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课间管理制度

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范文1

(一)教学管理制度局限于“管”而非“教”

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以管理者为中心,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尚未完全跳出传统的理念框架。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缺乏真正的“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首先,教学管理者从始至终主导着教学计划,学生不仅未能真正参与其中,也未能够了解和掌握目标教育。其次,教学管理制度重心在于约束与惩罚,过分强调学生应该遵守纪律与履行义务,忽略学生所拥有的权利与自由。最后,教学管理者缺乏对教师创新性教育的引导以及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学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管理缺乏规范性与灵活性

教学管理需要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作支撑,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中应该注重的。目前,许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存在一些缺陷,如教学观念和教学意识有待提高,缺乏服务意识和对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全面了解等。还有一些教学人员因繁杂管理事务缠身而忽视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外,在传统的本科院校管理方面的影响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权力基本集中在教务处或教务中心。这种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架空了院系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自主决策的权力,致使一些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很难参与到教学管理的基本建设工作中。

(三)教学管理理念难以对接社会需求

随着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某些高校的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培养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滞后性,难以满足基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市场需要。二是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仅仅局限于追求学历文凭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社会需求。三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相对落后的教学手段不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培养出综合型、创新型和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人才。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落实“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并将这种工作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项的工作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性教学。因此,新建高校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服务型的教学管理制度。第一,建立全面的教育教学沟通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实现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公平性,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性。建立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全面计划。同时,学校要综合考虑当今社会的人才市场现状和企业实际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搭建起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向沟通桥梁。第二,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学分制是当今高校惯用的教学模式,因此有必要引导和鼓励创新性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针对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开展对学生的专业性、深入性指导,促进学生对自己专业培养计划的建立。此外,建立教学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专业学习方向,也可以让学生自由接触和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教学资源。

(二)提高教学制度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新建本科院校要跳出传统高校的管理体制,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注意对教学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指导。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还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增强服务意识,实现规范化教学,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管理岗位,适度降低教学管理中心,既防止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权力集中又要防止权力架空,应赋予院系对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管理和自由决策一定权力,确保对人才的直接培养职能的实现。

(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新建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注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应实际社会需要。同时,新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要从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入手,在现代化、科技化的本科教育背景下确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创新专业结构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将管理理念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总结

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学科馆员 图书馆理念 学科服务 价值定位 制度建设 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G251.6

1. 引言

Jame D.Hart曾说过:“大学不可能伟大,除非这所大学有一个伟大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已成为服务大学教学和科研的文献信息与知识中心,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与支撑作用。时下现代图书馆理念蓬勃发展,业已融入到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理念作为一种图书馆意识(理论、学说、观念)是图书馆制度的精神底蕴与文化形态的基础。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地区、每个高校的图书馆制度都是以一定的图书馆理念为设计蓝图而构建起来的。反过来,只有洞见并掌握现代图书馆理念,才能透彻地理解图书馆制度和保证图书馆制度的合理创设与实现。当下,图书馆学界对学科馆员的讨论如火如荼,身为图书馆实践工作者如何理性客观地认识与理解学科馆员这一“时尚”题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框架”等内容,以期为学科馆员制度化和科学化运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向。

2. 关于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与加拿大,而我国最先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是1998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随着图书馆理念深化和学科馆员实践的不断拓展,学科馆员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由“被动性单向度的参考咨询服务”到“辅助式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的质化转变,继而又迈向“主动嵌入式多元互动的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崭新阶段。

