何一门大学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这个环节上老师不全心教,学生不认真学,一切都是空话。同样一门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其教材应该体现出独特的针对性和一定的适用性,所以,我们在总结过去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2010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教程》,这本自编的教材文笔生动,视野开阔,深入浅出,我们自编教材的三个愿望,“1) 给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注入人文的关怀与道德的考量。2)给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提供开阔的视野与鲜活的生命。3) 给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留下想象的空间与讨论的时间。”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同,教材使用近3年来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为保证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课堂再好,总有下课的时候;教材再好,但是更新相对缓慢,在好的课堂与教材的基础上建设一个高质量的 《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就变得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从今年开始我们把课程建设的重心开始转向网站建设,希望这个网站更新更快,互动更好,成为一个跨时空的、永不打下课铃声的云课堂。
学说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对于实践的高度重视,即真正有说服力的理论不仅要能够解释世界还要改变世界,所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中也始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通过学生讲课抓师范能力建设;通过安排学生深入仙洪试验区调研,参观美的荆州工厂等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荆州工业发展的实际。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工作,就会使同学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有用,学会的东西不足,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释,这一切反过来又会转化成他们未来更大的学习兴趣与思考动力。
总之,成功是勤劳者的奖赏,宿命是无为者的辩白,实践证明只要真抓实干,在当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是可以建设好的,它完全可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宿命”,仍然有可能成为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程之一。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2
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 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1、多媒体的大容量可使课堂信息量倍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多媒体的大容量可倍增课堂的信息量,使这一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在制作课件时,可将图表、重点内容着色、重彩突出,上课时轻按鼠标直接使用,就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在单位课时内可讲授更多的内容,而且通过大屏幕,将本课时内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全面地呈现给同学们,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有助于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做到入学生之眼、之耳、之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理论化课程, 更是一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课, 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课件的选材和制作上应凸显课程的这一鲜明特征, 所选择的音像、图像等应与教材内容相呼应, 要服务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正确目标。但抽象的理论单凭教师的讲解不但很难让学生信服,而且可能适得其反,让其产生厌烦心理。多媒体技术可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的融汇,变抽象为直观,化繁复为简单。如在课堂讲授时,应用多媒体适当穿插一些新闻报道、纪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以事实说话,给学生一种直接的、生动的信息刺激,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教师再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将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大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理论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 应该努力寻求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 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 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手段, 固然有许多优点, 确实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不少缺陷, 但也有自身的不足, 还需要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来弥补。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抽象概念, 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等, 用多媒体视觉形象表达相当困难。可见, 多媒体无论怎样先进, 其功能无论如何完善, 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代替的关系。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 应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互相结合, 互相补充, 取长补短,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多媒体展示与教师讲解和板书的关系
有的教师喜欢把整堂课内容都制成课件, 甚至教师必要的讲解也由录音来代替。这实质上把教师当成了计算机操作员, 不可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事实上,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不应因计算机的介入而削弱或消失, 要清楚永远是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学, 而不是教师辅助计算机, 更不是计算机取代教师。何况教师讲课中常用的口头表达方式, 是人类交际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完全用课件代替板书, 也违反了教学规律。而且由于课件的画面经常变动, 其“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 容量大但忽略了思维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因而, 它无法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所以在进行时,板书提纲和多媒体并用,使学生对难理解的知识作到了深刻理解,并直观、清晰的把重要知识轻松获得。同时对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有一系统掌握。
3、多媒体教学应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相结合,突显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摒弃,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要注重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机地、恰当地、艺术地相结合,坚持以自己的声态语言、体态语言由浅入深、循循善诱的进行引导和启迪,与学生进行沟通、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为主,同时以多媒体的音像资料等为辅,通过图表、图像、录像等的应用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接受和分析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对讲课作相应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生动的课堂教学必须贯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原则,尤其是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运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尊重,将多媒体教学与课堂提问、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以及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灵活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单纯的知识灌输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研究、找到答案的过程。
4、教学内容与课件形式的关系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3
关键词:专业需求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资源整合
一、中职校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近几年,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推行了新的教学目标,执行了新的教学计划,有的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了国外职教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BETC等。部分职业学校逐步建立了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加上普遍生源质量下降等因素,现行的数学课程设置已经不能为专业课程提供必须的数学知识,也使专业课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清楚。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看不到数学本身在专业中的应用,体会不到数学自身的魅力,也就逐渐失去了对数学课的兴趣。而中职校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的整合必将更好的推动整体教学的发展,是对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认识更新和揭示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完善数学教学的过程,更是形成和普及有关中职学校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过程,课程的整合也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基础课程更好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帮助。[1]
