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决策的步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决策的步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决策的步骤

管理学决策的步骤范文1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案例研究;应用价值

一、引言

作为广泛应用在工商管理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研究主要是根据实际的案例,通过深入剖析企业中已发生的行为与结果,对企业管理经验进行整理,从而达到提高该专业学生决策及动手实践等能力的目的。但是实际上,由于企业所处环境与外界多种因素,如市场经济、政治制度等联系紧密,有着非常大的变动性,因而在不同的时期与阶段,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少专家及学者也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况,指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容易将学生引入思维的误区中,使其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开展各项企业管理活动。当前,如何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科学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已成为该专业教师及不少学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案例研究已被应用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于此种研究方法,一直存在质疑的声音。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案例研究的争议及质疑也愈发激烈,具体分析,一些学者之所以反对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认为这种方法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是在外部有效性方面,案例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不适宜采取实证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只能借助归纳式研究方法及构筑理论来分析工商管理相关理论;其次,此种方法主观性较强,但可靠性及科学性较为缺失,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引发不少的问题。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价值

虽然在运用方面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但从客观上分析,案例研究方法还是存在不小的价值的。在笔者看来,为充分发挥出案例研究方法在工商管理教学及研究领域中的价值,关键在于采取科学、恰当的运用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此种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作用,使人们对其应用价值产生更深刻的理解。1.案例研究方法的发展。经调查分析得知,经济主义以及教学案例这两个学派为案例研究方法最早代表。人们在上世纪初期,便在商业教育中应用了案例研究方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案例教学这一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此外,科波兰德博士在1921年发表了第一本关于案例管理教学的文集,从而为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直到上世纪的中期,才在福特基金会帮助下得到一定推广。而在国内,则是在政府机构的帮助及推动下,案例研究方法才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传播。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国内也愈发重视案例研究方法,并加大了案例培训机构的开办力度,以期推动案例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2.在工商管理发展中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通过对工商管理的发展历程展开深入分析,发现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经过案例分析及实践探究得到的,并非所有的理念都是由相关管理思想推导得出的。由此可知,在工商管理这一领域中,案例研究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组织领域中比较研究方法的提出及应用,大家也对工商管理产生了新的理解,并借助分析此种方法,意识到要想在工商管理中实现比较研究方法,就需要建立起相关框架系统,并通过明确表述来深入分析组织中的比较内容,进而获得相关结论,为企业各项工商管理活动提供科学可靠的实践经验及信息。

四、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步骤

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首要任务便是形成基本的构想,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通常来说,案例研究应遵循以下步骤:(1)从企业案例出发,提出相关问题;(2)文献综述研究问题,并提出论文的分析框架及理论命题,或是提出案例分析的视点;(3)认真、规范撰写研究案例;(4)通过对研究案例展开分析,发现企业实践中新的事实及思想,或是从中对(2)步骤中的理论命题进行验证;(5)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今后的课题。通过研究RobertK.Yin所著的相关书籍,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有关研究步骤应做到有所侧重。其中,研究步骤侧重点会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如图1所示。图1案例研究的具体步骤其中,上面一种研究目的主要侧重于将新的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下面一种研究的目的主要侧重于对理论命题的补充或是验证,第二步骤(也即论文分析框架)应当为研究的重心所在。为支持论文的命题或分析框架,就需要将企业案例的素材收集起来,并通过研究案例对理论命题进行验证。其中,评价该研究水平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提出逻辑相符却又不乏创意的理论命题或分析框架,并借助实证分析,实现自圆其说。此种案例研究手法强调了文献研究的价值,并借助研究文献提出论文的命题,且对命题或分析框架的严密性及严谨性非常重视。客观事实找出,或实现理论创新,第三步骤(也即研究案例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过案例研究第二步骤(即文献等理论研究)可为案例的收集提供研究的切入点或分析的视角。其中,这类案例研究成果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便是能够透过案例本身找出新的思想与事实。

