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启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启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启示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开创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管理的先河,标志着人类从经验管理进入了科学管理时代。

二、科学管理理论回顾

泰罗的科学管理,是针对传统的经验管理而提出的,其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内在冲突使劳资对立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泰罗指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成”,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一门科学。按照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泰罗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主要有:(1)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建立专门计划层。(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只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的因素;研究的重点放在企业内部的基层管理与生产管理,属于管理的微观层面。它虽然解决了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却没有涉及企业宏观层面的经营和管理问题。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范式的影响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nn) 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管理学从一诞生开始,就有两个理论范式在主导着管理学的发展,这就是追求使管理更有效率的科学主义范式和追求使管理更加人性的人本主义范式,这种分类方法的突出意义是强调管理学理论范式追求的目标。

科学主义范式以美国古典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W.泰罗为代表,人们往往把科学主义范式称为泰罗范式,即将操作分为最基本的机械元素并进行分析,然后将它们最有效地加以组合。泰罗范式的核心是使工作更加多产和高效。

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科学主义范式,使人们认识到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各种管理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可以说,科学主义范式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企业组织参照采用。另一方面,泰罗的科学管理演示了工作要素的可辨识性和可重复型,其直接后果是带来了组织及其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企业管理的实践

泰罗结合他多年从事机械生产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科学管理进行了探索,如著名的搬运生铁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运实验以及金属切割实验等。这三项实验从最基本的到最复杂的,都取得了成功,为科学管理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这些实验将科学管理理论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科学管理把实验的手段引入到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中去,是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它为现代实验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分析与设计。泰罗主张明确划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拟定计划并指示和命令等工作。至于现场的工人,则从事执行的职能。(2)员工招聘、甄选和培训。泰罗认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和工作相配合,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它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3)薪酬和激励。为了鼓励员工努力工作,泰罗提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4)劳资关系。科学管理理论正是为了实现劳资对立向劳资两利的转化而提出的。泰罗主张,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力,有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四)科学管理理论的延伸――现代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甚至是更早的巴贝奇等人。20世纪以后,运用数学来研究管理的学者日益增多。泰罗首先提出了最优化的管理思想,主张对工厂内的一切事情,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和个人意见。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学派都摈弃凭经验、直觉和主观判断来进行管理,主张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但管理科学学派已不局限于作业管理、操作方法的研究范围,而是扩展到整个组织的管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科学学派是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五)科学管理理论与流程再造的对比

科学管理与流程再造的区别在于,首先,二者考察和研究的主体不同。科学管理侧重研究的是组织中单个人的行为,是管理的微观层面,而流程再造考察的是组织层面的业务流程。其次,二者的理论依据不同。科学管理是基于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斯密的分工理论,通过对工作流程的细化、分解,试图找到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而流程再造则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改造,从而建立完整和高效率的新流程。

科学管理和流程再造的思想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曾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有各自的局限。鉴于此,现代管理研究和管理实践应该把对企业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考察结合起来,把流程细化与系统整合的理念更好地应用于运营管理实践中。

(六)泰罗主义的复兴――新现代泰罗主义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管理学出现了一股对科学主义理想追求的思潮,力图对人本主义和后现代管理学的“非理性”进行消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彼得.F.德鲁克(Drucker,1991)的《新生产力的挑战》一文标志着泰罗主义的复兴倾向。我们把20世纪90年代的这种管理学复兴视为泰罗主义在当代的重新复苏,将其称为新现代泰罗主义。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2

很久很久以前,有六个被认为世上最聪明的人住在印度的一个小镇上,当地的村民们会找他们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随着六人上了年纪,他们的视力逐渐下降,最终都瞎了。有一天,一头大象来到了这个镇上。六个人从来没见过这种动物,于是这些智慧的老人非常好奇,想知道大象究竟长什么样。他们被引领着分散开,慢慢走近这只庞大的动物,伸出手开始一点点摸索,其中的一个人碰到了大象的鼻子,另一个人一下子抓到了大象的牙齿,第三个人碰触到的是大象的粗腿,其他的,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肚子,一个人捏到了大象的耳朵,最后一个人抓到了大象的尾巴。然后,他们各自得出了不同的答案,摸大象鼻子的说大象长得像一条大蟒蛇,碰到大象牙齿的说像一把很锋利的剑,触到大象粗腿的说像一颗短小粗壮的树,摸到大象肚子的说很像一条肥硕无比的鲸鱼,捏到耳朵的说很像一把厚实的大扇子,最后那个抓到尾巴的说大象像罕见的野生的大芦苇,大家争论不休,却永远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在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中也有记载云,有僧问:“众盲摸象,各说异端,忽遇明眼人又作么生?”

