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

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范文1

关键词:玉米; 高产; 种植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尤其是东北地区多以玉米为主要的种植作物,但是在玉米的种植中,因为劳作的繁重,病虫害以及杂草的危害逐渐加重,生产管理的松散,使玉米的产量逐年下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改良玉米的种植技术,增加玉米产量,是值得农业工作者研究的问题。

一、玉米高产的种植技术

1、 改革种植方式

多数地区都以清种为主,即以玉米种植为主,少量插以黄豆等低矮作物。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采用放大行距、缩小株距的二比空种植形式,增加玉米的通透性。另外,还可以采用玉米与大豆等低矮作物的交换带间作种植方式,增加玉米之间的间距,提供玉米充足的光照、水分、肥料等生长必需能源,保证玉米的良好生长,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2、大垄双行地膜技术

在不改变原垄宽度的基础上,采用大垄双行的方法,实行小轮耕。发挥边行的优势,将玉米垄的通风、采光等做到最好,促进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对玉米实行覆膜技术,有增湿、保肥、早熟、增产等功效,是玉米增产的新技术。

二、其它种植技术

1、合理选种、处理种子

种子是玉米种植的基础,所以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玉米高产种植的成败。在玉米种子的选取中,应选晚熟或者中晚期成熟的高产的种子,同时,优良的杂交品种亦是首选。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可以提前进行育苗,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另外,气候适宜的地区可以先晒种,进行种子包衣,还可在温水中浸泡种子,提高发芽率。

2、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玉米的种植应该在适宜的土壤以及温度下进行,采用点播方式来进行播种,合理密植,株距35-40cm为宜,尽量做到给每一株玉米以充分的生长空间,玉米植株之间都具有充足的土壤、肥料和水分的供给,保证大部分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

3、巧施肥、广除草

改变传统的施肥方式,选择高效的复合肥料,将种植过程中多次施肥简化为只施一次基肥,一次给足玉米生长所需的矿物营养,增加农肥的使用,补充养分。肥料营养丰富,不仅仅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同时还会使田间杂草得以快速生长,杂草将田间的土壤覆盖,影响了玉米根系的呼吸。使用化学除草剂拌以细沙,用喷雾法施药,除草效果较好。值得注意的是,尽量小雨后喷药,因为这种方法对干燥土壤的除草效果不理想。合理施肥、除草,给玉米生长以良好的环境,促进玉米高产。玉米誉为高产作物之王,玉米生长发育各阶段对氮、磷、钾肥料的吸收数量是不同的,根据玉米的需肥规律,合理及时地施肥是玉米高产的关键。高产玉米的施肥原则是: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

(1)施足基肥。 播种前施用的肥料,也称基肥,基肥的施用因土壤耕作方法、播种方式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施用方法。垄作的可破垄夹肥或扣垄夹肥,前茬秋耕的应翻前撒施翻入耕层或结合耙地撒施。基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配以氮磷钾化肥,缺锌的应施入锌肥。有机肥做基肥应与磷肥一起堆沤,施用前再掺合氮肥,可以减少土壤固定,提高肥料利用率。

(2)用好种肥。 在播种时施在种子附近或随种子施入,供给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种肥以速效化肥为主。种肥以氮、磷配合施用效果好,施用量不宜过多,以每公顷112.5—150千克为宜。白浆土、盐碱土、粘土等缺磷土壤,应增加磷肥用量,氮、磷比例以1:2或1:3为宜。种玉米时,与播种同时滤施猪粪、过圈粪、鸡羊粪等优质细肥。

(3)分次追肥。在玉米生育期间施用的肥料称为追肥。玉米是一生需肥较多和吸肥较集中的作物,单靠基肥和种肥还不能满足各生育时期的需要。玉米分次追肥数量要根据玉米品种、土壤肥力而定,生产上一般采用3—4次追肥法,第一次苗肥,在玉米长出5—7片叶时进行,以氮肥为主,每亩施氮素5千克,也可用腐熟厩肥等在秆株7~10cm处开沟条施或穴施。第二次秆肥,在玉米拔节时施用,这次追肥仍以氮肥为主,可配适量钾肥,肥料用量与第一次相似。第三次穗肥,在玉米抽穗前施用,此期正是玉米花芽分化,花穗发育阶段,需要养分较高,追肥效果最为明显,这次追肥应以速效氮、磷为主,每亩施尿素10~20千克。第四次籽肥,在开花授粉后施用,仍以氮肥为主,若基肥施足氮、磷、钾肥料配比合适,此次追肥也可不施,要依据玉米生长情况而定。