2.1 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理念的价值关联

图书馆理念是图书馆从业者应该秉持的价值取向与职业“意识形态”。正确的图书馆理念能够指引图书馆服务实践和图书馆制度变革与前进。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就有什么样的图书馆文化,而这种图书馆文化决定了它蕴含着什么样的图书馆理念。由此,笔者认为现代高校图书馆理念主要包括大学精神、平等获取、知识自由、自主性教育、专业等内涵。正是由于大学精神与图书馆理念的关联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如果将“被动性单向度的参考咨询服务”视为“前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话,那么可以将“辅助式”与“嵌入式”学科馆员服务作为该项制度发展的两个典型阶段。高校图书馆理念对学科馆员的价值融入与制度影响,主要体现在“辅助式”向“嵌入式”阶段迈进过程中学科馆员文化建设与制度内容的变革与创新。这种“理念与制度的关联性”具体表现在不同阶段学科馆员制度的逻辑形式、逻辑依托以及服务责任等方面的变化,如表1所示: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用户需求牵引”是图书馆理念延伸的根本导向和学科馆员制度创设的逻辑起点。学科馆员作为一种主动式专业性的知识服务,其正确的价值定位直接影响着该制度的创制与发展。

2.2 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

学科馆员是一种服务理念/模式、一项图书馆制度设置,更是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具体化与制度化的现实体证。作为高校图书馆理念延伸与服务机制深化的时代产物,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和制度选择两个方面。申言之,学科馆员作为一种服务理念/模式,它表征着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由文献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向,体现了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延伸、服务范围的拓展以及服务层次的深化。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它反映了高校用户对文献信息需求层次的提升和对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制度化诉求,同时也显示出高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大幅提升,并且为知识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与文化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学科馆员的服务职能效度决定了该项制度的价值合理性,即只有服务职能最大效度地发挥、用户的信息/知识需求得到满足之时,才能深刻地反映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继而彰显现代图书馆理念与文化精神。

3. 建设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根据观点,学科馆员制度在一所高校的实施程度与功用效度,总是决定于这种制度的创设与践行满足这所学校的需要程度。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源于高校文化建设的需求牵引,随着高校知识与文化需求的发展而深化,其具体表现在:

3.1 满足用户专业化、个性化服务需求

随着信息环境复杂性、学科资源专业性与交叉性的日益增强,高校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用户获取信息过程中的要求越发趋向便捷性、高效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该主动了解用户的个性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服务,实现图书馆的深层次服务或嵌入式服务。换言之,它需要图书馆员采取积极主动方式介入到科学信息/知识交流和传播过程之中发挥作用,即要求学科馆员在知识发生链条中有一定的角色担当与服务质效。

3.2 高校学科与科研建设需求

随着高教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证实一所高校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直接影响着该校基础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与程度。与学科和科研建设发展休戚相关的图书馆渐为高校的研究人员、教师与学生所重视,其工作性质也从“名义上的教辅机构”转变为高校的“信息、知识支撑与保障中心”。一所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决定了该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走向,这使得学科馆员制度创设必然受其所服务大学类型(如研究型、教学型等)的深刻影响,正像其在研究型大学中孕育生成一样。在此背景下,现代高校图书馆日益成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基地和科研创新的信息资源库。

3.3 图书馆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文献与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面临全新挑战,如现有资源设置布局的科学化、合理化问题,图书馆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问题,图书馆知识与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设问题等。申言之,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关于现代图书馆资源(包括文献和数字资源、人、技术及设备等)的“活化程度”与“质效发挥”问题。图书馆理念往往是切合时代要求的,但现实中人们更需要的是“价值回归”与“务实创新”,即需要现实的制度创新来有机整合与深层挖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文化制度等资源内在效能来回应时代的要求,于是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

3.4 促进馆员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其整体呈现高学历、多方向、年轻化等特

点。如何让馆员在图书馆服务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并使其在工作中寻求深层意义,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课题。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恰恰为高层次、高素质的馆员提供了一个业务创新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且为知识型图书馆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空间。

4. 图书馆理念下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作为高校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理念发展的现实结果,其理论产生与制度设置都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和图书馆文化环境。实践表明,成功的学科馆员制度创设往往遵循这样一条逻辑脉络,即“为什么建设(实施必要性)它是什么怎样设置与运作如何评估怎样调整如何使之深化并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厘定为环境要素、建设原则、组织模式、绩效评估及实施策略五个基本要素。

