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美工;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66-02

一、背景

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指导意见,学前教育迎来了春天——新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同时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强调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要求,探讨基于工作过程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工》课程设计改革。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所谓工作过程,指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针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施于相对教学领域的设计过程。

(一)课程内容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首先,展开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工作典型任务的全面调研,进而对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中约占85%的毕业生从事一线幼儿教师工作。经调查,她们的日常工作已从传统式的“工匠型”向“创新型”转变。以往幼儿教师的核心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说、画、唱、跳”等技能,转向注重教师隐性技能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师幼互动能力、应急事件处理及沟通能力等。

表1 幼儿教师美育类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工作分类 工作主要内容 工作任务分析 能力构成

美术课堂

教学类 备课

讲课

课后

收集处理信息及资料 收集、查阅、使用资料信息能力

制作教具 美工制作技能

说课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组织能力

辅导学生实践 绘画技能

评价学生作品 美术素养

日常

管理类 美术展览比赛

幼儿园环境布置

大型活动、演出(表演)

参观学习

家长会

策划组织美术活动

班级布置

主题布置

制作服装、道具

演出化妆

摄影、摄像

教师外出学习

接受外来参观学习者

家长开放日

为家长答疑

策划组织能力

绘画、美工技能

绘画、美工技能

绘画、美工技能

影像拍摄与图片处理能力

收集、查阅、使用资料信息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沟通能力

组织沟通能力

组织沟通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序化

课程内容序化即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显示的职业能力,以任务驱动的导入课程体系,提炼出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并设置与之相对应又符合教育规律、价值课程的过程。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根据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须进行整合,打破以往以知识讲授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在整个教学内容重构与再开发。重构与序化并非不要陈述性知识,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变化,更多着眼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以幼儿园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任务为例,进行课程模块序化,见表2。

幼儿教师岗位突出了“教”的能力。关于“教”的技能,进而又提出了:教什么(教会本专业学生如何选取教学内容);怎么教(教会本专业学生如何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等一系列问题并产生联系,涉及了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研究等一系列学科。这些新教学模块与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技能等课程产生紧密的横向联系。由此强调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教学应是一个整体的体系,并非某一技能或某一课程的改革便可得以实现的,这就要求各科教学能够建立紧密联系,才能共同建立一个完整有序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模块形成

以往为培养学生美术技能一般开设有《美工》、《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欣赏》等课程。经课程重构序化后,将幼儿园教师美术技能与素养课程设置为美工(一)至(五)五大模块。使学生学习中循序渐近接近或符合幼儿工作实际,以实现高度实践性。美工(一)绘画模块见表3。

课堂教学从基础技能渐近转向综合技能培养,由“如何学”转向“如何教学”,由单一的技能学习融入并转向对解决工作任务能力的培养。将典型工作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在教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如美术字综合应用,是新开发的课程内容。是促进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工作任务的新内容。学生根据掌握的计算机绘图、办公软件进行课件制作或者对功能区域按要求进行设计。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又培养学生多渠道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

三、小结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课程设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课程,需要涉及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求各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同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能够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并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能力;教师应关注新事物和新领域,具有开发研究新领域的能力;此外还应一专多能,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范文2

幼师声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服务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课程驾驭能力,以便有效开展课题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声乐课程教学的设计方案中,遵循个性发展、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使他们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发挥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从内容、时间、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方面,首先要确定学生二至三年的教学总体计划,然后再依次设计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从整体到局部,每个步骤和环节丝丝入扣,确保幼师阶段的教学计划清晰明了;在教学目标内容方面,声乐教师的设计,既要包含演唱技巧的训练,更要加强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两者都需要兼顾;在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学涉及的知识点,每次课培养的目标,如声乐的原理、歌唱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技巧、歌唱共鸣的认识、歌唱吐字咬字清晰、嗓音保护基本知识等等;在教学目标技能方面也要通盘考虑,分阶段实施,从易到难,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幼师声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声乐实践两部分。声乐实践课是学生掌握声乐技能能力的课堂,构成了声乐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在声乐实践课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声音特点、演唱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差异,选择适合其声乐学习的、个性化的曲目,再通过演唱过程中注意气息的流畅、收放自如,形成胸腔和口腔的共鸣,并咬准每个字的发音,使学生逐步驾驭基本曲目、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逐个指导,使他们都能正确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声乐理论的学习是以课堂集中传授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对声乐理论课程有清晰、科学的认知,积累丰富的声乐知识,为后续的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声乐课程的教学,其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逐步深入,并且要求学生学会坚持,投入真情实感,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有效开展声乐课程的实践和理论课堂教学与训练,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首先要明晰教学重难点,注重课堂互动。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训练中,要明确教授的重难点,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授的理论和演唱的训练进行课前分析,特别是声乐演唱作品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把握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充分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论学习相对枯燥、乏味,教师要依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讲解和有效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课程中,鼓励学生从理论层面先分析作品的特点,演唱的重点和难点,再用感性的思维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在演唱过程中尽可能完美的展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把握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学习。声乐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态度要端庄,更需要全身心投入,特别是情感的投入,只有用心去感受作品,表达作品,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其动态。在学生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向更高标准冲刺;在情绪不稳定,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教师要保持耐心,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调节心态,掌握学习和训练内容。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教学实践,确保教学质量。声乐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的演唱能力的高低为衡量标准,而要保证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必须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声乐训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教学实施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另外,除了课堂之外,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时机,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给学生争取更多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声乐表达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拓宽知识面,补充教学内容。声乐教学就是使学生能通过演唱来对曲目进行有效诠释,以此来感染人、教育人。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演唱达到应有效果,除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唱功之外,还需要真实的情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还有鼓励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如与声乐学科相关的知识、各种文学作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各种体验,从而夯实基本专业素养和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声乐素质。

