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活动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活动设计论文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1

本研究运用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分析学生活动设计。美国学者艾尔.巴比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多数社会研究都会探讨某个议题”。本文经过分析后认为学生活动设计是学生活动成败的重要环节。

二、主要概念

(一)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群体享有共同的价值观、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其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

(二)维果茨基文化历史观点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生活动设计

为引导学生群体形成普遍共识的积极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而进行的详尽、系统规划

三、学生活动的设计

有研究表明,学生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多层次性,多系列性,多侧面性和多形态性。据此,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四个类型的学生活动设计:即仪式活动、美化校园活动、社团活动、校外活动。

(一)仪式活动

本文中的仪式活动是指学校常规的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仪式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庄严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根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层次性,以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精神层次为核心设计学生活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社会物质的丰富,人们的思想也经历了剧烈的冲击和变化,人们看待社会问题从教条单一向灵活多元发展。人们从活生生的现实中看到了科技和教育的巨大力量,越来越重视教育,对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开始关注,使得我国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学者刘旭东认为“教育是以如何促进人类成长、个体发展和生命意义的建构为依归的”。这要求教育者要善用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会从众多的社会现象中区别善恶,从纷繁复杂的思想中分出好坏。对于仪式活动的开展,各学校在形式上要通过共同点来体现仪式活动的严肃性,同时还要突出自己的特点。要突出学校的文化特色,学生活动设计就要详细,从仪式中各项活动起讫时间的流程安排到场地物品的式样摆放规划,再到参加人员的着装与行为规范都应考虑到,力求达到仪式应有的最好的效果。

(二)美化校园活动

这里说的美化校园活动,是指在学校的支持下,以自愿为前提,让学生们自己制作装饰品美化校园。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系列性,设计学生活动时应包含学生行为和思考等多个维度。研究表明“学校文化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相传”。因此,设计好美化校园活动便尤为重要。美化校园活动能够很好的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在学生作品被用于校园美化后,会不断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从而丰富学生的想法,增加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且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喜爱校园。美化校园活动有助于展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动态。维果茨基十分明确地提出:“一切教育的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因此学校应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设计一个积极的思想核心做导向,将其体现在整体的美化布局方案中,做到自由发挥却不散漫无序,张扬个性而不凌乱嘈杂,让每个学生漫步在校园中都能感受到处处都在散发自己喜爱的气息,在快乐愉悦中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三)社团活动

本文所说的社团活动是指拥有鲜明观点和风格的学术派别活动。学生的学派活动可以是现有各学派的传承和发扬,也可以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针对某一问题的某一方面的观点和态度进行讨论的学术活动。根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侧面性,进行学生社团活动设计时要重视传统文化和学术素养的建设。鼓励学生用文章的形式开展论辩,使学生增强文化主体性,同时也能够使文化更有效地发挥其育人的功能。设计社团活动,要注意用各学派的不同观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爱国热情和世界眼光的新人。

(四)校外活动

本文所说的校外活动是体现爱国精神的扫墓踏青活动和体现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精神的社区公益活动。依据学生文化建设的多形态性,设计学生校外活动应采取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适合学生的校外活动可以驱动学生与社会环境对话。校外活动可以丰富并补充学生的生活,对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了解国家历史,了解社会现状,了解自己的由来,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符合社会现实的动态的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积极的生命体验。设计学生课外活动还要关注师生交往。校外活动给教师提供了解学生的机会,了解整个社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以便从更宽广的角度和深度去研究和教育自己的学生,更好地提高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第16章运动与行为》系列观察实验活动设计

 

【背景资料】人体骨骼由206块骨连接而成,骨很坚硬,分布在全身各处的骨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相同。人体的骨除了有运动功能外,还有支持、保护、造血等功能。通过观察长骨结构的实验,了解骨的结构特征,进而理解骨的支持、保护、造血等功能。

1、目的

观察猪圆骨的长骨部分,认识骨的基本结构

2、材料用具

猪圆骨长骨部分的横向剖开,关节头的横向锯开、镊子,解剖剪、解剖刀

3、观察过程:由外到内依次观察骨的结构。

取处理过新鲜猪圆骨,用剪刀和镊子分开附着在长骨骨干的结缔组织和肌肉, ,然后观察长骨的骨干和骨端的剖面,学生会清楚地观察到骨干的骨质致密,骨端内的骨质疏松,呈蜂窝状,内有红骨髓。再指导学生用解剖针扎一扎两处的骨质,骨干的骨质坚硬,骨端的骨质疏松,结合书P59页的图仔细观察。

(1)观察骨膜

用解剖刀从长骨的表面分离出一层膜,这层膜就是骨膜。用镊子夹住骨膜生物论文,轻轻地拉一拉,

 

 

 

现象记录

这层膜什么颜色?

