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37-02
2010年9月,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这是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观念与机制,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政府部门、各高职院校到教师个人,均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并致力于校企合作的摸索与探讨。虽然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运作方式、合作对象、机制以及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与隐忧,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施效果和校企双方继续合作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提出校企“双主体”深度合作,部分高校开始了这方面的摸索与尝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院自2009年始开设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能从事医疗器械生产装配、质量检测、质量监督与管理、产品注册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是一个较新的专业,开设此专业的院校较少,目前仅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我院开设了此专业,可资借鉴的办学经验较少。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对人员、技术、设备及环境要求很高,我院开设该专业,基础薄弱,实训场地不足,师资水平有限,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水平。我们选择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站(以下简称省医械所)作为合作对象,开展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双主体”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校所双主体合作的研究探索,突破以往的院校单一主体、企业参与的格局,“双主体”共同培养人才。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养、实习就业、科研合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使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弥补高职院校在实践资源、实训教师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上岗竞争力。
总体设计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专业“双主体”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摸索校所双主体合作办学,从合作机制、办学模式以及保障制度等方面深入展开探索。力求通过校所双主体合作的摸索与实践,突破以往的学校单一主体、企业参与的格局,凸显和强化医械所一方的主体性,双方共同完成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实习就业等方面的调整和改进,从而促进专业发展和进步。
开展校所“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利用各方资源调动和激发医械所的“主体”意识,开展双主体合作办学的研究与实践。
院所双主体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地整合双方的社会资源、节约资金、互利互惠、互通有无,一方面,可以资源共享,提高双方现有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以为省医械所专业人才提供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院所双赢。
具体实施
(一)双主体合作准备
合作对象分析 对省医械所进行深入了解和深度调研,了解对方的合作动机和需求,据此挖掘最大合作共赢点,寻求最佳合作契机,创新合作模式、合作机制以及合作保障制度,以求产生更好的“所方效益”,以保证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持续进行。省医械所是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实验室,是依法授权的法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拥有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结合省医械所的实际情况,开展校所“双主体”合作办学要调动对方的合作积极性,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通过学生短期实习解决省医疗所个别时期人手不够的困难,协助其完成各项监督抽验任务;(2)利用学生实习和就业将省医械所的技术和服务带到各个企业,扩大省医械所在行业内的影响力;(3)通过利润分成等多种形式,让省医械所从合作办学中取得实惠,获得效益;(4)充分调动省医械所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检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合作方案制定与完善 院所“双主体”合作探索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和实用性。充分利用我院与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机构同属药监系统的优势,借助政策支持,大力开展合作项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具体设计合作方案,创新合作模式,最大可能地实现合作双赢,体现借力校企合作对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合作方案的制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充分利用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资源优势,借助其给予的政策倾斜和帮助积极开展与省医械所的合作,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合作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实现长期、有序、良好运作。鉴于合作对象的特殊性,需在合作机制、合作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合作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二)双主体合作实施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2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临床医学;培养模式
0引言
为了培养能胜任医疗岗位的合格医生,使医学毕业生上岗后能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必须对学生加强职业素养、非技术技能、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岗位胜任力[1]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以及相关专家论证等,提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
1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需求分析
1.1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自2014年湖北理工学院成为湖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医学院也成为了改革试点学院。医学院根据国际高等医学教育的经验、现状及发展趋势,参照国内医学院校课程体系,结合本校医学院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线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2]、临床医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两加强一优化的课程体系、系统整合模块教学模式等。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和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PLB教学、联组教学、实践性模拟教学、小班课床边教学法、理论课与见习课一体化、推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等。无疑,这些教学改革手段对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非技术技能培养及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因此,加强非技术性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必须强调的指导思想。
1.2医学生非技术技能教育现状