二、中职校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1.针对我校机械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开设有机械专业课《机械制图》,《制造基础》,《零件测量》等,同时教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比如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依靠语言讲述和黑板画图的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依旧解决不了学生对空间概念的建立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的难题。有些学生对平面(视图)到立体(三维视图)、立体到平面的转变概念还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的空间概念还停留在二维坐标(X 轴、Y 轴)的时期。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方面,教师可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利用不同的实物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柱、球体等)为载体,再结合这些实物形体与平面图形(视图)的讲解促成学生思维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有效转化。从而学生可以便捷地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深化自我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完善相关课程整合教学方案并改进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准确定位教材,课程目标,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我们对机械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为尺度,融通各类学科体系,结合专业需求,面向机械制造领域。比如增加正弦、余弦定理的相关应用,解决机械制造实训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将实践实训中遇到的相关计算问题作为案例并归纳总结出各种类型问题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在车床上的测量计算问题,包括钳工等。 另外,三角函数特别是三角特殊值的计算、三角关系、计算锥度、采用正弦规进行检测、渐开线的计算、数控中点的坐标计算、连杆机构的计算等等,诸如此类专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例如在《机械零件测量》这门课中,需要讲授《用正弦规测量圆锥角度》这节课,教师需要分析解决工件测量面的圆锥角a与量块正弦规圆柱中心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a的相等关系。找到等高a,b两点时,如何利用三角函数 ,求得圆锥角大小。这不但要求学生了解量块、正弦规和带指示表的高度尺的使用方法,还要懂得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角度的测量步骤,会用计算器的反三角函数计算圆锥角等。其中在计量器具准备过程中,需要擦拭平板,检查杠杆指示表指针是否摆动灵活,转向如何;还要检查高度尺,并将杠杆指示表安装到高度尺上;清洗零件,测量被测工件的大端直径、小端直径及椎体长度,记录数据,利用公式,求出参考量块尺寸h;所有这些内容都需要数学和机械知识紧密相连,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3.实行推行新的建设方案,尝试编写校本教材,在教材试行版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试想在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安排如下内容:基本作图及投影的基本概念,点、线、面及基本几何体的投影;三视图的基本概念;轴测图可以作为选学内容安排。第二部分识图、读图部分的思路是:由一些常见的简单图形入手,就识图、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培训,从简单到复杂逐渐递增。随着图形复杂程度的增加,读图的内容也逐渐增加,包括斜视图、局部视图、剖视图、断面图以及一些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方法等内容逐步地加入到读图中,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2]
三、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程整合以职业教育应立足市场需求,服务社会为宗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推行“培训菜单”等教学方式。通过工作任务,把专业基础数学课融入教学体系,经过选择、提炼,有机整合,更好服务于专业课程。比如分析任务的图样表达、技术要求、相关工艺等,从而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等融入到理论教学基础模块中,体现了任务引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和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等教学特点,从而保留了专业基础课的系统性,易于普遍的实施和推广。[3]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去接触了解机械专业问题解决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不但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也拉近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距离,学生专业思想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总之,为了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我们愿意贡献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4
关键词:艺术专业;课程思政;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目前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就是“课程思政”。为了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这样一个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1]。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必须要把育人育材和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最终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艺术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资源,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道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励艺术专业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及其民族事业中,着力培养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的“三有青年”[2]。要时刻注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目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设计专业(包括室内设计和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生为300人左右,这些艺术类学生往往比较自我和懒散,同时他们的文化课基础也比较差。由于高职院校对艺术生的考核更侧重于对其艺术素养的考核,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更加明显。笔者在艺术专业课教学中积极拓展了较多形式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并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校艺术类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感受,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设计专业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空间设计专业(包括室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参考相关文献[4],结合本研究相关内容,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的着眼点包括学生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必要性的观点、态度,对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讲授方式的看法,对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建议等内容,问卷包含4个单选题和1个多选题,涵盖内容丰富全面。通过在课堂上发放问卷并且当堂回收的调查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135份,回收130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有效问卷为125份,占实际回收问卷量的96.2%。最后,使用Excel2010对问卷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必要性分析。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空间设计类专业大三学生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必要性的看法是:44%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6%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还是认为有必要把思政内容引入大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仅有极少数的艺术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抱有无所谓的态度[5]。2.2学生对进行课程思政的态度。对思政内容进入大学专业课程的态度是:59%的学生表示非常欢迎,36%的学生表示还好,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还是愿意让专业课教师在讲解专业课程的同时进行课程思政。多数学生对课程思政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仅有极少数学生对课程思政感到毫无兴趣。2.3学生对课程思政作用的看法。对专业课程思政作用的看法是:76%的学生认为有用,能够给予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指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待人处事;19.7%的学生认为一般,学校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听听也无妨;1.6%的学生认为没有用处,思政内容都是很理论性的,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用处;2.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由此可以看出,约有76%的艺术专业学生还是认为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可以使他们明辨是非,感悟社会,从中受益匪浅。约有20%的艺术专业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是学校的硬性要求,听听也无所谓。