 

 

这层膜坚韧吗?

 

 

里面有什么分布?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3

合理布置喷头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平安和经济的关键。《喷规》比较强调的是功能面积内的喷水强度和喷水的均匀性及喷头的适时开放。对于每个喷头的半径,一是和生产厂家的产品及其技术参数有关,二是和喷头所在位置的水压有关,三是和喷砂的布置位置有关(结构柱网和各种障碍物的影响)。《喷规》规定的喷头间距只是一个"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喷水强度和喷水的均匀性及适时开放。

1.1喷头布置原则和要求

(1)满足功能面积内的喷水强度、喷水的均匀性及喷头的适时开放(喷头的受热条件和开放时间);

(2)喷头在喷水半径内灵活布置,不出现未被覆盖的空白,也不出现过多的重要覆盖面积;

(3)保证喷湿墙根及一定范围内的墙面;

(4)喷间之间不应互相影响;

(5)按规范和实际处理障碍物的遮挡,并积极和相关专业协调;

(6)应满足其它相关规范对喷头布置的要求;

(7)考虑火灾时烟羽流对喷头动作的影响;

(8)结合实际,全面分析相关规范,吃准吃深规范中的字眼,综合考虑。

1.2喷水半径和喷头布置

喷水半径是喷头布置的主要依据,它代表一个经济数值,在喷头工作时不致出现未被覆盖的空白,也不出现过多的重要覆盖面积。它和危险等级的喷水强度、喷头特性和工作压力有关。工程设计中喷头布置视建筑平面,在喷水半径范围内,可灵活采用正方形、矩形或平形四边形。喷水半径不同于喷头的计算半径,它是在计算半径的基础上,考虑喷水强度、喷水均匀性、喷头受热条件和适时开放,根据规范的规定而得出的数值。具体见表1摘要:由于喷头的布置受其它因素影响较大,实际上经常出现喷头不能按一个固定的距离来布置,别说同一建筑中往往不会按一个间距布,就是同一层、同一防火分区也经常如此。此外,作为土建设计,不同于装修设计,需要给二次装修留下有余地,喷头间距不宜按规范规定的最大距离要求设置,而且实际上这么做也不易达到规范要求的喷水强度和喷水的均匀性。

设计时必须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按设计选定的喷水强度、喷头的流量系数、工作压力确定,并考虑喷头的受热条件和开放时间,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喷头强度条件下,按喷头的实际工作压力,结合建筑分隔和结构柱网灵活布置。在布置中,喷头间距不应是个定数,应根据所在位置的条件来定,最终目的还是保证喷水强度和喷水的均匀性及适时开放。

1.3不宜演绎集热板

《喷规》对集热板的要求,见7.1.7条,它是针对货架喷头布置而提出的,《喷规称为集热档水板。当喷头上方有孔洞、缝隙,为防止喷头因热气流不停留或上部喷头淋水降温而不能启动时,规定应在喷头的上方设置集热板。另外,《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2]中的7.2.3.2条规定,对机械立体汽车库,复式汽车库按停车的托板位置分层布置的喷头,应在其上方设置集热板。而在工程实践中,集热板的使用场合远不止于此,已在较多场合得到了演绎,但这一种做法不但没有规范依据,而且也往往和设置的初衷背着而驰。根据美国FM公司的一项探究结果表明,喷头动作所需80%以上的热量都来自热对流,而传递给喷头的对流热量需要热空气流经喷头才能完成。若起火点不是正对着喷头,那么上升的热对流就不会在集像一个倒扣的盒子,遮挡了热气流铁水平流动,火灾时在喷头处形成空气流动死角,而延误喷头响应时间。因而,对集热板的设置及其演,应慎重考虑,并应依据现行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论证后确定。

2、水力计算

水力计算将决定系统投入灭火的水量及对灭火水量的分配,是关系系统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的一项重要设计内容。根据对《喷规》的理解和大量相关资料及部分工程实例的分析,觉得水力计算应采用"矩形面积-逐点法",也就是首先确定最不利功能面积在管网中的位置(必要时可由水力计算确定),功能面积的外形宜为矩形,仅在功能面积内所包含的喷头计算其喷头量;之后选定最不利计算路线,采用节点流量法将最不利功能面积内的每个喷头的压力值和出流是一一求出,当两个分支交汇时,根据两分支的压力差对压力较高的分支进行流量修正,然后将功能面积内经过流量修正之后的所有喷头出流量的总和作为整个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流量,在此以后的管段流量不再增加,仅计算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一直算到管网起点。

