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范文1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

在社会的转型中,农村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45%,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比例较高。从当前农村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形式来看,已经成为农村家庭的一种常态模式。这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多半由在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来看护,老人们对孩子的溺爱毋容置疑。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学习、生活、人身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课题,需要学校以品德教育为导向,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这些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中除了看护人之外,同学和老师就是他接触最多的人了。事实上,处于身心激变时期的儿童正是从现实中能够接触到的成年人身上了解现实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所以,整天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教师就对他们的人格、品德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品德教育成为小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是老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做为一名小学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多的是管理留守儿童。在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应从不同的留守儿童身上找到了怎样做好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窍门。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爱或者是母爱,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心理障碍。首先,留守儿童大都是老一辈人照顾,有些老年人的陈旧思想无形之中影响着儿童心理。其次,老一辈人较为宠溺儿童,不注重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叛逆、任性、厌学、逃学思想行为。因此,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进而增强儿童综合素养。

二、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规范行为,培养习惯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家庭环境较差,监护人文化水平低下。落后的文化环境,同时也把一些不良的习惯带到学校。所以老师就在开学初让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是关键,好习惯会改变命运。所以老师从细节抓起开学初不着急讲文化课而是联合科任教师培养他们种良好的习惯。一是抓卫生习惯;二是文明礼仪习惯;三安全习惯,尤其要注意交通安全、牢记食品安全、重视防火安全、关注劳动安全;四是尊重他人;五要养成学习习惯。好习惯改变命运。所以学期初老师就坚持不懈的做好这些细节工作,很难,但是只要坚持没有什么做不到。

(二)从小做起,注重实效结合农村小学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在班内开展了“12345”工程,即“一拾两别三管四带五不”活动。每个人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拾起来;向坏习惯告别,向坏事告别;管住自己的嘴不说脏话,管住自己的手不乱涂画、不乱扔垃圾,管住自己的腿不追逐打闹;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友爱带给同学,把尊重带给师长,把好心情带给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乱花钱,不吃零食。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这些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养成。(三)真诚有爱,关注主体教师要真诚地关心每一位留守儿童,注重与他们的心灵交流,以自身的激情去感染留守儿童。对这些留守儿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师调动他们的重要的法宝,老师还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和留守儿童聊天,以轻松愉快的话题为主,还可以通过微信聊天,当然,这种方法还是要考虑到度的问题,还与家长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在家的表现情况,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他们不惧怕老师了,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愉快。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说什么,他们也愿意接受。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范文2

【关键词】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引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

1. 建立档案、做好家访工作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清楚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等。充分关注到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和个性需求,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个别教育、进行补偿教育,并主动与学生监护人联系,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家长”。

2. 加强对他们心理的辅导

班主任要对留守儿童适时开展心理辅导,以这样的方式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强学生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不能对学生造成伤害。班主任也要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做工作。

3. 用爱心温暖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4. 用心对待,因材施教

作为留守儿童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其情况也千差万别。班主任在全面把握每个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欠缺的留守儿童,区别对待,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 利用活动,多鼓励、多表扬他们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班主任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留守孩子的生日等,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缺少亲情,缺少关爱,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作为班主任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让他们在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下,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学刊,刘霞、赵景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2007,6:7-20

[2] 中国农村教育,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2007(10):32

[3] 社会工作学术版,何宇、郭俊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浅析及对策探讨[J]. 2006,(1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范文3

[关键词] 孤独感;留守儿童;孤独感量表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年龄在6~12岁(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以浙江省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选取金华、宁波、温州、杭州4个具代表性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为样本,对他们的孤独感现状进行调查。孤独感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很容易体会到的一种不良情绪,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容易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下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往往更容易产生孤独体验,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孤独感调查,让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现状做到心中有数,为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金华、温州、宁波、杭州4个地区的在校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包括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向留守儿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87.3%,其中男生141名,女生121名,向非留守儿童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有效率92.9%,其中男生156名,女生169名。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Asher,Hymel和Renshaw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LS),共24个项目,其中16个项目评定孤独感,累计得分高的表示孤独感一社会不满较重。信度α=O.90。得分范围17~80分,如果得分低于20分,则孤独感偏低,如果得分高于40分,则孤独感偏高。

1.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采用随机分层取样的方法,分别对浙江4个地市的小学生(留守和非留守)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测验以团体施测的形式进行。数据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总体孤独感情况见图1。

