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重庆 对外汉语 课程设置 建议
1、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开展,综合国力的不时提升以及我国对外关系的开展,国际人才市场对汉言语专业人才,特别对高学历、高素质的汉言语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短期班和进修班曾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新形势,在高等学校开设留学生汉言语本科专业实有必要,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留学生汉言语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这一范畴的研讨,现今显得尤为重要。此次调查活动自6月20日起至7月1日结束,调查内容涉及留学生留学性质以及汉语的学习了解程度等多方面的题目共计20个。接受本次调查的学生遍及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等各个高校的留学生,其中一所985高校,一所211高效,两所实属高效。共发放100,回收有效调查答卷100份,回收率100%。接受调查的人员分男女比例调查,他们是在华教学课程中的直接受用者。这种调查对象的层次性正好与本次调查相吻合。
2、在渝留学生汉语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2.1留学生的性别、国籍、年级分布情况
从问卷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男女人数的比例基本持平,男生占的比例是48%,女生则是52%,相对较多一些。大多数留学生都是本科毕业生,其中也不乏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所占比例为28% 。以汉语言专业为主的留学生,多半处在汉语中级班,少数是在初级或者高级班。在专业分布上,留学生也正从单纯的汉语学习,转向了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其中学习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比例要多于理工科,占大约60%。留学生喜爱的专业课程依次是汉语、艺术、医科、经济、管理、工科、法学、教育、理科。由此可看出,到中国留学的学生们文化水平都处于较高的一个阶段,并且坚持自己的专业所学。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人群是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以越南、泰国留学生比例为大多数,约占64%;也有来自英美国家的留学生,但其占少数比例,约10%;处于中间的则是东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国家的留学生,比如:乌克兰,贝宁,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中国的留学生大多来自于邻国,对于中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希望深入学习中国的一些文化以及生活方式。
2.2留学的性质和目的分布情况
从表格统计的数据不难看出,来华留学生主要分为自费生和获得奖学金学生这两大部分,其各自所占比例为:40%和31%;还有一部分留学生则是属于交流访学性质的。他们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二是希望通过留学获得汉语技能,增加就业机会。58%的留学生表示学习汉语纯属个人兴趣,其次26%的则是因为工作需要故在中国进行学习。
2.2.2 数据中显示,43%的留学生愿意留在中国,是因为中国市场潜力大,对于自身的发展提高给予了很大的发挥空间。然而,有57%的留学生却只是将在华留学视为另一门语言的修行,毕竟,环境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部分的留学生,大多希望回国有所成就,一是能够报效国家,二是不用漂流在外,背井离乡。
2.3对汉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所学专业的兴趣
本次统计数据表明,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就是说,敢于说出口,不论对于错,那便是勇气。52%的留学生表示自己最看重汉语说这一方面的能力;仅次于说的就是听,因为要与人对话,必先了解对方所说的内容,才能有所回应。当然,在调查中,读、写、翻译也占有一定比例,但相对而言比例很低。
2.3.2 数据显示,有17%的留学生愿意在课外花3小时以上的时间来学习汉语;占有41%比例的留学生则是愿意花大约2小时的时间来学习。也有个别留学生表示过了汉语学习期后,自己没必要花时间去再进行汉语的相关学习。在自己的专业问题上,64%的留学生都表示自己对于所学专业很感兴趣,并热衷于钻研自己的专业。由此,“学习源于兴趣”也不是不无道理的。
3、课程设置上所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1初来乍到,对于汉语过于陌生
从本次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留学生初来乍到之时,对于汉语只能听懂不到30%的内容,而且有约20%的留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发言度比较低,平时跟老师的交流沟通少之又少,包括在我们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不少留学生都表示需要英语的翻译。对于在华有一段时间的留学生来说,汉语的练习确实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留学生初到中国时,能够听懂50%―80%的内容。
同时,数据表明真正清楚了解汉语的是屈指可数,寥寥无几,这恰好说明留学生对于汉语的重视度还不够。汉语跟英语一样,是一门需要多听多读多练的语言学科,所以建议其到中国来之前是能够有备而来,这样学习的话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课外学习主动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从留学生的课余时间学习以及和老师的交流来看,难以理解老师所讲内容,习惯性地使用本国语言,避汉语就英语的现象都无疑体现出了留学生课外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对于汉语的复杂性都表示难沟通,课外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3.3学校课程设置以及时间安排有待改善
调查显示,有20%的留学生认为学校对课程时间的安排还欠缺妥当。因为每个国家都有时差,但是在中国,留学生必须与中国学生一样早起晚归。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时间安排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就校方开设的课程而言,73%的留学生都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也有少数人认为还凑合,毕竟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还是得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学。
4、对进一步完善留学生课程设置的体会和建议
作为来到异国他乡学习的留学生而言,要想重新融入一个新的环境,准确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一个环境中,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毅力。因为面对的不光是一门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语言,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之所以国家会存在,是因为长久的历史赋予其生命和存在的价值。而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作为容纳留学生的各个高校,所应该改善的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学校首先应加大语言练习的力度,提高学校语言设备和资源的有效使用率,完善各项关于留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
为保证留学生的学习落实到位,学校可配备相关语言实验室,为留学生练习中文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为促进其学习上进心,学校也可采用自主听音与平时成绩相挂钩的方式。对学生自主视听学习的情况进行记录,实验教学中心还可定期将情况和相关数据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从客观上促进留学生高校学习汉语资源的自觉性。
4.2其次应着力于改善课程的分配比例,科学合理地调整留学生上课的结构及时间。
学校应不断更新关于语言学习那些陈旧的教学资源,增加并合理安排语言自主学习的课时数,转变不合理的课程成果考核方法,如可采取半开卷的方式,基础知识部分闭卷,知识应用部分开卷;加强资源建设以及提高教务人员的教学能力。从客观上激发留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3留学生应树立以学习为本,以发展自身为本的观念。
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先进语言实验学习设备和资源,制订严格的课外自主学习计划,科学合理的安排娱乐学习时间,寓学于乐,寓乐于学,做到娱乐学习两不误,在生活中善于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从根本上转变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伴随着重庆市对外汉语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来渝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我市高校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仍有待提高。学校教学设施资源和教学手段陈旧,课程设置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降低。教学内容跟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习实用性降低。此外,各高校对人数急剧上升的留学生的管理缺失经验和灵活性,也对留学生的汉语课程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要提到对外汉语教学水平,要在汉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实用性和新颖性上做文章,也要求各高校提高对留学生的管理水平,以协助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吕必松.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
