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高校;版式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渐渐地成为具有灵活性及开放性的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在众多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一般情况下将课程划分为三大块,就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而版式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而存在,处在由学科基础课向专业课程过渡转化的过程之中,同时又是综合性和交叉性非常强的独立课程。积极的探究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改革,能够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设计基础快速提升;能够促进教学体系改革;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1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创新性的缺失
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是以教师讲授加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所理解的版式设计思维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就是一味地灌输,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丧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高校在进行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难以达成。
1.2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实践和训练形式的脱节
在高校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其训练的要求只是版式形式的设计,却忽视了实际市场审美需求及版面内容的传播,使得版式设计只是机械的存在。学生在完成版式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对于需要传达的信息及版面的内容是不加考虑的,就是将各式各样机械的版式设计训练形式在作业中完全体现。甚至有些时候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也在逐渐降低,学生变成“形式主义”的奴隶,只是套用格式化形式,作业只仅仅是作业,蜕变为一种形式化主义倾向,和市场脱节,真正的价值难以发挥。
1.3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内容设计的不一致性
高校往往因为教师的缺乏以及课时的限制,在其课程内容的设计中不能完全充分地将具有规律性的设计教育体现,前置课程未能夯实基础教学内容,会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课程与课程间的承接关系被打破。这样的情况自然也在高校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同样存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障碍了版式设计教育。
1.4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片面化及主观化的教学评价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评价模式,往往关注的是学生最后成绩,却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积累以及经验积累得以忽略,对于学生学习的态度更是漠不关心,只仅仅凭最后考试的一张成绩单对学生进行整个教育的评价,未免有点太过片面化以及主观化。这种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就像走过场一样,将学生对于版式设计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状态关注点发生偏差,学习课程的过程不重要,这样的学习心理,所以学生就只在课程结束阶段进行作品展示,希望可以在最终的几节课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学生可以将获得较好的成绩,但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持续发展下去的不竭动力,没有过程和认真学习态度的高校版式设计课程的学习所建立的不牢固框架迟早都要崩塌,将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影响,因为没有关注其学习中所产生的不良学习态度。
2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研究
2.1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关于高校版式设计课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学习态度和风气,以及对于教学过程的忽视和最终成绩的过度重视,应该将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将全过程的实时评价系统实现。所以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就应该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给予评分,通过版式排列及版式设计创意来打分。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以及出勤率都纳入最终的成绩评估。对于分值比例分配,在课程结束时作品完成占70%的比例,平时的积极性和出勤率占30%,这样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就比较的公平公正,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都高度重视起来。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以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不会有投机取巧获取高分的错误心理状态存在,使得对于版式设计课程的学习具有其价值意义。
2.2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关于版式设计教学的内容,从其传统的形式而言,是以教师为主导,都是以教师讲授加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所理解的版式设计思维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没有关注色彩、图形以及字体这些元素的运用,未能将真正生活中实践项目的需求得以重视。而且在进行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作业题目和教学设计相对而言是比较呆板的,将客户的实际需求忽略,教学上的针对性缺失,与实际严重的脱节,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和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
2.3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
在高校进行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应该坚持理论教学,但是不能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项目式这样的生动教学方式,将高校版式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关于版式设计课程中的文字和图片创意运用,从视觉传达的角度而言,图片有着更高的关于易懂和直观的优势特色。除此之外,通过项目案例式教学方式,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将之前大篇幅的文字表达通过一张图片或者是一个例子解决,将教学时间节省,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机会,教师也可以在其中积极的指导,在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学习技能得以提升。关于那些比较优秀的案例及版式形式开展互评,将良性的版式设计印象深深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将学生的设计素养提升,最终将学生自己的优秀排版习惯及版式风格培养。因此,优秀的案例项目式的结合,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更高的优势。
3 结语