五、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案例研究方法尽管有一定的缺陷,但依然存在可取之处,我们应当从发展的角度来对此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展开深入剖析。只有对案例研究方法做出正确的定位,才能应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工商管理学科中的课题进行研究。现阶段,国内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对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展开分析,主要是我国经典的工商管理案例严重不足,即便调查并研究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无法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实际管理情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由于没有展开真实的调研以及确切的求证,使得当前的工商管理案例不具备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些学者认为在工商管理学科中不适宜应用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做到:在应用案例研究方法时,应从国际化视野出发,采取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到企业内部,并展开实地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确保采取的研究步骤是科学、规范的,并将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等之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严格区分开来,而开展案例研究一项重要的步骤便是将研究案例认真撰写出来。其中,在撰写研究案例过程中,注意采用明确的、客观性的语言,并注重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还应对案例的细节予以高度重视,通过观察细微地方,能够发现新的事物及事实。作为研究性论文理论的重要依据所在,第一手资料必须具备高度的可信赖性、客观性及真实性,只有通过分析优秀的研究案例,才能找出事实,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及高可信度的研究成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工商管理学科中,案例研究这种方法依然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为从案例研究方法中获得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与结论,就需要确保选用的研究案例具有比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并与企业外部实际经营环境以及内部具体管理状况相结合,进而展开全面的调研。由此可知,我们应当以端正的、客观的态度来进行各项科研工作,并科学合理地应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而促进国内工商管理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任胜钢.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特殊性与思考[J].经济师,2015,9(03):45-46.

[2]姜晓萍.工商管理领域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理论建构[J].商场现代化,2013,15(22):162.

管理学决策的步骤范文2

关键词:“知行思交融”模式;管理学;课堂参与

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切入点。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基础理论课程,与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往往开设在大学新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无任何先导课程的知识导入,无相应的学习情境植入。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值,教学模式则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模式养成。思维方式的养成和能力的锻炼不仅强调学生知道,更强调知识的内化,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1“知行思交融”教学模式

管理学课程是知识的内化过程传到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养成过程,这过程必须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将获取感性知识的基础上,真实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反思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激励学生获取更多解决问题办法,这种“知行思交融”良性循环模式将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养成。“知”即学习,“行”即实践,“思”即反思。知行思交融模式(见图1)是一种遵循学习规律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1)必要的基本知识是“行”的起步,此步骤可以通过教师传授或学生自习完成。(2)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应用。当学习者不具备必要的知识时,他会感觉无从下手,这也会激励过程一。(3)有学有用之后,加深了对初始所学理解的同时,就可以展开“思”了。“思”不仅仅意指思考,更有反思、内省之意,是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4)不断的“行和思”,能够回头强化对“知”的深入理解,能够更好的“行”,能够慢慢在实践中应用所学,能够把自己之前多年所见所闻、所言所行而积累起来的经验教训再次融化和提炼。(5)不断的“知行思悟”的反复螺旋上升过程,逐步会形成新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趋于稳定。

2“知行思交融”模式在管理学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从2013学年开始,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在《管理学基础》课程中进行了“知行思交融”的教学改革和尝试。本次研究重点分析“知行思交融”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问题,可以说3年中,本课程开发小组也同样历练了“知行思交融”的过程。“知行思交融”模式图

2.1研究问题及研究框架

管理学基础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一入学就接触的基础必修课,以往学生普遍的反映是课程很重要但没学到什么东西。教师的反映是学生没有任何管理情境带入,满足于课堂上的听一听;案例讨论教学沦为教师与少数活跃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及对学校整体教学的判断,任课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2013年经济贸易系抽调各教研室的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成立了管理学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团队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学情、教学目标后,精心筛选“知”的内容,反复斟酌“行”的方案,积极引导“思”的方向,促成学生形成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该课程模式下可以从“思”的内容与“知”是否合一并得到升华;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两方面进行评价。

2.2课程设计与开展

“知行思交融模式”强调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设计引导学生“行”用“知”,“行”后“思”,“思”引“知”。本课程应用“知行思交融”模式比较成功的是管理学导入这一模块。本模块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目标是:(1)了解管理的重要性及作用;(2)掌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3)探究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知”方面,教师花了20分钟对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的四个职能,管理的研究方法做了课堂讲述,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管理学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在“行”方面,教师设计了企业经营模拟的游戏。游戏内容是模拟生产商和销售商交易的赚取利润的过程。游戏规则是:(1)将学生按5-6人划分小组赋予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角色,银行、政府、原材料供应商、顾客等其余角色均有教师承担。(2)每个公司200元的启动资金,最多允许贷款额为现金量,利率为25%,每个公司每个交易周期要交50元房租和员工工资。(3)交易流程为: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顾客。原材料采购价格为40元/单位,生产完成后向销售商出售,交易价格由双方谈判决定;顾客每次的收购价格及收购量由市场决定,销售商花钱做市场调查可提前获悉收购价格和收购量。(4)当用现金支付不起员工工资和房租时则视为企业破产,破产企业由支付拍卖。(5)模拟经营时间为2月,交易8次。交易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每一小组的经验策略,记录每一小组的交易数据,为后续小组点评和建议提供依据。在“思”方面,根据每一小组的运行数据,教师用“为什么同样的资源交给不同的人经营差异如此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并作出总结与汇报。经过事后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为了完成总结与汇报,学生会对模拟过程进行复盘,对自己的行为与决策与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比对,与其他小组的决策与行为做优劣比较,进而反思自己小组的决策并提出优化方案。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对“行”中的短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励学生完成新一轮的“知行思”循环。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结果分析班级特质和学生个体特质,更好的掌握学情,进而更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