(4)合理施生物菌肥。生物菌肥不仅含有大量固氮、解磷、解钾活性菌,还含有有机质、腐殖酸和微量元素等,在玉米的任何需肥期均可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高质量的菌肥,不但可以节约肥料使用量,而且可以解决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微生物含量等问题。试验表明,玉米每亩用硫酸锌1千克与20~25千克细土混匀后撒于地面做基肥用,一般施锌比不施锌可增产11.6%左右。有些土壤缺锰时,每亩用1千克硫酸锰做基肥用,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4、病虫害的防治

玉米种植中的病虫害多以玉米的白斑、根腐病、玉米螟、玉米粘虫为主。对于玉米的白斑和根腐病,正确分析余米的冰的原因,多数采用施以相应的肥料来解决,另外,轮作也是一项很好的解决办法;对于虫害,可采用生物除虫与化学药剂相结合的方法,人工饲养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喷洒除虫精粉来除虫。

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范文2

关键词:龙陵县;蔗糖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30

1发展甘蔗产业的有利因素

1.1自然Y源条件

龙陵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海拔1200m以下热区土地面积约80666.6hm2,年降雨量850~1200mm,年平均气温20.6℃,全年无霜期360d、全年日照时数2900h以上,是甘蔗生长的适宜区。

1.2人力物力等资源条件

到2016年,共建设蔗区面积达6783.73hm2,蔗区人口37799人,其中劳动力22679人,人均0.1793hm2,劳动力较为充足。在交通方面,甘蔗原料运输道路逐步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种蔗乡镇村村组组通公路,蔗区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全县拥有各类拖拉机4976台,农业排灌机械5000台,农用汽车2547辆,甘蔗运输专用汽车524辆,为甘蔗生产的发展和砍、运、榨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技术条件看,近年来,龙陵县为了适应甘蔗生产的快速发展,在具有县甘蔗技术推广站的情况下,同时成立了县甘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蔗区共有2个糖厂,分别内设有农务科,共配备农务员83人,分别到各甘蔗种植村进行甘蔗种植管理技术指导,通过多年的种植,老蔗区对甘蔗种植技术及新技术的推广有较好的基础。

2龙陵县甘蔗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6年,全县共有83个甘蔗种植专业村,甘蔗种植覆盖8个乡镇,50个村民委员会,349个村民小组,8685户农户,面积达6783.73hm2,其中旱地蔗3573.06hm2,田蔗2624.93hm2,水浇地585.73hm2,建成高优蔗园666.66hm2,种植品种主要有以新台糖、粤糖、福农系列为主的5个品种。

从2015-2016榨季入榨情况来看,入榨产量为360216t,农业产量375216t,平均667m2产量达到3.69t,以每吨蔗价420元计算,去除生产成本,每667m2纯收入达到800元,明显高于其它作物,据统计甘蔗收入占蔗农家庭收入70%以上;蔗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至2016年底共建设蔗区生产生活道路2986km,完成水利设施投资1.7亿元,开发荒山荒地4000hm2,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的压力。

甘蔗产业是龙陵县涉及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支柱产业,甘蔗产业的兴衰已与大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甘蔗产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省、市、县委、政府要求做大、做强甘蔗产业,努力使甘蔗产业向“高糖、高效、高产”方向发展。目前,龙陵县的甘蔗产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甘蔗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甘蔗种植成本上升影响甘蔗产业发展壮大

由于各种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比价效应,甘蔗自身种植成本的大幅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土地扩充面积的有限,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今后甘蔗种植面积增加的幅度会相对的有限,大幅扩种发生的几率不会很大。甘蔗种植、管理、砍运成本上升、农资价格上涨以及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即使2015-2016榨季的甘蔗收购价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民实际收入增加幅度并不大,而且由于遭遇旱灾等不可抗因素影响而连续减产,甘蔗量减少,农民增收并不明显。

2.2甘蔗种植管理粗放,平均单产较低

甘蔗种植缺乏集约管理,很多地区的甘蔗种植都呈现粗放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甘蔗的生长,容易造成甘蔗产量降低的后果,导致单产不高效益低,种植面积难于扩大。

2.3甘蔗种植品种老化、混杂

甘蔗优良品种的种植和培育脚步过慢,很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甘蔗种,缺乏新种的引进和种植。同时,还普遍存在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目前,龙陵县的当家品种仍然是粤糖86368,该品种已种植多年,种植比例仍较大,而重点推广的新台糖系列和福农系列等甘蔗品种的种植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甘蔗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甘蔗企业的发展,不利于龙陵地区甘蔗园向着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也不利于甘蔗园实现“高糖、高效、高产”的目标。