4.1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主要由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关联性制度措置、图书馆公关影响力以及文化软实力等部分构成。各部分彼此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4.1.1 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 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与职业素养是该制度建设的文化要素与环境基础。通过对我国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重点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笔者发现现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内容主要是按“主动联系――熟悉需求――参与合作――定向培训――沟通对话――业务深化――持续保障”的逻辑建构的。因而,其工作职责决定学科馆员应具备的一定职业素养或职业资格,例如:有良好的学习品性与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专业科研能力,且具备中级以上职称;熟练掌握图书情报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熟悉某一对口专业的学科知识;具备专业程度的信息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公关能力;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等。

4.1.2 关联性制度设置 客观上,学科馆员并不是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而存在,它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关联性制度的辅助与支撑。这些关联性制度,既包括图书馆内部相关配套的规程,又涉及各院系对口学科专业的制度措置。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性的存在,才为学科馆员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基础流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教师顾问制度、南开大学的信息教授制度等。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学科馆员关联性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①加强馆藏资源科学化与合理化建设;②参与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发展;③形成学科化服务的制度对接与信息交互;④建立各院系的信息专家库,深化服务质效,等。

4.1.3 图书馆公关影响力 学科馆员制度创设与发展既有客观必然性,又受主观倾向性因素制约。后者往往反映在高校图书馆的公关影响力上,直接关系到该项制度能否顺利展开。图书馆公关影响力主要表现在:①领导对图书馆的认知、印象与重视度,主要是学校领导的支持与馆领导及各部系领导的重视;②与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之间的关系度;③与读者(教职员工、学生及其他)的联系度;④与校外图书馆及文献机构的资源建设共享与合作度,等。

4.1.4 图书馆的文化软实力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举措,又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立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深受图书馆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与图书馆文化软环境休戚相关,如图书馆理念、图书馆伦理等。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在:①图书馆文化软环境为学科馆员制度创建提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空间;②学科馆员制度的有效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图书馆软文化的必要理论支撑;③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文化软实力延伸的一种产物,表征着一种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走向具体化与学科化。

4.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原则

有些高校在创设学科馆员制度的过程中往往陷入一定的认知误区。如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忽视对制度的全面了解和根本性认知,缺乏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条件的服务创新等。这些误区极易导致学科馆员制度变为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流于形式或是短暂夭折,严重损害图书馆的信度和形象,影响图书馆自身的服务创新与发展。因此,在选择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2.1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该原则是指图书馆创立学科馆员制度是否具备充分条件,它究竟服务哪类读者,能提供怎样的图书馆服务。设立学科馆员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一种趋势的同时,也是一种制度选择的结果。因此,就制度生长而言,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立足发展。

4.2.2 扎实理论,务实创新 任何一项制度设置,都依托于一定的理论支持。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前提之一就是在理论基础上,结合本馆工作实际,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且在制度开展过程中,还应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为实际的工作需要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向。此外,着眼未来要求制度本身要务实创新,即理论要紧密联系实践,服务现实。

4.2.3 服务实践,稳步推进 服务实践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内在属性和价值基础。学科服务的质效是学科馆员的价值体证,也是该制度建设的重要评估依据。事实表明,在该制度践行过程中,即深入开展学科服务的同时,图书馆要及时收集、获取与制度建设相关的反馈信息,并加以重视与利用,稳步建设,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4.3 学科馆员制度的组织模式

学科馆员工作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该制度的组织模式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图书馆的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样态。本文系统介绍一下目前较为典型的“组织集中――人员分散”模式。

4.3.1 组织定位 图书馆要建立“学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优选各部门的人力资源作为学科馆员,实行以参考咨询制度为依托的集中组织,建构一支组织高效、“跨部门、虚拟的学科服务团队”。其主要举措有:①明确中心与部门问的“调度”关系,强化部门与部门间的“协同”关系,以发挥图书馆内学科服务管理职能的最大效度;②在优化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中心”要有效地调度与整合馆内的技术、信息以及人力资源,最大程度地为学科服务提供资源保障与智力支持。

