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业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业设计论文范文1
(1)目前创业教育普遍还处在宏观理论指导层面,并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深度融合。
(2)艺术设计类的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内不完善,主要表现为教学教改研究大多缺乏可执行性,无法融入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课程模式。
(3)艺术设计教育辖多个专业方向,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壁垒增加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难度。
(4)“创业教育”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大多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这种看似“稳妥”的办法往往流于形式,使学生们激情有余而内功不足。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不在文献归纳式的定性研究,而在于实证,即在创业教育的具体操作环节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力求通过设计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为该专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补充,实证其具体操作环节的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目前中国高校的专业课程多是单元制,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或一个单元的课程,而创业教育在时间上的需求是分阶段、渐进式可持续实践的模式。设置一门单元制课程或课余时间讲座,都不是创业教育在教学时段上最好的选择。第二,中国高校艺术设计范畴内包含多个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外观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这些专业因设计对象及专业范畴不同,会形成较明显的专业壁垒。创业教育作为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通识课,在操作层面如果细化到满足这些专业的不同特点,除创业理论外,在创业训练或实践环节很难做到统一指导。往往一门创业教育课程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课程的实践环节因专业的差异化而夭折。不论专业教师的配备,还是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课题选择,都将因“众口难调”而流于形式。第三,在创业训练环节创新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许多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就是依托现有设计公司的工作岗位进行模拟,其实质更倾向于职业教育。
(2)发现市场空白,主动创新就业岗位的实践项目较少,或流于务虚概念,可实现性差。如何将“市场、专业、创新”三者有机结合,成了创业教育在实践环节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突破专业壁垒及常规课程观念的创业教育
第一,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为完善单元制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帮助。常规的单元制课程,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制约,适合理论教学,而实践训练及指导环节则可以通过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得以完善。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组织由多个专业教师组成的创业教育团队进行平台建设维护。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创业课程教材及资料电子档、创业课程视频教材、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创业指导区、创业经验交流区、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前两个版块用于学生的自学需要,是提倡自学能力培养的有益补充;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积累是经过教师指导整理后创业案例的过程展示,由此可以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创业指导区,利用微信等即时聊天平台,以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为主导,联合企业设计师、工程师等职业导师为学生的创业实践随时提供指导;创业经验交流区是学生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可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创业需求,自由组成项目团队,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专属平台;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是创业教育课程与现实社会接轨的对接平台。为使课程成果不流于形式,也为了找寻课程效果的客观检验方法,利用对外信息展示与接洽版块,将学生的创业项目面向社会展示,一方面增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也为一些好的项目寻求外界的合作伙伴,进而为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提供可能。
第二,目前高校课程的设计多趋于模式化,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化虽然方便了学生的模仿,却制约了创新思想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专业壁垒使学生很难跳出已有职业范畴的束缚。如服装设计的学生,很难从其他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知识在除设计服装外,还可以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平面设计的学生除了设计CI、广告、装帧等,还能够发掘出什么新的市场空白。尝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突破观念上的专业界限,结合其他专业的知识,组合创新,构建创业实践的核心基础——原创事物。围绕原创事物开展的创业实践,才是将创新融入创业训练最有效的途径。作为通识课程,创业教育需要将原创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内容。面对专业壁垒,可以忽略观念上的专业界限,从市场出发,以新产品或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切入创业项目的设计训练,不论什么专业方向,都可以发掘自身知识结构能够创新的原创事物。例如,环艺专业的学生开发装饰建材产品作为创业项目核心;服装专业的学生开发手机时尚资讯APP;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发陶瓷玩具等,这些原创事物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属于艺术产品范畴,因此将“艺术产品开发”作为各艺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课题最能打通专业壁垒,体现创新思想。艺术产品开发的具体授课内容可包括以下几部分:市场调研、产品需求分析、艺术产品开发设计、产品推广等。市场调研可以训练学生快速了解市场、了解受众需求;产品需求分析训练学生挖掘市场空白的能力;艺术产品开发,则利用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设计全新的产品或服务,结合专利申请等内容,强化创新与知识产权意识;产品推广则是项目训练成果的一种检验。通过艺术产品开发这样的课题,不仅可以轻易突破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中不同专业壁垒的限制,还可以作为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将课程模式化的禁锢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创业设计论文范文2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甚至存在很多无用、不真实、不健康的信息,所以学生如何在众多选择中“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例如:在学生学习了《自然辩证法盖伦》这门哲学性、政治性较强的课程之后,作为指导老师可以在课后适当告知学生如何获取自然辩证法相关信息的平台、网络地址等,适时安排以“自然辩证法”为主题的主题演讲比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有的放矢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去搜寻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自己思辨的过程来对搜寻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再加工,最后以演讲的形式来向其他同学集中展示。以这样的教学形式锻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首先去寻找信息,然后对所寻找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筛选,不仅使学生兴味盎然,而且让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锻炼了信息的搜取和处理能力,做自己兴趣学习的真正主人。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搭建课下作业交流平台
