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生涯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的生涯规划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技能;职业体验

一、研究背景

中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成长和探索时期,是职业生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进行生涯教育能直接帮助学生填报高考志愿,为选高校、选专业做好科学系统性评估,为升入大学确定大学学习方向做好准备,为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提供所需准备性条件和相关劳动技能。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进入高中后学生对文理倾向的选择犹豫不决,对自身性格特点及适合的专业不了解,高考时盲目报考所学专业,导致大学中学生申请转专业屡见不鲜,或者造成许多学生厌学、就业未果。我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难辞其咎,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范围非常狭小,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部分普通高中,且多是出于课题研究的需要,绝大部分高中还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课,也没有配备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基于以上原因和我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我进行了高中学生生涯规划内容及途径的研究。

二、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探索

高中生的自我探索具体分为四个方面:兴趣和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价值观。

(1)兴趣和爱好的自我探索最简单的问题就是回答“最喜欢什么,最喜欢做什么”。

(2)能力的自我探索是知道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哪些方面存在优点,哪些方面存在缺点”。

(3)高中生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决定着对工作价值的认识和工作选择的种类。高中生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我希望通过职业获得什么”。

2.环境探索

环境探索是探索外在的工作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高中生的环境探索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以及自身主动的信息收集来对职业环境进行认识的。

三、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1.利用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开设职业指导课可以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开展,但必须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同时密切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科学、系统地开展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未来社会角色定位的引导,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了解职业,明确学习目标与职业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探索阶段的发展任务。

2.职业规划咨询

学校鼓励心理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资格,利用团体的职业咨询和个别的职业咨询两种方式进行生涯规划的辅导。团体咨询时,咨询人员必须搜集与工作有关的信息,来协助学生作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并通过团体咨询的过程激励学生职业决策的动机,使高中生能够主动开始探索自己的生涯。个别咨询应帮助指出学生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给他们分析各行各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考入高校所需的条件,帮助他们把握好机遇。

3.利用社会实践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

学校可以利用周围及外部的资源,与社区、用人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将这些单位作为学生参观和实习的基地,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机构见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访谈、实习等活动方式,了解某些单位或某些工作场所的情况,加强社会实践。

4.建立职业生涯辅导相关网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2

〔关键词〕 生涯规划课程;高中生;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24-0004-05

一、引言

高考新形式的改革(2014年9月),越发注重学生对自我兴趣特长的了解以及长远的发展;然而现阶段的普通高中生的生涯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机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在高中阶段(特别是普通高中)实施生涯规划课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学习动机是当代高中生的需要。事实上,目前关于生涯规划的理论探究已十分成熟,然而相关的实践探索却仍只有少数,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课程开发更少,很多生涯课程的编写也仅是基于经验和空想[1]。因此,本研究以生涯规划理论为基础,进行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并探讨高中生生涯规课程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本研究以我国学者詹发尚[2]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模型为基础,进行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詹发尚在2006年,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并结合前人的理论,提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包括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和反馈修正六大方面。笔者以高中生作为施测对象,对该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2/df为4.50,RMR为0.05,RMSEA为0.08,各拟合指标良好,说明该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和理论同样适用于高中生[3]。因此,本研究以此六方面的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将课程设计分为除《绪论》外的六大模块,具体安排详见表1。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漳州五中高二年级随机选择两个平行班,其中一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为实验组(共50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6人),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组(共4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4人),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课程(如人际交往、考试焦虑、情绪调节等,并避开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动机方面的内容)。

(二)研究工具

1.职业生涯规划量表

此量表包括: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和反馈修正六个维度[2],共30道题。通过对高中生施测,得到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1~0.87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1。

2.学习动机量表

采用学者黄希庭和郑涌[4]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该量表由求知进取、物质追求、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取向和小群体取向6个分量表组成,共26题。通过对高中生施测,得到各分量表的α系数在0.70~0.87之间,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