现如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设计教育的水平也在持续上升,因此高校在对版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地抓住现在的发展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应时展的需求,将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调整,使得在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发展,将学生自身的版式风格培养出来,并且养成优秀的排版习惯,提升学生版式设计的专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16):250.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设备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16-02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
12号)的实行,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提出新要求。合理的课程改革设计思路是课改成功的基础,如果设计思路不合理,突破不了旧有的教学形式和理念,就会使课程改革流于形势,换汤不换药,难以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效果。
1 改革思路
一门课程的改革首先就是要明确整体教学设计思路,以实现能力目标为设计主线,要以突出课程整体的能力目标为核心,从以课本知识为载体,转变为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任务为能力训练过程,将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并围绕典型产品或服务进行课程组织,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进行课程设计。
建筑设备课程的改革要结合实际的房地产项目或物业服务项目去做,以物业管理员或设备维护等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为设计依据。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相当于是教师带领学生实际地去负责某个项目、完成或是处理某项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去体会实际工作流程、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是个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反复练习的过程,所以说建筑设备课程设计适合递进式的设计模式。
2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课程整体设计要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上进行,遵循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
建筑设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依据 建筑设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以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具体房地产项目或物业项目设备设施维护工程的工作过程为设计依据,必须明确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设计思路 通过任务驱动型的项目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对设备施工图的识读和对设备基本性能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对设备系统进行检查、验收、竣工交接、管理、维护等能力。同时,本课程通过项目化、小组协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沟通、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将来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尽早建立良好的职业感觉。
建筑设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内容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总课时、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课程内容(含训练项目)、教学策略、授课计划表、课程考核方案、教材、参考资料等内容。如建筑设备课程目标设计如下。
1)总体目标:本课程主要对应物业管理员岗位,重点培养学生识读设备施工图,进行设备设施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的能力。本课程通过项目化、小组协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增强沟通、合作、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将来能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尽早建立良好的职业感觉。
2)知识目标:了解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掌握设备维
修、养护、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设备各系统施工图的识读知识;掌握设备接管、验收知识;掌握设备管理方案制作的相关知识。
3)专业能力目标:能够完成相应设备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能对各种设备系统容易出现的故障进行简单维修、故障排除;能准确识图,包括各种设备系统的施工图、平面图等;组织协调设备维修的能力及与相关人员沟通能力。
4)社会和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严谨的工作作
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培养团队合作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建筑设备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通过与一方地产、万科物业等企业紧密合作,结合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要求,共同研讨,确定授课内容。采用项目化和任务化的形式来推动各环节的学习过程。
本课程采用项目法教学,涵盖了建筑设备多个方面的设备系统,共设计三个项目18个工作任务。项目的教学着重强化能力的培养;课程考核更加注重过程,强调学生项目教学中完成成果质量的考核。如图1所示,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内容循序渐进。
建筑设备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目的:着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建筑设备知识和技能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技能的考核,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考核结果及时调整教学。
考核原则:注重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模式以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核方案:过程评价60%+终结性评价40%=100分。
过程考核分数组成:建筑给排水工程施工图识读30%+建筑采暖工程施工图识读30%+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图识读20%+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图识读20%。
施工图识读过程考核成绩=教师评价(60%)+学生档案(20%)+小组评价(20%)。
终结性评价采取到实训场地考核的形式,现场进行水暖管路的考核或照明电路的考核(教师评价50%+企业人员评价50%)。
实施建议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包括任务书、实操指导手册(与一方地产、万科物业共同开发)。
2)注重课内实训手册的编写与补充。
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结合学校特点进行课程的规划与建设,开设选修课,关注课程的实践性与拓展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4)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完善课程建设机制,保证课程高校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促使教学方式向多媒体转变,完善课程资源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丰富有效的数字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