2.3学生课堂对比度分析

2.3.1传统课堂与“知行思交融”模式知识获取对比分析传统课堂中教师通过案例、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的授课学生更多停留在对管理学重要性、管理学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表像层面,认真的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记忆等方式能背出管理的定义等内容。在“知行思交融”模式中学生的汇报中,教师欣喜的看到了学生总结出管理要关注战略与计划制定、竞争与合作机制选择、团队分工与构建、领导的决策、风险控制意识、库存意识、生产商面临“成本高,利润低”的经营环境、渠道为王等等管理中的关注点,每一个问题都是实践中总结的真理,这些带给了他们刻骨铭心的教训。

2.3.2参与度方面的对比分析传统课堂中更多采用提问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仅限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且这种互动是个别的,少量的。而“知行思交融”模式下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表现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表现为小组成员间的意见交流、决策探讨,也表现为与其他小组成员间的谈判交流及对其策略的评议等方面,这种交流不仅是“是”与“否”的交流,而是解释性与评议性的,能较好的反映学生参与的深度与质量,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卷入程度是比较高的。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与探讨,达到了相互启发、相互教育、相互提高,也就到达了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体验构架新知识和新理念的教学目的。

3研究反思与启示

在应用“知行思交融”模式的几年中,发现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明显提升了,课堂变得更加热闹了。学生变得乐于做,善于思,形成见,敢于说了。从教师角度而言,要时“知行思交融”模式产生教学效果,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行”的方案设计

“行”的方案设计直接决定该模式的教学效果,因此课程开发团队应遵循浅显易懂、易操作和可控的原则,注意项目的设计要新颖,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行”的方案设计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可行性:(1)学生执行的难易程度;(2)道具准备的成本;(3)完成时间;(4)隐含的知识点与课程内容的匹配度;(5)执行时的可控性。“行”的方案设计出来后,教学团队可以进行模拟演练,发现其漏洞与问题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例如为了检验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中的方案在2013年管理学开课之初和课程结束各安排一次,但发现该方案占去足足6课时,因此在2014年调整为后一次模拟在学生晚自习完成。

3.2“行”的过程监控

“行”的过程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原来教师唱独角戏变为教师与学生沟通参与,课堂可以热闹但不能无序。这需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承当总导演的角色,要时刻注意对过程的监控,亲自参与全过程。同时教师还要观察“行”状态,记录“行”的数据,做到对学生的精准点评,帮助学生有效认识自我,挖掘其潜能。

3.3“行”的结果奖励

管理学中X理论认为大多数人是懒惰的,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在高职学校的学生中,不乏此类学生,为了让他们在课堂中不滥竽充数,教师要在激励措施上下功夫,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关于激励参与方面,我们的课程开发团队在课程的评估体系上做了大量的改革,大大降低了期终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除此之外,为了鼓励学生的参与,还增加其他的加分项目,例如在班级中分享管理学小故事平时成绩加5分;参与班级、学生会、社团管理工作并在班级分享加10分;参与社会实践并在班级分享加10分,游戏中获胜3次的个人获老师送出的小礼物。

作者:刘细萍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2]尹秀英.论翻转课题教学模式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6,(7).