实际火灾发生时,一般都是火源点呈辐射状向四面扩大蔓延,而只有失火区上方的喷头才会开启喷水。[3]。因此采用功能面积保护方法及仅在功能面积内的喷头才计算喷水量是合理的。同时由于火灾时对流及风的影响,功能面积的外形以呈矩更为合理,且矩形面积在管道水力计算时也是最不利的。因而这种"矩形面积-逐点法"符合火场实际,科学严谨,并和欧美等国接轨,是合理的、平安的,也是《喷规》的推荐作法。

(1)矩形面积的确定摘要:功能面积的外形宜为矩形,其长边平行于配水支管,其长度不小于功能面积平方根的1.2倍,喷头数若有小数就进位成整数。当配水支管的实际长度小于边长的计算值时,功能面积要扩展到该配水管邻近支管上的喷头。

(2)经济流速和最不利点处水压

①经济流速摘要: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配水管道,而配水管道管径的确定,不仅影响到整个系统的造价,更关系到系统消防的平安性。在流量确定的条件下,流速是确定管径的重要参数。采用经济流速是给水系统设计的基础要素,生产、生活给水管道的流速一般采用经济流速,以使管道的基建投资和经常性的运行能耗得到优化匹配。所谓经济流速是一次投资和经常费用之和最小时的流速为经济流速,而相应的管径即为经济管径。所以选择输配水管管径的大小涉及投资和耗电的大小,管径大基建费用高,电费却省,管径小一次投资省,但水头损失大,水泵扬程高,电费高。

《喷规》在管道水力计算9.2.1条也规定"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宜采用经济流速,必要时可超过5m/s,但不应大于10m/s".然而,自喷给水管道只是在火灾时短时间运行,不同于生产、生活给水管道始终处支运行状态,故可以提高流速,减小管径以降低基建投资,这同样是经济的。但同时假如自喷系统管内水流速度较高,水头损失就较大,配水管支管管径往往就会偏小,造成在设计流量下,喷头实际保护面积可能满足不了规范有关功能面积的要求。此时尽管功能面积内喷头动作时,其平均喷水强度符合规范,但上下游喷头因压力不同而流量有差异,此外,由于管径小,管网水头损失大,消防水泵扬程高,喷头喷水极不均匀,其出水量必然过大,将过早地用完消防贮水。因而管道流速宜采用较低值,管径小时尤宜采用低值。

同时,从上述分析中也不难看出,《喷规》中提到的经济流速应是经济性、合理性、可靠性和平安性的统一,并非能常意义上的经济流速(但其条文及其说明中均未涉及!)。结合工程算例分析有关手册和文献介绍[3-6],配水干管和配水支管设计流速一般不宜超过3.5m/s,常用1.8-2.8m/s.这种做法能够较好地满足《喷规》表5.0.1、表5.0.5及9.1.4条的有关功能面积和喷水强度的规定,且配水管网水头损失较小,消防水泵的扬程较小,喷头出水不均匀性较小,消防贮水量可得到合理使用,是比较平安、经济、合理的。②最不利点处水压摘要:最不利点水压一般为0.1MPa,最小不应小于0.05MPa.过去大家习惯认为0.05MPa是针对屋顶水箱高度往往难以满足最不利喷头压力值而提出的,在消防泵、增压设施扬程计算时,不存在这个新问题,都得取0.1MPa,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甚至可以说对于某种类型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按现行规范,一般应取0.05MPa,而非0.1MPa.大家都知道,由于地下车库喷头布置,一是要按《喷规》中危险Ⅱ级,二是应在停车位上方设置,三是受结构柱网限制和其它遮挡及其处理的影响,使其喷头一般都得布置较密,此时而再按0.1MPa来计算,一是设计流量偏大,可达40L/s(不包括防护冷却水幕用水量),二是损失过大,水泵扬程过大,相应的水箱高度也就越大。因此个人认为对于诸如地下车库这类喷头不得不布置过密的系统或场合,宜取0.05MPa,且这样做能较好的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3)系统设计流量计算及支管流量修正

①系统的设计流量,应按最不利点处作面积内喷头同时喷水的总流量确定,其计算公式见《喷规》9.1.3条。不同的喷淋管网因喷头间距、管网规模、管道布置等不同,喷淋系统的总用水量和喷水不均匀性可能有较大差别,且喷淋管网中实际存在的喷水不均匀性,喷淋系统的总用水量应当通过认真的水力计算确定,否则,所确定的喷淋泵型号很可能是不合适的,系统可靠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也不好保证。