非技术技能是一种重要的和工作有关的技能,主要包括合作、领导管理、情境意识和决策制定等技能。沟通贯穿于非技术技能培养的始终,是必要手段[3]。目前,医学教育中非技术技能教育现状如下。1)医学生非技术技能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①对非技术性技能重视程度不够,日常教学中给学生们灌输非技术性技能的知识甚少;②在开展非技术技能类课程教学时,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少,忽视了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2)由于人文教师数量相对较少,人文课程主要根据学校现有人文教师的能力或聘请校外专家来开设,没有经过论证和调查,造课程片面化、零散化,不成体系。3)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与医学教育脱节。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大多没有医学知识背景,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无法准确把握,很难与医学生产生共鸣。4)对人文精神缺乏正确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由于人文素质教育不完善,对人文医师概念的理解不够充分,导致医学生毕业后在医疗岗位上暴露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短板,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如出现医疗纠纷,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的现象。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技术性技能与非技术性技能同等重要。“医乃仁术,无德不成医”,在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非技术性技能教育举足轻重,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3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的现状
为了保证临床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校加强了医教协同育人模式。但现阶段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仍存在如下问题。1)医学生动手机会相对不多。因教学对设备的需求量增大,教学仪器设备的改善不配套,原有的临床技能操作模型较少,且台套数相对不足,没有足够的教学模型对学生进行训练。2)由于各种原因,医学模拟教学和虚拟仿真教学还未得到全面开展。3)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时间分配不足。①医学生对临床实践技能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临床实践技能训练所花时间甚少;②医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找工作或考研,无暇顾及临床技能的学习或提高。4)临床教师对临床技能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一些医院的临床带教老师自身的临床技能操作欠规范,加上少数教师仍然存在“重医疗,轻教学”的观念,造成对临床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不严谨。
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我校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专业自开办以来,多次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教育理念和观念不断更新。我校医学院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创新,将“以特色求发展”作为办学思路,努力探索以将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2.1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
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的培养目标为:①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②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③善于合作与沟通;④精于循证医学法;⑤拥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其中以临床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为核心要素[4]。
2.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整合课程体系
以市场需求和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查阅相关文献,组织广大教师讨论,经过医学教育专家论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1236课程体系:①1个核心,即以医德教育为核心;②2个体系,即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体系;③3个渗透,即人格培养与医德教育渗透、技术性技能与非技术性技能渗透、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渗透;④6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模块、临床基本技能模块、临床专业课与见习模块、非技术性技能及人文素质课程模块。
2.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临床教学标准体系
1)临床主干课程教学的同质化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考试、教学监督和质量评价的统一性和同质化。2)临床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如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质量标准,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规范,教学查房规范,病案讨论规范,临床技能仿真实训教学规范,临床实习出科考试规范等。
2.4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2.4.1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又不增加教学成本,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重新按功能设置实验教学模块[5-6],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2.4.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多元化临床技能训练体系为了使医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医疗岗位要求,结合培养目标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1)临床教学基地互补体系。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规范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巩固现有临床教学基地规模,强化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适度新增大城市临床教学基地点,形成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与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互补。2)临床技能培养体系,即基本技能训练体系[6]+岗位技能训练体系[6]。3)非技术技能培训体系[3]。结合医学特点,制定符合医疗岗位胜任力的非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包括制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方法、采用评估工具进行评估。4)骨干教师培训选拔体系。首先,教师自愿报名,且乐意接受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其次,教师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且要经过严格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教师。5)网络课程中心。2014年,湖北理工学院建成了网络课程中心,主干课程相关资源全部网上共享。临床学院计划将临床诊断思维教学软件进一步优化并实现在线学习和培训,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改革。6)“一对一”导师制。建立本科生实习期间“一对一”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术训练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非技术性技能训练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学业导师制。
2.5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诊疗技术不断问世,许多“临床疾病指南”每3~5年就会更新。这就要求医学生要不断“充电”,更新知识和技术。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显得尤其重要,如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病例引导式”教学法,让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将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思考;采用“虚拟仿真训练”“床边教学”“标准化病人(SP)教学”“临床思维训练”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胜任医疗岗位。
2.6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构建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业成绩的科学体系。为了加强对师生的考核力度和过程管理,实施教学全过程评定,学院结合中国医学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内涵和医学教育现状,构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分为对学生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及对带教科室的考核3部分。2.6.1对学生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包括单科结业考试、医学基础综合考试、医学临床综合考试、出科考试、病例报告的撰写、实习表现、毕业综合技能考试。为了进一步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增设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临床多站考试(MSE)方法,以提升医学生岗位胜任力。2.6.2对教师的考核对教师的考核包括教书育人、专业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个性特色等方面,由学校和医院2级督导专家、同行专家、学生等对教师进行评价和考核。2.6.3对带教科室的考核对带教科室的考核包括对实习生入科教育考核、员工入职培训考核、临床教学双向考核(师生双向考核)、医疗安全管理考核、依法行医管理考核等。由学校和医院2级督导专家进行每月1次的例行检查考核。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3
