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利率风险 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管理研究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选择期权风险和其他风险等。选择市场基准利率、研究利率期限结构构造及进行利率预测,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1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运作渠道有限,造成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即使当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为零时,由于实际利率调整中存贷利率调整幅度往往不一致,同样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各行均有权制定存贷款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加大。

(三)选择权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客户可以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存款,而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高利率;而利率上升时,则可以提前支取再存,以获取高利率。对于贷款,一些优势客户往往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适应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做好利率走势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逐步走向间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传导政策意图,间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因此,商业银行要关注央行政策举措,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三)构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资金定价的目的是收回商业银行付出的各项成本、实现发展目标、获取目标利润、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水平,准确评判利率风险损失值。二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三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行业、企业,形成资金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问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四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一定的工具,如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使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五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取得补偿。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打一些保护性条款,在利率发生急剧变化并发牛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及时得到补偿。

(五)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组织。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利率管理办法和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研究央行、市场利率走向及对本行经营成果的影响;制定系统内往来利率和外部资金基准利率;指导和检查利率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二是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部门和人员,并保证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分工明确,避免“扯皮”现象发生。如计财部门作为利率主管部门,负责基准利率的确定。各对外业务部门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业务风险等因素,在基准利率上进行上下浮动,制定对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差别定价。当然,这些必须经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审议后执行。三是科学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程序。利率主观和利率执行部门要定期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向部门负责人提交分析报告及建议。部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向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提交议案后执行。

(六)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吸收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技术,结合国内利率风险实际状况,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二、信贷扩展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②业务状况评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针对这几点本文不再做详细的讲解。

(二)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人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三)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抵押担保证券以消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期限较长,相对收益风险比值较高,为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四)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问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

(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尺.决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问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

3.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范文2

摘要:文章探讨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存在的缺陷,低质量的财务分析会加大信贷风险,针对产生的问题提出如何更好的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进行财务分析的对策。

关键词:财务分析;信贷风险;非财务信息;指标分析1.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行业地位越来越重要,大量的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面临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自身各种问题突显,其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尤为突出,做好信贷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在信贷风险防范方面,主要有定性分析、财务指标分析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于基层支行识别和防范信贷风险最常用的技术手段就是财务比率的分析。财务比率分析是指当银行收到企业贷款请求时,银行要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考察,来判断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从而来判断是否发放贷款。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和还款能力是评判贷款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财务分析在为银行提供信贷决策时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要识别财务分析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挥财务分析作用的方法。

企业财务分析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等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借款人财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的大小,以便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依据。财务分析是商业银行信贷客户经理和授信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长期以来专业人士都将财务分析仅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本身,然而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出现财务分析结果对于信贷风险管理指向不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的作用。

2.财务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数据来源方面

1.财务数据不够全面

财务报表当中所反映的信息并不能体现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对运用财务数据得出的信贷决策产生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只能体现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信息,许多不能货币化计量的企业信息并没有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来,而这些具有重要作用的非货币化信息也客观存在于经济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包括企业的背景信息、技术革新、研发能力、资源利用情况等,这些非货币形式的信息可能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更大,因此会影响银行的信贷决策准确性。

2.会计估计的存在及会计处理方式不同

一方面,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是会计人员根据经验估计计量的,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某些数据不能做到很准确,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等都含有主观估计的成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造成了不同的企业计算得出的财务指标不一定具备可比性,从而导致最终分析结果的不同。包括在存货计价法、折旧的提取、坏账处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3.报表粉饰或舞弊带来的信息失真

在我国二十多年的公司发展历史中,尽管政府一直在打击各种腐败问题,但是会计造假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财务人员利用现行的会计法规的缺陷和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会计信息的操纵,包括伪造虚假的经济业务来编造虚假的财务报告。而企业往往会美化或粉饰会计报表,而注册会计师在当前执业环境中可能存在专业能力不足以及与管理层合谋的可能。因此,提供的财务报表很可能是为了迎合银行的需求,在指标上达到银行信贷要求标准。所以,基于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数据进行的财务分析结果就很难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进而银行对于其的贷款审批就存在极大的风险。

2.2 财务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1.指标分析方法比较机械

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是依靠各种指标的计算,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而不同的企业千差万别,用统一的方法套用不同的企业,实际上削弱了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揭示。每一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特点,即时是相同行业中的企业,也不会完全相同。如财务报表中体现营业收入没有增长的问题,对于某家企业而言可能是销售数量增加而销售价格减少带来的;而对于另一家企业来说,可能只是单纯的销售数量减少。所以即使不同的企业从报表数据上反映的是相同的问题,但是其原因却各有不同。所以单一的指标分析很容易造成指标类似企业得出差不多的结论,这给银行在信贷风险分析的时候很可能会提供错误的依据。