[2]夏青.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10期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韩间友好往来,越来越多的韩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初到中国,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是他们首要动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也主要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语言教学研究时间较长,文化教学相对薄弱。(崔希亮,2012)“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为津梁,文化为舟楫。”.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教学。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法,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以下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苏金智(1992)总结文化教学的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林国立,周思源(1997)“语言教学是有分工的,每一类型的课包含的文化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各异”。陈映戎(2011)通过与国内外语界文化教学策略和形式的比较,从文化教学策略与具体形式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二、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文化类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任务型教学法(thetask-baskedappr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设计、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特定设计的“任务”,从而达到语言应用和语言习得目的一种教学理论。该教学法突出强调“在做中学,用中学”。很多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目前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口语、听力等课型中研究得比较充分,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文化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空间较大。因此如何使文化课更有特色、更吸引留学生是目前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运用在第二外语教学方面比较成熟的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进行设计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三、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的课程设计
中国文化类课程是独立于语言教学以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为主的一门课程。其中文化知识点的选取按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国文化百题》,结合韩国学生的兴趣,选取了10个有代表性的方面,包括中国地理状况及十大名胜古迹、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京剧及地方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本课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参考对外汉语课程设计理论,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实施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类课程进行设计。
(一)总体设计【教学对象】中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中国文化具备一定的了解;能较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沟通。【教学总体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韩国留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状况、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概况;2.通过搜集资料、情景表演,加强韩国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3.通过中韩文化对比,提高韩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时间】本单元教学时间为20周,每周2课时,两周一个文化点。【教学重点及难点】中韩文化对比。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本课程教学设计采用Willis(1996)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三个步骤,即任务前活动(pre-task)、任务中(task-cycle)、语言焦点(languagefocus)。任务前为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导入课程阶段;任务中是任务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语言焦点我们称之为任务后阶段,是教师的总结归纳及布置作业部分。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组成完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1.任务前阶段任务前阶段为实施任务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由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导入每节课的话题,让学生明确任务的主题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第二,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词句及句式表达,为学生完成任务做准备。第三,通过“头脑风暴”,调动学生大脑里存储的语言文化知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引导韩国留学生把以前知道的、已经想到的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第四,介绍本节课文化知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中国文化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任务中阶段本阶段是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后,让韩国留学生个人或以小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及文化知识上的帮助,以促进任务的完成。这一阶段可按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笔者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任务归纳为四大类,即游戏竞赛任务、角色扮演任务、情景模拟任务、文化对比任务。这些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具体采用哪种任务设计,要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来定。比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及名胜古迹的时候,教师可采用游戏竞赛类任务,让韩国留学生推荐最喜欢的一个名胜古迹。(2)任务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数量确定任务汇报的方式,也就是个人单独汇报或者小组汇报。小组数量不宜过多,4人左右为宜。小组汇报的人选由学生自己推选,轮流进行,尽量让所有的学生有发言机会。汇报时,教师让学生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应对学生汇报时出现的问题作好记录,等汇报结束后一一纠正。(3)教师点评。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就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热情;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可颁发小礼物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3.任务后阶段(语言焦点)任务后阶段是任务完成的终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也分两个步骤:(1)重点难点的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并带领学生对重要的语言项目进行强化操练;师生共同利用重点词语、句式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复习,以写作文的形式就本节课所学的文化点做一个文化对;另一类是预习,就下次课的文化知识点搜集资料,准备上课时做简单报告。