内 涵
二维,即社会需求维度和学生个人发展维度。学校以社会需求维度作为人才培养指南,紧扣社会需求,通过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脉搏,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从学生个人发展维度确保人才培养针对性及有效性,遵循“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各个成才”思想进行因材施教。在多元智能发展的理念下,指导不同特质学生发展不同特长,成就不同梦想。
三分,即教学“分类”,专业“分向”,就业“分流”。教学“分类”主要是通过综合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实现差异化教学;专业“分向”是在学生完成通识教育及专业适应性学习后,由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进一步选择专业方向;就业“分流”就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完成对具体岗位的选择。
实 施
教务处从总体上统筹
制订(修订)“二维三分”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检查系(部)落实情况;审核各系(部)“二维三分”人才培养工作实施计划,并检查实施情况;组织针对“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调研、检查、考核与总结;与系(部)协调,做好各年级学生“分类、分向、分流”的教育与动员工作;检查系(部)专业学习导师在“分类、分向、分流”中对学生综合测评、实习成绩和操行评定等的实施情况与工作质量。
系(部)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执行“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有关制度、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督促、检查各教研室具体落实情况;按照教务处公布的教学资料目录和标准要求,组织系(部)各教研室制订专业“二维三分”人才培养的教学基本文件;严格执行制定的“二维三分”人才培养工作实施计划;做好各年级“分类、分向、分流”的教育与动员工作;做好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聘任工作;具体实施“分类、分向、分流”中的学生综合测评,以及实习成绩和操行评定等工作;做好毕业生顶岗实习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工作,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系(部)具体落实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学年实施“智能分类”,结合学生特点及专业属性,制定“分类”标准,实施 “分类”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基于学生学业基础对学生实施分类教学,主要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现差异化教学。在新生入学时,学校统一进行测试,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职业意愿进行摸底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开设选修课;同时,在专业课、公共课环节进行差异化教学,最终促使学生人人都能通过自己的选择成就人生目标。
第二学年实施“兴趣分向”,在学生完成通识教育及专业适应性学习后,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进一步选择专业方向,并在专业课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环节予以体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未来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第三学年实施“分流教学”,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完成对具体岗位的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做到人才差异补足,帮助学生选择具体职业、岗位,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在第三学年针对学生的职业方向选择,补齐学生的就业“短板”,在固化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选择的行业特点,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并设计教育项目,以市场化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就业,帮助学生顺利择业。
专业指导教师将任务落到实处
认真执行专业“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地制定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手册等教学文件;做好各年级学生专业“分向”、就业“分流”等组织和指导工作;灵活设计教学内容,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学生长处,弥补学生不足,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深入实习单位指导学生实习,全面掌握所负责的每个学生的实习状况,及时解答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对学生的学习、工作、思想、生活进行全方位指导;对实习学生做好考勤记录,严格要求其履行请假审批手续,做好学生实习的定期检查、指导、调整及跟踪调查工作,全面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动态,保证实习质量;批改学生实习报告,做好学期末实结、学生综合测评、学生实习成绩和操行评定等工作。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终身学习是一个不断发掘潜能的过程,激励并促使学生获得他们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学习的空间从学校拓展到家庭、企业以及整个社会,把学习的时间从在校延伸到一生。
保 障
校内宣传动员
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向全体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讲解“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树立对“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统一全体教师思想认识;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学习、研究学校内外相关案例,讨论“二维三分”人才培养管理制度,研究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分解“二维三分”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任务、责任以及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利用院系(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等各种场合,向教师宣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使全体教师有足够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
建立相应组织机构
建立“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指导委员会、“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教师培训协调小组等,广泛听取全体教师意见,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实施“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项工作计划和细则,对诸如教师培训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等建立相应管理制度,进行阶段性工作评估等。
实行“专业学习导师制”
自学生入校起,即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专业学习指导教师。导师以系(部)专任教师为主,实行导师全程负责制,强化导师对学生专业选择、课程学习等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选择最佳成才途径,实现全面发展;加强对导师工作过程的管理,学校将导师工作视为教学工作核心考核内容之一,教务处、学生处、质量办等定期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贯彻“全面、全员、全程”监控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质量文化。通过对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学习、教育规律的研究,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形成教学质量体系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备、适用、能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编制并《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文件,以保障教学质量。