二、故事的演绎

“盲人摸象”在一段时间里是被用来讽刺那些固守己见,一叶障目,乱加揣测的人们。但在今天看来,如果将盲人摸象的故事进行一些演化,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对于管理哲学的研究来说很重要的启示。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只有六个而且是失明的人,对大象这件事情的考察也只是稍微的进行了几分钟,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所以,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片面的。但如果我们把这个群体放大,譬如有一大群人都蒙上眼睛,或者让整个社会群体中的所有参与研究的人都蒙上眼睛,给他们足够长的时间去研究大象,当第一位认为大象的外形像堵墙后,第二位、第三位以及第N位都提出不同的看法。这些人一代代相传,每一代的人都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去继续进行研究,那么可以相信,最终一定会描述出一个与完整的大象外形十分相似的外形图。

三、盲人摸象与管理哲学的定义

1923年英国学者奥利弗?谢尔登出版了《管理哲学》一书,在这本书中首次提出了管理哲学。克里斯托费?霍金森在1978年出版了《管理哲学》以后,在1983年,又出版了《领导哲学》一书,第二本书开始从领导力这方面研究管理哲学,打破了管理哲学研究的局限性。这两本书不再局限于企业范围的管理学研究,而是开始了对各个领域管理学的研究,积极寻找管理的本质和如何达到一种理想的模式,开始把理论与实践融合一体。国内对管理哲学的研究起源于1991年,著名学者黎红雷发表了《管理哲学刍议》,这篇文章是从管理哲学的特性,研究范围等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管理哲学的定义。

国内和国外的学者对管理哲学的定义就像盲人摸象的演绎,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对比总结,最后实现了理论上质的飞跃。管理哲学不仅仅研究管理的技术方面,还融合了管理的价值以及管理的艺术,如此一来,管理不再局限于科学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管理,从语意学来看,只是指为了实现在生产的效益上或为了能够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企业中的生产部门或着掌握权力的组织对企业进行的一系列科学的调解和控制。但是管理学是以效率和效益的实现为基本导向,所以在理论研究上,各个领域都可以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对管理学进行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在最开始的时候,各学科会各自得出对管理学研究的不同的理论成果,这种各执一端会导致管理理论无法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所以只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可以实现管理哲学的繁荣。

四、盲人摸象与管理哲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

哲学理论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实际生活研究中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可以只有理论没有实践,也更不可以只有实践而不结合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的分析问题,以此来解决问题。对于管理哲学来说,它的理论来源是建立在现代管理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但我们可以看出的一点是,现代管理的实践所包含的范围比较窄,仅仅是指社会中各行业管理的实践,管理哲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管理的实践的。因为对管理哲学的研究需要扩大到对生产领域和经济领域的研究,以及行政领域的研究,同时对思想文化领域和科学领域也要进行研究。要想真正得出管理哲学的理论意义与价值,必须通过了解整个社会的管理实践。就像通过成千上万人对大象进行研究,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一个最接近大象的外形图。

(二)遵循科学技术的一体化

所谓科学技术一体化是指,对待事物的研究不能只注重于发展科技,而是要与科学的发展相同步,因为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单独的,而是在种种层面上与其他问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管理哲学的研究也应当做到,不能单单研究一种学科的管理哲学,而是要结合各学科研究的结果,从多角度出发,用科学与技术相统一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如果都孤立的盲目摸象,最终只能各持己见,各有局限,永远猜不出大象的模样。

(三)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东方和西方对管理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上有很大的不同,欧美国家大多认为管理应该是合理的授权于下方,亚洲地区更多的认为管理就是管制。亚洲地区鼓励团体中关系的和谐团结但不提倡个性的发展,个人要服从组织,非常排斥西方管理哲学当中的个人主义。所以,如果能够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再加上我们国家独特的丰富的多民族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思想遗产,去粗取精,然后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够建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管理哲学。不能像盲人摸象一样,不互相借鉴。我们在对管理哲学进行研究时,不仅需要联系中外的研究成果,还要历经时间的检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一步步得出大象的外形图。

(四)以唯物辩证的方法解决问题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3

内容摘要:罗素提出的逻辑原子主义,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着重从语义上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命题形式,准确地表述了实证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原则。本文研究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思想对管理学实证方法的启示,澄清管理学实证分析的研究对象、作用范围和判断原则,剔除管理科学中形而上学的实证研究,避免实证方法在管理科学中的误用。

关键词: 逻辑原子主义 管理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 语言转向

逻辑原子主义哲学(the Philosophy of Logical Atomism)是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所提出。罗素认为,世界的逻辑结构与语言的逻辑结构是相一致的,所以可以通过语言和逻辑的分析达到对世界的了解。

本文试图通过融通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与管理学实证方法,澄清管理学实证分析的研究对象、作用范围和判断原则,剔除管理学中形而上学的实证研究,避免实证方法在管理科学中的误用。

