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技术论文范文1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由创新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各主体在创新体系的约束下共同作用完成创新活动。创新企业。创新企业是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核心,这是由其创新地位决定的。企业是创新活动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收益主体,企业投入创新资源并获取创新成果。其他创新主体参与创新活动最终都要通过创新企业来进行产品的市场化也就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高校及科研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是重要的知识储备机构,科研实力较强,能够弥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产业集群内,企业产品的一致性形成创新需求的一致性,而需求信息的一致性能形成规范的技术目标,高校及科研机构能够有效提取技术信息从而提高研发效率。而如何处理好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分工及利益关系则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亟需解决的问题。政府。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规划创新活动的进行,以及疏导市场秩序。体现在集群范畴内,就是政府相关的区域政策以及产业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拉动地区的消费和投资,并吸引资本进入集群进行创新投资。政府的另一方面作用在于创造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创新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良好的法律环境是集群创新有效进行的先决条件,而规范的市场秩序则是产品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中介服务机构。集群内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以技术中介为主的技术传播机构,以财务顾问为主的信息咨询机构。其中技术传播机构主要通过评估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价值促进技术的流通。信息咨询机构,主要负责信息的和传播,及时获取信息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环节,集群内相关企业的流动促进了信息的传播,而专业型顾问则增大了信息的处理能力。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分为两个方面:学习效应和挤压效应;学习效应来自于技术变革的压力,集群内个别企业优先获得新技术并迅速占领市场,迫使其他企业改善生产,加大研究力度,否则则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占有,甚至破产的风险。在市场上就表现为后创新企业的追赶行为;而挤压效应即在创新活动中取得领先地位的企业为确保领先优势,继续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原因在于,后续企业的追赶会使得由新技术带来的超额利润逐渐缩小,甚至消失。这种相对优势的缩小趋势使得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外在驱动力主要有需求条件和政府支持。需求来源于市场信息,企业通过对相关市场的研判,对潜在需求做出估算,并据此研发生产,最终商品化。政府支持催生巨大的开拓效应,主观上促使企业实施创新活动。此外,政府对交易壁垒的减弱则激活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流动性,使创新企业能够快速收回成本,从而提升对创新活动的热情。
(二)投入机制
投入机制主要指集群创新体系内部要素的投入,包括资金、人才、土地等。集群内众多相关企业以及配套中介的存在使之形成地域性的劳动力需求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开放的信息渠道增强了集群的人才吸引力,大量人才涌入集群,形成专业化的劳动供给。集群内激烈的竞争环境能使劳动者不断地学习提高,专业化程度迅速提升。在资本的投入方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风险资本、政府资金支持等。首先,区域发展战略中,往往把集群放在突出的地位,地方政府往往会增加对集群的直接资金投入或补贴。完善的资本市场,使一定规模的企业能够从资本市场融资,对于规模巨大的公司而言,资本市场融资拥有低成本等优势。而对于集群内中小企业而言,应引入风险资本,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担保等方式吸引场外资金的介入,充实创新资本。
(三)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指政府可以通过营造创新环境、规划创新建设、制定激励创新的法律法规等手段来调控创新主体及创新活动。政府出台产业规划对相关产业进行扶持。政府还可以直接组织创新联盟整合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在集群条件下,宽松的政策环境利于构建和谐的创新氛围,提高企业联合创新的积极性。此外,国家技术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助于创新的秩序化和条理化。政府的调控还体现在政府激励机制方面,政府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对产业集群进行整体的调控,为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提供便利条件。
(四)合作机制
1.合作的内部表现形式。集群内多数企业分享市场份额,竞争激烈,甚至有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行为,而集群内企业地理距离较短,业务频有交叉,沟通便利。因此如何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重点。企业的合作创新从组织链条来讲有以下形式:大企业领导型。产业集群中存在规模巨大,市场份额高的企业,此类企业的配套吸引设施生产商大规模的集聚,如日本丰田汽车园,其配套企业围绕在其附近,分工明确,生产研发秩序良好。大公司提供核心技术,中小企业合作生产,不但解决了大企业独自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促进了技术在中小企业之间的扩散。中小企业合作型。中小企业有资金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特点,单个企业创新难度较大,而中小企业结合在一起则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小企业联合可以便利地获取资金,如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担保等方式获取贷款。
2.企业合作的外部表现形式。企业合作的外部表现形式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一般通过以下形式:科研机构内部化,大规模的企业通过并购已存在的科研机构或新设立子公司完成技术的研究工作,这种内部化形式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有利于整合资源提升创新效率;与高校科研机构商榷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或共同注资,或以技术作价入股,分享创新成果收益。产学研的合作需要通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沟通。因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换不如集群内企业间的信息交换真实有效,需要双方保持良好沟通。合理的协调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大量节约成本及新产品上市的时间。
(五)利益分配机制
要处理好集群创新体系的内部合作,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利益分配方式:
1.契约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提成支付。在这种分配方式下,各成员将按照事先协商确定的一定比例从收益中获得分成。适合于创新联盟中企业和高校或科研院所都具有较强科研实力且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资源互补、面临的关键性技术创新难度较小且市场风险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共建实体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创新合作方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创新,共同出资,按所占股份分享创新收益,这种模式基本消除了合作双方竞争的矛盾;合作方也可以通过母公司交叉持股的方式形成关联方,共同进行创新,这种方式并未形成新的实体,但由于交叉持股使企业之间的相关度增强,有助于共同利益的开发。
三、创新主体创新运行关联图
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五大机制共同作用,市场或技术变革形成创新需求。企业提炼并反馈需求信息至政府由政府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企业投入要素,转移技术攻关项目至高校及科研机构,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将各投入主体结合起来,进行产品的研发。最终,新产品进入市场并及时反馈有效信息对创新活动进行修正。
四、结论
产业技术论文范文2
从广义上角度而言,传媒行业可以分为移动媒体、传媒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如果将其进行细分传统媒体还可分成电影、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等;而网络媒体以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为主;移动媒体则以微博、手机终端、PAD终端等多元化的形式划分。
二、数字技术视域下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
(一)数字产品较少
在英国、美国、新加坡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早已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国家在发展国家经济时都将“文化创意立国”作为基础。如果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这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传媒业都还延续着传统而单一的媒体形态,数字媒体技术、信息媒体时代还未真正的到来。例如我国电视、广播、网络、卫星等数字媒体技术并未实现全面的融合,虽然目前已经逐步实现了报网融合,但是其形式也是“新瓶装旧酒”经常出现传播信息重复,未实现全媒体传播的情况。
(二)市场相对不成熟
由于我国国民思想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看待文化传媒产业时经常有偏见,加之我国传媒文化消费并未成为居民的自觉消费项目,这些情况都造成传媒文化市场不成熟。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消费还是以吃、穿、用为主,对传媒文化产品的消费热情低,这就对传媒文化产业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三)缺乏原创,数字资源不足
每个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形式看,许多在国内大受欢迎的传媒文化产品都是模仿、引进或者抄袭国外的结果,例如电视栏目《中国达人秀》,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等。这使我国传媒产业出现缺乏创意的问题,并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品的一大缺陷。
(四)缺乏品牌效应
品牌对于传媒产业文化来说是品质和实力的象征,随着传媒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传媒产业定位不明确、品牌塑造能力差,这不仅影响了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进程,而且使我国传媒产业失去了市场的保障。
(五)科技含量低下
传媒产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移动传媒、传统传媒或者网络传媒都需要在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基础上受到推动,而就我国目前传媒产业现状来看,传媒产业的基础设施不够齐全,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以及技术升级方面由于科技含量较低受到了限制,提高我国传媒产业的技术含量迫在眉睫。
三、数字技术视阈下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之突破
(一)加强数字产品开发
要想使我国传媒产业中数字产品得到开发,首先应当改善传统单一的媒体形式,将电影、卫星、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深度的结合,从而搭建出信息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共享以及资源的相互配置;其次,我国传媒文化产业领域应当认识到数字技术是推动传媒文化产业的根本,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丰富传媒产业中的数字技术形态,并且拓宽数字技术的使用渠道,从而在总体规模上扩大数字技术的使用力度。
(二)积极进行变革
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传媒产业市场消费不成熟的情况,需要将旧的传媒产业体制进行改革,提倡并发展全新的传媒产业发展体制非常关键。例如传媒产业下报纸一般有时政类和非时政类构成,我国非时政类报纸经常由于未触及时政而得不到宣传和推广。面对这种情况就应当转变其管理体制,加大非时政类报纸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从而改变传统的市场格局,使市场消费的整体理念得到转变,最终达到由“生存型、温饱型”市场向着“精神型、文化型”市场前进。
(三)加强创新
传媒产业走向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世界传播国家的传统文化,我国作为拥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国家,在进行传媒产业创新时,可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元素以及深厚的文化资源融入到传媒创作之中。例如将美国传媒产业作为借鉴,美国在制作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时就将我国的民间故事以及国宝充分利用在其中,我国在开发新的传媒产品时也可以大量的发掘我国这些传统的文化,使传媒产业作品得到充实,也使我国文化得到传播和发扬。
(四)构建品牌效应
随着传媒产品不断丰富,首先应当重视传媒产品的品牌效应,明确开发出的传媒品牌在整个市场中的定位;其次,应当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不断提高传媒产品的技术水平,打造出品质一流、技术一流、形象一流的传媒产业产品;最后,以一流的产品作为基础在市场范围内为品牌塑造并且开拓出全新的市场,使我国的传媒产业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席之地。
(五)强化网络生产,提升科技含量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提升传媒产业的技术含量迫在眉睫,要想突破其科技含量低的困境,首先应当在网络媒体以及移动平台方面进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传媒产业提供一个坚实的科技发展平台,使传媒产业也能走向科技产业化之路。
四、结束语
产业技术论文范文3
建设“6个百亩核心点、6个千亩展示片、6个万亩示范区”,展示精确定量栽培、农机农艺相结合、滇屯502等十几个主推品种,包含芒市镇芒核;风平镇弄么;轩岗乡芒广;遮放镇户闷、街道、户弄、遮冒等四个乡镇。做好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点的标牌明示工作,便于农民自行参观选种。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扩大新品种展示、示范覆盖,把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点建在农民家门口,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进度,让新品种、新技术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抓住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农业干部、技术人员、示范农户,选择有代表性的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观摩,开展技术交流,充分发挥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大力宣传。各级部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学科技、用科技、创高产”农业技术活动,扩大高产创建的社会影响,及时报道整建制高产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实施,省、市领导监督现场,岗位专家主持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多次到田间地块核查指导,促进项目顺利实施。2014年通过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项目区内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平均产量由2000年以前的不到350kg/667m2,提高到2014年的442kg/667m2以上,增幅21.1%。