5)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创建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加强同企业合作,高校和企业要根据各自资源优势开展多渠道的合作交流,一方面由企业派遣专业人员入驻基地给学生授课,通过实战挑选出满意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可由教师直接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实习学习,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今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现实需要。
3 结语
合理的课程改革设计思路是课改成功的基础,必须仔细揣摩。课程之间的内容、性质和定位差异较大,甚至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教学里进行课改时差异也是很大的,在具体课程改革设计过程中要具体课程具体分析,相信这些问题通过一线教师的智慧都可以去化解,用不懈的努力换取职业教育的进步。■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课程 网络化教学设计 辅助设计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45-01
所谓实验教学指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抽象与具体、直接与间接相互结合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与纯理论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直接性以及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传统教学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传统教学问题不断出现的过程中,网络化教学被提出。网络化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的一个层面。据实践表明,基于网络化教学模式,在时空与教学交互方面更具优势。
1 实验教学网络资源的构建分析
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或者是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借助网络媒介,更新、传递知识,在教学中凸显出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据资料研究表明,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实验教学网络资源缺乏统一性,所利用的网络资源质量不高、推广性差、适用性不强[1]。其次,学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思想、效果与目标不相匹配配。最后,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缺乏指导,利用效率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网络资源的可利用率,进而影响了网络信息化教学改善与改革的实效性。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信息技术教学给改革过程的必经之路,但是针对这种情况并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因此,发展信息技术促进实验教学应从网络资源开发与构建方面入手,将制约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时解决,提出有效可靠性的措施,以此来增强实验教学在网络化教学过程资源设计的可参与性。为教师网络教学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
2 高校化学实验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建构
高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性较差的原因有教师可参与性的问题。教师参与性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影响。导致教师可参与性差的原因其实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教师缺乏与网络化境相匹配的教学设计思想、能力与知识;另一方面是缺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理解。这两方面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智能以低水平开发网络化教学。其实,提高教师可参与性问题,其中加强高校教师现代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为更好、更快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就是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设计系统。
2.1 教学过程辅助设计支架系统的构建
教学过程的设计问题主要在没有同统一分类标准的前提下对网络会啊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得重复利用与低效率使用,进而影响网络化教学理想效果的实现。近年来,在高校化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对化学实验有了新的分类。对化学实验进行得新分类,其更侧重想长期困扰的实验教学设计的两个方面。即实验技能教学,强调学生是以“动作技能”为主还是以“智慧技能”为主;在“智慧技能”中是倾向于方法还是“问题的解决”[2]。现如今,化学实验总共分为三类:基础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这几个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层层递进的关系。从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化学实验的的分类具有差异性的同时也存在在这一定的相似性。这就为后期网络化教学的模式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整合点辅助决策支架系统的构建
制约当前网络化实验教学资源与开发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教师在网络化教学的前提下很难有效整合现代信息技术。这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网络技术与网络教学设计的深入认识。因此,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无论如何进行整合,仍然不是很清晰。要想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性获得提高。在教学决策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需求分析。在教学中开展“教学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教学分析包括了学习情境、学习者情况、学习任务。“需求分析”作为“教学分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对教学情况的需求进行分析,分析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解决甚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因而在学科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第二,判断整合点。在教学分析中,对教学的需求分析已经对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做出了判断。因此,下面就是确定具体的教学组织、传输以及管理。这一些列的操作其实就是判断整合点。由于实验教学过程辅助设计对学习任务进行了分析,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对空间和时间要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合进行分析。教师通过多方面的入手,拟出几个基本问题为辅助网络化教学设计“判断整合点”。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可对特殊问题作出判断。对一般性教学,则需对基本问题进行逐一判断。第三,选择和开发整合策略[3]。依据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点,在宏观上就可以将整合策略分为时间整合策略、交互策略以及空间整合策略。根据各自整合策略的不同,可以将各种策略进行有效的分析。第四,生成整合性教学设计。这属于教学的最后一步骤,为后面的实验教学做准备。
