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高危妊娠;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45-02

高危妊娠对孕产妇以及围生儿的生命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及时地采取相关的措施对高危妊娠孕产妇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对促进围生儿与孕产妇死亡率降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孕产妇常因不良环境、社会负面原因、慢性疾病、妊娠并发症等造成高危妊娠,高危妊娠会明显增加胎儿死亡、新生儿疾病、胎儿先天畸形、早产以及宫内胎儿生长缓慢等风险[1]。为了防止出现高危妊娠等症状,医护人员需要重视分析该症状的危险因素,同时通过相关措施进行预防。本文就我院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高危妊娠孕产妇,对孕产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就我院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高危妊娠孕产妇,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38岁,平均年龄32.6岁。怀孕周数为11~36周,平均怀孕周数为22.3周;本组孕产妇中,初产妇为64例,经产妇为36例。高危因素筛选的条件有:羊水过多、胎儿宫内窘迫、生育畸形儿、瘢痕子宫、骨盆异常、孕产妇体重过轻、哮喘史、乙肝、人流次数过多、妊高症、巨大儿、胎位异常等。

1.2 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我院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高危妊娠孕产妇与正常孕产妇作为对比,对比两组孕产妇的分娩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情况比较

高危妊娠孕产妇在阴道助产分娩、剖宫产率、围生儿死亡等方面的情况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的产妇,详见表1。

2.2高危妊娠危险因素

本组100例高危妊娠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巨大儿、妊高症、羊水和胎盘因素、不良孕产史、胎儿宫内窘迫、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等。本组高危妊娠孕产妇中,有36例孕产妇高危因素发生于怀孕早期,24例孕产妇高危因素发生于怀孕中期,40孕产妇高危因素发生于怀孕晚期。

3 讨论

通过对本组高危妊娠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临床上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高危妊娠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途径将围产期的相关保健知识进行全面普及与宣传,使孕产妇保健意识得到有效提高[2]。医院的保健工作中,应该确保能够健全早检查、早建卡等工作,及时发现高危妊娠疾病,同时采用相关的措施进行跟踪治疗,使高危妊娠患者获得较为明显的转归效果。

3.2 正确对待高危妊娠产妇管理工作以及转诊程序,通过对高危妊娠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确保能够将随访、跟踪、筛选等工作落实到位。如高危妊娠有转出的情况,那么则应该进行随访、追踪,且全面记录患者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高危妊娠患者管理制度、报告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对管理高危妊娠产妇的相关环节以及步骤进行细化,促进医院与医院之间能够对患者实际的情况进行了解以及追踪。

3.3 加大产前检查的力度。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在产妇的怀孕期间进行全面宣传,使孕产妇能够提高产前接受检查的观念,确保产前检查获得较为良好的质量。孕产妇在进行产前检查时,一旦发现孕产妇存在高危妊娠的情况,则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治疗。另外,对于孕产妇在妊娠期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指导孕产妇做好自我监护的工作,一旦存在异常,则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预防,使高危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可能得到降低,确保围生儿与孕产妇的生命安全以及生命健康。

3.4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心理保健。通过对高危妊娠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采用针对性的措施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对家属以及孕产妇给予相关的健康指导,让孕产妇感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关怀,使其心理上不安的情绪得到有效消除,防止孕产妇因为心理不良的情绪出现难产等严重后果。

3.5 重视孕产妇怀孕期间的营养指导以及体重管理。倘若孕产妇有着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出现营养不均衡等情况,造成胎儿生长过度、孕产妇肥胖过度等症状[3]。所以,合理的为孕产妇制定相关饮食计划,保证孕产妇有着均衡的营养以及合理的膳食,从根本上促进胎儿以及孕产妇的体重得到合理的控制,避免出现巨大儿、胎儿生产受限、妊娠期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促进剖宫产率、并发症率得到有效降低。

综上所述,高危妊娠对胎儿与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有着较为严重的威胁,及时发现高危妊娠出现的危险因素,且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对保证围生儿以及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古航,段涛. 高危妊娠管理模式[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4(02):178-179.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健康教育;高危管理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反映母婴安全的一项重要指标。2004年至今我县实施了“降低孕产妇死亡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开展了孕产妇死亡监测工作。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全县孕产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按照国家孕产妇死亡管理(3+1)模式(即从2006年10月1日到本年度9月30日止),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内死亡的孕产妇,不论妊娠时间和部位,包括内外科原因、计划生育手术、宫外孕、葡萄胎死亡者,保不包括意外死亡。