系统设计流量计算中有关情况处理及要求,见《喷规》9.1.4-9.1.9条。

②两管段交点处的计算水压不同时,应按式(1)对交汇点处低水压的一侧的管段总流量进行修正[7]。

式中,q1——低水压侧管段的修正流量(L/s);

q2——低水压侧管段的修正流量(L/s);

h1——低水压侧管段的水压(KPa);

h2——高水压侧管段的水压(KPa)。

(4)管道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每米管道的水头损失计算式见《喷规》9.2.2条,管道局部水头损失,宜采用当量长度法计算,也就是将水流经过弯管、丁字管的局部压力损耗相似于一定长度的直管。实际计算中,常采用管道比阻和流速系数的概念,将相应的局部当量加入相应管段的管段长度,利用EXCEL来完成支管的计算,或系统的计算(因系统的计算涉及到流量修正,要编制相应的"宏"才能自动完成和输出,开始可采取手工进行调整修正工作)。

(5)水泵扬程或系统入口的供水压力

水泵扬程或系统入口的供水压力计算式见《喷规》9.2.4条,这和原规范有所变化,且规定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取值为0.02MPa(这比实际计算值大!)。

(6)减压和减压办法

《喷规》第8.0.5条规定"……配水管道的布置,应使配水管入口的压力均衡。轻危险级、中危险级场所所各配水管入口的压力均不宜大于0.4MPa"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不但存在着低层管道系统中水压不平衡,即使在同层中,当保护面积较大时,由于设计是按最不利工作面积计算,同层中有利工作面积内喷头的水压也有剩余,所以习惯是对连接有利工作面积的配水管或配水干管予以减压,减压的方法可以采用设置减压阀、减压孔板、节流管以及缩小有利工作面配水支管的管径等方法增加沿途水头员失达到减压目的。

有关规定和计算见《喷规》9.3.1-9.3.5条。

3、消防水箱和水泵接合器

3.1消防水箱

供水矛盾主要在动力源的可靠性,矛盾的暴露表现在水系统,但涉及面较宽。相关规范?quot;按建筑分类分别采用一级供电或二级供电加柴油机",临时高压给不系统应设消防水箱等规定。我国现行水防技术规范对消防水箱的规定,存在顶层、远端等不利部位欠压的新问题,使消防水箱对这些不利部位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而按《高规》[8]规定设置的增压设施,由于水量偏小同样未能妥善解决这个新问题。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于扑救初期火灾,在喷头动作的时间段,火势将以每秒几千瓦至十几千瓦的速率增长,此时开放喷头如不能按规定强度连续喷水,系统效能将显著降低,甚至给火灾入迅猛燃烧阶段以可乘之机,其结果将导致灭火的难度增大使火灾超出系统的控灭火能力[9]。为保证喷头开放后连续喷水,并保证对不利部位火灾的及时有效扑救,《喷规》第10.3.1、10.3.2规定摘要:"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就设高位消防水箱,其储水量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消防水箱的供水,应满足系统最不利点处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和喷水强度。"、"建筑高度不超过24m、并按轻危险级或中危险级场所设置温式系统、干式系统或预功能系统时,如设置高位水箱确有困难,应采用5L/s流量的气压给水设备供给10min初期水量".

对此可作如下考虑摘要:

(1)设置消防水箱(气压给水设备)的目的在于摘要:一是利用位差为系统提供准工作状态下所需要的水压,达到使管道内的充水保持一定压力的目的;二是提供系统启动初期的用水量和水压,在供水泵因动力或机械故障不能正常投入运行的紧急情况下应急供水,确保喷头开放后立即喷水,并为首批开放的喷头扑救初期火灾,提供维持10min喷水的用水量,控制初期火军和为消防队支援灭火争取时间。

(2)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凡超过24m的高层建筑或其它严重危险级和仓库危险级的建筑均应设高位水箱,且不可用气压给水设备替代。由于位差的水箱供水期间,系统的喷水强度不足,因此将削弱系统的控灭火能力。为此,要求消防水箱满足供水不利楼层和部位喷头的最低工作压力和喷头强度。