四、合理采取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以活动为主,而非满堂讲授。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活动课为主,集体授课为辅,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个别指导模式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其主要适用于实践训练课。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特质存在差异,如果没有针对性的统一授课,很多学生的演唱最佳效果难以显现。实行个别指导模式,教师围绕个别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到量身定制,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教学模式就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对小组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在小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声音条件、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相似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时进行比较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共同提高演唱能力。实践训练模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模拟演出的形式进行训练和教学,让学生能大方自然的面对全班“观众”。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文娱活动,借助学校舞台,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县市部门主持的一些唱歌比赛,借助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集体合成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各自在合唱中的内容,理解各部分的内涵,突出集体共鸣声音,达到互助协作的效果,提升学生合唱能力。儿歌唱游模式。由于幼师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幼儿,经常进行儿歌唱游教学,能使声乐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在唱游模式中,可以把学生的舞蹈、琴法、活动课程的内容柔和在一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大量的幼儿歌曲,还可以掌握在歌唱中快乐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演唱和教学能力。

五、有效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声乐理论和技能课的教学,因授课内容不同,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理论课,以讲授法和示范法为主;而训练课则以示范法、练习法、个别指导法、评价法为主。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六、资源媒体辅助教学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范文3

摘 要:《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为后继课程《数据结构》等的前导课程,也是其他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是国家计算机考试中的重点内容。针对普遍认为该课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对此课程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经过实践证明,在教学改革实施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李力东,女,(1974―),硕士,现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

1、《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介绍

C 语言是计算机程序设计领域的主流语言,它既具有高级语言的优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特点,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则及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编程技巧,了解进行科学计算的一般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处理C语言程序设计问题,能在计算机上调试、运行程序,具有一定的查错、改错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并初步积累编程经验,自己解决一些程序设计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打下基础。C 语言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 的先修课程,也是一些应用 C语言环境的相关课程如《数据结构》的先修课程,因此 C 语言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中的问题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C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极易出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产生畏难心理[1]。现在大多数高校将该课程设置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入校后最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对于没有任何准备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十分困难。C语言的重点内容包括:选择和循环语句、数组应用、函数的应用、指针的应用等。这些内容逐层深入,联系紧密,前面有一个地方概念不清都会导致其后续内容无法正确理解。

3、教学的改革

① 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多数的C语言教材,其教学内容都包括C语言基础知识(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三种程序控制结构、数组、函数、指针、文件及其应用等。教材在内容上,按照逻辑方式进行归类,但是难点仍然比较集中,各章节跨度较大。在各章节中有的例子不典型,甚至涉及到后续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适用性不强。

本着“深入浅出,突出实用”的教学思想,合理的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归纳,将难点分割,达到逐级递增的目的。例如C语言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种类繁多,以往放在一起利用几学时统一讲授时,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可以采用将算术型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以及相关的表达式先介绍,即将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讲解,使知识不分散,利于掌握。然后再采用这种方式介绍其他数据类型。接下来教学生编写简单、实用的C程序,由此引入基本输入、输出函数循序渐进。这样难度减小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此外,语言的叙述也对问题的理解很重要,比如,学习指针概念时,可以将A房间的钥匙放在B房间里,若要取A房间里的物品,就需要先打开B房间,取出A钥匙,再打开A房间,取出A房间的物品,这种方式讲述“间接存取”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简单,记忆深刻。