1.2 资料来源:每例死亡孕产妇均由乡镇卫生院妇幼专干在3日内报我院,我院在1周内组织保健医师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分析死亡原因,填写好个案卡,调查报告永久保存。

1.3 方法:严格按照《贵州省孕产妇死亡评审方案》要求,对每例孕产妇死亡原因经县级评审专家小组进行评审分析核定,每半年评审一次,实行逐级报告审查制度,以保证监测工作质量。

2 结果

2.1 死亡孕产妇年龄和文化程度:①年龄20-25岁10例,占38.4%;26-29岁4例,占15.3%;30-34岁10例,占38.4%;大于35岁2例,占7.6%。②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23例,占88.4%;初中以上3例,占11.5%。③职业:农民25例,占96.1%,干部1例,占3.8%。

2.2 孕期接受保健情况:产前检查0次16例,占61.5%;1-2次8例,占30.7%;3-5次2例,占7.6%。

2.3 26例孕产妇的死亡原因:首位死因原因是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占42.3%(11/26),因胎盘因素导致产科出血,占34.6%(9/26),产褥感染,占11.5%(3/26),妊娠高血压疾病,占7.6%(2/26)。直接死亡原因是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和产科出血,占76.9%,间接相关因素是我县经济贫困,妇女文化水平低,保健意识差,住院分娩率低等。

2.4 孕产妇死亡时间、地点和评审结果:26例孕产妇死亡中,孕期死亡4例,占15.3%;产时及产后24小时以内死亡9例,占34.6%;产后24小时后至42天内死亡13例,占50%。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死亡6例,占23%;乡镇卫生院死亡4例,占15.3%,家中及转送途中死亡16例,占61.5%。评审结果显示,可避免死亡20例,占76.9%,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例,占7.6%;不可避免死亡4例,占15.3%。

3 讨论

3.1 孕产妇死亡原因 导致我县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有: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孕产妇文化程度低、未进行产前检查、孕产妇抢救条件有限等,这与我县经济文化水平低,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密不可分。因此积极提高产前系统保健质量,积极防治妊娠期的各种合并症和并发症,正确处理病理产科,尽早消除高危因素,确保孕产妇安全妊娠和分娩,是减少孕产妇死亡的有效措施。

3.2 死亡病例评审结果 从临床来说可避免死亡20例,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例,不可避免死亡4例。从保健的角度来说如果孕妇能够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内科疾病,一旦确诊有限制生育的疾病或者不宜继续妊娠者尽早终止妊娠,则死亡孕产妇死亡可大大降低。

针对我县的实际情况,应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3.2.1 加强基层孕产妇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点在农村,特别是乡村一级,孕妇在孕期未作定期产检,因此,要加强乡村两级保健人员对孕妇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3.2.2 加强高危孕产妇保健管理,在26例孕产妇死亡中有11例为高危孕产妇,因此建立健全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制,确保高危孕产妇得到早发现、早管理,有效随访和及时转诊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途径。

3.2.3 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26例孕产妇死亡中有16例从未作过产前检查。因此,只有加强孕期保健宣传,让孕妇从 “要我保健”逐步转变为“我要保健”,这样才能确保孕期健康、安全分娩,从而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3.2.4 26例死亡孕产妇中2例在转诊过程中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因此确保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的有效畅通,在危重孕产妇转诊、抢救过程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3

剖宫产率逐年攀升已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近十多年来已攀升了50%,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5%的上限。剖宫产虽降低了高危孕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也减少了一些产科的医疗纠纷,但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尤其是远期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医疗专家指出,剖腹产率偏高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产后妇女和孩子的身体和智力素质。因此,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率,已成为广大产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我国剖宫产的现状

剖宫产作为处理难产及母婴并发症的医学手段,其安全性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人们的观念变化,医疗行为中诸多社会因素的介入,以及剖宫产技术安全性的提高,使剖腹产这一原本是为了帮助顺产风险较大的产妇安全生产的非常规手段,现在却成了产妇们热衷选择的生产方式。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平均剖腹产率接近50%,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5%的上限。一些产妇的错误观念、医院方面的某些倾向性,推动了剖腹产率的不正常攀升。