管理学决策的步骤范文3

关键词: 翻转课堂 管理学课程 案例教学

所谓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一般的理解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微课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

通常情况下,一般的教学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授”,是通过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知识内化”,是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知识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构与翻转,“信息传授”往往是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视频、微课,而且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知识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辅导,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微课、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老师或同学讨论,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的材料,教师也能有更多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发展。翻转课堂模式可看做是泛在学习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倡导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也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翻转课堂”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管理学的实践性与专业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介绍各章专业知识,中间穿插案例讲解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笔者根据管理学课程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努力构建管理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管理学课程中决策与决策方法一章案例教学为例,说明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应用与设计。

1.让学生知晓学习目标。

掌握决策的定义;理解决策的原则和依据;掌握两种重要的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决策过程的具体步骤;掌握影响管理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掌握决策的定性、定量决策方法。

2.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根据本章的主要理论内容,主要有决策与决策理论、决策过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方法等,确定本次课程的设计思路,即树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用相应信息一步步引导学生,把更多思考留给学生。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在于,教必须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地说,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知识的加工、知识的存储、知识创新过程,使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的过程产生于一个不间断的流程,并全部由学生完成。

3.具体的实施步骤。

第一,对学生进行分组。

根据班级规模分组,每组规模一般控制在3~7人,在每组中推选出一个组长,用于组织该小组的探究活动。分组有利于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并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内化、构建、创新。

第二,教师制作课程资源。

教师应具备与微课、教学视频编制等相关系列技能。教学视频、微课要短小精悍,大多数视频、微课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微课都针对一个特定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比较方便。视频、微课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的视频、微课,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把课前练习题抛给学生。

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课前针对性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合理设计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练习题的数量不应过多,难度要恰当,让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挑战性,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微课资源。

学生观看教学资源的时间和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学生可选择某一时刻观看,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可对教学资源进行快进或者倒退,可暂停立刻记下自己的疑惑并进行思考,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以便和老师及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第五,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问题。

课堂探究的问题需要师生共同确定。从教师的角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提出一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与微课,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时发现的疑问及同伴交流中未解决的困难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内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加以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小组学习策略,如运用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第六,课堂上给出案例,共同分析讨论。

决策与决策方法这章选择的案例名称是“阿迪达斯与耐克的博弈”。

阿迪达斯(Adidas)创于1920年的德国,是为竞技运动员生产轻型跑鞋的先驱。阿迪达斯的优势在于试验与设计。高质量、创新性和产品多样化,使阿迪达斯在20世纪70年代支配了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20世纪70年代,蓬勃兴起的健康运动使成百万以前不好运动的人们对体育锻炼产生了兴趣。成长最快的健康运动细分市场是慢跑,尽管如此,为了保护其在竞技市场中的统治地位,阿迪达斯并没有大规模地进入慢跑市场。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竞争者,如美洲狮、布鲁克斯、新百伦和虎牌。但有一家公司比其余更富有进取性和创新性,那就是耐克(Nike)。耐克首创于1972年的美国俄勒冈,它的大突破出自1975年的“夹心饼干鞋底”方案。耐克公司的成功源于它强调的两点:研究和技术改进、风格式样的多样化。在营销中,耐克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了最大范围的选择。它吸引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员,并向消费者传递出最完美的旅游鞋制造商形象。到20世纪80年代初,慢跑运动达到高峰时,阿迪达斯已成了市场中的“落伍者”。竞争对手推出了更多的创新产品、更多的品种,并且成功地扩展到了其他运动市场。

从案例的讨论分析中,学生们得出如下观点:合理的决策应该具备明确的目标、切实的可行性、可靠的保证、符合经济原则、应变的能力。耐克选择了新兴的市场,靠创新的技术适应多变的市场,这些都保证了耐克决策的成功。而阿迪达斯没有对新兴市场做出反应,固守原有市场,决策没有变化。环境因素、组织自身的因素、决策问题的性质、决策主体的因素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其中,不确定性是决策影响因素之一,多数情况下只能估计未来时间是否发生的可能程度,即可能发生的概率。阿迪达斯制定了不良的决策,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估计错误造成了整个经营的失误。

第七,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是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成员不再单纯是教师,还包括学习者、同学等;评价内容包括针对性练习的成绩、提出问题的情况、课堂独立解决问题的表现、在小组协作探究式活动中的表现、成果展示等多方面。教师应根据这些反馈的评价结果制订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

通过本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同学们还对教师设计的案例题目当中提到的“博弈”二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同学提出了相关问题后,老师引出了博弈论的讲授,介绍了三位在博弈论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并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大师:海萨尼、纳什和泽尔腾,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案例“囚徒困境”、“田忌赛马”,引出了对当今各大行业竞争格局的思考,有的同学联想到了诺基亚的决策失误,有的小组展开了是否考研的思考与讨论。同时,为本课程最后的综合案例“站直还是趴下”分析埋下了伏笔,提供了理论支撑。

翻转课堂使得原有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容在课外传递给了学生,在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也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反馈评价极高。翻转课堂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优势。

参考文献:

[1]左雪梅,周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大学教育,2014.3.