2.财务报表以历史成本为基本原则

财务分析提供的数据是过去一段时间内企业经营成果的反映,较少体现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的发展,因此在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与财务信息时存在缺陷。银行信贷风险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未来偿还贷款的能力,而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其对于未来企业的财务状况的预测价值明显削弱。单纯从过去的数据指标分析中来预测或判断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比较困难。比如当前会计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这使得在此基础上的财务报表难以反映企业现时财务状况。例如,当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货币性资产实际购买力在下降,资产的低估会导致企业成本偏低,收益虚增,进而导致收入与成本的不配比。

2.3财务分析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缺少

现实中,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与评价通常是由报表分析者来完成的,然而,不同的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对于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着差异,理解财务分析计算指标的结果就会有所不同。不少财务分析人员缺少基本的业务素质,对相关的业务知识缺乏,或者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对会计相关准则及制度认识不够,专业能力缺乏,明显无法符合岗位需求,大大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在进行财务分析活动中,分析人员在是否授信中一定程度上会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缺乏实践经验,就很可能出现偏差,这样容易会影响财务指标的分析结果。

3.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3.1全面谨慎的收集并审阅财务及其他非财务信息

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包含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和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内部非财务信息主要是内部控制及其生成的相关记录。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分析来判断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公允性。而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包含了宏观经济环境、行业背景、企业经营环境等等。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大多与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关,增加了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有效财务报表分析不能仅仅就报表数据分析而分析, 企业大量的投资于顾客、供应商、员工、流程、科技创新等,这些都无法从财务指标中评估,应从企业的行业背景、产品和服务质量、技术目标、市场份额、潜在发展能力等方面来解释报表数据,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解读会计数据,只有将报表分析与企业所处的环境、行业、竞争以及管理层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结合起来,报表分析的结果才较为客观和准确。

在企业会计舞弊问题方面,主要从企业自身出发,联系工作实际,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授权审批、资金管理、岗位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在货币资金、采购及付款流程管理、销售及收款流程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实物资产管理等具体业务中,完善的内部控制,从根源上减少企业的违法行为。

从社会层面来讲,建立健全全方位的外部监管体系。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作为民间监督手段,在审计过程中负有发现的责任,要从会计舞弊的根源审查,发现舞弊风险,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指南,因此其在外部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相对比较强势的监督方式就是政府监督,将政府监督和民间监督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监督例如舆论监督也可以发挥其他的监督手段难以发挥的作用。

银行在信贷监督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风险预警,

及时做好风险评价,预先确定信贷不良企业名单,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体制变革、财务状况、重大的投资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的关联方交易等。不同的企业客户采用的不同的信用和债券评级,要采取不同的贷后检查的方式和频率,并将发生的重大变化情况录入信贷系统。

3.2对于财务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银行不能通过呆板的计算方法来得出财务分析的结果,要透过财务分析当中所包含的内容,从企业财务、经济、发展各个角度研究财务信息。不同的分析目的应选择不同的指标进行分析。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目的下的财务分析,与银行自身的经营要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及盈利性。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分析重点,在企业成立初始,重点分析收入增长和自由现金流量以及其他非货币财务指标;成长阶段侧重于资产结构和收入增长方面;成熟阶段分析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量等;而在衰退阶段,重点分析其现金流量。在考虑企业短期偿还能力时,要着重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而长期偿还能力中,则要重点关注企业的利润,只有足够的利润才能让企业持续生存下去。

3.3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素质

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灵活利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基本关系区分财务报表的真假,切实增强自身实战能力,有效防控信贷风险。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及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使得财务分析人员面临很多从未学习过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在信贷风险问题发现及解决上的作用,需要不断提高分析人员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风险意识,增强风险敏感度,准确掌握财务报表中数据背后所反映的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并结合非财务信息,从根本上改善分析人员在财务分析中的分析及判断能力。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通常具有主观性,面对同样的指标,一些分析人员取值和算法都会有区别,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含义都存在差异巨大。因此要不断提高分析人员在判断这些企业是否授信自身的认知和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其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使命感,坚持社会道德底线。对于银行而言,在对财务分析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针对于优秀员工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对于违犯职业操守切业务能力低下的人员要施行相应的处罚。如此才能让员工在信贷审查中产生危机意识,保持警觉,尽可能在源头上防范信贷风险。