网络是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最大限度发挥网络的资源共享作用才能让作业的布置和学生的作业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提升效果。当我们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完作业之后,可以购买或者编制“网上作业交流平台”作业系统。这样,教师既可以通过网络对其作业进行批改、展示,提高作业批改、课下工作的效率,又可以满足优秀学生的展示个人学习成果的愿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鞭策激励学习落后的学生“比、学、赶、超”,而且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捷、迅速达到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中可设置“优秀作业评论栏”等内容,通过让广大学生评改他人的语文作业,提高对课文本身的分析能力,提升对别人优秀成果的鉴赏思辨能力,找出与他人的差距,开拓思维,学习别人作业中的闪光点。最后,作为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分析和指出对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在QQ群或者BBS论坛上发帖,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参与答辩,教师给予集中分析总结给出正确解答。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对一”的QQ聊天进行私下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及时性、针对性强,也相对保密,对待学习落后的学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3合理布置采集编创作业,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精神
创业设计论文范文3
1.1推广队伍素质偏低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是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够重视推广工作,专业技术水平也较低,且推广人员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从而导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致使农业技术推广成效很不理想,广大农民也难以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农业技术。
1.2推广方法落后,内容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及时推广给广大农户知晓,让广大农户了解新的农业技术,并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真正发挥先进农业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推广方法落后,推广内容不健全等问题,这不仅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阻碍了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还使得农民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致使农民的收益得不到提升,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策略
2.1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融入先进理念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并充分发挥其真正作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必须改变现行的推广方式,针对以往推广内容不健全的情况,结合当下农民的需求,科学完善推广内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融入先进理念,由传统的单一向农民推广技术,转变为提供综合式的优质服务,通过开通电话热线、设立咨询部门、建立专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站等措施,有效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问。将农业推广部门的职能由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向专业的农业综合咨询服务部门转变。
2.2加强培养推广工作人员,组建高素质推广队伍为了改变农业推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术缺乏,推广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这一现状,我国农业推广部门应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入到培训活动中,不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理念,并要求现有的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以此提高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聘请专业的知识人才,以此弥补推广人员数量不足的状况。
3结语
创业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统计 能力 建设 创新
工业统计在实践中创新,是对工业统计活动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变革,也是对工业统计工作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工业统计创新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通过对统计工作进行不断总结,在工业统计活动中不断探究、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才能使工业统计工作者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工业统计不论是“硬件”设施的改善,还是方法制度的变革,都对统计人员的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这种变化,工业统计工作,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为工业发展和国民经济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一、统计数据处理能力创新
工业统计 “一支笔、一个计算器、一张报表”的手工汇总时代,工作效率低,误差大,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已远不能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必须改变。而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统计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再生误差。其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和现代化的网络传输手段为工业统计由逐级汇总到越级汇总,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直报和即将开展的“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建立都得利于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说,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和创新,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息息相关,而对计算机技术的灵活应用,是工业统计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技术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其特有的数据库和网络功能,使得各级统计部门都可以掌握到各名录企业数据。这在“手工汇总,电话报表”时代是难以想象的。强大的网络功能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准确性。联网直报和 “企业一套表”制度的实施和推广突破了层级报送的弊端,使各级统计部门和直报企业在同一平台上见面。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统计信息化能力,开创了统计资源共享的可能。