2.1.1 29.4%的留守儿童孤独感偏高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孤独感偏低(总分<20分)的有22名,占总数的8.4%,孤独感偏高的有77名(总分>40分),占总数的29.4%。中间状态的占62.2%。

从图1可见.孤独感偏高的人数超过了总人数的1/4,但超过1/2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水平处于中间状态,总体而言,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不存在很明显的孤独感。

2.1.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差异显著 见表1。

由表3可知,留守儿童在孤独感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F=6.22,P<0.001),一、二年级的孤独感要强于其他年级。

从表4可知,在孤独感量表得分上,一年级与三、四、五、六年级存在显著差异(P<O.05,P<0.01).二年级与三、四、五、六年级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O.001),三、四、五、六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在留守儿童中,一、二年级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三、四、五、六年级。图2显示了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年级发展趋势:

从图2可知,一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较高,在二年级达到最高点,然后成急剧下降趋势,到了三年级以后基本趋于稳定。

2.3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高孤独感发生情况比较

2.3.1 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由表5可知,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有29.4%,非留守儿童为18.2%,两者存在显著差异(X<sup>2</sup>=7.904,P<0.01).进一步比较高孤独感在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群体中的发生情况,详见表6。

2.3.2 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低年级高于高年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量表总分高于40分的儿童定为高孤独感儿童。调查结果显示,高孤独感儿童在留守儿童中的发生率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X<sup>2</sup>=21.42,P<O.01),不存在显著的性别(X<sup>2</sup>=0.11,P>O.05)差异。

根据各年级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得到高孤独感年级发生率实际趋势图(图3),根据取样人数我们得出高孤独感年级发生率的理论趋势图(图4)。通过图3与图4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条折线的趋势不同,说明留守儿童各年级高孤独感发生率的区别不是由各年级取样人数的差异引起的,而是与年级有关,这与卡方检验的结果也一致。从图3和图4的比较中我们还发现,低年级(1、2年级)高孤独感的发生率要比理论发生率高许多,而从3年级开始到6年级,实际发生率比理论发生率要低,也就是说低年级高孤独感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高年级,这与整体孤独感状况的年级差异一致。

2.3.3 非留守儿童高孤独感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与留守儿童不同,非留守儿童高孤独感的发生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X<sup>2</sup>=5.23,P>O.05).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X<sup>2</sup>=6.36,P<O.05),男生的高孤独感发生人数多于女生。

3 讨论

3.1 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整体孤独感不高,但较非留守儿童情况要严重 留守儿童整体孤独感不高的结果可能与他们的生活大环境有关,因为这些留守儿童集中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和学校,相同的生活背景和类似的经历让这些孩子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和互相支持,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可以得到情感上的补偿,减轻了孤独感。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比非留守儿童要强烈得多,我们需要对留守儿童更多关心。

3.2 低年级留守儿童的整体孤独感要强于中、高年级留守儿童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与王良锋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随年级增加,留守儿童孤独感呈递减趋势。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与周围人,特别是同学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减少了内心的孤独感。因此老师和其他长辈需要对于低年级的留守儿童更加关注。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扩招,大部分农村人进入城镇去工作、生活,他们的子女也随父母在城镇生活、读书。还有一部分农村学龄儿童父母为了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城镇买房或租房让子女在城镇上学。只有部分农村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但由于工作性质、经济状况等原因,无法把子女带在身边,只好把他们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托管。这些儿童远离父母,守望故乡,是典型的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

1.父母打拼在外,儿童缺乏亲情关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远离父母的儿童就像无助的雏鹰,父母不能随时指导他们生活,陪他们飞翔,成长的路上缺少爱的关注与引导,使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孤独和无奈。由此,有些儿童性格变得孤僻、难合群,没有玩伴,有了快乐无人分享,遇到不愉快的事无处倾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严重不利。

2.农村留守儿童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少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不敢远离家庭去走亲访友,不敢赶集进市,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人为减少,社会知识面窄,对复杂社会缺乏充分认识,使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弱,不利于他们将来的生活。

3.隔代教育,重温饱轻做人

首先,大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管,属于典型隔代教育。祖辈关注孙辈重点在吃穿,对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学习关注不够;其次,由于祖辈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难以承担起系统的家庭教育重任。有的学生以买学习用品为借口向祖辈随意要钱,花钱雇同学作业,吸烟、赌博、吃垃圾食品,有不诚实、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不良习惯,对今后的人格道德健康埋下了隐患。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不够紧密

