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变电运行;安全;隐患;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017-01
变电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维护,在此过程中,由于相关操作人员操作失误或违规,电力系统或设备出现损耗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电网中存在安全隐患,使得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能降低,因此必须重视变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变电运行的概念和基本概况
变电站是联系发电厂和用户的中间环节,起着变换和分配电能的重大的影响,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变电运行是电网运行,倒闸操作和事故处理的执行机构,变电运行的主要任务是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其特点是维护的设备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机率大,工作繁琐乏味,容易造成人员思想上的松驰,一旦发生变电事故,轻则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重则危及电网,设备和人身的安全,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全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变电运行隐患问题的来源
(一)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代企业管理中,把安全事故的根源归于不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事故发生的根源在于管理上的漏洞,也是事故发生的最基础性的原因,对于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其他的一些管理原因包括管理者由于能力的不足导致决策错误,失误,没有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管理培训等。
(二)设备未能及时更新
变电运行中,电气设备性能的好坏对于其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电设备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其各项性能指标会逐渐降低,如果不及时淘汰那些已经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操作失误与错误
变电运行特点是维护的设备多,出现异常和毛病的机率大,操作繁琐乏味,很容易使操作人员产生懈怠的情绪,在操作中有可能导致判断 错误而引起错误操作,轻则造成经济上的损失,重则危及人身,电网,设备的安全,操作错误或失误是变电运行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而引起错误操作的原因可能是操作人员本身技术不过关,精神懈怠,安全意识缺失等。
(四)变电设备检修不彻底
变电设备的检修是保证电力变电设备良好工作状态及正常输送电力的基本保障。目前,绝大多数电力企业仍然依靠传统的人力定点检修方式来对设备进行检修,这种检修方式虽然能够得到一定的效果,但在现代化电力变电运行的今天,其自自存在的问题也已经越来越明显,检修水平的落后和不增加了电力变电的问题出现概率。
(五)自然灾害形成的问题
自然灾害对电力变电运行所立生的影响是最不可抗的,同时也是问题效果最大的,雷电,冰雷等自然灾害的出现,往往会对整个电力变电系统造成影响,在山区,丘陵地带这种故障的发生机率更大,实际上电气设备自身都是具有着超高绝缘性能的,但由于雷电,冰雪灾害的发生使得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逐渐降低,并最终低至正常范围下,从而提高了电气事故发生的几率。
(六)缺乏相应培训
相关工作人员安全教育不足,相关工作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不高,专业技能又不能满足变电运行工作的要求,不能真正落实安全制度和要求,安全措施无法真正深入到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普遍很淡薄,不能及时纠正长期养成的违章习惯。
三、电力变电运行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变电运行管理制度
变电运行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所以为了保证工作行为的正确性,必须要建立起健全的变电运行管理制度。在制定管理制度过程中,必须要使每一个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并将工作出现落实到个人头上,让他们真正的明白自己工作的认真与否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工作前景。
(二)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术不足
当前的电力企业中,还有一些一线人员技术能力不强,知识更新不足,在现代化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没有很好的掌握设备性能与原理,操作失误不断出现,还有一些人员素质不高,在操作上,为了方便,简化了许多必要程序,使设备强行开关,损害了设备寿命。
(三)加快变电运行设备的更新换代
良好的硬件设备曙保证电力变电正常运行的客观基础,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快对变电运行设备的更瓣换代工作。对于变电设备过于陈旧的问题,电力企业必须要对其予以更换,及时更换不了最先进的设备,也必须要保证电力设备的工作负荷能够在正常范围内。
(四)全面细致的进行变电设备检修
变电设备的检修是保证变电设备正常工作状态的外在基础,良好的检修工作不仅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还能够实现对电力设备故障的最快,最优控制。在现代化电力变电设备发展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应引进智能信息化的网络检修与监测系统,保证整个变电系统的工作状态始终都在控制范围内,并能够实现对整个变电系统的24小时监督。
四、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能力
正确的预防措施,能提高电力变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为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一)加强有关人员的培训
具体实话人员对状态检修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确保状态检修计划和技术实话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话状态检修前,应组织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培训,其中包括点检员,检修人员,运行人员,管理人员,培训的重点应放在状态检修的基本原理,实施过程,尤其是技术的应用上。
(二)寻求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系统的支持
随着远红外成像技术,油质在线监测系统,经济运行专家系统,蠕变在线监测等监测与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状态技术已初具规模.