二、统计制度创新
在一九九八年以前,工业统计调查实行的是全面统计。在隶属关系上,乡及乡以上工业统计数据全面上报报表,村及村以下工业数据仅在汇总数据表中体现。随着民营经济村级工业异军突起,原有统计制度弊端逐步显现。一方面,规模较小的乡办企业统计机制不健全,完成统计报表时,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大的村办和民营企业游离于制度之外,其生产活动没有纳入国家统计调查。只有在统计制度大胆创新,实行规模以上工业全面统计和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才能有效整合现有统计资源,提高工业统计调查能力。因此,结合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的全面、真实是很有必要的。
三、统计人员素质创新
新制度的建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业统计人员应适应历史的变革,要解放思想,不能因循守旧。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并重,不断加强统计业务能力提高,只有业务能力提高了,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工业统计数据工作有效的开展。
四、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创新
在新报表制度实行初期,部分乡办企业和民营企业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对工业统计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统计工作创新性的提出“一要数量,二要质量”的执法新思路。首先解决报表回收难问题,针对拒报和屡次迟报工业数据的企业,专业统计人员配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查处力度。对能够正常、按时申报的企业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通过经常性执法检查使报表回收率达100%,并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创造性开展的统计执法检查工作,提高了统计执法工作能力和工业统计数据质量,也进一步提升了统计部门形象。
五、统计分析能力创新
近几年,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幅在二成以上。经济越发展,统计越重要。随着统计工作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断深化,不但要求工业统计能够描述经济社会工业现状,更要解释经济现象形成的原因,还要应对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分析问题。一方面,政府和社会都要求统计部门给出客观合理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另一方面,工业统计工作者掌握的知识不够多,掌握的信息量太少,工业专业统计工作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常常力不从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不少统计分析报告,大都是数字文字化,侧重理论研究,缺少科学分析。所以,工业统计人员必须解放思想,提高驾驭统计数据的能力,提升分析经济形势的深度和广度。对工业企业生产、销售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建议。延伸统计分析链条,拓宽统计分析领域,从而才能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展工业统计工作。
六、统计服务能力创新
创业设计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随着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显现得尤为突出,建筑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及从业状况表明,建筑学专业教育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对建筑学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建筑技术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技术素质的培养。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是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综合提高阶段的关键课程之一。该阶段的设计内容为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居住区规划设计等,引导设计训练向技术层面深化,向规划层面扩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在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加强建筑技术要求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具有广泛知识结构的综合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接受系统的工程技术知识,并涉及到建筑物理与设备、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构造等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及相关的建筑设计标准与规范、建筑经济知识和现行法规等多项建筑技术学科内容,因此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川。对于即将步人行业的建筑学系四年级学生来讲,加强建筑技术素质培养非常必要。
(一)现状
建筑学专业开设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到四年级已经相当全面,然而建筑设计中所应用的技术知识却很缺乏。长期以来,建筑技术是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只有将建筑技术知识与建筑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性与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力型高素质的建筑设计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筑发展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方面是建筑高度在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功能也在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建筑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建筑技术要求更加提高。
(三)建筑设计市场的变化
近年来,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设计周期显著缩短,另一方面,工程项目技术要求明显提高,因此,市场对设计单位及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年来毕业生从业情况看,无论方案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普遍存在技术知识差的问题,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在建筑学专业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大建筑技术知识应用的力度,加强学生建筑技术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建筑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向实际工程设计要求靠近。
(四)中国的建筑节能政策
随着中国建筑节能政策的出台及建筑节能目标的实施,对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计算,合理选择建筑构造方法成为建筑技术设计的一项新内容。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并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技能,应成为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结合四年级的居住区规划及住宅单体设计,开展对建筑节能知识应用的教学。
(五)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执业建筑师必须全面掌握建筑设计相关技术知识,并且具有很好的技术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建筑技术素养是每一位建筑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是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建筑技术应用教学改革及效果评价