② 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同时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也能够优化教学过程[2]。对于C语言的数据类型、变量类型、运算符、程序结构等,其定义较多,没有多少逻辑推理,采用多媒体教学,避免使用传统板书形式。对于有些程序,如冒泡法排序,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动态效果,将问题层层剖析、深入,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摒弃了板书的枯燥性。

③ 教学方法的改革

归纳教学法:C语言有很多的定义、语法规则,使用灵活、难以记忆。同时这些定义和语法规则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如printf()与scanf()函数,有很多语法规则是一样的,归纳之后,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也迎刃而解了。

讨论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题目,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的讨论。学生获得课外知识的同时,也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践教学法: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是掌握设计思路,最终编写程序。因此解题思路的培养很重要。让学生从简单的程序编写开始,然后逐步深入。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解题,拓宽思路。

综合考核法:考核的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外,还要进行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两者结合给出综合评定,在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无论是针对哪个学科,哪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本文针对本课程的介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课 教学模式 流程设计

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选择什么阅读材料,学生就看什么文章,很少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阅读往往成为一种负担。这样的课外阅读课对小学生往往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这样的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也很难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所以探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解决现有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1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长期以来,教师在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的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阅读课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较少。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往往是异口同声的回答,而不是举手回答。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不能够如实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会忽视一部分对文章理解不够全面的学生。这种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

很多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都显示,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课不感兴趣,这也是传统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当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的流程设计流于形式,不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很多教师根本就不考虑阅读课程的流程设计,对学生的教学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这样的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课,必然会让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

1.3 教师对于小学生阅读的引导不足

当前的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没能给予充分的引导。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接触还不是很多,阅读往往很盲目,这就需要教师对小学生的阅读多加指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端正小学生的阅读态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往往只给小学生选定阅读材料,让其自由阅读,对其缺乏相应的阅读指导,这就造成了小学生不能适应语文阅读课。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小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促进课外阅读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2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探讨

概括来说,改善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2.1 设定主题

教师在进行每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之前都要先考虑这一节课的教学主题是什么,例如爱国、敬老爱幼、团结等等,但是一节课的主题不要过多,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设定的主题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个方面是能够激发并保持小学生对每节课外阅读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热情,避免小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产生厌倦情绪。第二个方面是能够适当拓宽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小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2.2 文章筛选

在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就要根据相应的主题来筛选阅读材料。在筛选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筛选的文章要主旨明确,与确定的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第二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难易程度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合,不能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三个问题是选取的文章要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意义,筛选的文章既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文章筛选上要注意的问题给教师的文章筛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在文章的筛选上做足功课。

2.3 交流提升

文章筛选完之后,教师便要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在进行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时,应该注重课堂上的交流。课堂上的交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时,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于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文章。第二个方面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们的想法,以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想法的不同之处,加深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

2.4 迁移运用

在课堂交流之后,学生对于文章都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这时便要进行文章的迁移运用。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几篇类似主题的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搜集类似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然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最后由老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作答,考察学生对于这类主题文章的理解程度。迁移运用阶段是考察阅读效果的重要阶段,教师们应该予以重视。

3结论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根”。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写作中的重要性。根据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改善当前小学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对于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媚.“阅”以育人“读”享快乐――论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模式[J].教师,2014,03:22-23.

[2]万明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探究[J].成功(教育),2013,18:73.

[3]程建超.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质量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2,24:48.

[4]孙娟.以写促读读写互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模式与流程设计浅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63-65.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德育课 教学总体设计 有效教学 合作互动

对于中职教师来说,德育课不好上。原因很简单:首先,德育课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学起来较为枯燥;其次,中职学校的学生对德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学习兴趣。再次,一些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课堂就像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说起。总的来说,德育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德育课也无生命力可言。怎样让德育课活起来,变一潭死水为一潭活水呢?怎样使德育课富有成效呢?笔者认为,搞好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是关键。下面就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方法运用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概念

课堂教学总体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一种程序和方法,即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的设计,是教学思路、教学结构框架的设计。简而言之,就是对教学过程总的方法步骤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总体设计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与否,是备课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绝非可有可无,任何教材都有两面性:既有系统、条理、规范的一面,又有繁杂、零碎、不正统的一面;学生也是“十个手指不一样长”:学习基础、领悟能力、性格、兴趣等各具特点。如果教师不做或不善于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只是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内容不连接,缺乏整体感,没有教学主线,就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不能保证有效教学。德育知识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在德育课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总体设计。