管理学决策的步骤范文4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管理学教学;教学与学习

[DOI]10.13939/ki.zgsc.2016.31.231

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参与式教学理念传入中国。所谓“参与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辅之以科学、合理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该理念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合作氛围中充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再学习,最终达到探索方法、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开发思维和实践能力并进行再创新的目的。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性课程,仅仅依靠教师讲授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的课堂教学,大大限制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培养应用能力这一功能。而“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的合作或协作式教学方法,它能够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增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熟记于心并融会贯通。此外,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形成乐观进取的学习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1“参与式教学法”概况

所谓“参与式教学法”,指的是“合作式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以及“主动参与式的学与教”。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合作、参与、构建知识、解决问题为教学目标,将教学理念变知识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教师不再是“学术权威”的代表,而仅仅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1]因此,“有效地学与教”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和结果。

2针对“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现状提出解决方案

2.1转变学习观念,营造学习氛围

“参与式教学法”能够顺应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度,营造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习主动性和思考空间被剥夺。即使教师在课堂讲得很精彩,但其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仍然感到一片茫然。

2.2重视学习兴趣,建设趣味课堂

管理学基础知识的理论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比较突出,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而适当营造课堂的吸引力就十分有必要。兴趣最直接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为了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理念,在实现管理学课程中,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到管理学课程实际来中从而促进教学创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来提起学生的注意力。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组成小组或者团队的方式,通过分工和合作来完成一定任务的学习方法。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组人集中在一起讨论某个话题,讨论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向大家宣读本次讨论的题目、发言规则,并解答学生疑问。所有事项交待清楚之后,全班学生开始以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出代表按照预定的发言规则发言,各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小组内部分工协作,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决策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

第一步:将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开,每组3~5人。

第二步:以组为单位讨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中的问题,每组在十分钟的讨论时间内提出至少三种解决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并答疑解惑。

第三步: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阐明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补充部分,由小组的其他成员完成,教师总结。

第四步:确定备选方案后,在5分钟的讨论时间内逐个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缺点及最终结果,然后选出最优实施方案。

第五步:由各小组代表总结本小组得出决策方案的过程,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决策的程序。

分组―合作学习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参与空间,因造了协作式的学习氛围,师生之间完成了多向交流的任务,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使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教与学完美结合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3]因此,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归纳其理论知识,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管理学问题。如一企业研究为例探讨组织、社会管理的必要性,以教师为出发点,思考如何嫁接到企业管理实际,让学生在亲身参中发现问题,更深入的理解管理理念和思路,加强积累管理学知识。校企合作也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2.3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使教学生活化

大多数教师在管理学知识的传授中常常采用案例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因此选择的案例要能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就要求引入案例时必须根据对知识点的抽象概括与科学诠释,最大化地选择能吸引学生眼球的优秀案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案例中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例如对于人性的理解,《西游记》中人物角色的特点和行为可以作为一个分析点来学习讨论。唐僧的慈悲、孙悟空的自主、猪八戒的随从意识等,更加有趣味地诠释知识。如对于时间管理的学习这一模块,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用时间管理的方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总的来说,使管理学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学好的保障。

2.4转变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应抓住“参与”二字,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思考,得到知识。因此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实际生活中或案例中的企业为例,从这些企业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分析思考,使学生以此展开讨论,总结学习内容。适时地还原课本中的情景,使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发生的情况,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扩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演示案例,在案例中通过对角色和台词的扮演和设计,让学生在训练中充分运用管理学知识。与此同时,设计一定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对沙盘的模拟和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市场,核算成本的能力。最后,组织辩论赛,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在陈述观点的同时强化理解和记忆,提高现场发挥的能力,并以分组的形式共享信息,畅谈体会,从而参与到管理学的大事小情当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

3结论

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选取的案例无法吸引学生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参与式教学法”的顺利教学,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应用方面共同教学效率。笔者提出,首先应该转变学习观念,营造学习氛围,是“参与式教学法”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其次,应该重视学习兴趣,建设趣味课堂,减少和避免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思考空间。最后,知识的积累与实际生活必不可少。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加大对该课题的研究,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做出重要的共享。

参考文献:

[1]黄江泉,曾月征.“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12(5):71-74.