四、小结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3
对外商务汉语教学和普通对外汉语教学都是第二语言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课程设计上都遵循了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训练原则,开设了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课程。但是由于商务汉语教学强调的是能用流利的汉语进行商务交流和贸易谈判,而基础汉语教学强调的则是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基础汉语知识的反复练习,所以商务汉语教学并没有开设基础汉语教学中的精读课。基础对外汉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的技能;而商务汉语则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商贸环境中熟练地运用语言能力,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建立商务关系,所以前者的课程主要展示的是汉语的具体使用环境和生活场景;后者的课程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巩固和加强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在真实的商务环境中学习汉语。所以对外商务汉语的课程包括了:商务汉语专业词汇、产品的购买与销售、合同与协议的拟定以及各种商务信函的写作等,全面具体的展现了商务工作中的各种活动。
2、教学对象不同
这里的教学对象不同,仅仅特指学习汉语者的水平层次不同。每个想要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学习汉语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想要了解中国;有的人是为了能够在中国学习和工作;有的人则是为了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对于大部分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汉语更多的是一种交际工作,他们一般不会从事专业的汉语研究,所以针对这种只需要学习基础汉语的教学课堂,教师应该多注重口语的练习,避免过分强调语法和汉字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学习商务汉语,但是由于他们的语言和商务知识掌握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汉语零起点的学生而言,要先学习基础汉语一段时间后,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开始学习商务汉语。而对于有了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情景交际、案例模仿、实地实习等方法,使学习者掌握与商务活动相关的必要技能。
3、教学原则不同
从整体来说,无论是基础汉语教学还是商务汉语教学都强调实用性原则。虽然两者在课程设置、教学对象等方面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都遵循了三个原则:
3.1 交际实用性原则。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实用的语言表达,比如今天学习了如何买东西,明天学生就可以自己去购物,学生希望自己能够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而在商务汉语的教学中,学生则希望学习到一系列与商务活动有关的术语和习惯表达,因为这是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必不可缺的部分。所以在进行第二语言教学时,无论是教材的选择还是课外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实用性原则。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学生只掌握了课本了上的知识,没有实际运用的能力无疑是纸上谈兵,所以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既有了理论作为基础,又有了实践活动作补充。例如:学生在学习建立账户,报关登记等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了教学的有关内容后,组织学生去银行或者贸易公司进行实地的观察和训练。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也使得他们在日后的商务活动中能够熟练地运用。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MOOC 对外汉语教学 《中文入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92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全新的在线教育平台,中文翻译为“慕课”。它以“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为教育宗旨,具有开放性、大规模、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MOOC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授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对新媒介和新技术的运用中,也促使了教学理念、教学机制等领域的变革。
随着这种“颠覆性创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场狂热的浪潮中,那么与国际接轨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如何利用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呢?本文就我们看到的第一门公开的对外汉语课程―《中文入门》(https:///course/hy.),对其内容框架、微视频、随堂测试和讨论区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出它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MOOC实践所提供的宝贵经验,力求提出一些将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于MOOC平台的建议。
一、内容框架阐述
《中文入门》(《Chinese for beginners》)是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开设,该院副教授刘晓雨主讲的一门对外汉语课程。该门课程于2014年9月15日在Coursera上正式开课,持续了7周,现已结课进入永久开放状态。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和汉语感兴趣。对于那些来中国旅游和经商的人而言,懂得一些汉语是十分有用的。《中文入门》就是这样一门针对初学者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了拼音介绍和日常表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者可以初步了解普通话和进行一些日常交流,比如交换个人信息、谈论日常安排和食物、问价、介绍城市和天气、交流你的爱好等。该门课程涉及的主题和情景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且可以用于日常交流。除了有对话以外,课程团队也尽可能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活动来充实课程内容,以此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由于这是一门基础的汉语口语课程,所以学习者不需要学习汉字,这也使学习者更容易跟进和完成这门课程。该门课程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表1:《中文入门》各周各单元主题
课程周 第1单元 第2单元 第3单元 第4单元
第1周 姓名 国籍 身份 家人
第2周 数字 时间 时间 日常生活
第3周 食物 水果 蔬菜和肉 饮料
第4周 颜色 购物 问价 讨价还价
第5周 交通方式 寻找地点 询问方向 问路
第6周 天气 天气 季节 健康问题
第7周 爱好 体育运动 电视节目 爱好
由表1,这门课程一共持续7周,每周包括4个单元,共28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中,通常有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lecture(以微视频形式呈现),quiz(在线小测验),extended exercise(课后拓展训练)。并且在每周的第四单元中,学完该周的所有课程后有一个review复习课程。此外,因为该门课程是针对汉语初学者,在第一周的前三个单元的拓展训练后分别附有关于普通话、汉语拼音和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阅读材料。课程团队为了丰富课程内容,在部分单元中,lecture部分结束时还安排了一些随堂练习。最后所有课程结束后,课程团队也整理了用英文记录的课程内容相关的笔记。
二、微视频分析