4.3.2 机构设置 依据学科服务具体职能与分工,“中心”下设“文档与评估组”、“学科资源建设组”、“检索与培训组”以及“学科服务组”(见图1)。

・文档与评估组。建立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信息库,“负责学科服务工作的文件归档、计量统计”,跟踪、监管受理课题、问题的服务进展情况,并对学科服务流程及学科馆员进行绩效评估。

・学科资源建设组。对本馆所藏有关学科资源及网络专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整理、发掘,形成动态序化的专业学科资源库,提升馆藏资源“知识浓度”;根据反馈有关馆藏建设的数据信息,连通其他图书馆资源及文献信息中心与之合作共建共享,调节相关学科资源建设方向,满足用户的专业化、高层次需求。

・检索与培训组。该组职能是建立在参考咨询业务基础上,提供专业资源的定题检索、主题追踪、信息推送以及专业信息检索培训等深层学科信息服务,

以保障教学科研的信息/知识诉求。

・学科服务组。该组是专业学科对口院系联络人员的集合,主要负责对院系的学科需求进行调研与整理,建立专门的用户库,有针对性将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前沿信息以及馆藏专业资源更新状况、特色数据库等推送至用户。此外,还负责及时收集图情教授反馈的关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信息,提交至“中心”的文档与评估组,以指导学科服务建设的内容与方向。

4.4 学科馆员制度的质效评估

该要素是指通过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及程序,对学科馆员制度所关涉的制度环境、资源配置、人员素质以及服务效能等结构要素进行价值判断,以引导学科馆员制度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OM)、“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方法尝试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质量评估,如学者廉立军利用“AHP”提出了“包括3层次、7大项、28个指标”的高校学科馆员服务质量的层次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质效评估之意义在于:①衡量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工作,深化服务层次;②规范服务行为,明确服务目标;③保证制度有效展开与深化发展;④拓宽服务领域,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影响力,等。

4.5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策略

4.5.1 认知策略 学科馆员制度作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项目之一,是建立在“理念共识、有效沟通、团队协作、机制保障”条件的基础上的服务模式。在实施该制度之前,图书馆要深入馆内与对口院系,充分做好制度可行性调研工作,以确保制度为需求所牵引,对制度理念与组织架构认知清晰。申言之,要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状况,制定稳步推进、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

4.5.2 目标策略 它包括图书馆要明确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设定学科服务对象、按阶段定制目标计划并展开实施以及确立学科馆员绩效评估的价值依据等。

4.5.3 运作策略 在制度运行过程中,要利用馆内已有资源、考虑现有环境与承受力,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合理推行学科服务的各项业务,分步骤、分阶段运作;有效协调、处理服务中的各种关系,降低制度成本,为读者节约时间;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提升其学科服务的业务水平;注重服务宣传、突出工作重点,等。

4.5.4 评估策略 对该制度进行质效评估需要采取一定的原则与方法,以实现评估效能的最大化。如实施可行性――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导向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原则、馆内与对口院系评价相结合原则等。

5. 结语

诚然,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价值定位与制度建设依托于现代图书馆理念的创新与发展。由学校文化与现实知识需求所决定的学科馆员制度的确立与实施,展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多元化、深层化走向,同时也昭示着现代图书馆理念的现实回归。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图书馆员的知识能力与知识结构、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图书馆作为信息与知识文献中心开展学科化、个性化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学科馆员制度预示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的升位,这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职能角色从“教辅单位”向“教研单位”的转变,并且在一定程度凸显了现代高校图书馆“教辅建馆――文化兴馆――知识立馆”的渐进式服务与教学的战略办馆理念。

参考文献:

[1]凯恩,图书馆这一行,凤仪知识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编译组,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353―360.

[2]蒋永福,图书馆学通论,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7.

[3]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2010-10-01].http://lib.tsinghua.省略/service/sub-iibrarian.htmI.

[4]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2010-10-01].http://lib.nankai.省略/tsfw/xkgy.htm.

[5]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2010-10-01].http://lib.whu.省略/web/index.asp?obj-jd=141.