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和改进物质基础,保证“二维三分”人才培养顺利实施。对各实训室增添必要的器材和设备,巩固和增加社会实践基地,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研究并建设网络平台,支持教师电子备课和新模式下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和课程建设方案;针对选修课多样化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学生选修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成 效
专业建设获得认可
通过2012年至2014年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在“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模式整体基础上,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创立了“二维三分、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则创立了“二维三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两个省级示范建设重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都变得更加清晰而有效;在积累一定成果与经验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分别建立了专业教学标准,并在2014年5月“第六届国际美容教育和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与会专家充分肯定。
学生技能不断提升
各专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技能大赛,以赛事为平台,训赛结合促进教学改革,参照国际大赛技术标准建设专业技术标准。示范建设期内,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有70名学生分别在不同级别大赛中获得77个奖项,其中金奖11个、银奖13个、铜奖44个及优胜奖若干。该专业胡已雪同学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竞赛并斩获银奖,此外还获得澳大利亚世界技能大赛挑战赛(美发项目)冠军。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提高
以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为例,根据麦可思公司2013年综合调研数据显示,2012届毕业生初期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率为95%;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87%,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90%,高于同期同类院校29个百分点;毕业生国际就业相较以往更为广泛,新加坡、迪拜、南非、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日本等地均有本专业毕业生就业。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4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01-02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和工程技术等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医学中防病治病的方法,从而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从工程学角度运用高科技手段解决生物学与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问题的综合性专业。本文结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围绕专业特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突出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社会需求,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 中国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支柱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已成为中国生命健康产业中最具成长性的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根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开设的高等院校主要包括两大类:(1)理工类大学;(2)医学院校。理工学校注重工程技术的培养,其学生有较强的物理电子计算机知识,但对影像设备在临床运用中的管理、操作、维修和开发能力欠缺;医学院校则相反,注重医学知识的培养却忽略工程技术理论的学习,工程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在当前社会形势下,要求培养出一批具备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对医疗仪器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维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 当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有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由于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在:
1.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及培养目标上没有及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和科技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未能使学生尽快地接受新技术与信息,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发展的最新状况和趋势,不利于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工程与医学的有机结合还不够紧密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融合在一起的交叉型学科,部分高校或缺乏工程技术背景,或缺乏医学背景,教师的知识结构很难融合多学科的知识,由于学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狭窄,过分讲究专业对口,使专业课程设置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缺乏多样性和适应性,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狭隘,缺乏创新思路。
3.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严重
由于专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实验场所的限制而偏重理论教学,忽视了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开设的实验绝大部分属验证性的实验,很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性环节不足,主要以医院见习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普遍偏低。
4.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
目前大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课外科研活动少,科研活动的参与率较低,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差,科研成果少,导致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弱。
5.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起主导作用,业务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普遍存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师层次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单一的教学型教师已不能满足当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6.学生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医学与各种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当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大部分高校与相关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很难到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运用工程技术方法来解决医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
三 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江西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隶属于计算机学院,创办于2003年,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于2010年获批江西省特色专业。按照学校“建设以中医药教育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理念,密切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立足江西省医疗仪器行业需要,确立以医疗器械、设备的开发、应用、管理为主,医院信息管理、生物信息处理为辅的发展方向,突出计算机与中医药、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体系。这些改革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凝练专业发展方向