2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1)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能充分利用本省农业科技资源,建成省市乡三级机构技术体系,整合了分散的资源,搭建了产业技术平台,加强了技术研究攻关、技术示范的力量,促进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2)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能优化配置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从科研到推广、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科学家到农户、从科技成果到转化为生产力等环节紧密衔接的有效机制。
3)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能突出研究重点,突破技术瓶颈,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综合试验示范,掌握体系覆盖区域的水稻生产势态同市场接轨,提升了市场对水稻生产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转化率。
3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试验站与体系内外专家交流较少,下一步加强与水稻产业体系单位、专家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担岗位专家的试验任务,集中精力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有力支撑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体系内共享资源力度不大,应该加强体系单位资源互补交换。
产业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作业成本;动因;信息系统;FMIS
成本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永恒主题。受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原油价格由147美元一路下滑至40美元左右,世界经济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可预期的影响,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不但抑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而且给国内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炼油企业的限产和滞销,使炼油企业成本管理再次面临严峻挑战。引入作业成本法的理念为炼油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对炼油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是一种旨在弥补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缺陷,努力提供及时、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利用该信息进行决策、控制、管理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20世纪80年代,作业成本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产生和发展起来,它以作业(activity)为成本计算对象,按照成本动因(costdriver)分摊费用,使成本信息更加准确、更加详细,并深入到作业层次。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外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了激烈讨论,希望借此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和管理方式有新的思路。在国外,Cooper和Kaplan(1991)首先正式确立了作业成本法的地位,促进了成本管理的创新。余绪缨(1995)率先引进了作业成本法的西方理论。针对企业成本管理出现的实际问题,楼树源(1995)认为应该重建成本管理,而重建的内在动力核心是构建成本责任体系。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正渗入到公司的生产、营销、组织、管理、考核等环节,但急剧变动的经济、技术环境条件使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成本动因的辨别和归类在经济应用上难以取得突破,没有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
作业成本管理涉及的四大核算要素是: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其中前三个要素是成本的承担者。资源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作业是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是在一个组织内为了产出而进行的资源耗费工作;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成本动因则是导致生产中成本发生变化的因素,反映作业所耗用的成本或作业量。
作业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产出的价值,产出价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产出价值=作业效率×作业价值=作业量/资源费用×产出功能/作业量
美国管理会计学会上世纪90年代调查了解的美国企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情况表明,实施和采纳作业成本管理的企业从90年代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目前评定并采用作业成本管理的企业比例已超过80%。这些企业将作业成本管理用于战略决策和作业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在了解和掌握作业成本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后,利用其提高作业效率、控制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将有益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炼油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引入
炼油企业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始于2001年,这一理论方法的研究,创新了炼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将成本核算管理向生产经营领域延伸,为炼油企业降低成本消耗,改进增值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炼油装置成本核算方法
炼油装置工艺流程长,上下游装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装置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炼油企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炼油成本核算的特殊性,炼油生产的工艺流程与其他行业的不同,决定了其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个性化特点。