三、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内容

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内容丰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1.设计教学目标

我们要从学科整体或单元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还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目标既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又符合社会需要。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课程既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德育必修课,又是对中职生进行的一门职业指导实践课,解决学生择业、就业中的实际问题,既符合学生需要,又符合社会需要。

2.备教材、备学生

我们要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参、教辅,不仅要理解所教课本身的内容,而且要站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高度,把握其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做到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如适时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和理会教学知识。同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发展,如在教学中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灵活变化的教学模式,使之符合学生特点,又使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3.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

我们要立足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视角,将教材新知识作巧妙处理,使之通俗化、感性化,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情景,为新旧知识铺设知识联结的“桥梁”。如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理论知识感性化;采用体验性教育,使学生加深理解,通过谈感想、谈体会、辩论活动,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不断反复中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

4.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任务的落实,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关系教学效果的好坏。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切实可行,切忌形式化。否则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方法,必然使课堂失去针对性,陷入盲目性,影响教学质量。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吸取、探求知识的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教无定法”,并不是说教学无法,而是强调要特别注意每堂课要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会显现教学方法的作用和魅力。

四、课堂教学总体设计的方法运用

搞好课堂教学总体设计,必须在科学的指导思想的统帅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实际才会是高水平的;反之,指导思想不明确,或不科学,陈腐落后,其教学设计必然不理想,甚至出现谬误。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

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

教师要把教学重点、难点设置成一定教学情景,可以是问题情景,也可以是故事情景、生活场面再现情景等,巧设疑问,激发兴趣。例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德育课教学中,笔者引用教学情景:“小潭在临近毕业时坐立不安,一会儿觉得高中三年来什么都没学到,一会儿又觉得高中毕业的学生很多,就业压力很大,对找工作没把握,面对单位的招聘无所适从……”由此引发学生展开对职业生涯设计必要性的讨论。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想学、爱学。M・克莱茵说:“好教师能使任何教科书都出奇迹,克服差课程的缺陷,而差教师却会把好课程和好学生教坏。”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筹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

2.以精讲为前提

有的教师不仅善讲,而且有讲瘾,一开讲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这都是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产物。从古至今,课堂上一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尤其是德育课,更是从上课讲到下课,唯恐学生理解不了,难怪有人说德育教师是“马列主义老太太”。教学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契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的大脑以自由的空间。做到这一切就必须以教师精讲为前提,只有教师提炼语言,少讲空洞的话,提高“讲”的效率,才能把时间留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主动思考。也唯有如此才能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提高课堂效率。

3.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学生不仅要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揭示规律,还要运用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例如:1958年化和运动,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这揭示了人类发展要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规律的支配。同时又要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来认识当前改革的必要性,最终使学生理解并拥护当前的改革开放政策,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从而学会学习,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服务。

4.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动力

让德育课“活”起来,实质就是进行课堂互动,促进互动必须强调合作。在倡导合作性学习的今天,合作越来越被人重视,但在实践层面引入课堂往往很难操作,不是教师不想引入合作,而是唯恐操作不当,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其实,课堂上的合作相当重要,合作得好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首先要重新定义德育课堂的活动纪律,那就是讨论有主题,违纪有监督,讨论有奖励等;其次要明确规定合作中讨论、交流的时间,并必须有结果,要当众宣读结果,各组对比;再次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好与差的搭配、活跃的与文静的搭配,男与女的搭配等等。这样既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又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的学习欲望、情感等得到极大的满足,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教学效果自然不会错。

5.以多感官参与为手段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是因为一方面能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另一方面又会使学生产生真情实感的切身体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各种感官协同活动,既能减少感知材料的错误,又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授哲学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内容时,利用下雪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们的回答不统一,有的说是好事,因为同学们可以打雪仗;也有的说是坏事,因为下雪路滑。笔者教育学生针对下雪是好事还是坏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放在一定的情景下论断,不能妄自下结论,以后同学们考虑事情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绝对化,才不至于犯错。还可根据学校条件开一些实际操作课、多媒体课、实践活动课等,当然社会实践会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毕竟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到社会中,但也可以采用间接的途径,把备课中准备的课外材料引进课堂,使德育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的引导下步入理性认识的殿堂。随着现在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笔者利用教室的多媒体播放设备,在课上穿插播放时事新闻视频,结合新的社会热点,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也很“时尚”,使课堂的讨论气氛更加热烈,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一节高效、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一节多姿多彩、耐人寻味的德育课,更需要教师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同时,还要求课堂教学总体设计主线分明,突出整体性,注重实效性,以保证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舞蹈;高职教学;课程设计