财务分析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评审的基本依据,帮助银行在信贷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分析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和银行的利益,因此在信贷管理工作中,应该正确运用财务分析技术,从而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邱伟年,李超佐:非财务指标评价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6)

[2]王红梅: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如今我国大小型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一般,其所面临的是越来越高的风险。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风险,它贯穿于整个银行业务中,信贷风险的防范管理对商业银行有着重大的意义。管理者应结合我国经济现状以及银行实际发展情况,分析风险原因,解决现阶段问题,并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研究

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特征。所谓信贷风险,并不是一触即发没有因果的突发状况,而是一个又开始有发展的渐进过程。信贷风险高、收益突出,风险一旦发生,银行往往会受到巨大损失,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有着重大的意义。信贷风险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没有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只要有信贷就会有风险,所以信贷风险不会随着人意志而转移或消除。

(2)可控性。信贷风险是可以被识别、预测、防范、化解的。因此银行需要采取手段预测风险进而防范风险。

(3)扩散性。信贷风险极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它影响的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

(4)隐蔽性。信贷本就具有不确定性,而它的风险也会因为各种因素被掩盖。

(5)易变性。信贷易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等影响,从而其风险也会难以确定。

2.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类。信贷风险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市场性风险与非市场性风向两大类。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条件、生产技术等人为因素而产生的风险;非市场风险则是由自然因素或是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等不可抗力因素所起的风险。

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它主要包括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以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中间业务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存货业务是主要业务,以此为基础进行期货、托管等中间业务,在越来越激烈的银行竞争环境下,银行的盈利空间大大提升。

风险资产管理理论为各种不同的风险设置了不同比例和最低资本充足率。

信贷配给理论则认为信贷成功比率是有市场决定,它是借款人逆向选择的结果。银行应该合理运用利率选择实现盈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

银行自身原因。第一,银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低,风险分析不够深入,客户资料管理缺乏经验,市场调查不足导致缺少对风险管理现况的了解;第二,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因此造成对借款人审核不足,甚至收取贿赂,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造成银行损失。

借款人原因。我国目前经济市场尚未发达,大多数的企业会通过银行贷款来周转资金,一些企业往往隐瞒自己真实业绩,故意逃避债责,造成了银行损失,形成信贷风险。

客观环境原因。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整体社会信用意识不强,以至于信用的缺失越发的普遍,而当今法律的不健全将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加深。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1.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意识,树立坚定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首要条件。第一,管理者不能盲目的追求企业飞速发展,必须树立稳健的管理理念,增强管理者的道德约束,对银行内各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第二,管理者在推出信贷业务时要考虑到业务的推出会得到如何的社会效益,要树立安全正确的竞争理念,扬长避短。

2.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如何健全商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则需要制度、技术、团队三个方面。合理可靠的制度为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严谨的技术则是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体系靠它得以运转;高质量的团队在其中运作管理,才能高效防范风险,降低损失。其次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也是管理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分为识别、计量、检测、控制四环节。要结合我国银行实际情况,合理进行风险管理流程,及时发现信贷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提升银行竞争力。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结构。银行应该优化股权并调整信贷结构,以提高中小股东比例减小大股东股权。同时还应该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提高防范风险效率。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员工实行绩效评价,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银行经营目标。除此之外,银行还应该培养信贷管理者整体素质,一个合格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是能够高效积极完成自身使命,银行需要具备信贷风险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以此完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四、总结

衡量风险、接受风险、管理风险是银行永远的任务。对于管理者来说,保证银行的稳定发展经营,防范风险管理风险则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信贷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管理者更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加强自我约束,做好信贷每个环节并在其中相互制约督促,及时对信贷业务动态管理以应对突发信贷风险,做好防范准备,从而降低银行损失。总而言之,风险是伴随信贷而来,有信贷则有风险,做好风险防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任书敏.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101-102.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范文4

一、调查发现信贷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不齐全完整

由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部分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项目前期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等资料的漏缺;担保合同的签订存在瑕疵或者不规范,如主债权确定期间涵盖最高额抵押权设立前已经存在的主债权发生时间;借款合同存在错填、漏填等现象,如银票协议中银票到期日早于出票日、未使用省分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借款人未在借款合同上签字等。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

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

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过分依赖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对企业提供的贷款资料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二是贷中审查把关不严,出现贷款额度顶格抵押、保证合同签订金额,超权限审批、办理融资等现象;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