2.4蔗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甘蔗种植区域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无法促进甘蔗种植园的发展。以往甘蔗种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缺少道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水利工程也较为简陋,给甘蔗种植造成了影响。为了提升本地区的粮食产量,人们注重发展旱地,将甘蔗种植区域划分到山坡地带,坡地地区土壤肥力不高,且地区面积零碎,使得甘蔗园区分散。

2.5综合开发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甘蔗种植园中还存在甘蔗利用率低的问题,一般甘蔗在成熟,收获之后甘蔗园中的土地都会空放,没有进行其他利用,这使得甘蔗园中的土地资源浪费。

3龙陵县甘蔗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促进龙陵地区甘蔗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甘蔗企业的产业升级,转变甘蔗企业发展观念,切实做好发展规划,提高甘蔗产量,扩大销售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为龙陵甘蔗种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龙陵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根据龙陵县实际,今后甘蔗产业的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大对甘蔗产业的扶持力度

甘蔗产业的发展要保持扶持政策的稳定性的连续性。要鼓励企业继续加大对甘蔗原料生产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每年也要从财政预算中拨出专款支持甘蔗产业发展。

3.2引进优良品种,推广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

甘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措施包括:合理轮作、蔗地深耕、合理密植、抗旱早种、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x害防治、快锄低砍收获等。运用这些技术措施进行科学的栽培管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目前,龙陵县甘蔗种植品种混乱,分布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中晚熟品种过多,早熟品种相对较少,所以应重视种植品种的结构性调整。在推广现有种植品种的基础上,逐年引进高产高糖优良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中选育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新品种,推广为新的当家品种。以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为目的,建设优质高效糖料基地,实现甘蔗糖料高效生产。

3.2.1结合龙陵县多年来甘蔗生产的现状和复杂多变的地理气候环境条件

甘蔗品种和更新换代应以引种、繁殖为主,坚持科学地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促使高产高糖优质的早熟品种得到推广。

3.2.2建立甘蔗良种基地

根据不同的蔗区分布,县、乡、糖厂以糖厂为主建一个甘蔗良种引试、扩繁示范基地,同时配备相应的工作设备。

3.2.3建立甘蔗二级良种扩繁园

加速良种扩繁:针对外引的优良品种就地加速扩繁,按各蔗区对品种的需求,签订供需合同,满足生产,目前,龙陵县应重点加速繁殖新台糖系列品种。

3.2.4加大高优蔗园建设力度

提高甘蔗种植品种的优良性,改革甘蔗良种;加快甘蔗种植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甘蔗园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健全甘蔗种植管理体系,明确员工岗位职责,切实做好甘蔗园的管理工作。

3.2.5调整甘蔗规划布局

甘蔗园的发展应该结合龙陵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指导,树立“全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观点,将甘蔗园的发展由传统种植逐渐转向现代化的种植模式。始终坚持把甘蔗种植范围划定在土壤、水、肥力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减少甘蔗出产量低下的坡地区域种植面积,实行退蔗还林还草或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积极建设甘蔗园附近的水利工程、道路工程,为甘蔗园的种植和运输提供便利;蔗区主管部门要发挥作用,利用激励措施提高甘蔗种植的管理效果,实现部分蔗园按照“集中连片,科学种植”的要求规范种植;对于优秀的甘蔗种植区域,需要加大投入,实现重点种植区域的培养引导推广甘蔗下田。

3.2.6完善和配套蔗糖生产政策,充分调动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

要将甘蔗的收购价格规定在科学合理的范围;根据甘蔗价格波动情况建立甘蔗风险基金制度;建立甘蔗生产发展基金,改善甘蔗生产条件,促进甘蔗园的发展;加快推进甘蔗政策性保险的投保力度,确保因受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2.7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加快对高科技人才的吸收,努力提高甘蔗园技术人员的水平,运用新科学、新技术,切实帮助引导农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全面提高蔗农素质,采取分级培训,对口管理。根据农事节令,进行一事一训,以会代训,专业培训,切实使广大蔗农掌握运用,使高优园建设稳步推进。

3.3加大投入,完善蔗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甘蔗种植区域附近的运输道路进行修缮,改善甘蔗种植区域的交通设施,保证甘蔗砍运畅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自然防御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制约农业生产重要因素。

3.4拓宽综合利用,增加种蔗收入

3.4.1甘蔗收砍后蔗叶、蔗梢的利用

在现有的6783.73hm2甘蔗基地内,每年在公司开榨和留种收砍过程中,所有蔗叶、蔗梢都被放火烧掉,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空气。为拓宽开发利用,可将蔗叶、蔗梢加工成青贮饲料,发展畜牧养殖或作为绿肥充分沤制腐熟后转化成有机肥,从而提高甘蔗生产的附加值。