仅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思政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或者不清楚课程思政的作用。2.4学生对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方式的看法。对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方式的看法是:37.7%的学生希望老师每节课在讲专业课内容之前先讲一些思政内容;49.2%的学生则希望老师可以在讲解专业课程具体知识点的同时穿插性地讲授一些思政内容;8.2%的学生则希望老师每次专业课结束前,结合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性地讲授一些相关的思政内容;4.9%的学生则认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希望老师在讲解专业课内容之前讲解一些思政内容,或者是老师在讲解专业课内容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少数同学希望老师在专业课程结束前讲解思政内容。仅有极少数学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2.5学生对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建议。对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建议是:30.3%的学生希望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的形式多样化一些;15.4%的学生希望能够多些互动;14.5%学生则希望课外活动多举行一些;25.8%的同学希望老师可以多针对当下的时事热点进行思政内容的讲解;14%的同学希望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能够结合得更加紧密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希望课程思政的形式更多样化的学生人数最多,其次是希望课程思政结合当下时事热点的同学人数较多。除此之外,学生还认为课程思政可以多举行一些课外活动,并且和专业课的结合更加紧密。
3讨论与总结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双高计划”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并且取得良好效果。与思政课程有所不同,课程思政主要是根据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这样使思政内容就不会显得突兀,也不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从而达到专业课程授课中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努力实现自我发展,并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艺术专业学生作为一类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比较自我和较为敏感。这些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理论知识的积累相对欠缺,因此,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对艺术专业学生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结果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艺术专业课程思政作出如下的总结及教学反思:3.1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教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教师本人也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专业课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和教化学生。通过提升专业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加学生学习课程思政的兴趣[5]。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他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2关注学生需求,提升课程思政的价值感。专业课教师在设计和安排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时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增加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吸引力。专业课教师在讲解课程思政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时政材料和结合当下时事热点,从而使得课程思政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达到育人的效果。最终提升课程思政的价值感。3.3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加学生参与度。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等)融入到各门专业课程中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高校专业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样能够帮助专业课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5]。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43-46.
[2]施小英.大思政格局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2):117-120.
[3]刘宁.艺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传媒,2020:143-144.
[4]李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以嘉应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5:68-70.
[5]郑新瑜.高职高专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调查研究与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6):270-271.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5
初中教育应当把"课程思政"贯穿始终,围绕初中教育的特点,结合传授的内容,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采用结构化模式,在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在数学、语文、体育、美术等课程体系内构建"课程思政"系统。构建一种全员思政、全时思政、全科思政的理念,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协同育人,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成长打好坚实基础。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不仅仅要从大学抓起,初中教育也应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和养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未来接班人的文化传承、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建立具有基础和规范的作用。
一、初中教育阶段需要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强调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只有语文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才应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数学、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与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树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不需要思政教育。甚至于有人认为初中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必要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初中阶段正是孩子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正是在这一阶段逐渐养成,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一个良好品德的养成是相对稳定的,终身都会起作用。
二、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课堂教学和思想品德养成融合,实现价值观引领、价值观渗透,从不同角度培养和提升初中生的思想道德。首先,"课程思政"是一种间接隐性的教育方法,将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传授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进行教育。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中学生面临各种利益的诱导很容易迷失方向,充分调动学校资源,发挥全部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既能够传播知识,又能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功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教育目标。其次,融合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够赋予课程更鲜活的生命力。一方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鲜活的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掌握所传授知识的价值观。文以载道,任何的知识都蕴含由一定的价值观。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学教师知道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背景,深入思考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判断标准,为专业研究和指明了方向。
三、初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结构化
课程思政的设计范文6
一、正确把握“课程思政”内涵
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率先探索将德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课程思政”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实施德育的课程观、教育观和育人观。从国内研究来看,目前关于“课程思政”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何衡认为,“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所有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的是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的不可分割性,是思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与突破。邱伟光的观点强调的是“课程思政”的内化作用与育人价值,提出“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将学科知识内化为德性,转化为精神内涵,转化为素质或能力,使之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综合而言,所谓“课程思政”,首先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教学的不可分割性,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类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全面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构建一种全员、全程、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最后,要实现思政课程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教学的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性课程观,是一种多元化育人观,是一种创新性教育观。