2 阴道分娩的益处

2.1对产妇的益处 由于阴道分娩是人类繁衍的一种自然分娩方式,虽然也存在出血、感染、产道损伤、羊水栓塞等一些风险,但其避免了剖宫产给产妇带来的远期影响,诸如:子宫切口出血、慢性盆腔痛、再次妊娠时子宫破裂、再次妊娠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及对再次妇科手术的影响,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有资料显示:剖宫产对母亲的并发症可能是自然产的10-30倍。

2.2对新生儿的益处

2.2.1有利于新生儿的肺扩张,在生理上,2%到3%的剖腹产新生儿肺呼吸系统不那么好,而阴道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的挤压,能将大部分积存于肺、鼻、口部的羊水及粘液挤出,大大减少非透明膜病等并发症,而且促进器官的成熟。

2.2.2降低新生儿过敏性哮喘发生率 有研究表明,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过敏性哮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剖宫产儿,认为阴道分娩降低了新生儿日后过敏性哮喘的危险。

2.2.3降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不经过产道挤压的新生儿,通常以后的手眼协调能力比较弱,脾气比较容易急躁,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患多动症及自闭症几率比较高,医学上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症”。有研究结果表明正常阴道分娩时的子宫收缩对儿童的感知觉发育有重要意义。有国外学者研究,经阴道试产后的剖宫产术对新生儿的感知觉发育有积极作用。阴道分娩胎儿受挤压的同时,也对脑部血液循环加强刺激,增强脑的功能。

3 阴道分娩风险的防范

3.1健全医疗风险管理机制,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孕产妇与新生儿的安全健康

3.1.1做好风险评估,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评估风险的目的就是要护医管理者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风险损失,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风险教育是提高防范医护风险的基础,认识到风险存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工作中尽量减少风险的发生。针对阴道分娩容易发生差错、矛盾、纠纷、投诉等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总结,掌握与发生风险相关的信息,对风险实行主动管理。每月不定期学习和讨论风险的应对方法,并提醒助产人员注意,每班交接班都要评估每例产妇产时、产后及新生儿的情况,并共同进行风险评估,防止意外发生。

3.1.2加强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阴道分娩除风险高外医护人员的责任心、自我修养对风险的发生有着密切关联性。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严格遵循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

3.1.3增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妇产科工作属高危专业,应突出安全管理的概念。因此,妇产科要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法律知识,从典型的事例中吸取教训,在临床工作中懂法守法。对产程观察和新生处理等有关记录要及时准确,完整可靠的医疗护理记录可提供诊治的真实经过,在医疗纠纷中是重要的法律依据。

3.1.4组织业务学习,加强助产技能训练 不定期进行助产专业学术信息交流,做到信息共享,制定对策,以控制助产风险的发生。医护人员对助产技能及突发危机处理等必须熟练掌握,并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自如。

3.1.5加强管理制度 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安全管理条例等,同时加强措施的执行、落实和检查,使工作成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保证产房工作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3.2做好孕期宣教 通过孕期宣教,要把阴道分娩的好处及选择性剖宫产的风险、弊端告诉孕产妇,使她们正确认识阴道分娩可能存在的风险,临产阵痛的规律及无痛分娩的问题,引导她们克服对自然生产的恐惧心理,增强信心,在正式临产分娩过程中积极配合,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3.3做好孕期检查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饮食摄入不合理和产前保健没有及时引导,产妇普遍存在营养过剩、妊娠期糖尿病、胎儿偏大、延期妊娠增多,增加了自然分娩的困难和风险。通过检查及时发现,治疗高危妊娠,引导孕妇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减少因胎儿过大、妊娠并发症所致的阴道分娩风险。

3.4做好临产后综合评估及与产妇和家属的沟通 这是防范阴道分娩医疗风险最重要的环节。除了加强规范技术操作环节,规范产程观察,及时发现异常产程,合理使用催产素外,医患沟通尤其重要。产程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操作均应告知产妇及家属,以取得配合和理解;每一个重要的处理、决定要有产妇及家属的签字。“分娩是人类繁衍生息必然的生理过程,产妇和胎儿都具有潜力能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娩过程,”广东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蔡坚说,“实际上,剖腹产只是解决难产和重症高危妊娠、高危胎儿需要终止妊娠的有效方法。”

剖宫产率过高导致的弊端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鼓励阴道分娩义不容辞。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相信可以极大减少阴道分娩的风险,从而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参 考 文 献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4