(三)研究程序

以是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作为自变量,实验组进行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对照组进行非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以学习动机作为因变量。在实验处理(职业生涯课程教育或非相关主题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之前和之后,分别进行一次生涯规划水平和学习动机的的调查。课程干预为期一个学期,历时20周,每周一课时,扣除期中和期末复习阶段等,共17课时。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安排

见表1。

三、结果分析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描述统计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生涯规划量表的前后测得分,见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动机量表的前后测得分,见表3。

(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协方差分析

以组别为自变量,后测结果为因变量,前测结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生涯规划课程对普通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总分、职业探索、自我提升、反馈修正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对自我认识、目标计划、人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另外,协变量在生涯规划的总分、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反馈修正上均有显著性,说明利用协方差将与自变量无关的效应分离出来,是有必要的。

从表5可以看出,生涯规划课程对高中生的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个人成就三个方面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学习动机总分和物质追求、害怕失败、小群体取向方面的学习动机影响不显著。另外,协变量在学习动机总分和物质追求上具有显著性,说明利用协方差将与自变量无关的效应分离出来,是有必要的。

四、讨论

(一)生涯规划课程对生涯规划的影响

本次的生涯规划课程结合詹发尚的理论研究,从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人际关系、自我提升、反馈修正六大模块进行生涯课程设计,但从前后测的分析结果来看,此次生涯课程的实施,只对学生生涯规划的职业探索、自我提升、反馈修正三个方面以及生涯规划总分产生了显著影响。说明此次生涯规划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普通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水平,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此外,对自我认识、目标计划、人际关系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这三个模块的课程内容的设计、课时安排,以及总体的干预时间不够长等因素有关。

(二)实验组的学习动机相较于干预前有显著提高

生涯规划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高中生生涯规划水平;而生涯规划水平的提高,对普通高中生在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个人成就三个方面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显著影响,验证了笔者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的,生涯规划水平对学习动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的结论。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将自身的生涯发展与学习行为结合起来,在职业兴趣的牵引下对学习更加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相对没有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实验组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到专业知识本身,内部动机得到提升,求知进取的动机更为显著;学习行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群体,融入社会,而不再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当学生在生涯规划过程中意识到这一点,社会取向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提升;生涯规划课程中,如“生涯幻游”等环节,引导学生对未来大胆憧憬,并为职业理想而努力,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在个人成就方面的学习动机明显提高。这一结果,与刘玉霞[5]对医学生的研究结果相近,其研究发现,职业生涯规划及其中的职业探索、人际关系、自我提升、目标计划四个分维度,均与学习动机的整体水平及追求成功的学习动机呈正相关。

学习动机总分和其他方面的学习动机提升不显著,可能与生涯规划课程受到时间和课程内容设计的限制,生涯规划水平的提升不够显著有关系,在后续研究中,可以从调整课程内容、延长生涯规划课程的干预时间入手,改善这一不足。

在物质追求、害怕失败、小群体取向方面的学习动机影响不显著,也可能是因为生涯规划课程的正向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单纯只为金钱,让学生对单纯追求物质或者害怕回避失败这样的学习动机的关注减弱,而将学习动机引导向如成就动机、社会取向等方面。

(三)生涯规划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提高

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与学习动机存在正向相关。这一结论,也与前人的研究保持一致:例如,刘玉霞[5]在对医学生的研究中发现,生涯规划水平越高,成就动机越高。何庆刚在对高中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具有职业规划意识的学生对物理学科表现出更浓的学习兴趣,学习物理的态度更加积极,物理成绩也相对更高[6]。付正波和陈眺寰[7]在对高中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高中生的职业成熟水平越高,学习动机也越高;职业世界知识分量表得分越高的学生,学习兴趣也高。

而且,通过生涯规划水平(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陈晶[8]、王贺和邸维鹏[9]也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激发学习动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将个人的职业理想形象具体化,细化可操作性的实施步骤,使得学生时代的学习更有自主性、目的性和积极性。