3 结语
总之,高校化学课程“网络化教学辅助设计系统”的构建主要基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教学分析的步骤与方法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在网络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多加注意教学过程中国各方面的问题,存进学科教师对网络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计跌有序参与。
参考文献
[1] 王强,吕发登,李远蓉,等.构筑高校化学化工实验课程体系现代远程教育的构想与现实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学科版,2011,11(20):20-21.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4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Cognitive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188-03
0 引言
2014年5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许多高校逐步开始转变教育观念,把专业建设作为转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组建合作发展联盟,改造学科专业,打造双师素质团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于2010年创办,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2011年学院设立建筑学系,同年进行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招生,2014年新增风景园林专业。通过近几年走访合作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和企业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设计院和用人单位对于踏实肯干、了解技术、有实践能力、适应一线生产的技术人员需求量是最大的,因此,市场的明确需求提示了高职本科建筑学教育努力的主要方向。然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果评价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培养结果。从最近十几年的全国高职本教育模式探索来看,主要采用高职专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后来演变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知识学习方面以“够用”为度,不强调系统性;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师”,其毕业生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相比,更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基础性、能力素质的实践性。
在近五年的高职本科办学过程中,我系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多轮调整,初步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育理念,吸收大量高技能双师型人才和理论研究型人才进行共同教学,激励企业技术人才培养,加深校企合作,对“高职专”教育而非“高职本”教育、人才培养不系统等问题进行了教育改革,改变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从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果评价等环节进行研究探索。现就我系一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谈谈个人观点,以期和同行进行相互探讨。
1 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定位
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1)》是进行建筑设计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建筑学的设计主干课程之一。作为建筑启蒙教育应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应尽量激发新生对建筑学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认知建筑》是《建筑设计(基础训练1)》的第三个环节的课程(图1),该练习的教学周次共计6周。
2 课程设计思路
2.1 师资结构设计
基于城市学院“高职本”教育特点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加之本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构成具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一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师团队按照每名教师指导12人教学小组的师生配比,一般需要11至13位教师,主要构成分为系部内教工和外聘教师两部分。其中系部内教工组成,既包括2到3名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重点培养对象,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同时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又包括1到2名已经具备职业职称和宽厚职业素养的“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外聘教师组成,包括其他院校建筑学专业优秀教师和从企业中聘请具备职业资格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双师型”教师和外聘建筑师和工程师比例占二年级专业教学教师团队比例的60%以上。
通过“双师型”教师带动和校企合作的方式,完成必要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对建筑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动态有所掌握,并能将目前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使本系建筑学专业教学具备较强的职业化特征。
2.2 教学设计
本系建筑设计一年级教学实行“教学小组集体备课,大班授课,小组教学,个别辅导,集体评图”的方式,配合“专题设计”的教学模式,面向学生开放评图的公共平台,要求课题多样化和个性化。
①轮换制授课模式。每个课题学生在不同的教师指导下完成,从而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训练和不同人群的合作与互助的能力。②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理论课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课后训练,提高手绘能力。
3 教学模式实施――以“认知建筑”为例
3.1 课程内容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构思和形成过程,二维和三维结合的设计方法,本课程的授课分解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图示语言内容,正确地识读范图(图2);A2绘图纸铅笔抄绘范图(平面图中附家具和房间名称);根据范图绘制东立面、反映建筑平面空间关系的轴测图(1:50);图纸内容与范图内容一致。
第二阶段要求学生用雪弗板、卡纸、泡沫等材料将范图制作1:50的模型(底板为600mm×300mm、屋顶需可拆卸);根据模型绘制建筑透视图(A3图幅);对范图提出修改方案。
第三阶段要求学生将修改方案的图纸内容综合排版于A1绘图纸上(墨线成图);平面图、立面图及透视图中增加恰当的配景、阴影或材质;制作修改方案的1:50建筑模型(底板为600mm×300mm、屋顶需可拆卸);注意图纸排版匀称性、绘图正确性、线形区分合理性、线条流畅性、图面黑白灰关系。
3.2 课程要求
第一阶段学生通过方案图范图抄绘练习加强对方案图表达的感性认知,根据范图学习绘制东立面图、屋顶平面图、轴测图,锻炼学生二维图示向三维图示转换的能力;第二阶段通过课题一的二维图示到三维空间的正向思维的转换思维已经开始确立,对方案图面表现也有了初步认识,课题二旨在从模型到图纸的逆向思维,强化对制图方法的认知;建筑单体为方形体量,面积可进行微调(原图总面积为54m2,调整后的总面积须在50-60m2),层数不变、建筑入口及功能不变的条件下,对建筑模型做修改设计,并对修改后的模型绘制图纸;第三阶段旨在对图纸排版能力及图面效果表达能力进行强化训练。
3.3 时间安排
该课程教学周数共六周。(表1)
3.4 教学成果及教学评价