3.4.2新植甘蔗实行间、套种

充分利用甘蔗在出苗到封行这段时间,在甘蔗行间套种生育期较短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种蔗效益。

3.4.3甘蔗收砍后闲置地的利用

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范文3

马铃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农作物,即可作为粮食作物,又可作为蔬菜作物,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作为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具有重要地位。加入WTO后,马铃薯是中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作物之一。由于马铃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而且是关系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世界范围都予以高度重视,在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列在第二、第三位的重要农作物,在食物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荷兰、波兰、俄罗斯等国家更是首要的农作物,并广泛加工为各种食品和工业品。

长期以来,由于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一直不高。虽然近年来,中央和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但仍然较低。现在主要粮食作物提高单产难度越来越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较低。相反,马铃薯的价格不断升高,使种植马铃薯的效益不断提高。尽管近几年全国的三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有不断下降趋势,但马铃薯种植面积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马铃薯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其单位面积上的干物质产量是粮食作物的2-3倍,单位面积产值是农作物中最高的,是玉米、大豆单位面积效益的2倍,小麦单位面积效益的4倍。传统的种植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种植不规范,科技和集约化水平不高,耕作管理上处于一种广种薄收的状态。这就迫切需要对现有耕地进行内涵挖潜,实现耕地优化利用,提高生产率。加之长期以来重育种,轻栽培观念浓重,对马铃薯栽培技术重视不够,田间管理简单粗放,影响了马铃薯产量的提高,使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受到影响,降低了马铃薯生产的效益。

针对马铃薯单产水平低,需要探索适合的高效栽培模式,提高种植技术,建立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加强配套技术研究,制定与品种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技术和优质化生产标准,使优质品种尽快应用于生产。因此,我们要有全球视野和市场观念,依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知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正确的科研道德,突出科技特色,提高马铃薯高效栽培的科技含量,提升技术标准的到位率,突出优势培育特色。

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问题主要集中在田间管理简单粗放,对栽培技术重视不够。而栽培技术是除良种之外夺取高产的主要手段。由于忽视了两种两法配套技术的落实,大大制约了马铃薯单产水平的提高。因此,要解决马铃薯单产水平低的问题,从影响产量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栽培技术的研究,精确掌握马铃薯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生理需求,精耕细作,精细管理。

选择优质的马铃薯脱毒种薯。使用优质脱毒马铃薯,产量增加30-50%,甚至成倍增加。

费乌瑞它,早熟,从播种到收获80-85d。株高55cm左右,生长势强。花冠蓝紫色,块茎长圆形,大而整齐,芽眼少而浅,黄皮黄肉。结薯集中,较耐贮藏,蒸食品质好。平均产量30t/hm2左右。

一、选地与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通气性好的地块。要深耕细耙,翻深度20-25cm,深松25-30cm,使土壤疏松,通气性好,并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物理环境,为马铃薯的根系发育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采取大垄双行方式,播种以亩保苗4000株为宜。

最好为秋翻地。整地时以基肥形式施入有机肥,以种肥形式施入化肥尿素20kg,二铵10kg,硫酸钾30kg,配施锌锰等微肥2kg,氮磷钾比例大约为2.0-2.5:1:4.0-4.2。并撒施药剂防治地下害虫。

二、改进催芽技术,催芽播种能使苗齐、苗全、苗壮和植株早发育,有利于高产稳产

催芽时间短,芽太小则不能达到早出苗出全苗壮苗的目的,而催芽过长过壮,不仅扎根慢,而且在播种时容易将芽碰掉。有些农户甚至不催芽,直接切块播种,密度没有保证,单产很难提高。因此,要做好种薯催芽工作,并预留部分种薯播种于营养钵内,以便缺苗时补苗。播种前20-30d,将种薯放在20℃避光环境中催芽。当芽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将种薯摊开,放在15℃左右有光的环境中晒。播种前2-3d切芽块,每个芽块应含有1-2个芽眼,每个芽块重量40-50g。切芽块时,切刀要靠近芽眼边缘将种薯切成三角块,不能切成片,顶芽可以从中间切成两半。切好的芽块放在阴凉处晾干。切块时注意切刀消毒。切块时要准备两把刀,浸泡在消毒液中轮流使用。消毒液可以使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发现有病种薯应及时淘汰。