二、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并强调“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可以看出,英语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关注了英语课程思政内容,这也给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宏观指导,充分说明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英语课程的特殊性
作为语言课程,中学英语课程在其语言特点、内容、形式以及教法上都有着不同于语文的特殊性。首先,不同的语言有其鲜明的地域性和社会性,各种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要“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因此,学习英语将会对学生的文化意识产生现实影响,比如,圣诞节(Christmas)、万圣节(Halloween)等西方传统节日习俗。其次,不同的语言有其不同的结构形式和语法形式,最明显的就是“符号性”的差别,即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符号,比如,中文是表意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因此,学习英语和学习中文有其书写方式与语法习惯上的差异,表达方式的不同会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最后,英语教材与中文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不同,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教法和内容对学生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影响就会不同。
(二)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层面。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演进,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使得多种政治思想与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碰撞,这对于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中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成长的机会,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消极观念的侵蚀,不但会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讲,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课程思政对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第二,学校层面。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服务,“德育为先”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也就是说,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必须以“德育为先”,才能培养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中学英语课程同样承担着这一时代任务,为此,学校必须消除“重智育、轻德育”以及“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思想,将落实中学英语课程思政作为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力求达到“双育(德育和智育)合璧”的效果。第三,学生层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许多学生追求自我享受,缺乏远大目标和奋斗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意识和奉献精神。对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不能正确利用,而是沉迷于游戏,陷入不健康虚拟环境不能自拔,影响了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导致学生误入歧途。中学英语课程可以通过事例文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达到“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第一,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近年来,“中国智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词频频出现在国际视野中,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融入全球化发展与参与全球化治理势在必行,这无疑需要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外语人才,而且这些高素质外语人才还必须能担负传递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国际交流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传播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世界意识,成为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时代需求。第二,英语课程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功能。首先,英语教材内容选题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军事、自然环境、风土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挖掘和提炼就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其次,英语课程中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比如,通过播放经典原声英文电影进行思想情感教育,通过场景模拟进行交际礼仪、合作意识等人文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实施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最后,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课,可以在听、说、读、写各环节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实施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策略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与课程教学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更加凸显课程教学全面育人的社会价值。基于此,中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就必须以教材为依据,系统、全面规划课程思政内容;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显隐结合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以课程思政评价为导向,引领英语课程思政常态化实施;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夯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基础。从而在内容、方式、实施、教研全方位构建高中英语思政教育生态。
(一)以教材为依据,系统、全面规划课程思政内容
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目标的灵魂。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也开始从素材选取和内容整合上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追求,着力构建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与交际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因此,教师应以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为依据,挖掘和提炼教材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结合英语课程教学的时间、内容、方式等节点,确定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实施步骤、形成教学方案。例如,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以“人与社会”为主题目标,归纳英语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式、落实教育目标,具体规划如表1:
(二)以教学活动为载体,显隐结合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活动育人是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利用英语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显隐结合”,“显”就是把思政教育内容、方式明确化、具体化,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该做什么、如何做;“隐”就是把思政教育目标隐含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活动自我理解、自我觉醒、自我成长,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授必修一Unit3Lesson2“Readingandthinking”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夺冠》片段,明确提出学习“女排精神”与树立“体育强国”的显性思政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女排精神”和“体育强国”的英文表述:“thefightingspiritoftheChinesewomen'svolleyballteam”“aleadingsportingnation”。其次,可以通过课文中开篇所运用的排比结构句式:“Asaplayer…Asacoach…Asaperson…”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传奇人物的多重成就与影响,增强情感冲击力。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什么是女排精神?并简要阐述女排精神对自己的影响。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女排精神实质内涵的理解: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勇攀高峰。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效果。
(三)以课程思政评价为导向,引领英语课程思政常态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