自从《母婴保健法》实行以来,我们努力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严把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这道关卡,建立健全执法队伍,依法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大力推进妇幼保健工作的全面发展。这次检查中我们严格按照《产科建设标准》和卫生厅下发的《母婴保健法》执法检查提纲要求,在各医疗保健单位自查的基础上,我局组织执法队伍进行专项检查,下面将检查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检查的主要情况及结果:

月日至月日,我们根据省卫生厅文件精神和检查提纲,由区卫生局主管副局长带队,通过采取看文件资料、现场查验、走访、等形式,对辖区内所有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情况和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质量进行逐一认真的检查。检查发现,杨陵区共有9家从事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开设产科共有6家,其中示范区医疗机构从机构人员资质到房屋布局结构、药品器械、制度措施等诸方面均能达到产科建设标准要求,村、两乡医疗机构产科管理比较规范,其余各医疗机构均存在一定问题。

二、检查结果及存在问题:

所查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母婴保健法》宣传不到位,群众法制观念淡薄。

2、《母婴保健法》规定的各种证件管理仍不规范,有两所医疗机构产科硬件设施与产科建设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3、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无信息登记表册、各种孕产妇管理制度未上墙。

4、乡村妇幼专干待遇问题未能很好解放,致使妇幼卫生信息不能及时报送,高危孕产妇筛查工作不到位。

5、在规定的定点医疗分娩单位之外,个别诊所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许,而非法接生现象依然存在;有些个体诊所还存在超范围行医现象。

三、整改意见:

我们将以这次检查为契机,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对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定期对各产科单位进行检查、督促。

2、加强相关法律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开办《母婴保健法》培训班,利用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

3、严格法律证件的管理,对不能达到产科建设标准的机构下发书面意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机构,将取消开设产科的资格。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5

母婴健康安全行动计划

为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自2018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为核心,以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为保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妇幼健康服务,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健康。

二、行动目标

自2018至2020年,通过开展母婴安全行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在此基础上,树立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

三、行动范围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助产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

四、行动内容

(一)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制作参与科普节目,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参与配合医疗保健活动,提升自我保健和风险防范意识。

2.做好备孕咨询指导。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汇集妇科、产科、生殖、遗传、心理、中医等专业力量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综合评估妇女基础健康状况、生育能力和年龄等因素,客观告知妊娠几率和风险,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高龄高危妊娠风险。

3.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作出明显标注。对于妊娠风险分级为“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高风险)”、“红色(高风险)”和“紫色(传染病)”的孕产妇,应当建议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住院分娩。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产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告知继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4.提供生育全程服务。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避孕、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指导产妇分娩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合理控制生育间隔。

(二)危急重症救治行动。

5.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妊娠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诊。

6.查找救治薄弱环节。每半年组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等业务科室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召开至少1次联席会议,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7.针对死因完善预案。结合区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以及本机构实际,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规范,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和媒体沟通机制。

8.建立救治协调机制。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完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儿科医师按照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9.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

10.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产科探视管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1.促进质量持续改进。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制订并落实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12.定期报送母婴安全信息。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定期报送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等个案数据以及服务资源数据,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通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

(四)专科能力建设行动。

13.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提升产科、儿科专科诊疗水平。综合性医院着力加强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重点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着力加强产科亚专科和新生儿科建设,逐步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促进孕产妇和婴幼儿安全应用中药。加强危急重症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救治能力。

14.促进保健专科发展。开展妇幼保健专科示范单位建设,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人才建设,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后保健、儿童眼保健、儿童听力保健等保健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防病保健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15.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辖区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确定技能培训主题。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紧急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应当努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逐步缩短。保障产科医师、助产士、新生儿科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

16.推进科研攻关和临床转化。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在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及出生缺陷防治、早产风险提示、早产儿救治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进产后出血防治、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便民优质服务行动。

17.优化诊疗资源配置。按照开放床位和配置标准,足额配备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资源与服务量相匹配。在门诊合理安排B超等设备,增加胎心监护等可穿戴设备,逐步缩短检查等候时间。优化产科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集中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自助服务设备,提供便民服务设施,在儿科和儿童保健门诊设立母乳喂养室。

18.推进全面预约诊疗。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在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前提下,推广预约住院分娩,对预约孕产妇优先安排住院床位。

19.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通过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方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等候时间。提供自助打印、网络查询、手机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规范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惠民利民政策和措施。