(一)调整建筑设计内容,加强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学生对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节地意识不断增强,建筑物呈现朝高度发展的趋势。此外,建筑物组成由原来的单一功能朝着多功能方向发展、规模也有越来越大之趋势。所有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针对建筑发展的特点,对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多层综合性建筑改为高层建筑,目的是要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建筑的各相关专业知识,将所学专业技术知识综合运用于建筑设计中。
多层建筑设计,重点解决建筑功能、空间、流线与建筑造型之间关系的问题。而高层建筑设计中建筑技术知识要求更加综合、全面,表现如下:(1)建筑造型应结合建筑结构选型进行综合考虑;(2)各设备系统完善,建筑设计方案中要求设置相应的设备用房并满足设计要求;(3)地下室空间的合理利用;(4)地下汽车库设计;(5)高层建筑防火设计。
通过高层建筑设计训练,学生对建筑的组成系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掌握了高层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对高层建筑结构选型、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要求等技术方面的知识,通过在设计方案中的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高层建筑的造型特点、性格表达及细部处理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地下停车库及防火等方面的设计,学生对技术规范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结合住宅建筑设计,进行建筑节能计算及构造设计
结合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在四年级开设的住宅建筑设计课程中增加了建筑节能设计辅导,要求学生运用建筑节能理论对住宅建筑设计成果进行建筑节能计算,了解并掌握建筑节能计算的一般方法,了解建筑节能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技术措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树立了节能环保意识,在住宅建筑设计中,他们将节能环保作为整体设计的一个有机部分,从而提高了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设计方案的能力,对节能计算参数的确定及计算结果分析有了明确的认识和把握,为五年级业务实践课程和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三)借助设计软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推敲
在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让学生对新方法、新工具进行探索性使用,尽可能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思考,从而培养综合思考、反复验证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实用性设计软件对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建筑日照分析等进行研究。
日照是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日照标准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能否满足日照标准,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日照间距确定的常用方法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当地规划部门关于日照间距的规定;进行日照分析。
在地价飘升的今天,设计分析软件为日照分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成为当今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设计软件分析,精确度大大提高,操作简便而直观,目前设计分析软件已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中。超级秘书网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日照分析软件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将抽象的日照标准要求有了直观认识,对居住建筑日照要求有了深理解;其次,对规划设计方案的调整目的性增强,使设计成果趋于合理化、多样化;再次,学生对新软件的应用有了很好的掌握,应用能力明显提高。由于借助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方便快捷并且直观,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在上述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的效果在一些方面已经呈现出来。学校教育中目前的改革试验效果还会在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渐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成果显现,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反馈中逐渐收集归纳。
创业设计论文范文6
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即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培养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设计创意人才。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它是产品生产之前的规划或方案,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设计的品质决定了产品的品质,而产品的品质直接影响着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的优势。创意产业背景下,文化创意能力逐渐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经济的竞争转向文化的竞争,设计教学内容的文化性选择就显得意义重大。设计教学内容的文化性选择,是指在教育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明确将文化性内容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其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中国人文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文”的本义是花纹,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与修养。“化”的本义是改易,是从无到有的“造化”。因此中国古典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今天,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主要是指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者阶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体体系。中国文化更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其中包含着中国人对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也包含着中国人的荣辱观念、价值判断、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等等内容,一般通过文字、语言、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等展现出来,而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亦是文化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
2设计教学内容文化性选择的必然性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阶段的具体落实,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今天中国社会发展对设计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的文化性选择可以说是设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回应。