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增强 大课间 活动 实效性

大课间活动在我校开展已有几年,学生活泼爱动的天性得以充分体现,积极参加活动的身影处处可见。学校从领导到教师对大课间活动都非常重视,同时,更重视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结合学校开展的课题“大课间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研究,不断探讨总结大课间活动的得失,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的多功能作用,进一步使其操作规范化、管理科学化、活动艺术化。我们在活动管理上注重规范性,在活动内容上做到针对性,在活动形式上考虑多样性,在活动的措施上注重长效性,在活动的方法上采取应变性,使大课间活动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支持,老师参与、师生同乐的活动。

一、在大课间活动的管理上注重规范性

开展大课间活动需要科学管理,需建立一套管理体系。首先学校成立领导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具体负责活动实施,中层班子、班主任、体育教师为主要成员,强化领导管理;其次制定规章制度:在大课间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校分别制定了活动管理制度与活动模式;器材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资金筹措方法与管理模式;项目开发办法与项目设计模式;活动考核办法与活动评价模式;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实行人管与制度管理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三,形成“学校统一领导,年级全力支持,班主任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具体实施,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五级管理工作格局,为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实现了管理规范化。

二、在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上注重针对性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能力,要注重针对性。对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运动量较小、活动场地在教室附近的丢手帕、拍皮球、跳短绳、踢踺子、玩呼啦圈、丢沙包、跳方格等,即参加了力所能及喜欢的活动,又锻炼了身体,培养了体育爱好;对中高年级学生,组织开展打篮球、打排球、踢足球、打乒乓球、单双杠、跳远、接力跑等,既有适当运动量,又能在活动中学到体育技能与技巧,提高了活动水平和效果;对于有专业爱好的学生,则组织他们参加专业训练,如参加学校乒乓球队、小篮球队、腰鼓队、军号队,发挥他们的爱好和特长,让他们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学习专业体育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届时又可代表学校参加有关比赛和庆典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内容的针对性。

三、在大课间活动的形式上注重多样性

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本身就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多元性的体现。开展大课间活动更应注重形式多样性。要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平时与节日相结合,体能与技能相结合,活动与游戏相结合,跑跳与球类相结合,体育与文艺相结合,形成多样性,活动有兴趣。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大课间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而不应付,主动参与而不旁观,每天保持旺盛精力,参与大课间活动,使我校大课间活动长期而不断,经久而不衰。

四、在大课间活动的措施上注重长效性

实施大课间活动要“”,长期开展方能见效,达到“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目的。短暂行为和思想是不可取,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领导管理机制,定期召开大课间活动领导组会议,研究大课间活动、资金、安全、考核等工作;二是建立考勤制度,督促师生按时参加大课间活动,从制度上防止学生躲避活动;三是及时添置必需的活动器材,更新淘汰器材,保证大课间活动正常开展;四是组织开发活动项目,不断创新,永保活力;五是组织评比,表彰大课间活动先进班级和个人。由于采取以上措施,确保了我校大课间活动长期、有效开展。

五、在大课间活动的方法上注重应变性

活动的方法是活动效果的保证,是长期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基础。在开展大课间活动中,学校根据活动内容,采取创新、趣味、难度、灵活、艺术等方法,提高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

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才能提高,只有不断创新,大课间活动才有生命力。因此,为增强大课间活动的实效性,使大课间活动保持全新状态,我们始终坚持创新理念,使其在一个不断更新、完善、改进的过程中逐步规范。每月,更新活动内容或更换场地;每学期,安排一次大型活动项目,不时给学生以新的感觉,吸引学生积极参加,以新活动促进学生产生新的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内在兴趣是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最佳动机,是长期参加大课间活动强大动力。培养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快乐、有趣的氛围中参加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积极性,是提高大课间活动效率的重要保障。