炼油产成品核算特点:一般的炼油企业的成本核算都是在制造成本法基础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根据一种原料生产出多种产品的情况,按照实际成本的原则,以技术系数为基础进行产成品成本的结转分配。
炼油半成品核算特点:对于炼油装置的成本核算也是从装置生产的总体角度出发,确定装置技术系数,以技术系数为依据将炼油装置生产的全部消耗支出划分到不同的产品中。
炼油产品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炼油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及其产品的联产品特性,决定了炼油产品成本一直采用技术系数法分摊,技术系数的合理性制约着炼油产品成本分配的准确性。目前炼油行业的技术系数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应用时间较长,其反映出的成本信息不够准确,不能正确反映产品效益分布状态,失去了指导炼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经济决策的作用。
炼油成本核算方法无法准确提供生产经营决策信息是目前炼油成本核算最大的弱点。作为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仅能粗略反映成本构成情况,不能反映效益优势,显然形成了成本信息的缺失,进行成本核算方法的改进已经势在必行。
(二)炼油作业成本法核算起源与发展状况
炼油企业的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和实践率先在中国石油大连石化起步,在华油博联与大连石化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开发了基于作业的成本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系统根据大连石化流程工业的生产特征,建立了分步作业成本核算、计划、控制的理论模型,实现了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创新。
2005年,在大连石化炼油作业成本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石油炼油业务相继开展了炼油作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开发。经过近3年的实践,炼油作业成本法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取得了一些应用成果,并实现了与财务系统的资源共享。
炼油作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所发挥的作用与炼油作业成本管理预期实现的真正目的——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因制度管理方面的制约,使炼油作业成本的应用前景不够明朗,炼油作业成本核算人员配置方面的影响也延缓了炼油作业成本的应用步伐。
炼油作业成本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炼油作业成本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
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技术更新周期逐渐缩短,但炼油作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始建于21世纪初,其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于当前的信息系统技术,尤其是在数据库管理及稳定性方面与现行软件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炼油作业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开发试用阶段,因此其升级补丁较多,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系统无故关闭现象,给系统的有效运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超级秘书网
2.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上的不足
炼油作业成本法采用了分步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产品成本核算上实现了逐步结转成本,这是作业成本法的一大进步,其核算的内容也更加准确、详细和科学。然而在装置以联产品形式产出的炼油生产上,动因的选择难度很大,因此采用原装置系数计算装置产品成本成为作业成本核算过程中的主要动因,也给作业成本核算带来了核算方法上的不足。
产业技术论文范文5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约2万人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其中有一批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中青年生物技术专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开发出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继1996~1997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上市的之后,预计在2003~2005年我国将出现生物技术产品上市的第二个。由此可见,与其它高技术领域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我国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从目前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态势来看,生物技术最有希望取得创新性进展,最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潜力。因此,建议国家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21世纪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把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力争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选择发展模式总体战略
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应改变以往跟踪为主的战略,实施积极创新为主集成应用的战略方针。基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水平和能力,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宜采取“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关于集成应用,主要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不管这些技术源自何处)组合集成起来运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充分借助和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战略目标
21世纪初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努力提高生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2)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产、学、研的结合是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长入经济,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良好方式。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为保障生物技术及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对全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各层次不同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重要的引导;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企业界、金融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形成的合力将加速国家目标的实现。