三、掌握好播种时期,提早播种,及时收获,抢占市场,增加收益

3月中旬覆膜,当膜内耕层温度稳定通过7摄氏度时播种。

四、改善粗放的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加强田间水肥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剪破地膜,将幼苗扒出地面防止烧苗。苗基本齐后应及时,补苗,要逐块地、逐条垄检查。当全苗之后立即铲头遍,铲后趟,趟要深,但上土应少,使垄沟中土壤疏松,以提高土温。其发棵阶段,要继续铲、趟、深松作业,铲、趟的同时逐渐加厚培土,消灭杂草,使土暄地热,再铲、趟两次。在马铃薯现蕾时,要及时摘除花摘蕾,灌大水,以利块茎膨大。结薯阶段、封垄前深松垄沟高培土。要加强田间管理,保证及时排灌,保证中耕培土次数。

五、其他方面

整地时撒施药剂消除地下害虫,生育期间发现病害及时喷施药剂,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马铃薯生育后期正值高温期,如遇多雨在水肥充足尤其是氮肥过盛的地块,栽培不当,茎叶发生疯长时,光合产物向块茎转移输送较少,造成只长蔓不结薯,使块茎产量明显受到影响,不但减产,而且品质也会降低,造成茎叶徒长,可在花期喷多效唑控上促下,用15%粉剂24-32g/亩兑水40kg均匀喷施。

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范文4

关键词无性系茶叶良种;选地建园;移栽;苗期管理

茶树是多年生植物,建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量效益。无性系良种茶树具有发芽早、发芽整齐、投产快、产量高、易采摘、品质优良不易退化、适制、抗性强等优点,是制作名优茶的首选品种,适宜机械化作业,也是提高茶产品竞争力的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现将无性系茶叶良种种植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品种与种苗选择

种苗应尽量就近就地选购,以利于提高成活率和增强成园后的长势。在茶苗的选择上,应选用抗寒、抗旱、抗病、适应能力强的品种。不同的茶树品种,发芽时间、生长快慢、内含品质成分的差异非常大,茶季高峰不同,因此茶叶基地必须进行品种搭配,一般当家品种占60%~70%,其他早晚品种占30%~40%。以促进劳动力合理分配,避免品种过于单一而遭受病虫害和气象灾害的危害。茶苗的大小对移栽后的成活率均有一定的影响。选用无性系良种时,要求苗高在25 cm以上,主茎基部直径应在4 mm左右。同时,注意病虫检疫,实地察看整个苗圃有无病情[1],勿将茶苗白绢病、根结线虫病、茶苗根癌病、茶茎溃疡病等随苗带入。

2选地建园

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坡度小于15°的缓坡或坡度在15~30°的坡地)、土层深度达80 cm以上、不积水、土壤pH值在4.5~6.5的地块建园。移栽前,首先清理地面障碍物,茶园土壤全面深挖33 cm以上,平整培细土壤,地面杂草可翻埋于土中或集中起来待以后深施入种植沟最下面;然后在普遍深挖50 cm以上的基础上,按150 cm大行距,尽量沿等高线(减少破坏原熟土层)对定植行开1条深40~50 cm、宽60~70 cm的种植沟,并分层施入基肥。用绿肥或土杂肥(发酵)22.5~37.5 t/hm2、磷肥375~750 kg/hm2,分层施入。第1层(最下层)将沟底挖松后放入秸秆(玉米秆、棉花杆)、树枝、稻草、绿肥或土杂肥等有机物,施入足量底肥,起到松土、透气、排水、增肥作用;盖土20~25 cm后施入第2层肥料(在沟中层),以施饼肥或腐熟的猪牛厩肥为主,一般不低于饼肥3 000 kg/hm2+硫酸钾(不能用氯化钾)复合肥750 kg/hm2,或施猪牛厩肥22.5~30.0 t/hm2或相当肥效的其他肥料,与土肥拌合,沟内肥层均匀;再在上面覆盖1层薄土后,施第3层肥料(离沟面15~20 cm的土层内不能有肥料,避免与根系接触烧苗),以施磷肥375~750 kg/hm2(磷肥移动性小,深层土壤易缺磷)或复合肥为主。平整后再在基肥上面覆盖1层薄土,使定植沟保持20 cm深度的浅沟状,茶苗移栽后1~2年内在进行耕锄施肥时逐渐把沟填平。如平地茶园则应填土至与地面平或略高(高垄定植,有利于排水,但抗旱、抗寒能力下降)。地整好后最好再种1~2季绿肥,使土壤熟化,然后种茶。茶树既怕旱又怕涝,因此茶园应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即排灌沟、围沟、畦沟,做到能排、能灌。一般排灌沟的设置大小视茶园的地形和排水量而定,以大雨时排水畅通为原则;围沟,即在茶园四周开挖宽40~50 cm、深度深于定植沟的围沟(与定植沟相通),以便于将园内积水、过路水排出田外,及时降低地下水位。另外,还应设置一些道路,方便投产后运输与田间作业的需要;并尽量将茶园周边的乡土树种保留,营造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移栽