没有难度的大课间活动项目,就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潜力。有适当难度的活动是大课间活动深入发展的前提,是学生长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动力。如低年级单手拍皮球,在熟练的基础上,可增加难度,改为快拍、花样拍;玩呼啦圈增加难度可改为玩两个、三个,或走动摇等;跳绳可有开始的单人跳,增加难度改为双人跳,花跳;投篮球由正面投改为侧面投,远投等,不断增加难度,就会增加学生的探索、进取之心,吸引学生天天活动。

灵活地利用场地,创造性地用活器材,采用不同模式,开展大课间活动。如采用分散型、定点型、跑步型、训练型、特色型、合作型、文体型、挑战型、室内型等,可根据天气、季节和特殊纪念日,灵活运用不同模式,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

大课间活动既是体育活动,又是综合素质展示,它可以和文艺活动结合起来。如组织开展的“千人扇舞庆六一”大课间活动,在“爱我中华”铿锵有力的歌曲伴奏下,学生手舞彩扇,翩翩起舞,既抒发了爱国情怀,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再如“千人诵读经典操”,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一边诵读经典,一边翩翩起舞,文体结合,既丰富了大课间活动内涵,又陶冶了学生情操。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炼体、育德、益智、育美作用。

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大课间;阳光体育;制订方案;强化管理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快乐地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效果。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完善机构,健全组织

学校设立大课间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形成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体育教师组织协调,班主任管理,副班主任辅助的组织网络,齐抓共管,层层落实。

二、规范制度,强化管理

学校要求全校师生人人参与大课间活动,学生活动情况计入校“阳光少年”评选活动,建立“行政值日制、班主任管理制、体育教师帮辅制”等,以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1.值日行政人员负责主持大课间操体育工作、检查体育教师、班主任履行职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解决问题。

2.体育教师职责及安排:

(1)职责:主持出操教师要求声音洪亮,干脆利落,口令到位,不要拖泥带水,每次做完早操、课间操进行小结。(2)安排:按要求到指定地点指挥学生。

3.班主任职责: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对大课间操的认识,协助学校把课间操纪律搞好。(2)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大课间操各项活动,尽量与学生一起参与锻炼。(3)做课间操时,班主任必须在本班队伍的前面观察本班做操情况,协助体育教师管理本班大课间操活动。(4)退场时,班主任必须和本班队伍同时离场。

三、制订方案,周密有序

活动方案: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为40分钟。分两个时段,前10分钟先集中做操,再进行自编的校园集体舞,后30分钟各班按规定路线到指定的区域进行活动。下雨天则在教室里做各班自编的室内操,开展棋类活动以及一些室内游戏。

随着季节的变换,师生活动的内容不定期更改。冬季长跑是我校固定的内容之一。还有多项的小型竞赛,全面增强学生的体质。每个班级也可根据本班实际与学校进行协调,给班主任和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也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合理规划场地、器材

为了使活动更富成效,我们尽可能合理划分活动区域。根据学校实际,我们把整个校园分成24个活动区,实行分区活动、区域管理。我们精心制订活动轮流表,以一星期为一个周期,让不同年级学生选择不同的活动项目进行。当然,练习场地和器材也相应进行轮换,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运动技能,为实现自主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安全防范,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保障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师生每天在同一时间开展的大型集体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所以要特别重视安全管理,更应重视安全教育。各班要加强大课间活动的宣传,使全体师生能高度重视,认真按此方案落实大课间活动,保证师生共同参与,保证活动时间、保证活动质量。各班的班主任及体育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身体状况,确保大课间活动能顺利、安全、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范文5

一、控制指标

1、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师生违法犯罪上访起数为零。

2、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学校的意外伤亡重大事故起数为零。

3、加大学校安全排查、教育、演练力度,安全隐患整改达标,安全教育、应急演练覆盖率达100%。

二、项目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认真落实学校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的“五个第一”工作机制,即:第一责任,第一投入,第一管理,第一教育,第一评价。各学校校长对本校、幼儿园的综治、安全工作负领导和管理责任,要切实履行职责。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要严格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山西省关于加强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若干规定》、《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沁源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基本规范》、《国发[2019]23号》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安全、综治各项管理制度,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科学、规范学校安全、综治工作的管理。