作为一门可以培养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专业课程,学前教育的舞蹈技能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舞蹈专业课程。舞蹈课应当以培养学生教学为前提,并从实际角度考虑该舞蹈技能课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从而对舞蹈技能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从而实现舞蹈教学技能由“继承性”向“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发展。通过有效的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提供给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舞蹈的平台并且满足当代社会的就业需求,应该对舞蹈技能课程的改革道路进行全新的探索。

1我国舞蹈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逐渐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受到了各大高校的关注。该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从事幼儿舞蹈教育方面的人才,而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将来都将有可能从事幼儿舞蹈教育工作。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成立了该门可以培养学生舞蹈才艺与技能的专业课程。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对幼儿的舞蹈进行教学,以及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应当了解到的理论知识。所以舞蹈教学课程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最为重要的专业课程。目前,我国出现了舞蹈教学课程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的需求问题,由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水平提升较快,而舞蹈教学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因此出现了舞蹈教学落后与幼儿教育的水平的现象。由于教学的对象均为幼小的儿童,其在选择要学习的舞蹈类型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现象导致我国高校中的舞蹈教学课程远远落后于幼儿教育行业的转变速度,因此满足不了快速变化的幼儿教育行业的要求,所以高校培养出的幼儿舞蹈教师适应不了幼儿舞蹈教育行业的发展速度。舞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使得学生不能与幼儿舞蹈快速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模式是固定的,所以十分枯燥乏味,缺少创新,使得教学脱离了教育的最初目的。学前教学的舞蹈教育专业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幼儿舞蹈教育行业,并有效的训练孩子的舞蹈技能。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课程所学习的基本为现代舞蹈,对于幼儿的舞蹈教学方面还不能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对自身的才艺技能方面没能有效的提高。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一定的优势。

2如何对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进行改革

近年来,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舞蹈基础,其对舞蹈的认识也相对较为浅薄。较少部分的大学生对舞蹈方面的接触也相对较少,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以后的舞蹈授课当中将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相比于其他专业的课程有些许的差异,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的为了传授学生舞蹈技能,同时还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组织能力。因此,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2.1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某些高校中的舞蹈教学模式相对较为落后,影响学生对舞蹈教学的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种现状进行改革。首先,应当对现代的舞蹈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只有真正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为我国舞蹈教学课程融入新的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面对十分激烈的幼儿教育工作,不断的对舞蹈课程进行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舞蹈教学技巧。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2舞蹈基础训练。在对于我国学生舞蹈基础的训练方面,应该针对各种舞蹈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训练。通过舞蹈基础训练课程,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肌肉能力的锻炼,还可以提高四肢的协调能力。由于我国高职学生的肌肉与骨骼形态几乎已经成型,所以适当的降低了训练的难度。对这些高职学生可以坚持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的训练原则,在其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律动与元素,并结合标准站姿来锻炼自己。在动作训练方面,可以先从单一的动作做起,在逐渐练习组合动作,从而不断完善舞蹈训练体系。

2.3幼儿舞蹈的学习能力与编排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培养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对于该能力的培养主要因素有组织、创编以及指导幼儿进行舞蹈活动。该舞蹈技能培养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引导学生对幼儿舞蹈编排的能力。有效的与典型舞蹈相结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肢体特点进行分析,从而组织与编排出最为适合幼儿舞蹈的短剧。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幼儿舞蹈的理解,帮助学生将自身的教育潜能发挥出来。

2.4幼儿教育理念中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由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思想理念相对较为落后,因此如何才能够引进先进的教学思想成为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中的一个难题。由于落后的舞蹈教学思想,所以许多较为前卫、新潮的舞蹈没能及时的引进,因此对于这种弊端应当采取适当的科学的改进措施。研究表明,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舞蹈进行学习或者引进一些国外的新型教学理念,可以为我国舞蹈教学专业注入新的思想与理念,并且提高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中幼儿舞蹈教学水平。在我国传统的舞蹈技能课程中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工作特点。在对学前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这一特点并确定好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学习态度与目标。

3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对学前教育也产生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国教育事业应当秉着以“舞蹈教学操作性”为首要原则,并时刻根据市场需要对教学过程中的缺点进行调整与补充,从而不断完善我国学前教育中的舞蹈课程教学体系使得我国可以培养出更加出色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2).

[2]施大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黄河之声,2013,(16):64-65.

[3]石剑侠.《幼师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1,(06).

[4]李春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2010,(04):143.