认知建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同时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高职本科教学的定位和发展,促使本课程突出识图、徒手绘图、制作模型、尺规作图的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重构,改变重绘图知识轻绘图能力,与行业脱节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的识绘图能力更新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小组教学中多开展讨论会,将课程中的理论要点用识图与绘图检验,让学生深切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看,五年的一年级教学成果是丰硕的,出现了很多特色方案,学生的设计视野也逐渐开阔。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具备较好的徒手表达能力、掌握简单的工程图制图规范,初步掌握了建筑设计的构思方式和方法,能够将构思准确且熟练的表达;逐步学会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课题设计、模型制作及最终成果紧密结合。
在一年级高职本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中,我系从社会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成果评价等环节进行调整,并注重各环节的衔接关系,逐渐改变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通过一年级较系统的建筑设计专业学习后,二年级到五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上手快”和老师”容易带”的特点非常突出。涌现出一批手头功夫强、构思能力强的学生,在大四下学期和大五上学期的顶岗实习课程中,合作企业反映,学生对建筑理论知识和工程制图规范的的掌握情况都有所增强,识图和制图能力、方案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这与一年级打下的良好的建筑设计基础是分不开的。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5
一、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1.深刻领悟课标,以课标为纲。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务必认真解读,深刻领悟,恰如其分地预设课堂教学的达成目标,例如必修Ⅰ《宇宙中地球》有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条“标准”重点关注的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方面,教师在把握时应注意三点:第一,作为基础知识的铺垫,对于太阳辐射的概念、形式、能量来源;太阳大气的构成;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及其特征在教学中定要有所涉及。第二,“影响”应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最好以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讲,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要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的对农业的影响)。
2.设计出的目标要能体现新课程的“新”。
地理新课标提出了“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此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为创设发现学习的情境,实现和拓展过程化教学,教师必须从情景设置出发,围绕地理概念的形成,建立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地理概念的建构。
3.三维目标既要和谐,又要有所侧重。
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教学目标要精选,短小精悍,突出落实重点目标。如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有一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这一“标准”,我首先确定本节的重点目标是:熟练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理解地壳物质互相转化关系,并画出示意图说明此循环过程。其次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再设计次一级教学目标:了解岩石的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岩石,说明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最后学生在观察识别岩石标本的过程中激发的探究兴趣和作图过程中形成的求实态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二、恰如其分地处理教材内容
江苏省地理教科书实行一标多本(一个课标,多个版本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给每位老师都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需要博采众版本之长,紧扣三维教学目标,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必修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为例,我选择了中图版“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变化图”,让学生探索黑子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来导入,切中课标,文字内容也选择了中图版,该版文字很有条理地说明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过把内容重新整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他们就能正确地、一分为二地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1.创设富有情趣的多种教学活动情境。
在新课改的试验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的内动力,积极尝试、不断探究多种教与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湿地保护”内容我采用讨论模式,“华北地区如何解决水资源问题?”我采用探究模式,“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我采用角色体验模式,这些无不洋溢着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探究、表现、交流过程中的激情和活力,并不时地闪烁着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同样也带给教师激情、活力、灵感。
2.创设有趣富有探究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的课堂上,我创设了生活问题情境:“我家夏季购买了怡景苑一楼的新房,当时小院阳光充足,可是冬季搬进去住的时候,正午阳光却被挡住,你能帮助我分析原因吗?”引入教学,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合作、探究学习中,最后自己总结出变化规律。
四、构建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设计;任务驱动
1 教学设计基本构想
VB程序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普遍开设了本课程。教授VB程序设计,和任何其他语言的程序设计一样,教材中讲解VB中的控件往往是先介绍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及VB语言基础等一系列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然后才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考虑,这样安排无可非议,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要完全理解这些概念比较困难,同时也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教学中,我准备打破课本原有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为顺序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将本课知识点融入到若干个前后衔接的任务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和合作等学习方式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2 教材分析与整合