管理学决策的步骤范文5

论文摘要:在《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以管理理论为主,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影响了《管理学》教学效果。根据《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性质,鼓励学生全面参与,以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教学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深化。《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综合运用管理学课程及相关知识能力的重要步骤,因而是达到管理学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高等教育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是经济与管理两大类学科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也已成为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它起着引导学生认识工商行政管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和加快工商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作用。由于管理学科的实践性、艺术性与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抽象性、刻板性之间的冲突,使得学生管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困难,也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鼓励学生全面参与,自我控制,以切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我国高校传统《管理学》教学存在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轻视兴趣培养,理论教学多、实践环节少,讲授课时多、实践技能训练相对不足的现象。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大多深度不够,浮于表面。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传统《管理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解、演练、学生练习,没有师生互动,这大大限制了学生集体智慧的发挥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在讲授内容上更是与实际脱节,很多都是纸上谈兵,设计性、综合性训练太少。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课外实践活动难以大面积开展。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经营模拟、角色扮演、市场调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余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方式,但是在数量上还只占较小的比重,单一化、灌输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很少,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管理学》课时少、班级人数多,难以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比较难控制,而且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管理学》课时少、班级人数多的现象,现有的实践主要含在理论教学中,实践课时远远不够,加上由于实践教学过程具有多环节、多层次、分散性的特点,学校扩招后往往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放松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4.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西方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同时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任职。我国的教师来源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弱、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有些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5.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不规范,评价不科学。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课本知识考核严格,而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核不到位,不能全方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及时反馈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二、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1.调整优化整合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课时。在更新和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应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从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能力的要求出发,明确课程教学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目标,设计一套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实践教学课时。

2.创造并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能力培养。除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外,可以采用一些自主式、探究性、互动性和仿真性较强的实践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专题辩论、团队练习、角色扮演、调查与访问、管理游戏、情景模拟、游戏竞赛等,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受到软件应用、模拟和仿真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针对管理学的核心知识点,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如涉及最新管理理论和管理创新内容,可组织专题研讨,进行探究性学习;涉及组织、激励和沟通等内容,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剧和角色扮演;涉及决策、计划等内容,一般通过管理决策模拟仿真方法等;涉及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采用ERP“实战式”训练。在讲到“领导”这一章时,组织学生观看《首席执行官》《集结号》《珍珠港》《巴顿将军》《亮剑》等影片和电视剧片段,既让学生对管理感兴趣,也让他们分享蕴含其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如团队发展、上下级关系、执行力等问题,在情景中去模拟电影中将军的独特领导风格和指挥艺术,体悟管理的真谛。

3.创新《管理学》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社会支撑体系。首先,支持实践教学改革,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建立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添置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软件,保证购置的仪器设备真正用于教学,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次,突破课堂界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优化实践教学社会环境,促进与企业界的合作。在《管理学》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是学生对所学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过程,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检验,是管理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现场实习难的问题,也保证了他们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掌握和提高。再次,开辟《管理学》的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计划书大赛、管理知识竞赛,演讲赛、案例分析大赛、辩论赛、学术论文比赛,吸引学生的参与。也可以组建大学生模拟公司,由学生独立组织公司日常运行、成员换届等工作,模拟开展推销、调研、企划等系列活动。最后,通过邀请企业家进行学术讲座和任教,让学生与成功人士面对面交流,组织学生参与企业调查、企业咨询等方式,丰富实践教学。

4.根据教师擅长的章节建立组合授课团队,引入团队教学法。团队教学法是指多位教师根据每一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点,共同承担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团队授课法可以解决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同教师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解读专业知识,更大改善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5.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考评标准。由于管理学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关于学生对实践部分的掌握程度很难通过卷面分数体现出来。所以,对《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评定,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建立基于能力评价的考核体系,采用阶段考试与综合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从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独立完成实训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

《管理学》“自主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教育模式,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深度参与,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观念,对于培养我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管理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健.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问题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苗雨君,邵仲岩,陈红梅.管理学课程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4):126-127.