但单独设置稳压泵,仅能为系统稳压而不能提供灭火初期的用水量。《高规》在条文说明里指出,设置增压设施的目的主要是在火灾初起时,消防水泵启动前、满足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压要求。对增压水泵,其出水量应满足一个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的用水量。对气压罐其调节水容量为5个喷头30s的用水量,即5×1×30=150L.现行国标图集-消防增压稳压设备选用和安装(98S176)是按《高规》编制的,其功能只是解决火灾初期时,即消防主泵启动前,确保具有足够消防压力的30s储水量进行初期火灾扑救,直至消防主泵全负荷启动运行。对于合用消防水箱的增压设施,450L容量也仅能在紧急情况下向3只喷头供给不足2min水量(3×1.33×120=479L)。

可见以前的屋顶水箱和稳压设备联合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喷规》的要求,而架高水箱在建筑设计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又很难实现。

为此《喷规》规定了最低工作压力0.05MPa的要求。但到底是动压还是静压,规范没有强制限定,这就给设计带来了难度的同进也有了一定的灵活性。

实际上,0.05Mpa应是动压而非静压。0.05Mpa是指系统最不利点处喷头最低工作压力,同时规范在条文说明中指?quot;假如顶层最不利点处喷头的水压要求为0.1Mpa,则屋顶水箱必须比顶层喷头高出10m以上,将会给建筑造型和结构处理带来很大困难。根据上述情况和参考国外有关规范,将最不利喷头的工作压力确定为0.05Mpa".

(3)高位水箱的高度,《建规》[10]规定设在建筑物的最高处(《建规》送稿也有静压0.07Mpa的要求),《高规》要求保证顶层消火栓0.07Mpa的静水压力。若按建筑层高3m考虑,最不利消火栓上0.07Mpa,对自喷静水压刚好在0.05Mpa左右。为和相关规范达到协调一致,实际工程设计中,当水箱难以满足0.05Mpa动压要求,在动力可靠、管理到位的情况下,以0.05Mpa静压考虑也是可行的。

(4)高位水箱的设置保证0.05Mpa动压,在不宜采用增压稳压装置的情况下,就得将水箱架高。由于水箱中的水要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后才到达最不利喷头,加上管钱较长,即使火灾初期,自喷用水量很小,也是有一定的水头损失的,具体可具体计算后确定。但一般在高出7m(这个高度在建筑上稍微处理一下是能满足的摘要:跃层+电梯机房+水箱垫高)以上的话,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喷规》按照相关的现行标准,规定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吕局部水头损失取值为0.02MPa,明显偏高,至少在校核水箱高度时要比这小得多!)。

另外,可通过采用缩小喷头间距、增大管径减少损失等其它办法来满足最不利点喷头在最低工作压力(0.05Mpa)下的喷水强度。

(5)《喷规》10.3.2规定的5L/s、10min的消防贮量的气压给水设备,若采用隔膜式气压罐,由一般需2个立式或1个卧式。立式的可选用91SB3-132中SBQL1600×1.5的两个就可以了。系统占地约35m2,价格约3.2万元左右。部分人对此规定有此争议,但考虑到新规范比较强调火灾的初期灭火,强调系统能在尽量快的时间里出水,和火灾发生后人们习惯于断电的思维,为增加平安性,减少部分使用面积,增加一些造价是合理的、值得的,相信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平安新问题会越来越得到重视,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设施也会越来越有利于工程。此外,考虑到《建规》第8.8.5条"消防水泵应在火警后5min内启动,并在火场断电时仍能正常运转。"及"建规"送审稿等8.7.9条"消防水泵应保下在火警后自动启泵,并在火场断电时仍能正常运转"的规定,水罐的贮水是否可以根据《建规》按5min考虑,也值探索。但个人认为,尽管水泵的启支时间可以很快,考虑到和相关规范的协调一致,以及喷水的不均匀性和其它因素,作为保障办法,气压罐还是应贮存10min用水。