结束语
电力生产企业只有不断强化技术改造,才能推动行业发展,只有通过安全生产,才能保证电力供应科学可靠,在电力运行实践中,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事故预防预警能力,使电力保障率不断下降,全面提高电力生产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余晓舟,加强变电运行管理确保电网安全运行.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5(36)总第1235期.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应急 物资 管理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地震、台风、暴雨、冰雪等自然灾害频发,由于自然灾害自身的突然性、普遍性、紧迫性等特点,导致其爆发时往往带来极大的破坏力,从而造成电力基础设施严重破坏,并引发大面积停电等突发性电力事故。
电网企业作为能源提供的基础保障行业,在遇到自然灾害、发生电力事故时,为控制灾害规模,满足救灾、减灾和企业生产、居民生活需要,必须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这就需要电网企业在灾难发生时必须实施有效的应急管理,而应急管理中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如何在日常和急需时有效的管理应急物资,使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快速的到达事故现场,满足抗灾抢修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 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特点
加强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管理,必须先要了解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特点。与普通企业物资相比,应急物资具有以下特点:
2.1 需求的不确定性。由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难以预测,对电力设施的破坏程度和具体损毁情况也难以掌握,这就决定了应急物资的需求数量、种类和使用范围、地点等不能确定。而且当自然灾害和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常会伴随交通和通信中断的情况,短时间内很难准确的统计出受损电力设施的具体种类、数量及详细的设计要求等信息,更增加了电力物资需求的不确定性。
2.2 需求的时效性。电力设施遭受损毁后,必然造成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停止,特别是对交通、医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机构带来影响,为此必须尽快恢复供电,以满足群众生活、企业生产和抗灾救援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当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物资要在第一时间送到需求地,也就是说物资的需求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满足,才能发挥应急物资的效用和价值。超越时限也就失去了“应急”的意义。
2.3 需求种类多、数量大。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影响面积大、破环力强等特点,同时上网运行的电网设备品种繁多、设计规格也不尽相同,所以自然灾害发生后,电力设施经常是大范围受损,设施受损严重,对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的需求呈现出数量大、品种多的特点。
2.4 非经济效益性。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与普通物资管理一个很大区别就在于其明显的弱经济性。区别于企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目标,应急物资追求的是时间效益最大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抗灾抢修和电力设施重建工作,经济性已不是其主要目标。
3 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是近年来才开始逐步建立的,相关的法制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同样的,电网企业的应急体系也是在经历了南方冰雪、汶川地震等多起重大自然灾害,意识到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后,才开始加快建设步伐的。近几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电网企业围绕应急体系建设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电网企业应急体系雏型已基本形成。
应急物资管理是电网企业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制订了《应急物资管理办法》、《应急物资储备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网省公司也相应制订了本单位的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对应急物资管理的原则、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供应、结算等各项工作进行了明确和规范,使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制度的宣贯执行和方案的实施,使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各级电网企业大都设置了应急物资归口管理部门或专职管理人员,明确了应急物资管理流程,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并已开始应急物资的实物采购储备工作。但从现有情况看,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对应急物资管理的认识不到位。部分电网企业虽然已在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应急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其开展应急物资管理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安排布置的工作任务,而又没有真正站在对应急物资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应急物资作用的角度去全面系统考虑问题、开展工作。
3.2应急物资管理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电网企业虽明确了应急物资管理的主管部门,但没有建立配套的管理体系,也没有明确相应的配合部门及各部门在应急物资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职责分工,造成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职能的交叉、缺失,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推诿、扯皮想象,大大影响了应急物资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3.3应急物资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流程不顺畅。部分电网企业虽然制订了应急物资管理办法,但过于简单、笼统,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工作流程,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部门之间、流程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造成应急物资管理工作责任不到位,流程不顺畅,造成各项管理制度不能得到有效执行。
3.4应急物资仓储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应急物资的存储需要。为满足应急需要,应急物资存储量比较大、品种比较多,且要求在发生自然灾害后能够准确快速的从仓库中调用。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单位的物资仓储体系建设比较滞后,仓库面积小、设施简陋,仓库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作业手段和管理方式落后,而且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应急物资仓库,现有仓储体系很难满足应急物资管理的仓储需要,部分单位虽已初步制定了现代化应急物资仓储体系建设规划,但还没有进入实质建设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开展。