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担保人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未提供同意担保的决议;2.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存在抵押期限和贷款到期日均超过了土地证有效期限情况;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或权证抵押期限到期后,未及时重新办理抵押登记手续,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信贷人员风险意识不强,贷后管理不到位

单人办理抵押登记,保险到期未及时续保,保险金额少于主合同贷款本息,融资审批附加条件未落实,贷款用途不合规,贷前调查资料不齐全完整,贷后管理手册存在漏填、错填现象,小企业间隔期检查不完整,未对到期贷款还款来源和还款能力进行检查和分析,未对企业新发生欠息、贷款逾期情况进行特别检查,企业财务预警分析不到位,管理系统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在岗信贷人员未具备相应资格证书等。

二、针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对于上述种种信用风险及银行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应积极培育健康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信贷风险意识,树立起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同时尽量地提高其收集、加工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并对收集的信息要加强研究并提出风险防范对策。

(一)培育健康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信贷风险管理要是能够有效地被执行,除了制定适当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亦即是让银行这个组织中充满着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培育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就是倡导和强化信贷风险意识,树立起全方位的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从而推展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二)调整组织架构,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风险管理必须依据发展战略,为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按照战略导向调险管理组织架构,对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实行垂直管理。按照客户导向优化业务流程,建立风险管理嵌入融入业务流程的平行作业机制。在流程控制上,积极推行大力推行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平行作业机制,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技术支持上,设立专门的风险计量部门设立独立的风险计量部门,加强计量工具、分析模型的开发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在客户经理制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大风险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强化内部分工与协作意识。

(三)加强信贷市场研究,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培育优质信贷客户群体。

银行要利用信息加强信贷市场研究,做好存量客户和目标客户的结合,瞄准目标客户,精心培育相互信赖、相互依存的高效信贷客户群体,加强对行业垄断客户、基础设施项目、外资企业、绩优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的服务,走质量效益之路,培育良好的信贷载体,确保增量贷款的有效配置,以实现信贷经营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规避信贷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新型银企合作伙伴关系。改变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传统资金供应关系,代之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

(四)强化尽职调查,规避贷款决策失误风险。

银行要强化对借款人真实还款能力和风险的考查。对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和借款用途及风险进行了解、分析,主动设计与借款人需求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并通过了解借款人的业务,识别贷款期间的潜在风险,对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财务、行业和环境等状况进行尽职的分析;在有效预期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主动、持续性地开展业务。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范文5

摘要:随着小微企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大,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起步晚,规模小,资金不足等特点,银行信贷就成为促进其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增多,信贷风险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然后从四个方面指出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一一找出对策。

关键词 :小微企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已超过企业总数的96%,俨然已经与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并驾齐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随着小微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渐把开发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作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其中信贷业务是其重点发展领域,以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以及发展更为广阔的市场。银行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金融机构,它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同种类的风险,同时,再加上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在运营过程中更加难以控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开展信贷业务产生的风险即信贷风险。信贷风险具体是指由于借款方信用级别下降或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及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信贷资产发生损失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概率。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时就会面临各种信贷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这些风险之所以产生有银行自身的原因,也和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关。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2.1 信用风险

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没有按照合约规定及时、足额地偿还贷款,导致银行信贷资金流失的可能性。因此可以看出,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小微企业自身。一方面,小微企业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差,在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其生产经营环境很容易受到影响,很有可能出现逾期无法还款的情况。而且小微企业起步晚,固定资产少,资本贫乏,在企业经营不善甚至破产的情况下,缺乏足够的有效抵押担保资产,大大提升了企业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很多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在短期收益驱使下,缺乏诚信意识,运用企业内部不规范的财务制度编制虚假财务报表骗取商业银行的贷款,存在道德风险。

2.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经济市场的价格波动,或者企业所属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动,导致企业发生经济损失的风险。受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小微企业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其中出口型的小微企业遭受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由于全球市场经济受到冲击,世界消费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机制也使得我国出口型小微企业业务量大幅度减少,很多小微企业出现资金流断裂的情况,甚至很多小微企业缺乏对市场波动的抵抗能力而破产倒闭。这样就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还款压力,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小微企业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市场风险。

2.3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恰当或者错误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者外部事件带来损失的风险。因此可以看出这一风险的产生在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银行内部对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体系和监督制度不完善造成的。譬如贷前审查流于形式这一现象就存在操作风险。小微企业为获取信贷资金,编造虚假财务信息或者隐瞒部分财务信息的情况多有发生,而商业银行为完成贷款任务,在贷前审查中往往只注重企业内部提供的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资料,却没有对外部信息进行深层次的调查,从而可能产生操作风险。