当茶树进入休眠阶段,选择空气湿度大和土壤含水量高的时期移栽最适合,即茶苗移栽以秋末冬初(10月)或雨水至春分间为适宜期;栽植时品种不可混杂。出圃的茶苗要尽可能早地移栽[2]。一时种不完的苗木要假植,一般积压时间不得超过3 d;备留小部分苗假植,以用于补缺。栽种时,将茶苗移入种植沟中,维持原来根系状态,尽量向下舒展,每株稍分开种,在根系周围分层填入细土、压紧,继续填上压紧至根颈部,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苗要栽紧、扶正、踩实,栽植深度以超过原根颈2~3 cm以上,以6~8 cm为宜(苗高的可深些),防止上紧下松,同时浇透、浇足定根水,然后在表面覆3~5 cm松土。茶苗种植后,种植沟的平面要低于地平面5~7 cm,保留一浅沟,有利于抗旱保苗。对于过大的苗木,为减少枝叶失水,可结合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离地面15~20 cm处将地上部分剪去。在海拔900 m以下浅山平坝区,采用双行错窝小丛植。种植规格:大行距150 cm、小行距20~30 cm、株距36 cm(视品种、苗大小而定),每穴2株,折合7.5万株/hm2。在海拔900~1 200 m的中山地,采用双行错窝小丛植。种植规格:大行距150 cm、小行距20~30 cm、株距30 cm,每穴2株,折合9万株/hm2。定植后全园覆稻草(不宜用麦草)15 t/hm2或苗两侧覆膜(以黑色地膜为好),以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土流失[3]。

4苗期管理

一般1~2年的茶苗怕干怕晒,尤其是早春移栽的茶苗,最好是全园铺草,并适当进行除草保苗、浅耕保水(如遇连续晴天,可每隔4~5 d浇1次水,雨天和阴天可不浇水)、适时追肥、遮荫、灌溉、病虫防治(选择有针对性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掌握施药时间和用量,有的放矢地对靶施药)等工作,以提高移栽茶苗的成活率;同时也要适当注意防寒防冻。在1~2年时间里,一般在当年的秋季或者翌年春季萌芽时,检查苗木成活情况和注意间苗,并及时用假植的备用补缺苗或就地间苗进行补缺[4];出苗迟、生长差的进行水肥集中管理,缺丛的补植2~3株同龄同品种茶苗,对于苗多的丛按照去弱留强、去劣留良的原则进行间苗,保证合理苗树,达到高产优质茶园基础。在种植后的2~3年内,即茶苗定植初期,由于行间空隙较大,为避免阳光直射,应适当在园内行间间作豆科植物,如黄豆、花生等,不宜种高杆或爬藤作物。苗期茶园铺草可保湿,减少杂草危害和土壤板结,并可增加肥力。铺草材料可用作物秸秆及割下的茅草。

5修剪

苗木成活后,在第2年春季萌芽前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离地15~20 cm处开剪。如茶苗高度末达到25~30 cm时,可推迟1年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逐株剪掉主茎,不剪侧枝(如种植时,已进行了第1次定型修剪的茶树,待第2年春茶结束时,茶苗高度又达到35 cm以上,可进行第2次定型修剪)。第1次定型修剪后的第2年在春季萌芽前(3月上中旬)进行第2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1次修剪提高15 cm左右;第2次定型修剪后翌年春季萌芽前进行第3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2次修剪提高15 cm左右。经过3次定型修剪后,茶树高度已达45~50 cm,形成4~5层分枝,结合打顶轻采、树冠基本培养成型。此后,按成年茶园的修剪方法管理。

6科学施肥

无性系良种茶苗由于根系浅,移栽后根系恢复较慢,若提早追肥极易出现死苗现象,但可在适当时候选用适宜的叶面肥(如绿美施)进行叶面喷施,以促进茶苗和根系的生长,提高成活率。而一般情况下,追肥是在初夏第1次生长结束时(不可过早,新梢长到5~10 cm后),用人粪尿50 kg/株(或尿素2~3 kg/株),对水稀释后浇施,夏秋季再追肥1~2次;基肥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幼龄期每年施饼肥1 500~3 000 kg/hm2或堆肥30 t/hm2、复合肥375 kg/hm2,以后随树龄的增长逐年增加。

7参考文献

[1] 李兵,唐一春,杨盛美,等.云南大叶茶无性系良种扦插育苗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09(4):51-55.