3.5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工作有待提高。目前,电网企业实施了ERP、电子商务平台等信息化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应急物资管理与普通的日常管理相比,因其具有需求不确定性、时效性等特点,在应急物资的需求统计、调配等各环节对信息管理要求更高,应急物资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一个适应性更强、功能更完善、反应更灵敏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的信息管理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4 电网企业加强应急物资管理的对策
4.1转变观念,强化对应急物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全面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互动性。电网坚强不仅体现在电网日常运行的安全稳定,而且体现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反应并尽快恢复供电。这就要求电网企业具有强大的应急能力,完善的应急资源保障机制,提升应急物资管理水平是增强电网企业应急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各级电网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应急物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切实落实到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帮得上忙、管得上用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
4.2健全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完善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机制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按照“分工协作、整合资源、统一调配、有备无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应急物资管理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和分工,理顺工作流程,让各部门及人员真正明晰应急物资管理“谁来做、何时做、做什么、怎么做”。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和专职队伍建设,选拔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并搞好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水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各级电网企业及各部门应急物资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加快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及调整评估等机制建设,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工作例行报告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明确各级电网企业及各部门在突发性自然灾害处置过程中,从预警、处置到信息的上报,必须服从上级应急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调度。
4.3完善预警响应机制,制定周密应急预案
电网企业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预防为先,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应急物资管理原则,完善应急物资预警响应机制。一是要制定预警值守、应急处置等规章制度,确保应急信息传达与准确、及时规范,二是坚持预警值班制度,设立总值班室和专线电话,值班人员统一接报、调度、分类处理,在电网企业系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点、线、面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呼应的应急预警联动机制。
各级电网企业要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不同地区自然灾害发生规律,制定周密完备的应急预案。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加强事先的预防和模拟演练。
4.4加快建立现代化的应急物资仓储体系
应急物资的及时快速到达是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重要保障。应急物资能否及时快速到达必将受到应急物资储备仓库的设置和管理水平的影响。因此,电网企业必须科学规划,加快建立现代化应急物资仓储体系的建设步伐。
应急物资仓库规划建设时,根据应急物资仓库的性质、任务等,重点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安全性。要重点分析库址的地势、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市政条件以及与火源和易燃易爆的厂房、库区的安全距离。二是交通运输便捷性。为确保应急物资运输的时效性,库址应尽量靠近交通干线,临近铁路货站货或高速公路入口,以缩短应急物资得运输时间,方便与其他应急仓库间进行物资筹集、调拨配送,以能够最快捷的向自然灾害发生地供应物资。同时,还要考虑应急仓库能够满足大型运输车辆和直升飞机起降所需的净空条件,保证在地面交通系统瘫痪时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构建仓库信息管理系统设施。电网企业在仓库建设时要积极引进自动化立体仓库设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的控制实现整个作业活动的自动化,既充分利用仓库空间,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应急物流响应时间。
4.5开发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搭建信息管理平台
由于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在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数据存储、物资存储、物资调配等各个方面都相比传统的物资管理系统有着更高的要求。开发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将各级电网企业、应急仓库、物资供应商等全部纳入该系统中,搭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该信息管理平台既是一个信息收集平台,也是一个指挥平台,在这个信息平台里,可以实时反映出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依托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灵活调配各电网企业储备的应急物资,从而提高应急物资管理水平和电网综合抗灾应急保障能力。
4.6 设计优化应急物资管理的运作流程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必须对其管理的运作流程进行认真思考,对运作流程进行设计优化。根据应急物资的特点,可将应急物资管理系统设定以下几个环节:应急物资协调指挥中心、应急物资供给端、物流中心以及应急物资需求端,各个环节间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实时回馈信息,将物资需求者的需求及时准确传递给物资供给者,并将物资供给者所提供的应急物资加工分类后配送到受灾区。其运作流程示意图如下:
五 结语
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在我国刚刚起步,我们应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应急物资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相信随着电网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应急物资管理重视和认识的不断深入,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也必定会在今后抗灾救灾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扬,《完善我国应急物资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能源与技术经济,2010。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3