3.2水泵接合器

水泵接合器的主要用途是当室内消防泵发生故障或遇大火室内消防用水不足时,供消防车从室外消火栓取水,通过水泵接合器将水送到室内消防给水管网用于灭火。

(1)在自喷灭火系统中,因报警阀组均有止回阀,水泵拼命器设在阀后(沿水流向)水不会倒流,加上因水消防车到达现场通过水泵拼命器向室内自喷消防管网输水时,火灾为已知情况,不需再次启动压力继电器及水力警铃报警,也不必再次启以消防水泵等设施,水泵接合器可直接接在湿式报警阀后[11]。但对于系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报警阀组,还设在阀后那么其他阀将不能再公用此水泵接合器了,那就得每个报警阀后至少设一个水泵结合器。同时考虑到《喷规》10.1.4条的规定"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设有2个及以上报警阀组时,报警阀组前宜设环供水管道",对于2个及以上报警阀组的系统还是设在阀前为好,可以互为备用。另外水泵接合器位置应考虑连接消防车水泵的方便,且离水源不宜过远。(2)《喷规》10.4.2条规定,当水泵接合器的供水能力不能满足最不利点处功能面积的流量和压力要求时,应采取增压办法。这一规定和《高规》7.4.5.2的规定"消防给水为竖向分区供水时,在消防车供水压力范围内的分区,应分别设置水泵接合器"相比,提高了水泵接合器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一步到位",这一规定是经验的总结,也是实际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3)《喷规》规定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宜接"10-15L/s,《高规》是"应按",《建规》是"按".这种措辞应是有其原因的摘要:10-15L/s是消防车长期正常运转和发挥较大效能的流量范围,且消防系统的流速可以比给水流速稍大,加之,按现行《喷规》的流量计算法,对于中危险级不再局限于26-30L/s范围内,而是可大可小,一个"宜"字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也更符合实际需要。如笔者最近设计的一个四层综合楼,地下室为地下车库,自动喷炎流量为33L/s,是设3个还是设2个,我想还是宜设2个。

参考文献摘要:

[1]GB50084-200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北京摘要: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GB500067-97《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摘要: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3]聂海生,姜文源,周虎城等水工业设计手册——建筑和小区给水排水[M]。北京摘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

[4]刘文滨,赵文田,孙玉林,等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摘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6

[5]陈秀生主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建筑给水排水(第二版)[M]。北京摘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

[6]陈方肃,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M]。长沙摘要: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7]刘振印,傅文华,张国柱,等。民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技术办法[M]。北京摘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9

[8]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1年版)[S]。北京摘要: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9]何以申,国家规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修订情况简介[A],保定摘要:水消防分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2000.5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4

然而,笔者在参加多次的观课活动后发现,很多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讨论活动存在虚假繁荣现象——表面上学习者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实质上学习者语言输出质量不高,语言输出内容浅显(往往是对现象的简单描述和事实的重复),思维层次不高,逻辑性不强,达不到讨论活动应有的教育意义。讨论活动虚假繁荣现象背后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教师关于讨论活动的有效设计意识缺失。因此,分析讨论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显得十分必要。依据参加观摩课和评课活动时的观察和所做记录,笔者梳理出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时所折射的五种常见设计问题,并提供详尽的优化策略或措施。

一、重形式、走过场,缺少明确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明确目标的讨论活动毫无有效性可言。[2]但是,不少教师设计讨论活动时抱着点缀课堂的心态,追求的是课堂中的出彩和好看,甚至有些讨论活动仅仅成为一些教师展示学生语言能力的窗口。在这种走过场式的讨论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确立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对学习者通过讨论可能获得的具体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考虑不充分,其教育功能也因此十分有限。

例如,一次教学竞赛中,在完成NSEFC Book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的reading部分讲授后,授课教师便组织学生讨论“What is being done about wildlife protection? What do you suggest?”。其间,授课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关于讨论活动目标的交流,在学生讨论中也没有引导学生朝本节课的语言和心智发展目标前进,缺少相应的指向性。从课堂效果来看,虽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各抒己见。但学生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以前所学内容的重复,鲜有对正在学习语言的尝试。学生所表达的观点也是一些套话,体现不出学生自己的独立思维。课后评委在对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学生表示只是觉得讨论活动热闹,不知道为什么要讨论以及从讨论活动中学到了什么。

针对讨论活动中目标设计缺失的问题,教师应该在设计讨论活动时思考活动所要达成的语言及心智发展目标,尽可能使目标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并紧紧围绕具体目标选择话题,组织讨论活动。

具体到上例中“What is being done about wildlife protection? What do you suggest?”讨论活动的设计,可结合该单元的整体学习目标设计以下讨论活动目标:通过本讨论活动,(1)学生能够使用本课所学关于动物保护的词语(die out, extinguish, decrease, set up reserves, build natural parks, develop laws and regulations, raise public’s awareness等)表达动物保护的建议和主张;(2)学生能够就所知信息分析动物生存和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改变现状的建议。