高技术是基于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而高技术产业则必须加上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只有以企业为主,才能有效地将分离的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运作。没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生物技术产业将难以迅速发展。
3主要对策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整体协调、形成优势集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国家各类科研计划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能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的源头匮乏。更为严重的是,各类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地方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期。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采取“两弹一星”+利益捆绑的新机制,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必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2)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
国外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环境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的“聚集区”。这种“聚集”促进了不同研究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加速了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聚集”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起到了“聚集”带动“聚集”的作用,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循环。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上海、北京、广东(深圳)、长春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有选择地发展3~5个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聚集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聚集区、以深圳为中心的粤港聚集区、以长春为中心的长沈大聚集区等),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对上述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国家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界的积极性,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纽带,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形成既有合作(包括跨国和跨地区合作)又有竞争的社会化的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的格局。
3)选择部分重点产品,目标定位国际市场
对于某些我国有较好基础、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是我国有资源优势的技术领域,例如转基因动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中药等领域,应选择部分重大项目,目标瞄准国际市场,通过运用优势集成、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操作方式,加大协同攻关力度,尽快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强并确立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4)建立国家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孵化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制约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物技术因其自身的综合性、多学科特点,生物技术转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为重要。孵化器的作用是,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为此,应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择优建立数个生物技术国家重大项目孵化器,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工程的实施,力争在5~10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同时走出一条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
5)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及国际化
我国在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支撑技术与装备方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在国外,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产值占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0%以上。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二是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专用仪器、装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有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因此,对重要的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装备,应采取“桑塔纳”模式,走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的发展道路。第一步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建设组装线或生产线,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与外国公司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第二步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加大国产化比重,同时加强新型号、新设备的研制开发,进而逐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此方面,应注意避免自己闭门造车、封闭发展,所开发的产品性能不稳定,测出的数据不可靠,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尴尬局面。
6)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中介组织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中介组织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生物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包括生物安全评估)、专利(特别是国外专利)、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机构。
我们认为,应尽快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有利于信息沟通和协作,有利于规范市场和公平竞争,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逐步形成社会化发展的格局。协会组成以企业法人和高级主管为主,吸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管理、营销专家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协会进行全局性组织协调工作。