3、认真执行《学校安全管理日志》制度,逐日核查填写,存档备案。并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排除,自身无法解决的要迅速上报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解决,《日志》于次月1日前汇总上报中心校。

4、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的监控,做好重点要害部门的安全防范和保卫工作。定期检查学校消防设施,加强对各种容易引起火灾的部位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严禁将学校场地出租作为从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生产、经营场所。根据季节、气候变化确定学校安全工作濒发等特殊时期的监控和安全防范工作,并做好安全检查,对出现的危房、危厕、危墙等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场所和设施立即关闭停用。有学生寄宿的学校,必须安排专人夜间值班、巡查,并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5、加强食堂标准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食堂设施设备。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及各项管理制度,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切实做好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管理,定期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严禁学校小卖部经营早餐、课间餐、方便零食、饮品等,加强学生饮食卫生教育。

6、做好学校出游和校内外集体活动的安全工作。要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出游和校内外集体活动的安全教育,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把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使用车辆要性能好,对驾驶员要加强安全教育,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小学课间管理制度范文6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推动体卫艺工作的全面发展

学年初,习城乡中心校设专职人员具体负体、卫、艺工作,成立了以杨校长为组长的习城乡中小学体卫艺工作领导小组,统管全乡学校的体、卫、艺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条例》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各项工作,通过宣传、发动,统一认识,落实体、卫、艺工作的责任,明确体、卫、艺工作的要求,完善体、卫艺工作网络,使各校把体、卫、艺工作做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强化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使全乡中小学体、卫、艺工作生动蓬勃发展。

二、体育、卫生工作 2、进一步加强大课间、广播操的管理。为了做好本项工作,我乡在开学初分校区进行了第三套广播操培训,六月份乡中心校成立检查组对各校培训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本学年开展推广第三套广播体操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促进了我乡大课间及广播操的有秩序的发展。

3、我乡学校每天都能坚持做好课间操、眼保健操,开展规范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活动,经常性组织学生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举行拔河比赛,踢毽、跳绳比赛,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文体活动是体育锻炼的“推进器”,是营造学校体育氛围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可以丰富校园的体育生活。

4、2011年6月,习城乡中心校选派了中学生体育代表队参加了濮阳县教育局举办的“新华杯”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并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5、习城乡中心校对各中小学的环境卫生、学生个人卫生常抓不懈,定期进行检查督促,使学生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各校的校园环境整洁。

6、该学年规范了各中小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并制定了卫生管理手册印发给了每所学校,要求各校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学校卫生管理工作措施,通过各中小学校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校园卫生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对食堂食品卫生工作,我们更是狠抓落实,检查督促,严格贯彻落实《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完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管理,要求学校食堂采购索证、食堂做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做到饭菜留样等制度,杜绝学校师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食堂安全卫生无隐患。

7、中心校与乡卫管站结合,实行了乡医、村医包校,各校与乡医主动结合多次分校区对全校师生进行了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加强了对学生的卫生保健工作。

8、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建立建全传染病防控工作制度,成立了校长、联络员、乡医三人联控工作领导小组,把具体的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不在我乡学校蔓延。

9、认真落实市教育局颁布的课程计划,各校均能按规定每年级每周一节健康课,开足开齐艺术类课程,有兼职教师、有教案,学生健康教育知晓率达80%,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心理咨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防止独生子女孤僻、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陷,保证所有青少年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三、开展艺术教育

1、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生书法绘画比赛文体活动,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为推进艺术类课程开设,暑假我们分校区进行培训了全乡中小学音体美教师,确保了音体美课程的开设,进一步加强了音乐、美术等课程课堂教学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在“六·一”习城乡中心校安排各校组织召开庆六.一文艺汇演活动,通过此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情操。

4、积极组织参加县教育局举办文艺调演和汇演,我乡学生刘梦哲参加了县教育局庆祝教师节表彰会文艺演出,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获得领导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