二、话题空泛,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活动的设计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1]26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讨论话题使学习活动更具有个人意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努力驾驭语言,而且可以使讨论更具有深度。然而,不少教师设计的话题往往存在假、大、空的毛病,所选话题太泛,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万里,对学生毫无实际意义。从语言结构上分析,这种话题往往采用“What’s your opinion on + noun phrase?”或“What do you think of + noun phrase?”的表达形式。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这种话题不构成一个主题意义单位,缺乏命题意义,很难激活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不能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共鸣,因而容易使讨论形式化。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这样的话题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如坠云雾之中,不知从哪里说起。加上课堂讨论时间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对和话题相关的现象作简单的判断或者重复一些“陈词滥调”,不能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因此,这样的话题根本不具备引发思考、促进综合语言应用的功能。

例如,一次说课活动中,一位教师在处理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Module 1 Unit 1中“A Perfect Day”一课的读后讨论时,设计的话题为“What do you think of Brian’s and Bob’s philosophy of life?”尽管该话题是对课文阅读材料的深度挖掘,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philosophy of life”的内涵和外延过于空泛,学生讨论时会感觉讲什么都行,但又都无话可讲。同时,该话题缺乏相应的思维指向性,到底是对生活哲学的哪方面做评论,是作比较呢,分析原因呢,还是分析其优缺点?因此,这种话题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和无助,同时也让一些学生对讨论活动采取应付态度。

在设计该课话题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来提升话题的质量和教学效果。(1)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向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人物Brian and Bob优化为学生熟悉的人物,如one of your friends or relatives。(2)尽可能充实、具体化话题内容,避免使用过于抽象和宽泛的概念。像“philosophy of life”可以充实细化为多个相互联系的子话题,如:“daily behavior and work”“reasons behind that lifestyle”“weaknesses of that lifestyle”“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at lifestyle”。(3)尽可能使用可操作的词语表达讨论话题的内容要求和思维过程。常用讨论话题词语有:describe the process, compare or contrast to find ou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alyze the causes or consequences, give suggestions等。通过此类词语的使用,教师可以清晰地表达讨论活动的内容和思维要求,同时也给学习者的讨论提供思维的方向。

三、缺少必要的语言、资源支持和思维启发,忽视“支架”的搭建

讨论活动的顺利展开,学生需要一定的语言和资源支持以及相应的思维启发。但是在很多课堂中,教师缺乏对语言和信息输入环节的设计,往往不顾学生的语言和资源限制,在不作相应的语言铺垫和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直奔讨论主题。有时候,学生还没完全明白讨论对象的意义时,教师就催着学生表达他们的主张和观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凭着感觉瞎说一通”,无法实现讨论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功能。

更多的时候,教师缺乏针对学生思维指导和启发环节的设计。在讨论活动设计中,教师对学习者如何选择合适的视角分析问题,如何提炼总结自己的观点,如何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何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途径等关注太少。忽视对学生讨论中思维训练和发展的关注,容易导致学生在面对讨论问题时无从下手,无法深入讨论问题的本质,更谈不上学习者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鉴于此,在设计讨论活动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所需的语言、资源和思维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测。[3]并在预测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支架”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言输入、信息资源帮助和思维支持。

“支架”的设计通常可采取以下多种方式。(1)教师可以设计头脑风暴活动,发挥学生和教师的集体智慧,通过主题词句的引导,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语言结构并巩固新学的结构,为讨论扫清语言方面的障碍,并激活学生的思维。(2)教师也可以采取图片诱导的方式,通过图片盘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语言知识背景信息。(3)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心智图),理顺所讨论问题的各个主体间的逻辑关系,提供思维方式和方向的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和讨论主题相关的快速阅读或泛听活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

四、小组组织设计缺失,互动效果不佳

小组内密切合作和积极互动是有效课堂讨论活动的基础。小组内成员之间在思维上的相互启发、在语言上的相互修正是课堂讨论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课堂讨论小组内合作和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教师对讨论小组内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互动的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

然而,不少教师对讨论小组的组织设计认识不够,认为只要有几个学生组合便可以形成一个讨论小组,小组内的合作和互动也因此而自动生成。这种观点在课堂教学现实中却遭遇了巨大的尴尬。在不少课堂讨论中,由于缺少合理的组织设计,小组成员对自己在讨论中的角色和义务模糊,出现小组内话语权分配不均的情况,某个成员控制讨论主导权,一直讲个不停,有些学生仅作简单的回应,有些学生则选择沉默,静静地听着,甚至有少数学生根本就不听。

为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小组组织设计可以建立有机小组架构,明确组员的角色。根据讨论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教师可以把小组设计为由小组长、记录员、质疑员和总结员等角色构成的有机体,所有成员除积极参与讨论外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组织任务。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协调讨论的职责;记录员承担记录成员的主要观点的职责;质疑员主要对成员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追问;总结员主要对成员的观点进行总结和评论。组织角色的约束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制约能够较好地提升小组互动的效果。