7)充分利用和合理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国土辽阔,特殊的地理、气候、人口、人文、历史以及多民族等原因,使我国具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资源,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宝库,为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量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一些重要的资源流失严重。例如,我国虽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由于资金和管理上的一些因素,导致研究、保藏和开发工作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一部微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象重视人类遗传资源一样高度重视对所有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各类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保藏及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细胞库、菌种库、毒种库、种质库、信息库等。此项工作可在相关计划的基础上,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但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不开放就没有出路。高技术需要在合作和竞争中求发展。一方面是在合作中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在竞争中合作。国际上,企业间的联合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国外政府间和民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还应利用国内巨大市场的吸引力,积极与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国内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要充分重视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信息及人才资源。在这方面,即使是十分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十分重视利用国外的信息,并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我国除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为国效力外,还应选择重大技术领域,在国外建立联合工作站。863计划生物领域在“八五”、“九五”期间已试行,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这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国家应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信息采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
9)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产业技术论文范文6
一直以来,高质量的工程机械市场,在国内几乎是洋品牌一统天下。在长江葛洲坝、黄河小浪底等大型建设工地上,几乎看不到国产机械的踪影,放眼望去,隆隆作响的几乎都是卡特彼勒的推土机、小松公司的挖掘机等清一色的外国产品。
国产机械“国外心”
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就像人的心脏,是机械的生命之源,心脏不好,其身体状况可想而知。但是,我国工程机械的出口产品,基本都选用进口发动机,这似乎已成为业内不成文的规矩。为什么?国产发动机还不能达到国外用户的要求。
据调查,国内用户对于排放、噪声等问题,要求并不是很苛刻,除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要求要高一点外,国内其他用户最关心的问题是柴油耗量、机油耗量和使用可靠性。因此,在国内销售的机械采用国产发动机的比较多,但是,即使在国内用户中,是否采用进口发动机,也已经成为衡量一台机械档次高低的标准。
如果是出口到欧盟、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市场的产品,其要求就完全不同了,如排放指标、噪声、振动、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据专家介绍,发动机是工程机械所有系统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部件,尤其在振动、噪声和排放指标方面。随着国外用户对工程机械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减振技术已不能满足要求,采用新的减振技术势在必行。今后,一方面要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发动机的设计制造水平,从而减少或消除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激振力;另一方面要采用各种控制有效的工程机械发动机减振系统,从而减少发动机振动对工程机械性能的影响,提高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专家指出,现在国产发动机和进口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如果国产水平不提高,进口量将越来越大。从一些事例来看,国际上的五大工程机械跨国公司,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发动机系统,确保整机技术水平。所以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能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能不能把国内市场进一步保护好,发动机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想进一步加强与国内企业在发动机方面的合作,比如美国的卡特彼勒、康明斯、帕金斯、沃尔沃等公司,这都为国内企业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提供了机遇。
国外企业仍在领跑
去年的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和设备、建材机械及工程车辆展览会后,就有业内专家感叹,人家的技术发展太快了,我们要想追赶不是一朝一夕、一两家企业就能完成的。
据介绍,工程机械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现工程机械信息化,突出机械要具有智能信息处理功能,即“工程机械信息化”概念,开发新一代智能IT工程机械。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是当前工程机械亟待发展的新技术。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及电子监控技术等在国外工程机械产品上都已广泛应用,一些节能新技术得到了推广,工程机械的可靠性、安全性、舒适性、环保性能受到高度重视,并向大型化和微型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外工程机械电子控制产品已逐步形成系列化、模块化、标准化。许多世界知名公司在结合自己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当代先进的微电子技术成果,开发出了自己的控制器,并形成系列化、模块化的软硬件集成。
在今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博览会上,国际一流的工程建筑机械制造商和零部件生产企业,带去了最新的先进设备和基础件。据介绍,很多企业都展示了先进的控制技术,如在工程机械中采用电子控制变速、转向、电子故障自动诊断、监控技术,发动机电喷射降低油耗,减少发动机排出废气的有害物,有效地保护环境。另外,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例如采用工程塑料代替钢板,大大降低了成本,采用新型涂装材料和工艺提高外观质量。操作控制技术、电子技术都处于领先水平。以卡特彼勒为代表的大公司将计算机技术支持系统搬到展台作为一大亮点进行展示,该系统可以对售出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包括故障模式的检测、设备运行情况监测、重大故障的本部帮助等,处处为用户着想,极具人性化。
落后的不仅仅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