干预结果表明,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提升起到了一定效果。张麒,李泓涛和姚海华[10]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的团辅课程,提高了职校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习调节能力。陈绮玲[11]对普通高中生进行生涯辅导后,提高了学生在学习动机中的知识技能、社会生活和责任感水平。虽然干预课程的形式各不相同,有讲座、团体辅导,也有心理健康课程,但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机制探究

1.通过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动机

普通高中(非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学习上通常缺乏成功的体验,因此学业效能感不高,缺乏学习动机。生涯规划课程以体验式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在职业模拟和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帮助他们在社交等方面找到自信,从而提高了整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悦与努力的动因。

2.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学习现状

在生涯课程中进行职业自我的探索,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理想、兴趣、能力、社会资源,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了解自己、评估自己,更加全面、客观,让中学生觉得新奇而有意义,从而引发更多关于自我的思考,例如学业自我,正视自己的学习现状,打破先前因学习的挫败感可能产生的习得性无助,从而恢复信心和学习动力。

3.生涯课程将学习目标与职业兴趣结合起来

我国学者沈烈敏[12]认为,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一定是智力因素,现有的教学内容平淡,没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也是很大的一方面原因。在学习中贯穿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职业理想,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责任感。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找到理想和志向,培养学习兴趣;从兴趣入手,深入钻研,让学生在某个领域成为小行家,也可以增进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生涯规划课程是对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根据成就动机目标理论,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表现为求知进取等内在动机,在其他领域的动机,也是影响其学习的重要因素。例如,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由表现目标引导至社会目标定向。在研究结果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取向的学习动机,就是很好的验证。通过课程干预,学生更多地开始考虑以后要成为怎样的人、从事怎样的职业,帮助学生找到生涯发展的目标;从而考虑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了社会取向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性的培养。

五、结论

生涯规划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水平,主要表现在生涯规划总分、职业探索、自我提升、反馈修正四个方面;而生涯规划水的提高,对高中生在求知进取、社会取向、个人成就三个方面的学习动机,产生了显著影响。学生越早进行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理想,明晰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就像在航海中有了灯塔的指引不至于迷失方向,从而也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意义和动力,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黄瑞滢. 中学阶段生涯规划理论研究综述[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0(297):9-11.

[2]詹发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

[3]黄瑞滢,多样化办学模式下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9(36):10-17.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刘玉霞. 医学生成就动机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6]何庆刚.高中生职业规划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初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7]付正波,陈眺寰.高中生职业成熟度对学习动机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2,3(44):180-181.

[8]陈晶.大学生学习动力分析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2):53-55.

[9]王贺,邸维鹏.浅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4(10):79.

[10]张麒,李泓涛,姚海华.生涯辅导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动机内化的干预研究――以上海某中职校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5(8):129.

[11]陈绮玲.基于CIP理论的体验式生涯辅导的――班会课对高中生学习动机的促进作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2]沈烈敏. 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3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在教育部08年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中,《职业生涯规划》被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课的一门德育课。经过一轮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是一门没有更深厚的学科背景的课程,讲好理论并不难,难的是真正帮助和指导学生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过是引导者,在引导的过程中,只有抓住主要环节,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只有抓住主要环节,才能避免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为了考试上交一份看上去很华丽却没有任何实际做用的生涯规划书。

1、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谁都知道,就业难是我国长期所要面临的问题。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进了就业市场。使得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中职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大学生就业状况尚且如此,中职生的就业形势就更为严峻了。在这种形势下,一个中职生如何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顺利,就成为我们必须启发学生所思考的问题了。人们常说,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中职生不能仅以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为满足,而更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人。要做到这些,需要运用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帮其实现。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自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一个人所必须掌握的。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以及自己的长处短处,才能按照自己的这些特点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只有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高估自己,又不妄自菲薄,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即量身定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自我分析基础上才能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选择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价值观等有了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才能够切实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使自己理性地面对纷繁复杂的职场,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走出盲目从众、眼高手低、无所适从的误区。