逻辑原子主义中的实证思想与方法

(一)核心思想: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关注命题语言的形式

罗素肯定了实证主义求真的原则,提出了他的新哲学的四条纲领:“认识必须局限于经验的范围,而不能超越经验的范围,否则就是独断论或形而上学。新哲学的任务是逻辑分析,即对科学的陈述进行逻辑分析。逻辑分析不能给人们以任何新知识。新哲学的逻辑分析的意义是使科学的陈述逻辑清晰,不至引起思想混乱和理智的迷惑”(康福斯,1954)。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思想中指的逻辑分析,就是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着重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以求得到准确的结论。

在传统逻辑上,“有的M是M”是永真式。罗素通过摹状词理论指出,“有的M是M”表达为x(M(x)∨M(x)),这就蕴藏了至少有一个事物x,它是M,如果x为空,则M是空类,“有的M是M”就变成了假命题。

“旧逻辑加思想以桎梏,新逻辑则给思想以翅膀”(罗素,2006)。要清除日常语言的词汇和句法对哲学的消极影响,就需要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和改造。通过使用逻辑分析方法,罗素希望建立一种能够克服日常语言缺陷、包含正确的逻辑包法的理想的人工语言。罗素逻辑原子主义思想的总体结构如表1所示。

(二)两类知识:事实的知识和逻辑的知识

罗素(2006)把关于真的思想称为逻辑原子主义,强调“用零碎的,详细的和可证实的结果去代替仅靠想象引荐的大量未经检验的概括”。逻辑原子主义由“逻辑”和“原子”两部分构成,对应着罗素提出的两类知识:一是事实的知识(knowledge of thing),是事实的真,一是逻辑的知识(knowledge of truth),是逻辑的真。

(三)两类命题:原子命题和分子命题

事实的知识和逻辑的知识均通过命题语言来表达。罗素认为事实的知识通过原子命题表达,逻辑的知识通过分子命题来表达。

1.原子命题。按罗素(2006)对原子命题的定义,“一个命题如果表达了我们所说的一个事实,即当它被断定(judgment)时,就是断言某物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有某种关系,那么这个命题就称为原子命题”,有两类原子命题,一类“断言某物有某种性质”,另一类“断言某些事物有某种关系”。

第一类原子命题可以形式化为aP(a),其中a为描述这个“某物”个体常项,P( )表示一元谓词,即对个体常项a“某种性质”的描述。该命题符合以下几个规定:主词是个体词,也称殊相或专名,主词中不含量词。主词个体域非空,即主词所描述的对象不仅存在于思维中而且存在于现实中,或者主词在现实中有所指称,若主词个体域为空,则无法证实,该命题无意义。谓词是一元谓词,不含联结词。

第二类原子命题是“某些事物有某种关系”,比如“武汉位于重庆与上海之间”可以形式为abc F(a,b,c),其中a、b、c分别代表武汉、重庆与上海三座城市,F()是一个三元谓词,表示“在…和…之间”。该命题符合以下几个规定:主词是若干个个体词,也是殊相或专名,主词中不含量词,主词个体域非空,谓词是三元谓词,不含联结词。

罗素反复强调了原子命题主词表达的对象是现实中不可再分的个体事物,即逻辑原子。

2.分子命题和综合命题。另一方面,罗素(2006)指出逻辑的知识通过分子命题来表达。“但是在这两极之间有一广阔的中间地带,即分子命题。分子命题是包含如果、或、和、除非等等连续词的命题”。分子命题的真是依靠逻辑运算得到的,逻辑的真考虑形式而可以不考察对象。此外,罗素将含有量词“所有”、“有些”的分子命题称为全称命题。

(四)两类方法:实证分析和逻辑分析

以上通过对两类知识和两类命题的划分,罗素进一步阐明了两者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4

关键词:科学管理;泰勒;物流配送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96-02

20世纪初期,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提出了他的科学管理理论[1]。这一理论开创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极大提高了当时的劳动生产率,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一管理理论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但“我们今天的问题在本质上与以往相同,仅是由于知识、研究方法及文化价值产生变化,而提出解决方法有所不同而已”[2],特别是正处于成长时期的物流配送企业,它们在货物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等基本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和机械工业初期非常相似。所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今天及未来的物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科学管理理论是在管理问题和管理实践中采用观察、记录、调查和试验等手段方法得出的,目的通过科学管理方法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高生产的效率,缓和并解决劳资双方矛盾。其主要观点有:一是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泰勒认为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是资本家和工人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它将高工资、低成本和高利润统一起来,从而使资本家得到较多的利润,使工人收获较高的工资。这样,可以激励他们扩大再生产的兴趣,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以,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是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出发点。二是谋求取得最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泰勒认为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在管理实践中,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三是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变对立为合作,共同做大企业“蛋糕”。