五、忽视评价,缺少积极导向作用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1]39-40

讨论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口头交互过程,讨论的内容随着讨论活动的结束而结束,不能像写作一样留下物理痕迹,同时讨论的结果也没有固定的模板和相对确定的参考答案。这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觉得对讨论活动没什么感觉,无法认识自己在讨论中的进步和不足。因此,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的评价尤其重要。

然而,很多教师对讨论活动的评价比较陌生,往往采取简单化、主观化的评价,甚至回避评价。一次观摩课上,在分享讨论结果阶段,授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简单地用“good, excellent, well done”等简单词语评价。整个活动结束时,教师也只是说“You all have done a fantastic job”,并没对讨论活动作有意义的总结和评价。虽然教师以鼓励为主无可厚非,但是缺乏实质内容的评价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讨论话题设计讨论评价量表。一般的讨论评价量表包含以下内容:(1)讨论过程评价,(2)互动表现评价,(3)观点质量评价,(4)语言质量评价等。

例如,在NSEFC Book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的课堂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以下评价量表。

Rank Item 1 to 8 according to how you have accomplished each of them(A. excellent B. good C. to be improved) and fill in blanks in Items 9 and 10.

1. Even distribution of task among group members. ( )

2.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naturally. ( )

3. Be able to use words and phrases about wildlife protection precisely. ( )

4. Be able to use cohesive devices to organize message in a logic way. ( )

5. Be able to give a systematic analysis to the problem. ( )

6. Be able to give an in-depth analysis to the problem. ( )

7. Be able to give creativ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 )

8. Be able to give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 )

9. Language or structures I like very much:

.

10. Ideas I like very much: .

课堂讨论活动不仅是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效和语言能力的“show time”,更是学生发展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契机。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讨论活动应该成为常态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讨论活动设计中要着眼于具体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设计讨论活动的话题、过程、组织和评价来提升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检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顽强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地进行探索,独立地解决问题,很好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磨练自己的能力。同时,毕业设计(论文)也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信息。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质量,也影响着就业的质量。为了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

1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除了要有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之外,还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每个小组均设组长、副组长、组员、秘书等职。

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一般由系领导班子和主要基层干部组成,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性问题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成员由各教研室进行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基于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安排,制定出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如图1所示,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同步协调,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有利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2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历时较长,环节也比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过程设计,对过程不加控制,是难以保证学生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工作的,也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引入PDCA循环使毕业设计(论文)过程逐步完善、逐步优化。

PDCA循环是一种对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PDCA的具体描述如下。

P(Plan)策划:对毕业设计(论文)整个工作进行详细的计划。

D(Do)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工作,并可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调整计划。

C(Check)检查、监控、评价:一方面是对实施计划的过程进行监控,同时通过检查和评价来获取一些可测量的数据。

A(Action)改进提高:通过对过程监控、检查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对下一轮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PDCA循环如图2所示。

3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框架

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常见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活动,并建立了一个框架,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分为准备、开题、课题研究与实施、撰写论文、评审准备、评审、改进与提高七个过程域,在每个过程域中有着不同的实践,并设有检查点或者里程碑,对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有哪些活动,产生哪些文档等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这个框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框架中的实践活动作一些剪裁,剪裁的原则就是易于操作、管理有效、执行力度高。

4结论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引入科学合理的过程控制,在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已经成功地实施多年,实践证明,高效的管理带来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提高,也为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叶,彭毓.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环节规范化管理初探[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2] 刘健.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5).

活动设计论文范文6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由学院提供参考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论文(设计)题目。学生也可根据自己学生、工作中的体会或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报学院批准。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应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题目应侧重于理论应用类型或理论研究类型,要有个性化。

2、对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基本要求

1.文献资料的查阅

根据选定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查阅、检索有关的国内、国外文献资料,充分了解本领域内的现状与发展。在查阅文献资料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鉴别、判断归纳的能力。

2.撰写要求

①在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应体现勤于思考,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解决社会现实生少右或生产活动中,或个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说理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②计算机应用,动物科学,食品科这等专业的学生可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应有设计图纸的要求,需要进行试验的,要有试验内容的设计方案,试验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

③不可将毕业论文写成“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主要反映实际现状与问题,缺乏理论深度,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

④文字表述。注意毕业论文的结构应严谨,层次应清楚。语言要朴实、简练,注意学习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不可过于繁琐,不可使用过于夸张虚饰、感采过于浓重的文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