3、启发学生分析社会因素

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时还要综合考虑社会因素,如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当地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哪些人际关系资源有助于实现职业理想等,形象地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要知道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天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是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必须做好准备,待机而动;地利,就是要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尽可能利用区域的经济发展机遇;人和,就是要了解你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熟悉你所在学校教师和你的同学、朋友在内的人际网络,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并善于从人际网络中寻找对自己未来职业有积极意义的成员,多向他们学习,多与他们交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

4、鼓励学生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反省自我,反思规划,发现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优化职业理想,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合理。自我反思一般以内省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反省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

5、督促学生自我检查

要检查措施是否落实。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中职生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与时俱进,灵活调整,不能一次把终身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细节都确定下来,而要在实施中去检验规划的效果,及时诊断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并对规划进行调整与修正。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合理、更有意义,我们的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总之,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帮助大多数学生了解了职业要求,明确了专业方向,提高了职业认识,培养了职业素养,并学会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规划。我校学生在全国中职职业生涯大赛中所到得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沈阳铁路机械学校;辽宁;沈阳;110036)

参考文献: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教学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在现实社会中所展现的作用与意义愈加的明显和突出, 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多数高校已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为学生自我发展、择业、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帮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课建设等方面均显单一。多数高校生涯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尚未开展,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培训缺乏系统与体系,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特点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相对显性课程那种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而言,隐性课程是学生在教育环境中学习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的活动。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间接性与隐蔽性。即可通过学生不易觉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知识,避免学生因被动规划而产生的逆反心理;(2)广泛性与多样性。即内容与影响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3)深刻性与持久性。即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品德中的意识,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而且持久;(4)情景性与两重性。即依靠主体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中去体悟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 隐性课程建设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完善的必然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本质表明,规划教育绝不是一个简单规划知识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树立规划意识、培养规划习惯、提高执行规划能力,提升发展抗挫心理素质。从教育规律来讲,知识技术的理解、吸收、运用到熟练掌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仅仅凭借十几个学时的显性课程教学难以实现,更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生涯规划课隐性课程恰恰为显性课程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学习延续平台,为大学生学习探索运用规划知识与技术,改变大学校园生活状态,提升职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隐性课程建设是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效果的客观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实现关键是将对自我的规划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施,并在不断的信息反馈过程中调整规划,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高效的成长与发展。但由于高校显性课程采用的是知识普及的大众传播方式,缺乏差异化的个性指导、咨询、动态考核和反馈,导致学生所做规划缺乏精细思考和可执行性论证,生涯规划往往流于形式,其实际校园生活与自身规划存在明显脱节。隐性课程则可通过校园文化在学生中营造生涯规划执行的氛围,使规划执行可感,通过各种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规划执行的平台,使规划执行可行、通过校园制度建设对规划执行进行要求约束,使规划执行可持续。

(三)隐性课程建设是提升学生规划能力的重要渠道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包容面非常广,渗透性非常强,可以说涵盖了高校校园里的方方面面,且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及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不受课时、教学场所的限制,组织形式开放与自由,因此为更多学生参与规划活动,展现自己提供可能,方便学生综合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行程。隐性课程涵盖大学全过程,学生也可在隐性课程体系内不断实践与检验自己规划能力与效果,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同时隐性课程在发生作用时通常是通过学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规划能力的培养更易于接受,并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隐性课程的构建与整合

1、物质层面的建设。对校园物质形态载体(建筑物、物质设备、校园生态环境、室内外布置等)寓以特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取向。通过整洁、优雅、美丽的校园环境、人文校园建筑(校训广场、雕塑),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激发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进取心,树立健康的组织归属感。

2、精神层面的建设。以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为抓手,将高度概括、抽象的大学精神,具化为个人发展的可操作原则,树立适应时代与市场的职业精神。将办学理念,学校定位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帮助学生提早认识自我发展方向,针对性地确立发展目标,培养全面而富有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力和健全的人格。