二、物流配送企业的特点

物流配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和系统物流思想的综合产物,是集备货、储存、分拣、配装、运输、送达以及加工的一个体系[3],是一条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与人们一般所熟悉的“送货”有本质上的区别。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企业社会化程度低,管理体制混乱,机械化和信息化设施设备利用效率不高。部分配送物流中心仍然使用手工整理、人工装卸的方式进行分拣和搬运,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条码扫描系统和机械分拣管理系统,不能及时跟踪货物和获得物流配送信息,而且仓储布局不合理,管理松懈,无专人巡视记录及管理制度。设备闲置和重复建设情况严重,造成物资不能及时调配,配送运输通道拥堵现象突出,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产生大量库存费用,造成资金流转缓慢,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

三、科学管理思想在物流配送企业的应用及启示

1.工作定额和刺激性工资报酬制度

为了提高效率,泰勒提出“合理的日工作量”等工作定额原理。当时,不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对于一个劳动者每天的工作量,都没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工人对资本家的剥削严重不满,普遍采用消极怠工的方式进行斗争,未能发挥出劳动者的潜力。资本家或管理层人员对于工人的日工作量没有客观评判依据,仅仅是凭脑中的印象或根据简单或者不完整的记录来确定,不能很好地衡量工人的日工作量,造成工人的不满。现在,许多物流企业均建立了工作业绩标准,定期对员工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难易程度进行考核,这些其实是受到泰勒的“合理的日工作量”思想的影响。物流企业也是如此,在分拣和配送中往往是用件数或者批量来收取费用和计算报酬。所以,合理确定配送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对于超额完成者予以奖励,这符合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刺激性工资报酬制度的第二种情况——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按时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员工,按照较高的工资率来支付工资;对完不成工作定额的员工,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在物流配送企业中,鼓励负责配送的员工,不仅按照购货方的要求提供货物配送,而且主动到企业、消费群体中去了解、掌握他们的消费需求的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升配送的速度,减少中间的环节,扩大配送的规模,并对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给予奖励。

2.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对某一项工作,必须找出最适合干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才能达到最高效率。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挑选出“第一流的工人”。泰勒的“第一流工人”指的是具有不同天赋和才能的工人,只要工作对他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努力使每一种类型的人都能找到使自己成为第一流工人的工作。泰勒认为“非第一流的工人”是指那些体力或智力不适合做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的人,或者那些虽然工作合适却不愿努力工作的人[4]。重活、体力活,让健壮有劲的男人干,而精细的活让谨慎的人来做,文秘性质的工作可以让细心的女士做,然后对第一流的人利用作业原理和时间原理进行动作优化,以使其达到最高效率。这样,人人各司其职,干自己最适合、最得心应手的事情。这一理论对当前仍然有借鉴指导作用。例如:选用物流配送外勤人员时,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身体是否结实强壮,能否长时间做户外露天的工作,还有是否喜欢这一岗位,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态度。这种选聘标准就是为了挑选最适合物流配送工作岗位的“第一流的工人”,避免招收体弱或者不愿长期从事配送外勤工作的人。只不过,泰勒时代“挑选的一流工人”是在纯制造业的工厂,现在“挑选的一流工人”在应用于物流配送服务产业上。一般说来,从事物流配送的“第一流工人”并不一定是专业的培训机构、高校输送的人员,而是熟悉掌握物流配送的行业,掌握现代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运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人员。

3.标准化的工作原理

标准化工作原理包括采用标准化方法,运用标准化工具,选用标准化材料、营造标准化作业环境等。在此之前,员工的操作方法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者师傅的传授来确定的,工人的作息时间及机器设备使用规定等也由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原先记录来确定,缺乏科学的依据。科学管理理论认为必须运用观察、记录、试验、测试等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设备的位置、工作环境的布置和员工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各种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UPS)对送货司机的送货路线和动作都进行了时间研究,设计出精确的工作程序。包括开车门、向收件人递送包裹、记录等一系列细节动作。这虽然有些刻板,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使UPS平均每人每天递送包裹达130件,而其他公司平均每人每天只取送80件,UPS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标准化思想还可以扩展到运输、储存、装卸、包装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中,按照物流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配合性的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标准的过程。