[2] 张玉翠.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技术[J].中国种业,2005(10):64-65.

黄豆的高产种植技术范文5

论文摘要 分析了聚土免耕技术的原理,对其具体的操作方法进行了阐述。认为在丘岗山地推广这一技术,一方面可以保护土壤免遭侵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熟化程度和耕层深度,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另一方面改善了微区生态环境,能节约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双峰县地处南岭山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丘岗地带,四周山丘崛起,中部岗平起伏,岗丘交错成串,地形起伏平缓,丘岗连绵,区内丘岗山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第2次土壤普查的开展,加大了对丘岗山地的开发利用,特别是果茶桑园和药材基地的发展很快。进入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农业强省口号的提出,在现有耕地只能满足对粮食需求的情况下,把目光转向了丘岗山地。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各方面的原因,我县各乡镇耕作水平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土地贫瘠,有机质含量较少,水土流失较重,雨少则旱情严重,雨多则跑水、跑土、跑肥,侵蚀较重。在20世纪80年代,中科院成都土壤室“聚土、垄作、免耕”科研成果获得广泛关注,我县在结合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聚土免耕覆盖栽培一整套技术,把改土、防蚀、抗旱、培肥等多项农耕农艺措施组装配套,形成了一套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增产技术。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推广,闯出了一条适应我县丘岗山地生产实际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聚土免耕原理

数百年来,犁铧翻耕是旱作农业生产的基础。耕翻在平坦、潮湿和粘重土地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将地面作物收获后的残留物、绿肥和厩肥等混入土壤的有效措施。但是,在地势起伏的丘岗山地,频繁的耕翻加剧了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肥力退化、粮食产量下降。有人说,聚土免耕是持续和效益农业的最佳选择。因为它实际、有效益,且保护土壤、水和环境。所以,免耕农业即是持续农业。

所谓免耕,是相对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耕作次数,降低耕作强度,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是近20年来国内外公认的土壤生态保护技术,但长期的免耕也容易带来僵土、板结、病虫害、杂草等一些弊病。旱地聚土免耕耕作法是一项具有增产、聚水、增肥、防蚀等综合效益的耕作法,它的特点是能造就50cm厚的耕作层,并用较简易的方法把肥料施在离地表35cm以下,既减少肥料的损失,又促进作物的后期生长。它还利用筑垄、季节性免耕、覆盖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对增加系统生产力、加深肥沃土层、增进养分积累活化、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用工等都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集改土、培肥、抗旱、防蚀、增产于一体的耕作方法,在山丘地区旱坡地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聚土免耕的设置是免耕与深耕体系相结合,大垄横作与垄沟加档相结合。聚土是有效加深耕层、培肥土壤、接纳径流、提高土壤水分库容的有效措施,土层浅薄时,可以有效地增加耕作土层,同时起垄后地表面积增加,接受日光照射的表面积增大,土壤白天增温快,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土壤内温差也大,能促进土壤水分与养分的运动;秸秆覆盖又防止雨水对土表的直接冲击,缓冲侵蚀,还可拦截水分,加强沉积,形成网格式自我保护体系。

2聚土免耕的具体做法

2.1等高耕作、横坡作垄、全土覆盖

等高耕作、横坡作垄,垄、沟与土档配套,建立由垄、沟和土档形成的横坡网格耕作体系。具体方法是:在坡面挖宽1m、深50~80cm的沟,分3层压青埋肥,最底层可埋放小树枝、灌木或玉米和稻麦秸秆等,厚约30cm,踏实,然后回填10cm左右的表土,中层埋放草皮、堆肥、土杂肥之类,覆土;上层埋放猪牛粪或其他农家肥、并根据土壤养分状况施入一定量的无机肥如磷肥、复混肥等优质速效肥,覆土高出沟面30cm,这样形成垄高30cm、沟底宽1m的垄。在沟内,每隔5m设10cm高的土档,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为防止暴雨对土表的直接冲击,减缓表土溅失,要实施全土秸秆覆盖,由此建立垄沟网格耕作与秸秆覆盖相结合的水土保持耕作体系。

2.2多途径培肥土壤,提高生产能力

丘岗山地由于强烈的淋溶作用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一般土地贫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多不到1%,矿物质和速效养分比较缺乏。因此,培肥土壤是提高生产能力的关键。具体的培肥措施:一是在作垄与深耕时施用有机肥;二是秸秆覆盖,起到蓄积雨水、培肥土壤的目的;三是积极发展黄豆、花生、旱土绿肥,充分发挥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和旱土绿肥的肥田改土效果;四是重视化肥的投入,补充速效养分,并且要注意施用的氮磷钾比例协调,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土壤的肥力特点和作物的需肥规律配制各种作物的专用配方肥;五是科学施用免耕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3深耕、免耕