同以往的视频授课、网络视频教学、网络公开课等的形式一样,MOOC也以视频授课,但MOOC的单个课程视频的时长通常较短,因此我们也将其称为“微视频”。经统计,《中文入门》的课程视频总时长为2小时左右,视频时长从1.5分钟到5.5分钟不等,每个视频的平均时长为4.5分钟。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在15分钟内是比较集中的。MOOC视频讲授与传统课堂连续讲授不同,根据知识模块将讲授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时长为8―15分钟的片段,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么该门课程将平均时长控制在了几分钟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程内容上,符合学习规律。
该门MOOC视频由于其时长的限制,它的结构及内容设计便也具有自身的特点。MOOC课程视频不是简单地将课堂讲授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对讲授内容、顺序安排及讲授方式都有讲究,能吸引学生学习,符合学习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讲授的信息量较大。录制视频时,老师会精心组织内容和语言,以最精炼的语言讲授,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这点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极为重要:如果学习者最初没有听清楚某拼音的发音,那么他可以马上回放相关部分的视频再次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暂停,进行跟读和纠音。此外,该门课程的老师考虑到目标学生的汉语水平,上课时都会用英语先解释该拼音所代表的汉字的意思和用法。并且由于并非所有学生都来自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老师所用的英语也十分基础易懂。而传统的课堂讲授中,老师不可能精炼每一句话,对学生不清楚的内容,也不可能每次都停下来反复强调。因此,该MOOC课程视频比同样时长的传统语言课堂教学信息量更大。
2.表现形式相对丰富。在该门课程的视频讲授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努力将枯燥的语言学习丰富化,以此吸引学生学习。微视频中,老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了所讲的汉语拼音构成的句子,并在其下面标注了相应的英语句子,方便学习者理解意思。并且在学习某一类事物(如肉类、交通工具、季节等)时,老师也配以了丰富的图片来方便记忆和理解。这样将内容讲授与各种多媒体素材紧密结合,配以文字、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易理解和学习汉语。但存在不足的地方是由于是老师一个人授课,讲解对话部分就有点单薄,如果讲解对话时可以由两人来模拟真实场景可能会使学习更有效。
3.课程内容明确充实。由于该门课程属于实用型,因此老师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明确的主题(如自我介绍、问价等),并且这些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属于最基本和常用的。这不仅可以吸引对汉语有兴趣的初学者来学习,还可以使他们能比较容易学完整门课程。在每个主题的讲解过程中,老师会先介绍相关词组和句型,然后想象情景编对话,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且会示范一些小游戏和穿插讲解一些中国文化小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突破空间的障碍尽量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在讲解对话后,会引导学生扮演另一方来提问或回答。
三、随堂测试分析
由于不是面对面授课,如何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随堂小测验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学习者只有通过测试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类似于游戏程序中的关卡设置,能让学习者掌握学习进度,同时激发兴趣。这门《中文入门》课程的随堂小测验通过在线测试进行,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该门课程的随堂小测试题目设置具备以下2个特点:
1.平均题量适中,但分配不均。经统计,该课程每个微视频讲座后都安排有随堂测试,根据不同情况,每次随堂测验的题目个数在3-21之间不等,但平均下来,每次测验有8道题目。虽然分配不均,但老师是充分根据之前的微视频讲座中包含的知识点多少来安排的,也并非不合理。
2.题目内容细致且针对性强。随堂测验题目是针对刚刚讲完的知识模块设置的,该门课主要考查学习者听和认拼音的能力,只有在听懂或看明白其意思后才能与答案中的英文或图片正确匹配。因为语言学习少不了听说读写这四部分,这种随堂测验就主要考察了学习者听和读的能力。而说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该门课的老师也没有忽视,将其放在了extended exercise(拓展训练)。又因为该门课程针对初学者,目前不需要其学习汉字,也就对写的能力不做特别要求。
此外,该测试十分注重人机交互。在学习者完成试题点击提交后,系统会马上自动评分,及时给予学习者反馈。反馈的内容包括你正确的试题总数,以此来判断你是否达到最低要求,能否通过测试;同时也会反馈你具体哪道试题错了,但是不会显示正确答案,学习者只得重做才可知晓。如果学习者的正确题数低于最低要求,则测试结果为不通过,学习者可以选择再次参加测试,但是不能超过三次。因为按规定学习者在8小时内只有3次机会参与此测试,如果3次测试都没有通过则只能在8小时后再测试。那么该测试不提供参考答案也就情有可原,因为课程设计者希望学习者自己通过测试得到正确答案。
当然,该测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第2周第2单元的测试中,第2题的题目与第6题的是一样的,希望该课程设计者能及时发现并改进。还有虽然规定了必须答对个数的最低要求,却对答题时间没有限制,这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可能会影响考查效果的判断。
四、讨论区分析
MOOC大规模在线讨论功能使得老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频繁、更深入。该课程专门在每个单元的微视频下方设置了在线讨论区,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向老师提问,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老师也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在讨论区,学习者可以看到最新、最热门和未回答的帖子,也可以通过搜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帖,当然还可以自己创建新主题帖。点进某个帖子里面,学习者如果觉得帖子内容不错可以点赞,如果觉得想参与讨论或提供帮助可以回复,如果觉得该帖子有值得收藏的东西可以关注,并且关注后在有新回复的时候会收到提醒。经统计,该门课程的讨论区的主要内容分为:①对老师上课内容的反馈,包括结合自身运用所学知识点和就相关知识点提出疑惑等;②认为汉语很难,想寻求帮助或获得鼓励;③单纯的技术问题。
目前,讨论区为学习者间的交流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交流讨论的方式仍比较单一,因为还只能通过文字交流。笔者建议该课程团队应开发多样的讨论方式,比如创建新主题帖时支持发送语音,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机会让自己说的汉语被更多人听到且有机会得到指正。比如也可从讨论区扩展到公共社交平台,实行在线视频讨论、点对点讨论。
五、建议
MOOC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融合发展的产物,不是简单地通过技术手段将线下的课堂教学“搬到”线上,而要达到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需要不断从已有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笔者通过分析研究了《中文入门》MOOC之后,对应如何在MOOC平台上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1.视频制作不应拘泥于形式。视频制作是MOOC教学设计的核心所在。虽然专家强调视频不宜过长,但《中文入门》的课程微视频就暴露出讲得不够细,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便讲完了知识点等问题。因此建议老师在每一个视频的开头都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做一个回顾,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并且在视频中增加一些案例和动画,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2.丰富练习题库。增加题型,不仅限于单选题和填空题。比如可以增加根据场景,判断某个句子的用法是否合理的判断题。题目的内容也不应仅限于视频中所涉及的形式,应更灵活多变,从不同角度考查一个知识点。
3.激发学习者主观性。语言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对外汉语教学MOOC课程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常识等方面入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者深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寰宇.2012,慕课(MOOCs)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数字化汉语教学.
[2]贺斌.2014,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百家论坛.
[3]王立国,窦艳辉.2014,MOOC起源及快速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7).
[4]韩锡斌,葛文双,周潜.2014,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1).