4.相互协作的意愿

实施科学管理的精神内涵,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它实质上是一种转变人性的管理,工人和雇主都要相信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必须变对立为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雇主关心的是低成本,工人关心的是高工资,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才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双方必须变指责、怀疑、对抗为互相信任、合作[5]。物流配送企业提供的是全天候的服务,下班时间难以确定,加班几乎成了工作常态,节假日也不例外,需要24小时待命。由于每天都加班,没有休息时间,加之较少的加班补助和苛刻的企业规定,导致劳资矛盾尖锐。特别是在货源不足时或运输淡季,往往就是跳槽和罢工的多发时段。所以我国的物流配送企业,应该借鉴一下泰勒的“相互协作的意愿”这一思想,使企业和员工相互合作,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进步,把员工的个人意志与企业的统一意志结合起来,从而使每个职工自觉自愿地积极为企业做贡献[6]。物流企业的管理者除了给予员工合理的报酬、按贡献和能力给予职业晋升机会外,还要通过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物流企业内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培训方式,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让员工感到满意,实现双赢。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将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后,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先工人单凭自己的经验是不能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的,而且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从事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计划职能归企业管理层,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7]。计划部门主要进行调查研究、拟定未来行动方向、安排管理实践并指示和命令等;现场工人及工头则从事执行职能,从事实际操作。我们现在物流企业中各个部门的划分原则就是源自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如人力资源部、研发部门、分拣部、配送部等。让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更有利于发挥个人专长。此外,物流配送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研发试验室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重视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方案,明确相应的预算,并且根据预算进行投资。同时,结合企业的状况,进行论证,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软件系统。在物流配送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但在货物的检索、定购、登陆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企业及消费群体的需求等方面也实现网络化。

总之,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理性地把握了管理发展的方向,将秩序、人性、科学等管理的基本元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内,对于物流配送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延江.管理学原理:第2版[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美]丹尼尔.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3]施建年.物流配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美]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蔡国上,译.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5]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5

关键词:校园活动 破窗效应 学生管理 预防措施 暗示性

中文分类号:G647 文件标识码:A

The Enlightenment of Break Pane Law on University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Dong Dazhao,Lv Jie,Yin Huiti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has become more complex than ever becaus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asing on the Break Pane Law, 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all kinds of unhealthy phenomena and impacts on the students in the campus. Inducing factors of the Break Pane Law were analyzed,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preventing the happen of the Break Pane were presented.

Keywords: Campus Activities Break Pane Law Student management Precaution Implicitness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关系到国家的长久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高校育人环境得到不断提高,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但市场经济浪潮中,通讯技术的发展,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等都对正在校园里学习的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创新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仍然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破窗效应”作为一种犯罪心理学理论在社会与高校管理等方面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1-4]。本文从“破窗效应”出发,结合现阶段大学校园里学生行为的种种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探讨管理方法。

一、校园里随处可见的破窗效应

(一)破窗效应概述

“破窗效应”是现代管理学一个经典理论,最早出现在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一文中,原意指破坏以推动经济发展。后来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及犯罪学家乔治・凯林对该思想进行延伸、总结后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5-6]。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不小心或故意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甚至进入建筑物内。一面雪白的墙壁,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存在些许纸屑没被清理,不久后就会出现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将垃圾顺手丢弃在道路地面上[7-8]。这一理论指出人们所处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很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二)大学校园里的“破窗效应”

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型社会,每个寝室是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寝室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每个人身处其中,又相互影响。学风好的寝室,学生学习会相互带动,一起勤奋学习、考研,往往能取得喜人的成绩。但如果寝室中出现个别学生专业思想淡薄,学习兴趣不浓,或沉迷于游戏,不思进取,慢慢地他会影响到整个寝室的学习风气。迷茫的人很懒惰,吃饭叫外卖,不分昼夜玩游戏,早上睡懒觉。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寝室的人可能开始消极对待学习,图方便吃外卖,玩同一款游戏。大学校园规定学生6点30分起床,然后运动、早饭、教室早自习。但是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寝室进校以来一直保持的良好起床习惯会慢慢变化。起床的闹钟时间会从6点30分调到6点50分甚至是7点30分,学生发现早上的被窝越来越舒服,会出现上课迟到和旷课现象。不良习惯效仿的人多了寝室卫生状况会恶化,寝室内脏衣服堆积如山,门口生活垃圾成堆。寝室里第一个生活迷茫的学生出现没有被及时教育和纠正,会有越来越多学生来“破窗”。

学习是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校把学生的学习环境建设得越来越好。今天,在这么好的校园里,不少学生并没有好好珍惜。在课堂上,老师为了多讲解一点内容往往选择在课间进行点名考勤,一旦老师点完名后下一节课上课前会出现学生悄悄地离开教室。如果第一个在点完名后离开教室的同学没有被及时制止,那么就会出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对待学习松懈,在老师点完名后离开教室。

在图书馆这样一个干净、清净的环境,无聊的学生在网络聊天,有的偷偷将零食带入,一旦图书馆值班老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在这之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效仿这种不良行为,有的甚至将餐饮带入,把图书馆当作餐厅,学习氛围将会遭受严重的破坏。试想,一个“五味杂陈”的图书馆或自习室学习效率会变得怎么样呢?