一、地质档案的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档案管理意识的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档案管理方法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在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中开始将档案资料数字化处理后将其保存在磁带、磁盘及光盘中,由于这些存储载体具有存储量大、体积小及易于携带等诸多优点,所以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便利。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管理方法的运用更为重视。地质档案异地备份在1999年开始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地质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管理制度开始不断完善,这对于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地质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重视不够。在地质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管理工作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由于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觉得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抱有侥幸的心理。同时也担心在备份管理过程中会给馆藏档案的保密性带来影响,所以在实践管理工作中不会主动对地质档案进行备份。
其次,资金投入不够。在地质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管理工作中,每一步操作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在当前地质行业中,各单位和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中自身的经费就较少,再加之政府投入不够,这就导致地质档案异质异地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此项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最后,备份选址困难。尽管我国地域辽阔,可以更便于地质档案备份管理工作的选址。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没有规律性可言,这就需要在备份管理选址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这个城市的各个方面因素,从而给备份管理选址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地质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管理的必要性
(一)保障地质档案的安全性
地质档案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对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它一些档案资源丢失后还可以恢复。但是,地质档案不同,地质档案一旦丢失或者遭到毁坏便将无法恢复,所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因此,地质档案的安全管理始终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对地质档案实施异质各份、异地备份,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地质档案的安全。
(二)应对地质档案管理风险的必然选择
地质档案的资料是比较脆弱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可能会给地质档案造成极大的损失。但是,地质档案管理面临各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灾、洪灾等,人为因素包括战争、恐怖活动、计算机病毒、操作失误等,这些都会对档案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地质档案进行备份管理是应对档案管理风险的必然选择。
(三)防灾减灾的必要措施
保障地质档案安全,对地质档案进行备份,既要防止较小灾害对地质档案的损害,更要防止较大灾害对地质档案的损害,比如火灾、地震、洪灾、海啸等等。各种灾害具有不确定因素,它们随时可能会爆发,会对地质档案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地质档案进行备份管理,是防灾和减灾的必要措施。
三、做好地质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
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增强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地质档案的异质异地的备份管理工作,要善于分析和总结各种灾害给地质档案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尽快制定本单位的备份计划,采取备份措施,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备份工作的指导。
(二)加大资金投入
要加大对各份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保证科学研究、设施建设等的顺利进行。要重视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加强对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工作,丰富地质档案资源,为做好数字档案备份管理做好准备。
(三)科学选择备份地址
对备份地址所在地的各项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选择最佳的地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异质异地备份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落实备份制度
地质档案管理部订要制订完善的备份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备份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切实加强地质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管理工作。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4
为了加强避灾场所管理,切实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维护受灾区社会稳定,特制定避灾场所管理制度。
一、避灾场所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原则,无偿为受灾群众服务。
二、避灾场所实行属地管理原则。
镇人民政府、村(居)委会要加强对避灾场所的领导,配备兼职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三、避灾场所接收因洪涝、风雹、台风(包括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需要转移安置的当地群众及外来人员。
其中精神病人员、传染病患者不得接收入住。
四、避灾场所要保持卫生清洁,保证避灾人员有饭吃、有干净的水喝,晚上有睡觉的地方。
食物的采购、制作、存放应当符合卫生要求,避免病菌传染。
五、避灾人员应当遵守有关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文明礼貌、团结互助。
对不服从统一指挥和管理、干扰救灾工作秩序的,要进行严肃教育;情况严重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六、避灾场所必须高度重视和努力做好安全工作。
洲泉镇防汛防旱指挥部
—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5
巨灾形势越来越严峻
据联合国统计资料表明显示,自20世纪以来,中国是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2/3的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胁,近半数的城市分布在地震带上。据我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近10年来我国因洪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维持在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以今年的冰雪灾害为例,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500亿元之巨,而这次汶川地震及波及全国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年度灾害经济损失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即灾损率)小于2%时,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少,而大于5%时,对市场物价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大。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灾损率处于较高水平,如美国的灾损率为0.27%,日本为0.5%。我国灾损额与国家财政支出的比值,低时维持在10%左右,高时达到30%以上,而美国的这一指标还不到1%。因此,我国巨灾已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形势。
巨灾保险制度尚未完善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中国有地震保险吗?保险公司在地震中发挥多大作用?