面向市场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总结我校专业建设经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坚持工程技术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方向,突出计算机与中医药、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他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制造、应用、维护及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就业竞争力
秉承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与时俱进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特点,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设计结构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早科研、重实践”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大一打基础、大二熟技术、大三搞科研、大四出作品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师兄带师弟、参加电子大赛同学带其他同学的良好风气。大三时相当部分的同学进入实验室跟随教师搞科研,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检验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成长提高,部分同学甚至在大二时就跟随教师搞科研。大四时,所有的学生都要设计软件作品或电子作品才能进行毕业答辩。因此,在四年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直没有间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3.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性与综合性,重视多样性与前瞻性,强化实践性与应用性;课程结构做到平整、模块清晰;课程内容和设置服从培养目标要求,实现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优化;鼓励教师们结合专业特点,努力寻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与中医药的最佳切入点,立足地方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在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使培养方案在质量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分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构建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组成的系列化实验体系,形成“启发式教学、个性化培养、系列化实验、开放式管理”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如征集生物医学工程、中医药领域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完整的项目实训),制订和完善大学期间全过程的实践培养计划,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既有教师职务,又有实践背景的教师,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进一步凸显中医药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发挥学科组、教学团队的优势,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目标转变。
6.校企双方共建专业,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了更好地探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于2012年9月与江西天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办学,启动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订单式培养学生。校企双方在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已开展了相应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四 结束语
本文就利用学校医学资源的优势,结合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医学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适合社会需要、深受学生欢迎、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即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并学会运用工程技术方法来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能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在人类健康、医疗仪器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达到“医为工用,工为医服务”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宏花、桂志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0~122
[2]黄小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162~163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40-02
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省教育厅主管的民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面向全国招生,国家承认学历。建校20多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专兼职教师800余名,在校大专生1.4万余人。目前,学校开设有13个专业(16个方向),拥有各专业校内实训基地19个,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4所,常年合作的毕业实习基地107所。近几年来,学校响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从实际出发,明确办学定位,突出高职特色,努力为社会培养适应基层卫生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明确办学定位,立足为基层卫生发展服务
科学而准确的定位是一所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我们在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定位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保证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1.服务面向定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资源分布不均衡,广大的农村、社区急需大量的医务人员,但本科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又不愿去。基于此,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单位,这为高职医学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地处河北省省会,省会里有河北医科大学、白求恩军医学校和二十多家二级以上医院,还有很多医药类本科毕业生宁愿面对就业压力也选择在市内寻求工作岗位,这给我们提供了高质和充足的师资力量来源。这样,我们既有了明确的服务对象,又找到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加上生源较充足,学校就有了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具备了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社会职能,并随着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明确了服务面向定位后,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立足河北、服务京津、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根据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开设了临床医学(含美容方向)、护理(含涉外、麻醉护理方向)、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中药、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医学营养、眼视光技术、医疗美容技术、药学及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医学、眼视光技术、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已初步形成特色和优势。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践告诉我们,医学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应把握培养对象的自身特点,响应社会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培养职业道德高尚、技术精湛、实践能力强的医疗卫生保健一线技能型人才”。具体来讲,就是医学基础理论适度够用,医学基本技能熟练,医德高尚、安心服务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就是要跳出传统医学教育的“学术型”套路,培养真正用得上的医疗人才。