学期临近结束,各科考试是对学生一学期努力学习的检验。但在考场上,时常发现有学生考试作弊。若班级有一人考试作弊而没有被监考老师及时制止,他通过作弊获得的“好成绩”事情传开来,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平时放松学习,考场通过“捷径”获得“好成绩”。同时会让那些认真学习的同学觉得不公平,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最终可能导致考场中“作弊大军”的规模越来越大。

二、破窗效应的诱发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诱发因素

高等学校校园里大学生的行为呈现出的“破窗效应”现象越来越凸出,究其原因,主要因为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求知欲望不强,没有表现出青年大学生应该具有的朝气蓬勃和青春活力。具体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 个别大学生缺少人生规划,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生源素质差别较大。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自己的大学学习没有目标,很容易出现情绪消极的情况。无论什么原因第一个人“破窗”了,在看到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不仅没受到惩罚还获得值得炫耀的“成绩和荣誉”时,这对懒惰的旁观者是很大的诱惑,意志薄弱的学生心理会出现动摇,慢慢想去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破窗”者的规模增加,这种情况下更多自制力差的人就会在这种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开始效仿,做出错误的行为。如果他们获得了想象中的那点“利益”而且没受到任何惩处,那么他们就会开始越来越放纵自己。

二是对大学生管理松懈诱发破窗效应发生。当下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疲于各项考核任务。课堂之外,教师教授的课程没有足够的时间跟踪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但现在大学的情况是几名辅导员管理着四个年级几个专业的学生,辅导员数量不足。从忙碌的高中突然进入自由的大学,大部分学生需要高校教育者在各方面进行引导,缺乏最早的引导学生会失去目标。现在学校对学生能形成有效约束力的也就是各科考试,但学校对学生挂科率有限制(不能出现大面积挂科)。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一再降低,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花费时间少,学习不努力,一学期浑浑噩噩中度过。为通过考试,在荒废了一个学期学业情况下,学生只能在考试前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恶补来通过考试。长久下来,考试及格成为相当规模学生的理想标配。一个学生把及格成绩作为目标问题还不是很大,但这种情况高校管理者没有及时纠正,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成绩高低无所谓只要通过就好,学风自然每况愈下,严重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因此高校学生管理松懈了,不重视学习的“破窗效应”就出现了。

三是大学生缺乏对管理制度的学习。严格管理、有效管理是形成良好学风的有效途径。为加强学生管理,高校均制定了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生行为规范,考试条例,学籍管理制度。大学生初入校园学习学生手册时会进行相应的管理制度学习,遗憾的是在之后的几年校园生活中,专门这方面的教育就没有了,学生对当初学习的制度内容会很快遗忘。许多学生在做事情时往往听信老生的“经验之谈”或凭借自己校园并不完整的见闻作为判断的依据,这就使得学生校园行为较盲目,对行动后果不作考虑。例如,同学发现老师监考时精力不集中,作弊被发现的可能性很小,会抱着侥幸心理投机取巧。学生以此取得“骄人的成绩”会影响其他同学决定也铤而走险,“破窗效应”由此开始。其实,这些学生在作弊时把考场制度都抛脑后了,由此产生的记过、留校察看甚至被开除的惩罚每年都会发生,教训十分惨痛。

(二)破窗效应的应对措施

学生管理工作都是日常小事,看似琐碎,实际上每一个环节相互联系,是一个系统工作。应对校园大学生行为的“破窗”要从小事抓起,从不良行为的源头抓起,高校管理者应学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如何防止发生“破窗效应”,提高学习风气。

一是宣扬“正能量”,及时引导,预防“窗户”被打破。千里之题溃于蚁穴,学生管理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中的小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经过了解发现,大学寝室里天天与游戏为伴的学生其实并不是真的爱游戏,游戏只是他们打发时间的工具。忙碌高中到“无拘束”的大学,学生没有找到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好无聊”的叫声在寝室经常听到。这个时候学校如能开展丰富的活动,积极宣讲校园正能量,给学生合理的生活引导,让学生有事可做,那么“大学病”将会有很大的改观。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可能就出现在学校某晚会上,篮球赛场上或者图书馆里。现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带有叛逆心,唯有管理者的热情,教师的严谨治学才能感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是奖励护窗的同学好于惩罚破窗者。大学生处于成长期,很难像巴斯夏一样能看到未来的利弊。对于只会考虑眼前的学生,对看不见的或考虑不多或根本没有列入考虑范围。“破窗”获得的利益可以立现,“破窗”给未来可能带来的惩罚可能短时间看不到,因此为追逐眼前利益,学生会不计后果地“破窗”。其实,大学生自尊心都是很强的,都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大学阶段的任务,学校可以给予那些保护“窗户”的同学相应的奖励和荣誉,让学生真心享受正能量的荣耀,并在全校给予宣传。此举不仅可以让护窗者继续自己有意义的工作,护窗者的奖励在迷茫学生的眼里也是看得见的“利益”,还可激起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认为能力不比别人低,不甘落后的他们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奋起追赶。