管理学决策的步骤范文6

【关键词】任务驱动;工作过程;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总体设计

一、引言

《物业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操作性的课程,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物业档案管理素质服务,不仅使其能够胜任现阶段的物业管理工作,而且能够适应物业档案管理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发展和提高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物业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认识物业档案管理的意义,掌握物业档案实体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等,并能够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

然而,长期以来,高职物业档案管理课并没有冲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教学内容,还是传统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还是简单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灌输型:在教学重心上,还是偏理论,轻操作,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在主观能动上,没有导向,还是教师主动的在“教”,学生被动的在“学”,等等。没有突出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型、实用型、操作型人才的特点,有碍于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1]。

高职院校物业档案管理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以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设计,是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二、任务驱动的目标性教学

任务驱动的目标教学,使学生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是以学习型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专业技能并构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的目标教学,其核心思想是将物业档案管理专业知识与学习型工作任务整合进行学习。采用技能知识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知识分布于各个学习任务之中。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的每个学习情景,布置适量的物业档案管理工作任务,也就是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切入点,明确要获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学生有目的的在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过程中理解物业档案专业知识,掌握物业档案管理技术与技巧,学会物业档案管理方法与技能,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为就业与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务驱动要与专业课程的进度相结合,从物业管理工程项目实际出发,收集、管理档案信息资源,既能促进、巩固物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能完成物业档案管理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与自主性。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分析

1. 工作过程与职业教育。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工作过程的特点:“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实现工作过程的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3]。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实现学科体系知识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的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意,通过任务的形式将知识点贯穿起来,知识的总量不变,只是排序发生变化,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知识与工作的技能。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六个步骤即基于实现工作过程的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相对固定的六步骤,相对而言是不变的,变化的是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构成工作过程的六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2. 职业实际工作过程与任务。物业档案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称档案业务人员)具体的工作过程:文件管理档案收集档案鉴定档案整理编目与著录档案保管档案编研提供利用统计分析。

物业档案管理典型工作任务:文件编印与收发;档案的接收与征集;鉴定档案资料价值;档案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立卷;档案数字加工;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库房管理;档案检索调卷与利用;统计分析。

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环节。物业档案管理普适性的工作过程: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物业档案管理教学环节:明确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工作策略执行任务调整修正完成任务考核评定。

物业档案管理专业抽象的普适性工作过程、具体的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比较分析见表1。

四、学习情境总体设计

学习领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课程名称),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4]。

2007年以来,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领的基于工作过程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改革中,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载体可以是项目、任务、案例、设备、产品、构件、零件、部件、系统、工序、场地、材料、活动、现象、问题、症状、业务领域、客源……等等。

1. 学习情境设计思路。档案工作系统是由输入、输出、反馈三个子系统中的八个工作环节即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编研、利用、统计,形成一个结构清晰、功能多样的档案工作系统。从档案的形成到档案的保管利用,是一个专业性的有序化工作过程。

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设计,根据档案管理职业程序性很强的特点,以物业档案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即以物业档案专业工作的程序进行设计。

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领域是课程的名称,即物业档案管理课,它是是完整的独立的工作过程;学习情境是对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根据完整工作过程的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各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每个学习情境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都要完成一个以上的学习型任务,每个任务也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2. 学习情境总体设计。大多数的物业档案管理员都兼做文案,所以,在物业档案管理学习领域学习情景的设计在档案的工作环节前增加了文件管理,最后增加了现代化管理,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景设计了10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1文件管理;学习情境2档案收集;学习情境3档案鉴定;学习情境4档案整理;学习情境5编目与著录;学习情境6档案保管;学习情境7档案编研;学习情境8提供利用;学习情境9统计分析;学习情境10现代化管理。每个学习情境都有一组,即1个以上的学习任务。见表2。

在学习情境的总体设计上,纵向的学习情境是以物业档案管理具体的工作过程为载体,组织各个学习情境之间的顺序:除学习情境10之外,从学习情境1到学习情境9,是一个完整的具体的物业档案工作过程:文件管理档案收集档案鉴定档案整理编目与著录档案保管档案编研提供利用统计分析;横向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也是物业档案管理职业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同样是基于物业管理工作过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雅南.以任务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工作过程化教学改革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23):91-94.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

[3] 姜大源. 职业教育与课程开发. ,2010-05-01.

注:

本文为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图书档案学科研项目论文之一,项目名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校档案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SB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