3、行为层面的建设。推动社团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化活为职业意识培训与职业技能提高的主要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与技术支持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职业技能的实践机会,培养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构建和谐人际交往,实践并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4、制度层面的建设。通过学习制度内容,参与制度的制订和制度的执行,帮助在校大学生体建立制度的权威性意识、公平客观精神,严谨思维语言,提高自律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5、网络层面的建设。利用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开放性、可选择性与互动性,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隔阂,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场、丰富知识与把握职业发展与就业形势提供了立体环境,同时拓展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隐性课程的管理

高校隐性课程的管理在于督促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硬件”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

1、与显性课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必须在显性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着同一教学目的——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组织开展相关的建设,帮助学生领会和消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将理论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升职业。同时,显性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应作为隐性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依据和评判标准,对隐性课程的实施进行质量监控。

2、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必须摆脱阶段性理论教学的局限(新生与毕业生阶段)、“问题性”指导的局限和单一个体发展的局限,把大学生个体发展与国家稳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学生思想实际和成才需求为切入点,以教育导向性和学生主体性为结合点,不断挖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生涯发展路径与特点,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与学生发展过程相结合。

隐性课程教学要与学生发展过程相结合,依托高校年度综合测评和学年鉴定,建立个性化学生生涯档案,对学生个体大学四年的发展进行跟踪与管理,为大学生求职择业与适应职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生涯规划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研究提供依据。

(三)隐性课程效果评价及调整

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隐性课程的评价,可以从学生行为改变,学生档案数据动态分析,以及大学生毕业质量分析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评估。

1、学生行为改变主要体现大学生在校园行为举止的表现上是否更加体现职业化程度,即去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的学生人数是否在增加,校园知识类讲座是否增加,大学生着装是否趋向职业化,大学生到课及开会是否提前,对他人讲话是否有礼貌等方面。

2、档案数据主要是学生个体发展纪录,档案数据应是尽可能完善和详尽的,应该能够动态反映大学生在校学习、工作及生活的变化。档案数据一般一学期或一年统计一次,包括每年专业成绩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情况(校内外),获得的各项成绩及奖项,参加职业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生科研情况、大学生活时间分配情况等。

3、大学生毕业质量分析主要是指学生毕业时,求职去向分布分析、就业地域分析,专业就业率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情况反馈,毕业生求职成功平均面试次数,来校招聘毕业生用人单位质量等,

总之,隐性课程的建设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程教学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建设与管理理论模式研究,探索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的特点规律,切实把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隐性课程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马飙.高校加强隐性课程建设的思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牛长海.隐性课程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1)

[3]奚玲.论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J].理论界2009(7)

[4]曹向阳,姚海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隐性效果评判体系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5]冯惠敏,黄明东,甘雯.隐性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的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4(1)16-18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职业规划学说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并于六十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作为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规划已经在各大高校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逐步被引入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来增强职业竞争力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理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增加成功的机会。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要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职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是,在归纳研究后发现,当前的职业规划相关理论还比较贫乏,我国缺乏相关的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使职业规划理论缺少基础理论支持。

一、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他们普遍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为时过早,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以后走向社会自然就会做的一件事。这种规划意识淡薄会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如“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工作缺乏稳定性等。

2、自我认识不足,职业准备不到位。准确认识自我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很多大学生往往停留在主观认识自己的阶段,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应准确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兴趣、能力和就业环境等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缺乏力度,专业队伍严重欠缺。虽然多数高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其指导工作也仅仅限于部分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宣传,对于实质性的职业指导工作难以完成。专业人才队伍欠缺,使得一些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实施全面有效的职业指导。高校专业人才队伍严重欠缺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

2、职业规划指导不足,指导方法单一。虽然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就业指导机构,而且对职业规划指导工作越来越予以重视,但是从整体上看,职业指导人员配备、设施建设、教材投入等方面资金不足,缺少物质保障,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实践活动及实习等方面也存在资金不足现象,影响职业规划工作的开展。

3、服务个性化缺乏。在实践中,还可以看到系统性较差,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一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改进职业生涯规划的措施