三是对学生严格要求,选用高素质班干部。大学生多门课考试不通过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因此没有人希望自己挂科、重修。平时对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合理控制考试难度,让那些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短时间恶补的学生不能顺利通过考试。对于补考、重修也应做到执行严格,做到假期认真复习的同学才能通过补考;和下一届一起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学生才能通过重修。这样一来相信心存侥幸的学生数量会大幅度减少,学习风气将得到慢慢纠正。大学里老师深入学生当中的时间较少,班干部是学生骨干分子。班干部应严格选聘,他们与同学们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时应起到模范、监督作用。若班干部能及时发现并制止破窗者或将情况及时向上反映,相信学生中的“破窗”将会被大量扫除,“破窗效应”将会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全方位制度宣传,让破窗者望而却步。大学生学习校规校纪的形式单一,延续性不强,这种学习也会被学生认为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因此,学校在制度宣传上要多下功夫,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宣传学习方式上要多样化,让每一个学生在行为之前充分了解相应的规则。大学生期末考试不只在考场中仅能看到墙上“诚信考试,作弊可耻”的宣传板,在平时严格要求学习的情况下,考试前再集中学习一下考试纪律,言明作弊行为的处罚情况,并将往年的惨痛教训示之,相信考试前有作弊想法的大学生极有可能害怕严厉的惩罚放弃这个想法。高校管理者应加大制度宣传力度,认真将制度落实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切实感受到严格的管理,这样“窗户”就多了一个“保护层”,不容易被打破。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极大地冲击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内容变得比以前要复杂很多。现代大学生的管理不能机械地运用管理老一代大学生的思维和方法。管理者管理方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学风;只有有效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及时采取合理措施,才能激l大学生的青春朝气,才能让他们的“洪荒之力”用在学习当中。即使有时“窗户”偶被打破,但有了管理者科学、及时的处理也不会让打破的窗户影响到周围的学生,产生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黄永奎.“破窗效应”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启示[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50- 51.

[2] 杜福杰、董玉泉.防止“破窗效应”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管理与评价,2014,32(4):35- 36.

[3] 王巧玲.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1):119- 121.

[4] 尹会听.探索实验操作技巧促进学生自主实验[J].大学物理实验,2012(5):104- 106.

[5] 邱清华.“窗”可破,“破窗效应”不可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6):40- 41.

[6] 彭明珠.破窗效应在大学生文明行为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97- 99.

管理学的启示范文6

【关键词】企业管理仿真模拟 工商管理类专业 实践教学

现代管理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众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面临着发展滞后的局面。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用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模拟的模式,将“走出校门”的要求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手段创新的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企业的运营管理氛围,模仿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进行生产的计划与控制等工作,让学生在紧张而极具趣味性的模拟运营管理中得到能力的锻炼、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1.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引入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对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中强调更多的是:踏实的作风、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动态管理能力、全面的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结构,而且应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崇高的理想,并善于进行独创性的思维及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这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践教学作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联系高校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的桥梁。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和技术对课程知识结构的要求,反映专业方向的学术前沿内容,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而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时所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妥善处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目前高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过于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不是真正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经济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几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不知道实际工作时如何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很多高校也曾采取了多种尝试,比如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会调查,加强校外的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环节等等,但效果大多并不理想。实践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如果仅仅是把实际工作常识引入课堂,教会学生怎么填写支票、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等具体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是怎样进行的,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因此,尝试选择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组织他们按不同专业组成一个模拟企业进行模拟实践教学,以此作为高校经管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这对于突破原有的教学手段,探索如何缩短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际、实习和现实的差距,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2.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2.1 设定模拟企业的背景。在模拟实践教学中,首先对企业背景进行设定,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企业,拥有1个亿资产。资金充裕,银行信用良好。但是产品单一,而且正在老化。目前产品只在国内市场销售,市场竞争激烈。预计未来几年销售收入将继续下降。同时,还有5家公司面临同样的市场发展机会、新产品开发机会和融资渠道。

2.2 建立企业经营团队。根据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建立模拟企业经营团队,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企业)由4-8个学生组成。他们从目前的管理团队中接手该企业,在面对来自其它企业(其它学生小组)的激烈竞争中,将企业向前推进、发展。

2.3 课程内容的设计。为提高学生运用有关管理决策方面的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设计模拟实验课程时,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具体设计课程内容时,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突破以往专业课程都是按系组织、开设的界限,将工商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编队组成一个个参与实验的模拟企业。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模拟企业人员组织工作的方法,以人力资源专业学生为主导,用模拟招聘、应聘方式完成这一任务,并且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公司组织结构、安排各岗位职责。