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过渡群体,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在外地打工,工作地点和时间不固定,学校教师要与他们取得联系有难度。而家长只是期中、期末测试结束后打电话问问孩子的成绩。开家长会也是急忙赶来,听听教师的汇报,又匆匆而去,忙于工作。对儿童在学校的表现缺少深层了解,也无法很好地与学校取得有效沟通,配合教育。学校和老师对儿童的家庭现状、家庭成员的文化背景、家庭对教育和社会的认知程度缺乏及时、全面、深刻的了解,难以做出正确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

二、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现存问题的有效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快乐成长的基础。我们建议父母双方或一方可选择就近上班照顾子女。父母要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化解儿童内心的孤独与困惑,使儿童更多地感受到亲情的关怀与温暖。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公休日等余暇时间及时返回家中与子女共同生活,沟通交流。平时要充分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工具多与子女谈生活、谈学习,帮助孩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与监护人和学校教师认真沟通交流,掌握儿童的成长历程,有的放矢地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也可以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一来让孩子感亲情的爱;二来让孩子亲自感受父母为了生活付出的艰辛,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责任感。

2.学校应当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近几年大部分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信息拓展服务功能,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教师为主要成员。学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开设心理辅导室,可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定期组织儿童观看红色经典电影,丰富儿童生活,消除寂寞和孤独。帮助儿童树立远大理想、规范行为,使他们自信乐观地生活和学习。建立学校领导、班主任、生活辅导员相互配合的“留守儿童”管理体系,确保“留守儿童之家”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设立亲情电话,定时组织儿童给父母汇报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使儿童“留”的安心,生活学习快乐。

3.社会各级政府和组织都要关心留守儿童

各级政府、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和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导牵头,让全社会都参与到关心“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从法律、经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范文5

一、新时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无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存在诸多问题。第一,道德危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与父母的充分交流,学习生活都缺乏模仿对象,使得儿童缺乏父母正确的榜样引导,如果错误的行为与观念没有得到纠正,会使其养成难以改正的品德与习惯。第二,情感缺失。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存在较大代沟,老人对于儿童的情感需求了解较少,减少外界接触,易诱发儿童的性格缺陷。第三,观念偏差。常年外出的父母对于儿童教育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忽视子女学习的状况屡见不鲜,导致儿童在价值观与道德观上存在偏差,影响其健康成长。第四,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转变为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显著。另外,留守状态下家庭教育的缺乏也受到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成员知识水平与教育方法等限制。

二、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策略

(一)关爱留守儿童,弥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给予关爱是改善其教育问题的关键举措。留守儿童通常由祖辈照看,少数儿童独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儿童缺乏足够的关爱,内心世界会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学校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关爱儿童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儿童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热线,让儿童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父母的关爱。同时,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她们在充满关爱的和谐氛围中健康成长。部分留守儿童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存在障碍,因此,学校应当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与同龄人之间的友谊。由于部分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表现出不尊重对方的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培养其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对其的基本生活需求给予关注,忽视了情感需求。导致留守儿童自我监督与管理的意识较差,学习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在育人过程中,学校应当与儿童的监护人建立联系,通过沟通,让其对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有清楚了解,帮助其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儿童监护人的理念,提高其责任感,才能有效的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针对留守儿童,教师更应当对每个孩子的特长与兴趣进行深入了解,以朋友的身份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交流中,了解其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校还要向学生家长定期汇报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状况,实现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

(二)关注家庭教育,优化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环境。关注家庭教育是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留守儿童家长要为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做出努力,既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要加强与孩子的精神沟通,例如多给孩子打电话、上网聊天等,距离阻隔不住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怀,语言文字无论长短,都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第二,通过多种形式的联谊会给予儿童家庭的温暖,让其感受大家的关怀。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只是留守儿童群体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应当致力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通过开设家长学校,邀请社会教育以及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通过简单的事例普及家庭教育常识,让学生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掌握有效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为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除此之外,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住校生活,通过集中管理的形式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快乐成长。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较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本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平等对待

根据调查结果,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的归于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只看得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会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的“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标签”做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自小就会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家庭气氛的和谐与否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积极联合家长互动,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和缺点都感到头疼,但他们又缺少了了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成绩好,便得到奖励,成绩差,便是训斥和打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甚至对家长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流的机会,组织建立“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薄”,教师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给外出父母反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计划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授课时注意在课本内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语文课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教师的积极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课程,这对学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讲授心理课程,也可以单独谈话、单独诊治,帮助心理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规模普及,但学校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此外,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引领“留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掘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使“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