[5]刘娟.2015,慕课(MOOC)背景下的国际汉语教学和推广[J].学术论坛.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5
Li Wang
(Jackson Hole Community School, Jackson,Wyoming,830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Mandarin programs all over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Americans start value the importance of Mandarin. This essay is focused on how to create fun Mandarin classes with games and activities. The detailed strategies of this essay are created by the author based on her own 3 years teaching experience of a private high school in America.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essay talks about the different teaching philosophy between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American students; the second chapter demonstrates several activities that the author designed & created in order to teach Mandarin fun & efficiently; the thir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improvements we need in order to create fun Mandarin classes.
Keywords: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 high school, Humor in teaching, Fun activities applied for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60-02
一、中美高中现状差异
1.中美高中考核手段对比
美国高中是四年制,以学分作为考核手段。教师可以自主决定“课堂纪律”、“课堂参与程度”、“家庭作业”、“期末考试成绩”在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同国内大部分认知不同的是,美国的高中生因为学业繁重而头悬梁锥刺股的情况非常普遍。这是因为追求名校的美国高中生不仅需要近乎满分的学分,更需要在各种业余爱好兴趣上的比赛中取得名次,再加上几乎所有名校看重的社团实践,大量的社区义务服务使得这些希望进入顶级象牙塔的高中生们在各个领域施展浑身解数。
中国高中是三年制,以高考作为考核手段。教师主要采取“填鸭式”。“过独木桥”似的高考使得学校老师及学生经历三年“炼狱”般的生活。中国高中生在这个期间只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发挥出好成绩。
2.中美教材差异
美国的教材是由老师和学校自主商定。笔者所在的高中,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卡通连环画等在教材中贯穿其中,教材内容引出实践生活中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的高中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规定,课本内容相对偏理论化和概念化。
3.中美教师地位差异
美国有着非常严格的教师守则,遇到违反课堂秩序或不尊重老师甚至公开指责老师的情况,也不能有任何形式的侮辱和责罚。如若打骂学生更是有着非常严重的后果,包括轻者教育体系出名,重者被市教育局告上法庭、监狱服刑等,。在美国,教师是收入一般的中产阶级,除福利比一般体力工作者稍好一些,工资待遇比同等学历低很多,再加上其严格的约束条款,在美国当教师并不是人人向往,颇受尊重的职业。
在中国,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的良好美德,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也在逐渐被中国的教育学者重视。目前在中国体罚也基本不存在了,批评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现在中国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也逐渐增加。加之中国大部分独生子女心理比较脆弱,老师批评后,甚至会选择轻生。所以我国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渐向美国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靠拢,但是中国的教师是颇受学生及家长尊重的职业。
4.中美师生关系差异
美国教师与学生多是以平等、尊重、友好的基础上授课。越是幽默的教师在美国越受欢迎。美国公认的好教师,是受学生信任的知识探讨者、生活诸事的建议给予者。
在中国,严厉的不苟言笑的“以分数说话”的教师,是家长“信得过”的好教师。
二、对外汉语中的趣味性
1.趣味性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同时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在美国也越来越成为受重视。汉语教学在美国也有其特殊性,首先,从语言类课程来看,大部分美国高中把汉语作为“选修课",即作为美国高中学习必修“西班牙语”、“历史”、“数学”、“英语”、“科学”之后可以选择的兴趣课。所以学生花在汉语课堂的精力相对要少。其次,它的教学对象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主要教学对象为海外华裔子弟变为非华裔学员。再者,它的语言环境也比较复杂,由通常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几种语言同时存在变为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会使用到汉语。学生在课外使用汉语的机会非常有限。这样就使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日益明显。众所周知,学习目的、动机、兴趣跟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趣味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怎样增加趣味性
2.1幽默的课堂气氛
鉴于中美教师师生关系的差异,幽默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幽默分为(1)即兴幽默,也就是即境幽默。笔者在讲“喜欢”的拼音时候,同学A不能完整的发出“xi huan"这两个拼音,也不能跟英语解释“to like"对号入座。笔者想到美国一个普遍的男生名,发音跟“Huan” 一模一样,于是笔者解释说,“She likes Huan"。学生们哄堂大笑,这样就把喜欢=to like记住了。(2)借机幽默。同学B不重视拼音的正确发音,只是用英文26个字母的发音套进汉语拼音里面,其独特的发音引得其它同学纷纷效仿。笔者于是讲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故事,说同学B达到了Redneck说汉语的境界。Redneck曲译老农,通常在美国是指目光短浅没有见过世面的成年人,具有贬义性质。于是在哄堂大笑之后,同学们都不愿意当Redneck,规规矩矩的学起来拼音。