其次,在学生们以一个个模拟企业的团队形式开始参与到具体经营实验时,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缺少最基本的实际工作常识,先安排所有模拟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非信息化企业经营。要求每个学生按分配的具体工作岗位,配合使用各种实验道具,如印章、专用发票、出库单、模拟存货、会计凭证账簿等,进行一段时间的企业经营业务练习,了解现实工作中公司的运作过程,尤其是需要涉及到不同部门人员配合完成的业务,该怎样使用合适的方法及道具处理、记录及最终完成。这也是以往我们的理论课程中极容易忽略的地方。通过演练让学生对自己所从事岗位的工作流程有明确的认识。

再次,在整个企业模拟经营实验中,每个模拟企业的财务数据在实验开始时是完全相同的,即每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均一样,但在实验开始之后就改为在各企业间进行模拟竞争。大家面对相同的环境条件,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本企业的经营决策,如是否要培训员工、是否要开设连锁店、要投入多少广告费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各企业模拟经营者的积极性,增加实验课程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充分挖掘潜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做出最优决策,争取在与其他小组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竞争实验采取“开放式教学”的模式,不预先设定固定的竞争数据,而是根据每次学生做出实际决策的变化而变更竞争数据,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建设,增加模拟实验的复杂程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运营中所需要面对的复杂局面。

最后,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无信息化状态下企业经营实验后,学生大多已经对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有了感性认识,此时再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提供软件操作教材、提供机时等方式,要求学生设计模拟企业的实施方案,将一个传统企业改造成一个实行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与此同时,各模拟企业之间的业务竞争实验仍然在继续进行,只是此时各企业是在使用了软件进行辅助管理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经营决策,用计算机来替代完成前一阶段的大量工作,利用软件来获得企业决策需要的大量信息。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不同实验形式的比较,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会并思索信息化到底对企业有多大用处,什么类型的企业需要实行管理,传统企业实施的难点在哪,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总之,要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学习,通过尝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以往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提倡体验式学习。

3.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验课程的特色与收益。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验属于一个综合性实验,参与实验的学生应该是在修完各自主要的专业课程后才能选修该实验课。它与教学大纲上原有的各门理论课程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能促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各门理论课程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单项性实验,也能让学生在进行综合实验时更快地步入轨道。

3.1 课程特色。企业经营管理仿真模拟这种体验式教学方式从仿真、操作、趣味与互动四方面体现了其课程特色。课程中通过仿真模拟使企业置身于一个动态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在变化的、不确定的环境中,一切结果取决于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的相互竞争状况。在模拟课程中,学生放手大胆尝试,仔细决策,严格实施。学生不仅要熟悉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管理术语,更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到实际运作中,不仅独立工作,还要懂得如何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成效。在模拟实战课堂里,学生能够感受到欢乐、沮丧、激动、痛苦、埋怨、成功、失败、失眠这些真实的情感体验。这些真实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将模拟学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更快、更为准确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快乐的学习体验将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学习中发展了友谊,成为一生的收获。在实战模拟课程中通过角色的扮演,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自己思考、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在课程的推进中,教师及时把握模拟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讲解课程的知识点,并传授具体的分析工具鼓励学生在下一轮的模拟经营中使用。

3.2 课程收益。企业管理仿真模拟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关注结果的经营思维方式,使学生巩固和掌握了必备的管理知识与工具,培养了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做出正确决策的商业才能。

课程为学生展示了经营的全貌,直观地揭示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经济要素的内在关联,使得身处不同部门的人员为同一个目标努力。通过课程所掌握的共同的管理语言将保证沟通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变革的愿望和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分权与授权的意义以及跨部门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对经营本质的了解,学生们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岗位,通过增强跨部门沟通,保证公司战略的执行。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实用的工具,没有财务背景的学生将学会解读财务报告,实用的管理计划工具将立即帮助学生提升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必备的管理知识与工具: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资金需求和融资;公司预算;战略框架和层次;生产计划管理;市场需求分析;竞争环境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

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将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把自己掌握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经验,学习细致的数据分析方法,变直觉为理性,利用沙盘推演检验自己的决策思路,理解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认识各种决策和投资后的结果,磨炼商业决策敏感度,提升决策能力及长期规划能力。

4.思考与启示。以上只是我们应用这一模式的初步尝试,我们正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以目前的条件来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融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技术,并与企业实践紧密联系,将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作用。在理论上,我们正在更多地融入各种先进企业管理方法。这是因为,企业实际的运作模式比较复杂,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多种理论与技术的综合应用才能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如果条件允许,在“走出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请进来”,以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强的内容的讲解工作,甚至可以直接与某一企业实施全方位合作,结合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点,共同开发软件。开发的软件既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又应用于学校的《企业管理仿真模拟》课程实习。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软件上操作实习以提高实习效果,而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显然,这种模式无疑能起到更好的效果。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开放与合作日趋重要,这样就需要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将来进入企业后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行企业的管理活动。

现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网络软件和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一般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都已连接成为局域网。因此,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在实习软件系统的设计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通过全社会各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努力,必将创造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 章帆、杨娟.构建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