首先,它是设计教育满足国家民族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看,文化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带来了资金、技术与管理方式,也带来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文化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原有文化体系、价值观念、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形成较大冲击。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在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推广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文化创意人才。从民族文化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经济水平提高较快,综合国力增强,物质文明建设相当的成就,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与需要也与日俱增。对承载民族文化内容的产品的需求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其次,它是设计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从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来看,工业经济时代有工业经济的设计教育,信息时代有信息时代的设计教育,当今世界经济产业重点由有形的物质产品生产转向无形的文化服务性产品生产,更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教育为之服务。从人力资源生产来看,经济转型,物质生产转向文化生产,需要更多的创意人才支持。为制造业服务的艺术设计教育,注重技术与功能的满足,在产品开发、品牌营建与商品推销等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创意产业背景下,需要设计教育在针对文化产品的新特性上进行研究、教学与社会服务。从社会消费发展需求上来看,从早期以功能性为主的物质需求,到以品牌为主的形象需求,到现在以文化为主的精神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决定了产品生产内容的变化,也决定了企业对设计师的岗位能力要求的而变化。所以,设计教育必须加强文化性内容的教学。
最后,它是设计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我国《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可见以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原本就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从设计教育现状来看,在工业社会制造业模式下,围绕产品生产销售进行设计,教学内容以形态审美、表现技术和商业推销为主,文化性与社会性要素考虑不足,大量单纯的技能训练和零散的设计片段堆砌,难以造就未来设计师的独特文化品位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设计教育的目标来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下,课程的项目化程度非常高,针对具体岗位能力提升非常快,客观上完成高等教育的部分教育任务,而在人文和职业素养显得相对薄弱,难以完成高等教育培养全面完善的人的教育任务。从人才就业市场的需求上来看,用人单位不仅关注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更关注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不仅关注学生的设计能力,更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某些学校在教学实践中“重技轻文”“重艺轻德”的倾向,已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新需求。
3设计教学内容文化性选择的改革
设计教学内容的文化性选择是时展的需求,如何将文化内容通过有效的形式引入到设计教育实践中来,我们试图通过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来尝试阶段性的解答这个问题。第一个部分是指专业课程的文化性选择,它在专业课程中将本国、本民族和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创作的素材,通过实地考察、资料采集、符号分析、设计创意等手段增强受教育者对文化元素的体验、认知、理解与再设计的能力,增强设计作品的文化原创力与文化吸引力。以《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课程为例,按照文化体验、文化比较、符号提炼和创意设计的过程展开。项目设计的素材是文化元素,设计的动力是创意,设计的结果是文化产品。课程选取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文化典型地区进行考察,通过观察、访谈、记录和体验,直接感受最典型的中国文化,最地道的民间手工艺、最富特色的地域风情。期间要求以日记、照片、录音等方式进行资料采集,以便回校后与本地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下同一内容的不同物化表现,在找寻原因的过程中理解环境和历史对文化形成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找到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形象进行符号提炼与视觉设计,然后运用到日用品、家居品和旅游纪念品上,以展现本地文化魅力与扩大扩大其影响力。以“武汉印象”系列衍生品设计为例,在考察、研究武汉的气候、语言、高校、文化、小吃等地域特色基础上,分别用“汗”“喊”“涵”“撼”“酣”等汉字对其进行概括,以手绘插画形式表现出来,富于图案化的形式美;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开发成明信片、装饰画、T恤、水杯等多种旅游产品,并注意用现代设计语言和年轻一代进行沟通。武汉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中国“三大火炉”之一,非常典型的湿热,“汗”是其典型的概括,围绕“汗”的感觉,将蒲扇、烈日、竹床、西瓜、冷饮等元素一一铺开,展现出浓郁的武汉生活气息。第二部分是选修内容的文化性选择。典型文化形式通常是基于特定时代和特定区域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往往对其的理解和认同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利用文化选修课、文化讲座和文化社团等自主选择方式,让受教育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议题、方式与时间进行深入探讨,达到对文化某个方面较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为专业课程中的创意设计做好资源性储备。文化选修课适合需要系统讲授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程,国学、美学、书法等文化修养性课程。文化讲座适合在较短时间了解某类事物的概貌,讲师一般学术水平较高,涉猎面广,经过精心准备的内容与经过修饰的演讲方式比较容易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文化性社团可以引入剪纸、书法、国画、摄影等社团,社团利用业余时间,时间和形式比较灵活、互动性强,也比较容易接受。多种方式联合的选修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文化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文化教育具有相当的弹性和适应性。以剪纸社团为例,组织同学研究蔚县剪纸的造型和色彩搭配的特点,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体会各种不同剪刻技巧,并引导同学针对民间的题材内容和造型语言的研究,其深刻理解这种艺术风格的特点以及它产生的地理与人文背景。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就会在后期的装饰画、包装设计和衍生品开发当中不自觉就会将这种理解和认知带入到项目之中。第三部分是实践项目的文化性选择,它以社会实题项目为主,强化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的商业运作策略和技术实现手段的教学,并以市场标准来评价项目优劣,可以采用校企共建创意中心实习、创意产业园区实习和创意企业实习等方式进行。以校企合作项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绘本项目》为例,由企业提出具体设计要求,如风格、开本、版式以及成本的具体要求,项目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内容,如单页绘制、上色、排版等内容,以行业标准作为教学标准,以最终绘本出版作为成绩评定的最主要标准,重在市场与技术教学。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文化性改革上,专业课程、选修内容以及实践项目三者有机联系,但也各有侧重。专业课程注重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选修内容注重文化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项目注重文化服务能力的培养;三者都是以提升设计教育的产业服务能力为目标。
4设计教学内容文化性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