2.1 教材的优缺点
学习教材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本书关于VB常用控件――列表框的内容的讲述细致,知识点全面,适合初学者。但是本章节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单纯讲授列表框属性,较为抽象。在大量知识点的罗列后给出少量习题,内容略显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较难掌握知识点;且本章节的习题中用到了教材第七章中的选择控制结构语句,在习题讲解时对此部分也没有提及,对学生理解程序造成了困难。
2.2 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在课前准备时,我将列表框控件的属性进行了细致地分析后,设计出前后衔接的若干任务,每个任务中融入了列表框控件的若干属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就掌握了若干属性。同时将书本原有的章节体系打破,将第六章VB常用控件和第七章VB控制结构的内容相结合,在完成列表框和组合框控件的功能时,穿插讲解了控制结构中的多分支结构语句格式。
3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VB前几章节的学习和实践对控件的属性、事件和方法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列表框控件的属性和方法与其它控件相比共同点较少,独有的属性和方法较多。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循序渐进,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鼓励学生间的帮带,实现互助学习。
4 教学策略综述
课上首先向学生演示本次课所要完成的一个综合项目:“产品订购”窗体和“产品调查”窗体。使学生对本次课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添加“产品订购”窗体所要用到的各类控件,在加入过程中就引入了列表框控件。最后通过对所加入的列表框控件的功能逐步完善,使学生掌握列表框的属性和方法,最后 “产品调查”窗体通过进行拓展训练和学生互评作品,达到知识巩固的目的。
5 学习内容重点、难点分析
5.1 学习重点
1)列表框的LIST属性;
2)列表框的SELECT属性数组在程序中的使用;
3)列表框的ADDITEM方法、REMOVEITEM方法和CLEAR方法。
5.2 学习难点
1)如何根据SELECT属性数组的值去判断哪一个列表项被选中;
2)使用多分支语句IF THEN ELSEIF ENDIF去判断用户选择哪一个列表项;
3)合理使用LISTINDEX属性判断用户所选列表项的序号。
6 学法设计
6.1 团队成员互助学习
在课上,将班级的学生划为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组内的同学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6.2 以讨论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间充分地配合,相互讨论,优势互补,使问题在学生层面就可以解决。
6.3 课下自主学习
在教学任务开始前,可以将一些较为简单的任务放在课前完成;在的课堂任务中,可以将一部分扩展知识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完成。
7 教学过程设计
7.1 课前思考
在本次教学任务开始前,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在WindowsXP操作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控件供用户做出选择使用,除了我们已经讲过的命令按钮、对话框、单选按钮和复选框,你还能找到那些控件呢?通过学生的思考及课上发言讨论,梳理出应用程序中常见的选择空间,教师逐渐引入本次课的主题:选择控件―列表框。通过此步设计,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明确了该控件的主要作用。
7.2 课上项目展示
首先向学生演示本次课所要完成的一个综合项目:“产品订购”窗体和“用户满意调查”窗体。“产品订购窗体”主要功能是记忆用户对产品的选择并完成订购确认;“用户满意调查”窗体主要完成了用户购买后对该商品的评价。使学生对本次课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并带领学生分析演示窗体所完成的主要功能。
7.3 任务一
1)让学生利用VB中已经具备的知识向窗体中添加控件
在添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错将列表框当成文本框添加进窗体中。针对学生混淆的现象,采用“将错就错”的方法:让出错的学生通过教师机演示窗体,会出现使用文本框进行选择操作失败。加深了印象,与本堂课开头所阐述的列表框的作用相呼应。
2)如何在列表框加入列表项
通过此步设计,使学生明确了列表框控件在VB工具栏中的位置,学习了列表框的LIST属性,通过该属性用户可在设计界面加入列表项。
7.4 任务三
1)实现窗体对用户选择的记忆功能
根据任务需求,讲解列表框的Selected属性。理解该属性的值代表列表框中的具体项目是否被选中。使学生明确Selected逻辑数组每一个元素与列表框中的一项对应。在程序中Selected(i)的值为True表示第i+1项被中。
2)根据用户对电脑品牌的选择,完成对信息提示功能
在此步骤,为了实现对用户不同的选择做出提示功能。教师应引入IF THEN ELSE IF ENDIF多分支控制语句。讲解语句的功能以及和双分支结构的区别。从而使学生理解多分支语句块的功能是根据具体的条件去执行不同的条件语句。明确多分支语句的使用场合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7.5 任务四
针对“产品订购”窗体,点击增加品种按钮,会在右侧列表框中增加一些新的品种;选择一些过时的产品,点击删除品种按钮从列表框中删除掉。
此步任务,将列表框的ADDITEM和REMOVEITEM方法融入进增加产品品种的功能中去,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点。
根据任务要求,要求学生自学书本相关知识,完成列表框ADDITEM、REMOVEITEM方法的应用。教师在REMOVEITEM方法删除列表项功能的时候,需要讲述列表框的ListIndex属性,因为该属性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
通过与ADDITEM方法的比较,学生应较快地理解REMOVEITEM方法的具体用法。使学生明确ListIndex属性的作用:在程序运行时,用来返回用户所选择的列表项在列表框中的序号。
7.6 任务五
针对“产品订购”窗体,完善其功能:要求品种选择可以多选;并且点击右侧列表框清空按钮,可以将已选定的货品种类清空。
此步操作,教师安排学生自学列表框MultiSelect属性,进而完成多选功能。掌握列表框CLEAR方法的功能,完成清空列表项的作用。安排率先做完的学生用机器进行集体演示,从而达到了示范作用,使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7.7 任务六
建立一个向客户进行调查的窗体,通过该窗体可以实现:
1)在原因栏里选择购买某品牌产品的原因;
2)点击向右按钮,选择的条目会从列表框中消失,在结果栏内出现;
3)如果选择错误,可以进行撤销操作。
在任务六中,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该窗体的全部功能。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间互评,点评对方作品的优点和缺点。此次安排既能使学生对于列表框的属性、方法和事件进行巩固;且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目的。
7.8 归纳总结
在此环节,教师总结本节知识内容、归纳同学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并回顾对遇到难题的解决方法。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提炼。最后提出问题:列表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何不足之处。并布置课外作业:预习书本组合框的内容。通过对问题的延伸,使学生更一步地思考列表框控件的优缺点,并能在课后带着问题去书本寻找答案。
8 结束语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总之,只要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索,任务设计时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再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是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敏霞.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02.
[2]丁茜.软件设计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