(一)从学生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

1、自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当今社会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劣势的基础上,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加强职业规划意识,首先要接触了解与就业有关的信息、政策,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借助多方面信息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冷静分析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利于自觉加强职业规划意识。

2、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指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有效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自己的性格、情感、思维能力、特长等。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在众多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自我认识的同时进行自我剖析,分析自己的条件,根据自己特点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

3、确定职业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就是明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正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因为有了职业目标才有追求成功与事业的方向和动力。大学生确立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要根据客观实际条件和可能来加以设计,要坚持与社会企业需求一致,与自身特点结合,目标要高但不能不切实际,而且目标幅度不要过宽。除此之外,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长短配合恰当准确,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分。大学生在设定职业目标时,同一时期目标不宜过多,而且目标设置要在道德规范、法律规定范畴之内,应具体明确。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学是准社会形态,也是进入社会的缓冲期。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确立明确目标之后,就要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职业环境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我们只有应职业环境的需要趋利避害,最大可能地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实现个人目标。职业环境分析包括对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企业)环境的分析;要评估和分析职业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与需求变化的趋势;自己与职业环境的关系以及职业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等。要弄清楚自己在这种职业环境条件之下,究竟能干成什么?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才会切实可行,而不致流于空乏。要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和预谋,培养自己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以缩短自己的社会适应期,加速社会化进程,尽快形成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从高校方面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1、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首先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的发展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式,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任务。

2、加强职业生涯课程建设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而如何开设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包括两门:一是《大学生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面向对象是非毕业生;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面向对象是毕业生。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相应的就业指导教材,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实践活动、文化素质等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要有前瞻性,使学生了解学科相关职业最前沿的动向与发展。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缩减学校教育与社会应用之间的差距。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以及案例教学法。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加大物质投入,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经费投入存在明显的差异。目前,缺乏专业性的、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能取得积极成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硬件”上,要投入必要的物质保证,如咨询辅导室、信息查询室、面试模拟室等;在“软件”上,必须朝着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要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就要做好高校职业咨询与辅导人员培训工作,完善专业组织建设,保证专业人员素质。

4、鼓励多源参与,建立行业规范。国外成功经验和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告诉我们,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就业中的少量专业人员,高校中的其他力量,也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特别是教师队伍也应该在学生成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亟须制定适应我国实际情况和今后发展相关的标准来规范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5、开发适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要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科学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必须选择专业化的评价工具,或者可以凭借内部专业人员的力量进行开发,或者联合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工具。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地了解自我。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探测和评估等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提供其潜力不足及发展建议的指导。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曲艳.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D].天津大学,2005.

高中的生涯规划范文6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高职 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81-02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就业指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成果和学生自身习得的技能、知识直接、客观地反映在就业问题上,能否将高职学生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也在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上体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得是否到位,必定影响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与之相关,职业生涯教育须贯通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全过程,将就业指导与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愿望相结合,引导高职学生积极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职学生树立职业目标,通过正确认识自己,能够实现准确的自我定位,促进高职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基于此,本文探讨团队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内容及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对自身各种特质以及外界进行探索,以逐渐形成职业生涯决策,并建立职业生涯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三项基本内容: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实现任职匹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不能仅以学习理论的方式笼统地学习,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也不仅是协助个体找到工作,更要帮助个体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促进未来职业发展。因此,需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学习贯穿整个大学三年,有意识地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学习与领悟。职业生涯辅导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辅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初步规划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培养新生的职业意识,对新生进行成才教育。通过开展专场讲座、问卷调查、职业兴趣测评等工作,使新生系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将要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性质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弥补中学阶段的不足,争取对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合理地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只有认清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目前的不足,才会更具体、细致地拟定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确立职业目标,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二)加强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的教育,落实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应教育大学二年级学生通过回顾以往的生活、学习,引发对生涯的主观认识,进一步思考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和大学三年的学习目标;并通过与教师、高年级同学及校友等的交流,利用兼职、实习、假期工、志愿者活动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结合本专业进行职业定位,努力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此外,还应教育学生通过参加招聘会、多渠道搜集求职信息、撰写个人求职简历、参与面试等实践活动进行岗位分析、准备,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还应教育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在实践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各种准备。