把幽默融入到教学课程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课程导入、内容讲解、教师提问、训练方式等各个步骤。比如,笔者在教汉字“六”时,提到了日本著名的相扑选手叫做Leo,六吨重的相扑选手扎好赛前姿势,准备博弈。美国高中生们对于日本相扑本身非常感兴趣,介绍了一些日本相扑文化以后,再加上音似Leo和形似相扑的“六”就过目不忘了。
2.2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游戏完成听说读写的教学目标
(1)听:摒弃传统方式课堂的听力练习,重复跟读。笔者给每个汉语字词创造简单的手势。比如“老师”,食指和大拇指做抚胡须状,在多媒体上制作孔子老爷爷的长胡须画像,顺便解释孔子的名言警句。讲“同学”,笔者创手势:右手挠头发,表示有问题不会做。以此类推,每一个汉字生词都有固定的手势,也鼓励同学们自创手势。学完本课字词以后,再由同学随意展示动作,随意挑选任一同学说汉语,答对的可以继续选其它同学。增加同学间的合作与互动,不仅能有效的增加同学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更是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好方法之一。
(2)说:摈弃传统背诵课文的填鸭式教学,在把国内“大小声”、“Simon Says"等传统意义的课堂游戏编入课堂设计之后,笔者根据①中美共同儿歌,比如“一闪一闪亮晶晶”、“两只老虎”②美国脍炙人口的儿歌,如“The wheel on the bus", "Old McDonald had a farm" ③中国朗朗上口的儿歌及民俗歌曲,如“黄土高坡”、“丢手绢”的音调节奏,重新填词,要求学生跟着钢琴伴奏一遍遍演唱的同时要求美国高中生根据歌词内容自编舞蹈手势。笔者有一定的钢琴基础,选择歌曲以后先在汉语教室的钢琴上练熟,再对应当天汉语课程重新填词。枯燥的背诵课文变成了音乐课舞蹈课,“你的家有几个人”,“你在哪”,我坐飞机去中国”这些对话练习变成了朗朗上口的歌曲而脱口而出;在手舞足蹈的自创汉语歌曲中,这些汉语对话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有效的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笔者由中国童谣“你拍一,我拍一”出发,结合对外汉语教材对应章节,改编为拍手歌“一二三,四五六,你是我的好朋友”。把整本书的对话问答、语法难点等等按照拍手歌融汇其中,让学生两两组合边拍手边唱诵童谣。根据笔者不断变换的节奏,学生手、脑、口并用,精力要高度集中,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读:据有关资料载,我国小学生单纯花在识字上的时间,就比使用拼音国家的儿童多5倍。现行各种汉字字形教学方法,如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看图识字法、注音识字法都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趣味性”。对于熟悉拉丁语系的美国高中学生,汉字是他们对汉语产生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笔者根据美国高中师生关系和心理特点,利用各种课堂游戏充分让学生“站起来”、“动起来”。笔者独创“西部牛仔”游戏,即学生手拿生字词卡,背对对方,走三步,然后一起回头,然后要用对方手里的字词造句,最快念出答案的获胜。同时,笔者充分运用美国高中生竞争的心理特点,结合美国传统扑克牌游戏,把生字词卡平铺在桌面上,由笔者读拼音,学生抢该生字词卡,谁最后得到的生字词卡多谁就获胜。在一阵阵尖叫和欢声笑语中,学生对汉字的字形得到了充分的认识。鉴于美国高中生体能充沛、不喜久坐的特点,笔者根据中国儿童传统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根据对应的教材课程目标,改编为“同学今天星期几”或者“你的家有几个人”等等。当美国高中生们纯正的汉语回答一齐响彻在操场上时,笔者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感到无比自豪。
(4)写:我国传统的汉字字形教学方法虽然在内容、顺序安排有着千差万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以“字”作为学习的出发点,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一个个具体的汉字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汉字的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及空间置关系。这些概念对于拉丁语系的美国高中生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笔者根据每个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空间置关系,结合我国的古典文化,利用“象形”的特点给每一个汉字编故事以方便同学们记忆。比如:“你”,是一个瘦子和一个胖子相见,说"hey, you".“乐”,胖子带了大帽子,非常高兴。“期”,后羿爬着梯子去月亮,以后见。学习汉字不仅仅是一遍遍的重复练习,而是结合中国古典历史文化的一个个有趣故事。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汉字背后的故事,有效的提高了对汉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学习效率。笔者摒弃传统复习生字词的默写以达到记忆的效果,结合美国儿童盛行的“Bingo"游戏,要求学生在白板上画“Bingo"格,由笔者念拼音,学生在任一格里写汉字,完成了所有的格子以后,由汉字写全对的学生随意挑拼音,学生们对应各自的表格选择对应的汉字,最先连成一条线的学生获胜。
2.3运用多媒体技术
除了传统的多媒体技术,比如制作精良的PPT以外,笔者通过网络找到了适合14-17岁学生的中国历史文化又具有教育意义的简短小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坐井观天”“武则天传记”等等。学生通过每张连环画的人物形象及场景,自创汉语对话及场景,最终表演成一个完整的汉语场景故事。由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内容及模仿卡通人物形象,不仅在笑声连连中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听说和读以及学生的展示力和创造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
三、趣味性对外汉语教学的缺点和不足
1.教师队伍数量严重缺乏,相关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在职的汉语教师,仅仅因为能讲中文会说普通话而上岗,更有一部分因为缺乏专业的教学背景和教学技巧,使得教师队伍相关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使“汉语难学”的说法广为流传。
2.对趣味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在中国经济崛起的大背景下,学习汉语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对外汉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设计灵活多变相应的课堂教学以增加其趣味性,进而以保持学习者的兴趣。
对外汉语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汉字;文化阐释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历经字形的演变发展至今三千年未中断。不同于其他古老文字,汉字并没有沿着“象形―表意―表音”的发展规律发生改变,而是停留在表意文字阶段,只进行了相应的简化、丰富。正因汉字这一表意特点的延续,使得汉字与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文化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若仔细观察,每一个汉字的演变都无异于是一部中华文化发展的画卷。因此,在教学生学习汉字之初,就该引导学生进入汉字展示出来的文化世界,对汉字的每一个部件都有最准确、清晰、理性的认识,就有利于学生更加理性地理解汉字构造,把握汉字的精髓,做到今后听、说,尤其是读、写汉字的准确、流畅。下面,笔者就根据崔永华教授对汉字从字形上所分的三个级别,即:笔画、部件①、整字,这三个方面来分别研究文化的阐释在外国留学生学习汉字过程中的必要性。