3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改善和加强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银监会在2006 年至2008 年相继颁布了《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了利率风险、独立核算、审批、激励约束、人员培训、违约信息通报六项机制,支持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创新,鼓励增设小微企业授信机构和网点,并明确支持商业银行建立专门的授信风险监管队伍,对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说,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仍处于初步阶段,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3.1 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商业银行都成了信贷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了相关部门人员,也制定了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却缺乏风险意识,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损害银行信贷资金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业务人员急于拓展新业务,自然会相对地忽视风险评估。不能将风险意识贯彻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整个流程中去,这将影响到商业银行内部关于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也将影响到相关部门管理信贷风险的实际效果。

3.2 内部信用评价体系针对性不强

许多商业银行没有为小微企业单独建立一套量身定做的信用评价体系,仍然沿用大型企业的信用评价标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具有经济规模小,固定资产少,资金不足等特点,必然无法达到银行的授信标准,形成信贷门槛,不利于小微企业融资的实现,而且这种信用评价是不客观的。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制定一套专门的信用评价体系,以满足小微企业“少、频、急”的贷款需求。

3.3 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往往因为小微企业贷款金额较小而只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预防信贷风险,而且大部分对风险的控制也只是流于形式。所以,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来说商业银行的预警机制是不健全的。而商业银行建立健全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预警机制首先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能够运用实施该机制的高水平人才的缺失,人才的缺少导致无法满足信贷业务风险预警工作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获取信贷风险信息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资金贷后风险跟踪监督也非常重要。然而很多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贷后监管不到位,工作人员无法及时把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反馈到银行管理部门,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的成本。最后,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对不良贷款的控制上面,注重后台管理,缺乏业务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意识。3.4 信贷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首先,组织机构不健全。很多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呈现条块分割的形式,各部门之间互不干涉,缺少相互制约,使得整个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出现脱节现象,无法完整地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其次,信贷工作人员执行乏力。商业银行对各个重要岗位的责任范围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低于预期。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的审批、发放、监管整个流程来看,贷前存在审查不彻底的情况,贷中缺乏不断的跟踪和调查,贷后缺少全面的分析和考核,导致每一环节都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最后,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有些商业银行对建设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投入不足,对信贷风险识别和贷款信用评级还仅仅停留在经验分析的阶段,主要是依靠人缘和地缘等关系信息网络判断贷款人信用状况。

4 完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4.1 树立全面风险意识,培养健康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依靠银行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部门的员工来具体操作和执行,但是风险管理决不限于这两方面的工作人员,任何部门的员工都要有风险管理意识。任何岗位的工作人员做任何工作的时候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防范问题,并尽可能地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培养健康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可以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成本。在精神层面上,不定期对企业全体员工展开信贷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训,形成一致认同的风险管理意识,使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根植于企业,深入企业每位员工的内心。

4.2 完善内部信用评价体系

对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而言,信用评价通常受制于信息的不对称,这使得大多数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方面都相对比较落后。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于大中型企业。而小微企业的发展路径、经营特点、风险形式与大中型企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分析体系,以客观地评价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专业的信用评价机构合作,基于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要素,开发针对小微企业的评价分析体系,同时出具专业的外部评价结果报告。

4.3 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

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应该是在增强银行信息的反馈和加强信贷风险监管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连续的记录企业贷款的使用、经营的情况以及经济的效益的。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确定风险的具体范围,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化解风险,使银行减少一定程度的损失。一是要完善贷后风险监管机制,把贷后每个环节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具体化,根据小微企业的行业类别来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和防范措施,使得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贷后风险管理难题得到缓解,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利影响。

4.4 完善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业改革的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各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打造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第一,加强风险管理机构建设。机构建立和岗位设置是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工作,对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而言,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管理实际工作的需要,建立小微信贷业务“审贷分离”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贷前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检查等各岗位的权限和职责,保持各关键岗位和不相容职务间能够达到相互独立和相互制约,这是建立基本的内部控制体系、降低信贷风险的最低要求。第二,加强关键人才队伍建设。民生银行以小微信贷业务为企业战略,应不断加强关键人才队伍建设,以强化各岗位人才风险管理意识为核心,全面提高小微信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春.光大银行A 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D].辽宁大学,2013.

[2]王伟宁.河北省村镇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赵冬梅,霍振芳.基于ERM 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332-333.

[4]张倩.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83-84.

[5]杨超.商业银行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的路径和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4(11):62-64.