3.办学特色定位。民办高职医学院校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二十多年的办学经验使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在:立足河北、兼顾京津,面向基层,着重培养有道德、精技术、重实践的医疗保健技能型人才。学校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拓宽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促进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根据办学定位,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表现在依据市场需求设专业,按照岗位需要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遵循职业育人才。
二、走工学结合之路,创新办学模式
高职医学院校注重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要坚决摒弃黑板上“把脉”、讲台上“开刀”的传统办学模式,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之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1.认真做好工学结合。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通过系部调整,进行专业及教学资源整合,使实验、实训基地规模化集中建设,保障了实践教学效果的大大提升。学校还依托附属医院,完善实训中的见习与实习环节,并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适时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比如学校的眼视光专业和宝岛眼镜公司合作,学校接受来自该企业的捐赠,企业则吸纳学生带薪实习和就业。同时,学校引进企业校内设厂,实现厂校对接,比如医疗器械公司在学校设有器械修理场所,为相关专业提供优质的“教、学、做”一体的场所;中德义齿加工厂的入住,使口腔专业教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中有厂、厂中有学”的现代高职培养模式。
2.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之路。学校成立校学术委员会和督导办公室,邀请校外专家参与专业论证、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如口腔专业,我们邀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专家共同开发新的课程,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学校还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非直属附属医院14所,常年合作的毕业生实习基地107所,依托他们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并接纳一部分毕业生就业。
三、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医疗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范文6
关键词: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共同负责人才选拔、培养与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这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高瞻远瞩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护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背景及意义
根据护理系近3年的就业统计和护理人才市场调查,河南省县区二甲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护理人才缺口较大,用人单位急需一批能够从实习开始就能适应本院要求的护理人才,作为漯河市医学院校,担负着尽快培养出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一线高质量护理的人才的重任。三年来对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共计3000名学生的毕业就业调查数据表明,86.5%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40.8%的学生表明现实工作与理想中的工作差别较大,对医院的归属感较差或心理适应期较长。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及班级文化建
构的实施过程第一“,订单式”班级的组建。2013年9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为301医院护理人才定向培养基地之一,将校内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护理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从刚入学开始进行订单式人才选拔,选拔标准根据高等教育要求,通过和用人单位协商沟通,包含理论基础知识和护理临床技能等,最后根据考核标准及学生意向,确定“订单班”。校院双方精诚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学习-实习-就业”三个环节相互协调,以就业为导向,将理论教学、实践学习和毕业就业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和评价办法。前期由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协商确定订单培养目标,学校指定订单培养班导师去合作医院学习8-12个月,熟悉医院的文化及人才培养要求,具体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素质人文教育为重点,从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全程渗透到学生日常培养工作中去。第二阶段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选聘专业教师从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程护理技能培训与指导,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讲授、技能训练、学习辅导等;班级管理采取“小组管理模式”和“动态淘汰制”,根据考核标准实行动态淘汰和增补,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危机意识。第三阶段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对“订单式”学生岗前考核,由学校和医院共同制定考核办法,对于合格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实习期间学校经常与医院沟通交流,定期派专业教师去医院了解调查学生岗位能力表现情况和护理理论、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不断改进在校期间教育方式并完善培养方案。第四阶段以就业评价为重点。学生毕业后,不仅仅只是为了统计就业率,通过主动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薪酬待遇等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质量,了解学生对于学校培养过程的态度和状况是否满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优化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护理专业301医院订单式人才培养已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实践证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毕业生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较高[4],操作能力强,职业素质突出,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反馈良好”。第一,学校方面。经过两年在校期间的培养,首届301医院定向培养班的学生顺利通过医院考核,全部进入301医院实习并全部留院工作,就业率达100%;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和社会满意度高,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301定向培养班模式也为其他医院的定向培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医院方面。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将用人单位的文化、规章制度等融入人才培养,让学生尽早认知用人单位,增强服务医院的信心和意志,用人单位也大大节约了时间,避免了隐形成本浪费。第三,学生方面。根据对2012、2013级两届301定向培养班学生跟踪调查,班级所有学生专业课平均成绩85分以上,85%获得奖学金,在学校的各项比赛中荣获取得优异成绩,部分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护理技能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五、结束语
开展订单式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动态的专业方向调整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开展专科方向,扎实推进“校院合作护理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完善培养方案,拓展订单项目,护理系将在此基础上予以推广,不断探索完善订单式培养的育人机制。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了就业工作,对护理专业就业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将在此基础上予以推广,立足大学基本需求,不断探索完善订单式培养的育人机制,贴近市场,强化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7-9.
[2]艮芳,何海艳,何梅.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01):115-116.
[3]李燕.高职护理“订单式”班级管理方法初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