20.倡导温馨舒适分娩。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积极开展专业陪伴分娩等非药物镇痛服务,鼓励开展药物分娩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家属陪伴分娩。

五、行动步骤

(一)2018年工作安排。

1.2018年1-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母婴安全行动计划》部署相关工作。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行动计划和当地实际,制订本省(区、市)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动员部署、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要对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制订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2.2018年6-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二)2019年工作安排。

1.2019年1月,总结2018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8年度情况,部署2019年工作。对2018年度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19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三)2020年工作安排。

1.2020年1月,总结2019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9年度情况,部署2020年工作。对2019年度示范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20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4.2020年10-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母婴安全行动计划3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推进母婴安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六、行动要求

(一)细化落实行动措施。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确定部分重点联系医院,强化督促指导,定期了解工作进展。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重点联系单位制度,督促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切实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委管医院要发挥“国家队”表率作用,省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深入挖掘、树立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根据各地推荐的示范单位,遴选出一批全国示范单位组织系列报道,供各地交流学习。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高危妊娠的管理制度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2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奉化市各分娩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

1.2方法

1.2.1定义根据WHO公布的围产期I的标准,即妊娠满28周或出生体重≥1 000 g或身长达35 cm,至出生后7 d死亡的胎儿和新生儿,包括死胎、死产及早期新生儿死亡。

1.2.2评审由专人对各分娩机构上报的围产儿死亡个案及各类报表进行审核,定期进行质控,每半年召开围产协作组会议进行评审分析。

1.2.3分组将10年来的围产儿出生及死亡监测资料分为两组,2003―2007年为A组,2008―2012年为B组,将A、B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对有关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以上年的4季度至当年的3季度为一个统计年度。

2结果

2.1围产儿死亡率及构成

3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 各地的围产儿死亡率均逐步下降。近年来我市加强围产保健质量管理,建立和健全围产保健和产科医学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加强产科与儿科协作、临床与保健合作,实施高危病例专案管理,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胎儿宫内监护等适宜技术,提高产前诊断及筛查能力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近10年来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死亡率为8.06‰,低于陈静等[1]报道的11.5‰;后5年平均死亡率明显低于前5年,2012年最低,达到4.99%,逐步接近上海5.02‰的水平[2]。本文统计资料显示,我市的围产儿死亡仍存在下降空间,要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管理。

3.1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期管理

10年来,我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本地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常常无产前检查或做不定期不规范产检。本文资料显示,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接受率和规范产检率明显低于本地人口,孕期建立围产保健册的只有33.50%,明显低于本地人口的94.70%。因此,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一是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将其纳入本地孕产妇管理网络,实行“首查建册、追踪随访”,进行动态管理;二是把流动孕产妇保健管理纳入当地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范围,建立完善危重贫困孕产妇儿童救助基金,减少因经济原因放弃救治的情况;三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及时取缔非法接生点;四是加强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广泛宣传围产保健重要性,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

3.2重视出生缺陷的综合防治

本文资料显示,出生缺陷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出生缺陷病因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27.6%)、神经管畸形(25.9%)、消化道畸形(13.8%)。虽然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出生缺陷都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出生缺陷至今原因不明,但大多数出生缺陷有胎儿解剖结构异常的表现,超声影像作为应用最广泛的的产前诊断技术,是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措施[3]。同时,保健工作还应从婚孕期做起,加强对先天缺陷的预防,广泛开展婚前、孕前及早孕宣教、遗传咨询,孕前补充小剂量叶酸,提高产前筛查覆盖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3.3提高高危儿的综合管理能力

胎儿因素是我市围产儿死亡的第2位原因。胎儿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胎儿生长迟缓、胎儿宫内窘迫等,是引起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新生儿疾病作为围产儿死亡的第3位原因,占早期新生儿死亡的35.20%。因此,要提高围产期服务质量,做好高危妊娠管理,预防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娩出;同时要提高助产机构及人员的早产儿护理及救治水平,降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要加强产时保健,正确处理产程,防治胎儿窘迫;要加强产科和新生儿科的结合,积极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窒息抢救质量,加强窒息抢救成功后新生儿的管理,以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

4参考文献

[1]陈静,夏颖丽,关艳梅,等.北京市朝阳区924例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5):5211-5212.

[2]吴金芳,施君遥,顾婷婷,等.10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J].医学信息,2010,6:1358-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