目前,我国对地震等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补偿与救助,实行的是国家财政支持的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这种单一的政府财政补偿和救助巨灾风险损失的制度,很难应对自然灾害频发和日益严重的巨灾风险事件,特别是尚未建立起灾后恢复的经济保障制度,导致了巨灾后的补偿或救助范围小或层次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各种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国家,相应的保险开发程度却很低。虽然我国自1980年后逐步恢复了自然灾害保险业务,但保险公司经营仍然是纯商业性业务,特别是从相关保险法规的制度看,属于洪水、地震和台风等巨灾风险不在承保责任之列,目前我国各保险公司只将洪水灾害作为特约附加险种承保。
与此同时,保险补偿的巨差性,导致巨灾损失理赔相当偏低。由于我国巨灾保险业务是以商业化模式运作的,且由于巨灾保险风险较高,各家保险公司分别对地震等巨灾风险采取了停保或严格限制规模、有限制承保的政策,以规避经营风险,导致目前保险对巨灾的经济补偿呈现“杯水车薪”的现象。如2005年我国沿海地区遭受的7次台风中,国内保险业共支付赔款13.3亿元,仅占“麦莎、泰利、龙王、达维”等4次台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0.68亿元的2.46%;今年初雪灾中,保险业共支付赔款16亿元,仅占直接经济损失的1%。导致巨灾保险制度难以有效建立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缺乏法律支持。二是缺乏经营技术和水平。三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痛定思痛 尽快建立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目前,全球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我国也应尽快完善这一制度,化解巨灾造成的伤痛。
首先,确立巨灾保险的政策性地位。国家应制定法规明确巨灾保险的政策性保险地位和巨灾保险的强制性,规定各商业性保险公司必须把地震、洪水、冰雪、台风等巨灾保险责任从其他保险条款中剔除,列为综合性保险的承保责任。各商业性保险公司必须接受政府委托经办巨灾保险业务。同时,国家应对巨灾保险的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
其次,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国家巨灾风险准备金由政策性保费收入部分、财政预算按一定比例计提部分和国家向商业性保险公司征收的一部分营业税组成。商业性保险公司出于保证偿付能力的考虑,同样需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主要从每年总保费收入中提取的部分、巨灾保费及其专项资金的运用收益组成,增强抵抗巨灾风险的能力。
第三,建立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理分担机制。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对于巨灾保险应采取限额承保方式,如将家庭财产的巨灾风险责任与企业财产的巨灾风险责任明确为分别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家庭财产巨灾保险作为政策性保险,由政府承担大部分,未承担部分由家庭自己投保或自我承担;企业财产巨灾保险则属于商业性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
自然灾害管理制度范文6
汛期将至,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促进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各村、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超前防范、未雨绸缪,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切实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早谋划、早准备、早行动、早预防。对本村本单位可能由暴雨、台风、雷电等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明确重点防范区域,制定有效防范应对方案和措施。要认真总结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自然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二、切实做好汛前和汛期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各村、各单位要结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对本辖区重点企业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消除可能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非煤矿山企业要将防范暴雨、洪水灾害作为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要检查排水系统、截水沟、边坡稳定性等情况;建筑施工企业要重点检查施工临时宿营区安全、现场排水、边坡基坑支护、脚手架工程、施工用电等情况;其它单位都要结合实际,搞好检排查工作。安全检查要建立档案,做到事故隐患治理方案、责任、时限、经费和预案“五落实”,尤其要做到能整改的立即整改,能除险加固的立即除险加固,一时难以整改或施工的要加强防控。
三、切实增强汛期生产安全事故防范能力
各村、各单位要结合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对重点防范部门和企业有关人员全面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熟悉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特点,掌握防控措施。各企业要结合安全隐患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增强企业预防事故的能力。要结合防范工作重点和安全风险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修订和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通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确保应急预案有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