要提高丘岗山地旱土的产量,必须进行深翻耕,使耕层厚度达到30cm以上,以增加土壤的水、肥容量;而适当免耕可防止因频繁的农事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实行连续种植,减少翻耕次数,维持良好的土壤结构。通过开发和推广应用旱地除草剂,实行化学除草,逐步实现免耕。

2.4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种植

我县水热资源丰富,可以发展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旱作农业生产。大力推广间作套种多熟栽培技术,通过合理搭配高秆矮秆、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作物,既提高丘岗山地的综合利用率,又防止了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针对丘岗山地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土壤特性以及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可以发展高蛋白、高能量的作物为主,如玉米、大豆、红薯、蚕豆、豌豆等作物,充分利用4~6月的水、热资源,避开季节性干旱,并适当发展烤烟、蔬菜、药材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优越的水热资源,以冬作(绿肥、油菜、大小麦)—玉米/红薯、或玉米+大豆—秋作等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制度为主,以提高土壤的复种指数。

3聚土免耕的主要成效

3.1保护土壤免遭侵蚀,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蓄水能力

聚土免耕种植法由于是等高种植、横坡、大垄,人为创造了小地形,汛期可拦蓄雨水;加上是免耕,作物收割后,根茎仍留在土壤中,同时秸秆全土覆盖,因而能储存降水,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全年有效贮水量增加40%~50%,减少径流量44%~46%,对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起着积极的作用。

3.2增加有机质,改善耕层质量,熟化了土壤

由于起垄、深耕、免耕、施用有机肥等综合措施的实施,通常耕层达到30cm以上,而根系活跃层深达50cm。在改良土壤方面,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的团粒结构,改善作物生长条件,增加孔隙,提高产量10%~35%。在轮作中如果有豆科作物,则其残留物有助于耕层土壤温度提高,豆科作物绿肥则可形成稠密的地表覆盖面并可增加土壤氮素。经过3~5年的免耕管理,土壤通常会表现出磷和钾在表层富集,其有机质与氮、磷、钾养分,从表土一直到50cm的土层内都有所提高。免耕能使以前受侵蚀地力退化的土壤开始出现生命活力,随耕作搅动减少和土壤有机质增加,蚯蚓数量显著地增加,耕层土壤的块状结构逐渐被良好的团粒状结构代替。经过10年或更多的时间,土壤性状将发生本质的改变,在增高的土壤有机质和活跃的蚯蚓帮助下形成更厚且结构稳定的耕作层。

3.3免耕有利菌根活动,增加磷素的有效性

免耕有助土壤菌根发育生长,菌根可以活化土壤中许多营养元素,特别是磷。

3.4节约劳力,抢时种植

聚土免耕只是在第1年多花一些劳力,以后每年因不垒土,不用翻耕,每公顷可节约劳力约75个工,生产成本降低;同时因作物播种季节错开,又可缓和因农忙季节劳力紧张,以及既收又种的矛盾。

3.5改善了微区生态环境,有利于立体种植

一方面,垄上土壤疏松,土层变厚,秸秆覆盖增强了土壤抗旱能力,土温稳定;另一方面,免耕后的垄沟相间,又造成了植物不同的立体环境,可使各植物间减少了争光矛盾,使垄上作物与沟内作物各得其所,生长良好,能获得丰收。根据生态位的差异,完全尽可依作物的适应性进行立体种植,如垄上种喜通气好、且需日温差异大的棉花、辣椒、茄子,而沟内种植对水、肥需要较高的玉米、蔬菜等。

4结语

丘岗山地一直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带之一,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在目前有些丘岗山地不能梯田化、土壤基础地力低、干旱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要想尽快提高单产,大面积推广“聚土免耕种植技术”是一个有效途径,它具有经济上增产增收,生态上抗逆稳定并有后劲,投入上可引导增加有机投入、减少无机投入,既能培肥地力又能保持水土的省工省劳,是比较高效的农业生态工程,如果其潜力充分发挥后,将为南方旱地农业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聚土免耕这一耕作栽培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千百年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观念。希望各级农技推广部门配合本地实际,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使这一“蓄水、保土、抗旱、高产”效果显著的耕作方法,能够在大面积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实,李同阳,张先婉.聚土免耕垄沟立体种植生态工程的能流物流分析初报[J].土壤通报,1989(6):241-244,251.

[2] 肖小平,袁跃之.宁乡县坡耕旱土利用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M]//陈震.迈向21世纪的土壤科学.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