一、汉字学习之初――笔画教学中的文化阐释的重要作用
唐代张怀曾说:“案古文者,皇帝史仓颉所造也……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子,是曰古文。”[1]由此可观,汉字产生之初是以“比类取象”为基本的出发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许慎《说文解字・序》)的结果,从象形文字中的随体诘屈发展到楷书的横平竖直的方块结构,汉字中的一撇一捺并非是古人完全的随性所致。相反,笔画正是学生全面了解汉字及其文化的一个契机。“中国的学问并非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德性提升,历来在汉字的教学中就深刻地体现了这种既传授知识、又塑造人格的传统。”[2]要让外国学生了解汉字的笔画并非随意的线条,让他在下笔之前感悟汉字背后的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念(初期可借助于中介语解释给学生),这是开始接受汉字文化从而正确对待汉字的关键一步,即使起初他不能理解全部。
以基本笔画中的横为例,老师可向学生展示一个例字如“木”,并给出其古字的相应字形(用图片或手写都可呈现甲骨文、金文、楷书木),让学生自己发掘其字形变化。汉字起初的“随体诘屈”是象形的体现,然而这样一种对外物“复制式”的象征描摹随意性太强,不利于沟通和交流,是有悖于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审美观念的。就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平直的一横的规范就显得格外的必要和趋时,也就由此定型了汉字的基本笔画。这种讲解就强化了学生对横平竖直的重视,自然会加强其书写汉字中的行为监控。再如,基本笔画中撇和捺的解读教学,其中的文化渗透更是精辟。中国古人向来重视中和之美,这是一种虚与实、刚与柔的完美结合。而对外国学生而言,一撇一捺就只是简单地改变了线条的方向,因为他们缺少对文化的体悟。要想把这一点讲明白,就可以借助汉字中独特的书法艺术。笔者此处所讲并非毛笔字的教学,而是仅仅把毛笔字拿来作为一件道具演示。以“丿”为例加以详解,老师可以亲自用毛笔演示这一笔画的写法,过程尽量放慢,向学生充分的展示从轻落笔开始折向顿笔,到中锋行笔后到末尾用力收笔的全过程,这样的演示之后,学生再不可能会把这一笔画当做线条的简单倾斜了,就自然能够领会中国古人造字时倾注的独特的心灵感受。而在此时,教师便可适当的向学生讲解,中华古人在这一撇中所寄予的一种刚柔、虚实的中和之美。虽是以毛笔字为蓝本讲解,可其中的内蕴在硬笔书写中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然而,并不是说汉字笔画都必须要从文化的视角一一讲解,那样也显得本末倒置。此处强调的文化解读,重心在于让外国学生(尤指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通过基本的笔画感受中华文化的内在的独特性,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宁静、内指外化的品性,是中华古人对世界的独特感受。
二、文化阐释在汉字部件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崔永华在其《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一文中,基于对记忆规律和教学实践基础上的假设,曾提出并讨论了汉字部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构想,对突破“瓶颈”有帮助。此处,我们在此基础上来看文化阐释在汉字一层部件中的教学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识字数量作为汉字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汉字千变万化的形态面前显得格外艰巨。面对这种情况,汉字教学中针对汉字部件的文化解读就显得更加重要。依照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的划分,汉字由来于四种造字法加两种用字之法,其中象形和指事两种方法所造之字,其形体带有很大的“比类取象”的意思,因此在讲解中用文化的视角进入讲解,势必会对其理解有很大帮助。正如“日”、“月”和“上”、“下”,这一点在很多对外汉语论述中都已做出肯定,此处不再赘述。而面对两个或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会意字,以及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形声字时,部件的一层划分会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汉字是一种意合的文字,因此,若能引导学生对汉字部件深入到文化的理解,势必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举例来说,“休”字,可拆分为两个部件――“人”和“木”,可以展示古字形,然后对其加以解读,像人靠着树木休息之形,从而也就能够使其在解释图画般的轻松语境下掌握两个部件,后在学习与这两个部件相关的汉字时候也能够驾轻就熟。
最后要说的也便是占汉字数目最多的――形声字,对于形声字这一由声旁和形旁组合而成的汉字来讲,部件的文化解读就显得更加必要。形声字的部件拆分显而易见,如“枫”“龄”等。此处我们主要针对其部首这一方面展开对形声字部件的文化解读。
现今对外汉语教学界虽没有进行部件教学,但部首教学在汉字教学部分还是受用,那部首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文化渗透当属部首的对比教学。例如,“亻”和“彳”两个部首,一划之差,单纯的强调记忆只会加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心理阻力,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准确的向学生解释两个部首的不同文化内涵,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也会在学生习得文化的同时提高了第二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当然在初期教学中讲解的进行还是要借助于中介语,这是对对外汉语教师提出的一个素质要求)“亻”部首是跟“人”字有关的,在古时其“亻”部都是一个典型的象形部件,随后在甲骨文中已有被省作的写法“”或“”(配合老师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展现)。它重在通过描绘人的一种特征来表现出它所要代表的这个字与人相关,后随着汉字笔画的统一,为了整体上的和谐就演变成如今的“亻”部。所以,“亻”部首组合成的字都必然是和人本身有关系的。如:住、依、位、体等。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这些学生感受字形中的那种抽象的意味(如前所描述的),达到一种可以意会其中内蕴的高度,从而把握住在汉语文化中部首的重要作用。而“彳”这一部首,则是和古时的道路相关的,其小篆字形形象有如道路上的十字路。老师可以出示这一部首的象形图片,以便给学生直接的形象思维,从而能够牢记这一部首的相关内涵②。如此一来,在今后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积淀铺陈作用了部件教学不同于笔画教学,它的侧重在于对部件的学习和运用,尤其是在面对形声字占大多数的汉字时候。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的文化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只有彻底懂得的东西,才能更好、更准确的运用。