(三)进行入职前培训,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大学三年级是做出决策、实施行动的阶段。高职院校应通过岗前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积极搜集信息和材料,探讨岗位选择和职业发展,把握所有可能的机会,参加面试,为即将从事的工作做准备。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毕业生的角色意识,指导毕业生转变心态、虚心学习、安心本职、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等,以便更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更好地实现“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源于罗杰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交友集体,是人本主义心理学集体心理治疗的代表形式。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个体在沟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学习、体验,去认识、探讨、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同时,也为参与者营造一种信任、温暖、支持的团体气氛,感染力极强。将职业生涯教育融于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有助于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与他人相处、合作的能力;加深自我了解,增强自信心,开发潜能;加强个人的归属感、集体凝聚力。

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共设计了5个主题,目的是希望通过教师辅导、观察,及时发现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相互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规划职业、做出职业决策等。

(一)认识自我――我是谁。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辅导学生通过回忆过去,增强自信心;通过展望未来,促进职业规划意识;通过立足现在,做好规划,制定具体、详细、可操作性的目标;同时,通过价值观澄清活动和个性心理测评,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挖掘自己的潜能,学习自我欣赏,增进自信,澄清个人工作价值观,探讨工作对个人的影响。辅导内容包括:对过去我、现在我、未来我做评估和展望;测量个人风格系统;澄清工作价值观;探索职业兴趣。通过设计生命线、自画像、30岁的我、过去成就史回忆、工作价值观探索、心理测评和分享、交流、讨论等活动来实现辅导目标。

(二)认识职业――我想了解职业。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择专业的出发点是什么;分享大学生活的感受;多角度、多途径地收集与自己的专业相符的工种和岗位信息,学会多思维地探索职业,如职业与工种、岗位之间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例如,焊接专业中,焊工职业就包含电焊工、气焊工等12个工种;尽量多地挖掘职业的外在条件;学会借鉴他人职业发展之路,学会全面地进行职业探索。本主题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如绘画、制图、讲座、调查和讨论等,使学生最大化了解职业。比如,通过画职业家族树的方式,了解家族成员对自己的影响。树冠为学生爱好的职业(数量不限),各枝干上填上家族中个人的职业,如人员有变动,可标上所有从事过的职业,并标出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重要的人,树根处填上家族人员职业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探讨个人职业的优缺点:对家族成员的职业感觉如何;了解他们是如何选择职业的;个人在兴趣、能力、自身状况等方面和哪位最相似;他们从事的职业与他们的爱好有何关系;家庭成员对工作最满意的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主题中所有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的支持。

(三)做出职业生涯决策,进行初步的生涯定向。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将自我职业心理的动力系统、效能、风格系统和外在环境进行整合;学会对不同的职业进行权衡。通过“卡茨模式”练习,学会对每个职业的回报进行评价,对每个职业的成功机会进行衡量,将每个职业在“回报”和“机会”两个维度的结果呈现在决策方块上,做出决策;通过“职业决策平衡单”练习学会对不同的意向性职业进行权衡,理智决策。

(四)我来做规划。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学会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主要活动是个人生涯规划练习及班级规划讨论与决策,活动中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学会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同时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入讨论,为班级组织的生涯发展献计献策。

(五)回顾与评估。这一主题的辅导目标是团体内的成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收集反馈信息,梳理职业思路。

总之,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情境游戏,获得身心愉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讨论,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得到沟通,更快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性良好,减轻了学生的紧张与焦虑感,增强了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后的分享、讨论、评估以及参与者的总结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但应注意的是,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对团体不太满意或者逐渐失去兴趣,以及学生之间产生纷争等情况,此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此外,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团体中的人员应及时讨论、总结,教师应及时指导、反馈,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顾雪英.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张元.职业生涯设计――学习、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A 类2012ZZ032号);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201106LX793);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桂工业院[201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