[6]李昆芳.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

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管理 防范措施

一、引言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与否,不仅决定自身的盈利水平,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信贷风险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缺乏风险意识,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从而导致了不良资产大量积聚。相比国际性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水平明显偏低,不能有效全面的控制风险,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道路。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做到稳健发展、尽快走向国际化道路,就必须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预测与识别能力,把风险降低到可控的范围之内。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规模扩张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矛盾

在我国的银行业中,普遍存在着重视规模扩张,轻视风险管理的现象。对一家银行好坏的评价,其评判标准主要依赖于银行规模的大小。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银监会监管力度的加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规模的扩张。

(二)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较淡薄

欧美国家银行通常对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对银行业务都进行风险预测、评估、建立了较严格的内部控制,这些先进的管理意识源于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上,尤其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中国的银行与国外银行管理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技术落后

推行风险管理理念、实施风险管理整体方案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的根本保障就是科技力量。目前,国内银行的信贷管理风险控制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技术风险预警和实时动态风险监控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

1.信贷相关部门职责不清。我国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到三条管理线,即:前台业务线、授信管理线和风险资产管理线。目前来讲,三条管理线上的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尚不完全匹配。

2.信贷决策缺乏专业性。信贷决策是指对风险和收益综合衡量的过程,需要具有很强的信贷分析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而我国的银行业是由行政领导担当决策者,并不利于实现风险收益的最佳化。

3.审贷不分明,缺乏独立性。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各支行行长集各种权利于一身,形成了审贷不分离的局面,从而使得信贷风险管理在压力下退居二线,直接影响了风险收益最佳化的实现。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

1.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营销方式以扩张规模为目的,忽视产品质量,销售成本增加的同时,伴随着风险的加剧,不利于我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

2.风险评级系统还不够科学。商业银行对国家风险的评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评级机构;对不同行业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风险评估,没有进行市场细分,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导致对客户风险的误判。

3.缺乏信贷组合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信贷组合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采用的量化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大多数是针对单个借款人信贷风险的测算和管理,对于信贷组合风险缺乏有效的定量测算和分析工具,没有将信贷组合风险管理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4.重视信贷前的调查工作,轻视贷后监控。贷后监控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银行业的薄弱环节,客户经理贷后缺乏主动监控。

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但能够协调多方的利益关系,还能对权力进行良好的制约与监督,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可以提高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必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系统的对信贷风险进行防范、控制、监督和纠正。对高级管理层要加强监督,设置严格的管理权限,加强检查力度。一旦发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通报处理,千万不能忽视一些小问题。同时要创新激励和考核制度,对于违反规定,从而引发道德风险的员工要坚决开除,不能轻易姑息,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三)完善信贷业务的流程

对信贷评级授信流程、信贷业务调查、审查审批流程、信贷业务办理流程、贷后管理与信贷资产质量的分类流程和信用收回流程一定要加以完善,及时分析风险情况。

(四)改进不良贷款

对于不良贷款,要依据科学详尽的方案进行清收,把不良贷款细分成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制定相应的处置策略。结合本行不良贷款的实际,广泛吸收国内外银行业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办法,得到经验与启示。此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及时的调整思路和策略、创新方式方法,积极与政府机构以及相关部门合作,尽力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五)大力创新融资制度

为加快融资环境建设,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不但可以减少对银行业信贷资金的依赖,减轻商业银行的信贷压力,而且在信贷资金需求量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必定会因为竞争的加剧,而不得不去改善信贷的经营管理,因此就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更加积极地去控制信贷风险的发生。通过不断的融资,一些大型优质企业可以兼并小型的劣势企业,然后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优化劣质企业的资金结构,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六)实施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

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信贷风险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就需要我国的监管机构能够及时转变监督职能和监管方式,一定要对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的监管,完善相关的监管法律。同时要加大对商业银行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商业银行监管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苗承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现状及完善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9,3.

[2]张玲玲,胡志涛,马杰华.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J].财经界,2008,2.

[3]范天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M].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5-107.

[4]王宗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经济师,2005(3):44-49.

[5]张燕玲,王永利.中国银行信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朱毅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韩智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5.

[8]胡敏.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9]万仁礼.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的思考 [J].中国城市金融,2005(3):67-72.

[10]阎庆民.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李芳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12]Carl E.Walsh(2003).:Accountability、Transparency and Inflation Targeting.”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35,No.5,829-849.

[13]Arrow,K. The role of securities in optimal allocation of risk bearing.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31,1964.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