三、以汉字结构中的文化内蕴看文化阐释在汉字教学中的功用
除了汉字部件的学习,对于外国学生来讲,最主要、也是最难的应该就是汉字的字形结构学习。在这一部分,实际上对外汉语教学要解决两个文化问题:人文思维方面和文字空间意识方面。
1、字形学习要掌握其构形中体现的人文思维
西方拼音文字的本质是逻辑性,其词根、前缀、后缀的去舍存留和添加变化的前提是分析、推理;而汉字的本质是人文性,它是建立在具象性、表意性基础上的直觉感悟。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之一,也是学习汉字的最大障碍所在。[2]既是文化的分歧,最好的解决办法也无外乎用文化的讲解来达到两者的理解和共存。首先,世界上古老的文字都起源于象形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在最初发展阶段的共性,他们以同样的方式看待世界,拥有共同的“世界观”。但是随着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不同民族生活环境的不同,最初的象形文字在演变中受自己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采取了不同的发展途径,最终演变成为表音和表意两种不同的文字形态。而汉字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开始,定型为今天的表意文字,与中华古民讲求的含蓄的整体感知思维有关的。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地产丰富,不需向外界要求太多,因此追求一种含蓄内敛的美感。也正因如此,中国古人是不辩的。因此,在一个辩证分析薄弱的国度,如果外国学生仍旧以他们的那种思维来定位中国汉字,势必会给其学习造成巨大的阻力。就如汉字的“休”字,其中的两个部件“人”和“木”的组合没有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仅仅就是两个部件意义上的拼凑,但可以根据我们的想象力意会其中的内蕴:一个人依着一棵树。那自然不难领会其中的内蕴,就是“休息”的意思。在每一种文化背景下孕育的文字,都必然是其族人思维的结晶,因此,在教授汉字字形结构时,就必须先给学生以恰当的文化补述,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负迁移。
张岱年语“《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3]。这种和西方文化迥异的思维方式注定了,汉字的组合不可能像拼音文字那样遵循屈折语的规则。相反,每一个汉字都必然有它自身的规则,虽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按照一定的结构划分推出它的读音,但却可透过每一个具体的形体,把握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讯息。掌握这一点对于汉字的学习是必要的。比如“和”字,它的意思多与一种比较和谐融洽的状态相关,这其中的文化渊源是耐人寻味的。除了其中约定俗成的随机性的外在原则意外,“和”的源词是“禾”,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文明下孕育的国度,农作物是关乎性命的事物,先民就认为禾苗是天地万物和谐的产物,冷暖中,刚柔适,阴阳调,内外平,上下通,才有禾的成熟,所以禾苗就是自然协调的象征。因此,人们用“和”来赞美世间的和谐状态。如果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能够在讲解汉字的时候,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华农业文明的特质,感受到汉字的文化背景(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汉字学习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2、文字的空间意识方面的解读在汉字学习中的重要性
应当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建立起汉字是在汉文化影响下建立起的,一种区别于拼音文字的线形排列的独特的二维平面的构形。关于这一点实质上仍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思维的影响,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西方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字的组合依靠的是字母与字母之间的排列组合。然而汉字不同,它的形成背后依靠的是一种整合性的思维方式,需要人们意会其内蕴。最明显的就拿“人、从、众”这三个字来说,如果对照本意的英文应是“human、follow、many”,在西方文化背景下,三个词仅仅是由不同的字母分别拼接而成的。但在汉语文化背景下,三个字之间内在的有一种必然联系: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就是“从”,很多人在一起就是“众”(三在古代汉语中被人们用来代替许多)。因为空间上的关系,相同的部件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意会了三个不同的意义。
因此这种独特的空间意识为汉字构件的结合提供了许多区别的因素,除了常见的同一部件组合成不同的文字以外,运用同样类型的部件可以因为空间上的因素构成不同的汉字,如“旮”“旯”是构件的空间位置不同所造成的。因此,在汉字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接受并且能够真正理解这种空间上的二维性,才能教他们写出真正的汉字结构,从而能够通过字形更好的理解记忆汉字的意义。同时,对于汉字这些方面文化知识的了解也有助于外国学生在汉字书写方面的规范,以免出现书写上的错误。
四、小结
总之,汉字教学往往面对的是初级阶段的外国学生,但综上所述,自教汉字起,它就已经开始触及文化的最深层。因此,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并不像传统理论所说的那样,把文化作为一种在初级时候可有可无的辅助,正相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汉字教学中,就应当把握好文化阐释的重要性,让文化教学能够贯穿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同时,也能够让汉字教学达到应有的深度,在教学之初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持久兴趣。当然,针对于文化教学和汉字教学同步的进程,此处只强调其必要及必然性,本篇也仅仅做简单的设计,至于怎样在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设计中对两者进行合理的调配,并做到两者更好的齐头并进,为对外汉语教学所用,恐怕还需要今后对外汉语界更深层次地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刚纪.书法美[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5]张德鑫.从“词本位”到“字中心”一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战略
转移[J]汉语学报2006年第2期(总第14期)
[6]崔秀兰,李光杰,朱秋佳.对外汉语教学之瓶颈―――汉语作为
第二语言的汉字教学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0卷
第4期
[7]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3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